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资讯
搜索文档
诺基亚获英伟达10亿美元战略投资
环球网资讯· 2025-10-29 11:55
战略投资协议 - 英伟达将以10亿美元现金注资诺基亚 [1] - 英伟达通过定向增发购入诺基亚新发行普通股,约占其当前总股本的5.8% [3] - 交易完成后,英伟达将成为诺基亚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仅次于芬兰政府养老基金(VAK)[3] 合作性质与目标 - 此次投资为“非排他性”合作,双方将继续保持与其他产业链伙伴的协作 [3] - 合作不设技术壁垒,旨在通过开放生态推动5G与AI的深度融合 [3] - 合作核心目标是构建“AI驱动的下一代通信网络” [3] 技术整合与赋能 - 英伟达将向诺基亚开放其AI加速平台,包括H100/H200 GPU及DGX Cloud算力集群 [3] - 合作旨在助力诺基亚升级其5G核心网及无线接入网(RAN)的智能化水平 [3] - 目标是为全球运营商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3]
苹果供应商思佳讯与科沃达成协议,组建市值220亿美元合并公司
环球网资讯· 2025-10-29 11:55
交易概述 - 思佳讯解决方案与科沃正式签署合并协议,交易形式为现金加股票,将打造一家估值达220亿美元的射频芯片巨头 [1] - 交易总对价较科沃前一日收盘价溢价14.3% [3] - 合并后公司总估值约220亿美元,思佳讯股东将持有约63%股份,科沃股东持有37%股份 [3] 交易条款与结构 - 科沃股东每股将获得32.50美元现金及0.960股思佳讯股票 [3] - 交易预计2027年初完成,需获得监管及股东批准 [3] - 思佳讯首席执行官菲尔·布雷斯将出任新公司CEO,科沃CEO鲍勃·布鲁格沃斯将加入董事会 [3] 行业背景与战略意义 - 思佳讯与科沃均为苹果核心射频芯片供应商 [3] - 近年来两家公司面临苹果自研芯片的挑战,2025年iPhone 16e机型已部分采用苹果自研射频模块,导致订单承压 [3] - 合并后新公司将整合滤波器、功率放大器等关键技术,旨在提供更完整的系统级解决方案,以增强与苹果的议价能力 [3]
首次!我国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环球网资讯· 2025-10-29 11:25
技术突破 - 通过串联宽、窄带隙钙钛矿子电池构筑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高达30.1% [1] - 该效率结果为多晶薄膜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首次超过30% [1] - 该结果被收录到《太阳能电池效率表》并获得国际权威机构日本电气安全和环境技术实验室认证 [1] 技术优势与影响 - 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兼备高效率和低成本等优点 [1] - 该技术是下一代光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1] - 基于偶极钝化策略制备的电池加速了新型钙钛矿光伏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的进程 [1] - 该技术对光伏技术构建"平价电网"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1] 研发背景 - 研究成果于10月28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1] - 研究成果由南京大学助理教授林仁兴、教授谭海仁团队设计 [1] - 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南京大学助理教授林仁兴 [1]
转发提醒爸妈!AI骗术、免费陷阱……谨防这些专坑养老钱的套路
环球网资讯· 2025-10-29 11:00
来源: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项目"既无实际业务、也无盈利模式,本质是"拉人头赚佣金、炒概念套本金"的庞 氏骗局:前期用新投资者的钱给旧投资者"分红"制造盈利假象,一旦后续资金断裂、项目崩盘,老年人 投入的所有资金会瞬间清零。且因涉事平台多为境外注册或虚假主体,后续维权难度极大。 套路二 AI骗术三重围猎:精准突破老年人心理防线 不法分子借AI技术,利用老年人辨别能力较弱和对"权威信息""情感关怀"的信任心理,设三类骗局:一 是AI仿真主播编造虚假政策,制造"认知偏差"。AI生成的短视频里,"新闻主播"播报子虚乌有的政策福 利:"70岁以上老人坐火车半价""国家免费发放养老补贴"……这些内容往往嫁接真实场景,搭配逼真的 主播形象,让老年人难辨真伪。二是AI虚拟人设套取情感信任,诱导"非理性消费"。不法分子用AI生成 数字人账号,以"贴心晚辈""健康专家"等亲和人设,凭预设话术获取老年人信任后,诱导老年人购买高 价劣质保健品、仿冒珠宝,有的还会说服老年人开通"亲情付""授权转账",悄无声息转走资金。三是AI 深度伪造"熟人音视频",实施"精准诈骗"。不法分子通过收集老年人亲友的语音、照片,用AI ...
人类生物量迁移规模远超陆地动物总和
环球网资讯· 2025-10-29 10:32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据《自然·生态与演化》刊发的最新研究称,从物种生物量迁移的角度看,人类的迁移规模高达现存陆 地动物总生物量的40倍。同期发表于《自然·通讯》的另一项研究显示,自1850年以来,全球野生哺乳 动物的生物量已减少超过一半,其中海洋哺乳动物的生物量下降尤为显著,降幅约达70%。这两项研究 为理解全球动物生物量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提供了新见解。 来源:科技日报 迁移性是动物的一个本质特征,通过觅食、迁徙和营养物质运输塑造生态系统。人类同样会广泛迁移, 包括步行以及借助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手段。 在另一篇论文中,团队整合多种数据集和评估,包括全球环境历史数据库和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数据 库,推算了哺乳动物自1850年以来的生物量历史轨迹。他们发现,野生哺乳动物的生物量总和锐减逾 半,人类和家养哺乳动物(如牛和绵羊)生物量则增长近5倍。仅海洋哺乳动物生物量就减少了70%, 主要源于较大物种的衰退,如蓝鲸、座头鲸、长须鲸和抹香鲸等。 此次研究分析了科学文献和数百个数据源,评估全球近年来跨物种的生物量迁移。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 究院团队将全球生物量迁移量定义为:某一物种总生物量乘以其每年主动移动的距离。 ...
四维超声技术清晰呈现器官细微血流,为研究和诊断血液循环疾病提供新视角
环球网资讯· 2025-10-29 10:25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法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全新超声成像技术,首次在四个维度(三维空间+时间)对活体心脏、肾脏和肝 脏等大器官中,从大血管到最细微血管的微循环和完整血流动态,实现了全面、高精度可视化。这一突 破为研究和诊断血液循环相关疾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将为循环系统疾病的精准医疗带来深远影 响,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 这项新技术一旦应用于临床,将成为深入理解全身血管动力学的重要工具,覆盖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前 小动脉的各个层级。尤其是它有望为小血管相关疾病的治疗监测提供客观依据——这类疾病目前只能通 过排除其他病因来间接诊断。 包括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科学家在内的团队此次开发出一种新型超声探头,首次在活体动物模型 中对多个重要器官进行了四维血流成像,其空间分辨率达到小于100微米水平,足以清晰捕捉最细微血 管中的血流变化。 研究显示,该探头不仅能显示出器官整体的血管网络,还能准确量化血流动态。例如在肝脏中,由于其 独特的血流结构,可明确区分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三大血流系统,为理解复杂器官的灌注机制提供了 全新工具。 团队成员表示,这项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在亚百微米尺度上对 ...
超微导管可安全穿行于最细脑血管
环球网资讯· 2025-10-29 10:25
微导管是一种医疗器件,可沿人体血管蜿蜒穿行,用于治疗动脉阻塞、止血,甚至阻断肿瘤供血或实施 精准化疗。然而,目前医生在操作中仍需借助导丝,小心推动微导管在血管中行进,这一过程不仅费 时,还可能损伤血管壁。更关键的是,现有导丝与微导管尺寸偏大,难以抵达大脑深处直径小于150微 米、细如发丝的微小血管。MagFlow的尺寸仅为常规导管的一半,能借助血流动能行进,从而最大限度 减少与血管壁的接触。 MagFlow的主体由两片黏合聚合物构成,可"像消防软管一样"自如膨胀,便于输送稀薄或黏稠的生物医 用液体。团队还同步开发了机器人转向平台"OmniMag",通过安装在机械臂上的磁场发生器引导微导管 行进。该平台能够根据医生的触控移动,自动计算出引导MagFlow磁性尖端转向所需的最佳磁场方向。 在验证实验中,团队将MagFlow置入猪的头部、颈部和脊柱中极为狭窄且弯曲的动脉,快速安全输送了 造影剂和栓塞剂,充分展示了其独特性能。 研究团队表示,这一成果将"流驱动导航"概念转化为可行的临床方案,未来有望为心血管疾病治疗开辟 新途径,用于治疗出血性中风、动静脉畸形的成年患者,以及患有癌症的儿童。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 ...
视频丨北极深潜、枢纽封顶、热脉贯通 中国工程再突破
环球网资讯· 2025-10-29 07:58
来源:央视财经 近日,中国在重大工程与前沿探索领域接连实现历史性跨越。从北极密集海冰区完成世界唯一的连续载 人深潜,到西安东站主体结构封顶,再到我国最长长输供热管道贯通,三项"全国首例"乃至"世界唯 一"的突破,共同勾勒出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科技探索中硬核实力的跃升。 世界唯一!我国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 10月27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共同组织执行北极载人深潜任务的科考队顺利返回。我国自主设 计建造的国际首艘具备破冰能力的载人深潜作业母船"探索三号",搭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共 完成了43个潜次作业任务。"奋斗者"号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了水下联合作业,创新了我国双载人 潜水器水下协同作业模式。 0:00 北极载人深潜科考队于今年7月22日从三亚出发,会同"蛟龙"号载人深潜团队,共赴北冰洋海域执行深 潜任务。科考队在北冰洋作业56天,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考察和试验,"奋斗者"号完成43个潜次作业任 务。同时,"蛟龙"号载人深潜团队完成了我国首次北极冰区下潜,并与"奋斗者"号进行了水下协同作 业。在海冰覆盖率大于80%的中央海盆,科考队进行了国际上首次加克洋中脊的载人深潜科考,最大下 ...
净网—2025|网警提醒:别把AI用错了地方!
环球网资讯· 2025-10-29 07:52
案件经过 案例一:近日,威海网民张某为提升账号关注度,博取流量、牟取私利,使用某AI工具编造了"在监狱直 播带货"图片的谣言信息,并发布在某互联网平台,引发大量网民关注和讨论,扰乱公共秩序。 案例二:近日,在广东台风期间,威海网民迟某为博取眼球、吸引流量,编造"广东阳江两所教学楼因台 风受损"虚假灾情视频画面,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误导大量网民关注,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引发 恐慌,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来源:公安部网安局 随着AI生成技术的普及,只需简单输入文字指令,就能生成以假乱真的图像、视频,这不仅让谣言传 播门槛大幅降低,更让不少人在"猎奇""博流量"的驱使下,触碰法律与道德的红线。近日,山东威海网 安部门查获两起通过AI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违法行为。 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张某和迟某行政处罚。 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 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 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风险隐患 通过类似案件看,一些AI谣言的背后已形成分工明确的灰色产业链。其具备"低成本量 ...
王飞跃:渲染AI带来的就业焦虑,大可不必
环球网资讯· 2025-10-29 06:55
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不会导致人类大规模失业,而是重塑就业结构,淘汰旧岗位的同时创造更符合人性的新岗位 [1][2] - 人工智能将成为社会新的基础设施,会用人工智能的人类将代替不会使用的人类,冲击工作技能观念和就业选择 [2] -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是一个社会选择问题,而非单纯的技术或科学问题 [6] 当前就业市场受影响的迹象 - 美国参议院报告预测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或将在十年内摧毁近一亿美国就业岗位 [1] - 好莱坞电影从业人数从去年的15万减少到今年的10万 [1] -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使适合22岁到25岁美国年轻人的客服与软件等工作岗位减少了16% [1] - 摩根大通正在转型为全球第一家完全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超级银行 [1] - OpenAI的AgentKit对数百万初创公司的生存空间形成挤压 [1] 历史技术变革的启示 - 计算机的发展消除了“人类计算员”岗位,但创造了庞大的“码农”从业大军 [4] - 历史上机器的进步并未导致失业,反而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符合“杰文斯悖论” [5] - 工业革命初期曾出现“卢德运动”,但最终机器使更多人获得就业机会 [3] 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前景 - 人工智能将催生新产业和新工种,使许多当前不是工作的活动成为新岗位 [2] - 未来可能出现新的高端岗位,如市容管理员、环境美容师、生态工程师等 [4] - 人工智能越先进,需要的人力就越广泛深入,人类将有更多新岗位 [5] 人工智能治理与社会适应 - 需要形成人工智能应当治理且必须治理的共识,以技术和法律手段确保人类福祉 [2] - 应吸取工业革命历史教训,加快探索智业时代的治理方式 [6] - 需研究智能体和机器人的“教育”和“工作”问题,规范其能力和行为 [6] - 未来在公共领域使用未经人类教育认证的智能体可能被视为违法行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