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GPT系列
icon
搜索文档
83亿美元!OpenAI 大消息
证券时报· 2025-08-01 22:57
据外媒最新报道,OpenAI已融资83亿美元,投资者包括黑石集团、TPG、T.Rowe等。目前,OpenAI的 估值已达3000亿美元,远远甩开其他竞争对手。 不过,在此轮融资以前,今年3月31日,OpenAI就已经宣布在软银集团领投的新一轮融资中筹集400亿 美元,投资后估值达到3000亿美元。彼时就有消息称,根据投资条款,如果OpenAI未能在今年12月31 日前重组为一家独立的营利性公司,软银等对该公司的巨额投资可能会减少100亿美元至300亿美元。 这表明,4个月前高调宣布的400亿美元融资并未真正"尘埃落定",资金到底到位了多少也没有详细说 明。记者注意到,此次融资83亿美元,投资者中并未包括软银。加之最近关于双方牵头参与的AI基建 项目"星际之门"进展缓慢的消息甚嚣尘上,OpenAI和软银之间的投资与合作关系似乎面临着较大的变 数。 OpenAI融资83亿美元与"消失的软银" 这是OpenAI首次在欧洲开展此类项目。目标是到2026年底安装10万台英伟达处理器,未来还将进一步 扩张。 事实上,"星际之门"项目最初是在美国启动的。今年年初,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立即宣布了一项雄心 勃勃的计划——打造历 ...
83亿美元!OpenAI,大消息
证券时报· 2025-08-01 22:54
据外媒最新报道,OpenAI已融资83亿美元,投资者包括黑石集团、TPG、T.Rowe等。目前,OpenAI的估值已达3000亿美元,远远甩开其他竞争对手。 不过,在此轮融资以前,今年3月31日,OpenAI就已经宣布在软银集团领投的新一轮融资中筹集400亿美元,投资后估值达到3000亿美元。彼时就有消息 称,根据投资条款,如果OpenAI未能在今年12月31日前重组为一家独立的营利性公司,软银等对该公司的巨额投资可能会减少100亿美元至300亿美元。 这表明,4个月前高调宣布的400亿美元融资并未真正"尘埃落定",资金到底到位了多少也没有详细说明。记者注意到,此次融资83亿美元,投资者中并未包 括软银。加之最近关于双方牵头参与的AI基建项目"星际之门"进展缓慢的消息甚嚣尘上,OpenAI和软银之间的投资与合作关系似乎面临着较大的变数。 OpenAI融资83亿美元与"消失的软银" 据外媒最新报道,OpenAI已融资83亿美元,最新估值达3000亿美元。 市场人士普遍分析认为,OpenAI急于筹集资金,或与推进"星际之门"项目有关。本周四(7月31日),OpenAI表示将在挪威推出名为"星际之门挪威"的人工 智 ...
Ilya之后,两位90后撑起OpenAI核心研究
量子位· 2025-08-01 12:23
Ilya之后,谁是支撑起OpenAI研究的人? 正是他们两个人撑起了OpenAI的核心研究,Chen负责组建和管理研究团队;Pachocki 负责制定研究路线图,并确立长期技术愿景。 除此之外,他们两个还透露了不少细节,比如为什么要解散超级对齐团队,平时又是如何协作等细节。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间节点,小扎疯狂 挖人、GPT-5发布前夕,不排除有奥特曼一些特殊的考量,也许是给大家一颗定心丸。 GPT-5发布前夕,奥特曼公开了他背后的两位90后得力干将。 Mark Chen ,首席研究官,小扎挖人首份名单,"拒绝了小扎10亿美金薪酬"。 Jakub Pachocki ,Ilya的接替者,OpenAI的新首席科学家,曾被奥特曼称赞为"我们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之一"。 白交 鹭羽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网友调侃:合作伙伴关系如此牢固,甚至ChatGPT都称他们为爸爸妈妈。 小扎刚刚更新了他的名单。 不过,你又怎知小扎没有早早下手,但却又是现在这样一个结果。(Doge) 两位90后OpenAI顶梁柱 这两位OpenAI顶梁柱有不少共同点,都是90后(Mark Chen 90年,Jakub Pach ...
AI比人类还聪明!马斯克预测:不到两年AI将超越人类个体智慧,2030年前超越全人类智能总和【附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分析】
搜狐财经· 2025-07-15 12:28
人工智能发展速度与预测 -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预测AI智能水平将在不到两年内超越人类个体智慧,五年内超过全人类智能总和,若AI能力每年提升十倍,四年后智能将达当前十万倍水平[2] - 当前AI已超越多数人类但未超越顶尖个体或专业团队,发展遵循"加速回报定律",算力、算法与数据形成正向循环推动AI从专用向通用智能跃迁[2] - GPT系列从GPT-3到GPT-4参数规模增长10倍但综合性能提升超百倍,下一代模型可能通过多模态融合和自主进化机制实现质变[2] 全球人工智能行业格局 - 人工智能行业通过大模型突破实现语言、视觉与推理通用能力,算力、算法与数据驱动自动驾驶、AI制药、智能制造等万亿级场景[3] - 中美欧竞逐技术标准与生态主导权,全球80%以上AI专利和90%独角兽企业集中在美国和中国[3] - 美国凭借Google、OpenAI等在基础研究、硬件生态和开源社区领先,中国以"应用驱动创新"模式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形成竞争力[3] 领先企业人工智能布局 - Google开发TPU芯片支持深度学习运算,Meta组建芯片团队减少对外依赖,亚马逊为ALEXA硬件开发专用芯片[5] - 微软为HOLOLENS研发芯片并开展第三方授权,苹果发布A16 BIONIC芯片,百度发布昆仑芯片并收购芯片初创公司[5] - IBM拥有类脑芯片TRUENORTH和深度学习芯片LAKECREST,英特尔推出LOIHI等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AI芯片产品[5]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 中国已建立涵盖理论方法和软硬件的AI研发体系,截至2024年Q1累计发布478个大模型,数量仅次于美国[5] - 2024年9月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大模型技术被视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6] - 专家建议通过"AI+实体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促进良性循环,空间智能视觉可推动机器人产业智能跃迁[6]
元宇宙数字人技术新飞跃:交互、感知与虚拟现实的全面升级
搜狐财经· 2025-07-10 10:22
人工智能与数字人技术融合 - 生成式AI技术如GPT系列及扩散模型显著提升数字人交互能力和形象逼真度 [1] - 语音合成、表情驱动及实时渲染技术使数字人活跃于直播、客服等动态场景 [1] - 数字人自主学习与情感感知能力持续提升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提供个性化服务 [1] 虚拟现实与多模态交互技术 - VR设备为数字人带来真实感和立体感 提升用户沉浸感 [3] - 多模态交互技术融合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 实现更自然便捷的人机交互 [3] - 数字人在直播、客服场景表现优异 赢得用户广泛好评 [3] 大数据分析与硬件配套升级 - 大数据分析提供精准用户画像 助力数字人优化服务和直播内容 [3] - 5G、云渲染、VR/AR设备为数字人创造低延迟高沉浸应用环境 [3] - 脑机接口技术潜力巨大 未来或拓展数字人交互方式与应用场景 [3]
为什么 AI 搞不定体力活——对话清华大学刘嘉:这才是生物智能最难攻克的“万里长征” | 万有引力
AI科技大本营· 2025-07-09 15:59
AI发展历史与现状 - AI经历两次寒冬,第二次从20世纪90年代持续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期间人工智能领域备受冷落[1][2] - 1997年MIT人工智能实验室处于无人问津状态,而脑科学领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3][13] - 当前AI发展已进入与脑科学结合的关键节点,两者关系类似DNA双螺旋结构[3][19] AI与脑科学的交叉演进 - 人工神经网络早期发展深受脑科学影响,多位AI先驱具有心理学或认知科学背景[4][46] - 深度学习革命后AI与脑科学分道扬镳,但下一代AI可能需要重新借鉴脑科学发现[17][25] - 人类大脑进化采取双路径:神经元数量增加(860亿个)与神经元复杂度提升[23][24] - 当前AI仅模仿大脑新皮层功能(推理/语言),而小脑功能(运动控制)更难模拟[48][50] Scaling Law与模型发展 - Scaling Law是AI第一性原理,扩大模型规模是通向智能的必要条件[22][26][27] - 模型参数量必须达到临界规模才能展现真正智能,小模型只是"玩具案例"[21][22] - 所谓Scaling Law撞墙是商业炒作,实质是资源限制下的妥协[29][30] - 国内多数模型采用蒸馏技术,导致继承原始模型的三观对齐问题[29] 学术界与工业界分工 - 大学应专注0到1的颠覆式创新,企业负责1到100的工程优化[32][34] - 工业界竞争呈现赢者通吃格局,技术路线之争最终只有一种算法存活[37][38] - 企业应避免开发专用模型,通用模型专家化将取代专业模型[40][41] AGI发展路径 - 通向AGI的三条路线中,NLP因具备高质量数据和"已知的未知"特性而胜出[52][54] - 当前大模型仅能压缩人类已有知识,缺乏0到1的创造力[55][56] - 语言模型仅模拟人类慢思维系统,快思维系统仍需脑科学突破[57][58] AI对行业的影响 - 知识密集型岗位将消失95%,仅保留具有稀缺性的TOP 5%从业者[60][61] - 教育需转向通识培养,清华已实施书院制改革和"AI+学科"跨领域教育[65][66] - 通用模型专家化趋势下,创业公司应避免与基础模型厂商直接竞争[43][44] 技术瓶颈与突破方向 - 数据枯竭是重大挑战,需突破创造力瓶颈实现自我数据生成[55] - 当前AI仅完成模仿生物智能的第一步,具身智能面临小脑功能模拟难题[49][50] - MoE架构等"新"技术实际源自认知科学的"全局工作空间"理论[46]
2025上半年大模型使用量观察:Gemini系列占一半市场份额,DeepSeek V3用户留存极高
Founder Park· 2025-07-09 14:11
大模型API市场总览 - 2025年第一季度OpenRouter总Token使用量环比增长4倍,之后稳定在每周2T Token水平[7] - 谷歌以43.1%市场份额居首,DeepSeek和Anthropic分别占19.6%和18.4%[8] - 其他模型合计份额不足10%,Llama系列已萎缩至峰值1/5[11] 头部模型表现 - Gemini-2.0-Flash凭借0.4美元/百万Token低价稳居前三,Gemini-2.5-Flash有望接替其位置[7] - DeepSeek-V3发布后持续Top 10,用户留存率极高,合并免费/付费版使用量可达第二[3][7] - Claude-Sonnet-4接替旧版但增长停滞,OpenAI无稳定Top 10模型[7][8] 细分领域格局 编程领域 - Claude-Sonnet-4占据44.5%绝对优势,Gemini-2.5-Pro以17.6%居次[14] - 前20名中GPT-4o-mini增速达139%,Qwen2.5 Coder增速107%[15] 文本翻译 - Gemini-2.0-Flash以45.7%领跑,前10名中7款为谷歌模型[17] - 第二名"Others"类别占比20.1%,显示长尾需求显著[17] 角色扮演 - 市场高度碎片化,26.6%份额由小众模型占据[21] - DeepSeek-V3以25.2%居首,Gemini-2.0-Flash占18.5%[21] 营销领域 - GPT-4o以32.5%绝对领先,Llama-3.3-70B增速达1,454%[23][24] 技术接口趋势 - 代码编写工具主导接口使用,Cline和RooCode位列前二[25] - liteLLM路由库排名第三,反映开发者生态活跃[25] 厂商战略差异 - 谷歌通过多价位产品矩阵覆盖全场景,Gemini系列价格优势明显[26] - Anthropic专注编程领域实现版本平稳过渡[26] - OpenAI因准入限制和定价问题市场表现弱势[26] - DeepSeek-V3因响应速度优势超越R1版本[26]
马斯克再掀大模型风暴! xAI计划周三发布Grok-4 特斯拉FSD与Optimus迎来“AI超级引擎”?
智通财经网· 2025-07-08 09:23
特斯拉与xAI的AI技术融合 - xAI计划于太平洋时间7月9日发布最新AI大模型Grok-4 该模型有望为特斯拉FSD和Optimus人形机器人带来"超级升级" [1] - Grok-4发布会将通过xAI社交媒体平台直播 此前Grok-3在数学 科学和编程基准测试中击败了包括Gemini Claude和GPT-4o在内的竞品 [1] - xAI将同时推出Grok 4和Grok 4 Code 前者在语言 数学和推理方面表现优异 后者定位为全球顶级开发者的个人编码助手 [2] AI行业竞争格局 - Grok系列大模型将与OpenAI的GPT系列和谷歌Gemini 2.5 Pro展开激烈竞争 [2] - AI训练成本大幅下降 推理端Token成本骤减 预计将推动生成式AI应用和AI智能体呈现井喷式发展 [2] - 企业级AI应用软件需求旺盛 C3ai APPlovin和Palantir近期均公布强劲业绩 显示AI软件加速渗透各行各业 [3] 特斯拉AI技术进展 - Grok-3具备强大自然语言理解 推理能力 空间模拟能力以及物理世界动态仿真能力 [3] - 特斯拉AI超算体系与Optimus视觉-行为大模型在实时数据处理 快速决策和传感器融合方面具有高算力和低延迟优势 [4] - Grok与特斯拉技术融合可实现从语义理解到实时决策的端到端智能化驾驶体系 提升自动驾驶和机器人任务处理能力 [4] 市场反应与影响 - 特斯拉股价在马斯克宣布组建新政党后的首个交易日下跌近7% 市值损失逾680亿美元 [4][5] - 投资者担忧马斯克政治活动分散其对特斯拉核心业务的投入 并与特朗普政府对立加剧业务风险 [5]
梁文锋倒逼OpenAI重新Open
虎嗅APP· 2025-05-14 22:26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企业家杂志 ,作者孙欣 中国企业家杂志 . 讲好企业家故事,弘扬企业家精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中国企业家杂志 (ID:iceo-com-cn) ,编辑:张晓迪,作者:孙欣,头图来自:视 觉中国 DeepSeek爆火不到4个月,山姆·阿尔特曼找回了自己的"理想主义"。 5月6日凌晨2:04分,OpenAI宣布放弃将公司完全转为营利性机构的计划,决定让非营利组织控制公司。同 时,OpenAI取消了对投资者设置的财务回报上限。此外,CEO山姆·阿尔特曼 (Sam Altman,以下简称阿尔 特曼) 还发布了一封全员信,强调未来OpenAI要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效果最佳的非营利组织"。 与其说是OpenAI浪子回头,倒不如说是被逼着找回了自己的理想主义。 "当技术领先优势大,自然会想着 如何营利,当技术优势没有那么大,自然会想要回到'道德高点'来帮助自己 (找回主场) 。" 一位大厂产品 经理评论道。 事实上,OpenAI转回非营利早有迹象,从数月前的"开源"便可以看得出来。2025年3月31日,阿尔特曼发文 强调,未来几个月,将开源一款强大的推理模型。自发布GPT-2以来,这是时隔6年Ope ...
梁文锋倒逼OpenAI重新Open
投中网· 2025-05-13 14:29
公司战略转型 - OpenAI宣布放弃完全转为营利性机构的计划,回归非营利组织控制架构,并取消投资者财务回报上限[4] - 公司CEO阿尔特曼强调未来目标是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效果最佳的非营利组织"[4] - 微软作为最大投资者(注资137.5亿美元)持反对态度,但公司表示将维持合作关系[5] 发展历程与架构调整 - 2019年关键转折:发布GPT-2但不开源,创建营利性结构并引入微软投资[6] - 2025年架构调整四大特点:非营利组织保持控制权、营利实体转为公益性公司、非营利组织作为主要股东、保持共同使命[9] - 转型前兆包括:2025年2月取消ChatGPT注册限制、征集开源方案、3月宣布将开源推理模型[9] 行业竞争格局 - DeepSeek-R1模型引发行业震动,国内外厂商(亚马逊/谷歌/腾讯等)广泛接入,腾讯股价因此涨超6%至506港元[6][16] - 竞争对手动态:谷歌推出Gemini 2.5 Pro Preview(编码榜第一)、Meta发布独立AI应用、OpenAI以30亿美元收购Windsurf补足编程能力[18] - 行业研发投入对比:百度累计AI投入超1800亿元、阿里云和AI基础设施投入超3000亿元、亚马逊2025年AI研发预算达1000亿美元[20] 技术路线与挑战 - 公司时隔6年重启开源策略,2025年3月宣布将推出开源推理模型[7][9] - 技术领先优势减弱:从GPT系列/Sora的引领者变为跟随者,例如在AI智能体领域落后于创业公司[19] - 核心团队流失:初创15人团队仅剩CEO和1名研究员,前员工创立Anthropic等竞品瓜分市场[15] 财务与资本状况 - 过去十年融资近200亿美元,估值超1500亿美元,2024年11月收入达37亿美元[14] - 软银承诺推进300亿美元全额投资计划,现有架构下资本持续支持[20] - 营利性争议:马斯克诉讼指控公司背叛开源协议,公开邮件显示创始团队分歧[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