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思元590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晚间利好!9家半导体龙头业绩狂飙,最高净利暴增265%、机会来了
搜狐财经· 2025-10-27 16:38
行业整体业绩表现 - 半导体行业在三季度展现出强劲的业绩增长势头,多家龙头企业利润增幅显著,例如神工股份、新相微、长光华芯等8家企业利润增幅全部超过20%,其中5家实现利润翻倍[1] - 行业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格局,部分企业经历高光时刻,例如寒武纪前三季度营收增长2386.38%,净利润增长321.49%,光华科技利润增长高达1234%[2] - 在已公布业绩的39家芯片公司中,有26家企业利润增幅超过10%,但同时有9家企业业绩暴跌,反映出不同领域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8] 主要增长驱动因素 - AI算力需求成为最强增长引擎,海光信息深算三号DCU获得阿里28亿元订单用于大模型训练,寒武纪思元590芯片拿下字节跳动、阿里等头部互联网企业大额订单[3] - 汽车电子成为另一强劲动力,扬杰科技的SiC MOSFET产品通过车规认证后切入比亚迪、小鹏等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并获得小米汽车24亿元碳化硅订单[4] - 端侧AI芯片成为新的增长点,泰凌微前三季度净利润大增118%,端侧AI芯片出货超预期,炬芯科技净利润增长112.94%,其端侧AI音频芯片推广顺利并进入量产阶段[8] 企业财务质量与订单储备 - 半导体企业订单储备充足,海光信息合同负债高达28亿元,预付款项与存货合计91.20亿元,寒武纪存货规模达到37.29亿元,环比增长近40%,为后续业绩提供坚实保障[3] - 企业财务质量改善显著,海光信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激增465.64%至22.55亿元,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净利润规模,显示出有质量的增长[5] - 多家公司净利润实现爆发式增长,闻泰科技在前三季度收入下滑44%的情况下实现净利润265%的增长至15.13亿元,芯朋微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达130.25%[1][2] 产品结构优化与盈利能力提升 - 产品结构优化成为提升盈利能力的关键,扬杰科技综合毛利率提升至35.04%,利润增速45.51%远超营收增速20.89%,高附加值的IGBT和碳化硅模块营收同比增长超80%[6] - 企业正向高端高毛利领域成功转型,联芸科技扣非净利润同比大增141.76%,成为财报最大亮点[6] - 神工股份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达158.93%,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率168.06%,显示出强劲的盈利增长能力[7] 研发投入与技术竞争力 - 研发投入成为业绩增长的底层支撑,海光信息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29.35亿元,同比增长35.38%,寒武纪通过芯片架构迭代提升产品竞争力[7] - 扬杰科技将精益生产融入全流程以优化成本管控,这种产能与研发的协同效应正推动企业毛利率持续走高[7] 产业链传导与市场回暖 - 半导体行业复苏已传导至全产业链,测试企业伟测科技三季度营收创下历史新高,集成电路测试环节的业绩高速增长反映出芯片设计企业的投产热情[5] - 存储芯片市场显著回暖,江波龙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9.64%,佰维存储实现扭亏为盈,内存及闪存产业2024年营收预计将分别增加75%和77%[10] - 半导体设备需求持续旺盛,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125.2亿美元,同比激增113%,连续四个季度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10] 政策支持与国产替代进展 - 政策支持为行业提供持续动力,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总额高达1640亿元,为产业链注入强大资金动力[10] - 国产替代政策在金融、政务、电信领域落地,海光信息C86系列CPU在金融信创市占率已超35%,国产半导体正通过性能与成本优势参与全球竞争[10] - 国产半导体在国际化方面取得进展,联芸科技境外收入同比增长28%,产品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光信息适配全球标准进入政务、电信领域[8]
寒武纪疑团未解,陈天石避答关键问题
搜狐财经· 2025-09-19 19:42
股价表现与市场关注 - 9月18日寒武纪股价高开4%且涨幅一度接近5% 超越贵州茅台成为市场焦点 [2] 业绩说明会沟通情况 - 管理层对投资者超过80个问题仅正面回应约20个 关键问题如大客户身份和业绩可持续性未明确答复 [2] - 董事长陈天石澄清网上传播的预定载板订单、收入预测、新产品及供应链信息为不实信息 [3] - 董事会秘书未直接透露客户名称 仅表示产品在运营商、金融、互联网等重点行业规模化部署 [3][4] 财务表现与客户集中度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7]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38亿元 相比上年同期亏损5.3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7] - 近三年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84.94%、92.36%和94.63% 客户集中度高 [6] - 2024年第一大客户销售额9.3亿元 占年度销售总额79.15% [7] 业务进展与战略方向 - 公司凭借人工智能芯片产品优势深化与科技前沿领域头部企业技术合作 云端产品线场景落地取得突破 [2] - 合同负债科目从2025年第一季度末142万元增至第二季度末5.43亿元 单季度增长超过380倍 [7] - 2025年6月末存货26.9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51.64% 主要因产成品增加及云端产品线备货 [8] - 定增拟募集近40亿元资金 其中20.5亿元投向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 14.5亿元投向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项目 [8] 历史客户披露情况 - 仅2021年和2022年披露第一大客户 分别为江苏昆山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南京市科技创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7] - 自2024年推出思元590芯片助力业绩提升 但未披露近年业绩增长背后的大客户信息 [7]
AI算力下半场,具备预期差的方向梳理
格隆汇APP· 2025-09-12 08:18
行业趋势 - 全球ASIC芯片市场规模2024年达120亿美元 预计2027年突破30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34% [1] - ASIC芯片从配角转变为主角 成为AI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下的重要技术路线 [1] - 各大互联网巨头加码ASIC芯片 云计算厂商集体青睐ASIC方案 [2] 技术优势 - AWS Trainium2在同等预算下推理速度比英伟达H100更快 性价比提升30%-40% [3] - 谷歌TPU Ironwood支持10MW级液冷机柜 FP8算力超越英伟达B200芯片 [3] - Meta的MTIA系列ASIC采用170kW高功率液冷机架 专为短视频推荐算法优化 [3] - ASIC在算力密度方面 TOPS/W比英伟达H100高40% [3] - 谷歌TPUv4的三年总拥有成本比GPU低55% 主要节省在电力和散热 [3] - 针对Transformer架构优化的ASIC 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延迟比GPU低30% [3] 技术演进 - ASIC设计周期从18-24个月压缩至6-12个月 成本降低60%以上 [4] - 博通采用模块化ASIC架构 可根据客户需求组合不同计算单元 [4] - 寒武纪思元590芯片采用Chiplet技术实现算力灵活扩展 AI推理成本降低45% [5] 市场竞争格局 - 博通三季度AI芯片营收同比暴涨63% 获得价值100亿美元定制AI芯片订单 [3][4] - 博通XPU在数据中心互联场景占据60%份额 [6] - 2024年云厂商自研ASIC占其算力采购量的25% [6] - 芯原股份ASIC定制服务收入从2022年8亿元增至2024年25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70% [6] 产业链机会 制造端 - 北方华创刻蚀机用于ASIC生产 中微公司薄膜沉积设备进入ASIC产线 [7] - 中芯国际14nm FinFET工艺支撑国内50%以上ASIC量产需求 [7] - 长电科技2.5D封装技术使ASIC互联带宽提升3倍 通富微电提供Chiplet封装服务 [7] 配套端 - 液冷系统在ASIC服务器中成本占比达15%-20% 是普通服务器的3倍 [8] - 英维克提供浸没式液冷方案 单机柜液冷价值量是风冷的5倍 [8] - 高澜股份冷板式液冷产品进入博通供应链 2024年相关收入增长翻倍 [8] - 太辰光为博通XPU提供MPO连接器 每机柜光模块需求从16个增至48个 [8] - 中际旭创光模块在ASIC集群中渗透率行业领先 [8] 投资逻辑 - 看订单能见度 优先选择有长期大客户的厂商 [9] - 看技术壁垒 关注拥有自主IP核和快速设计能力的公司 [9] - 看配套弹性 液冷和光互联环节能获得更高业绩增长 [9]
AI算力下半场,具备预期差的方向
格隆汇· 2025-09-11 21:53
ASIC芯片行业崛起 - 2024年全球ASIC芯片市场规模达120亿美元 预计2027年突破30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34% [1] - ASIC芯片从"配角"变为"主角" 成为科技投资不可忽视的新势力 [1] 技术优势与性能表现 - AWS Trainium2在同等预算下推理速度比英伟达H100更快 性价比提升30%-40% [3] - 谷歌TPUv4三年总拥有成本比GPU低55% 主要节省电力和散热成本 [3] - 针对Transformer架构优化的ASIC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延迟比GPU低30% [3] 行业巨头布局与订单 - 博通三季度AI芯片营收同比暴涨63% 从第四家大客户获100亿美元定制AI芯片订单 [3] - 2024年云厂商自研ASIC占算力采购量的25% [6] - 博通XPU在数据中心互联场景占据60%份额 [6] 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化 - ASIC开发周期从18-24个月压缩至6-12个月 成本降低60%以上 [4] - 博通采用模块化ASIC架构 最新100亿美元订单从谈判到落地仅用9个月 [4] - 寒武纪思元590芯片采用Chiplet技术 使某电信运营商AI推理成本降低45% [4] 产业链投资机会 设计端 - IDM巨头博通订单确定性高 100亿美元订单将在未来2-3年持续贡献业绩 [6] - 专业设计公司弹性更大 芯原股份ASIC定制服务收入从2022年8亿元增至2024年25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70% [6] 制造端 - 中芯国际14nm FinFET工艺支撑国内50%以上ASIC量产需求 [7] - 长电科技2.5D封装技术使ASIC互联带宽提升3倍 [7] 配套端 - 液冷系统在ASIC服务器中成本占比达15%-20% 是普通服务器的3倍 [8] - 单ASIC芯片功耗达700W 催生液冷和光互联需求 [8] - 每机柜光模块需求从16个增至48个 [8] - 英维克浸没式液冷方案单机柜价值量是风冷的5倍 [8] - 高澜股份冷板式液冷产品进入博通供应链 2024年相关收入增长翻倍 [8] 投资逻辑框架 - 看订单能见度 优先选择有长期大客户的厂商 [9] - 看技术壁垒 关注拥有自主IP核和快速设计能力的公司 [9] - 看配套弹性 液冷和光互联环节能获得更高业绩增长 [9]
AI算力下半场,具备预期差的方向
格隆汇APP· 2025-09-11 20:40
文章核心观点 - ASIC芯片行业正在崛起 从AI算力需求的配角转变为主角 成为科技投资不可忽视的新势力[2] - 博通等ASIC厂商表现强劲 涨幅甚至超过英伟达 反映出科技投资格局的重大变化[2] - 全球ASIC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120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30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34%[2] ASIC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球ASIC芯片市场规模达120亿美元[2] - 预计2024-202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34%[2] - AI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推动ASIC从配角变身主角[2] 博通公司业绩表现 - 博通三季度AI芯片营收同比暴涨63%[5] - 获得第四家大客户价值100亿美元的定制AI芯片(XPU)订单[5] - 采用模块化ASIC架构 开发周期缩短 从谈判到落地仅用9个月[6] ASIC与GPU技术对比 - ASIC像定制菜刀 为特定任务优化 GPU像多功能瑞士军刀 能应对各种场景但不够极致[6] - ASIC在AI大模型推理场景中优势明显 过去设计周期18-24个月 现在压缩至6-12个月[6] - 成本降低60%以上 得益于IP核复用和云设计平台等技术革新[6] 海外巨头布局动态 - AWS Trainium2在同等预算下完成推理任务速度比英伟达H100更快 性价比提升30%-40%[8] - 谷歌第七代TPU Ironwood支持10MW级液冷机柜 FP8算力超越英伟达B200芯片[8] - Meta的MTIA系列ASIC计划采用170kW高功率液冷机架 专为短视频推荐算法优化[8] - 2024年云厂商自研ASIC占其算力采购量的25%[13] 技术优势指标 - AWS Trainium2的TOPS/W(每瓦算力)比英伟达H100高40%[9] - 谷歌TPUv4的三年总拥有成本(TCO)比GPU低55%[9] - 针对Transformer架构优化的ASIC 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的延迟比GPU低30%[9] 国内厂商发展状况 - 寒武纪推出思元590芯片 采用Chiplet技术实现算力灵活扩展[7] - 某电信运营商使用寒武纪芯片搭建边缘计算节点 AI推理成本降低45%[7] - 中芯国际14nm FinFET工艺良率提升 支撑国内50%以上的ASIC量产需求[14] - 长电科技2.5D封装技术使ASIC互联带宽提升3倍[14] 产业链投资机会 设计端 - IDM巨头博通在数据中心互联场景占据60%份额[13] - 专业设计公司芯原股份ASIC定制服务收入从2022年8亿元增至2024年25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70%[10] 制造与封装端 - 北方华创刻蚀机已用于ASIC生产[14] - 中微公司薄膜沉积设备进入ASIC产线[14] - 通富微电提供Chiplet封装服务[14] 配套产业 - 液冷系统在ASIC服务器中成本占比达15%-20% 是普通服务器的3倍[11] - 光互联部件价值量随算力提升呈指数级增长[11] - 英维克提供浸没式液冷方案 单机柜液冷价值量是风冷的5倍[14] - 高澜股份冷板式液冷产品进入博通供应链 2024年相关收入增长翻倍[14] - 太辰光为博通XPU提供MPO连接器 每机柜光模块需求从16个增至48个[14] - 中际旭创光模块在ASIC集群中渗透率行业领先[14] 投资逻辑框架 - 看订单能见度 优先选择有长期大客户的厂商[17] - 看技术壁垒 关注拥有自主IP核和快速设计能力的公司[17] - 看配套弹性 液冷和光互联环节能获得更高业绩增长[17]
36氪精选:5000亿元市值的寒武纪背后,是一对中国的天才兄弟?
日经中文网· 2025-09-06 08:34
公司背景 - 创始人来自江西南昌的学霸兄弟 哥哥陈云霁14岁上大学 19岁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硕博连读 29岁成为博导 弟弟陈天石几乎复制哥哥的升学路径[6][7] - 2010年提出研发AI专用芯片想法 当时AI芯片领域属于冷门方向[10] - 2016年3月公司正式成立 由弟弟陈天石担任CEO[13] 技术发展 - 2015年研发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 团队仅20人[11] - 2024年推出7nm制程思元590芯片 综合性能比肩英伟达A100 支持所有国内主流大模型[23] - 技术路线从IP授权转向独立芯片产品 连续四年投入数十亿研发资金[22] 商业合作 - 2017年9月华为麒麟970芯片搭载寒武纪1A处理器 通过IP授权获得市场认可[17] - 华为后续自主研发芯片 终止与寒武纪合作[21] - 在进口芯片管制背景下 国内AI厂商转向国产适配 公司迎来爆发式增长[24] 财务表现 - 2017年估值1亿美元 2018年达10亿美元 2020年科创板上市首日市值突破1000亿元[18] - 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亿元 较上年同期0.65亿元增长4347.82%[25] - 实现净利润10.38亿元 上年同期为亏损5.3亿元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9.11亿元[2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67.55亿元 较上年度末增长24.58%[25] 市场表现 - 2024年因DeepSeek官方提及国产芯片参数 引发芯片股上涨 公司短暂成为A股市值第一[26] - 去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 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3倍[24] 行业竞争 - AI芯片领域面临英伟达、谷歌、微软等巨头竞争 2017年下半年台积电流片AI芯片超30款[21] - 思元590芯片与英伟达H100、B100仍存在技术差距[29]
A股科技“四大天王”集中爆发,宁德时代、工业富联表现抢眼
全景网· 2025-09-05 16:25
核心观点 - A股科技板块龙头股集体爆发 宁德时代涨幅6.5% 工业富联最高涨幅7.6% 市值突破1.1万亿元 寒武纪与比亚迪高位涨势收盘 四大标的共同撑起科技板块热度 被网友称为A股科技"四大天王" [1] 宁德时代 - 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绝对霸主 市值1.48万亿元 [2] - 研发神行超充电池 充电10分钟实现续航400公里 [2] - 国内市场深度绑定本土车企 2025年1至6月供应理想汽车83%电池 合资公司"蔚来时代"生产蔚来汽车150kWh半固态电池包 供应小米汽车SU7系列电池 [2] - 全球市场与特斯拉 宝马等国际车企深度合作 全球市场地位稳固 [2] 工业富联 - 上海主板领头羊 市值1.1万亿元 横跨"苹果链"+"英伟达链" [3] - 最初凭借苹果供应链精密制造业务崭露头角 赢得国际知名大厂认可 [3] - 前瞻性布局AI服务器制造赛道 当前进入成果集中释放阶段 [3] - 英伟达AI服务器最核心供应商 协同推进下一代产品设计研发 产业链覆盖广度与交付能力行业领先 [3] 比亚迪 - 深圳主板行业巨头 市值9700亿元 新能源汽车领域一骑绝尘 [4] - 自主研发刀片电池 具备高安全性 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优势 成为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标杆产品 [4] - 2025年半年报显示总营收达3712亿元 首次半年营收超越特斯拉 全球化战略成效显著 [4] 寒武纪 - 科创板耀眼明星 市值5300亿元 国产AI芯片领域中流砥柱 [5] - 专注于AI芯片研发与创新 推出思元系列芯片 思元590芯片算力高达256TOPS(INT8) 性能直逼国际先进水平 [5] - 积极投身国产算力生态构建 提升全栈AI芯片领域竞争力 [5] 行业影响 - 四大科技巨头在各自细分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凭借卓越创新能力 强劲市场竞争力与深远行业影响力 成为推动A股科技板块发展核心引擎 [5] - 稳健表现为投资者创造可观回报 助力我国科技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持续注入核心动力 [5]
谁在狂买寒武纪?
投中网· 2025-09-05 10:03
公司市值表现 - 寒武纪股价于8月27日短暂超越贵州茅台,并在8月28日总市值达到6643亿元的历史高点[7] - 截至9月2日,寒武纪市值达6192亿元,相当于英特尔市值的77%,超越美的集团和中信证券等大型企业[7] - 公司总市值在A股市场中排名第21位,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7] 股东财富变动 - 创始人陈天石持有29.63%股份,身家达1835亿元,较3月份870亿元财富显著增长[8] - 投资者章建平持股608.63万股,以1480元/股计算市值突破90亿元,实现约60亿元账面浮盈[8][9] - 重仓寒武纪的基金产品净值增长率超60%,最高回报率达85%[9] 财务业绩突破 - 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实现扭亏为盈[1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38亿元,毛利率达55.93%[11] - 结束连续8年亏损状态(累计亏损55亿元),业绩呈现华丽转身[11] 客户结构与订单情况 - 云端智能芯片订单达1.2万片,创季度历史最高纪录[13] - 互联网客户收入占比从8%提升至22%,商业化进程加速[13] - 前五大客户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占比85.31%,第一大客户占比超40%[13] 技术产品进展 - 思元590芯片采用7nm工艺和Chiplet架构,性能达英伟达A100芯片的80%[15] - 下一代3nm工艺芯片思元690进入测试阶段,性能对标英伟达H100[15] - NeuWare软件栈生态拥有超10万开发者,覆盖阿里、腾讯等头部客户[16] 行业竞争与挑战 - 269家基金增持的同时119家减持,基金持股总数降至6709.63万股,为近两年低点[18] - 互联网巨头如百度、腾讯、阿里纷纷自研芯片,形成"既合作又竞争"局面[19] - 营收规模29亿元与英伟达(5973亿元)、茅台(910亿元)存在巨大差距[20] - 研发投入4.56亿元,占营收比例15.85%,同比下滑675.07%[21]
捞舆 | 寒武纪登顶A股,背后没那么简单
大众日报· 2025-09-04 18:43
地缘政治与政策环境 - 美国通过出口管制和安全审查限制对华AI技术出口 旨在拉大技术差距[3] - 中国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提出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等应用普及率超70%的目标[6][7] - 中国以开源共享姿态发展AI 与美国"小院高墙"策略形成鲜明对比[7] 公司竞争优势 - 思元590芯片在推理场景能效比方面性能达英伟达A100的80% 且功耗降低15%[9] - 2017至2024年研发费用持续超过营业收入 体现对技术的执着投入[9] - 创始人早在2010年提出AI芯片构想 提前布局大模型算力赛道[10] 行业发展趋势 - 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并对国外车企进行技术反哺[17] - DeepSeek在低算力成本下实现顶尖模型性能 采用开源共享模式[17] - 中国正经历类似"斯普特尼克时刻"的关键技术突破期[17] 市场表现与风险 - 股票价格存在脱离当前基本面的风险 公司已提示投资风险[14] - 业务高度依赖少数大客户 商业模式抗风险能力有待考验[15] - 芯片性能与英伟达先进产品存在差距 CUDA生态构成竞争壁垒[15] 技术创新路径 - 关键核心技术需要坚持自主创新 在极限施压下实现全产业核心技术突破[22][23] - 战略科技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基础能力、创造性和热爱[24] - 科技创新需要产业链协同 如鸿蒙5.0获得腾讯、阿里等巨头协同攻关[26]
“寒武纪”大爆发,靠什么持续神话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04 08:39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连续亏损八年 累计亏损约55亿元[3] - 2024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季度盈利2.82亿元 2025年一季度盈利扩大至3.55亿元[5] - 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28.81亿元 同比增长4347.82% 净利润10.38亿元[7] 股价表现 - 2024年8月底至9月初股价连续突破1300元、1400元、1500元 逼近1600元 期间三度超过贵州茅台成为A股"股王"[1] - 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发行价64.39元/股 2022年4月底跌破发行价至46.59元/股[3] - 高盛上调目标价至1835元 较9月3日收盘价1405元存在31%上涨空间[10] 产品与技术突破 - 专注于AI芯片研发 押注推理算力赛道 思元590芯片采用7nm工艺 功效比肩英伟达A10芯片[5] - AI芯片属于ASIC专用集成电路 针对人工智能特定需求定制 适用于云服务器/边缘计算/终端设备[5] - 采用UE8M0 FP8 Scale参数精度技术 为国产AI算力芯片爆发式增长提供技术支撑[6] 行业环境与政策支持 - 2024年中国本土AI芯片出货量超过82万张 国产化率约30% 预计年底升至40%[13] - 国务院发布《人工智能+行动意见》要求2027年AI与6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 应用普及率超70%[14] - 工信部强调加快突破GPU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 引导算力设施建设[13] 市场竞争格局 - 中芯国际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23.5亿元同比增长23.1% 归母净利润23.0亿元同比增长39.8%[9] - 海光信息上半年营业收入54.64亿元同比增长45.21% 净利润12.01亿元同比增长40.78%[9] - 国产算力从单点突破走向全栈自主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合并标志生态化升级[9][13] 资本市场认可度 - 被纳入上证50/科创50/沪深300/中证A500/富时中国A50等多个指数成分股[9] - 前十大流通股东包含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及多家科创板ETF基金 多数基金进行增持[10] - "超级牛散"章建平持股比例约1.45% 持股市值达96亿元[10] 行业发展前景 - 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密集发布推高算力需求 算力基础设施国产化建设迫在眉睫[13] - AI芯片因技术壁垒高/验证周期长/客户黏性强呈现寡头格局[13] - 中国在算法/数据方面具备优势 算力成为最紧迫需求且市场空间巨大[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