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全国首个省级生态保护修复产业专项基金启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15:48
文章核心观点 - 浙江省启动全国首个省级生态保护修复产业专项基金 旨在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社会资本 破解生态保护修复领域对财政依赖度高、产业发展路径单一等难题 [1][2][3] 基金设立背景与目标 - 基金设立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然资源部改革试点任务 旨在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 [1] - 当前生态保护修复以政府投入为主 因项目资金需求大、周期长、技术复杂等因素限制了社会资本参与 [1] - 基金着力解决项目启动资本金不足的难题 撬动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等多方主体参与 [1] 基金运作模式与投资领域 - 基金由浙江省自然资源集团牵头出资 通过省属国企领投、民营企业跟投、邀请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多元化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组建 [2] - 投资方向涵盖自然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矿山、海洋五大领域 以及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低碳生态产业 [2] - 基金计划逐步将投资规模扩大到50亿元以上 [3] 首批项目特点与创新机制 - 启动仪式上6个意向投资项目签约 投资总金额超30亿元 覆盖农田、海洋、矿山、湿地等领域 [2] - 项目探索“生态修复+生态产业”模式 将公益性修复项目与有收益预期的关联产业融合 如安吉县项目 [2] - 绍兴、台州、杭州等地项目探索将生态修复方案与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方案打包 组合收益权和经营权以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2] - 基金将建立项目库 做好项目筛选、投资决策和风险管控 [3]
短评丨从“输血”到“造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15:48
核心观点 - 全国首个生态保护修复产业专项基金在浙江启动,标志着金融工具创新和生态治理模式转型,旨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 [1] - 该实践突破了传统依赖财政投入的单一模式,通过市场化机制设计,将社会资本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1] - 探索的核心是构建有效的转化机制,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通过赋予生态资源经济属性、市场化配置权益、产业化运营来激活沉睡的生态资产,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动能 [2] 模式与机制创新 - 基金投资范围涵盖生态系统恢复等公益性领域,并延伸至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板块,通过可持续商业模式化解生态修复投入大、周期长、收益低的难题 [1] - 创新路径一为“生态修复+产业导入”,例如安吉、浦江等地将耕地修复与农文旅产业融合,使难以盈利的修复工程通过后续产业运营获得回报 [1] - 创新路径二为“生态修复+权益打包”,例如绍兴柯桥将矿山治理与旅游资源开发权绑定,践行“谁修复、谁受益”原则,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1] 风险与管控 -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需警惕过度开发对生态本底的破坏,以及资本逐利性导致公益目标偏移的风险 [2] - 浙江强调底线思维和规划管控来设置红线,确保在严格监管下生态优先原则不被突破 [2]
海洋二所:系列培训助力非洲海洋观预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15:28
据介绍,中国政府希望通过援外培训搭建交流桥梁,分享实用知识与宝贵经验,与各国共同应对挑战,携手构建更加和平繁荣的和谐世界。海洋二所作 为商务部援外培训指定单位,从今年起已经开展了多场专题培训。本次培训构建了"理论—实践—文化"三维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各国 学员系统学习了从中国国情宏观背景到海洋观测装备、环境预测、生态监测等专业技术知识,深入一线了解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之路,走访青岛港、海尔集 团领略海洋经济与科技创新;赴鲁东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全方位、沉浸式地了解了中国在海洋科技发展与产业融合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卓越成果,各国学员带 来的多元视角也为今后国际科研合作提供了宝贵启发。 9月10日,增强非洲海洋观测和预测能力系列培训班结业。培训班由商务部主办,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承办,旨在分享中国海洋观测和预测经验 与技术,助力非洲国家提升海洋领域能力建设,共同应对全球海洋挑战。 本次培训班为期10天。培训中,来自尼日利亚、埃及、毛里求斯、贝宁和厄立特里亚5个国家的32名学员与中国专家齐聚一堂,先后辗转杭州、青岛、 威海、烟台4地,围绕海洋观测和预测技术、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等核心议题,开展学习交流活 ...
面向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发展论坛丨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谢瑾瑜:为共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提供支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15:28
论坛背景与定位 - 论坛以创新、绿色、智能为主题 聚焦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发展 由广西海洋局和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共同主办 吸引500多人次代表参与研讨[2] - 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省份 依托北部湾港枢纽地位 通过海洋科技联合研发平台推动政策、科技、人才协同 支撑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构建[3]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 - 广西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2580.9亿元 占全区GDP比重9% 海洋旅游、渔业、交通运输业优势突出 海洋电力、工程装备、药物等新兴领域多维向好[4] - 广西与东盟在渔业生态养殖、深远海养殖和蓝碳交易领域互补性强 计划加密国际航线 打造海洋旅游线路 深化中马"两国双园"等跨境产业园区建设[4] 科技创新合作方向 - 广西实施科技"尖峰"行动 组建海洋实验室 建设智慧海洋监管平台 累计获批45个省部级涉海创新平台[5] - 将联合东盟推动人工智能在海洋观测、渔业管理、港口物流领域应用 开展海洋资源调查与人才培养 推动一带一路项目成果转化[5] 生态保护合作举措 - 广西与东盟共享红树林、珊瑚礁生态系统 拥有布氏鲸、白海豚等珍稀物种 北海冯家江等生态修复工程形成全球治理"广西方案"[6] - 双方将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共享物种保护经验 在渔业资源养护、海洋垃圾治理、海岸带修复领域开展技术攻关[6]
面向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发展论坛丨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张益国:中国—东盟海上能源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15:28
论坛背景与主题 - 论坛以创新、绿色、智能和东盟蓝色新未来为主题 于广西南宁举行 由中国广西海洋局和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共同主办 中国与东盟国家500多人次代表参与研讨[1] 海上能源发展全球趋势 - 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 海上能源因资源分布广 可预测性强和靠近负荷中心成为重要组成部分[2] - 全球主要经济体将海上能源开发视为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核心战略 欧洲起步早技术发展快 亚洲发展势头迅猛[3] - 全球海上风电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 向深远海 漂浮式和超大型机组方向发展[4] - 全球海上光伏快速兴起 目前以近海和湖面示范项目为主 未来潜力巨大[5] - 全球海洋能蕴藏量巨大 但技术挑战高 多数处于技术研发和项目示范阶段[6] 东盟海上能源发展机遇 - 东盟海洋能开发处于早期勘探与技术验证阶段 正成为全球经济和能源发展新增长极[7] - 东盟国家拥有长海岸线和广阔海域 海洋能源资源丰富 适合大规模开发和多场景应用 多能融合是重要方向[7] - 多能融合具体方向包括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田 制氢氨醇 海洋牧场 海水淡化融合 与海上光伏 波浪能 潮汐能融合 以及与船舶通航 气象观测 生态监测和应急避险融合[7] 中国与东盟合作优先领域 - 加强政府间海上能源合作机制研究 利用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等机制 开展对话交流和联合战略研究 制定配套政策和规划[8] - 联合开展核心工程技术研发 聚焦东盟抗台风 热带环境适应和小规模分布式技术需求 攻关深远海漂浮式风电 高效波浪能转换 智能运维和远海输电等前沿技术 加强技术人才培养与交流[8] - 推动标志性重点项目落地 共同建设大型海上风电场或风光储一体化项目 探索合作模式 评测成本和积累运营经验 打造全产业链合作园区 带动本地化生产和集群发展[9] - 推动实验实证与标准互认 合作建设开放式海上能源实验实证基地 提供真实海洋环境测试认证服务 推动标准互认和规则对接 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技术保障 通过软联通带动产业协同升级和区域竞争力提升[9]
海南海口:无人机织密海岸防护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15:28
技术应用与系统整合 - 采用"无人机+人工智能"识别系统,通过红外热成像仪发现险情并智能循环播放指令 [1] - 巡查数据实时转入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巡查—派单—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 [1] - 无人机配备大功率喊话器和探照灯,采用"语音播报+灯光警示"循环模式劝导游客撤离 [1] 行动范围与成效 - 对26处沿海沿江网红打卡点和重点涉水区域展开"地毯式"排查 [1] - 行动发现预警并转有关部门劝离市民游客286人次 [1] 未来发展计划 - 计划进一步提高无人机设备及专业人员的服务保障能力 [1] - 助力构建完善"零接触、快速度、高效率"的巡查体系,织密海岸防护网 [1]
面向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发展论坛丨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院长郭达:蓝色经济是中国—东盟的共同大市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15:28
9月8日~12日,以"创新、绿色、智能,中国—东盟蓝色新未来"为主题的面向东盟蓝 色经济合作发展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本届论坛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自然资源 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中国与 东盟国家的海洋管理部门500多人次代表和专家学者围绕注重创新驱动,培育蓝色发 展新动能;注重产业更新,探索蓝色发展新路径;注重人海和谐,打造蓝色发展新格 局,展开深入研讨。本版编发部分嘉宾发言,以飨读者。 2025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提出"建设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成为中国与东 盟国家打造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同选择。 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的关键词 0 1 经济增长、经贸合作、产业转型,是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的关键词。 蓝色经济是中国—东盟经济增长的大市场。服务于保持未来5~10年5%左右经济增长的共同目标, 中国与东盟需要进一步挖掘蓝色经济发展潜力。 蓝色经济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大市场,也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最大潜力所在。初步估算, 中国与东盟海产品贸易额平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释放近100亿美元的新增市场。 蓝色经济是中国 ...
慧眼捕赤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10:20
赤潮藻大量聚集,容易引起水色的异常变化。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海面的水色异常区,是早期发现疑 似赤潮最为方便高效的手段,然而传统解译方法人工经验依赖度高、识别效率低。北海局积极探索深度 学习与遥感监测的深度融合,基于国产HY-1C/D(CZI)等卫星遥感数据开发了赤潮智能识别网络,建 立了光学遥感影像赤潮像元自动化提取模型,实现水色异常区快速、精准、自动化识别。相比传统解译 方法,不仅大幅降低了对人工经验的依赖,更在识别效率与分割精度上实现双重提升,优于多种经典深 度学习算法,为赤潮的早发现、早预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一区一策多尺度预报 北海区赤潮呈现明显的时空差异,各高发区在宏观季节尺度上虽有相似规律,但在局地的环境诱因 和藻种结构上却各有特点。针对这一复杂特征,北海局坚持以地域特性为导向,梳理海区13个赤潮分区 信息库,构建"一区一策"的赤潮预报框架,直接支撑秦皇岛、天津、烟台北部、大连南部海域等赤潮高 风险区预报服务。 赤潮,又被称为"红色幽灵",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引起 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它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危害水产养殖业, 影响人 ...
海洋三所与印尼涉海机构共建北苏拉威西海洋生态保护网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10:20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代表团连续访问印度尼西亚多家涉海机构,在科学研究、技术推 广、公众教育等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合作共识,以中方倡议为主体,初步建立中印尼北苏拉威西海洋生态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跨机构合作网络。 海洋三所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副主任杜建国作为代表团团长, 率队先后受邀访问了印度尼西亚国家研究与创新署海洋研究中心、萨姆拉图兰吉大学、北米纳哈萨市研 究与创新局、印尼海洋与渔业部直属比通海洋与渔业理工学院四家合作机构,就中印尼海洋生物多样性 和生态连通性保护、海洋可持续发展、全球变化应对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并就合作潜力与实 施路径进行了务实探讨。 在各方支持下,海洋三所牵头倡议并持续推动建立中印尼北苏拉威西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多 层次合作网络。该网络整合了过往十五年中印尼合作建立的"朋友圈",广泛吸纳了地方政府、高等院 校、科研机构及行业院校等多方参与,构建了"政府—大学—科研—行业院校—社区"协同联动的合作机 制。此举旨在深化北苏拉威西地区在海洋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政策协调、技术推广与能力建设等领域 的务实合作,标志着海洋三所中印尼海洋合作从双边迈向区域 ...
三天查获6艘非法捕捞渔船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10:20
执法行动概况 - 海南省海洋和渔业监察总队联合儋州市、临高县多部门于9月9日至11日开展海上综合执法行动 [1] - 行动总航程300余海里 查获6艘涉嫌非法捕捞渔船 [1] 执法区域与方式 - 行动聚焦海南西部海域 实施拉网式执法巡查 [1] - 重点查处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非法捕捞及擅自越过北部湾中越分界线违规捕捞行为 [1] 具体执法成果 - 儋州海花岛周边海域查获1艘线内拖网作业渔船 [1] - 临高县海域查获5艘涉嫌擅自改变作业类型的非法捕捞渔船 现场依法查扣违规渔具及渔获物 [1] 后续执法计划 - 将持续深化沿海市县执法联动 强化跨区域统筹协调能力 [1] - 巩固提升执法协作质效 为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