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纯氢
搜索文档
和远气体(002971) - 002971和远气体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1104
2025-11-04 15:54
业务布局与战略方向 - 公司利用宜昌、潜江化工园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及气体合成、分离和提纯技术优势,创新升级全产业链循环供应体系 [2] - 投资30余亿元建成宜昌、潜江两大电子特气产业园,形成电子特气及电子化学品、硅基功能性新材料、大宗气体、工业级化学品、尾气回收及清洁能源六大业务方向 [2] 产业园进展与产品规划 - 潜江电子特气产业园于2020年投资建设,规划产品包括电子级超纯氨、高纯氢、电子级氯化氢、电子级氯气、电子级甲烷、电子级一氧化碳、高纯羰基硫等,截至公告披露日已全部投产,部分产品已实现销售,力争2025年逐步实现稳产-量产-满产目标 [2] - 宜昌电子特气及功能性材料产业园于2022年投资建设,规划产品包括电子级三氟化氮、六氟化钨、三氯氢硅、二氯二氢硅、四氯化硅、硅烷、乙硅烷等电子特气,以及氨基、乙烯基、环氧基、酰氧基、烷基、苯基、硫基等系列硅基功能性新材料,截至公告披露日产品正分批试生产,预计今年将逐步达到投产-稳产目标 [2] 风险提示 - 项目投产进度受技术复杂度、安全审核影响,电子产品认证周期长,产能放量可能存在滞后性,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可能造成经营波动 [2] - 本次沟通涉及的公司项目建设和经营情况,请以公司信息披露为准,投资者应理性判断并注意投资风险 [3]
2025年中国气体提纯行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趋势预测
搜狐财经· 2025-10-22 13:50
文章核心观点 - 超高纯气体是半导体、光伏、航空航天、量子计算等高科技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其提纯技术正向智能化、集成化演进 [1] - 2024年全球高纯气体市场规模约为360亿美元,2020-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6.5% [1][11] - 气体提纯设备高端市场由国际巨头主导,但国内企业正加速追赶 [2][13] 气体提纯综述 - 超高纯气体定义为纯度≥99.999%(5N及以上)的气体 [1][6] - 气体提纯技术经历了从基础物理分离到智能化、集成化工艺的演进 [1][6] - 技术发展分为初步发展、高速发展、精细化智能化和现代与未来趋势四个阶段,纯度要求从6N提升至9N级,杂质控制进入ppt级 [7] 气体提纯产业链 - 产业链分为上游原料供应、中游提纯加工和下游终端应用三大环节 [1][9] - 上游原料包括空气分离、工业副产气、天然气提纯及特种气体合成原料 [1][9] - 中游提纯技术采用吸附法、膜分离、低温精馏、化学吸收等工艺 [1][9] - 下游应用涵盖电子半导体、医疗、化工、食品包装及新能源等领域 [1][9] 全球高纯气体行业市场规模 - 2024年全球高纯气体市场规模约为360亿美元 [1][11] - 2020年至2024年期间,市场规模复合年增长率约为6.5% [1][11] - 市场规模增长受下游半导体及其他高科技行业快速发展与成熟驱动 [11] 气体提纯行业竞争格局 - 高端市场长期由应特格、大阳日酸等国际企业巨头占据,它们在半导体制造环节有较高市场占有率 [2][13] - 国内企业如大连华邦化学、杭州科百特、上海先普科技等正基于长期研发加速追赶 [13][14] - 上海先普科技是国内第一家实现9N级别纯度的供应商,其产品已应用于12英寸半导体芯片厂 [14] 研究范围与方法 - 研究使用桌面研究与定量调查、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2] - 科学使用SCP模型、SWOT、PEST、回归分析、SPACE矩阵等研究模型与方法 [2] - 报告涵盖行业发展环境、市场运行现状、竞争格局、重点企业经营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
濮阳惠成:子公司生产的高纯氢一般用于作为清洁能源或用于对气体纯度要求较高的工业生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4 17:37
氢能源业务 - 公司子公司生产高纯氢 产品应用于清洁能源或对气体纯度要求较高的工业生产领域 [2]
美锦能源拟赴港IPO“煤炭+氢能”战略前景待考
中国经营报· 2025-09-22 12:21
公司港股上市计划 - 公司计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已确定聘请北京兴华鼎丰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机构 [2][3] - 赴港上市目的是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 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 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境外融资能力 [3] - 公司是焦煤领域龙头企业 采取"煤炭+氢能"双轨发展战略 煤炭业务营收占比达97.45% [2][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82.45亿元 同比下滑6.46% 净利润亏损6.74亿元 同比增长1.29% [4] - 2024年净利润亏损13.3亿元 为2016年以来首次亏损 主要因煤炭及焦炭产品价格降幅超过成本降幅 [4] - 氢能业务2025年上半年营收2.1亿元 同比下滑62.25% 毛利率为-15.85% 较上年同期下滑9.08% [11] 煤炭业务状况 - 公司拥有四座煤矿 核准产能630万吨/年 焦炭生产能力1095万吨/年 在产产能895万吨/年 [6] - 2025年上半年全焦产量375.60万吨 同比增加26.53% 精煤产量179.37万吨 [6] - 煤炭业务营收80.35亿元 同比下滑2.69% 呈现"量增价跌"特征 [6] 煤炭行业价格走势 - 截至2025年6月 国煤下水动力煤价格指数NCEI(5500大卡)中长期合同执行价格669元/吨 较上年年末下降24元/吨 [5][6] - 山西准一级干熄焦市场价收于1225元/吨 较1月初累计下降460元/吨 降幅27.3% 同比下降845元/吨 降幅达40.82% [6] - 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成交均价约685元/吨 同比下降约22.2% [6] 氢能业务布局 - 公司已构建"焦化—氢能"循环经济模式 焦炉煤气含氢量达55% 可提取99.999%高纯氢 [9] - 清徐美锦华盛一期2000Nm3/h高纯氢项目及贵州美锦5000Nm3/h高纯氢项目已稳定运行 [9] - 在全国部署建成加氢站(含撬装站)20余座 覆盖多个省份 持有燃料电池商用车1123辆 [10] 资产重组终止 - 2025年4月宣布终止重大资产重组计划 原计划收购三家煤矿公司股权 [7] - 终止原因是交易各方对商业条款未能达成一致 [7]
亿华通收购旭阳氢能100%股权折戟 扣非6年半累亏14亿仍看好发展前景
长江商报· 2025-09-08 07:17
重大资产重组终止 - 公司终止发行股份购买旭阳氢能100%股权及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的交易 原因为交易相关方未能就最终方案达成一致意见 [1][2][4] - 原计划通过收购向氢能产业链上游延伸 促进全链条布局并发挥业务协同效应 [2] - 交易终止后 旭阳集团原拟以旭阳氢能全部股权认购公司A股股份并配套5.5亿元人民币认购新增股份的计划随之取消 [3] 旭阳氢能经营表现 - 旭阳氢能2023年营业收入4.05亿元 净利润5903.3万元 2024年营业收入降至3.2亿元(同比下降21%) 净利润降至2313.71万元(同比下降61%) [4] -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纯氢和合成氨生产销售 综合能源站运营以及绿氢制备研发 是京津冀地区主要高纯氢供应商 拥有3座综合能源站和在建液氢项目 [2] 公司财务业绩 - 公司2019年至2023年营业收入持续增长(5.54亿元至8.01亿元) 但净利润由盈转亏且亏损扩大(6391.65万元至-2.43亿元) 扣非净利润连续亏损(1410.99万元至-2.88亿元) [7] - 2024年营业收入3.67亿元(同比下降54.21%) 净利润亏损4.56亿元 扣非净利润亏损5.43亿元 [7]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192.93万元(同比下降53.25%) 净利润亏损1.63亿元(同比下降15.51%) 扣非净利润亏损1.74亿元(同比下降10.29%) [8] - 2020年至今5年半净利润累计亏损12.14亿元 2019年至今6年半扣非净利润累计亏损14.22亿元 [1][8] 行业环境与公司策略 - 燃料电池行业处于商业化初期 市场需求整体下降导致产销规模偏小 2024年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同比下滑 [7] - 公司基于流动资金状况采取审慎营销策略 导致产品销售量降低 [8] - 2025年5月终止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投项目 包括"燃料电池综合测试评价中心项目" [8] 行业发展前景 -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从单一公交领域向多场景示范应用转变 包括环卫、物流配送、冷链运输等商用领域 [1] - 新兴应用领域拓展至船舶和热电联供等场景 [1][8]
重组终止、净利连亏,亿华通股价迎考
北京商报· 2025-09-07 19:45
重组终止 - 公司终止发行股份购买旭阳氢能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 因交易相关方未能就最终方案达成一致意见 [3] - 本次交易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及关联交易 但不构成重组上市 [3] - 重组终止不会对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不存在损害中小股东利益情形 [3] 公司业务与战略 - 公司专注于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及产业化 主要产品包括燃料电池系统及技术服务和能源气体销售 应用于客车、物流车及重卡等商用车型 [3] - 受行业发展影响公司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亟待通过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实现延链补链以拓宽应用场景和提升综合实力 [4] - 标的公司旭阳氢能主营业务为高纯氢和合成氨生产销售、综合能源站运营以及绿氢制备与液氢储运系统研发 [4] 财务表现 - 2020年上市当年即出现净亏损 实现营业收入5.72亿元 归属净利润亏损2252.36万元 [6] - 2021-2024年净利亏损持续加剧 营业收入分别为6.29亿元、7.38亿元、8亿元、3.67亿元 归属净利润分别亏损1.62亿元、1.67亿元、2.43亿元、4.56亿元 [6] - 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192.93万元同比下降53.25% 归属净利润亏损1.63亿元同比增亏 扣非后归属净利润亏损1.74亿元同比增亏 [6] 研发与人员变动 - 上半年研发费用1717.46万元同比下降66.01% 主要因研发团队优化并减少研发外协 [7] - 研发人员由上年同期300人减少至报告期末128人 [7] - 核心技术人员杨绍军因个人原因离职 其负责研发工作已完成交接 不影响公司技术研发和持续经营能力 [4] 行业与市场环境 - 燃料电池行业市场需求整体下降导致行业规模同比缩减 [6] - 基于流动资金状况考量公司采取审慎营销扩张策略 导致报告期内产品销售量减少 [6]
“氢能第一股”,终止重大资产重组,核心技术人员辞职
DT新材料· 2025-09-07 00:04
公司动态 - 亿华通终止收购定州旭阳氢能100%股权 原计划通过发行股份方式完成交易并募集配套资金 但因交易相关方未能就最终方案达成一致而终止 [2] - 收购目标旭阳氢能主营业务涵盖高纯氢和合成氨生产销售 综合能源站运营以及绿氢制备和液氢储运系统研发产业化 若完成收购将导致亿华通控股股东变更为旭阳集团且实际控制人变更 [2] - 亿华通表示该收购旨在完善氢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布局 打通终端应用场景 实现业务协同 目标是成为覆盖氢能全链条的综合清洁能源供应商 [2] - 核心技术人员杨绍军离职 因个人原因解除劳动关系 其负责的研发工作已完成交接 现有核心技术人员包括Nengyou Jia 李飞强 甘全全 方川及研发团队能支持持续创新 研发项目正常推进 [3] - 杨绍军1979年出生 曾任职于上海宏力半导体和英特尔半导体 2016年加入亿华通 历任工艺部经理和生产测试负责人 未持有公司股份 [3] - 亿华通成立于2012年 2020年科创板上市 2023年港交所主板上市 成为国内氢能A+H第一股 主营业务为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与产业化应用 [3]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192.93万元 同比下降53.2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3亿元 上年同期为-1.41亿元 亏损加剧 [4] - 业绩下滑主要因燃料电池行业市场需求整体下降和行业规模缩减 公司基于流动资金状况采取审慎营销扩张策略 导致产品销售量减少 [4] 行业会议 - 2025第五届液态阳光产业发展论坛将于9月24-26日在辽宁大连举办 主题为探索绿色甲醇特色发展之路 [5] - 液态阳光技术指利用绿氢和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等产品 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路径 国家能源局发布绿色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通知 江苏浙江等省份重点布局绿色甲醇 [5] - 绿色甲醇产业全链实现重大突破 包括首个规模化绿氢耦合生物质绿醇项目投产 多企完成纯氧生物质气化中试 多个港口实现首单绿醇船燃加注 多企签下绿醇国际订单 [5] - 行业仍面临规划多落地少消纳难市场亟待突破等痛难点 [5] - 论坛将围绕绿色甲醇产业宏观趋势 绿色甲醇及SAF规模化制备关键技术 生物质气化关键技术 绿色甲醇产业生态建设及应用 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等核心话题展开 [5] - 邀请行业院士专家政府国际港口和产业链上中下游代表性企业交流 推进产学研用合作 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5][6] - 同期将参观大连港绿色甲醇加注中心 由于参观人员数量有限 每家仅可安排一人 需提前预约 [6][51] - 组织机构包括主办单位DT新能源 支持单位绿色甲醇生态联盟及服务平台 吉利控股集团 辽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等 [7] - 前沿论坛召集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集杰 天津大学教授康鹏 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李聪明 [7] - 承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7] 会议议程 - 9月25日主题包括液态阳光甲醇制备关键技术进展及场景应用 生物质气化耦合绿氢制绿色甲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进展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制备技术及市场进展 [12] - 具体技术议题涵盖烟气二氧化碳捕集与空气直接捕集二氧化碳技术 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催化剂及柔性控制系统 高碳排放企业绿色升级路径 [12] - 生物质气化技术包括固定床纯氧气化技术 碳粉制备及纯氧加压气流床气化技术 纯氧加压生物质流化床气化技术 [12] - 9月26日主题为液态阳光绿色甲醇生态建设及应用 包括绿色甲醇加注标准认证 项目实践趋势 以及航运醇氢电动燃料电池生物制造等应用 [12] - 特色专场包括液态阳光产业高层闭门研讨会邀请制 绿色甲醇国际对接专场待剧透 [11][12] - 报告嘉宾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总监刘明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常斐博士 马士基集团中国脱碳业务总监卡卡 [19] - 技术分享涵盖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由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陆诗建 绿色甲醇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实践由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21] - 生物质气化技术装备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赵明分享 东方电气科学技术研究院介绍生物质炭粉制备及纯氧加压气流床气化技术与实践 [22][23] - 托普索中国公司技术总监梁继国介绍可再生燃料技术和绿色甲醇技术最新进展 [26] - 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雷伟分享航运减排政策与绿色甲醇发展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分公司探讨长距离甲醇管道输送前景及挑战 [30] 专题论坛 - 二氧化碳高值化利用前沿论坛于9月24日14:00-17:00举办 报告征集中 [32][34] - 论坛采用10分钟报告加5分钟提问交流模式 针对二氧化碳高值利用技术潜力与政策研究 制备绿色燃料及高性能材料等前沿技术 [49] - 话题方向包括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技术 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技术 高值利用技术潜力与政策研究 转化为绿色燃料如甲醇合成气SAF等 制备高性能材料如聚合物可降解材料等 [46] - 报告人需为研究员副研究员教授副教授 重点阐述科学问题进展难点解决思路成果遗留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46] - 具体报告包括天津大学教授康鹏分享电化学CO2捕集转化一体化研究 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李聪明介绍二氧化碳加氢制低碳烯烃 [35][37] - 南京大学教授钟苗探讨电催化二氧化碳资源化转化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孙楠楠研究CO2捕集转化一体化关键技术 [37]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其浩优化CO2基高值化学品可控制备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昂实践高温共电解制备高值化燃料 [37] - 浙江工业大学助理研究员孙秀成研究氢溢流在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中的应用与机理 [37] 会议特色 - 设置绿色甲醇产业创新展览 供需对接 科技成果展示 实地参观等多维度互动形式 [52] - 科技成果展示包括海报展示 尺寸80cm乘120cm竖版 初稿截止2025年9月10日 修改稿截止9月15日 [54] - 供需对接已发布20加需求 涵盖绿色甲醇投资合作贸易等 论坛现场进行沟通与对接服务 [55] - 论坛亮点包括邀请发改委等政府单位解读政策 国际领先港口船东绿色甲醇生产企业分享 搭建国际对接专场 [52] - 助推绿色甲醇产业国际合作与规模化发展 300加EPC业主终端用户等上下游企业参与一站式交流 [52] - 构建绿色甲醇项目方与终端需求的1对1精准对接平台 促进我国绿色甲醇产品出海 [53] - 媒体宣传触达百万行业群体 包括DT新材料液态阳光DT新能源等全网媒体 [52]
“氢能第一股” 终止重大资产重组
中国证券报· 2025-09-06 00:04
重大资产重组终止 - 公司终止发行股份购买定州旭阳氢能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的交易 因交易相关方未能就最终方案达成一致[1] - 本次交易终止不会对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且无需提交股东会审议[5][7] - 原计划通过收购促进氢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完善 发挥业务协同效应 交易完成后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旭阳集团[6] 核心技术人员变动 - 核心技术人员杨绍军因个人原因解除劳动关系 离职后不再担任任何职务[8] - 其参与研发的授权专利所有权均归属于公司 不存在专利权属纠纷或违反竞业限制情形[11] - 研发工作已完成交接 现有核心技术人员及团队能支持持续创新 研发项目正常推进[12] 财务与经营状况 - 上半年营业收入719293万元 同比下降532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163亿元 同比亏损加剧[13] - 亏损主要因燃料电池行业市场需求整体下降 行业规模缩减 且公司采取审慎营销策略导致销售量减少[13] - 截至9月5日总市值57亿元 公司称生产经营情况正常[5] 公司背景与业务 - 公司成立于2012年 为国内"氢能第一股" 2020年科创板上市 2023年港交所主板上市[6] - 主营业务为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与产业化应用[6] - 未来将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引进与培养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12][13]
“氢能第一股”亿华通资产重组泡汤 5年亏损超10亿元后如何破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23:57
重大资产重组终止 - 公司终止发行股份购买旭阳氢能100%股权及募集配套资金的重大资产重组计划 交易相关方未能就最终方案达成一致意见 [1][2] - 该交易原计划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旭阳集团 公告次日公司股价一度涨停 [1] - 重组终止使公司通过并购实现向上游制氢领域延伸的战略蓝图落空 [7][8] 公司财务状况 - 公司连续五年亏损且亏损额持续扩大 2020至2024年累计亏损超10亿元 [3] - 2024年首次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降 2025年上半年营收7192.93万元同比减少53.25% 净亏损1.63亿元 [3][5][9] - 应收账款余额高达21.30亿元 相当于2024年营收的5.8倍 受整车厂资金链影响较大 [10] 标的公司财务表现 - 旭阳氢能2024年营业收入3.20亿元 净利润2313.71万元 财务状况显著优于公司 [6] 行业市场环境 -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度依赖补贴政策支持 2025年规划保有量5万辆目标与2024年底2.4万辆实际销量存在较大差距 [9] - 2025年上半年全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量1364辆同比下降47.2% 销量1373辆同比下降46.8% 市场需求整体下滑 [9] - 行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包括制氢成本高、加氢站布局不足、燃料电池成本高企等问题 [7][9] 战略协同价值 - 旭阳氢能主营高纯氢和合成氨生产销售 具备大规模低成本制氢能力及液氢储运技术 [7][8] - 并购原可形成上下游协同效应 降低氢燃料电池车运营成本并扩大运输半径 助力终端市场开拓 [7][8] - 公司曾明确向上游产业链延伸是解决燃料电池行业发展困境的关键战略方向 [7]
688339,终止重大资产重组!
证券时报· 2025-09-05 23:13
重大资产重组终止 - 公司决定终止通过发行股份方式购买定州旭阳氢能有限公司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的重大资产重组计划 [1] - 终止原因为交易相关方未能就最终方案达成一致意见 [1] - 本次交易终止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1] 交易背景与战略意图 - 原计划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5.5亿元 [1] - 旭阳氢能主营业务为高纯氢和合成氨的生产销售、综合能源站运营及绿氢制备研发 [2] - 旭阳氢能在京津冀地区拥有3座综合能源站并推进5吨/天液氢示范项目 [2] - 整合旭阳集团氢能资产可延伸燃料电池上游产业链 形成"制—储—运—加—研—用"全链条布局 [2] 公司经营状况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7193万元 同比下滑53.25% [2] - 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1.634亿元 [2] - 业绩亏损主因燃料电池行业市场需求整体下降及公司采取审慎营销扩张策略 [2] - 2020年至2024年公司连年亏损 [2] 市场表现 - 截至9月5日收盘 公司股价24.81元/股 [3] - 总市值57.47亿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