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搜索文档
正式发布!我国主导制定→
科技日报· 2025-08-12 18:29
国际标准发布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导制定的两项航天领域国际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 截至目前由我国主导制定的航天领域ISO国际标准已发布30项 发布和在研标准总数累计达38项 [1] 标准内容 - 《航天系统—发射窗口估计与碰撞规避》规定了发射窗口分析和安全发射时机识别程序的相关要求 以及碰撞规避风险评估矩阵的相关约束和要求 适用于单次发射任务中新发射物体与飞行路径上任何空间物体之间的碰撞风险分析 [1] - 该标准由我国联合美国 法国 日本共同提出 由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承担具体起草工作 [1] - 《航天系统—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要求》规定了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在轨稳定运行的定义 根据卫星在轨稳定运行的影响因素 规定了对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在轨稳定运行能力的构建原则和要求 [1] 标准制定参与 -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主导编制《航天系统—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要求》 [2] - 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作为ISO/TC20/SC14技术对口单位与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技术协调 并作为参编单位全程参与了标准制定过程的技术修改和讨论 [2]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制成功,有望大幅加快商业化进程
科技日报· 2025-08-12 15:2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因高效率和长寿命而备受关注,但其运行温度通常高达700摄氏度至800 摄氏度,需使用昂贵的耐高温材料,这制约了其广泛应用。据最新一期《自然·材料》杂志报道,日本 九州大学研究团队研制出可在300摄氏度中温条件下高效运行的新型SOFC,有望推动低成本、低温 SOFC的开发,并可大幅加快其商业化进程。 SOFC采用陶瓷作为电解质,运行温度高,适合固定式发电。如果将陶瓷电解质的运行温度降低,制造 和维护成本也能降低。研究发现,电解质由不同原子组合并按晶格结构排列,质子需在这些原子间穿 行。过去的研究尝试通过加入化学掺杂剂来提高质子传输速度。然而,这一方法虽然能增加质子数量, 却常导致晶格堵塞,使质子运动变慢。新研究旨在找到既能容纳大量质子又能让其自由运动的氧化物晶 体。 结构分析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钪原子会将周围的氧原子连接成"ScO6高速通道",使质子以极低的 迁移势垒快速通过。这条通道宽阔且振动柔和,避免了高掺杂氧化物中常见的质子陷阱。晶格动力学数 据还表明,锡酸钡和钛酸钡的结构比传统SOFC材料更"柔软",可吸收更多钪,从而进一步提升质子传 输性能。 这一成果解决了掺杂量与离子 ...
最古老黑洞已有133亿岁“高龄”
科技日报· 2025-08-12 15:23
研究团队与发现 - 国际天文学家团队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科学家领衔 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捕捉到宇宙大爆炸后仅5亿年存在的超大质量黑洞[1] - 黑洞质量为3亿倍太阳质量 以133亿年高龄刷新最古老黑洞纪录[1] - 研究成果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1] 观测方法与技术 - 通过光谱学分析将光分成不同波长研究物体特征 远离地球气体光被拉伸成更红波长 靠近地球气体光被压缩成更蓝波长[1] - 红蓝交错光谱成为分析遥远物体物理性质的独特武器[1] - 通过韦布望远镜CAPERS项目光谱数据确认目标星系CAPERS-LRD-z9呈现独特"小红点"特征[1] 星系特征与黑洞属性 - 目标星系属于宇宙婴儿期(前15亿年)星系 具有体积紧凑 色泽红艳且异常明亮的特征[1] - 超大质量黑洞是星系异常亮度的来源 通过压缩并加热吞噬物质产生巨大光和能量[1] - 黑洞质量估计为太阳的3亿倍 是目前已确认最遥远的黑洞[1] 科学意义与理论推测 - 新发现有助于揭示"小红点"星系呈现明亮红色的原因 可能源于黑洞周围厚气体云将光线扭曲成更红波长[2] - 早期宇宙巨大黑洞为研究天体演化提供宝贵机会[2] - 天文学家推测黑洞可能拥有超乎想象的原始体重 或成长速度比现有模型预测快得多[2]
浙江试点分布式光伏电站气象数据上云
科技日报· 2025-08-12 10:25
分布式光伏气象数据上云 - 10千伏小乔光伏电站成为浙江省首座分布式光伏气象数据组网试点电站 其部署的微气象装置可实时采集辐照度 环境温度 湿度等9项核心气象参数 [1] - 国网衢州供电公司已在衢州市分布式光伏电站部署50多套微气象装置 统一数据标准格式并建立映射模型 实现数据实时同步至调度自动化系统 [1] 技术应用与效益 - 气象数据尤其是实时辐照度信息对光伏发电功率预测至关重要 精准监视及预测可帮助电网科学安排常规电源出力 减少备用需求 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1] - 分布式光伏电站分布广 规模小 数据采集标准不一 实时数据获取与集中管理存在挑战 制约电网对出力波动的精准掌握 [1] 未来发展计划 - 公司将深化试点应用 持续优化数据模型 配合该模式在浙江全省推广 为能源绿色转型和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2] - 更多分布式光伏站点气象数据上云后 结合历史数据和预测模型 浙江省新能源发电功率有望提升 [1]
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全球占比超40%
科技日报· 2025-08-12 10:23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 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40% [1] - 2024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4237万千瓦/1.01亿千瓦时 较2023年底增长超130% [1] - 累计装机规模为"十三五"末(2020年)的20倍 [1] 技术路线分布 - 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 占已投产装机比例的96.4% [2] - 压缩空气储能与液流电池储能各占比1.0% [2] - 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等创新技术加速应用 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2] 运营效率指标 - 2024年全国新型储能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 较2023年增加0.2小时 [1] - 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达911小时 较2023年提升约300小时 [1] - 年均等效充放电次数221次 较2023年提升59次 [1] 区域应用表现 - 浙江、江苏、重庆、新疆、广东等省份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超1000小时 [1] - 新型储能调用情况较2023年大幅提升 [1] 政策与产业生态 - "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发展政策框架初步构建 产业稳步发展 [2] - 技术路线涵盖全球工程应用主要类型 调度运用水平稳步提高 [2]
三峡坝区船舶用上“充电宝”
科技日报· 2025-08-12 10:23
在航行过程中,船电宝可利用船舶柴油、光伏设备或小型风电设备发电,进行电能补充;当船舶靠泊码 头时,只需将船电宝与船舶电力系统连接,就能快速为船舶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满足船上照明、空 调、厨房设备等用电需求,真正做到大容量储能、快速充放电。 清晨,阳光洒在三峡大坝上游秭归江段的江面上,"亲河1038"号散货船缓缓靠泊在码头。船长李安邦像 往常一样,有条不紊地准备安排船员接岸电。这一次,他的船舶试用上了船电宝,让他轻松不少。 船电宝全称为船舶储能电源系统。它就像一个"超级充电宝",是一种集电能存储、充放电、远程控制等 功能于一体的移动式、更替型、共享型大容量船用电源设备。作为岸电接入系统的一种补充模式,它能 在无岸电接入且不启动柴油发电机的情况下,提供船舶基本生活用电保障。 今年7月以来,通航在三峡大坝上游水域的10多艘大型货船完成船电宝的安装,100余艘船签约安装,船 电宝在三峡坝区水域快速推广。 "以前船舶靠泊时,接岸电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回忆起过去,李安邦不禁皱起了眉头,"那时候的 老式岸电设备还没有升级改造,岸电接插件标准不统一,不仅接电费时,还得安排专人时刻盯着,生怕 出现一点问题。" 说话间,他带 ...
【科技日报】氢锂双引擎延伸工业无人机航线
科技日报· 2025-08-12 09:57
技术突破 - 高比能氢-锂混合动力系统成功应用于工业无人机,解决了"续航短、载重小"的行业难题 [2] - 系统基于两项核心技术:高比能超低温电池技术(工作温度-40℃至50℃)和高比能氢-锂混动技术 [2] - 氢-锂混合动力系统续航较传统锂电池提升超100%,单次任务连续巡航2小时以上 [3] - 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实现"削峰填谷"模式,系统能耗较单一能源方案降低18% [4] - 锂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在-40℃放电容量保持80%以上,-20℃仍可充电 [3] 技术创新 - 采用8微米超薄质子交换膜和复合催化剂,使膜电极具备自增湿功能 [5] - 阴极扩散层设计为梯度孔径结构,优化气流分布 [5] - 电解液"抗冻配方"和负极纳米硅碳复合材料使锂电池在-40℃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92% [5] - 自适应热管理系统使极寒地区作业续航衰减控制在20%以内 [5] 应用场景 - 系统已在农业(茶园监测)、林业(火情巡检)、渔业(水质监测)、应急(物资运输)等多领域完成示范应用 [6] - 规划开发高原专用型、海洋型、高温型、低温型等细分型号,拓展至边境巡逻、海上风电巡检等场景 [7] - 目前已完成中试定型,进入商业化加速期 [6] 产业化进展 - 上海洗霸科技已成立专注于氢混动力电源及高比能锂电池生产的子公司 [7] - 规划年产能7500套动力系统,生产线正在建设中 [7] - 目标2026年交付1000套以上,2028年推出细分型号,2030年累计交付10000套以上并建立行业标准 [7] 行业影响 - 技术为低空经济飞行器提供适应极端环境、超长航时、高性能的能源解决方案 [2] - 将有力推动我国低空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应用拓展 [2] - 团队目标使"中国动力"成为全球低空经济的绿色新标杆 [8]
从政策试点到规模化推广 绿电直连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
科技日报· 2025-08-12 09:54
政策框架与战略意义 - 国家首次明确绿电直连规则框架 推动新能源就近消纳与低碳转型 [1][2] - 政策旨在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 应对国际碳壁垒挑战 加速实现双碳目标 [2] - 绿电直连可实现电量物理溯源 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并降低用电成本 [2][4] 行业影响与模式变革 - 推动新能源应用模式从集中开发转向集中式与分布式消纳并举 [4] - 创造去中介化市场交易新机制 突破传统电力交易模式与电网利益壁垒 [4] - 催生"产用一体"能源用户和综合能源服务商两类新型经营主体 [4] - 助力形成全国统一且区域灵活适配的电力市场格局 [5] 电价机制与价值体现 - 传统电价仅反映发电成本 清洁能源环境价值被低估 [4] - 直连模式允许企业为降碳收益支付溢价 形成反映环境价值的电价机制 [4] 地方实践与推广挑战 - 江苏 云南 青海等省份已出台推动方案 云南通过6条路径推动绿电就地转化 [6] - 青海规定上网电量占比上限一般不超过20% 强化源荷适配 [6] - 需克服技术经济体制等多维障碍 投资回报机制不健全影响主体积极性 [6] - 余电交易存在操作障碍 需发展"直连+储能+需求响应"复合型项目 [6] 电网协同与系统安全 - 需协调电网企业收益受损问题 直连模式导致其售电量减少 [7] - 需合理分摊备用电源等电网服务成本 否则削弱直连价格优势 [7] - 可借鉴欧盟要求直连用户保持大电网备用连接的做法 平衡灵活性与安全性 [7]
“宁电入湘”送电量破20亿千瓦时
科技日报· 2025-08-12 09:45
电力输送工程进展 - "宁电入湘"工程累计向湖南输送电量突破20亿千瓦时 [1] - 工程自6月29日正式向湖南送电以来持续保持高负荷运行 [1] - 7月16日首次达到400万千瓦满功率负荷运行 [1] - 7月17日持续满功率发电,日送电量达0.76亿千瓦时 [1] - 7月18日累计输送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 [1] 工程规划与预期 - "宁电入湘"工程是宁夏建设的第三条电力外送"大动脉" [1] - 目前双极低端系统已源源不断送电至湖南 [1] - 工程预计今年9月整体竣工投产 [1] - 竣工后将具备800万千瓦送电能力 [1] 区域电力需求 - 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导致电网负荷屡创新高 [1] - 工程有效缓解湖南及华中地区电力保供压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