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搜索文档
2025年北京市中关村街道体育嘉年华闭幕
中国青年报· 2025-10-19 15:35
活动概述 - 2025年北京市中关村街道体育嘉年华闭幕式暨定向越野赛于10月18日在北京西山森林公园举行 [1] - 定向越野赛作为系列赛事的收官之战,标志着历时五个月的群众体育活动结束 [1] - 本届体育嘉年华由6月开始,共进行了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定向越野五项比赛 [3] 参与情况 - 定向越野赛有100支队伍的500名定向越野爱好者报名参赛 [1] - 整个嘉年华系列赛事吸引了上千名体育爱好者踊跃参与 [3] 活动组织与嘉宾 - 活动指导单位为北京市海淀区体育局,主办单位为中关村街道,承办单位为华奥星空 [3] - 闭幕式上,蹦床奥运冠军董栋和跆拳道奥运冠军郑姝音与参赛运动员代表进行了互动 [3] 活动意义 - 活动丰富了辖区职工的业余生活 [3] - 活动为企业间交流搭建了桥梁 [3]
赋能青年发展的“中国路径”
中国青年报· 2025-10-19 07:08
国家青年发展战略规划体系 - 将青年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构建多层级全覆盖的规划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独特性 [1] - "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入实施青年发展规划,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搭建青年成长平台 [1] - 在国家规划带动下,9个省级、112个市级、627个县级"十四五"规划设立青年发展专节,国家与地方的青年规划体系日益完善 [1] 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 - 2022年4月出台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45个城市和99个县域开启第一批全国试点 [2] - 各地针对青年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在就业质量、保障性租赁住房、婚恋生育、精神文化生活和营商创业环境等领域持续破题 [2] 青年群体的角色与贡献 - 青年被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储备,不仅是政策受益者更是积极建设者 [3] - 青年在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科技攻关前沿的科研人员、乡村振兴天地的"新农人"、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以及抢险救灾和基层治理的奋斗者 [3] - 青年展现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特质,成为中国发展爬坡过坎最需要的宝贵财富 [3] 青年工作的未来展望 - 需持续优化青年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土壤,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 [4] - 坚信关注青年、厚爱青年、成就青年的中国将赢得更加充满活力、希望与创造力的未来 [4]
联合国人口基金携手阿里健康呼吁社会关注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
中国青年报· 2025-10-19 00:17
活动与倡议 - 联合国人口基金与阿里健康共同举办纪念活动并发起“守护她健康,此刻请安心”女性健康关爱倡议 [1][3] - 倡议呼吁关注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并深化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以构建包容性创新解决方案 [4] - 活动正值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办30周年之际 [1] 中国妇女健康实践与成就 - 中国将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024年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至1.2% [3] - 2009-2024年中国开展免费宫颈筛查3.42亿人次 乳腺癌筛查2.45亿人次 [3] - 2012-2024年中央财政投入30.1亿元救助患病妇女 截至2025年6月18个省份为适龄女童免费接种HPV疫苗每年惠及约500万女童 [3] 女性健康消费趋势 - 妈妈们在线上购买健康产品时搜索行为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关注如“产后修复”等自身健康相关的词条 [3] - 准妈妈和妈妈们的购买行为不仅关注孩子健康也更关注自身健康 [3]
李宁品牌成为国际武术联合会全球合作伙伴
中国青年报· 2025-10-18 14:13
公司合作动态 - 李宁品牌成为2025至2032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全球合作伙伴 [2] - 李宁品牌将为国际武联官员及旗下赛事、裁判员提供包括运动鞋服、运动配件在内的全方位专业运动装备支持 [2] - 合作将满足国际武联赛事、会议等多场景需求 [2] 行业活动背景 - 第10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在四川峨眉山开幕,该赛事是全球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广的传统武术盛会 [2] - 本届赛事吸引了来自全球五大洲各年龄段近5000名传统武术习练者同台竞技 [2] - 该盛会为世界武术健儿提供展示技艺平台,并推动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2]
“置顶”百姓关切 落实“投资于人”
中国青年报· 2025-10-18 06:38
十四五规划民生导向 - 规划纲要中20项主要指标有7项涉及民生福祉,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1] - 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中部署了28项民生工程,涵盖教育提质扩容、健康保障和一老一小照护 [1] 财政投入规模与结构 - 十四五期间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规模近100万亿元 [2] - 教育支出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 [2] 重点民生工程成果 - 2021至2024年开工建设筹集约780万套保障性住房,帮助2000余万人实现安居 [3] - 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持续深化,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愈发坚固 [3] - 就业优先战略精准发力,重点帮扶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 [3] 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乡村振兴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差距持续缩小 [3][5] - 通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等措施,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和发展成果共享 [5] 社会救助体系完善 - 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4] - 政策推动社会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提升服务管理效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4]
争当中国品牌高端化新标杆,比亚迪汉长续航版上市
中国青年报· 2025-10-17 21:52
行业趋势 - 随着续航提升、超充普及和基础设施完善,用户对纯电动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主流车企也开始逐步实现盈利突破 [2] - 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主要原因是电池、电控和智能化相关技术快速发展,消费者对于续驶里程的焦虑已明显减弱 [3] - 中国品牌借电动化、智能化加速高端市场布局,开始重塑高端车市场格局 [2] 公司产品动态 - 比亚迪汉推出长续航版,汉DM-i长续航版纯电续航提升至245公里,亏电油耗仅3.44L/100km;汉EV长续航版百公里电耗更低至10.6kW·h [2] - 新车升级搭载TBC高速爆胎稳行系统、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等,并带来全新车色、内饰用料与配置的全面升级 [2] - 汉长续航版搭载"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其智能泊车辅助系统支持超过300种泊车场景 [2] - 汉长续航版全系标配第五代DM技术,通过首发动力域控7合1系统实现技术突破 [2] 市场表现与战略 - 比亚迪汉家族累计销量已超百万辆 [2] - 汉长续航版被定位为深度践行"用户思维"、回应市场需求的诚意力作,旨在争当中国品牌高端化的新标杆 [2][3] - 汉家族以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双轮驱动,从5年前中国品牌高端化的破冰之作发展为百万用户共同见证的价值标杆 [3]
王筱雯:“新中国第一馆”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 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 2025-10-17 20:30
博物馆历史与地位 - 辽宁省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座博物馆,原名东北博物馆,于1949年7月7日对外开放[4][6] - 该馆在创立初期有多项创举,包括建立说明员制度、开展文物清理、古画临摹、流动展览、考古发掘等,奠定了现代博物馆事业的基础[6] - 馆藏文物近12万件,其中书画类藏品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体系完整且品质精良[7] 馆藏特色与价值 - 藏品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楷书墨迹《东晋佚名曹娥诔辞》、张旭《古诗四帖》、宋徽宗《千字文》与《瑞鹤图》、唐周昉《簪花仕女图》等稀世珍品[7] - 地域文化独特性显著,如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三燕文化为研究魏晋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资料[7] - 辽宁作为连接中原农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与东北渔猎文明的枢纽,其文物体现了多民族文化从相遇、相融到共生的历程[6][15] 展览与文化活动 - 近期举办"山海共融和合共生"主题展,设置8个单元,展出600余件文物藏品[3] - 通过中秋节花灯制作活动、"堂堂溪水汇海洋"张书旂绘画作品展等吸引观众,国庆假期活动丰富[1][3] - 针对不同游客需求,外地游客更关注地域文化及书画展,本地游客则注重参与特色互动活动[10] 文物活化与创新 - 通过深耕传统文化内涵与满足多元需求,开发簪花仕女鲜花饰品、丝绣手绘系列、齐白石系列等文创产品[10] - 推动文物与科技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展,促进数字化转型[10] - 加强跨界合作,如与辽宁歌舞团推出情境剧《国宝辽宁》,以舞蹈、器乐等形式让文物"跃"上舞台[10] 教育与社会功能 - 在民族文物研究中强化"交融性"挖掘,注重文物背后的互动基因而非单一民族符号[18] - 通过"文物+教育"模式,将民族文物融入中小学思政课、高校课程及研学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历史认同感与现实归属感[18] - 利用现代技术如多媒体展示手段,弥补文物陈列的空间局限,满足观众的深度认知需求[17]
安徽铜陵:废弃矿坑“蝶变”文旅“金山”
中国青年报· 2025-10-17 18:55
公司业绩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接待游客20.2万人次,门票收入达990万元 [1] - 预计全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营收突破2亿元 [1] - 景区通过农产品订单每年为当地签订2000多万元的采购协议 [7]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转型 - 公司所在地原为依靠清泉铁矿厂等村办企业发展的矿区 [1] - 2003年企业家杨树根启动生态修复,将废弃矿地转型为旅游景区,并定下生态优先的铁律 [3][5] - 转型战略核心为用文化激活山水,用乡愁留住脚步 [5] 生态修复与景区建设 - 生态修复措施包括清矿渣、覆新土、引活水、种树苗,山野间种下2万多棵香樟、三角枫 [5] - 将最大废弃矿坑改造成“鸳鸯湖”亲水景观,矿渣堆变为错落有致的绿地 [5] - 深挖地方历史文化,将修复后山体打造成“江南12景” [5] 旅游产品与服务特色 - 收集600多件明清老物件融入建筑,复刻出江南韵味“老街” [7] - “江南味道”街区汇聚150多种皖南地道小吃 [7] - 采用“铜钱消费”模式,并推出自编自演情景剧《媒婆说亲》及“乡愁巡游”等互动环节 [7] 社会影响与带动效应 - 公司牵头建起20多个无公害种养基地,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发展 [7] - 直接带动600余名村民就业,辐射超过2000户家庭,户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 [7]
美国苹果公司向清华大学提供新捐赠,助力中国环境教育发展
中国青年报· 2025-10-17 16:33
公司战略与捐赠计划 - 苹果公司宣布向清华大学启动新捐赠计划,旨在深化其对中国环境教育发展与培养下一代气候行动领袖的长期承诺 [1] - 捐赠将用于设立覆盖全校的项目,帮助学生掌握推动可持续创新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在其未来职业生涯中发挥作用 [1] - 此次合作延续并拓展了苹果公司此前在清华大学开展的环境教育项目,通过搭建调研平台、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举措培养绿色创新人才 [1] 历史合作与项目成果 - 过去十年间,苹果公司长期与清华大学合作培育具有环境思维和知识的人才 [2] - 近期开展的“碳中和能力提升项目”通过跨学科课程及在苹果推荐的供应链工厂进行调研实践,为来自清华大学40多个院系的学生提供赋能支持 [2] - 苹果公司曾支持清华的“中国绿色创新夏季学院”项目,累计为逾两万名学生提供环境管理与低碳发展方面的培训 [2] 公司环境目标与供应链举措 - 苹果公司于2020年在全球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并稳步推进其2030目标,即到2030年在整个供应链及所有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实现碳中和 [2] - 作为2030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苹果公司正与中国本地合作伙伴协同推进水资源管理、扩大产品中再生材料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规模,并加速清洁能源转型进程 [2] - 苹果公司新任首席运营官萨比赫·汗近期到访中国,参观了苹果应用研究实验室及多家在可再生能源转型方面积极实践的中国供应商工厂 [2]
云南漾濞:40年守护“绿水青山” 铸就“金山银山”
中国青年报· 2025-10-17 13:20
经济发展成就 - 地区生产总值从1985年的0.27亿元大幅增长至2024年的49.26亿元 [1] - 人均GDP由1985年的316元显著攀升至2024年的51122元 [1] - 自1985年建县以来,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的贫困县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3] 核心产业与乡村振兴 - 核桃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产业,全县94.5%的农户种植核桃,种植面积达107万亩 [4] - 2024年核桃年产量达13.29万吨,综合产值达35亿元,人均核桃收入9300元 [4] - 通过实施“八大振兴工程”,初步形成了“核桃+文旅+N”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4] - 阿尼么村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蝶变,光明村依托百年古核桃林发展集种植、加工、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 [1]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发展之路以“生态立县”和生态保护为主,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前列 [3] - 守护极度濒危植物“漾濞槭”,为两千余株百年古核桃树挂牌护航 [3] - “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3] - 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拥有18万株百年以上核桃古树 [3] 产业多元化与能级提升 - 产业发展突破传统模式,从单一资源开发转向全产业链发展 [4] - 云南漾濞产业园获批设立,高辣度辣椒、贡菜、万寿菊、烤烟、中药材等高原特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4] - 大理大钢、鑫源实业等工业企业能级提升,新能源光伏蓬勃发展 [4] - 2024年接待游客176.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20.61亿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