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丸

搜索文档
大学老师辞职卖鱼丸,年入150亿,港股IPO
创业邦· 2025-07-08 11:23
公司上市与市场地位 - 安井食品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速冻食品行业首家"A+H"股双重上市的企业[1] - 公司自2017年A股上市后,通过"火锅速冻制品+预制菜"双轮驱动策略,39个单品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1] - 8年内营收从42.6亿元增长至150亿元,超越思念食品、三全食品等竞争对手[1] 业务发展与业绩表现 - 公司起源于福建,被称为"速冻一哥"[1] - 2023年一季度业绩首次出现下滑,预制菜业务表现疲软[2] 战略布局与募资用途 - 本次港股募资将主要用于海外市场拓展,重点布局东南亚及北美地区[2] - 海外扩张可能重塑全球冷冻食品行业竞争格局[2]
200亿,大学老师辞职卖鱼丸,又去IPO了
创业家· 2025-07-04 18:05
公司发展历程 - 安井食品于2001年由前大学教师刘鸣鸣创立,最初以速冻鱼丸、馒头等产品切入市场,避开三全、思念主导的汤圆水饺赛道,选择细分品类和下沉渠道 [7] - 2007年抓住火锅餐饮风口,主攻标准化火锅料产品,采用"一县一商"经销商策略,与海底捞等连锁餐饮合作实现规模弯道超车 [9] - 2017年在A股上市时年营收34.84亿元,2024年营收达151.27亿元,净利润从2.02亿元增长至14.85亿元,8年间业绩实现质的飞跃 [3] - 2018年提前布局预制菜赛道,通过收购新宏业、新柳伍等企业切入小龙虾、酸菜鱼等品类 [9] - 2024年7月在香港上市,成为厦门第二家"A+H"上市公司,首日市值约200亿港元 [3] 行业地位与市场表现 - 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是中国最大速冻食品企业,市场份额6.6%,在速冻调制食品细分市场以13.8%的份额排名第一,是第二名五倍 [3] - 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7.7%至151.27亿元,但净利润仅微增0.46%至14.85亿元,呈现"增收不增利"现象 [13]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4.13%至36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10.01%至3.95亿元,业绩出现明显下滑 [13] - 2022-2024年营收增速从31.4%逐年下滑至7.7%,净利润增速从61.44%骤降至0.47% [13] 竞争环境与战略调整 - 面临新品牌涌入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双重压力,鱼糜、肉制品等原材料价格波动显著挤压利润空间 [14] - 消费者需求向多元化、个性化转变,公司产品创新相对滞后影响市场竞争力 [14] - 正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销售渠道(电商、连锁餐饮合作)、精细化管理等方式应对挑战 [14] - 计划将港股募集资金重点投入东南亚市场拓展,瞄准印尼、马来西亚等火锅需求旺盛地区 [15] 厦门企业IPO动态 - 2024年以来厦门企业掀起港股上市潮,包括燕之屋(国内首家燕窝上市公司)、吉宏股份(厦门首家"A+H"企业)、容大科技等 [17] - 目前厦门已有超20家港股上市公司,如美图公司、建发系企业、青瓷游戏等 [17] - 多家厦门企业正在冲刺港股IPO,包括白鸽在线(数字科技)、海辰储能(估值300亿元)、瀚天天成(碳化硅外延片龙头)等 [18] - 厦门正布局人工智能、化合物半导体、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计划到2027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 [19]
【行业深度】洞察2025:中国预制菜行业竞争格局(附细分领域企业竞争力评价等)
前瞻网· 2025-06-10 15:56
中国预制菜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竞争梯队分为三个层次:安井食品、百胜中国、双汇发展、绝味食品和味知香位列第一梯队,盒马鲜生、广东酒家等处于第二梯队,五芳斋、老乡鸡、大湖股份、全聚德等新上榜企业构成第三梯队 [1] - 双汇发展和安井食品预制菜业务年营收规模超百亿元,春雪食品、国联水产、光明肉业等企业营收规模处于行业领先位置 [2] - 2024年行业营收普遍下降,但安井食品速冻调制食品和菜肴食品业务同比增长13.04%,煌上煌屠宰加工收入增速超50% [2]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 广州酒家预制菜业务毛利率达26.08%,千味央厨、味知香、安井食品和金字火腿毛利率均超20% [5] - 益客食品熟食业务毛利率仅为2.21%,得利斯、双塔食品和春雪食品毛利率不足10% [5] - 安井食品2024年前三季度水产预制菜营收规模达236.45亿元,大湖股份、国联水产、海欣食品和味知香在水产领域形成多元竞争 [11] 细分领域竞争态势 - 种植类预制菜领域双塔食品和千味央厨为龙头,主要产品包括木耳、豌豆、地瓜等,市场规模较小 [8] - 肉禽类预制菜中双汇发展产品涵盖火腿肠、香肠、熟食等,光明肉业依托全产业链优势,三全食品推出猪肚鸡、即烹牛肉片等新品类 [9] - 水产类预制菜安井食品推出鱼丸、虾丸等产品,大湖股份聚焦阳澄湖大闸蟹,国联水产以虾、鱼深加工为主 [11] 区域分布与市场集中度 - 全国预制菜相关企业13971家,山东省企业数量达2959家占比21.2%,河南1885家,江苏和安徽均超1300家 [14] - 企业主要聚集在华东、华中地区,受益于农业资源丰富和交通优势 [14] - 行业集中度较低,无绝对优势企业,2024年多数上市企业营收下滑,毛利率普遍在10%-20% [16] 五力模型竞争分析 - 行业竞争激烈但吸引力适中,技术门槛低导致潜在进入者威胁一般 [16] - 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弱,因禽畜水产、农作物等通用性强且供应商分散 [16] - 消费者议价能力较弱,购买方群体庞大且分散 [16]
靠卖丸子年入百亿,预制菜之王,拿下10万家餐饮店
搜狐财经· 2025-06-06 09:26
公司概况 - 安井食品是国内速冻食品行业龙头,产品覆盖速冻火锅料、面米制品、预制菜等,市场渗透率达97%地级市,每10包速冻食品中有6包来自安井 [2] - 2024年营收151.27亿元,净利润14.85亿元,连续四年稳居行业规模、利润、增速第一 [2][18] - 拥有12大生产基地,经销商网络密度堪比快消巨头,服务超10万家餐饮店及商超渠道 [2][8] 业务发展策略 - 早期通过火锅丸子错位竞争,采取"农贸市场包围城市"策略切入下沉市场 [8] - 2018年确立"三剑合璧"战略,形成速冻火锅料、面米制品、预制菜三大产品线 [12] - 采用"销地产"模式降低物流成本至3%(行业平均5%),并通过并购布局上游原料基地 [8][12] 预制菜业务突破 - 2020年预制菜业务爆发,推出"安井小厨"(B端为主)和"冻品先生"(C端为主)双品牌,产品包括酸菜鱼、宫保鸡丁等 [14] - 预制菜收入占比从2022年24.9%提升至2024年30.2%,成为第二大业务板块 [21] - 通过"并购+代工"快速扩充产品矩阵,2020-2023年营收从69.7亿元增至140.5亿元,实现翻倍增长 [16][18] 国际化布局 - 2024年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通过"A+H"双平台加速海外扩张 [3][23] - 境外收入从2021年3522万元增至2024年1.6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8% [25] - 已在英国收购功夫食品70%股权,并在越南建设生产基地,覆盖欧洲及东南亚市场 [23][25] 核心竞争优势 - 研发端建立两大重点实验室,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保障品质领先 [18] - 渠道端采用"贴身助理"模式深度服务经销商,强化终端掌控力 [10] - 战略端持续前瞻性布局,从火锅料、预制菜到海外市场均率先卡位 [28]
惠发食品首季亏1804万年度考核承压 5高管拟集体减持可套现121万
长江商报· 2025-05-14 07:12
高管减持 - 惠发食品5位高管魏学军、闫晓、臧方运、张庆玉和董雪计划减持合计13.19万股,按公告日股价9.17元/股计算可套现约121万元 [1][2] - 魏学军拟减持不超过3.75万股占总股本0.0153% 闫晓拟减持3100股占总股本0.0013% 臧方运拟减持3.48万股占总股本0.0142% 张庆玉拟减持3.75万股占总股本0.0153% 董雪拟减持1.9万股占总股本0.0078% [2] - 减持人员包括董事魏学军、监事闫晓、副总经理臧方运和张庆玉、财务总监董雪 [2] 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3.10亿元同比下降26.58% 净利润亏损1803.63万元 [1][6] - 2024年营业收入19.25亿元同比下降3.61% 净利润亏损1658.59万元同比下降320.68% [4] - 2021-2024年扣非净利润累计亏损2.94亿元 其中2021年亏损1.42亿元 2022年亏损1.29亿元 2023年亏损272.79万元 2024年亏损2031.67万元 [4] 行业对比 - 2024年安井食品营业收入151.27亿元同比增长7.70% 净利润14.85亿元同比增长0.46% 显著优于惠发食品 [5] - 2024年海欣食品营业收入17.06亿元同比下降0.54% 净利润亏损3694.33万元 与惠发食品业绩相近 [5] - 公司表示业绩下滑受消费疲软和行业竞争加剧影响 但2024年销售费用1.37亿元同比下降2.30% 管理费用1.53亿元同比增长0.7% 变化幅度不大 [5] 产品与市场 - 2024年公司中式菜肴、丸制品、油炸品营业收入分别下降17.94%、16.46%和15.96% [5] - 境外营业收入724.49万元同比大增118.98% 成为业绩亮点 [5] - 公司属于速冻调理食品行业 北方市场以畜禽类制品为主 如肉丸制品、狮子头等 [4] 监管与考核 - 公司因2024年业绩预告信息披露不准确收到山东证监局警示函 董事长惠增玉、财务总监董雪、董秘刘海伟被认定承担主要责任 [3] - 2024年股权激励考核目标为营业收入20.03亿元 实际完成19.25亿元未达标 2025年目标21.47亿元 一季度仅完成3.10亿元同比下降26.58% 完成压力大 [6]
吕文扬的福州调查之行
搜狐财经· 2025-05-13 01:05
传统文化传承 - 三坊七巷古建筑和传统小吃工艺体现了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4] - 传统手艺如鱼丸和肉燕制作面临年轻一代传承困境 因年轻人更倾向大城市就业 [4] 现代科技发展 - 福州新区科技产业园聚集高新技术企业 现代化办公环境凸显创新活力 [4] - 人工智能领域创业者认为政府支持力度大 历史底蕴与创新活力可协同发展 [4] 城市发展融合 - 传统街区与科技产业园的对比显示福州在传统与现代平衡中形成独特魅力 [4] - 闽江两岸夜景象征城市过去与未来的交汇 为研究提供多维视角 [6]
海底捞背后的预制菜巨头,一年狂揽百亿
36氪· 2025-03-09 22:17
文章核心观点 安井食品作为预制菜行业头部企业,凭借预制菜业务实现快速增长,但2024年预制菜业务增速大幅下降,行业面临产品同质化、供给过剩、客户采购预算压缩等问题,同时消费者对预制菜态度发生变化,不过行业从业者仍在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愈发残酷 [4][13][23] 安井食品发展历程与业务布局 - 安井是冷冻食品三巨头中的“后起之秀”,靠推出各类火锅丸子突围,通过大量经销商从农贸市场、餐饮店铺货,并为经销商配备业务员谈合作,对经销商有严格销售指标规定 [6] - 2020 - 2022年安井营收从69.65亿元增长至121.8亿元,预制菜业务营收由6.73亿元涨至30.2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11.97%,2023年上半年预制菜业务首次超越火锅料板块成第一大营收板块 [7] - 安井采取并购、贴牌生产模式构建预制菜产品矩阵,如“冻品先生”有38种品类,部分预制菜因生产工艺流程不同依靠其他工厂生产线 [8][9] - 2023年安井在中国速冻菜肴制品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4.9%,营收140.5亿,A股市值一度超680亿元,如今下滑至77亿元 [10] 预制菜行业B端市场现状 - 国内80%预制菜主要销售给B端,曾是稳固好生意,但2024年上半年安井速冻菜肴制品营收增速仅0.40%,行业面临卖不动挑战 [12][13] - 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入局者增加导致供给过剩,主要客户一二线城市餐饮企业经营面临挑战、采购预算压缩,且餐饮企业议价权大,行业处于买方市场 [13] - 预制菜产品单价下滑,如安井主营速冻菜肴制品平均售价从2023年前三季度的20.7元/千克下滑到2024年同期的17.9元/千克,预制菜是低毛利生意,头部企业近两年毛利集中在10%左右 [15][16] 安井食品预制菜业务现状 - 2024年前9个月安井预制菜营收保持在33亿元左右规模,“冻品先生”客户包括团餐、互联网大厂食堂等,部分预制菜销量表现较好 [18] 预制菜行业C端市场现状 - 消费者对线下餐饮店预制菜接受度降低,餐饮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向顾客展示无预制菜,而电商、商超、便利店等渠道预制菜用户接受度更高、销量更好,部分企业开始加码C端布局 [20][21] - 国内预制菜C端渗透率低,中餐品类丰富、地方菜肴特色各异,且预制菜高油高盐高添加剂,大规模获消费者认可存在挑战 [21] 预制菜行业企业数量变化 - 2023年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量达4239家,同比增长744.42%,2024年全年注册量首次破万家,同比增加147.8%至10661家,近六成企业于1年内成立 [22]
你吃的火锅丸子要IPO了
投资界· 2025-02-08 15:37
公司概况 - 安井食品成立于2001年,由河南籍创业者刘鸣鸣在厦门创办,最初以鱼糜类产品为主,如鱼丸、鱼豆腐等 [8] - 公司通过错位竞争策略,避开商超一线渠道,专注农贸市场和中小餐饮店等下沉市场,实现早期增长 [8] - 2007年战略转向火锅速冻制品市场,推出多个年营收过亿单品,并在多地建立生产基地,2016年营收达29.97亿元 [8] - 2017年在上交所上市,最新市值超200亿元 [6][8] 业务与财务表现 - 产品主要包括速冻调制食品(50.8%)、速冻菜肴制品(30.2%)和速冻面米制品(16.5%),其中速冻菜肴制品即为预制菜 [13] -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9个月营收分别为121亿元、139.65亿元及109.95亿元,期内利润分别为11.18亿元、15亿元及10.62亿元 [13]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20亿元 [15] - 拥有超过2000家一级经销商,客户包括大润发、永辉、沃尔玛等连锁卖场及海底捞等餐饮品牌 [9] 国际化战略 - 2021年收购英国功夫食品70%股份,开始布局海外市场,2023年境外收入占比不足1% [16] - 2024年前三季度境外收入达1.22亿元,同比增长35.77% [16] - 港股IPO旨在加快国际化战略,增强境外融资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16] 行业趋势 - 餐饮行业正掀起IPO热潮,小菜园、绿茶餐厅、顶巧餐饮等纷纷寻求港股上市 [20] - 调味品行业龙头海天味业计划"H+A"上市,新茶饮品牌如古茗、蜜雪冰城等也在推进港股IPO [21] - 港股成为国内品牌出海首站,A+H上市潮涌现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