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2000
icon
搜索文档
突然爆雷!刚刚,全线大跌!
券商中国· 2025-07-23 19:45
美股财报季的雷不得不防。 受业绩指引不及预期的影响,7月23日,美股盘前,全球模拟芯片"一哥"德州仪器股价一度暴跌超12%。受此 影响,美国芯片股盘前多数下挫,安森美半导体大跌超6%,亚德诺、恩智浦半导体大跌超4%。欧洲股市开盘 后,在米兰上市的意法半导体股价一度大跌超3%。消息面上,德州仪器预计三季度每股收益指引中值为1.48 美元,低于分析师预期。 有分析指出,德州仪器的季度业绩被华尔街称为"半导体需求晴雨表",该公司的财报以及业绩展望可以作为各 行业需求的风向标之一。其给出的悲观业绩展望引发了市场对半导体行业前景的担忧。 美股财报季的雷 7月23日,美股盘前,美国芯片巨头德州仪器股价大幅跳水,一度暴跌超12%。 德州仪器计划投资600亿美元扩建德州和犹他州芯片制造工厂,专注300毫米晶圆制造技术。 Stifel分析师Tore Svanberg表示,德州仪器股价盘后暴跌是因为"投资者的预期有所提高,尤其是对第三季前景 的预期",包括毛利率。然而令投资者们失望的是,哈维夫·伊兰在财报会上直言,德州仪器预计第三季毛利率 将持平。 截至周二收盘,德州仪器股价年内累计涨幅16%以上,总市值为1952.49亿美元( ...
芯片巨头财报季开场即哑火 模拟霸主德州仪器(TXN.US)“关税虚火”遭戳破
智通财经网· 2025-07-23 08:21
公司业绩与市场反应 - 德州仪器第三季度营收预期为44.5亿至48亿美元,低于部分分析师预期的48亿美元上限,导致股价盘后下跌超11% [1] - 第三季度每股利润预计约1.48美元,略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 [1] - 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6%至44.5亿美元,每股利润1.41美元同比增长16%,均超华尔街预期 [8] - 第二季度营业利润同比激增25%至15.63亿美元 [8] - 中国市场第二季度营收意外增长32%,但管理层认为表现"有些过热" [7] 行业地位与产品布局 - 公司是全球最大模拟芯片制造商,市占率19%-20%,MCU领域全球前五 [6] - 产品线覆盖超4万款嵌入式器件和8万余款模拟、电源、信号链与MCU产品 [6] - 模拟芯片在电动汽车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电源管理、电池管理等 [5] - MCU产品在低功耗与工业实时控制领域市占领先 [5] - 公司拥有半导体领域最广泛的终端产品线和客户群,覆盖汽车、工业等所有终端市场 [6][8] 需求前景与行业趋势 - 管理层对除汽车外的所有细分市场需求持长期乐观态度 [7] - 汽车芯片需求自2022年末持续疲软,主要因库存过剩和电动汽车需求萎靡 [7] - WSTS预测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将增长11.2%至7009亿美元,2026年再增长8.5%至7607亿美元 [14][15] - 存储芯片预计将引领增长,逻辑和模拟芯片也将大幅贡献 [15] - 模拟芯片需求有望在2025-2026年进入强劲复苏曲线 [11] 产能与竞争环境 - 公司在中国面临本土芯片厂商的激烈竞争,约20%营收来自中国市场 [9] - 正在美国达拉斯、犹他州和中国等地加速建设新工厂 [9] - 产能扩张导致现金流和盈利能力暂时承压 [9] - 特朗普关税政策导致第二季度初期需求激增,但订单水平已回落至正常范围 [2] 行业影响与市场指标 - 公司业绩被视为半导体需求晴雨表,销量变化预示下游行业景气度 [6] - 业绩不及预期带动英伟达、博通、AMD等芯片公司股价盘后走弱 [1] - 芯片板块是TMT领域最拥挤的投资标的,英伟达、博通等为最受欢迎做多标的 [11] - 公司业绩对费城半导体指数和标普500指数的走势具有重要影响 [10]
Navitas Strengthens GaN and SiC Footprint With Major Alliances
ZACKS· 2025-07-08 22:01
战略合作与技术创新 - 公司与BrightLoop合作开发氢燃料电池充电器 用于重型农业运输设备 采用第三代SiC MOSFET技术提升AC/DC应用性能 [1] - 与NVIDIA合作支持800V高压直流架构开发 提升AI数据中心能效5% 降低维护成本70% 采用GaNFast和GeneSiC电源技术 [2] - 与GigaDevice建立联合实验室 整合GaNFast IC与MCU产品 推动智能高效电源管理解决方案创新 [3] - 与Great Wall Power推出2.5kW超高功率密度DC-DC转换器 采用NV6169 GaNSense技术 满足AI计算需求并减少空间与碳排放 [4] 行业竞争动态 - Marvell Technology与NVIDIA合作整合NVLink Fusion技术 实现1.8TB/s双向带宽 并扩大与AWS的AI芯片供应协议 [5] - Texas Instruments与Delta Electronics合作开发EV车载充电方案 充电器体积缩小30% 效率达95% 并与LeddarTech合作开发自动驾驶平台 [6] 股价与估值表现 - 公司股价年内上涨72.3% 远超行业14.8%和标普500指数6.3%的涨幅 [7] - 公司12个月前瞻市销率达14.5倍 显著高于行业平均7.5倍 [10] 财务预期趋势 - Zacks共识预期显示 公司每股亏损在过去60天内呈恶化趋势 当前季度至明年全年亏损预估均有所上调 [12][13]
亚辉龙(688575)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业绩点评:盈利阶段性承压 海外业务快速增长
新浪财经· 2025-07-04 16:35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0.12亿元,归母净利润3.02亿元(同比下降15.06%),扣非净利润2.87亿元(同比增长30.84%),经营性现金流5.30亿元 [1] - 2024年Q4营业收入6.18亿元(同比增长21.57%),归母净利润0.83亿元(同比增长18.43%),扣非净利润0.80亿元(同比增长76.60%) [1] - 2025年Q1营业收入4.18亿元(同比下降3.13%),归母净利润0.10亿元(同比下降84.63%),扣非净利润0.37亿元(同比下降35.44%),经营性现金流0.06亿元 [1] 业务结构 - 2024年非新冠自产业务收入16.72亿元(同比增长26.13%),其中国内14.22亿元(同比增长21.14%),海外2.50亿元(同比增长64.78%) [2] - 2024年毛利率65.28%(同比提升8.47个百分点),得益于自产业务收入增长及结构优化 [2] - 2025年Q1自产业务收入3.46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海外业务收入0.57亿元(同比增长46.53%) [2] 市场覆盖 - 截至2025年Q1,公司产品覆盖境内终端医疗机构客户超过6,090家,其中三级医院超1,690家,三级甲等医院超1,250家,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数量覆盖率70% [2] - 全国排名前100医院中有74家使用公司产品,等级"A++++"的20家医院中17家使用公司产品 [2] 化学发光业务 - 2024年自产化学发光业务收入15.22亿元(同比增长30.27%),新增装机2,662台(国内1,427台,海外1,235台) [3] - 2024年流水线新增装机79条,自研自产流水线iTLAMax在2024年Q4完成签约15条 [3] - 2025年Q1自产发光业务收入3.14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海外0.52亿元(同比增长56.31%),新增装机552台(国内269台,海外283台),流水线新增装机19条 [3]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自产化学发光仪器累计装机超11,340台,流水线累计装机189条 [3] 研发投入 - 2024年研发投入3.38亿元(同比增长3.84%),占营业收入比例16.80% [4] - 2025年Q1研发投入0.67亿元(同比下降20.56%),占营业收入比例16.08% [4] - 自主研发的iBC2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国内注册获批及国际CE注册获证,速度可达2000T/h [4] - 2024年新增15项化学发光检测试剂项目获得境内外注册证书 [4] - 已完成抗体人源化技术平台搭建,实现抗体向IgG、IgM、IgA及IgE人源化改造的技术应用 [4] 未来展望 - 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41亿元(同比增长13.01%)、4.27亿元(同比增长25.18%)、5.26亿元(同比增长23.28%) [5] - 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0.60元、0.75元、0.92元 [5]
专访 TI 副总裁王凡:三大市场+两大技术如何重塑行业未来?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05 09:37
核心观点 - 德州仪器(TI)在2025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上展示了其在汽车电子、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能源基础设施三大领域的创新技术方案,包括GaN技术和边缘AI技术的应用 [1][2] - 公司通过全栈技术布局和系统级创新方案,推动行业向更智能、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41] 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领域 - TI推出基于GaN的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参考设计,采用48V/16A三相逆变器,体积比传统MOSFET方案缩小50%,解决机器人关节空间受限问题 [3][6] - 该方案采用100V、35A半桥GaN功率模块,集成驱动器和GaN FET,通过"双轨并行"技术实现微伏级电流检测精度 [3][4] - 在80kHz PWM频率下保持低损耗,显著提升机器人续航能力 [4] - 还展出了4kW紧凑型大功率电机控制方案、传感器融合方案、单线对以太网通信方案等多维技术 [7][10] 边缘AI技术应用 - TI推出基于TMS320F28P550SJ的光伏系统电弧故障边缘AI检测方案,检测准确率超过98%,推理速度提升5-10倍 [13][15][16] - 该方案已在多个客户产品中落地,可拓展至电机故障诊断、ECG医疗监测等场景 [17] - 还展示了基于AM62xA处理器的实时监控摄像头方案和基于MSPM0 MCU的可穿戴生命体征监测方案 [18] 能源基础设施领域 - TI展示了覆盖光伏、储能及电动汽车充电的全场景技术矩阵,包括10kW光伏逆变器、1500V电网级BMS平台等 [19][22][23] - 推出基于谐振双有源桥的有源包间均衡参考设计,采用SR-DAB拓扑实现电池组与24V总线间双向能量传输 [25][26] - 该方案通过变频加移相控制策略实现全范围零电压开关,提高系统效率并实现小型化 [26] 汽车电子领域 - TI展示了48V区域架构集成方案,包括电源模块、区域控制模块等,降低成本和复杂性,缩小电路板尺寸 [28][30][31] - 推出新一代DSP系统方案,集成AM62D-Q1处理器和AM275x-Q1微控制器,音频处理性能比传统DSP高出四倍 [33][35][36] - TAS6754-Q1音频放大器采用1L调制技术,每个通道仅需传统D类放大器一半数量的电感器 [37]
业绩下滑股价却逆天改命,热景生物股东趁势套现9703万元
国际金融报· 2025-05-22 20:06
股东大会与股东权益变动 - 公司召开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表决董事及高管薪酬议案、财务决算报告、利润分配预案等事项 [2] - 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青岛同程通过集中竞价减持股份,权益比例从28%降至26.99%,套现9703万元 [2] - 截至5月22日收盘,公司股价报126.97元/股,涨幅5.17%,总市值117.42亿元 [2] 公司背景与战略转型 - 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营体外诊断试剂,2019年科创板上市,检测项目覆盖多种疾病领域 [3] - 受疫情反复、竞争加剧及集采影响,公司利润承压,2024年深化"诊断+创新药"双轮驱动战略 [3] - 通过参股尧景基因、舜景医药、智源生物等创新药企,构建差异化创新药管线,聚焦抗体药物与核酸药物领域 [3] 创新药管线进展 - 舜景医药FIC抗体药物SGC001获FDA及CDE临床批准,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治疗,全球尚无同类药物进入临床阶段 [4] - 智源生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AA001单抗药IND获批,采用去除Fc段策略降低神经毒性,保留清除β淀粉样蛋白能力 [5] - 尧景基因研发肝外靶向递送技术平台,已申请专利20项,授权11项,PCT专利1项 [5] 股价表现与市场关注 - 公司股价从2024年低点22.94元/股最高涨至142元/股,涨幅达550%,动态市盈率远超IVD同行 [4] - 投资者重点关注参股的"猝死药"SGC001及阿尔茨海默病抗体药AA001 [6] 财务与经营状况 - 2024年营业收入5.1亿元,同比下降6.74%,净利润-1.91亿元,同比下滑760% [7] - 磁微粒化学发光法业务同比增长26.15%,但整体业绩受研发投入大、联营企业投资损失及计提减值影响 [8] - 研发投入1.13亿元,占营收22.18%,新增多项专利和注册认证 [8]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716万元,主要因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及计提减值损失 [10] 机构持仓与股东动向 - 2024年底143只基金持股23.98%,市值13.8亿元,2025年一季度降至52只基金持股19.19% [10] - 青岛同程为员工持股平台,2023年增资控股子公司舜景医药 [10] - 青岛同程计划减持不超过180万股,占总股本1.947% [11]
亚辉龙(688575):25Q1业绩短期承压 看好自产发光及海外业务驱动增长
新浪财经· 2025-05-01 10:39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 12亿元(YoY-2 02%),归母净利润3 02亿元(YoY-15 06%),扣非净利润2 87亿元(YoY+30 84%)[1] - 24Q4单季度营业收入6 18亿元(YoY+21 57%),归母净利润0 83亿元(YoY+18 43%),扣非净利润0 80亿元(YoY+76 60%)[1] - 25Q1营业收入4 18亿元(YoY-3 13%),归母净利润0 10亿元(YoY-84 63%),扣非净利润0 37亿元(YoY-35 44%)[1] 业务分析 - 非新冠自产发光业务2024年营收16 72亿元(+26 1%),占比83%,其中自产发光营收15 22亿元(+30 3%)[2] - 国内市场营收17 24亿元(-7 03%),非新冠自产营收14 22亿元(+21 14%)[2] - 海外市场营收2 5亿元(+52 08%),占比提升至12 43%(+4 42pct),非新冠自产营收2 5亿元(+64 78%)[2] - 2024年自产发光新增装机2662台,其中国内1427台、海外1235台(+80 6%),流水线新增装机79条[2] 研发与产品 - 2024年研发投入3 38亿元,占营收16 8%[3] - 实现自研全国产高速生化仪iBC2000的NMPA和CE注册,流水线iTLA Max获国内备案[3] - 新增15项发光境内外注册证,覆盖自免、不孕不育等领域[3] - 海外市场销往117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医疗机构覆盖超6090家,三甲覆盖率70%[3]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23 09/26 78/31 67亿元,同比增长14 76%/15 98%/18 27%[4] - 预计归母净利润3 71/4 64/5 83亿元,同比增长23 01%/25 14%/25 51%[4]
亚辉龙:发光业务表现亮眼,海外收入快速增长-20250428
信达证券· 2025-04-28 18: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亚辉龙发光业务表现亮眼,国际化进展顺利,海外收入快速增长,非新冠自产业务保持快速发展,仪器装机量提升带动试剂放量,未来海外市场有望打开新成长空间 [2] - 公司加码研发投入,仪器平台持续升级,流水线竞争力有望增强,产品升级和丰富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3.07、26.87、31.7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4.7%、16.4%、18.0%,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45、4.30、5.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24.6%、25.4%,对应2025年4月25日股价PE分别为24、19、15倍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0.12亿元(yoy - 2.02%),归母净利润3.02亿元(yoy - 15.06%),扣非归母净利润2.87亿元(yoy + 30.8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30亿元;2025Q1实现营业收入4.18亿元(yoy - 3.13%),归母净利润0.10亿元(yoy - 84.63%) [1] - 预计2025 - 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23.07、26.87、31.7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4.7%、16.4%、18.0%;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45、4.30、5.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24.6%、25.4% [2][3] - 2024年销售毛利率为65.28%(yoy + 8.47pp),销售费用率为21.61%(yoy + 2.35pp),研发费用率上升1.29pp达16.74%,销售净利率基本稳定,为13.53% [2] 业务分析 - 非新冠自产业务2024年实现收入16.72亿元(yoy + 26.13%),其中发光业务实现收入15.22亿元(yoy + 30.72%),2024年新增化学发光仪器装机2662台(yoy + 27.98%),国内新增600速发光637台(yoy + 30.53%),海外新增300速发光188台(yoy + 180.60%) [2] - 非新冠自产业务国内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4.22亿元(yoy + 21.14%),海外实现营收2.50亿元(yoy + 64.78%) [2] 研发进展 - 生化业务iBC2000获批,进军高端市场,自主研发的iTLA Max实验室智能化自动化流水线上线,2024Q4完成签约15条,境内外试剂持续获证,产品矩阵进一步丰富 [2] 研究团队 - 唐爱金为医药首席分析师,具备药物化学专业背景和医药市场经营运作经验,曾就职于多家机构负责医药团队卖方业务工作超9年 [5] - 贺鑫为医药分析师、医疗健康研究组长,有5年医药行业研究经验,2024年加入信达证券,覆盖多个细分领域 [5] - 曹佳琳为医药分析师,有2年医药生物行业研究经历,2023年加入信达证券,负责医疗器械设备等领域研究 [5] - 章钟涛为医药分析师,有1年医药生物行业研究经历,2023年加入信达证券,主要覆盖中药等领域 [5] - 赵丹为医药分析师,有2年创新药行业研究经历,2024年加入信达证券,主要覆盖创新药 [5]
亚辉龙:业绩亮眼,多领域增长 2024 亮点多
和讯网· 2025-04-25 15:23
文章核心观点 - 亚辉龙2024年业绩良好,经营韧性强,研发投入高,技术实力领先,多领域成果显著,国内外市场表现出色且呈增长态势 [1] 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12亿元,归母净利润3.02亿元,扣非净利润2.8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0.84% [1] - 2024年公司非新冠自产业务营收16.72亿元,同比增长26.13% [1] - 2024年海外非新冠自产业务收入2.50亿元,同比增长64.78% [1] - 2025年一季度海外市场实现化学发光业务收入5238.13万元,同比增长56.31% [1] 研发投入 - 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3.38亿元,同比增长3.84%,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达16.80% [1] 产品成果 - 2024年iBC2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获国内注册获批及国际CE注册获证 [1] - 多领域新增15项化学发光检测试剂项目获境内外注册证书,截至期末共有178项,2025年一季度又新增6项,总数达184项 [1] - 完成抗体人源化技术平台搭建,启用AI赋能生物活性原料开发 [1] - 亚辉龙自主研发的iTLAMax实验室智能化自动化流水线系统,融入AI技术 [1] - ALD项目采用创新小分子夹心法,性能提升 [1] - 借助AI技术,发布胰岛功能标化指数(PIFI)数智平台,获两项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1] 装机情况 - 2024年自产化学发光仪器新增装机2662台,海外新增装机1235台,海外新增装机同比增长80.56% [1] - 2024年流水线新增79条,2025年1 - 3月新增19条,同比增长18.75% [1] - 2025年一季度海外新增装机283台,同比增长92.52% [1] 市场覆盖 - 2024年公司主要自有产品覆盖境内终端医疗机构客户超5980家,其中三级医院超1670家,三级甲等医院超1240家,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数量覆盖率超69% [1] - 2025年一季度覆盖率进一步提升 [1]
又一家国产MCU厂商,杀入TI腹地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03 09:06
本土芯片产业现状 - 本土芯片产业取得显著进步,部分国产芯片已具备国际竞争力,但在实时控制MCU等领域仍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 [1] - 德州仪器(TI)的C2000系列在实时控制MCU领域树立行业标杆,其高性能实时CPU、数学运算单元和差异化外设支持构成核心竞争力 [5] - C2000系列凭借三十年技术积累,拥有庞大用户基础、完整开发工具链和针对电机控制等场景的专用算法库(如InstaSPIN),形成生态壁垒 [6] TI C2000的技术优势 - 采用C28x内核搭配TMU/VMU硬件加速单元,高效处理三角函数和复数运算,数字滤波和FFT性能突出 [5] - 提供3x12位ADC(3.45MSPS采样率)、16路高分辨率PWM(150ps)等关键外设,优化传感-执行链路 [5][19] - 通过汽车/工业领域长期验证,在电动汽车、伺服驱动等场景具备应用先发优势 [6] 国产替代的机遇与挑战 - TI C2000存在存储资源受限、主频瓶颈和Arm生态兼容性不足等短板,Arm架构MCU在操作系统兼容性和开发者社区方面更具优势 [10] - 国际贸易形势推动供应链本土化需求,国产MCU厂商在汽车/能源领域与C2000应用高度重合,具备替代基础 [11][12] - 本土晶圆厂工艺突破和模拟芯片技术积累,为性能提升提供支撑,但需突破开发生态和长期应用验证等壁垒 [12] 极海半导体的技术突破 - 推出基于Arm Cortex-M52双核的G32R501 MCU,支持Helium技术实现DSP性能2.7倍、ML性能5.6倍提升 [14][15] - 集成紫电数学指令扩展单元,FFT运算等数学加速性能优于C2000,Flash中代码执行周期数降低5.8%,控制环路时间缩短64% [16][18] - 配置16路高分辨率PWM(150ps)、31通道12位ADC(3.45MSPS)及7路比较器,外设资源超越TI同级产品 [19][20][22] 市场竞争格局 - G32R501在640KB Flash/128KB SRAM存储资源、ADC通道数等参数上超越TI F280039等竞品,支持硬件PIN2PIN替换和5-10%代码修改量 [22] - 通过IEC 61508 SIL2和AEC-Q100 Grade1认证,工作温度范围-40℃~125℃,满足车规级高可靠性要求 [21] - 配套提供驱动库、数学库及EtherCAT调试板等开发资源,兼容Keil/IAR等主流IDE工具链 [23] 应用场景与产品规划 - 聚焦光伏逆变器、车载OBC、伺服控制器等高端场景,已实现APM32系列工业级MCU累计出货7亿颗 [14][24] - 规划推出成本优化的G32R502系列和强化总线性能的G32R507系列,进一步拓展商用电源和运动控制市场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