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
搜索文档
山东:以“生态绿”涵养“海洋蓝”
大众日报· 2025-10-10 08:32
海洋生态治理政策与体系 - 山东深入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落实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创新陆海协同治理机制,2024年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3.6%,保持全国前三 [1] - 山东全面推行湾长制,加强“一湾一策”精准治理,实现陆海责任共担,青岛作为全国首批试点,构建市、区、镇三级湾长体系,设置117名湾长,将49个海湾纳入精细化管理 [1] - 青岛突出陆海统筹、河海共治,由湾长负责海湾资源配置与污染治理,河长协调陆地部门确保水质达标,建立入海河流超标预警机制,2024年青岛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9% [2] 污染源控制与治理成效 - 山东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出台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动态完成2万余个入海排污口整治,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均值同比明显改善 [3] - 桑沟湾通过清养殖、拆散乱、控源头、修岸线等治理措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多年保持100%,从污染严重转变为国家级美丽海湾 [1] 生态修复与创新养殖模式 - 烟台长岛推行“固藻集鱼”养殖模式,通过布设人工鱼礁促进藻类繁衍以改善生态和聚集鱼群,南长山街道孙家村已投放超12万空方人工鱼礁,增殖50万株海草形成海草床生态系统,年固碳超280吨 [3] - 孙家村利用“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以固碳量远期收益权质押贷款,为海洋牧场东源提质升级填补资金缺口,并进行智能化改造,使投放的80万尾褐牙鲆鱼苗存活率较传统养殖提升30% [4] 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 - 海洋生态“含绿量”增加发展“含金量”,山东涌现碧海生金案例,如黄河三角洲蓝碳跨省变现、滨州盐碱滩养殖致富虾、渔民转型为海岛导游和农家乐老板,提升群众获得感 [4] - 长岛创新碳汇金融模式,使村民通过碳汇贷受益,将生态修复成果转化为实际资金支持,推动海洋产业升级 [3][4]
中秋国庆假期期间山东港口成果丰硕
大众日报· 2025-10-09 11:27
整体业绩表现 - 山东港口中秋国庆假期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4%,集装箱量同比增长7%,共创出17项生产记录和68项生产高效 [1] - 日照港货物吞吐量同比增加3.3%,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加3.4%,累计刷新6项次生产纪录和11项次生产高效 [2] - 烟台港预计完成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5.8% [3] - 渤海湾港预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75万吨,同比增长5%,完成集装箱1.8万TEU,同比增长5% [3] 青岛港运营亮点 - QQCT累计完成91艘次船舶作业任务,其中"地中海阿米莉亚"轮单船装卸量达2.2万标箱,创节日期间纪录 [1] - QQCTU实现"青岛-日照"双向航线"山港通"组合港智能转运新模式全面贯通,并完成"东方香港"轮200标箱新能源汽车出运任务 [1] - QQCTN集装箱吞吐量超计划1.3%,泊位效率同比提升2.7%,7条重点船舶提前离泊累计压缩作业时长16小时 [1] 日照港运营举措 - 联合国铁济南局日照站开展火车疏港攻坚会战,3次刷新火车昼夜装车纪录 [2] - 利用煤炭流程专用泊位进行铁矿石装船3艘次,并保障中韩班轮"日照东方"号到港直靠 [2] - 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等制度保障供应链稳定畅通 [2] 烟台港业务动态 - 铝土矿直取率同比增加4.2%,通过统筹生产要素应对船舶密集到港 [3] - "三地五站"投入19艘大型客滚船舶运营,假期旅客运量突破18万人次,同比增长10% [3] - 在码头候船区域设立"旅游咨询岗"优化候乘体验 [3] 渤海湾港创新与效率 - 组织开展"中秋国庆安全生产大会战",创出9项高产高效纪录 [3] - 小清河业务转水卷钢突破9万吨,并首次为亚欧班列运送空箱,多个供应链项目实现货源通道扩展 [3] - 推行"直装直提"等模式压缩待泊时间24小时,节约作业成本24万元 [3] 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 青岛港前湾港区道路改造工程中经五路已完成80%,纬五路完成28% [4] - 日照港岚山港区油品码头陆域形成工程总体进度达70% [4] - 东营港广利港配套服务区疏浚吹填项目累计完成合同工程量21.45% [4] 航运培训与人才保障 - 职教集团船培中心假期开展驾驶理论培训、轮机实操考试等2期,共6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 [4] 医疗健康服务 - 医养集团各医院假期共完成心内科、心外科、外科等各类手术50余例 [5] - 青岛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成功救治一名92岁高龄危重肝脓肿患者 [5] 港口后勤与综合保障 - 陆海发展集团食堂团队推出62道特色菜品,日均服务2.6万人次就餐 [6] - 安保一线人员日均查验车辆2.8万车次、人员2.3万人次 [6] - 环卫团队完成垃圾清运50余吨、污水抽运40余吨 [6]
德州全域联动推动医药及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 2025-10-09 10:15
产业规模与布局 - 德州市医药及康养产业链已聚集规上企业及机构108家,营收达180.26亿元 [1] - 全市现有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企业2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8家 [2] -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禹城市健康食品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级重点集群库 [2] 重点企业与技术突破 - 山东卡森细胞治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正开展针对乳腺癌、肝癌和肺癌等实体瘤的TCR-T细胞治疗技术攻关项目 [1] - 卡森细胞启动建设卡森生命科学产业园,主体工程进度已超80%,计划2026年正式投入使用 [2] - 德州市鱼油及制品、头孢米诺钠两种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咖啡酸片等8种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3] - 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产品和山东安颂和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工陶瓷髋关节假体实现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 [3] - 山东禹王制药有限公司的鱼油提纯度达到医药级要求,销往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 [2] 产业链发展与协同 - 卡森细胞等29家行业领军企业及齐鲁制药、上海医药集团、修正药业等龙头企业在德州市布局生产基地 [3] - 联动中关村海淀园共建生命科学城,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3] - 项目一期已竣工投用,吸引步阳集团、华奕生物等十余家企业进驻 [2] 医疗服务与人才建设 - 德州市成立京德医疗健康事业促进委员会,累计达成合作成果150余项 [3] - 通过人才工程培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18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超2000名 [3] 跨界融合与特色模式 - 11个县(市、区)全部入选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县,106个镇街获评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乡镇 [4] - 建成医养结合机构85家,床位达1.7万张,1005家医疗机构可提供居家上门服务 [4] - 齐河县布局20多个大型文旅康养项目,入选国家级医养结合示范县和省级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 [4] - 夏津县依托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形成桑产业链特色康养模式,跻身国家康养旅游线路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5] - 德州市医养健康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德州养老示范城、德州市康养中心,打造覆盖全年龄段的医药康养综合体 [4]
东营民政系统让大数据为困难群众跑腿
大众日报· 2025-10-09 10:15
东营民政系统让大数据为困难群众跑腿 大数据进行监测的同时,东营民政系统还组建了由专业社工、村(社区)网格员、救助协理员构成 的"荧(营)光行"主动发现队伍,按照"15分钟服务圈"划分网格,对辖区内的独居老人、残疾人等重点 群体开展"拉网式"摸排。 近日,广饶县花官镇杨王村社会救助"微网格"队员李红梅在走访中发现,村民王强(化名)的儿子 因血友病多次住院治疗,仅2024年就产生医疗费用62万余元。李红梅立即将王强家庭情况上报镇民政 办。镇民政办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核查情况,不但为王强办理了低保,还为其申请了急难专项救助,总救 助额度14.56万元。 帮办代办,实现困难群众"零跑腿、全程帮"。东营在村(社区)设立救助服务点,由网格员担任帮 办代办员,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上门收材料、全程代申请服务。近日,利津县明集乡民政 办通过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发现,明集村低保户郭新洋符合低保转特困救助条件。随后,帮办代办员索丽 丽上门服务。因郭新洋无法操作智能手机,索丽丽帮其通过"爱山东"App完成申请提交。 "除线上受理外,线下受理也更省心了。"东营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魏峰说。东营在乡镇(街 道)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
德州|德州全域联动推动医药及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 2025-10-09 09:28
产业发展总体战略与规模 - 德州市通过“链长统筹、链办协调、部门联动、属地落实”工作机制推动医药及康养产业跨越式发展,聚焦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和康养服务四大领域[2] - 产业链已聚集规上企业及机构108家,营收达180.26亿元[2] - 以《德州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7)》为指引,聚焦“医、药、养、中、融”五大重点,深化“北接南融”策略,完善“一极引领、三带协同、五地支撑、全域联动”产业布局[2] 医药制造与医疗器械领域 - 全市现有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企业2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8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禹城市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入选省级重点集群库[3] - 鱼油及制品、头孢米诺钠两种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咖啡酸片等8种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4] - 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的“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产品”和山东安颂和德医疗的“人工陶瓷髋关节假体”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4] 前沿技术与研发创新 - 山东卡森细胞治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山东大学专家团队开展针对乳腺癌、肝癌和肺癌等实体瘤的TCR-T细胞治疗技术攻关[2] - 卡森细胞启动建设卡森生命科学产业园,包括细胞药物研发制备中心、人类遗传资源细胞库等,计划2026年投入使用,旨在打通全产业链条[3] - 项目一期已竣工投用,吸引步阳集团、华奕生物等十余家企业进驻[3] 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才建设 - 成立京德医疗健康事业促进委员会,累计达成“北京名中医工作站”等合作成果150余项[4] - 通过“卫生英才”和“大德名医”等工程,培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18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超2000名[4] - 联动中关村海淀园共建生命科学城,并吸引齐鲁制药、上海医药集团、修正药业等龙头企业布局生产基地[4] 康养服务与产业融合 - 11个县(市、区)全部入选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县,106个镇街获评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乡镇,建成医养结合机构85家,床位达1.7万张[5] - 1005家医疗机构可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德州市医养健康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德州养老示范城、德州市康养中心等医药康养综合体[5] - 齐河县布局20多个大型文旅康养项目,入选国家级医养结合示范县和省级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夏津县形成桑产业链特色康养模式[5][6]
东营|东营民政系统让大数据为困难群众跑腿
大众日报· 2025-10-09 09:28
平台核心功能与运作模式 - 通过汇集12个部门46类数据,对家庭人均收入骤降、医疗支出超阈值等风险情形设置智能预警规则,实现风险自动预警[2] - 整合民政、教育、人社、住建等多个部门的救助资源,将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14项高频救助事项纳入平台,推动教育补贴、就业帮扶等8类救助政策与基本生活救助一键联办[2] - 平台通过医保结算数据自动比对,可立即触发大额医疗支出预警,并将信息推送至民政部门进行入户核实与审核办理[2] 线上线下服务融合 - 在村(社区)设立救助服务点,由网格员担任帮办代办员,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上门收材料、全程代申请服务,实现困难群众"零跑腿、全程帮"[3] - 在乡镇(街道)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服务窗口,推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制度,取消收入证明、财产证明等"循环证明",改为"一纸承诺+数据核验"[4] - 对因病因灾等突发困难家庭,实行"先救助后补材料",确保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4] 主动发现与精准救助机制 - 组建由专业社工、村(社区)网格员、救助协理员构成的"荧(营)光行"主动发现队伍,按照"15分钟服务圈"划分网格,对独居老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开展"拉网式"摸排[3] - 通过动态监测预警机制主动识别救助需求,例如发现低保户符合低保转特困救助条件后,由帮办代办员协助通过"爱山东"App完成申请提交[3] - 系统成功案例包括为医疗费用达62万余元的家庭办理低保并申请急难专项救助,总救助额度达14.56万元[3]
从迎客到留客,“好客山东”又出圈
大众日报· 2025-10-09 09:04
旅游市场表现 - 国庆中秋8天假期山东省重点监测的200家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966.6万人次,营业收入15.5亿元,分别比上年国庆假期增长8.0%和5.0% [1][2] - 全省公共文化场馆累计服务582.7万人次,比上年国庆假期增长11.6% [2] - 假期山东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00%,青岛、泰安、济南三市贡献超八成份额 [6][7] 服务创新与体验升级 - 沂蒙山龟蒙景区、云蒙景区创新推出“晴天险”,国庆期间遭遇降雨的游客可在明年9月30日前免费重游一次,旨在将单次消费转化为长期情感链接 [3] - 滕州微山湖红荷湿地景区国庆假期面向全国游客免门票,通过增加园内体验业态留住客流 [3] - 泰山景区整合7.4万个泊位信息,通过“泰山易停”实现一键导航、智能找位,为游客规划最优停车路线 [3] 产品业态与消费场景创新 - 济南趵突泉景区推出主题沉浸式夜游《趵突夜画》,融合文化体验、艺术演艺和科技互动 [4] - 临沂《夜画琅琊》行进式游船演艺入夜开演,涑河南岸休闲街区每晚演出近百场次 [4] - 曲阜鲁源村推出“中秋奇妙夜”主题游,五场夜游节目让游客体验鱼灯巡游 [4] 跨界融合与联动效应 - 山东在枣庄和潍坊以水果、蔬菜为主题举办两场美食赛事,其中枣庄赛区总客流量达59.7万人次,拉动文旅综合消费3265万元 [5] - 滨州市推广“文旅票根联盟”,将高速通行票根纳入餐饮、住宿、景区优惠体系 [7] - 聊城依托体育赛事推出优惠政策,观众凭有效票根可在51家A级旅游景区享受免票或折扣,其中36家景区实行免门票 [7] 入境旅游市场 - 青岛邮轮母港接待国际邮轮3艘次,船上外籍游客近6000人,其中约四成选择下船后赴曲阜、泰安延伸游览 [7] - 免签政策叠加直航恢复,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美国、俄罗斯为前五大客源地,韩国独占35%份额 [7] - 入境游客平均停留3.2晚,高于国内游客0.8晚,泰山、三孔、青岛啤酒博物馆等为热门打卡地 [7]
山东质量强链“组队”升级
大众日报· 2025-10-09 09:04
质量强链战略实施进展 - 已完成4个国家级和32个省级质量强链重点项目图谱绘制[1] - 推行"一链一策"精准打通产业链堵点难点[4] - 全省建成136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4] - 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41项并建设省级以上质检中心132家[4] 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 万华化学集团通过输出统一质量标准和共享检测手段带动产业链上下游100多家企业进行设备技术改造[2] - 宇捷轴承构建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从原材料采购源头严格把关并建立供应商动态评估机制[2] - 宇捷轴承在生产环节使用智能化监测设备对每道工序进行实时数据追踪误差控制精确到微米级[2] 产业链协同质量提升案例 - 临清轴承产业通过联合攻关使企业研发的新型轴承承载能力提高20%精度达到P4级标准[3] - 临清轴承产业年营收超500亿元占全国十分之一并涌现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 - 山东美果来食品有限公司产品线从单一石榴汁拓展至5大类近50个单品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并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和美国FDA等认证[3] 质量追溯与未来规划 - 枣庄市推出条形码追溯系统可查看产品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部质量信息检测合格率达99%以上[4] - 下一步将推出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指引在关键产业链全面推开"质量强链"[4]
国庆中秋假期全省治安秩序良好
大众日报· 2025-10-09 09:04
记者10月8日从省公安厅获悉,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省各级公安机关日均出动警力5万余人次,全 省刑事、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27%、24.6%。假日期间,全省社会大局稳定、治安秩序良好。 启动高等级社会面巡防勤务,全面落实快速反应机制,重点加强对夜市、美食街、娱乐场所和大型 活动、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周边的巡逻力度,提升见警率、管事率。加大重点景区安保力量投入, 积极配合文旅等部门提前对旅游活动进行安全大检查,督促相关单位整改安全隐患,配齐各类安防设 施,配足安保力量,确保景区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假日期间,全省公安机关调处涉旅矛盾纠纷406 起,服务救助游客5085人次,确保了全省260个4A级及以上重点景区安全。 全省各级公安交警部门全警动员,全力做好事故预防和疏堵保畅各项工作。严控安全风险,强化秩 序管控,紧盯高速公路、国省道和农村地区,启动交警执法站360处,设置临时执勤疏导站点1100余 个,在景区周边开放临时停车泊位7万余个、增设交通诱导标志600余处。(记者 董方舟 通讯员 刘贵 增) ...
10月8日至13日,山东将迎持续阴雨天气
大众日报· 2025-10-09 09:04
天气影响与应对措施 - 受切变线影响,山东预计在10月8日至13日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全省过程累积平均降水量40~55毫米,部分地区如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济南北部和淄博北部可达50~100毫米,局部120~160毫米 [2] - 频繁降雨导致土壤过湿,对秋收秋种造成较大影响,各地采取人机齐上、分类施策的方式应对,包括使用玉米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无人机等投入作业 [2][4] - 针对田间积水和土壤松软问题,巨野县紧急调配84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投入抢收,解决轮式农机无法下地的难题 [5] 农业科技应用与效率提升 - 在菏泽鲁西新区,使用搭载专业吊装设备的无人机进行玉米转运,无人机不受积水阻碍,单次可承重数十公斤,一小时完成5亩地转运任务,效率较人工提升近10倍 [3] - 巨野县在秋粮抢收中采用新型智能履带式收割机,实现“摘穗—脱粒—秸秆处理”一步到位,全县玉米日均收获量超万亩,收割效率较传统方式大幅提升 [5] - 巨野县推广智能节能收割装备,将机收损失率稳定控制在2%以内,新型收割机可使一亩地多收30到50斤 [6] 收获进度与后勤保障 - 截至10月7日,菏泽鲁西新区24.5万亩玉米已收获22.78万亩,完成进度九成以上 [3] - 为解决玉米含水量高易霉变的问题,巨野县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烘干设备24小时运行,日烘干能力达200余吨,马岭岗镇的烘干设备每天可烘干50吨玉米 [4][6] - 对收获后的玉米,各地充分利用各类场地就地晾晒,并推广搭架、码垛等“离地储存”技术以减少粮食损失 [4] 社会化服务与精准帮扶 - 宁津县津城街道和庆云县尚堂镇组织志愿者服务队,针对孤寡老人、残疾人家庭等缺乏劳动力的困难户进行精准助收,截至10月7日下午,津城街道800多名志愿者已帮助60多个村庄的120余个家庭完成抢收 [7][8][9] - 庆云县尚堂镇成立8支“三秋”服务队,统筹调度收割机、运输车等农机具30余台,并以村为单位明确抢收时序和责任人员,确保帮扶精准到户 [9] - 地方政府积极搭建对接平台,引导农户及时联系现有粮食烘干设备,就近开展烘干作业,强化服务保障 [9] 基础设施与资源调度 - 巨野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6万亩,配套完善灌溉、路网、桥涵等设施,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在此次应对阴雨天气中发挥重要作用 [6] - 为保障“三秋”生产,巨野县已调度玉米收获机2136台、小麦播种机12380台,同时强化农机维修与安全监管 [6] - 菏泽鲁西新区成立6个秋收、秋种、秋管“三秋”生产工作帮扶指导组,下沉各镇街进行现场指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