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Nature头条:华人学者利用类器官技术,让小鼠体内长出人类细胞
生物世界· 2025-06-17 15:11
人-兽嵌合体研究进展 - 国际顶尖期刊Nature报道了MD安德森癌症中心沈西凌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成功培育出体内器官包含人类细胞的小鼠,人类细胞在小鼠的肠道、肝脏和大脑中稳定存在[1] - 该研究采用创新方法,将人类类器官直接注射到怀孕小鼠的羊水中,人类细胞会定向迁移到目标器官[1][8] - 在小鼠幼崽出生一个月后检测显示,约10%的小鼠肠道内含有人类细胞,占肠道细胞总量的1%,肝脏和大脑中人类细胞比例更低[13] 人-兽嵌合体技术方法 - 传统方法是将人类干细胞注入动物胚胎(如猪、小鼠)并在体外培养,但面临人类细胞存活数量少、存活时间短等挑战[4][8] - 沈西凌团队改进方法,先将人类干细胞培育成类器官(肠道、肝脏、大脑类器官),再注入小鼠羊水,提高了细胞定向迁移能力[10] - 人类细胞在小鼠体内功能正常,如肝细胞能产生人血清白蛋白,且在小鼠出生两个月后仍稳定存在[14] 其他重要研究成果 - 中国科学院赖良学研究员在ISSCR 2025年会上报告,首次在猪胚胎中培育出含人类细胞的心脏,胚胎存活21天且心脏开始跳动[5][6] - 羊水注射类器官的方法被认为具有颠覆性潜力,因其操作便捷且人类细胞能长期留存[15] 技术挑战与伦理考量 - 目前总体成功率较低,团队正在寻求提高人类细胞存活率和定向迁移效率的方法[14] - 引入人类细胞到动物大脑可能带来伦理问题,虽然当前小鼠大脑中人类细胞比例很低,但未来需要关注潜在认知能力影响[16]
曹雪涛院士团队发表最新Nature Immunology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7 15:11
促炎细胞因子调控机制 - 促炎细胞因子在转录和转录后层面受到严格调控 通过先天免疫信号通路 转录因子协同激活 翻译后修饰和表观遗传修饰实现 [2] - RNA结合蛋白(RBP)通过RNA剪接 修饰 核输出 翻译和降解在先天免疫反应和炎症的转录后调控中起关键作用 [2] - 多功能RBP介导特定促炎细胞因子翻译调控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以全面了解免疫系统稳态和功能障碍 [2] E3泛素连接酶与炎症调控 - 泛素对蛋白质的修饰在稳态调节和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 已有数种E3泛素连接酶被报道通过直接结合并修饰底物调节先天免疫反应和炎症 [2] - 含有RNA结合基序的E3泛素连接酶(E3-RBP)是否能结合特定mRNA并在mRNA-蛋白复合物中发挥E3泛素连接酶活性以调控炎症反应仍需阐明 [2] MKRN2的发现与功能 - MKRN2作为RNA结合的E3泛素连接酶(E3-RBP)通过其E3泛素连接酶活性及RNA结合能力选择性抑制IL-6产生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及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 [3] - MKRN2能够选择性抑制脂多糖(LPS)激活的巨噬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 LysM-Cre+Mkrn2fl/fl小鼠在接受LPS处理后血清中IL-6含量增加并表现出实验性结肠炎的严重程度加剧 [5] MKRN2的作用机制 - MKRN2与IL-6 mRNA结合后促进翻译起始共激活因子PAIP1的赖氨酸179位点的K29多聚泛素化修饰 阻断PAIP1与mRNA 5'端关键翻译调控蛋白eIF4A的结合从而抑制IL-6 mRNA的翻译 [6] - 在溃疡性结肠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样本中MKRN2的表达与IL-6的表达呈负相关 提示MKRN2参与临床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8] 研究意义与潜在应用 - 研究结果为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并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潜在策略 即通过干扰特定促炎细胞因子的翻译过程来实现 [9]
Immunity:上海交大王宏林团队发现白癜风治疗新靶点,并成功进行了人体试验
生物世界· 2025-06-17 11:1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白癜风 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约 0.5%-2% 的人口。其特征是皮肤上出现白色斑块,这是由于黑色素细胞受到自身反应性 CD8 + T 细 胞攻击所致。在白癜风中, CD8 + T 细胞产生的 γ 干扰素 (IFN-γ) 通过 IFN-γ 受体-JAK 通路诱导局部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泌 CXCL9 和 CXCL10,从而导致更多的 CXCR3 + CD8 + T 细胞募集。 鲁索替尼 乳膏 ( Ruxolitinib, 一种选择性 JAK1/2 抑制剂) ,通过破坏病理性的 IFN-γ-趋化因子信号轴来阻碍 CD8 + T 细胞募集,最近已成为首个获批用于 治疗非节段型白癜风 (白癜风的最常见类型) 患者的药物 (尚未在我国获批上市) 。然而,其临床应答率约为 30%,且伴有不良事件 (例如痤疮、鼻咽炎和 瘙痒) 。因此,白癜风的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需要开发新的疗法。 鉴于自身反应性 CD8 + T 细胞在白癜风免疫病理学中的核心作用,阐明调控这些 CD8 + T 细胞反应的上游调控因子,可能会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2025 年 6 月 16 ...
同济大学发表最新Cell子刊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7 11:15
衣康酸在肺泡巨噬细胞中的作用研究 - 衣康酸在组织驻留肺泡巨噬细胞中表现出促炎作用,与传统认为的抗炎作用相反 [1][2] - 衣康酸促进肺泡巨噬细胞中促炎细胞因子生成和NLRP3炎性小体激活 [2][4] - 衣康酸预处理加重LPS诱导的肺组织损伤 [2][6] 衣康酸衍生物的研究发现 - 衣康酸衍生物二甲基衣康酸(DI)和4-辛基衣康酸(4OI)可抑制肺泡巨噬细胞中的炎症反应 [4] - 这些衍生物能够抑制天然衣康酸对肺泡巨噬细胞的作用 [7] 巨噬细胞反应性的影响因素 - 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MDM)经气管内转移后对衣康酸的反应性发生逆转 [5] - 肺泡微环境在塑造巨噬细胞免疫代谢方面起关键作用 [5][10] 研究应用前景 - 研究发现提示衣康酸在炎症疾病临床治疗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9] - 研究证明衣康酸在体内促进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并加重肺损伤 [6][10]
Nature:哈佛华人学者造出“赛博蝌蚪”,让脑机接口融入大脑,全程直播大脑发育
生物世界· 2025-06-17 11:15
哈佛大学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哈佛大学刘嘉团队开发出超柔性、超薄、可拉伸的脑机接口设备,可在胚胎发育阶段植入大脑,实现无创、稳定、持续的神经电活动记录,精度达毫秒级且精确到单个神经元 [3] - 该设备使用全氟聚醚二甲基丙烯酸酯(PFPE-DMA)材料,力学性能与胚胎组织相当,厚度不足1微米(头发丝的几十分之一),具备化学惰性和交联结构特性 [8][9] - 植入时机选择在胚胎神经板阶段,设备随大脑自然发育展开分布至三维脑结构,形成共生关系 [9] 实验成果与科学意义 - 通过非洲爪蟾胚胎实验创造"半机械蝌蚪",证实设备不影响正常神经发育和行为成熟,实现毫秒级全脑神经活动"直播" [12] - 首次实现脊椎动物胚胎从二维神经板到三维大脑形成全过程的神经活动监测,为研究神经回路形成机制提供新工具 [14] - 技术有望揭示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经发育疾病的早期起源,推动早期诊断和干预研究 [15] 技术应用与商业化进展 - 设备已在小鼠胚胎和新出生大鼠验证兼容性,未来或结合VR平台研究行为与感觉的脑活动 [17] - 核心材料PFPE-DMA授权给初创公司Axoft开发,该公司专注人类脑机接口柔性生物电子设备的可扩展应用 [17][19] - 单个探针可集成数百个电极(远超商业探针的8-16个),显著降低临床植入手术复杂度 [19]
浙江大学/华大合作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7 07:37
蚂蚁社会性演化的遗传基础研究 - 全球蚂蚁基因组联盟(GAGA)在Cell发表研究论文,整合163种蚂蚁全基因组数据,重构蚁科生命之树,覆盖现生蚂蚁12/16亚科和97/343属,将蚂蚁共同祖先追溯至1.57亿年前侏罗纪晚期[2] - 研究发现蚂蚁共同祖先基因组中嗅觉感知基因家族显著扩增,已具备社会通信分子机制,而占现存蚂蚁90%的正蚁类祖先中,蚁后-工蚁分化相关基因存在强烈正选择信号[4] 基因组演化特征 - 蚂蚁单倍体染色体数目跨度1-60,染色体重排速率显著高于哺乳类等脊椎动物,且与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如弓背蚁、大头蚁等物种丰富属中重排速率激增[6] - 尽管基因组重排频繁,仍保留970个保守共线性区域块构成核心基因调控网络,支撑基础发育与复杂社会系统功能[7] 社会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 - 保幼激素、MAPK和胰岛素三大保守信号通路调控蚂蚁社会性状演化,其核心蛋白决定个体身份分化,不同种类蚂蚁中这些通路作用机制存在适应性差异[8] - 群体规模和蚁后-工蚁分化程度是社会性演化的两大关键因素,其他社会性状(如工蚁体型差异)的遗传基础呈现趋同选择信号,并通过核心基因网络协同演化[9] 研究意义与未来方向 - 首次从基因家族、调控网络等多维度揭示蚂蚁社会性演化的分子基础,建立候选基因与社会性状的功能联系[12][13] - 待解问题包括蚁后长寿机制、相同基因组产生表型差异的原因等,未来将利用多组学技术进一步探索[13] - 研究证实基因网络模块重塑过程中表型性状协同演化,最终驱动蚂蚁物种和社会性状多样化[13]
浙江大学发表最新Cell子刊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6 16:49
微肽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 - 微肽源自非经典翻译,具有维持组织稳态和促进癌症发展等关键作用的新型生物分子,但肝细胞癌中微肽的蛋白质组学图谱和功能机制仍不清楚 [2] - 研究发现一类与肝细胞癌相关的微肽,揭示了它们调控肝细胞癌中线粒体RNA加工的机制,为癌症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3] 微肽MRPIP的发现与功能 - 研究团队采用新设计的超滤串联质谱检测法,在临床肝细胞癌样本中鉴定出大量微肽,其中来自长链非编码RNA的微肽MRPIP通过调控线粒体RNA加工机制抑制肝细胞癌进展 [4] - 能量应激诱导的MRPIP通过与HSD17B10的R25残基相互作用,阻碍线粒体核糖核酸酶P复合物组装,破坏HSD17B10四聚化和HSD17B10-TRMT10C子复合物形成,导致线粒体中转录后RNA加工、翻译和能量生成紊乱,从而抑制癌症进展 [5] 微肽的应用潜力 - 从MRPIP序列生成的20个氨基酸功能肽在体外和体内均能显著抑制肝细胞癌进展 [6] - 该研究为癌症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8]
修改教科书的发现:北京协和医学院发表最新Cell子刊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6 16:49
该研究以: Glucose-1-phosphate promotes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glycogen with the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in CD8 + memory T cells 为题,于 2025 年 6 月 10 日发表在了 Molecular Cell 期刊, 黄波 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 助理研究员 周雅博 博士,博士生 张超 颖 为共同第一作者。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细胞的能量分子 三磷酸腺苷 (ATP) 和有害的 活性氧 (ROS) 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线粒体中耦合合成。细胞利用 ATP 来维持生存,但最终可能会因活 ROS 的毒性而死亡。 因此,细胞必须进化出一套分子机制来持续清除细胞内的 ROS,这主要是通过 NADPH 分子向一个过氧化氢 (H₂O₂)(细胞内 ROS 的主要形式) 提供两个氢 原子来实现的,从而将 H₂O₂ 转化为水 ( H₂O) 。 磷酸戊糖途径 (PPP) 是糖酵解的一个分支,在前两步氧化过程中生成 NADPH,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 葡萄糖 在 己糖激酶 的作用 ...
品质议程,重磅发布:1.5天×20先锋大咖,第十届CPHI生物制药论坛邀您直击产业前沿
生物世界· 2025-06-16 11:59
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趋势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新药领域license-out交易达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并超过2024年上半年总额 [1] - ADC、双抗、CGT等前沿管线占全球在研数量的30%以上,显示中国正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 [1] - 产业核心命题聚焦资源合作优化与创新成果临床转化加速 [1] 第十届CPHI生物制药论坛概况 - 论坛将于6月24-25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4馆M6会议室举办,汇聚石药集团、BMS、再鼎医药等20余位全球专家 [1] - 议题覆盖MNC、BioPharma、Biotech、临床PI、资本及政策等多维度,探讨生物医药前沿趋势与国际化路径 [1] - 主办方包括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等机构 [3] 会议议程亮点 6月24日下午:前沿技术分析 - 主题涵盖生物制造未来图景、AI驱动医疗、干细胞药物出海2.0及偏头痛药物研发进展 [4][5] - 弗若斯特沙利文将发布中国生物药出海趋势与战略分析 [5] 6月25日全天:开发合作与转化医学 - 上午聚焦监管政策研究、全球开发合作趋势及澳大利亚早期临床试验支持 [6][7] - 下午涉及胃癌临床研究、AI+医学实践、FGFR抑制剂耐药突破等转化医学议题 [8][9] - 圆桌对话讨论全产业链协同构建转化医学创新生态 [9] 重点嘉宾背景 - 夏珏妤(拓弘康恒):主导TH-SC01细胞注射液从一期推进至三期临床 [10][11] - 彭鹏(药捷安康):领导获得FDA"孤儿药"认证的胆管癌治疗项目 [43] - 楼敬伟(宝藤生物):构建全国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及细胞基因治疗孵化网络 [41] 同期活动与展区 - CPHI China生物科技展区将集中展示前沿生物技术,覆盖出海策略、先进疗法等热点 [56] - 展期配套创新药出海论坛、CGT疗法大会等多场专题会议 [54]
Cancer Cell:关闭这个基因,增强NK细胞抗肿瘤免疫
生物世界· 2025-06-16 11:59
白细胞介素-15(IL-15)与抗癌机制 - 白细胞介素-15(IL-15)是一种能够促进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有效保护人体免受癌症侵害 [1] - 癌细胞进化出抑制NK细胞等免疫细胞的策略,导致免疫逃逸,研究人员尝试使用IL-15受体激动剂激活免疫细胞,但毒性过大限制了临床开发 [2] UBE2F基因与NK细胞敏感性 - oNKo-innate公司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合作研究发现,关闭NK细胞中的UBE2F基因可显著提高NK细胞对低剂量IL-15的敏感性,增强其抗癌功能 [2] - 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揭示依赖泛素的IL-15R降解是抑制IL-15R信号转导的主要机制 [4] - UBE2F对于CUL5的泛素样化和激活是必需的,其缺失抑制了CRL5活性,从而增强NK细胞对IL-15的反应性 [5][6] 临床前模型与潜在治疗应用 - 小鼠模型研究显示UBE2F缺失可增强小鼠NK细胞和CAR-NK细胞对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的体内抗肿瘤免疫能力 [6] - UBE2F作为一种酶,可能被小分子药物抑制,已有阻断UBE2F的药物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身上进行试验 [7] - 研究团队有信心发现更多具有更优安全性的特异性抑制剂,在免疫疗法效果不佳的环境中测试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