Workflow
数据引擎
icon
搜索文档
美团,投了这群前华为人
新华网财经· 2025-07-08 20:47
融资情况 - 公司于7月8日完成1.2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 由美团战投领投 钧山投资、碧鸿投资、国汽投资、临港科创投、赛富投资基金、建发新兴投资跟投 老股东线性资本、襄禾资本持续加码 [1] - 3月完成天使轮1.2亿美元融资 创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天使轮最大融资额纪录 由蓝驰创投、启明创投共同领投 线性资本、恒旭资本、洪泰基金、联想创投、襄禾资本、高瓴创投跟投 [1] 团队背景 - CEO陈亦伦曾任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智能机器人方向首席科学家 华为自动驾驶CTO 大疆机器视觉总工程师 [1] - 首席科学家丁文超博士为原华为"天才少年" 具身智能领域青年科学家 复旦大学机器人研究院研究员 主导华为智驾端到端决策网络 [1] - 首席架构师陈同庆是清华大学博士 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华为ADS智能导航部原部长 空间感知首席技术专家 [2] - 首席战略官Vincent是多模态学习领域专家 曾任华为、百度关键技术岗位负责人 [2] - 董事长李震宇曾任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总裁 [3] 技术能力 - 团队被评价为AI全栈能力极强 具备全球顶尖世界模型构建能力 超大复杂系统工程化落地能力 [3] - 在机器人本体设计与运动控制算法上有深厚积累 具备软硬件一体交付能力 [3] - 开创Human-Centric具身数据引擎 首创空间感知与推理决策一体化具身大模型 [3] - 研发物理世界AI和通用机器人全栈技术体系 目标打造数据驱动、可泛化的通用物理世界智能系统 [3] 发展规划 - 成立5个月以来专注技术研发 以Human-Centric具身数据引擎为核心 [3] - 此轮融资后将拓展生态与场景资源 启动全球顶尖人才招聘计划 [3]
速递|CMU华人博士创办Genesis AI获过亿美元种子轮,合成数据冲击“机器人 GPT”
Z Potentials· 2025-07-02 12:28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1 05亿美元种子轮融资 由Eclipse Ventures和Khosla Ventures领投 Bpifrance HSG Eric Schmidt Xavier Niel等跟投 [1] 公司背景 - 由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博士Xian Zhou和Mistral前研究科学家Théophile Gervet于去年12月联合创立 [2] - 团队拥有超过20名研究人员 专注机器人 机器学习和图形学领域 多位成员来自麻省理工 CMU 斯坦福 清华等顶尖高校 [4] - 在硅谷和巴黎设有办公室 计划今年年底前发布首个通用模型 [7] 技术方案 - 目标打造通用型模型 使机器人能自动执行实验室操作到家庭清洁等重复性任务 [2] - 提出"全栈方案" 核心为"通用数据引擎" 融合高保真物理模拟 多模态生成式AI建模和大规模真实机器人数据采集 [2] - 自研模拟堆栈生成合成数据 结合真实世界数据采集 旨在打破模拟与现实壁垒 为训练机器人基础模型(RFMs)提供高质量多样化数据 [2] - 自主研发仿真引擎使模型训练速度优于依赖英伟达软件的竞争对手 [4] 行业痛点与愿景 - 当前工业机器人存在"定制化陷阱" 软件堆栈脆弱僵化 部署昂贵且难以扩展 [2] - 物理AI发展滞后于数字AI 公司旨在将人类生活级别智能引入物理世界 通过融合路径实现可扩展性和成本效益 [3] - 全球75%企业面临用工荒 公司技术有望释放"无限"物理劳动力 [3] 行业竞争 - 竞争对手包括Physical Intelligence(融资4亿美元)和Skild AI(估值40亿美元) [6]
一亿美金种子轮,刷新硅谷具身智能融资记录!周衔、许臻佳、李旻辰等华人合伙创业
机器之心· 2025-07-02 08:54
核心观点 - AI将完成人类所有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和机遇 [2] - AI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发展不均衡,具身智能是解决方向 [3][4] - Genesis AI完成1.05亿美元种子轮融资,创硅谷具身智能赛道纪录 [5][6] - 公司目标是实现体力劳动自动化,打造物理智能基础模型 [35][40] 公司概况 - 创始团队来自Mistral AI、英伟达、谷歌、苹果及CMU、MIT等顶尖机构 [12] - 团队由年轻博士组成,横跨物理模拟、图形学、机器人技术等领域 [14][32] - 核心成员包括CEO周衔(CMU机器人学博士)、Théophile Gervet(Mistral多模态模型负责人)、许臻佳(斯坦福UMI机器人项目共同一作)等 [16][18][20] - 工程团队包括苹果、谷歌、英伟达等公司的技术专家 [33] 技术方向 - 基于开源项目Genesis(生成式物理引擎,GitHub 25.4k stars)开发 [8][9] - 打造通用数据引擎,整合物理模拟、多模态AI和真实机器人数据 [37] - 采用合成数据+真实数据的双引擎模式,突破数据壁垒 [39] - 不押注单一技术路线,追求仿真与现实数据闭环 [38] 融资与规划 - 种子轮融资1.05亿美元,由Khosla Ventures、Eclipse领投,红杉中国等跟投 [5][6] - 计划组建高人才密度团队,实现物理智能突破 [35] - 下一个里程碑预计2024年底发布 [42]
阿里云要打三场战役,帮中企组团出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7 12:52
阿里云出海战略 - 公司推出面向中企出海的技术和生态支持策略,强调以战略级投入提供基础设施、技术和服务 [1] - 公司CEO吴泳铭表示中国企业技术、供应链、服务和品牌能力已形成外溢效应,未来全球影响力将扩大 [1] - 公司已服务25万中企出海,未来三年将投入超3800亿人民币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超过去十年总和 [1] 全球云计算一张网 - 公司在全球29个地域运营87个可用区,提供394款云与AI产品、59项技术服务,为亚太规模第一的云服务商 [1] - 公司将加速打造全球云计算一张网,保持国内外基础设施统一技术架构和服务平台 [1] AI模型与产品国际化 - 公司开源200余个模型,衍生模型数超10万个,为全球最大开源模型族群 [3] - 公司灵骏将在海外多区域开服,PAI服务覆盖全球17个地域,百炼国际站Model Studio新增多项能力 [4] 海内外一体化服务 - 公司将增强出海咨询、技术和服务团队建设,提供7*24小时海内外一体化服务 [6] - 公司提供高ROI解决方案,案例显示广汽集团海外车联网系统数据处理成本较海外云厂商降低50% [7] 客户案例 - 广汽集团采用阿里云混合架构解决海外合规难题,中东地区车联网系统效率提升 [7] - 初创企业爱诗科技旗下AI视频生成平台PixVerse全球用户超6000万,阿里云帮助解决数据性能瓶颈 [8][9]
降低企业全球化门槛 云计算成出海核心基础设施
环球网· 2025-05-25 14:45
中国企业全球化新趋势 - 中国企业全球化正从"产品输出"转向"技术赋能",云计算与AI成为战略杠杆 [1] - 技术驱动、合规先行、生态协同的"中国方案"成为全球化布局核心 [1] - 国内市场竞争锤炼出的综合竞争力使出海企业具备"降维竞争"优势 [2] 技术竞争力成为出海核心动力 - 广汽集团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迭代至第四代,国内市场"内卷"反哺出海竞争力 [2] - 爱诗科技以Meta十分之一算力成本打造全球月活超1500万的PixVerse视频生成平台 [2] - 爱诗科技大模型全球使用量最大,生成速度最快(5~10秒生成5秒镜头),质量最高 [2] 云计算赋能全球化业务 - 自建IDC成本高昂(万卡集群需数十亿元投入),云服务弹性算力显著降低TCO [3] - 云计算提供技术能力集成,如自动驾驶训练中的"万卡协同效率"优化 [3] - 阿里云帮助广汽实现欧盟GDPR合规,数据存储至风险整改全链路打通 [3] 多云部署与边缘计算实践 - 广汽采用阿里云"区域中心+国家站"混合架构,中东车联网系统效率显著提升 [4] - 技术栈一致性(如Lindorm数据库)使海外部署成本降低 [4] - 2025年中国边缘云计算市场规模或突破2000亿元,5G/IoT催生本地化算力需求 [6] 区域化战略与技术输出 - 东南亚为首站,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增速超预期,阿里云加速边缘节点建设 [6] - 中国云计算在开源技术与云托管场景已具备国际竞争优势 [6] - 云服务降低高可用性、多区域部署门槛,助力企业快速适应新市场合规要求 [6] 全球化竞争新维度 - 企业出海从拼价格规模转向拼技术密度与全球化敏捷度 [6] - 爱诗科技等企业从产品面世首日即定位全球市场,直面国际顶级竞争对手 [7]
电科数字(600850):25Q1业绩符合预期,营收利润稳健增长
民生证券· 2025-05-04 14:5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4][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一季度电科数字多行业、多领域齐头并进,业务开展稳定,营收和利润稳健增长,研发费用稳步提高彰显发展决心 [1] - 公司构建数字应用矩阵助力客户数字化转型,相关产品已在众多行业成功落地 [2] - 聚焦垂直行业场景,在汽车制造、生物制药、智能园区等场景赋能产业智能制造 [2] - 保障关键行业安全可控,围绕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推进“人工智能 + 应用”,打造一站式解决方案 [3]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为120.52、133.02、148.9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6.26、6.90、7.94亿元,EPS为0.91、1.00、1.16元,对应PE为26、24、21倍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情况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01亿元,同比增长0.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50亿元,同比增长6.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49亿元,同比增长4.00%;研发费用1.05亿元,同比增长1.70% [1] 业务布局 - 构建数智应用产品矩阵,以态势感知、业务赋能为目标,打造物联网平台等数智应用软件产品,叠加核心技术服务能力,产品已在水利、交通等众多行业落地 [2] - 聚焦垂直行业场景,在汽车制造场景提供数字基础设施和细分场景方案;在生物制药场景建设数字化基础架构,进行数字化管控;在智能园区场景实现网络部署和设备智能管理,提供园区应用服务 [2] - 保障关键行业安全可控,运营金融信创生态实验室,开展信创咨询规划,提供全栈信创云底座构建服务,拓展信创业务,加强与生态伙伴合作;推进“人工智能 + 应用”,打造一站式解决方案,构建AI软硬件生态适配优化与智算算力调度管理体系,提供AI平台私有化部署服务 [3] 盈利预测与财务指标 |项目/年度|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10,706|12,052|13,302|14,895| |增长率(%)|7.0|12.6|10.4|12.0| |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百万元)|551|626|690|794| |增长率(%)|10.8|13.8|10.1|15.1| |每股收益(元)|0.80|0.91|1.00|1.16| |PE|30|26|24|21| |PB|3.4|3.2|2.9|2.7|[5] 公司财务报表数据预测汇总 - 成长能力方面,2025 - 2027年预计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2.58%、10.37%、11.98%,EBIT增长率分别为15.88%、8.41%、13.45%,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3.77%、10.08%、15.11% [9][10] - 盈利能力方面,2025 - 2027年预计毛利率分别为19.61%、19.82%、19.94%,净利润率分别为5.20%、5.18%、5.33%,总资产收益率ROA分别为4.52%、4.53%、4.80%,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为11.99%、12.23%、12.94% [9][10] - 偿债能力方面,2025 - 2027年预计流动比率分别为1.58、1.56、1.56,速动比率分别为0.72、0.71、0.73,现金比率分别为0.41、0.41、0.43,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1.41%、62.00%、61.95% [9][10] - 经营效率方面,2025 - 2027年预计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65.77、57.18、54.36,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159.65、163.61、158.94,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0.93、0.92、0.94 [10] - 每股指标方面,2025 - 2027年预计每股收益分别为0.91、1.00、1.16元,每股净资产分别为7.61、8.22、8.94元,每股经营现金流分别为2.24、1.28、1.69元,每股股利分别为0.40、0.44、0.50元 [10] - 估值分析方面,2025 - 2027年预计PE分别为26、24、21,PB分别为3.2、2.9、2.7,EV/EBITDA分别为19.58、17.97、15.91,股息收益率分别为1.65%、1.82%、2.09% [10]
电科数字:2025年一季报点评:25Q1业绩符合预期,营收利润稳健增长-20250504
民生证券· 2025-05-04 13: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4][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一季度电科数字业绩符合预期,营收利润稳健增长,研发费用稳步提高彰显发展决心 [1] - 公司构建数字应用矩阵助力客户数字化转型,相关产品已在多行业成功落地 [2] - 聚焦垂直行业场景赋能产业智能制造,如汽车制造、生物制药、智能园区等场景 [2] - 保障关键行业安全可控,围绕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推进“人工智能 + 应用” [3]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为120.52、133.02、148.9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6.26、6.90、7.94亿元,EPS为0.91、1.00、1.16元,对应PE为26、24、21倍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概述 - 2025年4月29日电科数字发布2025年一季报,一季度业务开展稳定,盈利利润均取得稳健增长 [1]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01亿元,同比增长0.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50亿元,同比增长6.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49亿元,同比增长4.00%;研发费用1.05亿元,同比增长1.70% [1] 业务发展 - 构建数字应用矩阵,紧扣数字化需求,打造数智应用软件产品,叠加核心技术服务能力,相关产品已在多行业成功落地 [2] - 聚焦垂直行业场景,在汽车制造、生物制药、智能园区等场景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 [2] - 保障关键行业安全可控,运营金融信创生态实验室,拓展信创业务,加强与生态伙伴合作;推进“人工智能 + 应用”,打造一站式解决方案,构建相关体系并提供服务 [3] 盈利预测与财务指标 |项目/年度|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10,706|12,052|13,302|14,895| |增长率(%)|7.0|12.6|10.4|12.0| |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百万元)|551|626|690|794| |增长率(%)|10.8|13.8|10.1|15.1| |每股收益(元)|0.80|0.91|1.00|1.16| |PE|30|26|24|21| |PB|3.4|3.2|2.9|2.7|[5] 公司财务报表数据预测汇总 - 利润表方面,2024 - 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10,706、12,052、13,302、14,895百万元等多项数据及对应增长率 [9][10] - 资产负债表方面,2024 - 2027年货币资金分别为2,191、3,262、3,623、4,203百万元等多项数据 [10] - 现金流量表方面,2024 - 2027年净利润分别为546、640、705、810百万元等多项数据 [10]
速递|百度「萝卜快跑」背后的资深副总裁AI创业,完成数家明星机构的1.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
Z Finance· 2025-03-26 17:14
融资情况 - 它石智航完成1 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 创中国具身智能领域天使轮最高融资纪录 [1] - 融资由蓝驰创投 启明创投共同领投 线性资本 恒旭资本 洪泰基金 联想创投 襄禾资本 高瓴创投等跟投 [1] - 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 模型训练及场景拓展 [1] 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25年2月 定位为AI驱动的具身智能技术公司 [1] - 兼具具身大模型能力 本体研发能力及软硬一体产品量产能力 [1] - 技术核心包括Human-Centric具身数据引擎和空间感知与推理决策一体化具身大模型 [1][2] 高管团队 - 董事长李震宇为原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 智能驾驶事业群总裁 主导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平台及萝卜快跑服务 [2] - CEO陈亦伦曾任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华为自动驾驶CTO 大疆机器视觉总工程师 [2] - 首席科学家丁文超为原华为天才少年 主导华为智驾端到端决策网络 打造复旦大学首个人形机器人 [2] 技术架构 - Human-Centric数据引擎通过真实世界数据获取与标注优化物理交互能力 [2] - 一体化大模型将空间感知与推理决策融合 减少传统模块化系统信息损耗 [2] 行业背景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 明确国家层面战略投入 [2] - 麦肯锡预测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或达数十万亿元 [2] - 阿米奥机器人 星海图等初创企业亦获亿元级融资 赛道竞争白热化 [2] - 2024年起百度 华为 字节跳动等技术高管密集离职创业 具身智能成主要方向之一 [3]
它石智航完成1.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天使轮最大融资额纪录
IPO早知道· 2025-03-26 09:47
公司融资与估值 - 它石智航完成1.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 创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天使轮最大融资额纪录 [3][4] - 本轮融资由蓝驰创投、启明创投共同领投 线性资本、恒旭资本、洪泰基金、联想创投、襄禾资本、高瓴创投跟投 [3] - 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和技术研发、模型训练、场景拓展等方向 [3] 公司技术与产品 - 公司是行业内唯一同时具备具身智能大模型能力、本体研发能力和软硬一体产品量产能力的公司 [4] - 开创Human-Centric具身数据引擎 实现真实世界具身数据获取能力的跨越式突破 [4] - 首创空间感知与推理决策一体化具身大模型 打造数据驱动、可泛化的通用物理世界智能系统 [4] 团队背景 - CEO陈亦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智能机器人方向首席科学家 华为自动驾驶CTO 大疆机器视觉总工程师 [5] - 首席科学家丁文超博士原华为"天才少年" 曾主导华为智驾端到端决策网络 [5] - 首席架构师陈同庆是清华大学博士 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原华为ADS智能导航部部长 [5] - 董事长李震宇曾任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总裁 牵头打造阿波罗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和"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 [5] 行业前景与战略 - 具身智能将成为未来十年全球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 [5] - 中国在供应链、人才和场景上的优势将助力创造世界一流的科技产品和服务 [5] - 公司定位不仅是机器人公司 更是行业场景解决方案公司 [5] -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硬件生态、丰富落地场景及巨大市场潜力 极有机会培育出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企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