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自然资源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召开年度第二次全体会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3 11:43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 - 自然资源部科技委会议强调要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多方协同,确保标志性成果产出[1][2] - 会议部署了科技专项监督检查和论文数据管理,要求建立长效机制和风险管控体系[1][8] -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处于从跟跑向领跑跨越阶段,将统筹"梦想"号、卫星遥感等设施平台提升效能[2][9] 工业遗存生态修复 - 杭州拱墅区通过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治理杭钢半山基地污染,累计修复土壤145万立方米[3][4] - 项目团队采集1609个土壤点位和4829件样品数据,采用在线监测技术提升监管效率[3] - 修复后地块规划减少住宅用地,新增公园绿地,打造大运河杭钢公园等文旅空间[4][5] 海洋卫星数据应用 -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发布2000-2024年中国近海水色要素数据集,空间分辨率达4千米[6] - 数据集涵盖叶绿素、悬浮物浓度等要素,服务于生态监测、防灾减灾和海洋经济[6] - 我国已建成海洋水色、动力环境卫星体系,未来将持续更新共享数据产品[6] 中韩海洋合作 - 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双方将深化海洋科技与环境合作[9] - 黄海论坛作为两国海洋交流平台,以"健康之海、和谐之海"为主题促进区域合作[9] 乡村振兴用地政策 - 海南厅通过预留5%村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专项保障乡村产业用地需求[10] - 推行"只征不转""先租后让"等灵活用地模式,优化产业项目基准地价[10][11] - 政策明确农村产业准入目录,对暂不确定用地范围的项目采用"占检示意"方式纳入规划[10]
中国近海海洋水色要素长时序卫星遥感产品数据集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3 11:17
中国近海海洋水色要素长时序卫星遥感产品数据集发布 -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发布中国近海海洋水色要素长时序卫星遥感产品数据集 该数据集是卫星遥感应用就绪型产品 以数据集形式持续更新和共享 服务海洋领域各类应用 [1] - 数据集利用国内外海洋水色卫星遥感观测数据 反演并融合得到2000年~2024年叶绿素a浓度和悬浮物浓度等要素遥感产品 覆盖中国近海 空间分辨率达4千米 [1] - 数据集可获取海洋生态环境要素本底与趋势性变化 分析细微藻类藻华发生概率分布 是服务海洋生态监测预警和海洋防灾减灾的利器 [1] 海洋卫星观测网建设与应用 - 中国基本建成海洋水色 海洋动力环境和监视监测的海洋系列卫星观测网及其地面系统 海洋卫星可大范围 全天时 长时序对全球海洋与海岸带持续监测 [1] - 研制应用就绪型数据集是提高卫星数据应用效能的有效方式之一 建设海洋强国 发展海洋经济 保护海洋环境需要获取大面积海洋环境信息 [1] 未来规划与数据共享 - 该数据集与海洋卫星其他同类产品共同形成"海洋防灾减灾"专题产品 [2] -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将利用中国海洋系列卫星对中国近海开展长期持续观测 数据产品公开共享 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 海洋防灾减灾 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撑 [2]
极端气候下,地质灾害防范应综合施策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平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2 09:57
地质灾害防治形势 - 全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强发态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复杂 [1] - 目前全国在册自然属性地质灾害隐患点约28.4万处,人为性地质灾害隐患点180多万处 [2] - 地质灾害隐患点分为不稳定斜坡(安全系数<1.0)、稳定斜坡(安全系数>1.2)和欠稳定斜坡(安全系数1.0-1.2),其中欠稳定斜坡是高隐蔽性隐患点 [3] 地质灾害新特点 - 小型微型灾害体占比达95%以上,体积多在10万立方米以下,隐蔽性和随机性更强 [4] - 出现远程成灾模式,如四川筠连滑坡成灾范围达1800米,四川茂县滑坡滑动2800米掩埋村庄 [4] - 极端暴雨导致稳定斜坡转化为欠稳定斜坡,如北京房山区4天降水1025.5毫米引发1200多处地质灾害 [5] 调查识别技术进展 - 调查手段从早期每个县投入10万元发展到精细调查阶段每个县投入约千万元 [2] - 采用"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勘查 [2] - 从易灾地质结构角度识别小微型隐患点,实行"点+面"双控 [6] 监测预警成效 - "十四五"期间对6.6万处隐患点安装监测预警仪器 [8] - 近三年成功预报灾情约150起,涉及可能伤亡3000余人,紧急撤离1.1万人 [8] - 威胁百人以上的滑坡基本得到控制,但泥石流成为最大威胁灾种 [8] 泥石流防治挑战 - 全国威胁百人以上泥石流隐患点约4800处,其中威胁千人以上的240多处 [9] - 西部高山区泥石流监测难度大,如四川康定泥石流造成27人死亡时沟口降雨仅25毫米 [9] - 需要发展专业化监测预警设备,采取"技防"为先、"人防"辅助的策略 [10] 综合防灾措施 - 加强农村国土空间规划中地质安全风险评估,指导农民切坡建房采取简易治理 [11] - 在矿区开展"以人为本"精准调查,实施隐患点与易发区带"双管控" [11] - 科学划定地质灾害红线,综合运用搬迁避让、监测预警和工程治理措施 [11]
2024年度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典型案例揭晓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2 09:57
地质灾害防治案例推选 -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公布2024年度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典型案例 同步推广20个入选案例 [1] - 典型案例包括福建松溪"6·16"吴山头村滑坡 湖北秭归"7·10"张家红屋场滑坡等10个不同省份的灾害避险案例 [1] - 案例推选通过推荐 征集 筛选 初选 网络投票 专家评选等环节从30个入选案例中最终确定十大典型案例 [1] 案例推选标准 - 推选工作综合考虑监测研判与预警准确性 响应行动与避险时效性 危害程度及诱发因素 灾种典型性等多方面因素 [2] - 旨在帮助各地从案例中学习经验 查找不足 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水平 [2] 防治工作成效 - 2024年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取得积极成效 [1] - 案例推选得到各省(区 市)和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者积极响应 [2]
海洋强省强市·浙江篇|陆海协作——浙江强化用海要素保障支撑海洋强省建设综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9 17:26
海洋强省建设战略 - 浙江依托独特地理区位和丰富海洋资源(陆域10多万平方公里 海域26万平方公里)建设海洋强省 [1] - "十四五"期间坚持陆海统筹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021-2024年保障项目用海50.53万亩支撑10余个国家重大项目 [1] - 通过管理制度创新和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质效提升"与"量增"双轮驱动 [1] 海洋管理制度创新 - 2024年出台12条政策措施从规划引领 指标统筹 审批优化等5方面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3] - 压缩用海审查时限 推动海域复合利用 同步推进省市县三级海岸带规划编制 [5] - 2024年启动海底路由规划修编 优化海底电缆管道布局 提高海域利用效率 [5] 海洋产业发展 - 2021-2024年保障项目用海50多万亩 首宗海域使用权实现全流程网上交易 [7] - 优化养殖用海管理 支持LNG 核电等重大项目用海(六横LNG 三澳核电等) [7] - 实施用海用岛审核与使用金减免"双审合一"优化营商环境 [9] 海域空间高效利用 - 2022年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 2024年审批79个项目(5.6万亩)形成"光伏+养殖"等复合模式 [11] - 盘活存量用海20个项目撬动投资85亿元 推动三门 温岭等试点建设 [13] - 编制技术规范明确宗海立面界址界定方法 释放海域立体经济潜力 [11] 海洋生态保护 - 2024年开展280个海洋监测站位"体检" 生态状况稳中趋好 [16] - 实施11个重点修复工程 17个项目获国家级修复项目(全国前列) 获中央补助9亿元 [19] - 建立多源立体监测网络 赤潮预警准确率超70% 实现72小时预警 [19] 海洋碳汇探索 - 开展蓝碳生态系统调查 建立四大类碳储量评估技术 探索光滩转盐沼的碳增汇路径 [22] - 完成海洋灾害智能网格预警网建设 建立"五清单三报告"防灾机制 [21]
上海海洋大学:攻克海陆一体化冷链系列技术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9 13:42
冷链技术创新 -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技术团队研发的海产品海陆一体化冷链技术显著提升效率与品质,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近15亿元,创汇千万美元,节约能耗资金上亿元 [1] - 冷库能耗较全国平均水平降低60%,冷藏运输设备节能15%,每年减少碳排放数千万吨 [1] - 团队创制了渔船用新型节能制冷系统,开发风能驱动喷射式制冷系统、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提高船用冻结及超低温冻结装备水平 [1] 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 - 我国海产品捕捞后损耗率高达15%~20%,年均经济损失超150亿元,主要因传统冷链技术存在海陆脱节、能耗高、冻品品质差等问题 [1] - 针对远洋渔船渔获物保鲜问题,团队开发了-60℃以下超低温环境技术,解决鱼类氧化变色问题 [1] - 发明船用低渗盐量氯化钙浸渍冻结海水鱼方法,使冷冻海水鱼保持一级鲜度300天,破解冻品氧化变色难题 [2] 装备与工艺突破 - 创制自动出料立式平板冻结装置、上下冲击式速冻机,优化冷库性能并实现制冷系统节能 [2] - 开发冷冻海水鱼抗氧化冰衣配方和自动镀冰衣装置 [2] - 联合国内冷链装备制造企业共同推进新型冷链装备研制 [2]
以智为帆 逐梦蓝海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9 13:42
团队研究成果 - 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海洋治理与政策研究团队起草的《关于推动广东波浪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获评2024年度自然资源优秀调研报告并入选广东省自然资源系统调研报告选编 [1] - 团队定期编印《海洋信息动态》跟踪国内外海洋科技、产业、综合管理等领域最新动态为海洋管理提供参考 [2] - 团队起草《关于加强海洋资源要素保障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用海申请指引》为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2] 政策研究合作与活动 - 团队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广东省委政研室、广东省政府研究中心等单位建立紧密合作机制 [3] - 连续3年承办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邀请政产学研代表共议海洋强省建设 [3] 海洋战略研究贡献 - 团队参与起草《海洋强省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自然资源部支持广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总体思路及具体举措》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顶层设计支持 [3] - 团队完成《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海洋服务业体系、结构及政策研究》《广东挺进深蓝及走向深远海策略研究》等系列专题报告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3] 调研方法 - 团队深入海洋牧场企业、养殖基地一线获取一手资料确保政策制定的针对性 [2] - 团队开展实地调研支撑研究工作 [4]
法治经纬|湖南厅:在法治轨道上多元化解行政争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9 10:26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机制完善 - 公司主要负责人2024年多次专题研究法治建设并作出专门批示,厅班子成员近十次组织重点案件研究,领导出庭应诉率达100% [2] - 全年112宗行政复议、24宗行政诉讼全部按时办理,通过智慧自然平台实现案件直达业务机构并全程监测 [2] - 在全国率先出台《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体系实施意见》,将复议诉讼时效、判决执行等纳入公务员绩效考核试点 [2] 行政争议协调化解 - 公司与省高院共建自然资源资产行政争议协调化解中心,建立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3] - 2024年已结案61宗复议案件中10宗通过调解撤回终止,复议后诉讼比例仅6.6%,典型案例邓某某案通过多方调解最终撤诉 [3] - 开展"法治为民办实事"活动,领导干部接访包案化解信访积案,如安化县黑臭水体治理项目选址调整获群众认可 [4] 执法问题源头治理 - 建立应复应诉分析系统,定期通报土地征收、信息公开等领域问题,构建法律风险"三早"机制 [5] - 出台湖南省土地征收程序规定,更新补偿标准,统一格式文本,向纪委监委移交征地拆迁问题线索29个并查处40人 [5] - 针对复议诉讼反映的8方面46类问题,持续两年开展全系统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建立动态整改台账 [5] 依法行政能力提升 - 清理规范22项行政许可,42个高频事项"一网通办",23项接入"湘易办",推行不动产登记"交房即交证" [7] - 重大行政决策法制审核全覆盖,今年审核信息公开告知书等760余件,修订行政处罚裁量权办法及耕地破坏鉴定标准 [7] - 制定《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出台18条措施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7]
河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推动多领域智能化升级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9 09:39
本报讯 日前,河南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应用推介会在郑州召开,集中展示了升级后的北斗三号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在 智慧物流、防灾减灾、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成果,标志着河南省高精度时空信息服务迈入新阶段。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是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2018年,河南省基于"北斗二 号"卫星平台建设的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开通运行。2020年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后,河南省对全省246个基准站及数据中 心进行升级改造,于2024年8月完成北斗三号系统适配,12月正式启用。新一代系统具备更高精度、更强稳定性及更广兼容性,为河南省经 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精准时空信息支撑。 例如,在水利工程方面,河南测绘院研发北斗三号一体化变形监测系统,通过5G+北斗短报文双通道传输水文数据,实现水库大坝形 变实时预警,保障水利设施安全。智慧物流方面,安阳烟草物流应用北斗高精度定位终端,优化配送路线,降低物流成本,单车配送效率 显著提升。绿色能源方面,华能电力河南公司依托北斗系统开发了新能源场站车辆管理系统,实现对生产车辆高精度定位监控、调度控 制、车辆轨迹回放、车内外视频实时 ...
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大国重器深海亮剑——“奋进号”的奋进路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9 09:33
第六代国产超深水半潜式平台"奋进号" -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某超深水探井钻井作业,周期11.5天,打破我国3500米~4000米超深水钻井周期纪录 [5] - "奋进号"是我国首艘第六代国产超深水半潜式平台,验证了自主深水钻完井完整技术体系的先进性 [6] - 该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10000米,平台最大抗风能力17级,可满足大部分深水海域作业需求 [7] 技术参数与突破 - 2012年首钻提前9.5天完成作业指标,作业效率高达93%,远高于国际同类型平台初期运行参数 [7] - 攻克隔水管水声监测系统、位置参考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动力定位系统、钻井控制系统、井控系统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 [9] - 研发的隔水管单根在1000米级水深实井作业中测试应用,完成2.0级隔水管串成套设备试制 [9] 作业记录与成就 - 2014年承钻陵水17-2项目,测试日产天然气56.5百万立方英尺(相当于9400桶油当量),为当年世界第六大油气发现 [8] - 2015年首次海外作业,远洋自航近5000公里,在孟加拉湾海域作业水深1732米,钻井井深5030米,作业时效高达99.03% [8] - 平台钻完井项目成功率100%,累计获得各类荣誉1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9项、省部级奖项2项 [9] 里程碑事件 - 2015年:承钻国内首口深水高温高压井,挑战深水、高温、高压三大世界钻井难题 [10] - 2017年:2436米作业水深创中国自营超深水井纪录 [10] - 2018年:2619.35米作业水深创造亚太地区最深纪录 [10] - 2020年:24.5天创深水高温高压井最短钻井周期纪录 [11] - 2022年:完成自营深水压力系数最高井 [11] - 2023年:首口2000米以上水深井测试,刷新4000米~4500米、5000米~5500米探井钻井周期纪录 [11] - 2024年:首次在超深水碳酸盐岩领域取得钻探突破 [11] - 2025年:连续打破3500米~4000米、5500米~6000米最短钻井周期纪录 [11] 人才培养与产业影响 - 平台成为深水钻完井人才摇篮,锻炼出上千名深水人才 [7] - 中海油钻井事业部已拥有10支深水队伍,1200余名深水人才 [7] - 实现中国深水钻井人才队伍从无到有,深海钻探能力从500米到3000米水深的跨越 [7] - 构建起深水钻井隔水管国内自主供给产业链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