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小站大作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5 16:12
海洋观测基础设施与业务范围 - 石浦海洋站承担宁波南部区域20多个观测站点的运维保障工作 包括14个海洋观测站 1个海啸预警台 2个地波雷达站和3个测波雷达站[7] - 观测监测要素从最初两三项扩展到海洋水文气象 海水水质 生物生态等 检验检测能力项目参数达40多项[7] - 拥有4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分场所 发挥桥头堡一线优势参与海洋监测和岸线监管[7] 海洋灾害防御工作 - 象山县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 占宁波市海域面积三分之二 海岸线988公里 是我国海洋灾害较严重地区之一[2] - 承担海洋灾害防御三年行动 风险普查 预警监测等项目工作 并负责灾情信息员培训管理和海洋应急演练[7] - 开展象山县海洋灾害重点承灾体调查与评估 涉及承灾体分布散 数量多 类型全 占宁波市近半[6] 基层工作挑战与人员配置 - 全站仅5名人员 需全年无间断值守并保障20多个观测站点运维[7] - 地理位置偏僻环境闭塞 面临人员紧缺和年轻骨干流失问题[6] - 人员年均值守班100天和外业100天 长期处于连轴转工作状态[4][6] 技术支撑与地方合作 - 宁波海洋中心与象山政府共建象山县海洋中心 提供海洋防灾减灾 海域管理等技术支撑[8] - 通过共建共享融合发展模式 为象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保障[8] - 开展海洋科普宣传 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 提升公众海洋防灾减灾意识[7]
海南儋州打造海上风电产业生态圈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5 16:11
清洁能源装机规模 - 儋州洋浦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300万千瓦 [1] - 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 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85万千瓦 [1] - 其他清洁能源包括陆上风电9.9万千瓦 气电143万千瓦 余热发电27.75万千瓦 生物质发电13万千瓦 小水电4.8万千瓦 [1] 配套基础设施 - 风电产业园配套码头设计年通过能力536万吨 可满足1艘5万吨级和2艘2万吨级船舶靠泊 [1] - 配套道路具备为风机等大型设备提供高效运输能力 [1] - 亨通海南海洋能源互联项目正结合码头建设优化选址并加快推进 [1] 充电基础设施 - 累计建成充电桩17475个(枪18290个) 充电站249座 换电站6座(电池246块) [1] - 车桩比约1:1.19 位居全省前三 [1]
温州港今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百万箱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5 16:11
近年来,温州港集团持续推动港口扩容与结构优化,不断完善集装箱航线布局,积极拓展航线服务 覆盖范围。目前,温州港集团已拥有5万吨级以上泊位9个,开通近洋航线18条,内贸航线可直达营口、 上海、天津、广州等国内主要沿海港口。 9月6日,伴随集装箱船"海丰海口"轮顺利靠泊温州港状元岙港区6号泊位,并有序开始装卸作业, 温州港状元岙港区5号、6号泊位正式对外启用。该批泊位是浙江省政府近期批复的重点港口项目,标志 着温州港集装箱吞吐能力实现新一轮跨越,进一步夯实区域性航运枢纽地位。 温州港状元岙港区二期工程5号、6号泊位均为5万吨级集装箱专用泊位(码头结构按靠泊10万吨级 集装箱船舶设计),泊位岸线总长626米,设计水深为-17米,可满足大型集装箱船舶全天候靠泊需求。 作为温州港重要的基础设施升级项目,状元岙港区5号、6号泊位的投用将为温州港新增103万标准箱的 年吞吐能力,显著增强温州港的竞争力和国际航运服务水平,为温州港打造世界一流强港"金南翼"和浙 南近洋航运中心提供坚实支撑。 今年1至8月,温州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3030万吨,同比增长5.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4.5万标 准箱,同比增长7.7%,继续保持稳 ...
专家共论极地重大装备发展与学科建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5 16:11
9月4日至5日,海底科学与划界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的"极地重大装备发展与多学科交叉前沿探 索"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 国内23家相关单位的近6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主持会议。 会上,21位专家围绕极地多学科交叉前沿科学问题、极地科学与技术两大主题作报告。与会专家针 对极地多学科共享航次、极地海底前沿科学问题和重大装备在极地的应用等领域进行了广泛讨论,并提 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大科学问题,兼顾多学科交叉融合等一系列建议。 李家彪指出,海洋科学的创新源自观测技术的变革,极地科技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极地应聚焦前 沿科学问题,支撑国家重大需求,充分考虑多船作业、多元投入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负 责人表示愿意搭建极地合作新平台,充分发挥共享航次的制度优势和极地领域领军科学家的作用,驱动 极地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 ...
上海市民走进佘山岛体验海洋观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5 16:11
海上航行中,市民代表在宣传视频与讲解中,了解到近年来上海在海洋灾害观测预报、海洋资源与 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的工作。登上佘山岛,市民代表现场参观了领海基点与百年灯塔,在佘山岛海洋观 测站观摩了海洋实时数据收集与传输过程。工作人员介绍了海洋观测数据由采集处理、分析评估,再应 用到海洋灾害预报与警报发布的全过程,让市民代表认识了海洋观测站对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本次开放参观活动向市民宣传了海洋测报的工作成果,让市民更加了解海洋数据的重要性。 近日,上海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开展"走近'上海第一哨'——佘山岛海洋观测站解密之旅"活动。活 动邀请了10余名市民代表,共同登上上海最东的无居民海岛、我国十二海里领海基点之一的佘山岛,领 略筑起城市安澜的蓝色屏障。 "海洋观测站就是海洋的'瞭望哨',它为海洋灾害预警报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持,帮助预报员更准 确地预测风暴、海浪等灾害性天气,为海上航行、渔业捕捞、海洋工程等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工作人 员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使用海洋观测仪器测到海洋基础数据,市民代表积极参与体验。 ...
封碳破亿方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5 16:11
项目成果 - 恩平15-1油田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量突破1亿立方米 相当于植树220万棵的减排效果 [3] - 项目年二氧化碳封存量达10余万吨 实现全链条技术装备工程升级 [3] 技术突破 - 中国海油历时4年研究 推动我国首个海上CCS项目投用 [3] - 今年5月投用首个海上CCUS项目 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海洋能源循环新模式 [3] 开发背景 - 恩平15-1油田为我国南海东部首个高含二氧化碳油田 常规开发将导致平台设施腐蚀并增加碳排放 [3] - 项目位于珠江口盆地 是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 [3] 行业意义 - 标志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成熟 [3] - 对国家"双碳"目标达成和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3]
海岛中心推动面向太平洋岛国合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5 16:11
代表团访问行程 - 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率团于8月24日至31日访问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 代表团成员包括自然资源部南海局 南海预报减灾中心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1] - 在巴新访问米尔恩湾省并拜会渔业和海洋资源部部长杰塔·王 在所罗门群岛访问环境气候变化灾害管理和气象部及气象局 并实地考察当地海洋观测站和国立大学 [1] 海洋领域合作内容 - 代表团介绍中国—太平洋岛国海洋防灾减灾合作分中心公共产品及合作计划 巴新期待中方在海洋灾害预警报和卫星遥感应用方面提供支持 [1] - 所罗门群岛同意提升合作层级并推动签署部级谅解备忘录 与国立大学探讨海洋渔业调查 环境监测和红树林保护等议题 [1] 实地考察与后续计划 - 代表团实地踏勘巴新及所罗门群岛多处海岸带 [2] - 下一步将推进定制化海洋灾害预警 卫星遥感产品研制 海岸带治理和人员培训等务实项目 拓展与岛国自然资源领域全方位合作 [2]
实景三维助力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5 09:40
案例入选与核心价值 -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实景三维赋能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案例入选2025年实景三维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名单 [1] - 案例核心是应用实景三维技术描绘海山、海脊、海底峡谷等海底地理实体,提升实体判别科学性和准确性 [1] - 通过构建海底三维地理场景,清晰展示海底地理实体与周边地形的空间关系 [1] 技术应用与效能提升 - 基于海底地形三维实景建模,实现数千米以下海底地理实体的清晰完整可视化呈现 [1] - 开展海底地理实体快速提取和分类方法研究,实现自动化判别及形状、规模、坡度坡向等关键参数的科学计算 [1] - 通过海底三维地理场景重建,直观展现大范围区域地形全貌,支持地形单元分区分类和群组化、层次化命名 [2] - 构建海底地理实体特征属性语义集和编码体系,形成纵向分层级、横向跨类型的数智化管理模式 [2] 成果输出与战略意义 - 基于三维模型实现海底地名提案规范化编绘,提升我国提案在国际审议中的通过率 [2] - 在争议海域利用三维模型可快速精准定位他国提案,为维护海洋权益提供数据和技术保障 [2] -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自2010年起牵头海底地名工作,已有283个海底地名提案收录至国际海底地名名录 [3] - 未来将进一步应用实景三维技术到“一张图”海洋场景建设中,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3]
宁夏2025年版标准地图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5 09:33
宁夏自然资源厅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处负责人介绍,根据《地图管理条例》关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要 求,宁夏自然资源厅通过"天地图·宁夏"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公开发布2025版《宁夏回族 自治区标准地图》,为公众提供权威、准确的地理信息服务。同时,他们将持续推进国家版图意识宣传 教育活动,强化全社会规范用图意识,从源头上杜绝"问题地图"。 新版地图采用四开规格,涵盖自治区本级、5个地级市及22个县(市、区)三级行政区域,共计28幅标 准地图,实现了全区范围全覆盖。 据悉,2025年版标准地图对地名注记、行政境界、水系分布、交通网络等地理要素进行了系统性更新。 为确保数据准确性,宁夏自然资源厅联合民政厅对图幅中涉及的行政区域界线、行政区划名称等关键信 息进行了联合审查与确认,有效保障了行政界线的法律效力和地名的规范统一。 为加强标准地图编制与更新工作,确保地图的权威性和现势性,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全面 完成2025年版标准地图更新工作。 ...
国家公园法的十大亮点 | 自然资源部法规司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2 23:15
国家公园法定概念 - 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国家公园概念 由国务院批准设立 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 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和海洋区域 [2][3] - 沿用了2017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提出的生态保护第一 国家代表性 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 [3] 行政管理体制 - 确立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 国务院国家公园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5] - 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负责各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国家公园所在地地方政府行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协调等职责 [5] - 建立工作协同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防止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各自为政 [5] 规划管理体系 - 建立三级规划体系 包括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总体方案 国家公园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8][9] -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由国务院批准实施 筛选国家公园候选区 [9] - 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由管理机构编制 明确保护管理目标任务和保护措施 [9] 设立制度 - 确立国家公园设立理念 将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 自然景观最独特 自然资产遗产最精华 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保护 [11] - 设立标准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制定 设立程序包括地方政府前期工作 公示 评估和国务院批准 [11] - 名称一般不使用行政区划名称 [11] 分区管控制度 - 将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 [14] - 核心保护区除特定活动外禁止人类活动 包括生态修复 科研观测 应急救援等 [14] - 一般控制区允许开展更多活动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 矿产资源勘查 生态旅游等公共服务活动 [14][15]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 首次从法律上确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 将国家公园作为独立登记单元 [17][18] - 明确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 划清国有与集体所有边界 解决权属争议 [18] - 实现底数明 权属实 边界清 促进生态保护责任落实 [18] 全民共享机制 - 鼓励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21] - 扶持原有居民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 优先聘用当地居民担任生态保护岗位 [21] - 设立免费开放日 对特殊群体实行免票或优惠票价 鼓励志愿服务活动 [21] 资金保障机制 -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 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 [24] -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设立基金 捐赠等方式提供支持 [24] - 因野生动物致害造成的损失由地方政府补偿 中央财政予以补助 [25] 生态保护补偿 -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根据国家公园规模和管护成效合理确定财政转移支付规模 [27] - 推进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工作 [27] 综合执法体系 - 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履行自然资源 林业草原等领域的相关行政执法职责 [29] - 建立执法协作机制 整合分散执法资源形成治理合力 [29] - 授权管理机构行使对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