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国产替代
搜索文档
 我国芯片领域,取得新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6 07:31
 北京大学光刻胶微观结构研究突破 - 研究团队首次通过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在原位状态下解析了光刻胶分子在液相环境中的微观三维结构、界面分布与缠结行为 [1] - 该技术解决了传统方法无法实现原位、三维、高分辨率观测的三大痛点,观测分辨率优于5纳米 [4] - 研究成果指导开发出可显著减少光刻缺陷的产业化方案,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通讯》 [1]   技术突破对芯片产业的意义 - 精准掌握液体中聚合物材料的微观行为,将极大推动光刻、蚀刻、清洗等先进制造关键环节的缺陷控制和良率提升 [5] - 该技术为在原子/分子尺度上原位研究液体环境中的化学反应提供了通用工具,意义远超光刻领域本身 [5] - 光刻是集成电路制造中耗时最长、难度最大的工艺,耗时约占IC制造的50%,成本约占IC生产成本的1/3 [5]   中国光刻胶市场现状与前景 - 光刻胶是光刻过程最重要的耗材,其质量对光刻工艺有重要影响,其中半导体光刻胶的技术壁垒最高 [5] - 2023年中国光刻胶市场规模约为109.2亿元,2024年增长至114亿元以上,KrF等中高端产品国产替代进程加快 [5] - 预计2025年中国光刻胶市场规模可达123亿元 [5]   中国光刻机产业链国产化进展 - 中国光刻机国产化进程加快,但在高端光刻机技术方面仍存在限制,需要上下游协同攻坚 [7] - 光刻机产业链涵盖上游设备及材料、中游系统集成和生产、下游应用三大环节 [7] - 国内在光刻机各细分技术领域均有技术储备,多家公司已进入ASML/上海微电子等供应链 [8] - 关键细分领域进展包括:科益虹源研发248nm和干式193nm准分子激光器,国望光学研发90nm节点ArF光刻机曝光光学系统等 [9][10]
 从2700到3900,还有哪些赛道有补涨需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4 09:49
 市场整体表现 - 上证指数从2700点攀升至3800点以上,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 [1] - 超过1500只个股实现区间股价翻倍 [1] - 北证50、科创50、创业板指等多个成长类指数收益率直接翻倍 [1] - 港股恒生科技、恒生国企等指数跑赢大盘 [1]   成长类赛道表现 - 成长类赛道整体表现突出,受创新药出海、芯片国产替代等多重利好刺激 [1] - 人工智能产业链年内平均涨幅超过120% [1] - 半导体设备与材料板块涨幅突破90% [1] - 工业互联网、数据要素等数字经济细分领域涨幅均超过80% [1]   传统周期类板块表现 - 煤炭、钢铁、地产产业链等传统周期类板块涨幅普遍在10%-20%之间,表现温和 [1]   食品饮料板块现状与机会 - 食品饮料板块始终低迷,尤其是白酒板块 [1] - 行业处于低预期、低估值、低拥挤度的位置 [1] - 极度悲观催生行业触底反弹机会,秉承以时间换空间的思路胜率较高 [1] - 食品饮料ETF(515170)10月累计吸引资金超过18亿元 [2] - 食品饮料板块估值仍处低位,当前或为较好配置时机 [2]
 A股重磅!刚刚公告,芯片大动作!
 券商中国· 2025-10-19 20:47
 项目投资概况 - 士兰微公告拟与多方共同向子公司士兰集华增资51亿元,用于建设一条12英寸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规划总投资200亿元 [1] - 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和二期投资规模均为100亿元,规划总产能为每月4.5万片(年产54万片) [3][6] - 一期项目资本金为60.1亿元,本次增资51亿元后,士兰集华注册资本将由0.10亿元增加至51.10亿元,士兰微及其全资子公司合计认缴15亿元 [4]   项目战略意义与定位 - 项目产品定位为高端模拟集成电路芯片,旨在加快高端模拟芯片的国产化替代,填补我国在汽车、工业、机器人、大型服务器和通讯等产业领域的关键芯片空白 [1][6][7] - 项目有利于充分发挥士兰微在设计制造一体化模式长期积累的独特优势,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并能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厦门集聚 [6][7] - 随着新能源汽车、大型算力服务器、工业、机器人、通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项目的投建有利于抓住市场契机,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7]   公司运营与行业背景 - 2025年上半年,士兰微营业总收入为63.36亿元,同比增长20.1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5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2492万元 [8] - 公司子公司士兰集成5、6英寸芯片生产线、士兰集昕8英寸芯片生产线、重要参股企业士兰集科12英寸芯片生产线均保持满负荷生产,盈利水平改善 [9] - 近期商务部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涉及德州仪器等四家大厂,国产厂商有望获得结构性份额提升机遇 [9][10] - 海外大厂如德州仪器此前在国内市场采取积极价格措施,导致模拟芯片领域国产替代节奏放缓,反倾销调查可能改善本土厂商的市场环境和盈利能力 [10]
 调研速递|珠海全志科技接受投资者调研,聚焦芯片业务发展要点
 新浪证券· 2025-09-19 21:03
 公司业务与产品 - 主营业务为芯片设计 不涉及军工业务 [5] - 积极打造序列化芯片平台 已推出包括A733在内的高性能产品 [5] - 已实现12nm产品量产 后续继续推进工艺平台研发和迭代 [5]   技术合作与客户关系 - 基于RISC-V架构内核与阿里平头哥合作开发多款芯片产品 已实现大规模量产 [5] - 持续关注华为 英伟达等行业技术及应用变化 [5] - 根据客户需求持续迭代芯片产品并推出新解决方案 [5]   机器人领域应用 - 芯片产品已应用于人形机器人 小米仿生四足机器人"铁蛋"使用公司芯片 [5] - 关注宇树科技合作及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发展 [5]   公司发展战略 - 企业愿景是成为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业领导者 [5] - 围绕目标客户需求投入研发 通过技术创新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5] - 积极把握发展机遇提振市值 但股价受宏观经济和市场行情等多因素影响 [5]   行业政策响应 - 密切关注商务部对美国集成电路领域措施发起的反歧视立案调查 [5] - 持续关注不购买英伟达芯片等行业动态对公司业务的影响 [5]   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时间为2025年09月19日15:30-17:00在全景路演网站举行 [3] - 活动类别为广东辖区投资者集体接待日暨中报业绩说明会 [2] - 公司董事长张建辉 董事兼总经理叶茂 财务总监藏伟 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蔡霄鹏出席活动 [1][4]
 商务部对美模拟芯片启动反倾销调查,国产替代加速,科创100指数ETF(588030)上涨近1%,冲击3连涨
 新浪财经· 2025-09-15 10:04
 指数及ETF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15日09:32,上证科创板100指数上涨1.13% [3] - 科创100指数ETF(588030)上涨0.91%,最新价报1.34元,冲击3连涨 [3] - 截至2025年9月12日,科创100指数ETF近1周累计上涨2.72% [3] - 科创100指数ETF近1年日均成交额达4.37亿元,居可比基金第一 [3] - 科创100指数ETF近1周规模增长4368.36万元,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2/12 [4]   成分股表现 - 指数成分股思瑞浦上涨16.40%,纳芯微上涨14.27%,艾为电子上涨11.37% [3] - 杰华特、复旦微电等个股跟涨 [3] - 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23.82% [5]   行业政策与事件 - 商务部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 [3] - 商务部就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相关措施发起反歧视立案调查 [3] -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推动我国生物医学技术创新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提质升级 [3]   行业结构与解读 - 科创100指数前两大权重行业为电子和医药生物,占比分别为39.69%和19.31% [4] - 中美在芯片领域互相亮剑,强化芯片国产替代叙事 [3] - 生物医药再度迎来政策利好,本周有望迎来企稳上行行情 [3] - 电子和医药生物两大行业持续迎来利好,高景气度有望延续 [4]   指数与ETF概况 - 科创100指数ETF紧密跟踪上证科创板100指数 [4] - 上证科创板100指数选取科创板中市值中等且流动性较好的100只证券作为样本 [4] - 科创100指数与科创50指数共同构成上证科创板规模指数系列 [4] - 科创100指数凭借高成长性和弹性,配置价值持续凸显 [4]
 智通决策参考︱9月降息已成定局 港股涨势过大警惕震荡
 智通财经· 2025-08-25 09:43
 宏观市场与政策环境 - A股强势带动港股继续上涨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发表鸽派讲话 表示就业市场下行风险上升 劳动力增长显著放缓 货币政策处于紧缩区间 可能需要调整政策立场 9月降息概率较高[1] - 鲍威尔指出关税已推高某些商品价格 对CPI产生一次性影响 长期通胀预期保持锚定 后续降息次数需观察通胀数据如7月PCE指数[1] - 上合组织峰会和大阅兵前夕 股市需稳定环境 但需警惕涨势过大后的短期震荡[1] - 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 对港股流动性改善明显 联系汇率弱方保证与HIBOR压力缓解 AH价差分化 H股部分行业存在较大折价 南下资金可能持续流入[11]   人工智能与芯片产业 - DeepSeepV3.1催化芯片国产替代热潮 英伟达将于8月27日公布2026财年Q2财报 可反映全球AI景气度[1] - 工信部引导算力设施建设 加快突破GPU芯片等关键技术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预计增长超40% 芯片股持续受催化[1] - 英伟达黄仁勋8月25日发布"机器人新大脑"产品 补齐机器人技术短板 重点关注宇树产业链[2] - 商汤科技以22.8%市占率连续九年居国内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榜首 "日日新"大模型接入AI眼镜 模型调用量同比增长300% 金融政务客户付费意愿提升六倍[3] - 商汤智能座舱视觉AI软件市占率连续五年全球第一(2025年Q1达38%) 绝影智驾城市NOA市场份额7.2% 端到端方案UniAD完成高难度测试 量产交付超260万辆[3] - 公司拥有1200余项专利 自研AI芯片"元脑"能效比达国际主流水平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350Wh/kg 计划2027年量产[3] - 海外收入占比从2023年18%提升至2024年27% 但2025年Q1增速放缓至15% 需关注欧美AI监管政策[4] - 参股新源动力布局氢能电堆 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生态基金 重点投资大模型产业链[4]   机器人与战略资源 - 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实行总量调控管理 标志着国家战略资源管理进入新阶段 稀土及AI用量大的铜类资源受关注[2]   光伏行业动态 -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抵制低于成本价格恶性竞争 推动从同质化低效竞争转向高质量高水平竞争[2]   AI眼镜与消费电子 - AI眼镜终端出货量持续上修 行业有望爆发 成为消费电子核心创新方向[5] - Meta为AI眼镜行业绝对龙头 下一代产品预计2026年上半年发布 可能带动新一轮爆发 2026年全球出货量有望超2000万台[6] - 大鹏、雷鸟、Rokid、小米等多家品牌密集发布AI新品 产品成熟度提升 Rokid glass近期发售 三星、亚马逊、华为等下半年有产品规划[6] - 歌尔光学收购舜宇旗下上海奥来微纳光学100%股权 舜宇持股歌尔光学约33.33% 整合AR平台化能力与光波导技术[6] - 港股重点关注舜宇光学、康耐特光学[7]   市场数据与期指 - 恒生期指(八月)未平仓合约总数122596张 未平仓净数48829张 结算日为8月28日[8] - 恒生指数25339点 熊证密集区靠近中轴 存在做多动力 本周看涨[8]
 中国最牛兄弟,5000亿
 投资界· 2025-08-23 16:04
 公司市值表现 - 寒武纪股价涨至1243.2元,市值突破5201亿元,成为A股历史上第二只站上5000亿元市值的千元股[3][11] - 2024年股价一年上涨387%,市值涨幅超过2000亿元,获"2024年股王"称号[11] - 上市首日市值突破1000亿元,但2022年4月股价跌至46.59元/股,较前期高点297.77元跌幅达84.35%[8][9]   创始人背景与研发历程 - 创始人陈云霁14岁入读中科大少年班,24岁博士毕业并参与"龙芯"团队;陈天石复制类似路径,获计算机博士学位后转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5] - 2010年兄弟二人提出AI芯片研发构想,2015年20人团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7][8] - 2017年华为麒麟970搭载寒武纪1A处理器,公司声名鹊起后战略转型"云—边—端"全场景布局[8]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0-2023年归母净亏损分别为6.59亿元、11.11亿元、15.79亿元、10.43亿元[9] - 2024年第四季度和2025年第一季度首次实现连续盈利,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2亿元和3.55亿元[11]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1.11亿元,同比猛增4230.22%,接近2024年全年营收[11]   技术与产品突破 - 2024年寒武纪思元590芯片采用7nm工艺,推理场景能效比肩国际巨头,支持所有国内主流大模型[11] - DeepSeek-V3.1使用UE8M0 FP8参数精度,针对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成为股价大涨导火索[12]   行业环境与市场机遇 - 英伟达要求部分零部件供应商暂停生产H20芯片,国产替代价值凸显[13] - 2026年国内智算芯片市场空间约3230亿元,中性假设下国产芯片有望占据近一半市场份额[13] - 国内云计算公司转向采购寒武纪等国产AI推理芯片,满足AI推理计算需求[13]   投资机构支持 - 国投创业2016年以1.5亿元领投寒武纪,持续多轮押注;元禾原点看好人工智能芯片产业链顶端价值[15] - 联想创投从A轮参与四轮融资,陪伴至IPO;国科投资2017年A轮参投,B轮时公司估值达25亿美元[16] - 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天使轮跟投1000万元;越秀产业基金2018年起连续两轮投资[15][16]   硬科技投资逻辑 - 硬科技投资周期长,需耐心熬过蛰伏期,过拐点后迎爆发式成长[17] - 寒武纪证明在中国投资硬科技能赚大钱,激励更多人投身硬科技领域[17]
 第一权重股寒武纪股价突破千元大关,科创人工智能ETF(588730)翻红飙涨4%,人工智能ETF(159819)单日“吸金”2.8亿元
 格隆汇· 2025-08-20 16:23
 人工智能与半导体行业表现 - 人工智能ETF(159819)单日净流入2.8亿元 连续3日净流入超4亿元 年内净流入49.6亿元 最新规模达173.38亿元 居同类第一且为唯一规模超百亿ETF [1] - 科创人工智能ETF(588730)单日上涨4.13% 近20日净流入1.6亿元 连续两日净流入 [1][2] - 上证指数涨超0.8%续创十年新高 人工智能ETF(159819)上涨2.41% [1]   核心企业股价表现 - 寒武纪作为第一权重股涨8% 股价突破千元关口 [1] - 芯原股份触及20%涨停 股价创上市首日以来新高 [1]   半导体行业动态与需求 - 美国政府拟持股英特尔并以补贴换股权 未来可能拓展至其他芯片公司 [1] - 美国拟将半导体进口关税从100%上调至200%-300% 凸显芯片国产替代重要性 [1] - 海外CSP云厂商上修资本支出 台积电上修2025年收入增速指引 [1] - 7月存储、模拟、功率、被动器件产品价格回升 验证行业景气度旺盛 [1]   产品结构与覆盖范围 - 人工智能ETF(159819)打包AI全产业链 [1] - 科创人工智能ETF(588730)跟踪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 聚焦AI产业链算力芯片和智能硬件环节 覆盖寒武纪、澜起科技、芯原股份等芯片龙头 [2]
 联想兑现AI红利营收创新高!科创人工智能ETF华夏(589010)成分股全线飘红!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5 13:06
 ETF表现 - 科创人工智能ETF华夏(589010)上涨0.34% 盘中换手率达6.04% 成交金额450万元 [1] - 30只成分股中25只上涨 澜起科技领涨2.97% 天准科技和凌云光涨幅均超2% [1]   联想业务表现 - IDG智能设备业务营收973亿元 同比增长17.8% PC业务创15个季度最快增速 [1] - ISG基础设施方案业务营收增长35.8% SSG方案服务业务收入增长19.8%至163亿元 运营利润率22.2% [1]   行业观点 - AI大算力浪潮催生新动能 芯片国产替代持续推进 [1] - 国产AI服务器产业链受益于海外算力需求超预期和中美科技博弈 驱动高端PCB需求激增 [1] - 国产AI存力产业链因供给端减产和AI需求强劲推动存储价格上涨 云计算与互联网厂商资本开支增长 [1]   指数特征 - 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覆盖全产业链优质企业 具备高研发投入和政策红利支持 [2] - 20%涨跌幅机制与中小盘弹性有助于捕捉AI产业"奇点时刻" [2]
 ETF及指数产品网格策略周报(2025/8/12)
 华宝财富魔方· 2025-08-12 18:29
 中概互联ETF(159605.SZ)   -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人民日报评论文章点名外卖、即时配送等领域的恶性价格战问题 [3]   - 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规范促销行为,平台表态抵制恶性竞争并构建多方共赢生态 [3]   - 生成式AI在电商、金融、游戏、自动驾驶等领域商业化落地,推动互联网企业从"流量驱动"转向"技术+场景驱动" [3][4]   - 该ETF跟踪中国互联网30指数,聚焦港股及美股上市的30家中国互联网龙头,覆盖社交、电商、游戏、云计算、AI大模型、智能汽车等核心领域 [4]     恒生科技ETF(513010.SH)   - 2025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达7312亿港元,相当于去年全年净买入的91%,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扭转过去两年净减持态势 [6]   - 港交所与香港证监会联合推出"科企专线",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申请上市,助推优质科技类"中概股"回流 [6]   - 港股市场流动性提升,恒生科技指数PE-TTM为21.26,处于近5年历史16.62%分位,具备"硬科技"底色和"低估值"洼地特征 [7]   - 该ETF覆盖30家港股上市的科技领域龙头企业,包括新消费、互联网、生物医药、半导体、智能驾驶等高成长赛道 [7]     软件ETF(159852.SZ)   - 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均提及"人工智能+"行动,鼓励AI技术在科研、金融、医疗等场景加速落地 [10]   - AI技术深度介入软件开发流程,重构开发范式,推动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智能集约化转型,实现降本增效与价值创造双重赋能 [10][11]     芯片ETF(159995.SZ)   - 英伟达CEO黄仁勋访华称美国已批准H20芯片销往中国,但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仍是长期"卡脖子"政策 [13]   -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注册成立,注册资本3440亿人民币,重点投向晶圆制造、光刻机/刻蚀机/光刻胶、HBM、Chiplet等"卡脖子"环节 [14]   - 芯片国产替代是长期发展主线,政策支持加速"去美化"产业链和技术突围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