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搜索文档
黑龙江省: “三板斧”重构成果转化生态
科技日报· 2025-08-12 09:14
"我省创新底蕴深厚,但经济社会发展却和科研进步不成正比。"在黑龙江省科技厅成果一处处长周昊看 来,黑龙江不是没有好成果,而是尚未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生态,没有让高科技扎根并壮大成长 的土壤。 本报记者 朱 虹 7月初,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月系列活动火热收官。其间,全省开展活动116场,促成合作签约53项, 签约金额达1.27亿元,选派科技总师400人……这组数字的背后,是黑龙江省以制度创新撬动科技成果 转化带来的澎湃动能。 长期以来,科研成果"省内开花省外香"、企业需求与科研成果"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断裂等问 题,成为黑龙江从"科教大省"向"产业强省"跨越路上的羁绊。 为此,黑龙江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构建转化生态,以"机制+生态+数智"支点突围,重塑东北老工业 基地的创新基因。 机制改革破解转化难题 要想破解这一困境,黑龙江省必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打通"从书架到货架"的技术商品化路径。2023年 8月,《新时代龙江创新发展60条》出台,拉开了改革序幕。该政策从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创新 等7个维度精准发力,更借鉴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科研成果在合肥、苏州、深圳产业 化成功的经验, ...
美欲在月球建百千瓦核反应堆?专家表示操之过急
科技日报· 2025-08-12 09:02
项目概述 - NASA宣布启动月球核反应堆招标计划 目标开发100千瓦核裂变系统 计划2030年前发射升空 [1] - 该项目被定位为"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关键组成部分 并被视为赢得新太空竞赛的战略筹码 [3] 技术规格 - 反应堆设计采用铀燃料紧凑型裂变结构 配备多层辐射屏蔽系统 使用斯特林发动机或热电转换系统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7] - 系统需满足月球基地100千瓦电力需求 支持栖息地运转 生命支持 通信 科学实验及工业运营 [6] - 反应堆可部署于月球永久阴影区 通过风化层掩埋减少辐射暴露并调节温度 采用远程监控实现无人值守运行 [7][4] 技术挑战 - 现有设计方案面临重量限制难题 此前三家公司的40千瓦反应堆方案均未达到6吨重量红线 [6] - 月球环境存在极端挑战:310℃昼夜温差 低重力条件运行 废热管理 以及辐射防护要求 [9][3] - 新型着陆器如SpaceX星舰和蓝色起源蓝月亮理论载荷达15吨 但尚未完成开发 [9] 战略意义 - 核能系统可解决月球14天长夜黑暗环境供电问题 克服火星沙尘暴对太阳能的限制 [4] - 提供不依赖太阳能的持续供电能力 对长期科考和基地运营具有关键作用 [4] - 项目背后体现美国对太空主导权的战略考量 中俄已宣布合作计划于2030年代中期建成月球反应堆 [4] 研发背景 - NASA自新世纪起累计投入2亿美元研发太空核电系统 曾授予洛克希德·马丁 西屋电气和直觉机器公司各500万美元合同 [6] - 尽管技术可行性得到国家实验室专家认可 但多数专家认为2030时间表过于激进 审批流程可能耗时数年 [9][8]
绿电直连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
科技日报· 2025-08-12 08:53
绿电直连政策框架 - 国家首次从层面明确绿电直连模式规则框架 推动新能源就近消纳与低碳转型 [1] - 绿电直连需技术突破、制度创新、利益重构协同推进 未来或成主流能源模式 [1] - 政策旨在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 应对国际碳壁垒 加速实现双碳目标 [2] 绿电直连模式定义与价值 - 绿电直连指新能源通过直连线路向单一用户供电 实现电量物理溯源 [2] - 模式可挖掘就近消纳需求 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2] - 满足企业绿色转型需求 降低用电成本 尤其利好外向型企业应对碳关税 [2][3] 行业结构性变革 - 改变新能源应用模式 从集中开发转向集中式与分布式消纳并举 [4] - 电网角色重塑为选择性服务商 发电企业与用户可自主选择直连模式 [4] - 催生"产用一体"能源用户和综合能源服务商两类新型经营主体 [5] 市场机制创新 - 突破传统电力交易模式 创建去中介化交易机制 破解电网利益壁垒 [4] - 形成反映环境价值的电价机制 企业可为降碳收益支付溢价 [4] - 政策鼓励地方差异化探索 助力形成全国统一且灵活适配的市场格局 [5] 地方实践与挑战 - 江苏、云南、青海等省已出台实施方案 云南提出6条路径推动绿电就地转化 [6] - 青海规定上网电量占比上限不超20% 需强化源荷适配 [6] - 面临技术、经济、体制多维障碍 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待突破 [6] 电网协同与安全 - 需协调电网企业收益受损问题 直连模式减少其售电量 [7] - 成本分摊矛盾待解 需合理分摊备用电源等电网服务成本 [7] - 可借鉴欧盟经验 保持与大电网备用连接以平衡灵活性与安全性 [7]
2025年服贸会将突出科技赋能特色
科技日报· 2025-08-12 08:53
杨华森介绍,本届服贸会充分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各种科技手段,提升服务品质。例 如,电瓶车管理系统可根据园区人流变化进行电瓶车预约、线上调度管理,实现智能报站;首次推出场 馆人流数据监测,实现场馆人流精细化管理;引入AI智能翻译,优化字幕展示形式,可提供跨语种实 时交流服务;数字平台上线智能助手"小福",为用户提供定制化逛展服务。 北辰集团党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杨华森介绍,截至目前,本届服贸会主题展和专题展的招展工作 已基本完成。主宾省安徽将展示量子通信的尖端成果、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案例、服务贸易创新发 展实践成果、文化出口特色亮点等。同时,本届服贸会的9大专题展已有800余家企业意向线下参展,包 括330余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各参展商聚焦年度主题,运用科技化、智能化手段,重点展示 新技术应用场景、解决方案和产品背后的服务内容。"杨华森说。 科技日报北京8月11日电 (记者吴叶凡)记者从11日举行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 简称"服贸会")媒体吹风会上获悉,2025年服贸会将于9月10日—14日在北京首钢园区举办。本届服贸 会聚焦"数智领航,服贸焕新"年度主题,突出科技赋 ...
【科技日报】自动巡航杂交授粉育种机器人“吉儿”诞生
科技日报· 2025-08-12 08:40
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成功研制世界首台自动巡航杂交授粉育种机器人"吉儿" [1] - 科研人员融合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改造作物花型使其便于机器人操作 [1] - 该技术解决了机器人找不准花、看不清目标、下手没轻重三大难题 [1] 研发成果 - 研究首创"生物技术筑基+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劳作"的智能育种模式 [2] - 成功创制结构型大豆雄性不育系有望使我国率先实现大豆杂交育种 [1] - 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8月11日在线发表于《细胞》杂志 [1] 产业影响 - 突破可显著降低育种成本、缩短育种周期、提升育种效率 [1] - 精准创制柱头外露型雄性不育系有望大幅提高杂交育种和制种效率 [1] - 审稿人评价该研究为通过交叉融合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和产业难题的典范 [2] 技术体系 - 科研人员融合育种机器人与从头驯化、育种加速器等前沿育种技术 [1] - 打造"智能育种工厂"能快速定制优良品种 [1] - 标志着我国率先构建完整的智能育种和制种技术体系 [2]
氢锂双引擎延伸工业无人机航线
科技日报· 2025-08-12 08:38
近日,在安徽黄山脚下,薄雾萦绕的茶山间,一架工业无人机轻盈掠过层层叠叠的绿浪。它无须频繁折 返充电,单次飞行即可完成整片茶园的病虫害监测与预警。驱动这架无人机的,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 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忠伟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比能氢-锂混合动力系统。该系统基于团队的两项核心技术 ——高比能超低温电池技术与高比能氢-锂混动技术,成功破解了工业无人机"续航短、载重小"的行业 团队智能能量管理系统技术负责人吴私介绍,为突破传统氢燃料电池的"水土不服"难题,团队在材料与 控制层面实现双重创新。 他们采用8微米超薄质子交换膜及自主开发的复合催化剂和亲水基团修饰技术,使膜电极具备自增湿功 能,无需增加加湿系统,且抗反极能力提升至2000分钟;阴极扩散层设计为梯度孔径结构,优化气流分 布,避免水淹或膜干;动态模型可预测和调节气流量,确保了无人机剧烈飞行时的稳定性;高比表面积 散热翅片和传质强化技术提高了散热效率并优化反应效率,保证电池高效稳定运行。 难题。 两项技术的协同发展,为低空经济飞行器提供了适应极端环境、超长航时、高机动性的多元化、高性能 能源解决方案,将有力推动我国低空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应用拓展。 打破"续航天花板" ...
论文工厂产业化、AI代写成风 科学出版业面临学术诚信危机
科技日报· 2025-08-12 07:59
科学欺诈产业链现状 - 科学欺诈已形成涵盖论文工厂、出版商、编辑的复杂产业链[1] - 33名编辑存在异常 其中一名编辑处理的79篇论文中有49篇被撤回 比例高达62%[2] - 印度钦奈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协会提供从论文写作到期刊发表的一站式服务 收费在250至500美元之间[3] - 2016年至2020年间疑似论文工厂产出的论文数量每1.5年就翻一番 增速是整体科学文献增长的10倍[3] 学术出版机构问题 - 《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期刊存在编辑处理论文异常现象[2] - 英国Hindawi出版社旗下10种期刊因类似问题导致停刊[2] - 通过分析PubPeer上2000多篇含有重复图像的论文 识别出多个论文集群在同一时间段发表在有限期刊上[2] AI技术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 自2022年ChatGPT问世以来 科学论文中AI生成内容比例持续上升[4] - 截至2024年9月 计算机科学领域约22.5%的论文摘要被识别为经过大语言模型修改[4] - 电气工程和系统科学领域AI生成内容比例为18% 统计学领域为12.9%[4] - 2023年研究发现有三分之一研究人员无法识别ChatGPT生成的医学期刊摘要[4] 学术诚信应对措施 - 出版伦理负责人表示已意识到论文工厂存在并将对相关编辑展开调查[5] - 出版商已投入大量资源解决研究诚信问题[5] - 需要建立更严格的标准规范AI技术使用 要求作者明确标注AI参与内容及比例[6] - 期刊启用基于词汇频率的算法模型检测AI生成内容[6]
“沧渊号”盾构机正式始发
科技日报· 2025-08-12 07:57
行业突破 - 我国自主研制的直径最大泥水平衡盾构机"沧渊号"正式始发 标志着海太长江隧道项目进入掘进施工阶段 [1] - "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 66米 整机总长176米 总重量超过5650吨 是目前国内自主研制直径最大的泥水平衡盾构机 [1] 技术亮点 - 针对超长距离 超大直径 超高水压 超大埋深等工程特点 创新集成三大核心技术 [1] - 通过"数字大脑"实现智慧化管控 采用"智刃铁齿"技术突破高效掘进瓶颈 [1] - 搭载全球首创的"智慧心脏"主动防护系统 确保施工安全高效 [1] 行业地位 - "沧渊号"代表我国在高端隧道施工装备领域取得新突破 [1]
自动巡航杂交授粉育种机器人“吉儿”诞生
科技日报· 2025-08-12 07:56
智能育种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成功研制世界首台自动巡航杂交授粉育种机器人"吉儿",融合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改造作物花型,解决杂交育种难题 [1] - 该技术可显著降低育种成本、缩短育种周期、提升育种效率,相关成果发表于《细胞》杂志 [1] - 科研人员创制结构型大豆雄性不育系,有望使我国率先实现大豆杂交育种并大幅提高产量 [1] 技术模式与应用前景 - 首创"生物技术筑基+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劳作"的智能育种模式,构建完整的智能育种和制种技术体系 [2] - 通过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攻克机器人操作精准度问题,实现智能自动化杂交育种和制种 [1][2] - 审稿人评价该研究为创新性突破,是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和产业难题的典范,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 行业影响 - 育种技术革新和品种升级换代被定义为驱动绿色革命的关键引擎 [1] - 研究团队打造"智能育种工厂",融合育种机器人、从头驯化、育种加速器等前沿技术,可快速定制优良品种 [1]
我国主导制定的航天领域两项国际标准发布
科技日报· 2025-08-12 07:56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导制定的两项航天领域国际标准由ISO正式发布 截至目前由我国主导制定的航天领域ISO国际标准已发布30项 发布和在研标准总数累计达38项 [1] - 《航天系统—发射窗口估计与碰撞规避》(ISO 21740:2025)规定了发射窗口分析和安全发射时机识别程序的相关要求 以及碰撞规避风险评估矩阵的相关约束和要求 适用于单次发射任务中新发射物体与空间物体之间的碰撞风险分析 [1] - 该标准由我国联合美国 法国 日本共同提出 由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承担具体起草工作 是我国积极参与外空治理 共建外空活动规则的实践 [1] 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国际标准 - 《航天系统—卫星姿态轨道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要求》(ISO 16615:2025)规定了卫星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在轨稳定运行的定义 根据影响因素规定了对系统在轨稳定运行能力的构建原则和要求 [2] - 该标准由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主导编制 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作为技术对口单位与国际标准化组织进行技术协调 并全程参与标准制定过程的技术修改和讨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