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云南发布2025年度地灾防治方案 划定8个地灾隐患重点防范区域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9 10:42
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 2025年云南省地质灾害高发期为6月上旬至10月上旬 [1] - 高发区域包括滇东北高中山区 滇西北"三江"流域 横断山脉无量山西南段等8类地质环境脆弱区 [1] - 划定8大重点防范区 包括怒江中上游崩塌滑坡泥石流高发区 澜沧江上游及中游滑坡泥石流区等 [1] - 90个县(市 区)被列为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需重点防范区域 [1] 防治措施 - 强化地质灾害风险源头管控 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2] - 推进15个重点县(市 区)地质灾害风险精准调查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新"三查"体系 [2] - 加强三级气象风险预报 开展44个"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 [2] - 稳步推进综合治理和避险搬迁 优先实施高风险区群众搬迁 [2] -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活动 实现隐患点年度演练全覆盖 [2] - 推动"乌蒙山区重大地质灾害易灾机理和风险防控研究"等重点科研项目 [2]
“人技物”群防群治和“搬防治”同频发力 宁夏构建南部山区地灾综合防治体系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9 10:17
在地质灾害防范治理方面,宁夏厅每年对威胁人口较多、防治难度较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工程治 理。该厅建立技术队伍"分片包抓、全年驻守、机动防御"工作机制,配套9支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分队、4 家技术支撑单位和5支专家指导分队,在固原等4个地级市分别设置应急装备分中心,配齐无人机、卫星 电话等设备,确保紧急时刻多方联动,1小时内人员、设备到达现场开展工作。近6年来,全区累计治理 隐患点212处,惠及6028人。通过工程治理,有效提升了南部山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硬实力"。 在加强群测群防联动机制建设方面,宁夏厅针对所有在库隐患点,逐点配齐配强4609名责任人、网格 员,分级分层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及培训,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群测群防员、险村险户的临灾"叫 醒""叫应"机制,构建"县乡村点"四级群测群防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地灾防范意识和应急防范能力。 宁夏厅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编制《自治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2024—2026 年)》,在全区3个地级市11个县(区)全面启动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该厅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对 全区61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4000余户1.7万余人实施避险搬迁,其中南部山区搬迁任 ...
绿色先锋丨王山青:只为青山能长青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8 12:57
行业分析 -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418亩 是华东地区重要生态屏障 海拔1787.2米为天目山主峰[3][5] - 保护区连续36年未发生人为森林火灾 连续18年无盗挖植物和偷猎案件 显示行业管理成效显著[8] - 红外相机监测显示保护区现有57种国家保护野生动物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突出[11] 公司运营 - 管理站采用"人防+技防"模式 在进山路口设置视频监控 重点区域安装警示牌[8] - 建成黄山市规模最大生物多样性科技馆 馆藏640余件野生动植物标本及珍贵影像资料[11] - 成功繁育450余株长序榆种苗 填补安徽省该物种育苗空白 发现3个野生银杏小群落和60余株长序榆[11] 人力资源 - 护林员日均巡山6-7小时 年消耗5-6双鞋 10余件工作服 显示劳动强度较大[6][8] - 团队年均开展20余次驴友搜救 需在复杂地形中连夜作业 体现应急响应能力[9] - 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林地管理 防火 动植物保护等专业技能 形成行家里手梯队[11] 社会影响 - 开展"森林保护进村庄学校"活动 组织村民签订防火承诺书 建立护林互动机制[11] - 科普宣传提升全民生态意识 新发现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种群3个 Ⅱ级保护植物种群1个[11] - 护林员世代传承现象显著 "林二代"占比高 职业忠诚度突出[4][5]
追光者/踏遍陇原绘山河——记全国先进工作者、甘肃省测绘工程院高级工程师郑三君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6 10:39
测绘行业发展 - 2024年全国测绘成果质量合格率达93.3%,其中测绘航空摄影、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等类别合格率超95%,工程测量、海洋测绘等超90%,摄影测量与遥感等超85% [11] - 自然资源部门建立"统一检查事项、统一技术方案、统一尺度"的监督机制,实现国省市县四级联动,避免重复检查 [11] - 全国现有31家测绘质检机构和453名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库,覆盖全部测绘资质类别 [12] - 测绘行业正推进智能化质检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标准研制及装备研发,强化地理空间数据要素质量保障 [12] 技术创新应用 - 甘肃省首次采用大范围稀少控制点卫星影像整体区域网平差技术,显著提升西部测图工程精度 [4] - 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片区完成全省首个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单元,首次实现地形级实景三维建设 [8] - 湖北省竹溪县推广无人机在造林绿化、森林防火等场景应用,全县50台无人机降低40%林业生产成本 [14] - 科技应用方向包括构建"卫星遥感+5G+AI"智慧林业平台,发展低空经济产业园 [15] 标杆人物成就 - 郑三君团队完成3000多个测量标志普查维护,主持西部无人区测图等国家级项目 [4][8] - 其技术成果被誉为"免检产品",培养的技术团队包揽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个人和团体一等奖 [8] - 推动传统测绘向数字测绘转型,主持完成甘肃省首个自然资源三维登记模型 [8][10] - 驻村扶贫期间使贫困人口从464人降至2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5% [10] 地方实践案例 - 陕西省建立查后帮扶机制,组织受检单位集中整改共性质量问题 [12] - 湖北省开展测绘项目上门服务,解决企业质量控制流程难题 [12] - 广西柳州卫星分中心实现多部门数据共享,为农业、应急等提供遥感服务 [18] - 四川省在23个县市开展三维地图应急演练,提升灾害响应能力 [18]
莫干山地信实验室:为科技创新提供作风保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6 10:32
莫干山地信实验室作风建设 - 实验室党委召开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调以作风建设保障科技创新[1] - 提出"六干"作风要求(忠诚干、务实干、担当干、创新干、团结干、廉洁干),目标打造世界一流时空信息科技创新中心[1] - 重点推进年轻干部队伍建设,解决基层难题以营造科技创新氛围[1] - 建立"学-查-改"机制,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科技攻关实效[2][10] 城市更新政策 -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意见》,要求建立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推进8大任务包括老旧建筑改造、生态系统修复等[5] - 老旧厂房等存量建筑可依法转换土地用途,生态系统修复需治山治水治城一体化[6] - 完善用地政策,允许土地混合开发,盘活存量低效用地,优化容积率转移奖励机制[7] - 建立"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实施方案"实施体系,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作用[6][7] 自然资源数字化应用 - 自然资源部举办讲座探讨AI与大数据赋能地质调查,推动地球科学研究范式转向数据驱动[8] - 提出非结构性定量预测理论体系,通过知识图谱实现矿产资源智能预测[9] - 强调数据共享融合对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效能的关键作用[9]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 - 新疆以吐鲁番为试点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评估,要求协同落实重大战略,优化产业布局[11] - 建立评估路径方法形成可复制经验,强化自然资源资产配置与要素保障[11] 土地供应创新 - 广东上线"粤地易购"平台,归集待供应地块3653宗(23.44万亩),实现供需信息精准匹配[15] - 支持8维度检索,打破土地信息壁垒,提升交易效率[15] 黑龙江土地改革 - 深化"用地清单制"试点,重点项目用地保障率达100%,探索产业链多宗土地整体供应[13][16] - 推行不动产登记"税费通缴"和一手房"带押过户",优化矿业权出让流程[13][16]
全国防灾减灾日|携手共护海上安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5 14:03
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 - 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沿海自然资源部门开展多样化宣传活动[1] - 山东青岛主会场设置20余块科普展板、近10种观测仪器,发放2000余份宣传品,吸引数千市民参与,同步在日照、海阳设立分会场[3] - 海南琼海市活动融合国家安全教育,强化"海洋安全即国家安全"理念,提升公众对非法捕捞和环境破坏的警觉性[5] 科普宣传形式创新 - 深圳大亚湾区采用互动游戏形式,包含海洋灾害趣味问答、预警标识拼图等环节,吸引各年龄层参与[5] - 广西防城港市组织40余名小记者开展红树林生态调查,测量树木株高、胸周等指标,并参观海洋局监控系统[9] - 珠海市通过科普教育基地实地探访,让20余组亲子家庭沉浸式学习海洋观测和预报知识[9] 青少年教育项目 - 广州六中珠江中学活动展出《南沙群岛珊瑚礁鱼类图鉴》等科普书籍,推出"南海三宝"IP形象人偶吸引学生互动[12] - 天津滨海新区小学采用动画演示形式,向200余名师生传授风暴潮预警信号识别和海上自救技能[14] - 珠海五山中心小学重点讲解台风防御措施,强调离岸流应对方法"横向或顺流漂浮呼救"[14] 应急能力建设 - 福建平潭开展渔业应急演练,模拟台风灾害下人员撤离、落水救援等复合险情,应用智能救生设备与海巡艇联动模式[16] - 天津市组织25家涉海企业交流预警机制,50余名专业人员接受无人机遥感、水下机器人操作培训[19] -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签约8个防灾减灾项目,包括有害赤潮预警防控技术研究和气象服务合作[16]
绿色先锋丨护绿·富民·革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4 13:53
林业改革与创新 - 谢汝根通过42年实践推动林业从"砍树经济"转型为"看树经济",创新"国有林场+"模式实现生产率提升30%以上[5][11] - 在沙县水南国有林场推动"三权分置"改革,新增森林面积8650亩,蓄积30378立方米[10] - 创建三明市金山林权流转经营公司,推动林权变现,2023年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年度交易额突破30亿元[10] 科技兴林成果 - 官庄林场累计新增合作经营面积14.6万亩,发行"林票"2775万元,制发碳减排量1350吨[11] - 与多所高校合作建立5个创新平台,完成30多项科研项目,获18项省级以上奖项[13] - 建成现代化苗圃育苗能力超2000万株,至2024年出圃合格苗超1亿株,推广良种造林70万亩创造遗传增益30亿元[13] 生态扶贫成效 - 颜立强推动广西争取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20.64亿元,选聘6.3万名护林员带动24万贫困人口脱贫[21] - 广西红树林面积增至1.06万公顷提前完成目标,落实8亿元资金完成营造1055公顷、修复3147公顷[23] - 建立46处广西重要湿地,推动4处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居全国第四[23] 特色林业经济 - 王吉贵改造盐碱涝洼地建成年营收120万元的苗圃,引进270个苗木品种[34] - 选育4个圆铃大枣优良品种,带动全区枣产业年产值1亿多元,培训农民4万余人[36][37] - 创建金牛湖国家湿地公园,推动政府调整道路规划保护鸟类栖息地[39][40] 林业人才培养 - 谢汝根培养180人造林工程队完成3万亩造林任务[7] - 颜立强连续10年培训学员5000人次,被称"颜老师"[27] - 王吉贵培养500余名嫁接能手和3000余名农民技术员[37]
16件立法项目!自然资源部2025年立法工作计划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3 16:44
研究类项目包括:研究起草国土空间规划法、地籍管理暂行办法、矿业权登记办法;研究修改铺设 海底电缆管道管理规定、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 法、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以及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此外,自然资源部还将积极配合立法机关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和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国家公 园法、密云水库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制修订工作,组织推进地质调查法立法研究论 证,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土地整理复垦、自然资源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和"三北"工程建设等方面的立法研 究储备工作。同时,持续推进自然资源管理规章的清理工作,以保障法律法规体系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今年共安排立法项目16件,包括出台类立法项目6件、研究类立法项目10件。 根据工作计划,出台类立法项目包括:拟报国务院审查的法律草案1部,即研究起草不动产登记 法;拟报国务院审查的行政法规草案2部,分别是研究起草矿产资源法实施条例、研究修改风景名胜区 条例;拟由自然资源部发布的部门规章3部,分别是研究修改划拨用地目录、研究起草永久基本农田保 护红线管理办法、研究起草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管理 ...
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打造创新平台筑巢引凤,构建智能遥感监测体系——锻造技术尖兵 服务调查监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3 11:56
公司荣誉与成就 - 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荣获2024年度全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劳动和技能竞赛"先进集体"称号 [1] - 该院在2024年广西自然资源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团体一等奖 [1] - 去年在广西自然资源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以团体总分第一名摘得团体冠军 [1] - 1人获"十四五"全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劳动和技能竞赛先进个人 [5] - 6次荣获广西自然资源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二等奖 [5] - 21人次获得广西自然资源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个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5] 技术创新与平台建设 - 已建设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中国—东盟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广西卫星应用技术中心等7个创新平台 [3] - 自主研发"译快查"多源遥感智能监测平台,将全区23.76万平方千米变化图斑解译时间从1个月缩短至1天,自动识别率达96.39% [8] - 开展南方复杂地形地貌区域农用地智能遥感监测技术研究,被列入全国调查监测体系第二批技术试点 [7] - 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共同研发遥感影像人机协同智能解译平台,成果应用于2023年全国耕地和生态保护重大违法违规情形督查 [7] - 起草编写《广西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监管AI变化图斑提取技术方案》等技术文件 [7] 人才战略与团队建设 - 通过筑巢引凤吸引拔尖人才,项目育人锤炼实战能力,以赛促用激发创新活力 [3] - 形成调查监测、智能识别、实景三维、数字孪生等多个优秀科研创新和应用工程团队 [3] - 90后技术骨干张震林在2024年广西自然资源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多维地理信息采集员项目个人一等奖 [5] - 技术骨干陈东连续两年在广西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劳动和技能竞赛中获奖,2023年荣膺全国先进个人 [5] 项目成果与应用场景 - 完成广西49个自治区级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单元,总面积58.28万公顷 [11] - 建立合浦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库,为全区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提供经验 [11] - 自主研发森林资源遥感影像自动检测系统,实现自治区111个县森林资源实时动态更新 [11] - 建立广西红树林资源动态数据库,形成"天空地"一体化专项监测技术体系 [11] 行业贡献与未来规划 - 推动违规用林、违法采伐案件"双下降",成为全国首个省级林业季度监测示范案例 [11] - 精准追踪近20年红树林资源演变规律,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11] - 未来将持续深化技术创新,强化技术支撑,优化服务体系 [11]
科海观澜/AI为调查监测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3 11:43
AI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应用 - "国土调查云"新增AI地物识别功能 可精准识别具体树种如白桦 榆树 连翘等 显著提升林地 草原 湿地等精细化调查水平 [1] - AI技术已融入政务应用 实景三维 铁塔视频等自然资源业务场景 在数据提取 外业核实 成果分析等全流程发挥作用 [2] - 通过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库和遥感智能解译实现监测图斑自动提取 结合标准样本训练持续优化解译精度 [2] - AI辅助人工判读林木覆盖度 道路宽度 工业用地分类等地类判定 减少30%人工工作量 [2]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演进 - 调查模式从纸质资料→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实现"掌上"调查监测 技术迭代显著提升效率 [3] - 江苏省地理信息中心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地图更新机制 成图时间从1个月缩短至4小时 提升应急决策效率 [10] 海洋防灾减灾技术升级 - 2015-2024年中国累计发生213次海洋灾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9亿元 需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 [5] - 利用遥感卫星 无人机 大数据 云计算等技术研发精细化海潮倒灌预警模型 提升沿岸灾害风险预警能力 [6] 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 湖南桂东县"村厨大赛"促成1.56亿元农产品订单 "村字头IP"推动农业向文化创意 绿色产业等方向转型 [11] - 通过赛事场景将农户 合作社 企业编织成增值网络 实现三产融合创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