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环球网资讯
icon
搜索文档
聚焦智能复合材料研究进展与技术突破 中国科协年会举办专题论坛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20:08
智能复合材料专题论坛 - 中国科协年会期间举办了"智能复合材料的前沿探索与技术创新专题论坛",汇聚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该领域最新进展 [1][3] - 论坛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专家作专题报告,涵盖液晶高分子复合材料、智能修复设计、形状记忆结构、纳米生物医学应用等细分方向 [3] - 专题讨论聚焦电活性骨修复材料转化瓶颈、4D打印工程化挑战、多功能集成技术路线优化、先进制造工艺规模化路径等交叉领域关键技术难题 [3] 学术交流成果 - 通过跨学科观点碰撞深化了对关键科学问题的认知,为技术创新提供多元视角 [3] - 论坛有效促进智能复合材料领域开放创新的学术生态建设 [3]
研究时间大为缩短 上海交大团队将AI模型引入热辐射超材料设计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9:42
科研成果 - 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在AI热辐射超材料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构建了一个热辐射超材料逆向设计AI模型 [1][3] - 该AI模型能够大批量生成相关候选设计方案,仅用3个月就可以筛选出5万多组数据,而常规方法所需时间难以估量 [1][3] - 超材料具有热辐射性能,可以把多余热量传递到外界,被称为"降温神器" [3] 技术突破 - 超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及材料组分设计组合有上百万种可能性,AI模型将探索时间大为缩短 [3] - 团队训练得到的AI模型能根据所需光谱特性,快速、精准生成热辐射超材料的多种设计方案 [3] - 该技术带来了设计维度、速度和性能的全方位提升 [3] 应用领域 - 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航天热控、建筑节能降温等重要领域 [3] - 团队从2019年开始探索机器学习与科研结合,历时五六年完成这一成果 [3] - 研究标志着科学研究进入人工智能驱动的第四范式 [3]
专家: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创新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9:42
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 AI技术正在重塑教学的全流程体验,包括24小时在线的"AI学伴"大模型、"AI冲刺营"和"AI智习室"等应用 [1] - AI教育大模型能打破"数据孤岛"、"人机对立"和"学段割裂",让人工智能真正融入课堂 [1] - 2024年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和三年行动计划的起步之年,AI在赋能教育系统性变革与创新方面作用日益重要 [1] AI教育的局限性 - AI虽能传授知识、解答问题,但无法像人类教师一样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1] - AI教育需要在效率与温度间把握好尺度,将情感互动过程留给教师和学生 [2] 天立启鸣AI学伴的应用情况 - "天立启鸣AI学伴"大模型已通过国家备案,在校园教学中实现规模化应用 [2] - 该大模型目前在全国107所学校25万师生中应用 [2]
柳州公安“螺警官”AI机器人上岗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8:04
科技赋能政务服务 - 柳州市公安局车辆和驾驶人管理所引入"螺警官"AI机器人,实现服务流程智能化和便民化 [1][2] - AI机器人具备语音交互功能,可解答车驾管业务问题并提供导航服务,已为2000多名群众提供服务 [1][2] - 机器人整合海量车管业务知识,采用超级大模型技术实现24小时在岗服务 [2] 技术创新与应用 - "螺警官"AI机器人是广西公安政务服务大厅首台实体AI机器人,于6月12日投入使用 [2] - 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机器人服务能力 [2] - 机器人可实现主动引导、精准导航至目标窗口等功能 [2] 运营成效 - AI机器人上岗后释放部分人力,提升复杂业务处理效率 [2] - 实现回答问题标准统一,达到"减负、增效、提质"目标 [2] - 形成"线上+线下"、"固定+流动"的全覆盖服务体系 [2]
人工智能时代,古籍文献研究有何新趋势?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7:57
论坛核心内容 - 第五届"古籍文献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国际学术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 [1] - 论坛主旨围绕古籍收藏保护、AI技术应用、跨学科合作等议题展开 [3] - "天禄云枢数据库"平台在论坛上正式发布 [1][4] 技术应用与古籍保护 -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展示AI数字技术在古籍活化中的应用案例 [3] - 国家图书馆通过科技手段改善古籍库房环境并研发保护设备材料 [3] - 古籍保护与传播将深度融合,跨学科合作推动古籍走进日常生活 [3] 数据库平台发布 - "天禄云枢数据库"集成6万种古籍文献、3000余万页内容、近100亿字规模 [4] - 数据库功能包括图文对照、版式还原、智能断句标点等专业工具 [4] - 平台收录历代珍本秘籍和地方志书等珍贵文献资源 [4] 学术研讨方向 - 专家学者探讨了汉籍传播、文献智能编目等前沿议题 [4] - 研究涵盖多语种文献整理及民间文书等专题领域 [4] - 湖南大学教授强调出版业应坚守服务深度阅读的宗旨 [3]
上海市农科院为全球贡献稻田甲烷减排“中国方案”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6:03
核心观点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自主研发的稻田甲烷减排方法学被联合国CDM采纳 成为中国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稻田甲烷减排方法学 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 - 新方法学是CDM框架下第103个小规模减排方法学 也是全球第二个稻田甲烷减排方法学 具备制定国际规则与标准的能力 [1] - 节水抗旱稻减排技术作为核心成果之一 通过水分管理与耐旱品种耦合效应实现稳定产量与高效减排 其方法学规范了项目边界 基准线情景及排放核算标准 [2] 科研基础与技术创新 - 团队自2012年起依托上海低碳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实验基地 积累10余类种植模式下数十万条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碳汇监测数据 [1] - 技术研发覆盖高产低排水稻品种筛选 水分管理优化 肥料精准运筹 秸秆综合利用及轮作模式创新等全维度低碳农业技术 [1] - 形成稻田甲烷减排 旱地氧化亚氮抑制 农田土壤固碳 秸秆炭化还田减排增汇四大技术体系成果 [1] 国际影响与经济价值 - 方法学契合《巴黎协定》国际合作理念 全球水稻生产国可据此开发项目 核证减排量有望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 [2] - 技术方案为水稻生产方提供低碳工具 为开发者创造碳收益 激活农业减排经济驱动力 引导资金流向可持续水稻生产模式 [2]
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安徽 | 安徽合肥核聚变能加速冲刺:用一杯海水点亮万家灯火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5:51
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 - 可控核聚变技术借鉴太阳发光发热原理,利用氢同位素氘和氚结合释放巨大能量,氘可从海水中提取,氚通过氘和锂反应产生 [5] - 一升海水提取的氘发生核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5] - 核聚变具有原料丰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特点,反应条件失效时会瞬间停止,不存在核泄漏风险 [6] 中国核聚变研究进展 -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多项突破:先后达到60秒、100秒、403秒长脉冲运行,2023年1月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6]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于2023年5月启动总装,采用全超导技术路线,体积缩小但功率密度提升,聚焦能量输出超过输入的核心目标 [8]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项目)预计2023年底建成,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研究测试平台 [9][11] 核聚变产业链布局 - 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作为BEST装置实施主体,已孵化30余家核聚变相关企业,部分已上市并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8][9] - 合肥汇集近60家核聚变企业覆盖超导线材生产、主机设备制造、设计运营等全产业链,2023年成立的聚变产业联合会已有200余家会员企业 [9] - 衍生技术应用广泛:太赫兹偏振干涉仪技术用于地铁安检,超导磁体等技术用于医疗产业 [8] 商业化发展路线图 - BEST装置预计2027年建成,2030年首次演示聚变发电,2035年建成工程示范堆,2050年前实现商业化发电 [11] - 核聚变商业化将推动能源结构变革:石油煤炭回归化工原料属性,风光电力退居补充角色 [11] - 核聚变装置本身构成巨大商业场景,仅BEST装置就可能包含数百万个零部件 [8]
云顶新耀自研AI+mRNA平台 能否解锁癌症治疗“黑科技”?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4:00
mRNA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mRNA新抗原疫苗在胰腺癌治疗中展现出潜力,通过诱导长效、功能性的T细胞反应,有望为癌症免疫治疗带来新希望 [1] - mRNA技术通过特定编码的mRNA序列进入细胞后,刺激T细胞和B细胞产生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能形成免疫记忆,有效降低肿瘤复发风险 [1] - CD8或CD4的T细胞会形成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包括产生抗体和细胞毒的毒素来攻击肿瘤细胞 [1] mRNA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 mRNA技术将药物开发从"分子筛选"转变为"信息设计",使人体成为生产蛋白药物的智能工厂 [2] - mRNA技术具备覆盖多种难治性疾病的药物开发能力,包括肿瘤、自免、代谢性疾病、传染病和罕见病 [2] - 递送系统是mRNA技术的主要壁垒,体外合成的mRNA直接进入人体易被降解,需要通过修饰碱基和加帽、加尾技术降低副作用 [2] 国内企业在mRNA技术领域的突破 - 公司已建立并持续优化自主的LNP递送技术平台,在可电离脂质和隐形脂质方面有专利布局 [2] - 公司自研的第三代AI mRNA序列算法可筛选出高表达的mRNA序列,在抗原序列设计这一核心环节取得突破 [2] - AI技术赋能的第三代算法模型实现了靶蛋白表达水平大幅提升 [3] 公司在mRNA肿瘤药物研发的进展 - 公司正在推进mRNA肿瘤药物研发,其中EVM16是个性化mRNA肿瘤疫苗,已于2025年3月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3] - EVM14是通用型现货肿瘤治疗性疫苗,靶向5种肿瘤相关抗原,拟用于鳞状细胞癌的治疗 [3]
欧阳明高解析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从电动化、智能化到低碳化的未来之路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3:41
中国新能源汽车革命 动力电动化 - 中国新能源汽车成功最核心技术是动力电池 详细揭示了锂电池电化学过程及安全电池系统设计重点难点 [3] - 中国在动力电池产业具有优势和创新成果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技术路线将逐渐成为主流 [3] - 动力电动化革命引发全球汽车产业大转型和交通全面电动化 [6] 整车智能化 - 智能驾驶进入普及阶段 成为用户购车关键考虑因素 [4] - 中国智能驾驶产业体系完善 本土品牌质量提升 关键技术突破 但面临高端芯片自主可控不足等问题 [4] - 整车智能化促进新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 引发全球智能车辆和具身智能产业大发展 [6] 能源低碳化 - 现有新能源乘用车每年使用环节减少碳排放1500万吨 对"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6] - 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转化效率超40% 可覆盖车身实现年发电支持1万公里行驶 [6] - 电动汽车保有量上升将推动车网互动 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调峰和分布式智慧储能 [6] 技术发展趋势 - 储能 氢能 智能三大技术突破后将进入新能源占主体的新能源3 0时代 [6] - 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将大幅下降 可实现生产制造近零排放 [6] - 钙钛矿光伏薄膜电池正引发太阳能电池新一轮技术变革 [6]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从"政策驱动"向"技术引领"跨越 [3] - 智能驾驶领域需解决安全法规标准问题 产业链资源分散制约发展 [4] - 跨学科研究和基础科学探索对行业创新至关重要 [8]
国际最新研究:古DNA为揭示早期埃及人遗传多样性提供新线索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2:37
基因组学研究突破 -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论文称研究人员从上埃及Nuwayrat地区古王国墓葬中提取到一名古埃及个体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 这些数据可追溯至古埃及第三至第四王朝(公元前2686-前2125年) [1] - 该研究揭示古埃及个体与北非及中东地区(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古人群的亲缘关系 为早期埃及人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1] - 此前数十年研究对古埃及人整体理解有所增进 但对其遗传构成了解不多 迄今只有3个古埃及个体的基因组得到部分测序 [1] 研究样本与方法 - 研究分析一名男性个体的新测序基因组 放射性碳测年为修正后公元前2855-前2570年左右 与埃及早王朝末尾及古王国时期起始重叠 [2] - 该个体被发现埋葬于Nuwayrat的密封陶罐中 社会地位较高 年龄在44-64岁之间 [2] - 从7个DNA样本中筛选出2个保存完好的样本进行测序 并与3233个现代个体和805个古代个体的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 [2] 研究发现 - 通过遗传模拟 将该Nuwayrat个体基因组的绝大部分追溯到北非新石器时代的祖先 [2] - 约20%基因组与东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相关 补充了两个地区有贸易往来和相互影响的现有考古学证据 [2] - 研究发现推动了对古王国时期埃及人的理解 并揭示了可能有利于古DNA保存的埋葬条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