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竞赛
搜索文档
OpenAI自研芯片来了,秘密研发18月,AI参与设计,明年部署,目标又是10GW
36氪· 2025-10-14 11:00
合作项目核心 - OpenAI与博通合作开发定制芯片,计划从2026年下半年开始部署一个高达10千兆瓦(GW)的庞大计算系统 [1] - 合作不仅仅是购买芯片,而是深入到设计核心,OpenAI设计自己的GPU,博通提供定制芯片领域的系统能力并负责部署 [3] - 此次合作推动博通股价应声大涨近10% [1] 技术整合与创新 - OpenAI将GPT模型应用于芯片设计,缩短了开发进度,并实现了大幅的芯片面积缩减 [3] - 未来计算架构将向三维堆叠和光学集成演进,博通提及将100太字节的光学交换集成到同一个芯片中,预计计算集群性能每六到十二个月持续翻倍 [7][9] - 设计全新芯片并实现端到端系统工作是天文数字般的工作量 [9] 战略意图与算力储备 - OpenAI的战略是垂直整合、端到端掌控所有环节,通过在整个技术栈中进行优化以获得巨大的效率收益 [4] - 新增的10GW算力是在与英伟达、AMD等巨头已有合作基础上的额外增加,使其总算力储备达到26GW,足以满足纽约市夏季用电高峰两倍多的需求 [4] - 公司算力增长轨迹惊人:从最初"仅有"的2兆瓦集群,到今年底的略超2千兆瓦,再到不久的将来接近30千兆瓦 [4] 未来愿景与需求预测 - 公司愿景是打破算力瓶颈,创造一个计算不再稀缺、智能极大丰富的世界,目标是让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在后台24/7运行的AI代理 [6] - AI需求的增长速度是战略基础,每当把模型优化10倍,需求就会增长20倍 [4] - 以GPT6为例,若能将模型能力推进到感觉比GPT5高30个IQ点,并能处理长达数月的问题,同时降低每个token的成本,产生的经济价值和需求将疯狂上升 [6] 财务投入与行业影响 - 为支付高达数百亿美元的算力账单,OpenAI需要在今年预计的130亿美元收入基础上实现指数级增长 [9] - 公司CEO向员工透露,目标是到2033年建成250GW的算力,按今天的标准将耗资超过10万亿美元 [9] - OpenAI已建立起复杂而充满野心的联盟,其迭代速度可能远超竞争对手,并对整个半导体设计行业带来冲击 [3][9]
AI引爆美国电力需求,燃气轮机成“关键瓶颈”,GE Vernova、西门子能源和三菱重工“三巨头”面临抉择
美股IPO· 2025-10-11 20:52
行业需求驱动因素 - AI数据中心引发美国“电荒”,将重型燃气轮机推向科技革命风口[3] - AI竞赛本质是算力竞赛,算力基础是稳定庞大的电力供应,燃气轮机需求以前所未有速度飙升[6] - 自2023年中以来,新建燃气发电厂成本已大致翻番,主要驱动力是燃气轮机价格上涨[6] - 公用事业和科技巨头为确保能源安全,已将燃气轮机订单锁定至2020年代末[6] - 美国制造业复苏、电动汽车普及及其他电气化转型持续推高整体电力需求[6] - 美国能源政策为天然气发电提供顺风,特朗普政府视燃气轮机为新一代核电站建成前的关键过渡方案[6] - 在《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法案通过后,对未来五年美国风能、太阳能和电池新增容量预测下调23%,加剧对天然气发电依赖[6] 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反应 - GE Vernova、西门子能源和三菱重工三大行业寡头迎来黄金时代,订单与价格一路飙升[4] - 三大燃气轮机制造商在扩产问题上异常谨慎,选择有限扩张[1][5] - 燃气轮机凭借高效、灵活及较煤炭更低污染特性,已取代燃煤机组成为支撑美国电网主力[6] 历史教训与行业周期性 - 行业谨慎源于对周期性波动的深刻认知及2000年代初行业灾难的惨痛记忆[1][7] - 2000年代初市场对互联网电力需求过度乐观预测,引发债务驱动燃气电厂建设狂潮,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电力巨头破产,制造商深陷产能过剩泥潭[7] - 西门子能源首席执行官指出燃气轮机是周期性行业,需求总有下降的一天[7] - 三菱电力美洲公司CEO坦言面临巨大挑战是分辨需求中哪些真实哪些不真实[8] - 能源数据公司专家指出博弈困境:无人增产可维持价格高位,但一家大幅增产可能导致整个市场价格崩溃[9] 主要制造商扩产策略 - GE Vernova计划投资超过3亿美元,目标将重型燃气轮机年交付能力从近年平均55台提升至80台[10] - 西门子能源计划将产能提升30%至40%,同时明确表示将避免对2030年代市场前景进行高风险押注[11] - 三菱重工预计将投资数亿美元用于扩大其在美国的生产规模[12] - 能源咨询公司认为这些扩张计划与过去两年需求增长幅度远不相称,显示巨头不愿过度承诺[13] 供应链瓶颈与挑战 - 当前瓶颈已从总装工厂向上游蔓延,构成燃气轮机核心的特种合金等关键材料供应紧张[13] - 先进合金制造商ATI首席执行官透露,去年一家大型燃机制造商已同意与ATI共同投资扩建工厂以避免材料短缺[13] - 对于巨头而言,当前风险在于能否获得材料,价格问题已是次要[13]
从AI基建竞赛看全球科技产业格局重构
证券日报· 2025-09-29 00:06
核心观点 - 全球科技巨头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 投资方向高度一致 全部指向AI基础设施建设 这场竞赛超越单纯技术迭代 演变为产业生态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角力场 重塑全球科技产业格局 [1][6] 竞争焦点转移 - 竞争焦点从模型创新转向算力竞赛 早期通过增加参数规模和优化算法提升模型性能 但模型规模逼近理论极限 参数扩张的边际效益急剧递减 [2] - 市场需求变化推动竞争焦点转移 大模型在智能客服、内容创作、金融风控、医疗影像诊断等各行业应用深入 算力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2] 企业投资动态 - 阿里巴巴宣布推进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并表示持续追加投入 [1] - 英伟达将向OpenAI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 OpenAI将利用英伟达系统建设并部署至少10吉瓦的AI数据中心 [1] - 微软、谷歌等企业持续投入扩建算力网络 [1] 技术路径与生态构建 - 科技巨头采用差异化战略构建多元生态 OpenAI、英伟达与甲骨文形成"三角联盟"闭环:OpenAI购买甲骨文云计算服务 甲骨文采购英伟达GPU芯片 英伟达投资OpenAI [3] - 阿里云提出"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愿景 构建从芯片到平台的全栈能力 与英伟达合作的Physical AI生态覆盖数据合成、模型训练到仿真测试全链条 [3] - 差异化技术优势使企业提供有竞争力产品 吸引特定合作伙伴 构建适配生态体系 生态构建又进一步强化差异化战略 [3][4] 产业格局演变 - 产业格局从"封闭创新"走向"开放共创" 以深度求索(DeepSeek)、字节跳动为代表的企业将AI嵌入电商、内容平台等业务板块 实现融合"出海" [5] - DeepSeek 2025年发布的R1模型以低成本低算力需求和开源方式打破传统算力运行逻辑 [5] - 开源战略推动全球AI从"封闭创新"走向"开放共创" [5] 竞争本质与关键因素 - AI基建竞赛本质是通过重构"算力—数据—场景"产业链 争夺下一代技术标准话语权 [6] - 未来真正决定竞争力的不再是算力规模或模型参数 而是产业深度融合能力 [5] - 企业需在技术创新与生态适配间找到平衡 在技术自主性、产业协同性与全球开放性之间建立动态平衡 [6]
电力不足成美国AI进步最大绊脚石 专家建议转移来我国
搜狐财经· 2025-08-18 06:53
AI电力需求激增 - 美国AI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占全国需求的8 9%,预计2028年将升至12% [1] - AI产业每日吞噬兆瓦级电力,加剧美国电力系统压力,2008年以来电网改造已使电价累计上涨30% [3] - 科技巨头将算法研发资金转投备用电源系统,形成"用柴油发电机喂养AI"的荒诞场景 [3] 中美电力基础设施对比 - 2024年中国发电量达9-10万亿度,是美国4万亿度的两倍有余 [3] - 中国风电装机容量5 2亿千瓦、太阳能8 9亿千瓦,包揽全球近半数新能源基础设施 [3] - 美国老旧电网与AI算力需求形成恶性循环,马斯克警示"美中电力鸿沟"正在显现 [3] 中国新能源发展优势 - 2024年中国新增3 6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全年新增总量的83% [3] - 江苏零碳数据中心园区、内蒙古"风电+AI"示范基地等创新模式验证绿色算力可行性 [3] - 中国完备的电力基础设施和前瞻性能源政策使其成为AI发展新沃土 [4] 全球算力资源再平衡 - 行业专家建议将AI实验室迁往电力富集区,进行全球算力资源战略再平衡 [4] - 算法竞赛进入"瓦特时代",电网质量将直接影响AI性能表现 [4] - 跨国科技公司考虑地理转移,中国电网优势可能决定未来AI竞争力 [4]
光模块龙头再度引爆中报,全球算力竞赛下,它依然是最受益AI硬件之一
选股宝· 2025-07-15 07:47
新易盛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 - 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7亿元–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7 68%-385 47% [1] - 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人工智能相关算力投资持续增长,产品结构优化,高速率产品需求持续增加 [1] 光模块行业发展趋势 - 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推动全球数据总量与算力规模高速增长,光模块市场向800G/1 6T演进 [1] - 算力需求在过去两年受益于算力芯片催生跳跃式需求增长,短期供应紧缺,大厂大模型"军备"竞赛加剧供需紧缺 [1] - 中长期看AI应用仍处于极早期,包括具身智能在内的众多AI+应用场景仍有巨大空间 [1] - 光模块作为算力集群拓展的基础组件,行业仍然具备高增长能力 [1] 行业竞争格局 - 海外AI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各CSP等巨头布局十万卡甚至百万卡计算集群 [1] - 核心厂商率先完成业绩兑现,随后根据迅速增长的业绩进一步提升预期并拔高估值 [1] - 中国光模块厂商在全球市占率持续提升,2024年全球光模块TOP10榜单中中国厂商占7席 [2] 技术发展趋势 - LPO、CPO、OIO等技术将在客户处并存,光模块厂商需提供覆盖所有技术的全套解决方案 [2] - 光通信与芯片集成度提高,领先企业有望凭借先发优势在800G时代"抢跑" [2] - 技术迭代迅速,企业可通过持续发布性能更好的新产品巩固地位,行业格局将进一步集中 [2] 市场规模预测 - 2025年800G以太网光模块市场规模将超过400G [2] - 预计2029年800G和1 6T光模块的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160亿美元(1120亿人民币) [2] 重点公司 - 中际旭创为国内光模块稀缺龙头 [2] - 光模块上游光器件厂商如仕佳光子、光迅科技、源杰科技等将迎来较大成长空间 [2]
剑桥科技半年度业绩亮眼:净利润增幅超50%,光模块业务成增长引擎
全景网· 2025-07-14 22:15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12,010万元至12,810万元,同比增加50.12%至60.12%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预计为11,920万元至12,730万元,同比增加84.47%至97.01% [1] - 业绩增长主要由高速光模块和电信宽带接入业务贡献,高速光模块业务需求旺、订单增、毛利率升,且日元升值带来汇兑损益同比增加约2,378万元 [1]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公司已成功研发并在多地量产800G及400G系列新产品,实现更低功耗和成本 [2] - 新一代1.6T OSFP光模块完成原型开发,400G QSFP112 DR4/DR4+、800G OSFP DR8/DR8+等多款硅光产品实现量产,海外市场认证顺利推进 [2] - 推进800G LPO产品开发,并着手1.6T LPO/LRO产品布局,国内、北美、日本等多地研发团队紧密协作推进基于3nm DSP的1.6T光模块开发 [2] - 完成25G PON产品研发并实现小批量发货,同时加速10G PON市场拓展,持续优化产品成本和竞争力 [2] - Wi-Fi 7及万兆网关产品在北美市场成功商用,Open Wi-Fi架构的室外AP产品已在全球多个场景部署 [2] 产能与制造布局 - 光电子智能制造基地在浙江嘉善正式开业,产品方案涵盖高速光模块、有线和无线宽带接入终端设备等ICT关键基础支撑设备 [3] - 嘉善基地定位为全球生产制造及分拔调度中心,将有效扩展公司在光电子领域的产能,满足市场对高速光模块、宽带接入设备等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3] - 与马来西亚合作伙伴扩建槟城巴都加旺生产基地,通过部署高速SMT产线、提升测试封装自动化水平等增强产能,以更好应对全球市场对高速光模块的需求 [3] 行业机遇与战略定位 - 全球算力竞赛进入"军备升级"新阶段,英伟达GB300 AI服务器的即将发布直接拉动1.6T光模块需求跃升 [4] - Marvell将2028年数据中心资本开支预期上调至万亿美元规模,印证了算力投资的长期景气度 [4] - 作为国内少数具备800G/1.6T光模块量产能力的厂商,公司有望在高端光模块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战略转型 [4] - 公司正式提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冲刺AI通信"A+H"第一股,H股上市进程的推进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1][4] - 通过搭建"A+H"双融资平台,不仅能获得更充沛的研发资金,还将提升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影响力 [4] 财务预测 - 华鑫证券预测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51.90亿元、71.16亿元、95.01亿元 [4] - 同期EPS分别为1.13元、1.84元、2.76元,当前股价43.70元对应PE分别为39倍、24倍、16倍 [4]
诺安基金左少逸:人工智能新基建价值落地 看好AI智能终端
快讯· 2025-04-23 14:20
核心观点 - 继续看好2025年科技板块行情,可能出现波折但趋势不改 [1] 行业驱动因素 - 人工智能成本下降正推动AR眼镜、服务机器人等进入消费级市场 [1] - 大模型训练引发的算力竞赛是全球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 [1] - 算力竞赛降低了大模型训练和使用成本,为智能终端和软件应用带来利好 [1] 重点投资方向 - 投资聚焦于智能终端和应用侧 [1] - 应用侧大模型深度融入智能驾驶等行业 [1] - “车路云一体化”是智能驾驶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1] - 科技新基建与信创是未来值得关注的方向 [1] 行业应用与生态 - 国产大模型融入金融、医疗等多领域,通过定制化开发实现智能化升级 [1] - 国产大模型推动行业标准与应用生态协同发展 [1] 关键观察指标 - 需关注算力成本下降、大模型升级迭代及低成本下赋能行业进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