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R
搜索文档
中科创达(300496):收入利润高增,端侧智能输出新动能
海通国际证券· 2025-11-18 15:22
投资评级与建议 - 投资建议为维持“优于大市”评级,目标价75.85元 [5] - 基于2026年50倍市盈率(PE)进行估值,相较可比公司2026年平均PE 18.42倍存在溢价 [5] - 估值溢价源于公司业绩高速增长及端侧智能战略为未来增长提供的新动能 [5]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51.48亿元,同比增长39.34%;归母净利润2.29亿元,同比增长50.72% [1][5] - 单季度(Q3)营收18.48亿元,同比增长42.87%;归母净利润0.71亿元,同比增长48.26%,增速超过上半年 [5] - 2025年全年营收预测为72.67亿元,同比增长34.9%;归母净利润预测为5.73亿元,同比增长40.6% [3] - 2025-2027年预测每股收益(EPS)分别为1.24元、1.52元、1.79元 [5] 盈利能力与费用分析 - 2025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为31.72%,同比下降4.74个百分点;净利率为4.46%,同比上升0.27个百分点 [5] - 毛利率下降主要由于低毛利率的物联网业务占比提升 [5] - 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42%、8.11%、16.75%,同比分别下降0.70、1.25、4.48个百分点 [5] - 研发费用下降主要由于规模效应显现 [5] 业务板块表现与战略转向 - 智能物联网(AIoT)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大增136.14%,首次超越智能汽车业务,成为最大收入来源 [5] - AIoT业务2025年预测营收为30.91亿元,同比增长100%;2026年预测营收为44.82亿元,同比增长45% [8] - 公司正从“车载智能”向“全场景智能终端”进行战略切换,推出AI眼镜、AIPC、工业机器人及AMR等多款新产品 [5] - 智能汽车业务2025年预测营收为26.10亿元,同比增长8%;智能软件业务2025年预测营收为15.65亿元,同比增长10% [8] 运营与现金流状况 - 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01亿元,同比下降13.70%,主要由于存货增加及应收账款上升所致 [5] - 合同负债由期初的5.82亿元增长至8.90亿元,增幅高达52.92%,显示未来业绩增长具备较强确定性 [5]
人形机器人落地潮,2025年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聚焦落地,持续征集报名中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5 17:00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从实验室探索走向场景应用的关键机遇期,从样机时代迈向规模部署时代 [1] - 产业呈现出技术突破落地、商业化加速、生态协同深化的鲜明特征,形成资本、技术与场景共振的发展新格局 [1] - 2025年全球工业人形机器人订单量突破万台,优必选、智元等企业均斩获亿元级订单 [3] 工业场景应用 - 工业领域成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试验田,重点场景包括上下料与转移搬运、汽车制造分拣配料、3C制造物料质检以及船舶制造打磨抛光 [2] - 优必选Walker S2在发动机装配车间完成螺丝拧紧与焊接作业,智元机器人在汽车制造场景实现从零部件分拣到质检的全流程参与 [2] - 美的集团在湖北荆州的多场景智能体工厂实现了各类机器人的常态化应用 [2] 商业服务场景应用 - 2025年上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商业场景中标项目达八十余个,合同金额超3.3亿元,覆盖零售、餐饮、医疗等多个领域 [5] - 餐饮与零售成为商业化最快的细分领域,银河通用G1机器人实现咖啡制作全流程自动化,擎朗智能XMAN-R1实现餐厅点单配餐送餐闭环服务 [5] - 租赁模式成为破解成本难题的解决之道,2025年国内服务机器人租赁市场规模突破20亿元 [7] 家庭场景应用 - 家庭场景主要围绕老年陪护与康养辅助、日常家务劳作及教育娱乐陪伴等方向展开探索 [8] - 宇树科技推出消费级机器人实现家庭安防与儿童陪伴双功能,腾讯RoboticsX实验室轮足类人机器人可协助拿取物体并调整高度 [8] - Figure AI的家用机器人实现零预训练执行新任务,在厨房场景中能自主识别陌生食材并分类存储 [8] 产业生态与赛事活动 - 海淀区集聚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264家,其中人形机器人企业24家,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21所 [12] - 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设置具身智能模型能力挑战赛、场景应用赛和学术前沿与产业生态三个赛道 [12] - 大赛重点聚焦家庭服务、商用服务、工业制造等应用场景,旨在推动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 [12]
天风证券:无人叉车渐成制造物流自动化关键 行业迎来渗透加速期
智通财经网· 2025-09-17 11:30
无人叉车行业概述 - 无人叉车已成为智能物流核心设备 应用领域涵盖生产线配送 仓储出入库 园区转运 港口装卸等全流程场景 成为制造物流自动化的关键工具 [1] - 行业受人口红利减弱 用工成本上升 政策推动 新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四大因素驱动 [3] - 全球龙头与中国本土新锐正共同推动行业快速成熟 [1][4] 技术演进 - 无人叉车融合传统叉车与AGV技术 具备自动导引 搬运与堆垛功能 优势在于自动导航 避障与路径规划 降低人工成本与安全风险 [1] - 从AGV到AMR技术演进 AMR具备快速部署 人机协作与回本周期缩短从2年降至1年以下 在智能仓储中效率更高 [2] - 核心导航依赖SLAM技术 激光SLAM适合工业场景 视觉SLAM适合动态应用 两者逐步走向多传感器融合 [2] - 车体经历由传统叉车改装→专业化车体→新形态自主设计的演进 控制系统采用本地控制器+云端调度平台双中枢架构 [4] 市场规模与渗透率 - 2019年中国无人叉车出货2700台 渗透率0.44% 2023年增至1.95万台 渗透率1.66% [3] - 预计2025年达3.9万台 渗透率3.17% [1][3] - 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23.85亿美元 占全球45% 亚洲整体占比47% 成为全球增长核心 [3] - 全球机器人控制系统市场2024年规模约800亿元 2020–2024年出货量复合增速高达84.4% [4] 产业链与竞争格局 - 产业链上游为零部件如电机 传感器等 国产化率已较高 中游为无人叉车制造与集成 下游涵盖仓储物流 制造 港口 农业等 [3] - 代表企业林德(中国)深耕车体与智能解决方案 杭叉智能形成仓配一体化模式 [4] - 丰田物料搬运 永恒力等国际龙头在智能化仓储设备布局居前 [4] - 极智嘉(Geek+)2021年成全球仓储机器人市占率第一 客户超1000家包括耐克 沃尔玛 宝马等 覆盖40多个国家 [4] - 仙工智能以控制器为核心 2024年市场份额达23.6% [4] 成本与供应链 - 随着供应链成熟与国产零部件崛起 无人叉车平均价格明显下降 未来仍有进一步下探空间 [1]
天风证券:需求扩张与智能升级共振 无人叉车行业迎来渗透加速期
智通财经网· 2025-09-17 10:37
无人叉车技术演进 - 无人叉车融合传统叉车与AGV技术,具备自动导引、搬运与堆垛功能,已成为智能物流核心设备 [1] - 相较于传统叉车,其优势在于自动导航、避障与路径规划,降低人工成本与安全风险,更适合标准化、重复性场景 [1] - 核心组成包括车体、驱动装置、定位导航装置、车载控制系统、电源与安全装置 [1] - 从AGV到AMR技术演进,AMR凭借高感知、自主导航与AI赋能加速普及,具备快速部署、人机协作与回本周期缩短(从2年降至1年以下)的优势 [2] - 核心导航依赖SLAM技术,激光SLAM以高精度点云建图适合工业场景,视觉SLAM以低成本图像识别适合动态应用,两者逐步走向多传感器融合提升性能 [2] 行业驱动因素与市场规模 - 行业受四大因素驱动:人口红利减弱与用工成本上升推动自动化替代、政策推动(如《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新工业革命带来智能仓储需求、技术进步提升效率与安全 [3] - 产业链上游为零部件(电机、传感器等)且国产化率较高,中游为无人叉车制造与集成,下游涵盖仓储物流、制造、港口、农业等领域 [3] - 中国无人叉车出货量从2019年2700台(渗透率0.44%)增至2023年1.95万台(渗透率1.66%),预计2025年达3.9万台(渗透率3.17%) [3] - 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23.85亿美元,占全球45%,亚洲整体占比47%,成为全球增长核心 [3] 产品演进与竞争格局 - 无人叉车车体经历由传统叉车改装→专业化车体→新形态自主设计的演进 [4] - 控制系统采用"本地控制器+云端调度平台"双中枢架构,全球机器人控制系统市场2024年规模约800亿元,2020–2024年出货量复合增速达84.4% [4] - 代表企业包括林德(中国)深耕车体与智能解决方案、杭叉智能形成仓配一体化模式、丰田物料搬运和永恒力等国际龙头布局智能化仓储设备 [4] - 系统集成代表极智嘉(Geek+)2021年成全球仓储机器人市占率第一,客户超1000家(耐克、沃尔玛、宝马等)覆盖40多国,仙工智能控制器份额达23.6%(2024年) [4] 成本与供应链发展 - 随着供应链成熟与国产零部件崛起,无人叉车平均价格明显下降,未来仍有进一步下探空间 [1]
天风证券-机械设备行业:无人叉车,智造升级引擎,物流变革新支点-250916
新浪财经· 2025-09-16 23:20
行业定义与技术演进 - 无人叉车融合传统叉车与AGV技术 具备自动导引、搬运与堆垛功能 已成为智能物流核心设备 [1] - 核心组成包括车体、驱动装置、定位导航装置、车载控制系统、电源与安全装置 [1] - 从AGV到AMR技术演进 AMR凭借高感知、自主导航与AI赋能加速普及 回本周期从2年降至1年以下 [1] - 导航技术依赖SLAM 激光SLAM适合工业与矿井场景 视觉SLAM适合动态与AR/VR应用 两者逐步走向多传感器融合 [1] 市场驱动因素与规模 - 行业受四大因素驱动:人口红利减弱与用工成本上升、政策推动(如《中国制造2025》)、新工业革命带来智能仓储需求、技术进步提升效率与安全 [2] - 2019年中国无人叉车出货2700台(渗透率0.44%) 2023年增至1.95万台(渗透率1.66%) 预计2025年达3.9万台(渗透率3.17%) [2] - 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23.85亿美元 占全球45% 亚洲整体占比47% 成为全球增长核心 [2] 产业链与竞争格局 - 产业链上游为零部件(电机、传感器等)国产化率较高 中游为无人叉车制造与集成 下游涵盖仓储物流、制造、港口、农业等 [2] - 车体经历由传统叉车改装→专业化车体→新形态自主设计的演进 [2] - 控制系统采用"本地控制器+云端调度平台"双中枢架构 全球机器人控制系统市场2024年规模约800亿元 2020–2024年出货量复合增速84.4% [2] - 代表企业包括林德(中国)深耕车体与智能解决方案 杭叉智能形成仓配一体化模式 极智嘉(Geek+)2021年全球仓储机器人市占率第一(客户超1000家覆盖40多国) 仙工智能2024年控制器市场份额达23.6% [2]
比亚迪电子(00285.HK):AI进展有望驱动重估 跟踪后续潜在增量兑现
格隆汇· 2025-09-02 20:16
财务预测与估值 - 2025-2026年净利润预测由50/61亿元下调至46/59亿元 2027年预测由71亿元上调至80亿元 同比增长率分别为8%/29%/35% [1] - 当前市值对应2025-2027年市盈率分别为19.7倍/15.3倍/11.3倍 [1] 2025Q2业绩表现 - 2025Q2收入551.8亿元 同比增长4% 主要由汽车电子和服务器业务驱动 [1] - 2025Q2净利润11.1亿元 同比增长22% 毛利率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至7.4% [1] 业务板块发展 - 消费电子业务中大客户组装收入受益份额增长 结构件2025年收入或下滑 重点在工厂提效 2026年大客户重磅新品贡献增量 [2] - 汽车业务2025年收入增速预期下修至35%-40% 毛利率维持双位数 2026年受益渗透率及份额提升 2027年或向海外出货 [2] - 服务器业务2025H1组装收入超10亿元 目标2027-2028年实现百亿以上收入体量 [2] 产品与技术进展 - 服务器液冷和电源产品已通过验证 2025年内有望量产出货 液冷已有高确定性客户 2026年进一步放量 [2] - 光模块与CPO技术800G具备量产能力 月产能5万片 1.6T EVT样品已出 有望2026量产 CPO有望2026H2-2027量产 [2] - HVDC技术有望2026H2-2027年开始量产 [2] - 机器人业务AMR部署近2000台 2025年内计划部分制造场景试用AI机器人 二代人型机器人迭代中 灵巧手可实现22个自由度 [2] 增长驱动因素 - 2025H2服务器进展有望驱动价值重估 全年业绩超预期或依赖液冷、电源量产进度 [1] - 2026年起大客户新品、服务器零部件、机器人进展、汽车电子皆是潜在增量 [1][2]
【看新股】安徽希磁冲刺港交所:2024年扭亏,客户集中度较高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29 07:26
上市申请与募资计划 - 公司于8月26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书 联席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和广发证券(香港) 计划将募集资金投向研发工作、无锡市新生产基地建设及运营、升级德国晶圆生产线等 [1] 公司业务与战略布局 - 公司是磁传感集成器件制造商 作为磁传感领域的IDM企业 凭借xMR核心技术和量产能力 致力于磁传感器产品的研发和制造 [3] - 公司进行全球化战略布局 在德国子公司设有传感器晶圆设计和制造中心以及编码器设计和制造中心 在葡萄牙设立传感器晶圆设计研发中心 国内有三家子公司分别位于蚌埠、无锡和宁波 2023年在无锡投资成立专门从事编码器研发生产的ESSTMAGS公司 [3] - 核心产品包括AMR、GMR和TMR晶圆、磁性角度编码器、磁性位移传感器、电流传感器芯片&模块、磁检测系统等 [4] 股权结构 -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 王博士及其控制的实体构成公司单一最大股东集团 合计持有公司25.29%的股份 [7] - 王博士直接持有28,730,110股 占比24.93% 通过蚌埠乐思持有16,176,253股 占比14.04% 通过蚌埠华瑞科技持有8,219,641股 占比7.13% 其他关联实体包括蚌埠华容、蚌埠华盛等 [5][7] 财务表现 - 2023年收入为5.94亿元 较2022年的6.66亿元下降10.8% 主要由于光伏行业对电流传感器的需求放缓 [8] - 2024年收入恢复增长至7.03亿元 较2023年增长18.4% 2025年前四个月实现收入2.65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33.9% [8] - 2022年及2023年公司均处于亏损状态 分别亏损12.06亿元和0.66亿元 2024年实现扭亏 净利润9852万元 2025年前四个月实现净利润1003.6万元 [8] - 2024年毛利为1.21亿元 2025年前四个月毛利为5173.5万元 [9] 产品收入构成 - 公司收入主要来自电流传感器 2024年该产品收入为1.55亿元 占总收入78.5% 2025年前四月该产品收入约为2.18亿元 占比升至82.1% [10] 行业风险与客户集中度 - 公司营收受光伏行业及半导体行业波动影响较大 半导体行业周期性下行可能导致产品需求骤降、平均售价加速下滑、产能利用率走低、存货水平攀升及存货减值 [10] - 2022年至2025年前4个月 公司来自单一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当期总收入的31.3%、24.6%、20.9%及17.8% 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65.2%、62.4%、62.5%及58% [11][13] - 客户集中度较高 留住现有客户、吸引新客户以及维持客户持续使用公司产品的能力对收入增长至关重要 [13]
【看新股】安徽希磁冲刺港交所:2024年扭亏 客户集中度较高
新华财经· 2025-08-29 07:20
上市申请与募资计划 - 公司于2024年8月26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联席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和广发证券(香港)[1] - 募集资金计划用于研发工作 无锡市新生产基地建设及运营 以及升级德国晶圆生产线[1] 公司背景与业务布局 - 公司成立于2013年 是磁传感领域的IDM企业 专注于xMR核心技术和磁传感器产品研发制造[2] - 全球化布局包括德国子公司Sensitec GmbH(传感器晶圆和编码器设计制造中心) 葡萄牙传感器晶圆设计研发中心 以及中国蚌埠(制造) 无锡(研发) 宁波(工程和制造)三大中心[2] - 2023年在无锡投资成立ESSTMAGS公司 专门从事编码器研发生产[2] 核心产品线 - 产品包括AMR GMR和TMR晶圆 磁性角度编码器 磁性位移传感器 电流传感器芯片及模块 磁检测系统等[3] 股权结构 - 王博士及其控制的实体(包括蚌埠乐思 蚌埠华瑞科技等)构成单一最大股东集团 合计持有公司25.29%的股份[6] - 主要股东包括王博士(24.93%) FIIF(15.79%) 国投招商(15.79%) 蚌埠乐思(14.04%) 蚌埠华瑞科技(7.13%) 蚌埠华容(8.87%) 蚌埠华盛(7.13%)[4] 财务表现 - 2023年收入同比下降10.8%至5.94亿元(2022年:6.66亿元) 主要因光伏行业对电流传感器需求放缓[7] - 2024年收入恢复增长18.4%至7.03亿元 2025年前四个月收入同比增长33.9%至2.65亿元[7] - 2022年及2023年分别亏损12.06亿元和0.66亿元 2024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9852万元 2025年前四个月净利润1003.6万元[7] - 电流传感器是核心收入来源 2024年收入占比78.5%(1.55亿元) 2025年前四个月占比升至82.1%(约2.18亿元)[10] 客户集中度 - 2022年至2025年前四个月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65.2% 62.4% 62.5% 58%[11] - 单一最大客户收入占比同期分别为31.3% 24.6% 20.9% 17.8%[11] - 客户包括高科技公司 绿色能源领域分销商及新能源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供货商[11] 行业风险与挑战 - 半导体行业波动剧烈 受周期性下行 技术变更 供需波动等因素影响 行业低迷期可能导致需求骤降 售价下滑 产能利用率走低及存货减值[10] - 光伏行业及半导体行业若出现较大波动 将对公司业绩产生较大影响[1]
近百台机器人进厂打工,智元机器人中标富临精工数千万元订单
南方都市报· 2025-08-11 14:09
机器人规模化应用 - 富临精工生产线已部署近百台远征A2-W机器人,实现从单厂试点到多厂全线覆盖的跨越式升级 [1] - 机器人作业范围从2个产线点位扩展至15个上料点,每日承接500台以上产能的原材料配送任务 [1] - 单班次完成近万次搬箱动作,成为连接动力总成和减速器车间的核心运力 [1] 技术性能指标 - 远征A2-W机器人可实现40秒搬运一个箱子(人工30秒/箱),具备24小时连续作业能力 [1] - 机器人单班次周转箱配送能力达1000箱,匹配当月单一产线全量排产需求 [1] - 多模态感知系统可实时识别动态障碍,双臂协同模块适配不同尺寸周转箱,自主纠错算法确保流程连续性 [3] 系统协同方案 - 采用"具身机器人+AMR"协同系统,AMR负责重载整托物料运输,具身机器人负责周转箱取放 [2] - 系统实现从物料出库、产线上料到空箱回收的全流程自动化作业 [2] - 解决了传统自动化设备在多车间、多品类场景下的柔性适配痛点 [3] 商业化进展 - 智元机器人与富临精工达成数千万元项目合作,为国内首个工业领域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商用案例 [4] - 项目标志着工业具身智能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将作为标杆案例推广至汽车制造、3C电子等领域 [5] - 机器人单班近万次操作零故障,抗干扰和纠错能力超越传统自动化设备 [3]
智元机器人获富临精工数千万元订单,工业具身智能迎规模化商用突破
IPO早知道· 2025-08-11 09:53
智元机器人与富临精工合作项目 - 智元机器人与富临精工达成数千万元项目合作,近百台远征A2-W将落地富临精工工厂,这是国内首个工业领域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商业签单案例,也是全球智能制造场景的首次规模化落地 [3] - 合作标志着工业具身智能从技术验证阶段正式迈入规模化商用新纪元 [3] 远征A2-W的规模化应用表现 - 首套远征A2-W已在富临精工生产线完成工业常态化作业直播,单班次实现1000箱周转箱配送能力,匹配当月单一产线全量排产需求 [4] - 近百台部署实现从"单厂试点验证"到"多厂全线覆盖"升级,作业范围从2个产线点位拓展至动力总成、减速器车间的15个上料点,每日承接500台以上产能的原材料配送任务,单班次完成近万次搬箱动作 [4] - 远征A2-W专为柔性智造场景打造,可广泛应用于周转箱拆码垛、搬运、上下料等多种场景 [4] 技术协同与创新 - 通过"具身机器人+AMR"构建深度协同系统,具身机器人负责多层料架周转箱取放,AMR负责车间内重载整托物料运输,实现从物料出库到空箱回收的全流程作业 [6] - 系统解决了传统自动化设备在多车间、多品类场景下的柔性适配痛点,为制造业提供可直接复用的协同方案 [6] - 远征A2-W依托三大核心技术突破:多模态感知系统保障人机混场作业安全、双臂协同与高精度操作模块适配不同尺寸周转箱、自主纠错算法确保突发异常时无需人工干预 [6] 客户反馈与行业影响 - 富临精工工程部主任表示远征A2-W表现超出预期,能自主调整抓取姿态、实时避障,单班近万次操作零故障,抗干扰和纠错能力远胜传统自动化设备 [7] - 具身机器人可替代重复性强、易造成腰肌劳损的搬箱工作,让工人专注于更有价值的操作,有望重塑制造业生产模式 [7] - 富临精工作为机器人关节供应商已感受到行业创变机遇 [7] 商业价值与行业拓展 - 近百台级别商业签单验证了具身机器人技术成熟度及制造业对其商业价值的认可 [8] - 智元机器人将本项目作为工业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标杆案例,以"场景击穿-数据沉淀-技术迭代"路径为汽车制造、3C电子等更多工业场景提供参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