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零跑D系列
icon
搜索文档
零跑正在接洽华为?半价理想不可持续,只有高端化才是正确解法?
36氪· 2025-08-07 12:42
零跑汽车与华为合作洽谈 - 零跑汽车正与华为洽谈合作 旗下车型有望搭载华为ADS辅助驾驶系统 [1] - 华为ADS业务正在"疯狂扩张" 未来几个月将有更多重磅合作公布 [1] - 零跑与华为此前已有合作基础 2024年3月双方签署鸿蒙生态合作协议 基于HarmonyOS NEXT启动零跑APP原生应用开发 [8] 零跑汽车高端化战略 - 零跑2025年7月单月交付超5万辆 连续第五个月稳居新势力销量榜首 [2] - 公司计划推出D系列车型 首次冲击30万元价格区段的旗舰产品 [7] - 高端化需要前沿技术背书 华为ADS系统可能为零跑提供技术支撑 [7][14] - 零跑采用"先推出15-20万元C系列 再推出高端D系列"的产品策略 [6] 华为ADS系统优势 - 华为ADS 4系统提供从基础版(SE)到旗舰版(Ultra)的四档配置 满足不同级别需求 [8] - 华为ADS已形成强大品牌认知 对零跑冲高能起到辅助作用 [9] -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2024年营收263.53亿元 同比增长474.4% [19] - 目前已有20余家主机厂选择华为ADS 2026年搭载该系统的车型将超50款 [19] 合作模式与成本考量 - 零跑可能选择HI模式 保留整车自主权的同时引入华为全栈智能解决方案 [12] - 华为ADS基础版定价1.5万元 高阶版本成本较高 [13] - 零跑"全栈自研"带来的单车制造成本优势 为集成华为ADS提供成本缓冲空间 [13] 行业趋势分析 - 智能汽车技术复杂度指数级攀升 "开放协同"比"全栈自研"更务实 [16] - 高阶智驾研发需要天文数字般的持续投入和顶尖人才储备 [16] - 在智能化竞赛中 单打独斗可能意味着高昂试错成本与时间窗口错失 [19] - 行业正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和资源整合的生态体系 [20]
零跑朱江明:红海竞争没有退路,销量是第一性原理
钛媒体APP· 2025-04-30 12:52
行业竞争格局 - 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进入极限内卷新常态,预计全年将有600-700款车型上市(含年度改款),严格意义上的全新车型约120款 [2][3] - 行业形成新势力车企、传统中国车企与海外车企三大竞争阵营,未来三年销量表现将决定市场格局 [3] - 价格战不可避免,各大车企疯狂推出新产品以抢占市场份额 [3] 零跑汽车销量与目标 - 2024年公司销量达293,724辆,同比增长1038%,新势力销量排名前三 [4] - 2025年一季度交付87,552辆,同比增长162% [4] - 2025年销量目标为50万辆(接近翻倍增长),其中海外市场目标7-8万辆 [4] 产品战略与规划 - B平台三款新车2025年上市:B10(已上市)、B01(7月上市)、B05(11月预售),预计贡献40%增量 [4][5] - B10定位紧凑级SUV,价格区间98-1298万元,上市一小时大定超1万辆,首月产量达1万辆 [5] - 高端化布局:计划推出D系列全尺寸旗舰SUV,对标理想L9/问界M9,售价20-30万元,12月亮相 [5] - 坚持全域自研+成本定价策略,高端产品将采用业界最优技术 [5] 智能驾驶技术发展 - 端到端辅助驾驶是行业制高点,但需避免夸大宣传(如"车内睡眠"等误导性功能) [6] - 车企因贴近用户场景成为智能驾驶主导者,数据积累是技术迭代核心 [6][7] - 预计3-5年内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可行,高速公路场景接管频次已显著降低 [7] - 公司2024年将智能驾驶团队从300人扩至500人,计划2025年Q2在B10车型实现点对点通勤功能,目标城市辅助驾驶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7][8] - 重点突破AEB技术,将安全置于辅助驾驶首位 [8]
和比亚迪拼成本控制?朱江明给零跑选了一条最难的路|晚点对话
晚点LatePost· 2024-06-18 23:18
核心观点 - 零跑汽车选择在大众市场(10万-20万元价格带)与比亚迪等传统车企正面竞争,通过极致成本控制和差异化配置策略挑战行业巨头[5][7][9] - 公司采用高度垂直整合但轻资产模式,自制率超70%,但规避电芯等重资产环节,通过合资建厂等方式降低供应链成本[8][23][24] - 毛利率长期低于同行(2024Q1为-1.4%),通过牺牲短期利润换取市场规模,2023年三季度曾短暂转正至1.2%[10][11][21] - 计划2026年前完成四大产品系列布局,明年将推出10万元级搭载激光雷达的A级车,目标年销量100万辆以上[15][19][45] 竞争策略 - 在10-20万元主力市场(占乘用车50%销量)实施"同等毛利下配置更高"的竞争策略,2023年通过降本1万元实现全系降价[15][16][17] - 面对比亚迪价格战采取跟牌策略,2023年3月降价后月销量攀升至1.8万辆,强调"保证有毛利"的前提下跟进[7][17][20] - 自制与外包的平衡:全域自研电子部件,外购电芯但自产电池包,与供应商合资生产内饰件以降低物流成本[8][23][24] - 智驾领域采取跟随策略,与头部企业保持6-12个月技术差距,目标进入第一梯队但不追求领先[33][34][36] 成本控制 - 供应链垂直整合程度超过其他新势力:电机、电驱、智驾、座舱100%自制,车灯(占BOM成本3%)等大件自研[8][25][26] - 通过生产基地周边建合资厂(如距总装车间100米的内饰厂)节省物流成本,合资模式降低资本开支[8][23] - 借鉴丰田精益制造理念,但承认需达到更大规模(100万辆以上)才能实现零库存等极致管理[22] - 800V快充采用实用主义方案,C16车型使用2.4C电芯而非更高规格以控制成本[39][40] 产品规划 - 2026年前形成四大产品矩阵:C系列(15万元)、A系列(10万元)、D系列(20万元)、T系列(海外)[15] - 2025年将推出10万元级A级车,计划搭载激光雷达和城市NOA功能,突破该价位配置天花板[9][19] - 当前产品结构中售价10万元以上车型占比超70%,增程车型占销量35%但预计三年后市场萎缩[43][40] - 电池包坚持自研以实现车身-底盘-电池一体化设计,提升强度并降低重量成本[24] 国际化布局 - 放弃自建海外工厂计划,选择与Stellantis合作规避贸易壁垒,利用其现有渠道和制造资源[41][42] - 认为单独建厂风险高(如墨西哥工厂受政策影响大),合作模式能更快实现海外扩张[42] - 出海战略强调时间窗口重要性,以比亚迪国内先发优势为参照[43] 生存阈值 - 设定阶段性生存目标:年销50万辆可存活,100万辆具较强生命力,最终需达300万辆规模[45][46] - 认为当前新势力竞争中存活的关键是规模而非毛利率,通过持续降本扩大市场份额[11][16] - 承认低毛利策略风险(2019年毛利率-95.7%),但相信汽车行业万亿市场规模能容纳成功者[1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