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搜索文档
呈井喷之势的国产创新药再迎机遇
中国青年报· 2025-07-19 10:56
创新药发展现状 - 2024年我国获批1类创新药数量达48种,是2018年的5倍以上,上半年已近40种,呈现"井喷效应" [1] - 2024年美国FDA批准创新药50种,仅比我国多2种,显示我国创新药研发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1] - 抗肿瘤药物是创新药研发重点领域,我国在肺癌治疗领域已从跟随模仿转向领跑,在新靶点药物研发、新技术突破等方面取得进展 [1] - 我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从10年前的33.3%提升至2023年的43.7%,相当于每年多挽救50万患者生命 [4][5] 重点创新药产品 - 依沃西单抗是全球范围内获批的4种肺癌治疗双抗类药物之一,目标治疗患者最广 [2] - 依沃西单抗三期临床试验显示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11.1个月,优于"药王"帕博利珠单抗的5.8个月 [2] - 芦康沙妥珠单抗是我国获批的全球首个靶向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已获得肺癌和乳腺癌适应症 [3] - 依沃西单抗纳入医保后价格从2299元/支降至736元/支,降幅达68% [4] 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 - 国务院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从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等多方面提供政策保障 [3] - 新药从获批到纳入医保时间从5年缩短至1年,约80%创新药可在上市两年内纳入医保 [4] - 国家医保局联合卫健委出台《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真创新和差异化创新 [6] - 政策明确支持医保数据用于创新药研发,帮助企业确定研发方向和布局管线 [7] 商业健康保险支持 - 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重点纳入超出基本医保保障范围的高价值创新药 [8][9] - 2024年商业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9773亿元,同比增长8.2%,接近居民医保筹资总水平 [9] - 商保创新药目录将尊重商业保险公司市场主体地位,保险公司和行业专家参与决策 [11] - 首个商保创新药目录将于2024年10-11月公布,企业可同时申报医保目录和商保目录 [10][11] 行业挑战与应对 - 行业存在跟随创新多、同质化严重、临床价值优势不明显等问题 [6] - 依沃西单抗上市后引发多家企业跟进,导致同靶点药物"内卷式竞争" [6] - 医保部门将通过药物经济学评估等方法,形成符合药品临床价值的医保支付标准 [7] - 对合理使用创新药的病例,支持医疗机构自主申报特例单议 [7]
为拉萨“添绿”的年轻人
中国青年报· 2025-07-19 09:46
"非常值得。"站在拉萨市中心城区水系生态治理工程(二期)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提升工程文化 长廊上,90后项目设计经理丁阳向记者展示了项目施工前后的对比图。能够见证拉萨内河如今生机勃勃 的模样,他非常自豪。 拉萨的日光在3名年轻人的脸上留下了印记,满山的绿树、水上展翅的红嘴鸥证明了他们的成绩。 近年来,西藏高起点谋划推进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建设,在10年(2021年至2030年)的规划期内, 计划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06.72万亩。其中,南山造林片区造林面积4358.8亩,栽植油松、白皮松、藏垂 柳、山杏等苗木10余种、86万余株。 丁阳介绍,这一位于拉萨河仙足岛和太阳岛之间的项目总长4.1公里。2023年改造前,这里杂草丛 生,步道系统凌乱且不连通,无休闲空间,居民游客难以亲水游玩,河道岸边仅设置基本防洪护栏。 接到项目后,丁阳"基本上每年都在这里(拉萨)待300天"。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项目立项 后,当地政府部门和施工单位多方征求过周围居民的意见或建议。丁阳举例,在仙足岛区域,最初设计 方案的防护栏为封闭式钢筋混凝土防护栏,外观用文化装饰板包装。有居民提出,这样的防护栏不利于 小朋友欣赏对岸的风景、观赏河 ...
2024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发布
中国青年报· 2025-07-19 09:21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营收规模达到495.50亿元 [1] - 2024年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6.38亿人,同比增长16% [1] - 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规模达4210万部,同比增长11.19% [1] - 网络文学IP改编量为83250部,同比增长14.55% [1] - 网络文学平台驻站作者总数约为3030.1万人,同比增长3.44% [1] 行业发展趋势 - 网络文学正在步入以用户和消费转化为核心的新阶段 [1] - "网络文学转化微短剧计划"推动网文与微短剧产业深度融合 [1] - "北京网络文学创作基地"在北京市经开区正式揭牌 [1] 版权保护机制 - 《网络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实务蓝皮书》涵盖行业背景、法律解析、风险防控、维权路径与典型案例五大板块 [2] - 网络文学"快保护"机制建立"投诉-处置"快速响应与长效沟通机制 [2] - 该机制旨在压缩侵权处理周期,形成版权保护生态闭环 [2]
企业创新“挑大梁” 再造活力“新广东”
中国青年报· 2025-07-18 21:50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广东熠日照明科技有限公司从传统灯具企业成长为年产值达10亿元、外贸占比近七成的行业"黑马",拥有200多项独家专利,研发投入占全年总营收的5% [3][4] - 中集集装箱集团新会基地通过"集装箱+"集成装备技术跨界创新,拓展至水产养殖等领域,探索环境友好型发展路径 [5] - 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中企业牵头占比超50%、参与占比超90% [5] 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 - 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孵化超140家硬科技企业,头部公司估值累计达100亿美金,团队存活率80%以上 [8][9] -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累计创办、投资、孵化企业150余家,其中60家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9] - 广东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2024年营业收入超900亿元,整体实力国内第一梯队,形成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9] 低空经济与新兴赛道 - 广东低空经济规模超千亿元,聚集相关企业1.5万余家,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占全国95%,工业级无人机占全国54% [10] - 产业链覆盖材料研发、零部件制造、整机生产、运营服务等全环节,产业生态日趋完善 [10] 人才政策与青年创新 - 惠州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团队35岁以下青年占比达68%,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培训基地,提供千万级科研经费 [12] - 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年研发人员主导研发的片式电感器月销售额超百万元,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8岁 [13] - 广东本硕博培养规模达21.4万人,校企师资1.6万人,覆盖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60个产业门类 [14]
短篇网络小说将加大与短剧的双“短”融合
中国青年报· 2025-07-18 21:21
网络文学行业发展趋势 - 短篇网文市场正在崛起,中长篇传统占据主流但短篇创作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1] - 以知乎为代表的网络社区为短篇网文提供创作土壤,孵化出盐言故事等创新模式 [1] - 短篇创作形式激发新的产业价值和创作路径,表达力量未被削弱反而增强 [1] 短篇网文市场数据 - 2024年数据显示中短篇创作一年内新增200万部作品 [1] - 盐言故事平台累计拥有1420万月订阅会员、100万投稿作者、20万部签约作品 [1] - 平台累计为创作者分成收入超过10亿元 [1] IP衍生开发成果 - 盐言故事IP已售出数百部影视版权,5000多部改编为有声剧,近百部售出竖屏短剧版权 [3] - 添翼影视与盐言故事合作推出《执笔》《一梦如初》等爆款短剧,计划推进《照殿红》影视化 [3] 平台战略布局 - 盐言故事将加强短篇内容与短剧的"双短融合",计划推出更多精品短剧 [3] - 平台上线版权交易中心"盐珍阁",储备超万部作品以加速影视化进程 [3]
让实验室“金点子”加速变成产业发展“金钥匙”
中国青年报· 2025-07-18 20:59
公司研究:大连科天新材料有限公司 - 公司核心优势在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陶瓷铝晶种工程化制备技术,该技术起源于199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论文,经过4000余轮试验及30余年研发历程实现产业化[1] - 公司成功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展示从博士论文到实验室材料、样品、试制品直至产业化应用商品的全链条转化过程[1][10] - 企业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实现技术推广,两款参展产品均为与下游企业联合研发[2] 行业趋势: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 第三届链博会首次设立创新链专区,吸引14家机构参展,包括国际组织、政府部门及科创企业,旨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2] - 产业基础"一条龙"应用计划由工信部发起,已覆盖113个应用方向,带动1600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形成186项标准及1300项发明专利授权[4][8] - 中储国能与卧龙电气联合研制全球最大105兆瓦2极高速电机"储龙105",填补国内百兆瓦级双工况电机产品空白[4] 科技成果转化实践 -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展示3条产业协同创新链,通过整合上下游企业专攻不同环节实现技术突破[3] - 上海技术交易所构建技术定价机制,结合产业大数据形成公允价格参考,已促成超100亿元金融授信[5][12] - 创新链专区首日即收到多项专利技术转让申请,通过服务打通信息壁垒加速供需对接[6]
华东理工大学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本硕贯通培养
中国青年报· 2025-07-18 20:07
创新创业学院成立 - 华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正式成立,由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与工程创新实践中心联合组成 [1] - 学院以工程创新为核心,技术转化为路径,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目标分层分类培养"强能力、善落地、宽视野、有担当"的创新英才和创业领袖 [1] 人才培养模式 - 采用本研贯通培养,课、训、赛、创一体管理模式,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结合问题 [3] - 协调科技教育、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叉贯通融合 [3] - 打通企业出题师生答题渠道,以科技创新竞赛促进成果转化 [3] AI双星育人目标 - 设计AI双星育人目标,培养"有智、有识、有能、有责"且"懂科学、会技术、能应用、善革新"的新时代人才 [5] - 近一半学生采用交叉复合型培养模式,10%加入本博贯通拔尖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等 [5] 学科研讨与创新 - 开展横跨文、理、工等学科的分组研讨,聚焦交叉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等议题 [5] - 探讨"学院何为""学科何为""专业何为",为智慧工程教育提供新思路 [5]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守正创新让老字号药企“越活越年轻”
中国青年报· 2025-07-18 16:40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1957年成立的延边国营敦化鹿场,现已发展为涵盖医药、金融、大健康三大业务板块的现代化企业,拥有占地面积122公顷的工业园区 [1] - 公司通过守正创新实现立体化升级,在深耕基础药的同时拓宽产业道路 [1] 业务架构与核心生产力 - 公司拥有20家子公司,其中6家为药品加工企业,5家为药品销售公司,其余为配套和研发公司 [3] - 公司现有生产批准文号624个,其中中药和化学药品各312个,包含46个独家品种和独家剂型产品 [3] - 207个产品被列入2023年国家医保目录(甲类98个,乙类109个),91个产品进入2018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3] 跨界投资与财务表现 - 公司为广发证券发起人之一,截至2025年3月31日持有广发证券20.11%股份,为第一大股东 [6] - 2024年上半年预计利润超12亿元,对广发证券投资收益同比增长40.69% [6] - 连续17年现金分红,累计分红45.05亿元 [6] 大健康业务布局 - 通过"吉林敖东健康科技"和"吉林敖东酵素科技"两家子公司落地大健康业务 [8] - 电商和酵素产业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8] 社会效益与未来规划 - 集团员工超5000人,为地方就业和税收做出突出贡献 [8] - 未来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8]
00后泥瓦作“老师傅”拿下国赛一等奖
中国青年报· 2025-07-18 10:10
近日,在四川省泸州市举行的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 00后小将伊文龙在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赛区冲出重围,成为本届大赛年龄最小的一等奖获得者。在该赛区 39名平均年龄47岁的参赛选手中,伊文龙的夺魁之路并不容易。 记者走进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赛区,仿佛步入了大型工地。空气中弥漫着灰浆特有的味道。每名选手面前 都堆放着各类石材和原料,刨子、斧子、砌刀、水桶等工具摆了一地。 一众老师傅中,一个高大壮实的小伙子十分显眼。他皮肤黝黑,身穿迷彩裤子和条纹袜子,脚下却踩了 一双黑色的老布鞋。24岁的伊文龙是场上年龄最小的选手,但要论接触泥瓦作的年限,他称得上是一 名"老师傅"。 伊文龙出身于河北一个工匠世家,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泥瓦作很感兴趣,13岁就跟着父亲在家 学手艺。4年前,他第一次离开父亲的庇护,在工地上接触到墀头墙这种建筑构件。"当时别的师傅都会 做,就我不会。"伊文龙回忆,那时受到的冷遇让他"特别失落、闹心","后来我就在一旁看别人干,偷 偷跟着学"。从半生不熟到得心应手,墀头墙被他视为人生走向独立的重要转折点。而这次大赛,在看 到考题是墀头墙的那一刻,他感到"像是命运 ...
医学生的“浪漫”,普通人也能懂
中国青年报· 2025-07-18 10:10
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概况 - 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前身为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国立上海医学院人体标本陈列室,2013年重建后于2014年向公众开放,现藏有千余件人体标本与临床医学史料 [2][3] - 展馆依托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科建设,是国内最早的人体标本陈列室之一,最初仅对医学院师生开放 [2] - 11年来吸引全国参观者,包括青少年、家长、退休人员等全年龄段人群,社交平台涌现大量"宝藏博物馆""震撼心灵"等长文评价 [2][3][10] 核心展品与历史背景 - "镇馆之宝"包括复旦老校长颜福庆捐献的早夭双胞胎孙女标本,以及1000多件代表"生命无私馈赠"的珍贵馆藏 [3][4] - 颜福庆被誉为"中国现代医学之父",其长孙颜志渊为完成祖父遗愿决定捐赠遗体 [4][5] - 上海医学院教师靳安庸全家13口人签署遗体捐赠书,馆内为其设立纪念铜像 [5] - 展品包含20世纪40年代哈佛留学论文、二级教授手绘人体结构图、京剧演唱解剖学原理书籍等历史文献 [9] 运营特色与公众互动 - 馆长周国民采用个性化讲解策略,针对儿童展示百年切片与显微镜,将骨骼模型比喻为"保险箱"以增强趣味性 [10] - 推出"科艺结合"项目如"打开你的盲盒"人体解剖艺术展,包含3本解剖图谱画卷和人体盲盒互动装置 [11] - 与孤独症儿童组织合作举办音乐演出,建立80余人志愿宣讲队,用00后语言讲述"无言良师"故事 [11][12] 社会影响与教育价值 - 遗体捐献者档案墙展示1983年白血病研究生吴复生等感人故事,其申请书称捐赠是"给国家和人民的最后贡献" [7][8] - 上海首位公证遗体捐献的退休工人在公证书中强调"谁也不要阻止",体现时代精神 [8] - 解剖教学条件改善,从几十人共享1名"大体老师"变为8-10人共用1名,强化医学生感恩教育 [6] 创新实践与未来方向 - 打破"束之高阁"传统,允许参观者直接接触老物件,通过连载故事形式保持展馆生命力 [7][9] - 持续挖掘历史档案如早期遗体捐献申请书,通过具象化展示传递人文温度 [7][8] - 探索艺术与医学跨界合作,开设公众号文章《艺术,给了我们看待人体的新视角和勇气》深化公众认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