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拖拉机
icon
搜索文档
博鼎集团跨界闯入农机市场 引领源头创新提升终端格局
经济观察网· 2025-10-28 12:57
公司概况与市场进入 - 中农博鼎智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是博鼎精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在2025年10月的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上首次亮相,以1300平米展位跻身参展企业前三 [1] - 公司展示了从智驾电控系统、发动机、动力换挡变速箱到全系列智能拖拉机的全套产业链,核心零部件100%自主研发制造,整机约95%自研,其产业链完整度在全球农机行业独树一帜 [1] - 博鼎集团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构建了"技术研发—核心部件制造—整机集成—系统平台"的全生命周期新业态 [2] 产品与技术优势 - 中农博鼎成功研制出国内首批智能拖拉机,其电控总成系统形成"中央大脑",解决了传统拖拉机因外部采购核心部件导致多个"大脑"互不匹配、效率低下、成本高的问题 [3] - 公司的电控系统可对发动机关键指标实时调控,使其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独创的可变气门技术可提升热效率10%至20%,并节省数万元后处理装置 [4] - 源头性技术创新使公司在与同型号拖拉机效率提升25%、节能10%以上的情况下,售价能够直接减半 [5] 生产能力与市场规划 - 2025年10月6日,中农博鼎投资30亿元新建的一条年产5万台拖拉机的自动化产线正式投产启用 [3] - 在3天展会期间,公司获得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家经销商现场签约订购4200余台拖拉机 [6] - 按规划,2026年中农博鼎拖拉机产能将达5万台,同时通过OEM方式对全行业出售动力总成系统5万台套,以帮助提升中国农机产业的智造水平和竞争力 [6] 行业背景与政策环境 - 中国农机行业有8000多家企业,其中拖拉机工厂达200多家,但行业总产值仅相当于2个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呈现出"散、小、乱"的竞争格局,技术水平落后国外三十年 [3] - 2025年被称为"中国农业AI元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智能农机装备市场即将迎来政策红利 [3] - 拖拉机作为农机具"母机"在农业现代化中扮演核心角色,欧洲高端拖拉机售价可达300万元人民币起 [2]
中金:“机器换人”已迎来关键机遇期 智慧农业、农机步入快车道
智通财经· 2025-09-30 09:29
文章核心观点 - 智能农业装备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抓手,行业在政策、产业需求和技术突破的共振下已步入快车道 [1][2] - 农业无人机和智能农机是核心赛道,尤其契合中国“大国小农”的国情,龙头公司凭借技术、服务和生态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2][3] - “机器换人”因农村劳动力减少、成本变化及政策支持而迎来产业化拐点,智能装备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 [2] 智能农业装备的战略定位与市场空间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智能农机、智慧农业”列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智能农业装备被视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抓手 [2] - 2024年中国农机整体市场规模约为3000亿元,其中农业无人机市场规模约为29亿元 [2] - 农业无人机是契合中国“大国小农”、“矮秆作物占比高”农情的特色农机 [2] 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 人口城镇化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且成本提升,同时装备成本下降,“机器换人”的产业化拐点已至 [2] - 在“耕种管收”环节中,“管”环节机械化率最低,测算显示植保无人机有望助力中国节省年度打药成本超千亿元人民币 [2] - 传统农机正向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2024年中国大马力拖拉机、动力换挡拖拉机、智能拖拉机的渗透率分别为10.7%、3.7%、3.8%,显示巨大升级空间 [2] -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优机优补”倾斜,2024年补贴金额回升并创历史新高至246亿元,2020年至202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0% [2] 行业竞争格局与龙头公司优势 - 行业集中度高,技术壁垒高、服务护城河深、生态黏性强,2024年中国农业无人机、智能农机、农机行业的CR3(行业前三名份额)分别为88%、71%、48% [3] - 智能农业装备龙头公司依托成熟的领先科技、更落地的农业服务和更完整的生态,致力于打造天地空一体化的智慧农业生态 [3]
中金 | 农业科技专题#2:智能农业装备—机器换人,未来已来
中金点睛· 2025-09-30 07:35
行业核心观点 - 智能农业装备是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抓手,产业与政策机遇共振,行业已步入快车道 [2][4] - 在农业劳动力减少、土地流转加速的背景下,“机器换人”的产业化拐点已至,智能农机和农业无人机是两大核心赛道 [4][12] - 行业竞争格局高度集中,技术壁垒、服务网络和生态构建是龙头公司的核心护城河 [5][51][54] 行业背景与战略重要性 - 中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创下1.4万亿斤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6.1公斤,高于400公斤的国际安全线 [6] - 国内粮食供需呈“紧平衡”状态,未来十年粮食和肉类消费年均增速预计均为0.3%,而人均耕地占有量(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量为世界平均的35% [8] - 保障粮食安全长期依赖科技驱动的单产提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智能农机、智慧农业”列入“农业新质生产力” [4][11] 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农业劳动力数量从2000年的4.1亿减少至2024年的1.6亿,复合年增长率为-3.8%,预计2030年将降至1.4亿,催生对智能装备的刚性需求 [12] - 土地流转面积从2015年的4.5亿亩提升至2024年的5.9亿亩,占耕地面积比例由22.1%提升至30.7%,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 [12][34] - 主粮生产每亩平均人工成本由2004年的124元上升至2023年的363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8%,而智能装备购置与学习成本在下降 [31][33] 核心赛道与市场空间 - 2024年中国农机总销售收入约为3000亿元,农业无人机市场规模为29亿元 [4][27] - 智能农机市场2024年规模为118亿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1039亿元,2024-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达43.6%,渗透率将从7.2%提升至33.1% [27][29] - 农业无人机市场2024-2029年预测复合年增长率为30%,规模将从29亿元增长至109亿元 [23][27] 技术发展与渗透率 - 2024年我国大马力(200马力及以上)、动力换挡、智能拖拉机渗透率分别为10.7%、3.7%、3.8%,存在较大技术升级空间 [4][39][40] - “耕种管收”环节机械化率在2024年分别为87%、65%、12%、70%,其中“管”环节机械化率最低,是未来效率提升的重要方向 [35] - 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约为人工的200倍以上,若在四大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的施肥与撒药场景实现完全替代,预计可节省年度打药成本约1235亿元,节省比例达65% [35][38] 政策支持 - 2024年我国农机购置补贴金额回升并创历史新高,达到246亿元,2020-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0% [4][46] - 政策导向从通用补贴转向“优机优补”,重点支持先进技术应用和农机装备结构优化 [44][46] - 2024年农业农村部首次就智慧农业发布专项政策支持文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动能和时间表 [13] 竞争格局与龙头优势 - 行业集中度高,2024年中国农业无人机/智能农机/农机市场的CR3(前三大厂商市占率)分别为88%、71%、48% [5][58] - 农业无人机市场高度集中,2024年大疆与极飞市占率分别为63.9%与20.8% [58] - 龙头公司通过技术研发(多领域技术融合、持续迭代、农业应用深度理解)、密集的销售服务网络(如极飞科技覆盖国内1007个县城)以及构建“产品+服务+平台”的一体化生态建立护城河 [51][53][54] 代表性公司分析 - 极飞科技从农业无人机制造商向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2018-2024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为27%,2024年营收达10.7亿元,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率达17.5% [59][62][64] - 极飞科技在新疆库尔勒的超级棉田项目利用智能设备将3000亩棉田的管理人员从30人优化至2人,节省人力成本71.7%,总成本节省21.5% [67] - 全球农机领军企业约翰迪尔2021年全球市占率为25.3%,其智慧农业平台已连接77.5万台设备,覆盖4.6亿英亩耕地,并测算智慧农业有超1500亿美元的增量市场空间 [72][73]
中金:产业与政策机遇共振 看好智能农业装备龙头引领“机器换人”革新
智通财经网· 2025-09-29 15:56
行业战略定位与机遇 - 智能农业装备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抓手,智慧农业和智能农机被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1]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智能农机、智慧农业”列入“农业新质生产力”,智能农业装备成为核心抓手[2] - 行业面临农业劳动力减少、土地流转带来的产业需求提升等机遇,“机器换人”已迎来关键机遇期[1] 市场规模与核心赛道 - 2024年中国农机和农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分别约为3000亿元和29亿元[2] - 智能拖拉机和收获机存在较大技术升级空间,农业无人机是契合中国“大国小农”和“矮秆作物占比高”农情的特色农机[2] - 2024年中国大马力、动力换挡、智能拖拉机的渗透率分别为10.7%、3.7%和3.8%[3] 驱动因素与产业拐点 - 农村劳动力减少且成本提升,同时装备成本下降,“机器换人”的产业化拐点已至[3] - 在“耕种管收”环节中,“管”的环节机械化率最低,植保无人机有望助力中国节省年度打药成本超千亿元人民币[3] - 农机补贴政策向“优机优补”倾斜,2024年中国农机购置补贴回升并创历史新高至246亿元,2020年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0%[3] 竞争格局与龙头企业 - 行业集中度高,2024年中国农业无人机、智能农机和农机的CR3(行业前三名份额)分别为88%、71%和48%[4] - 极飞科技是农业无人机龙头,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率分别为7.4亿元和17.5%[4] - 托普云农是智慧农业龙头,2024年营收和净利率分别为4.9亿元和25%[4] - 约翰迪尔是全球智能农机龙头,2024年营收为517亿美元,净利率为22%[4]
中国银河证券:人工智能+方向明确 科技成长性再加强
智通财经网· 2025-09-01 09:32
政策核心内容 - 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进入量化实施新阶段 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础 通过科技引领推动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并行发展 [1] - 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 新一代智能终端普及率超70% 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1] - 到2030年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智能终端普及率超90% 智能经济成为重要经济增长极 [1] - 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支撑 [1] 产业发展应用 - 人工智能+产业主要集中于应用环节 赋能传统制造业和农业转型升级 [2] - 工业互联网集中于工厂自动化改进和智慧矿山等项目 大规模应用场景开发潜力较大 [2] - 农业数智化发展迅速 智能农机装备普及加快 但智能拖拉机和植保无人机仍处于初期阶段 [2] -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程加速 渗透率有望呈现较高提升态势 [2] 算力基建与全球合作 - 国内算力需求高速增长 但地区性供需存在错配 智算中心耗电量较高 [3] - 后续算力建设将趋向大型化 绿电化和区位引领为主 [3] - 海外尤其是南方国家存在确定性智算及大模型需求 国内大模型在底座和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具备领先性 [3] - 全球合作普惠共享将成为主旋律 推动海外与国内良性循环 [3]
研判2025!中国智能农机装备行业发展背景、市场规模及细分市场分析:产业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发展前景广阔[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16 11:11
智能农机装备行业概述 - 智能农机集成智能感知、自动控制、定位导航、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精准、智能、高效的农业作业 [1][2] - 主要类别包括自动驾驶拖拉机、智能播种机、智能收割机、无人机、智能灌溉系统、农业机器人和农业传感器 [1][2] - 应用范围覆盖耕、种、管、收、加、运全链条智能化生态 [1][13] 行业发展背景 - 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将智能农机装备列为农业创新核心范畴,形成成熟产业体系和商业化模式 [8] - 中国农业农村部2024年10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农机具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农机装备研发 [8][9] - 2024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11] 政策支持 - 2024年7月《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施意见》重点支持高性能播种机、智能高速插秧机、大型智能高端联合收获机械 [10] - 2024年11月《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推进5G与智能农机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传感器、机器人、无人机等装备研发 [10] - 2025年4月《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加强大型高端智能农机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应用 [10] 市场规模 - 智能农机装备规模从2020年12亿元增长至2024年11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7% [1][13] - 2024年中国智能农机渗透率为7.2%,远低于全球市场31.6%的渗透率,显示巨大提升空间 [1][15] 细分市场:智能拖拉机 - 2024年智能拖拉机销量达1.42万台,同比增长67% [1][17] - 智能拖拉机主要为100马力及以上大马力机型,搭载智能感知、电液控制、ISOBUS技术和远程通讯系统 [17] - 自动驾驶技术依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精确农业技术,目前行业渗透率仍较低 [17] 细分市场:智能收获机械 - 2024年智能收获机械销量大幅增长至31.7万台,渗透率接近25% [1][18] - 智能化体现在卫星定位、产量检测、作业检测、路径规划和决策控制等技术应用 [18] - 通过自动识别作物和精确控制作业范围,提高收割效率和质量 [18] 细分市场:植保无人机 - 2024年全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25.1万架,作业面积26.7亿亩次,同比增长近25% [1][21] - 植保无人机具有高效、精准、安全优势,成为农业现代化重要支撑 [21] -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高效植保设备需求将持续增长 [21] 行业挑战 - 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表现为科研投入不足、技术与人才培养脱节、技术与市场需求脱节 [23] - 农民对智能技术接受度较低,因认知有限、购置成本高、维修保养费用高 [23] - 政策支持力度需提升,包括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导向不明确、政策执行不力等问题 [24][25] 相关企业 - 上市企业包括中联重科、一拖股份、潍柴动力、星光农机、威马农机、极飞科技 [2] - 产业链相关企业涵盖潍柴雷沃、江苏沃得、大疆创新等智能农机装备制造商 [2]
4分钟下线一台,雷沃引领农机智质双升
齐鲁晚报网· 2025-08-01 22:59
智慧工厂概况 - 公司建成国内农机行业首家智慧工厂,占地776亩,年产10万台100马力以上高端智能拖拉机[1] - 工厂采用5G+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涂装机器人、智能物流机器人等多场景应用[1] - 工厂机加自动化率93%,焊接自动化率72%,涂装自动化率95%,装配自动化率行业领先[2] 智能制造技术 - 工厂拥有近500台工业机器人,分布在焊接、涂装、总装、检测等全生产环节[4] - 采用卧式加工中心实现微米级精度切削,壳体加工通过扫描识别自动完成[2] - 智能AGV装配线实现多平台产品混线柔性生产,装配工艺达国际一流水准[4] 生产效率提升 - 整机装配车间平均每4分钟下线一台大马力拖拉机[5] - 通过MES系统、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全流程优化,设备综合效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6] - 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排程,提高设备利用率,缩短订单交付周期[6] 绿色制造实践 - 工厂采用锆化、水性漆、节能烘干、VOC处理系统等工艺,大幅降低有机挥发物排放[6] - 作为国内农机行业首家绿色智慧工厂,环保节能水平达行业领先[6] 行业影响 - 工厂填补国产高端智能农机制造短板,推动行业从"制造"向"智造"跨越[2] - 通过技术创新与智造升级深度融合,树立中国农机装备转型升级的技术标杆[3] - 项目体现山东重工集团高端战略,展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跃升动力[7]
国内农机行业首家智慧工厂在潍坊投产,500台机器人忙生产
齐鲁晚报网· 2025-05-28 11:24
行业动态 - 国内农机行业首家智慧工厂正式投产,推动国产农机从"人力驱动"向"数字跃迁"的历史性跨越 [1] - 潍坊是产品种类最齐全、产值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农机聚集区,素有"中国农机城"的美誉 [4] - 智能拖拉机制造基地的投用将引领中国农机智慧化高端化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4] 公司产能与技术 - 公司投资30亿元建成年产10万台100马力以上动力换挡及无极变速拖拉机的智慧工厂 [3] - 车间内配备近500台工业机器人,生产过程由"智慧大脑"生产执行系统调度 [3] - 新工厂建成拖拉机壳体柔性加工线,加工精度可达微米级,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3] - 工厂每4分钟生产一台高端智能拖拉机,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4] 产品与市场表现 - 340马力无极变速拖拉机顺利下线并交付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实现国产拖拉机从手动挡到自动挡跨越 [3] - 100马力以上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拖拉机在同马力段产品订单中占比超过80% [4] 供应链与物流创新 - 轮胎品种达300多种,新上行业内首个智能管理系统,实现自动拆垛、分配库位、输送定点投放 [4] - 系统通过视觉识别与MES相连,提升装备效率和产品质量 [4]
山东重工潍柴雷沃智慧农业智能拖拉机制造基地投产
快讯· 2025-05-18 18:53
公司动态 - 山东重工集团旗下潍柴雷沃智慧农业于5月18日举行智能拖拉机制造基地首批价值客户交机活动 [1] - 该基地占地776亩 总投资30亿元 具备年产10万台100马力以上动力换挡及CVT拖拉机产能 [1] 行业里程碑 - 国内农机行业首家"智慧工厂"正式投产 [1]
“千亿产业新势能”系列之农机装备篇: 洛阳农机装备聚企成链 “链主”引领产业向“智”而行
证券时报· 2025-04-15 02:45
行业概况与规模 - 河南省专用设备制造业2023年营收达1408亿元(规上企业口径)[2] - 以洛阳为中心的农机产业集群覆盖上下游企业300余家,综合产值达600亿元,占全国份额30%[4] - 产业集群具备年产20万台拖拉机、5万台收获机械的生产能力[3] 产业集群发展 - 洛阳农机装备产业始于1955年,已形成以中国一拖为龙头的完整产业链条[3] - 产业集群涵盖整机、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明显提升[3] - 产业格局以洛阳为核心,联动郑州、开封、新乡、驻马店等多地市发展[3] 技术创新与智能化 - 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开发农机云平台,接入近20类大型农机设备实现远程监测和智能调度[5] - 平台功能包括精准调度、作业补贴试点,已实现全省18个地市推广使用[5][6] - 洛阳辰汉研发的甘蔗收获机日收割量达80-100吨(小型机)至两三百吨(大型机),效率远超人工[7] 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 - 洛阳市出台一揽子政策支持农机装备研发创新、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8] - 规划到2027年集群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带动超700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8] - 目标将集群建设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农机装备产业高地[8] 当前挑战与未来方向 - 产业面临中小企业实力不足、产业链"腰部"企业缺失问题[8] - 预测到2025年全国农机装备产业人才缺口高达44万人[8] - 建议设立成果转化平台、产业引导基金,重点突破智能控制系统等"卡脖子"技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