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
搜索文档
当红炸子鸡:智能焊接机器人,超200亿
36氪· 2025-11-17 08:18
铅笔道近期调研发现:焊接机器人,可能是个当红炸子鸡,赛道正迎来超级机会。 在汽车工厂的生产线上,焊接机器人精准完成微米级焊缝作业;在航空航天的精密构件在智能焊接系统下实现零缺陷拼接;在中小企业的车间里,柔性焊 接设备替代人工完成高强度劳作——焊接机器人正以"工业自动化核心装备"的身份,深度渗透制造业全链条。 今年,焊接机器人行业迎来融资热潮,投融资事件达16起。仅10月,就有昇视唯盛、大熊星座等企业完成亿元级融资,顺为资本、高瓴创投、红杉中国等 机构密集入局,聚焦高精度控制、智能算法、核心零部件等关键赛道。 资本狂欢背后,是多重红利的叠加共振:国内每年焊工缺口数十万甚至数百万,"机器换人" 刚需迫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40%,关键部件成本大降 35%,AI 视觉、数字孪生技术成熟落地;新能源装备、船舶制造等新兴场景需求增速超20%,成为新增长引擎。 铅笔道调研后,为行业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1、中国焊接行业处在历史性的"机器代人"拐点 中国每年焊工缺口超过30–40万,且年轻人不愿再从事这一职业。同时工件复杂、不规则、批量小,是典型的"人工优势、机器人难做"的场景。 而这恰好是近两年 AI + 视觉 + ...
关注人形机器人、工程机械及流程工业
信达证券· 2025-11-10 17:1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看好” [2] 报告核心观点 - 建议关注迎来密集催化的人形机器人板块,业绩向好的工程机械、流程工业、刀具板块,及绩优个股 [6][13] - 工程机械景气度从挖机向非挖全面扩散,呈现全面回暖态势 [6][12] - 人形机器人产业迎密集催化,国内企业产业化和资本化加速,持续看好创新突破下的产业链机遇 [6][52][53][55] 板块行情回顾 - 上周(2025年11月3日至11月7日)上证综指上涨1.08%,深证成指上涨0.19%,创业板指上涨0.65%,机械指数(中信)下跌0.25% [16] - 上周涨跌幅靠前的行业为电力设备及新能源、钢铁、石油石化,涨跌幅分别为5.11%、4.57%、4.56% [19] - 上周机械行业中涨跌幅靠前的子板块包括配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油气装备,涨跌幅分别为15.12%、14.08%、4.51% [22] 核心观点更新:通用设备 - 2025年10月我国制造业PMI为49.0%,环比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环比回落1.9个百分点至45.9% [24] - 2025年1-9月我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4.0%,较1-8月回落1.1个百分点 [24] - 2025年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6% [24] 核心观点更新:机床 - 2025年9月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7.77万台,同比增长18.2%;金属成形机床产量1.6万台,同比增长6.7% [28] - 2025年1-9月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长15.1%至64.2万台,金属成形机床产量同比增长7.3%至13.2万台 [28] - 2024年以来机床产业支持政策持续加码,中高端机床国产替代有望持续深化 [28][33][35] 核心观点更新:叉车 - 2025年9月叉车销量130,380台,同比增长23.00%;其中出口49,261台,同比增长13.9%,内销81,119台,同比增长29.3% [36] - 2025年10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季调)为50.7%,环比下降;10月中国仓储指数为50.6%,环比改善 [36] 核心观点更新:机器人 - 2025年9月工业机器人产量76,287台,同比增长28.3%;1-9月累计产量594,816台,同比增长29.8% [47] - 2024年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同比增长3.9%至96,139元,机器换人趋势加速 [47] - 2022年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87亿美元,2017-2022年复合增速13.6% [47] - 特斯拉计划2026年开始规模化生产Optimus人形机器人,目标5年内达到年产100万台 [52] - 小鹏发布IRON人形机器人,目标2026年实现规模量产;智元发布工业级机器人精灵G2并开启商用交付 [6][53] 核心观点更新:工程机械 - 2025年10月挖机销量18,096台,同比增长7.8%,其中内销8,468台,同比增长2.4%,出口9,628台,同比增长12.9% [6][12][58] - 2025年10月装载机销量10,673台,同比增长27.70%,其中内销5,372台,同比增长33.23%,出口5,301台,同比增长22.60% [6][12][67] - 2025年9月汽车起重机销量1,561台,同比增长21.90%,增速转正 [6][12][67] - 2025年1-9月国内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3.34%,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速-13.9% [58] 上市公司重点分析 - **日联科技**: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44.0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8.83%;上半年新签订单同比增长近一倍 [3][13] - **康斯特**:第三季度单季度营业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22.24%;归母净利润4020万元,同比增长30.66%;扣非净利润3804万元,同比增长36.2% [4][14] - **新锐股份**:第三季度单季度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增长38.02%、75.40%、94.83% [5][15] 上市公司重要公告 - 兰剑智能签订日常经营重大合同,金额为1.38亿元(含税) [73] - 大族激光控股股东部分股份解除质押1255万股(占其所持股份7.76%),并质押780万股(占其所持股份4.82%) [73] - 山推股份累计回购股份10,762,650股,占总股本0.72%,支付总金额约9999万元 [74] - 三一重工累计回购股份7267.92万股,占总股本0.86%,支付总金额约13.55亿元 [75] - 徐工机械累计回购股份36,419,003股,占总股本0.31%,支付总金额约3.00亿元 [75]
人形机器人迎持续催化,重视三季报预期
信达证券· 2025-10-12 22:2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看好 [2] - 上次评级:看好 [2] 报告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持续催化,特斯拉计划2025年底推出第三代Optimus并于2026年开始量产,Figure AI发布Figure03并规划未来四年累计生产10万台 [6][12][58] - 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度回升,8月挖机销量同比增长12.8%,且景气度向非挖机械扩散,装载机销量同比增长13.30% [6][13][69] - 三季报披露在即,建议关注业绩有望向好的流程工业、工程机械板块及绩优个股 [3][14] - 通用设备领域呈现回暖迹象,9月制造业PMI环比回升0.4个百分点至49.8%,8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4% [26] 板块行情回顾 - 本周上证综指上涨0.37%,深证成指下跌1.26%,创业板指下跌3.86%,机械指数(中信)下跌0.62% [17] - 本周涨跌幅靠前的行业为房地产、有色金属、煤炭,涨幅分别为5.82%、4.34%、4.30% [20] - 机械行业中涨跌幅靠前的子板块包括输变电设备、起重运输设备、矿山冶金机械,涨幅分别为4.13%、2.65%、2.03% [23] 核心观点更新:通用设备 - 2025年9月制造业PMI为49.8%,环比回升0.4个百分点,生产指数回升至51.9% [26] - 2025年1-8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5.1%,8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2.3% [26] - 2025年8月金属切削机床产量7.08万台,同比增长16.4%;1-8月金属切削机床累计产量同比增长14.6%至56.36万台 [30] - 工业母机支持政策持续加码,预计将新增千亿元级市场需求 [30][37] 核心观点更新:叉车 - 2025年8月叉车销量118,087台,同比增长19.40%,其中出口47,913台(同比增长19.6%),内销70,174台(同比增长19.3%) [39] - 2025年8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为50.9%,9月中国仓储指数为49.6%,均环比改善 [39] 核心观点更新:机器人 - 2025年8月工业机器人产量63,747台,同比增长14.4%;1-8月累计产量512,129台,同比增长29.9% [51] - 2024年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同比增长3.9%至96,139元,机器换人趋势加速,2022年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87亿美元 [51] - 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加速,优必选获2.5亿元采购合同,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 [59] - 上海、深圳等地出台政策支持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目标到2027年上海市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深圳市关联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61] 核心观点更新:工程机械 - 2025年8月挖机销量16,523台,同比增长12.8%,其中内销7,685台(增长14.8%),出口8,838台(增长11.1%) [13][69] - 2025年1-8月国内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5.42%,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下降12.9% [69] - 2025年8月装载机销量9,440台,同比增长13.30%,汽车起重机销量1,434台,同比下降4.65% [13][76] 上市公司重要公告摘要 - 川仪股份控制权拟发生变更,10.65%股份协议转让,总价款约13.23亿元 [81] - 鼎阳科技发布16GHz、12-bit高分辨率数字示波器新产品 [81] - 杰克科技累计回购股份487.27万股,占总股本1.0228%,总金额约1.31亿元 [82] - 安徽合力控股股东累计增持627.27万股,占总股本0.70%,投入资金约1亿元 [83]
中金:“机器换人”已迎来关键机遇期 智慧农业、农机步入快车道
智通财经· 2025-09-30 09:29
文章核心观点 - 智能农业装备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抓手,行业在政策、产业需求和技术突破的共振下已步入快车道 [1][2] - 农业无人机和智能农机是核心赛道,尤其契合中国“大国小农”的国情,龙头公司凭借技术、服务和生态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2][3] - “机器换人”因农村劳动力减少、成本变化及政策支持而迎来产业化拐点,智能装备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 [2] 智能农业装备的战略定位与市场空间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智能农机、智慧农业”列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智能农业装备被视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抓手 [2] - 2024年中国农机整体市场规模约为3000亿元,其中农业无人机市场规模约为29亿元 [2] - 农业无人机是契合中国“大国小农”、“矮秆作物占比高”农情的特色农机 [2] 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 人口城镇化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且成本提升,同时装备成本下降,“机器换人”的产业化拐点已至 [2] - 在“耕种管收”环节中,“管”环节机械化率最低,测算显示植保无人机有望助力中国节省年度打药成本超千亿元人民币 [2] - 传统农机正向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2024年中国大马力拖拉机、动力换挡拖拉机、智能拖拉机的渗透率分别为10.7%、3.7%、3.8%,显示巨大升级空间 [2] -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优机优补”倾斜,2024年补贴金额回升并创历史新高至246亿元,2020年至202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0% [2] 行业竞争格局与龙头公司优势 - 行业集中度高,技术壁垒高、服务护城河深、生态黏性强,2024年中国农业无人机、智能农机、农机行业的CR3(行业前三名份额)分别为88%、71%、48% [3] - 智能农业装备龙头公司依托成熟的领先科技、更落地的农业服务和更完整的生态,致力于打造天地空一体化的智慧农业生态 [3]
中金 | 农业科技专题#2:智能农业装备—机器换人,未来已来
中金点睛· 2025-09-30 07:35
行业核心观点 - 智能农业装备是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抓手,产业与政策机遇共振,行业已步入快车道 [2][4] - 在农业劳动力减少、土地流转加速的背景下,“机器换人”的产业化拐点已至,智能农机和农业无人机是两大核心赛道 [4][12] - 行业竞争格局高度集中,技术壁垒、服务网络和生态构建是龙头公司的核心护城河 [5][51][54] 行业背景与战略重要性 - 中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创下1.4万亿斤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6.1公斤,高于400公斤的国际安全线 [6] - 国内粮食供需呈“紧平衡”状态,未来十年粮食和肉类消费年均增速预计均为0.3%,而人均耕地占有量(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量为世界平均的35% [8] - 保障粮食安全长期依赖科技驱动的单产提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智能农机、智慧农业”列入“农业新质生产力” [4][11] 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农业劳动力数量从2000年的4.1亿减少至2024年的1.6亿,复合年增长率为-3.8%,预计2030年将降至1.4亿,催生对智能装备的刚性需求 [12] - 土地流转面积从2015年的4.5亿亩提升至2024年的5.9亿亩,占耕地面积比例由22.1%提升至30.7%,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 [12][34] - 主粮生产每亩平均人工成本由2004年的124元上升至2023年的363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8%,而智能装备购置与学习成本在下降 [31][33] 核心赛道与市场空间 - 2024年中国农机总销售收入约为3000亿元,农业无人机市场规模为29亿元 [4][27] - 智能农机市场2024年规模为118亿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1039亿元,2024-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达43.6%,渗透率将从7.2%提升至33.1% [27][29] - 农业无人机市场2024-2029年预测复合年增长率为30%,规模将从29亿元增长至109亿元 [23][27] 技术发展与渗透率 - 2024年我国大马力(200马力及以上)、动力换挡、智能拖拉机渗透率分别为10.7%、3.7%、3.8%,存在较大技术升级空间 [4][39][40] - “耕种管收”环节机械化率在2024年分别为87%、65%、12%、70%,其中“管”环节机械化率最低,是未来效率提升的重要方向 [35] - 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约为人工的200倍以上,若在四大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的施肥与撒药场景实现完全替代,预计可节省年度打药成本约1235亿元,节省比例达65% [35][38] 政策支持 - 2024年我国农机购置补贴金额回升并创历史新高,达到246亿元,2020-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0% [4][46] - 政策导向从通用补贴转向“优机优补”,重点支持先进技术应用和农机装备结构优化 [44][46] - 2024年农业农村部首次就智慧农业发布专项政策支持文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动能和时间表 [13] 竞争格局与龙头优势 - 行业集中度高,2024年中国农业无人机/智能农机/农机市场的CR3(前三大厂商市占率)分别为88%、71%、48% [5][58] - 农业无人机市场高度集中,2024年大疆与极飞市占率分别为63.9%与20.8% [58] - 龙头公司通过技术研发(多领域技术融合、持续迭代、农业应用深度理解)、密集的销售服务网络(如极飞科技覆盖国内1007个县城)以及构建“产品+服务+平台”的一体化生态建立护城河 [51][53][54] 代表性公司分析 - 极飞科技从农业无人机制造商向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2018-2024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为27%,2024年营收达10.7亿元,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率达17.5% [59][62][64] - 极飞科技在新疆库尔勒的超级棉田项目利用智能设备将3000亩棉田的管理人员从30人优化至2人,节省人力成本71.7%,总成本节省21.5% [67] - 全球农机领军企业约翰迪尔2021年全球市占率为25.3%,其智慧农业平台已连接77.5万台设备,覆盖4.6亿英亩耕地,并测算智慧农业有超1500亿美元的增量市场空间 [72][73]
中金:产业与政策机遇共振 看好智能农业装备龙头引领“机器换人”革新
智通财经网· 2025-09-29 15:56
行业战略定位与机遇 - 智能农业装备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抓手,智慧农业和智能农机被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1]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智能农机、智慧农业”列入“农业新质生产力”,智能农业装备成为核心抓手[2] - 行业面临农业劳动力减少、土地流转带来的产业需求提升等机遇,“机器换人”已迎来关键机遇期[1] 市场规模与核心赛道 - 2024年中国农机和农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分别约为3000亿元和29亿元[2] - 智能拖拉机和收获机存在较大技术升级空间,农业无人机是契合中国“大国小农”和“矮秆作物占比高”农情的特色农机[2] - 2024年中国大马力、动力换挡、智能拖拉机的渗透率分别为10.7%、3.7%和3.8%[3] 驱动因素与产业拐点 - 农村劳动力减少且成本提升,同时装备成本下降,“机器换人”的产业化拐点已至[3] - 在“耕种管收”环节中,“管”的环节机械化率最低,植保无人机有望助力中国节省年度打药成本超千亿元人民币[3] - 农机补贴政策向“优机优补”倾斜,2024年中国农机购置补贴回升并创历史新高至246亿元,2020年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0%[3] 竞争格局与龙头企业 - 行业集中度高,2024年中国农业无人机、智能农机和农机的CR3(行业前三名份额)分别为88%、71%和48%[4] - 极飞科技是农业无人机龙头,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率分别为7.4亿元和17.5%[4] - 托普云农是智慧农业龙头,2024年营收和净利率分别为4.9亿元和25%[4] - 约翰迪尔是全球智能农机龙头,2024年营收为517亿美元,净利率为22%[4]
中国制造业升级,为何能打破“产业转移魔咒”?
虎嗅· 2025-09-26 21:16
长三角与珠三角制造业发展差异 - 长三角制造业发展比珠三角领先约5到10年,因大规模工业化始于90年代,比珠三角晚十年,但起点更高,直接引入较大项目和先进设备工艺[1] - 珠三角工业园区开发层级低且混乱,村级即可开发,工厂规模小容量仅几十人,多为劳动密集型单机作业[1];长三角土地开发至少到县级,园区规模大,可建大型现代化厂房并规划集中住宿区[2] - 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小企业多,外资以港资为主,工资较低;长三角日韩台资及欧美企业占比多,香港企业少且多为服装电子制造业[2] 自动化转型的驱动因素与进程 - 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于2014、2015年同步启动,核心驱动为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政策,以及企业招工难的内生动力[5] - 2014、2015年是制造业缺工最严重时期,劳务派遣工价从20元炒至30-40元,推动企业以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5][6] - 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巨大,2023年全球总量约54万台,中国安装27万多台占51%,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15] 劳动力流动与就业结构变迁 - 制造业用工人数从2008、2009年高峰约2亿,降至2015、2016年约1.5亿,再降至当前约1.2亿到1亿,十年间约七八千万劳动力离开制造业[10] - 流失劳动力主要转向服务业,如网约车、快递、外卖等新就业群体,自2015、2016年起保守估计吸纳近2000万人,另有部分进入零售餐饮直播等行业[10] - 人员减少多为自然流失而非主动裁员,因制造业环境差强度大工资低,劳动力流动率高,2015年后流动方向从制造业内部转向服务业[8][9][10] 自动化替代程度与岗位演变 - 低端重复性简单操作领域自动化替代率达80%到90%,汽车制造是应用机器人重点领域,焊接喷涂环节已完全实现机器人替代[21] - 组装环节自动化率约70%,如前挡风玻璃安装等工序由机器人完成,耗时仅二三十秒[22] - 被替代工人通过企业内部调岗(如从售前销售转产品方案工程师)、跨地域流动(从沿海回老家)、跨行业流动(制造业转服务业)进行消化[23][24][26] 产业转移与本土产业链成长 - 中国在自动化升级同时进行产业转移,服装制鞋电子等产业向东南亚转移,越南工人年成本约3万到4万,仅为珠三角(近10万)的1/3到2/5[13] - 中国本土产业链充分发育,外资企业进入后本土企业迅速模仿成长并反超,依赖机械工程设备的长产业链行业难以离开中国供应链系统[18][19] - 大规模自动化使工厂摆脱对劳动力依赖,避免产业空心化,中国凭借30年产业转移积累和庞大产业链,打破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持续转移的“魔咒”[17][20] 自动化发展阶段与未来趋势 - 2015年至2024年可视为自动化大规模推进的第一阶段,当前制造业智能化仍以自动化和数字化为主,人工智能应用集中在产品检测等辅助环节[27][28] - 制造业生产环节自动化已告一段落,剩余岗位(如服装业因柔性物料难自动化)或成本效益不高的岗位难以再大规模自动化[38] - 未来替代将转向人工智能对服务业知识型岗位的渗透,如工厂内部管理、数据分析、客服销售等文职岗位的智能化刚刚开始[38] 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因素影响 - 户籍制度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重要变量,外地工人因工作高度不稳定、社保参保率低,对自动化替代的担忧远低于本地工人[31][33] - 珠三角长三角工厂偏好外地工人,因其更能吃苦且可通过灵活用工降低社保成本,本地工人则因社保齐全、工作稳定且择业范围窄而更担忧被替代[31][33] - 社保参保率已有极大进步,珠三角工厂职工参保率超90%,但地区差异显著,沿海执行优于内陆,基本公共服务如子女入学在特大城市仍面临压力[34][35]
我国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
新浪财经· 2025-09-18 09:12
行业核心观点 -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行业正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在政策红利、技术升级与市场需求多重推动下 具备核心技术与生态整合能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引领中国智能制造走向全球[1] 政策与市场需求驱动 - 国家级政策密集出台 包括《"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 要求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 智能制造装备满足率超过70% 培育150家以上专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2] - 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推动制造业加速"机器换人"进程[2] - 2024年市场规模达2381亿元 预计2031年突破4996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10.6%[2] 下游应用领域分布 - 汽车整车与零部件领域占比超40% 新能源汽车产线改造需求持续释放[4] - 电子电气领域受益于消费电子复苏与AI硬件创新 增速领先[4] - 新能源(锂电、光伏)虽短期承压 但长期仍为自动化升级核心场景[4] - 智能物流、金属加工、橡胶塑料等领域自动化渗透率不断提升 成为新兴增长点[4] 市场竞争格局 - 国内市场以内资企业为主 行业集中度低 80%以上企业年收入不足1亿元[7] - 头部企业包括华昌达、巨一科技、哈工智能、豪森股份、赛腾股份等 通过技术积累、跨行业并购和国际化布局提升市场占有率[7] - 国产核心零部件替代率已突破50% 但高端领域仍依赖进口[7] 技术发展趋势 - 智能化与柔性化:AI视觉、数字孪生、5G+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 推动机器人从"执行工具"向"智能决策体"升级[8] - 模块化与标准化:通过平台化设计降低定制成本 提升项目复用率和交付效率[8] - 服务化与生态化:提供从方案设计、设备集成到运维服务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构建客户黏性[8] 长期发展前景 - 核心驱动力来自制造业产业工人减少趋势 以及碳中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能源等带来的替代需求[9] - 工业机器人应用从传统汽车、3C领域向更多元化行业渗透[9] -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带来成本下降 智能化技术升级推动行业新一轮高速可持续增长[9]
富佳股份机器人新品发布推动智慧农业与智能仓储变革
证券时报· 2025-08-29 01:56
行业背景与政策驱动 - 机器人产业在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呈现爆发式增长 中国《"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 [1] - 物流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细分赛道表现突出 粮仓机器人作为特种机器人重要分支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1] - 国家层面政策支持粮仓智能化升级 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 "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快老旧仓房更新提速 [7] -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推动"五型粮库"建设 要求提升粮库管理现代化水平 全国1200多家粮食仓储企业参与升级改造 [8]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智能平粮机器人采用螺旋强动力系统实现2米每秒极速作业 适配全粮种 续航超两小时 [5] - 机器人配备专用固态动力大电池 精平+多功能可拓展模块化设计 实现"平粮+巡检+检测+扦样"一体化作业 [5] - 搭载自研智驱系统支持仓内自主导航 融合定位精度达10-15cm 尺寸759X620X315mm 重量22kg [5] - 拥有30项硬核专利 采用激光雷达建模和多机路径规划技术 攻克粮面动态沉陷补偿和大范围协同避障难题 [2][6] 应用成效与效率提升 - 在中储粮北京昌平库测试中 3-5台机器人1小时完成1400m²粗平作业 相当于3-5人3-5天工作量 效率提升168倍 [5] - 实现颗粒零破损 粮面高差小于15cm 消除粉尘爆炸和坍塌等安全风险 [5] - 在河南展区六面"凉仓"技术中 与AI控温系统联动减少粮食损耗 大幅降低设备采购成本 [5] - 智能扦检系统将粮食收购检验效率提升2倍以上 解决"人等粮"问题 [9] 市场需求与成本优化 - 全国超百万个粮仓存在设备更新需求 潜在市场规模达数百亿元 [10][12] - 粮库面临严重用工荒 55岁以上工人占比高 年轻人不愿从事高粉尘高强度工作 [9] -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大幅降低成本 激光雷达传感器单价降至约1000元/台 较进口产品降低40%以上 [11] - 智能化改造长期可减少90%以上人工成本 通过作业精度提升降低粮食损耗 [11] 企业战略与产业协同 - 富佳股份联合芯禾机器人推出智能平粮机器人 实现从清洁家电到特种机器人的战略拓展 [4] - 公司打造"清洁家电+特种机器人"双翼发展格局 电机控制和智能感知等核心技术可实现共享复用 [12][13] - 通过现有生产设备快速实现特种机器人规模化生产 整合供应链资源提升成本控制能力 [13] - 计划在智能仓储、智能农业、光伏清洁等细分市场持续深耕 推出更多创新产品 [13]
海晨股份(300873):汇兑和利息影响业绩表现 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符合预期
新浪财经· 2025-08-28 14:4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8.72亿元,同比增长7.46% [1] - 归母净利润1.30亿元,同比下滑13.30% [1] - 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增长0.39% [1] - 汇率波动产生汇兑损失0.06亿元,较2024年同期汇兑收益0.09亿元形成净影响0.15亿元 [2] - 利息收入0.29亿元,较2024年同期0.33亿元减少0.04亿元 [2] 业务板块表现 - 制造业物流业务营收7.39亿元,同比增长7.77% [2] - 消费电子业务收入6.86亿元,同比增长7.96% [2] - 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0.53亿元,同比增长5.39% [2] - 半导体装备及物流自动化业务收入0.93亿元,同比增长8.94% [2] - 新客户S客户增长迅速,J客户与V客户展现较大发展潜力 [2] - 新一代OHT天车等产品核心参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 战略规划与产能建设 - 坚持"新基建、碳中和、机器换人"战略方向 [3] - 合肥自动化仓库智能设备已投入使用 [3] - 深圳、常州自动化仓库建设项目稳步推进,预计明年建成投用 [3] - 持续探索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在自动化仓库的落地场景 [3] - 加快打造"场域智能体"技术体系 [3] 未来发展展望 - 华南、华东仓储网络布局将进一步完善 [3] - 持续加大智能物流仓库建设与前沿技术研发投入 [3] - 目标在仓储自动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