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PAI
icon
搜索文档
马云彻底翻身,阿里未来不可估量
搜狐财经· 2025-10-09 10:32
公司战略愿景 -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云栖大会明确表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是确定性事件,但公司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以解决气候、能源、星际旅行等重大科学难题 [1] - 公司预测未来每个家庭、工厂、公司都会有众多的Agent和机器人提供24小时服务,超级人工智能将指数级放大人类的智力杠杆 [3] - 公司正沿着“三阶段路线”向超级人工智能推进:第一阶段是让AI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知识实现“智能涌现”,第二阶段将重点突破工具使用与编程能力,第三阶段是通过连接物理世界、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超越人类的终极目标 [8] 技术布局与投入 - 通义最新发布7款模型更新,覆盖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编程模型等领域,在智能水平、Agent工具调用、Coding能力、深度推理、多模态等方面实现突破 [4] - 公司正在积极推进三年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将会持续追加更大的投入 [5] - 为迎接超级人工智能时代,公司计划到2032年将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提升10倍 [5] - 阿里云宣布与英伟达在Physical AI领域达成合作,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PAI将集成英伟达的Physical AI软件栈,为企业用户提供全链路平台服务 [11] 行业竞争与定位 - 阿里巴巴布局超级人工智能旨在成为全球AI创新的源头型力量,其目标不仅是追赶并超越OpenAI等行业头部企业,更致力于抢占技术制高点 [3] - 全球AI竞争进入赢者通吃阶段,头部企业的技术壁垒与生态优势正不断拉大差距,公司布局超级人工智能是为了在这场未来竞赛中提前锁定胜局 [5] - 阿里云与英伟达的合作从硬件采购延伸至AI开发生态,阿里获得全球顶级AI算力与软件栈,英伟达则锁定中国云巨头这一关键入口,形成深度绑定的伙伴关系 [13] 公司转型与增长 - 阿里巴巴正从一家卖货公司,蜕变成为一个正在覆盖全球科技行业的“超级智能体”,希望借助超级人工智能的技术势能,深入渗透制造、医疗、能源等多元领域 [1][6] - 公司希望实现从交易平台到产业赋能者的跨越,破解各行业在效率提升、成本优化、创新突破等方面的痛点 [6] - 公司已将未来发展的核心押注在AI领域,超级人工智能是其为突破增长边界、抢占未来先机找到的下一个突破口 [15]
人工智能巨头陆续公布重大进展,积极看好AI产业链投资机会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9-29 16:40
英伟达与OpenAI合作 - 英伟达与OpenAI于9月22日宣布达成合作,包括建设庞大数据中心计划以及英伟达对OpenAI最高1000亿美元的投资 [1][2] - 根据协议,OpenAI将利用英伟达系统建设并部署至少10吉瓦的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用于训练和运行下一代模型 [1][2] - 10吉瓦数据中心耗电量相当于800万户美国家庭的用电量,相当于400万至500万块GPU,约等于英伟达今年出货总量,是去年的两倍 [1][2] 阿里云与英伟达合作 - 9月24日,在2025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和英伟达在Physical AI领域达成合作 [3] - 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PAI将集成英伟达Physical AI软件栈,为企业用户提供全链路平台服务,缩短具身智能、辅助驾驶等应用的开发周期 [3] 行业投资观点 - 海外算力产业链高景气度依旧,持续看好海外算力产业链投资机会 [4] - 国内方面,看好AI行业以及围绕AIDC产业链的持续高景气,25年或成为国内AI基础设施竞赛元年以及应用开花结果之年 [4] - 建议持续关注AI产业动态及AI应用的投资机会,中长期重视"AI+出海+卫星"核心标的 [4][5]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链 - 光模块&光器件重点推荐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源杰科技等 [6] - 交换机服务器PCB重点推荐沪电股份、中兴通讯、紫光股份、菲菱科思等 [6] - 低估值高分红云和算力idc资源重估标的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6] - AIDC&散热重点推荐英维克、润泽科技、润建股份、光环新网、科华数据、奥飞数据、数据港等 [6] - AIGC应用/端侧算力重点推荐移远通信、广和通、美格智能等 [6] 海风海缆与智能驾驶产业链 - 海风海缆重点推荐亨通光电、中天科技、东方电缆 [7] - 出海复苏&头部集中重点推荐华测导航、威胜信息、拓邦股份、亿联网络、移为通信、广和通、美格智能等 [7] - 智能驾驶建议关注模组&终端、传感器、连接器、结构件&空气悬挂等方向标的 [7] 卫星互联网与低空经济 - 国防信息化建设加速,低轨卫星加速发展,低空经济积极推进 [8] - 重点推荐华测导航、海格通信,建议关注铖昌科技、臻镭科技、盛路通信、信科移动等标的 [8][9]
在具身智能的岔路口,这场论坛把数据、模型、Infra聊透了
机器之心· 2025-09-29 10:52
行业核心观点 - 具身智能行业正处于技术路线分歧与探索阶段,面临数据稀缺、技术架构选择等关键议题 [1] - 行业已初步观察到具身智能的Scaling Law,预示扩大模型和数据规模可能有效 [24] - 阿里云作为云计算巨头,提前布局行业未来3到5年的基础设施需求,旨在为行业爆发做准备 [3] 数据路线之争:真机派 vs. 合成派 - 真机派主张通过遥操或互联网获取真实数据,基于VLA做模仿学习,认为真实数据是训练世界领先模型的根本 [5][14] - 合成派认为实现通用泛化能力需上万亿条数据,真机采集不可持续,主张通过仿真合成数据进行预训练,再用少量真实数据后训练 [5][8][9] - 真机派挑战“真机数据昂贵”共识,指出在国内供应链支持下,单个机器人成本可降至10万以下,规模化部署机器人采集数据成本可控 [12] - 合成派面临挑战:某些仿真数据获取依赖专业人力(如图形学博士),成本可能更高;仿真数据效率可能比真实数据差5-6个数量级 [11] 技术架构与模型形态 - 具身智能大模型被视为独立于语言模型的基础模型,因其需处理物理动作和接触的复杂性 [18] - 技术架构存在端到端与分层路线之争:分层架构考虑现实部署约束,符合生物进化规律;端到端架构旨在避免分层错误放大和层间理解鸿沟 [19] - 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被视为当下更有潜力的路线,仅需100条数据即可见效,而世界模型需万级至亿级数据量,是更终局的路线 [21] - 世界模型被赋予重要作用,如辅助VLA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生成动作序列补充数据,与VLA是互补而非冲突关系 [20] 行业发展趋势与阿里云的角色 - 行业落地速度加快,多家公司分享了在工业制造、康复陪伴、教育竞赛等场景的实践 [24] - 阿里云基于智能驾驶行业经验,提前为具身智能行业的数据指数级增长和算力需求布局,提供全链路基础设施支持 [3][31][32] - 阿里云具备模型原厂优势,其开源模型Qwen-VL被大量具身智能公司用于后训练,最新Qwen3-VL模型针对具身智能需求优化 [37][38] - 阿里云将智能驾驶领域的工程经验复用至具身智能,提供从数据处理、模型服务到工具链集成的全套云上能力 [35][41][42] - 公司建议具身智能企业从第一天起规划云架构和AI基础设施,以应对量产阶段的数据激增和工程化挑战 [29][42]
通信ETF(159695)本月以来新增规模同类居首,机构:中长期依旧坚定看好光模块赛道
搜狐财经· 2025-09-26 13:40
通信ETF市场表现 - 盘中换手率达6.11%,成交1811.15万元,近1月日均成交5060.15万元 [1] - 本月以来规模增长4267.55万元,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第一,近19个交易日内有10日资金净流入,合计流入5656.37万元 [1] - 近1年净值上涨106.58%,在指数股票型基金中排名342/3031,位居前11.28%,自成立以来最高单月回报为33.97%,最长连涨月数为4个月,最长连涨涨幅为76.09%,上涨月份平均收益率为8.01% [1] AI产业动态与资本开支 - 阿里巴巴与英伟达开展Physical AI合作,发布七款大模型产品,其中Qwen3-Max为迄今最强模型,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PAI将集成英伟达PhysicalAI软件栈,提供全链路平台服务 [2] - 阿里CEO吴泳铭表示将追加投入3800亿元AI基础设施建设 [2] - AI带动的资本开支长期空间广阔,阿里2014-2018年云计算收入增长18.5倍,资本开支增长9.2倍,未来大厂以智算为主的资本开支有望随AI相关收入增长 [2] 光通信行业前景与指数构成 - 海外AI算力领域的大额订单与强劲需求表明,光模块行业基本面稳固,AI驱动的算力扩张周期远未结束,短期调整提供配置时机 [3] - 国证通信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4.43%,包括新易盛、中际旭创、中兴通讯等 [3] - 前十大权重股中,新易盛涨跌幅为0.93%,中天科技涨跌幅为0.93%,中际旭创涨跌幅为-2.05%,中国电信涨跌幅为-0.45%,中国移动涨跌幅为-0.57%,中兴通讯涨跌幅为-3.21%,中国联通涨跌幅为-0.55%,传音控股涨跌幅为-3.59%,天孚通信涨跌幅为-2.36%,闻泰科技涨跌幅为-1.60% [5]
南向资金继续加仓阿里,恒生科技ETF(520920)进入上市倒计时!机构看好恒生科技迎来“主升浪”行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0:55
南向资金动向 - 9月25日南向资金全天净买入110.46亿港元 大幅净买入阿里巴巴-W 46.32亿港元 腾讯控股11.11亿港元 [1]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买入超11400亿港元 为去年同期2倍以上 [1] - 恒生科技ETF(520920)9月30日上市交易 截至9月23日持有人户数6018户 户均持有202,728.32份 [1] 恒生科技指数表现 - 当前PE估值24.29倍 处于过去五年36.54%分位点历史低位 [1] - 2025Q2收入同比增速14.43% 净利润同比增速16.18% 领先港股主要指数 [2] - 指数涵盖30只科技龙头股 集中投资信息技术 可选消费 通讯服务领域 [1] 流动性环境改善 - 美联储9月降息及后续降息周期概率提升 直接缓解港股流动性困境 [2] - 历史数据显示美联储降息周期中恒生科技往往兼具绝对收益和超额收益 [2] - 外资回流预期与南向资金形成双驱动 可能开启主升浪行情 [3] 龙头企业动态 - 阿里云与英伟达达成Physical AI合作 集成软件栈缩短具身智能开发周期 [2] - 阿里云为迎接ASI时代 2032年全球数据中心能耗规模较2022年提升10倍 [2] - 指数可通过QDII投资网易 京东 携程 百度等非港股通科技公司 [1]
通信ETF(515880)盘中涨超3%,年初至今涨超104%,居A股ETF涨幅第一,“光模块ETF”哪里找?通信ETF光模块占比5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14:29
通信ETF市场表现 - 通信ETF(515880)年内涨幅超104%,位居A股ETF涨幅第一 [1] - 通信ETF(515880)连续2日净流入超5亿元,资金积极布局 [1] - 通信ETF规模超123亿元,在同类15只产品中排名第一 [2] 通信ETF持仓结构 - 通信ETF中“光模块+服务器+铜连接+光纤”占比超过77%,良好代表算力硬件基本面 [2] - 光模块在通信ETF中占比50% [1][2] AI基础设施投资与行业趋势 - 阿里巴巴集团CEO表示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 [1] - 公司正积极推进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并计划追加更大投入 [1] - 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比2022年提升10倍 [1] 产业合作与技术发展 - 阿里云与英伟达在Physical AI(物理人工智能)领域达成合作 [1] - 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PAI将集成英伟达PhysicalAI软件栈,提供全链路平台服务 [1] - 合作将缩短具身智能、辅助驾驶等应用的开发周期 [1] 光模块市场前景 - 在海内外算力基础设施持续投入的背景下,光模块市场有望维持高景气度 [2]
深夜,中国资产大涨!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超3%
证券时报网· 2025-09-25 14:24
美股市场整体表现 - 美股三大指数开盘后走势分化,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0.08%至46331.44点,纳斯达克指数微涨0.01%至22575.45点,标普500指数微跌0.02%至6655.49点 [1][2] 中概股市场表现 - 中概股表现强势,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幅超过3% [2] - 多只中概股大幅上涨,其中亿鹏能源涨超15%,大全新能源、小牛电动、阿里巴巴、万国数据涨超9%,世纪互联、京东集团涨超7% [5] - 阿里巴巴港股当日亦收涨超9%,消息面上阿里云在2025杭州云栖大会上宣布与英伟达在Physical AI领域达成合作 [6] 机构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看法 - 汇丰调查显示,61%的全球机构投资者认为新兴市场股票表现将优于发达市场,该比例高于今年6月调查时的49% [4] - 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对内地股市前景最为看好,远高于今年6月调查时约三分之一的比例 [4] - 此次调查在2025年8月4日到9月15日期间开展,涉及新兴市场资产管理总规模达4230亿美元 [4] 亚洲市场表现 - 9月24日亚洲交易时段,A股创业板指涨2.28%,科创50指数涨3.49%,均创阶段新高 [4] - 上证指数涨0.83%,深证成指涨1.8% [4] - 港股恒生指数收涨1.37%,恒生科技指数收涨2.53% [4] 其他美股个股表现 - 科技七巨头中特斯拉涨超3%,瑞银将其三季度交付量预期从43.1万辆上调至47.5万辆,增幅达10% [7] - 特斯拉9月以来股价持续上涨,月内涨幅超过30% [7] - Lithium Americas股价大涨超80%,一度涨近100%,因有消息称美国政府正寻求获得该公司高达10%的股份 [8]
阿里联手英伟达,通信ETF(515880)午后大涨超3%,光模块占比50%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13:36
阿里云与英伟达合作 - 阿里云与英伟达在Physical AI领域达成合作 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PAI将集成英伟达PhysicalAI软件栈 提供数据预处理、仿真数据生成、模型训练评估、机器人强化学习、仿真测试等全链路平台服务 [4] - 阿里云积极推进3800亿元人民币的AI基础设施建设 并计划追加更大投入 [4] - 到2032年 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比2022年提升10倍 [4] 通信ETF表现 - 通信ETF(515880)年内涨幅超104% 稳居A股ETF涨幅第一 [3] - 截至9月24日 通信ETF规模超123亿元 是通信行业中规模最大的ETF [3][9] - 通信ETF中"光模块+服务器+铜连接+光纤"占比超过77% 其中光模块占比50% [7] AI产业前景与趋势 - AI产业趋势明朗 明年ASIC会贡献较大增量 GPU本身仍在快速增长 AI芯片层面保持快速增长 [6] - 北美四家云厂商第二季度单季资本开支合计逼近千亿美元大关 同比增长超过60% [6] - 北美算力方面 GPU放量带动半导体产业链共同成长 国内半导体产业链持续攻关 国产算力规模放量已在前夜 [7] 行业动态与巨头合作 - 科技巨头间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 包括微软对OpenAI的持续投资 英伟达与英特尔的人工智能芯片合作协议 以及英伟达与OpenAI的合作 [4] - 招银国际表示中国AI及云行业相关需求持续起量 行业呈现出模型能力持续提升、基础设施能力持续优化、应用生态逐步繁荣的态势 [5] - 阿里云营收增速季环比持续加速 中国互联网及软件板块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 [5]
大成创业板人工智能ETF(159242.SZ)盘中涨超3%,行情热度延续!阿里云官宣与英伟达开展Physical AI合作
新浪财经· 2025-09-25 11:33
基金市场表现 - 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大成(159242)早盘一度涨超3%,冲击5连涨,截至11:01盘中换手率达25.45%,成交8508.78万元 [1] - 其跟踪的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970070)强势上涨2.67% [1] - 指数成分股表现突出,昆仑万维上涨10.59%,润泽科技上涨5.83%,新易盛上涨5.74% [1] 指数构成与特点 - 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重点覆盖“光模块+算力芯片+边缘计算+操作系统”等AI底层技术环节,注重落地能力与应用场景拓展 [1] - 指数前十大重仓股包括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软通动力、润泽科技等,聚焦国内AI产业源头创新与应用落地 [1] 行业动态与合作 - 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和英伟达在Physical AI领域达成合作,阿里云平台PAI将集成英伟达软件栈,提供全链路平台服务 [2] - 合作旨在缩短具身智能、辅助驾驶等应用的开发周期 [2] - 阿里巴巴正积极推进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并计划追加更大投入 [2] 行业规模与前景 - 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9000亿元,同比增长24% [2] - 截至2025年9月,国内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5300家,全球占比达到15%,形成完整产业体系 [2] - 为迎接ASI时代,阿里云预计到2032年其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提升10倍,意味着算力投入将指数级提升 [2] 机构观点 - 招银国际认为云栖大会印证中国AI及云行业需求持续起量,行业呈现模型能力提升、基础设施优化、应用生态繁荣的态势 [3] - 机构持续看好阿里云营收增速季环比加速的趋势,并建议关注中国互联网及软件板块的中长期投资价值 [3]
阿里巴巴宣布牵手英伟达,港股科技30ETF(513160)涨近1%,最新规模创历史新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10:10
港股科技板块市场表现 - 恒生科技指数早盘上涨0.17% [1] - 港股科技30ETF(513160)上涨0.99% 成交额突破1亿元 溢折率0.24% [1] - 成分股金山云、优必选、中国软件国际涨幅均超4% 华虹半导体和中兴通讯跟涨 [1] - 该ETF近10个交易日有9日获资金净流入 累计净流入超7.2亿元 [1] - ETF流通规模达45.88亿元 创历史新高 [1] 科技ETF投资特征 - 港股科技30ETF紧密跟踪恒生港股通中国科技指数 [1] - 指数覆盖经港股通买卖的香港上市内地科技公司 [1] - 前十大重仓股包括中芯国际、快手-W、腾讯控股、阿里巴巴-W、小米集团-W等科技龙头 [1] 阿里巴巴技术合作进展 - 阿里云与英伟达在Physical AI领域达成合作 [2] - 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PAI将集成英伟达Physical AI软件栈 [2] - 合作将提供全链路平台服务 缩短具身智能和辅助驾驶应用开发周期 [2] 云计算基础设施规划 - 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能耗规模2032年较2022年提升10倍 [2] - 阿里云算力投入将实现指数级提升 [2] 机构行业观点 - 西部证券看好AI算力国内链的科技自主和海外链持续景气 [2] - 关注AI端侧硬件变化带来的产业链投资机会 [2] - 国泰海通证券指出中国AI创新与新技术趋势明朗 [2] - 国产化与全球出海融合进展快速 [2] - 新兴产业进入新一轮资本开支扩张周期 [2] - 继续推荐港股互联网/电子半导体/创新药/机器人/传媒等板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