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轴承钢
搜索文档
钢铁业供需发力提质效
经济日报· 2025-10-30 05:59
钢铁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支柱型产业,对稳定工业增长、支撑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伴随全球经济 结构变革与"双碳"目标驱动,钢铁业近年来承压前行,面临深度调整。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 《方案》),从5个方面提出10条举措推动钢铁行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推动供需平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钢铁业利润总额973.4亿元,同比由亏转盈。 自2021年我国钢铁业盈利创历史最好水平后,钢铁价格一路下探。2024年,钢铁行业亏损面较大。今年 以来,行业盈利稍作回暖,多位从业者告诉记者,虽受原燃料价格下跌影响,行业经济效益有所回升, 但从总体看,行业稳增长基础并不牢固,叠加复杂外部形势,钢铁业稳增长压力仍然较大。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钢铁行业供给总量过大,有效需求不足,供需失衡是影响行业 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要矛盾。一方面,钢材消费达峰,需求持续下降。房地产用钢需求短期内难以回 升,传统建筑用材需求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对需求贡献潜力降低,汽车、造船等制造业需求虽有所增 长,但难以弥补传统建材的需求减量。另一方面,环 ...
聚焦强治理、优供给等5方面 钢铁行业稳增长路径明确
新华网· 2025-09-23 14:02
总体目标 - 2025年至2026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 [1] - 推动行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 - 实现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和市场供需更趋平衡 [2] - 提升绿色低碳和数字化发展水平 [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4年1月至7月行业实现利润830.3亿元但稳增长基础不牢固 [1] - 当前主要矛盾是供给总量过大和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供需失衡 [1] - 行业面临钢材消费达峰需求持续下降和微利状态的压力 [1] - 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2] - 截至2023年底重点统计企业中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和100吨以下转炉占比分别约为26%和27% [3] 主要举措:供给端调控与优化 - 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推进钢铁企业分级分类管理 [1][2] - 强化产业科技创新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 [2] - 促进大宗产品质量升级稳定原燃料供给 [1][2] - 鼓励组织钢铁企业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重点发展高性能轴承钢齿轮钢等关键钢材 [2] - 抓住落后低效产能有序退出这一牛鼻子 [2] 主要举措:需求端拓展与转型 - 挖掘钢材应用需求深化与船舶等重点用钢领域合作 [3] - 积极推广钢结构在住宅公共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3] - 推进工艺设备更新和加快数字化转型 [3] - 推进绿色低碳改造促进转型升级 [3] 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 - 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支持行业改造 [3] - 重点支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改造数字化转型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 [3] - 完善重点产品产能预警机制对存在过剩风险的行业及时发布预警 [3] - 强化钢铁产品出口管理维护出口竞争秩序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3]
五部门印发钢铁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加大产能减量置换力度,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
新华财经· 2025-09-23 08:41
政策核心目标 - 以稳增长、防内卷为核心,部署10条具体举措,为钢铁行业结构性调整与高质量发展明确实施路径 [1] - 推动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发挥支柱产业压舱石作用 [1] - 引导行业破除粗放式产能与规模扩张思维,注重市场供需平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1] 加强行业管理 - 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修订发布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加大产能减量置换力度 [1] - 对发展电炉钢、氢冶金等低碳炼铁工艺和兼并重组、高端特殊钢等项目给予差别化减量置换比例支持,促进产业减量发展和转型升级 [1] 强化产业科技创新 - 聚焦高端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等领域所需高性能轴承钢、齿轮钢、高温合金等关键钢材,组织产业链协同攻关 [2] - 持续发挥船舶与海工、超超临界等新材料重点平台作用,加快产品应用验证和迭代升级 [2] 拓展市场需求 - 深化钢铁与船舶等重点用钢领域的上下游合作,签订长期稳定合作协议,共同维护产业链稳定 [2] 深化开放合作 - 强化钢铁产品出口管理,维护出口竞争秩序 [3]
五部门印发钢铁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加大产能减量置换力度 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9-23 02:48
文章核心观点 - 五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核心为“稳增长、防内卷” [1] - 方案部署5个方面10条举措,旨在推动行业结构性调整与高质量发展 [1] - 总体目标为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 [1] 加强行业管理 - 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修订产能置换实施办法 [1] - 加大产能减量置换力度,对发展电炉钢、氢冶金等低碳工艺及兼并重组、高端特殊钢项目给予差别化减量置换比例支持 [1] 强化产业科技创新 - 聚焦高端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所需高性能轴承钢、齿轮钢、高温合金等关键钢材,组织产业链协同攻关 [2] - 持续发挥船舶与海工、超超临界等新材料重点平台作用,加快产品应用验证和迭代升级 [2] 扩大有效投资与拓展市场需求 - 深化钢铁与船舶等重点用钢领域的上下游合作,签订长期稳定合作协议以维护产业链稳定 [2] 深化开放合作 - 强化钢铁产品出口管理,维护出口竞争秩序 [3]
利好来了,重磅发布!
证券时报· 2025-09-22 23:13
政策核心目标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稳增长、防内卷”为核心,为行业结构性调整与高质量发展指明实施路径 [1][2] - 方案设定未来两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为4%左右 [1][2] - 到2025年底,80%以上的钢铁产能需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1][6] 具体举措:产能与供给优化 - 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修订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加大产能减量置换力度,对电炉钢、氢冶金等低碳工艺和兼并重组、高端特殊钢项目给予差别化减量置换比例支持 [2] - 支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钢铁产能向区域外减量转移,继续实施产量压减政策,促进供需动态平衡 [2] - 推进钢铁企业分级分类管理,按照引领型规范企业、规范企业、不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实施三级管理,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 [3] 具体举措:技术创新与原料保障 - 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组织产业链协同攻关,聚焦高性能轴承钢、齿轮钢、高温合金等关键钢材,加快产品应用验证和迭代升级 [3] - 稳定原燃料供给,加快国内重点铁矿项目开工投产,支持合规矿企正常生产,加大铁矿石、炼焦煤等保供稳价力度,支持签订长期协议 [3] 具体举措:设备更新与数字化转型 - 推进工艺设备更新,加快高炉、转炉、电炉等限制类设备升级及老旧设备更新,推进主体设备大型化改造,支持有条件地区发展电炉短流程 [4] - 加快数字化转型,制定数字化转型水平评估标准,培育典型场景和标杆工厂,推动“人工智能+钢铁行业”发展,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和通用垂直大模型 [4] 市场影响与行业展望 - 受政策影响,A股钢铁板块探底回升,马钢股份盘中一度大涨近7%,武进不锈、杭钢股份等多只个股跟涨 [1] - 产业集中度提升、促进高质量发展是未来行业必然趋势,具有产品结构与成本优势的钢企将充分受益 [1][7] - 随着淡旺季切换,钢铁需求有望边际回升,库存转入降库通道,行业基本面有望逐步修复 [7] - 在环保加严、超低排放改造与碳中和背景下,龙头公司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将更加凸显 [7]
控产能拓需求 钢铁行业稳增长转型提速
北京商报· 2025-09-22 19:29
核心观点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稳增长、防内卷”为核心,设定未来两年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为4%左右 [1][3] - 方案旨在通过严禁新增产能、产量调控促进优胜劣汰,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并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 [1][3][4] - 通过拓展高端产品供给、挖掘下游应用需求及深化国际合作,力求使行业走出“微利+过剩”困境,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4][7][8] 增长目标与供需平衡 - 明确2025—2026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的目标,推动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市场供需更趋平衡 [1][3] - 当前行业面临供给总量过大、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矛盾,2024年行业利润为662.9亿元,同比下降42.6% [1][3][4] - 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严禁新增产能,加大产能减量置换力度,并按照支持先进、倒逼落后的原则落实年度产量调控任务 [3][4] 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 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推进钢铁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分为引领型规范企业、规范企业和不符合规范条件企业三级 [4][6] - 推进工艺设备更新,推广先进电炉、特种冶炼等高端装备,支持发展电炉短流程,退出高炉一转炉长流程 [4] - 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聚焦高性能轴承钢、齿轮钢等关键钢材,组织产业链协同攻关 [4] 绿色低碳转型 - 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标任务,支持企业实施能效提升改造和清洁能源替代 [5] - 支持氢冶金等低碳共性技术攻关,推进绿电、绿氢、纯氢冶金一体化工艺技术的中试验证和产业化 [5] - 推动行业企业建设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今年是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第一年 [5] 数字化转型 - 研究制定行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评估标准,开展评估诊断,培育典型场景、标杆工厂和标杆企业 [6] - 推动“人工智能+钢铁行业”发展,支持建设数据资源节点和高质量数据集,推进工艺装备智能化改造 [6] - 以应用场景为牵引、通用大模型为底座、冶金机理为基础,同步推进通用垂直大模型和场景小模型应用 [6] 稳定原材料供给 - 加快国内重点铁矿项目开工投产和扩能扩产,支持合规矿企正常生产,避免“一刀切”整顿 [5] - 加大铁矿石、炼焦煤等原燃料保供稳价力度,支持钢企与焦化企业签订长期协议 [5] - 鼓励进口优质炼焦煤和再生钢铁资源,在废钢资源集中区域建设回收—加工—配送—冶炼一体化基地 [5] 拓展消费需求与应用 - 促进大宗产品质量升级,围绕汽车、机械、造船、家电等主要用钢行业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应用标准 [1][7] - 挖掘钢材应用需求,深化与船舶等领域的上下游合作,推广钢结构在住宅、公共建筑、桥梁等领域的应用 [7] - 支持搭建从钢材生产到施工建造的全产业链合作机制,培育钢结构建筑产业园区和数字化供应链平台 [7] 深化开放合作与政策支持 - 强化钢铁产品出口管理,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引导产品与装备、技术、服务协同“走出去” [7] - 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支持减污降碳、数字化转型和资源综合利用 [8] - 落实废钢铁回收“反向开票”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为钢企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8]
刚刚,大利好来了!工信部等部门重磅发布
天天基金网· 2025-09-22 14:06
核心观点 - 五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旨在通过加强行业管理、强化科技创新、扩大有效投资、拓展消费需求及深化开放合作等一系列举措,推动钢铁行业在2025-2026年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促进供需平衡、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数字化发展 [3][6][11][13] 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 - 总体要求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注重供需协同,通过控总量、优供给、扩需求、促转型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1] - 主要目标为2025-2026年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市场供需更趋平衡,产业结构优化,有效供给能力增强,绿色低碳与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 [6][13] 加强行业管理,促进优胜劣汰 - 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修订产能置换办法,加大减量置换力度,对电炉钢、氢冶金、兼并重组、高端特殊钢等项目给予差别化置换比例支持 [6][14] - 推进钢铁企业分级分类管理,落实《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按引领型规范企业、规范企业、不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实施三级管理,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 [6][14] 强化产业科技创新,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 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聚焦高性能轴承钢、齿轮钢、高温合金等关键钢材,组织产业链协同攻关,支持建设中试平台 [15] - 促进大宗产品质量升级,围绕汽车、机械、造船、家电等下游行业需求提高标准,推动绿色低碳钢材认证与应用 [15] - 稳定原燃料供给,加快国内重点铁矿项目投产扩产,支持合规矿企生产,加大铁矿石、炼焦煤保供稳价,鼓励进口优质资源,建设废钢一体化基地 [7][16] 扩大有效投资,促进转型升级 - 推进工艺设备更新,加快限制类及老旧设备升级,支持发展电炉短流程 [7][17] - 加快数字化转型,制定评估标准,培育典型场景与标杆,推动“人工智能+钢铁”发展,建设数据集与应用模型,更新工业操作系统 [18] - 推进绿色低碳改造,2025年底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标,支持能效提升与清洁能源替代,攻关氢冶金技术,构建碳足迹核算体系 [7][19] 拓展消费需求与深化开放合作 - 挖掘钢材应用需求,深化与船舶等重点领域合作,推广钢结构在住宅、公共建筑等应用,支持搭建全产业链合作机制与交易平台 [8][20] - 深化开放合作,强化出口管理,优化出口结构,推动国际标准互认,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产业协作,引导产品、装备、技术、服务协同走出去 [8][21] 保障措施 - 加强组织保障,要求各地细化举措,钢铁大省发挥带头作用,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与政策解读 [22] - 加强政策支持,利用专项再贷款、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支持行业改造,落实废钢回收“反向开票”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加大人才培养 [22][23] - 加强监测调度,开展常态化运行监测,完善产能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3]
继续产量压减、增强高端供给,钢铁行业稳增长锚定年增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13:57
核心观点 - 五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旨在推动行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 - 方案设定2025—2026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的目标,以发挥支柱产业压舱石作用 [1] - 方案通过加强管理、科技创新、扩大投资、拓展消费和深化合作五大方面共10条举措,解决供需失衡矛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 [1][2][3][4] 行业增长目标 - 2025—2026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 [1] - 目标在于守住稳增长底线,促进行业经济效益回升,避免持续下行局面 [1] - 推动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 行业管理与优胜劣汰 - 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修订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加大产能减量置换力度 [2] - 对电炉钢、氢冶金等低碳工艺和兼并重组、高端特殊钢项目给予差别化减量置换比例支持 [2] - 继续实施产量压减政策,落实年度产量调控任务,以支持先进、倒逼落后 [2] - 推进钢铁企业分级分类管理,按照引领型规范企业、规范企业、不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实施三级管理 [2] 科技创新与供给能力 - 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组织产业链协同攻关高性能轴承钢、齿轮钢、高温合金等关键钢材 [3] - 促进大宗产品质量升级,研究提高汽车、机械、造船、家电等主要用钢行业的产品和应用标准 [3] - 稳定原燃料供给,加快国内重点铁矿项目开工投产、扩能扩产,支持合规矿企正常生产 [3] 有效投资与转型升级 - 推进工艺设备更新,加快高炉、转炉、电炉等限制类装备升级及老旧设备更新,推进主体设备大型化改造 [3] - 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钢铁行业发展 [3] - 推进绿色低碳改造,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标任务 [3] 消费需求与市场潜力 - 挖掘钢材应用需求,深化与船舶等重点用钢领域的上下游合作 [4] - 积极推广钢结构在住宅、公共建筑、桥梁等领域应用,支持搭建全产业链合作机制 [4] 开放合作与国际化 - 强化钢铁产品出口管理,维护出口竞争秩序 [4] - 开展高技术含量钢铁产品界定工作,优化钢铁出口产品结构 [4]
利好来了!刚刚,重磅发布!
券商中国· 2025-09-22 13:57
政策核心目标 - 五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稳增长、防内卷”为核心,为行业结构性调整与高质量发展指明路径 [1][2] - 未来两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设定在4%左右 [1][2] - 到2025年底,80%以上的钢铁产能需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1][5] 行业管理与优胜劣汰 - 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修订产能置换办法,加大产能减量置换力度,对电炉钢、氢冶金等低碳工艺和兼并重组、高端特殊钢项目给予差别化支持 [2] - 强化产能置换、项目备案、环评、排污许可等政策协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产能向区域外减量转移 [2] - 继续实施产量压减政策,按照支持先进、倒逼落后的原则落实年度调控任务,促进供需动态平衡 [2] - 推进钢铁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实施引领型规范企业、规范企业、不符合规范条件企业三级管理,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 [3] 科技创新与高端供给 - 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聚焦高性能轴承钢、齿轮钢、高温合金等关键钢材,组织产业链协同攻关 [3] - 发挥船舶与海工、超超临界等新材料平台作用,加快产品应用验证和迭代升级 [3] - 稳定原燃料供给,加快国内重点铁矿项目投产扩产,加大铁矿石、炼焦煤等保供稳价力度,支持钢企与焦煤企业签订长协 [3] 工艺升级与数字化转型 - 推进工艺设备更新,加快高炉、转炉、电炉等限制类设备升级及老旧设备更新,推进主体设备大型化,支持有条件地区发展电炉短流程 [4] - 加快数字化转型,制定数字化转型水平评估标准,培育典型场景和标杆工厂,推动“人工智能+钢铁行业”发展,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和智能模型 [4] 市场影响与机构观点 - 政策发布后A股钢铁板块探底回升,马钢股份盘中一度大涨近7%,多只个股跟涨 [1] - 机构认为产业集中度提升、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趋势,产品结构与成本优势的钢企将受益 [1][6] - 随着淡旺季切换,钢铁需求有望边际回升,供给端市场化出清已开始,行业基本面有望修复 [6] - 在环保加严、超低排放与碳中和背景下,龙头公司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将更加凸显 [6]
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落地,未来两年年均增长4%左右
第一财经· 2025-09-22 13:52
政策核心目标 - 以稳增长、防内卷为核心,推动钢铁行业结构性调整与高质量发展 [1] - 设定未来两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为4%左右 [1][9] - 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守住稳增长底线并促进行业经济效益回升 [3] 行业现状与挑战 - 钢铁行业持续下行,2024年行业利润662.9亿元,同比减少42.6%,亏损面较大 [3] - 2025年1-7月实现利润830.3亿元,但稳增长基础不牢固,供需失衡是主要矛盾 [3][4] - 房地产用钢需求短期难回升,传统建筑用材需求减少,制造业需求增长难以弥补减量 [3] - 供给能力处于高位,企业竞争加剧,贸易摩擦频发导致钢材直接出口不确定性增加 [3] 供给侧管理举措 - 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修订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加大产能减量置换力度 [5][10] - 对电炉钢、氢冶金等低碳工艺和高端特钢项目给予差别化减量置换比例支持 [5][10] - 推进钢铁企业分级分类管理,按照引领型规范企业、规范企业、不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实施三级管理 [12][14] - 强化产能置换、项目备案、环评、排污许可等政策协同,继续实施产量压减政策 [11] 产品升级与科技创新 - 聚焦高端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所需高性能轴承钢、齿轮钢等关键钢材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 [5][15] - 持续发挥船舶与海工、超超临界等新材料重点平台作用,加快产品应用验证和迭代升级 [5] - 研究提高汽车、机械、造船、家电等主要用钢行业产品标准,协同推进应用升级 [18] 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 - 加快高炉、转炉、电炉等限制类装备升级及老旧设备更新,推进主体设备大型化改造 [6][23] - 推广先进电炉、特种冶炼等高端装备应用,支持有条件地区发展电炉短流程 [6][23] - 截至2023年底,中钢协重点统计企业中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占比约26%,100吨以下转炉占比约27% [6] 绿色低碳转型 - 2025年底前全国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完成超低非放改造目标任务 [3][30] - 支持钢铁企业实施能效提升改造,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加快绿电、绿氢、氢冶金一体化工艺技术产业化 [28][30] - 加快构建钢铁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做好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的配额交易与清缴工作 [30] 数字化转型 - 落实《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开展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培育标杆工厂和企业 [25][27] - 加快推进工艺装备智能化适配性改造,同步推进通用垂直大模型和场景小模型应用 [27] 需求侧拓展与国际合作 - 深化钢铁与船舶等重点用钢领域上下游合作,签订长期稳定合作协议,维护产业链稳定 [32][33] - 强化钢铁产品出口管理,开展高技术含量钢铁产品界定工作,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35] - 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形成互相认可的产品标准、碳足迹核算体系,促进产业协作 [35] 政策保障与支持 - 利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支持减污降碳、数字化转型改造 [42] - 落实好废钢铁回收"反向开票"政策,推动废钢铁回收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42] - 加强常态化运行监测,完善重点产品产能预警机制,对过剩风险行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4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