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Cell子刊:于君团队利用噬菌体靶向清除这种肠道细菌,增强结直肠癌的化疗效果
生物世界· 2025-06-03 07:51
结直肠癌化疗耐药性研究 -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常见癌症及癌症相关死亡第二大原因 化疗耐药性是治疗失败主因 [1] - 肠道微生物群在肿瘤发展和抗癌疗法效果中起关键作用 特定菌种可降低药物生物利用度或增强免疫反应 [3] - 脆弱拟杆菌在化疗耐药患者体内富集 其丰度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 [3][5] 脆弱拟杆菌作用机制 - 脆弱拟杆菌通过表面蛋白SusD/RagB与宿主Notch1受体结合 激活Notch1信号通路 [4] - 该机制诱导上皮间质转化和干细胞特性 抑制化疗诱导的细胞凋亡 [4] - 敲除SusD/RagB或阻断Notch1信号可消除耐药性 [4] 噬菌体VA7的治疗潜力 - 噬菌体VA7能特异性靶向清除脆弱拟杆菌 [1][4] - 在临床前模型中 VA7使结直肠癌小鼠恢复对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的敏感性 [4][10] - 研究为精准调控肠道菌群改善化疗效果提供新方向 [7] 核心实验发现 - 脆弱拟杆菌显著削弱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的疗效 [10] - 耐药性机制在体外和体内模型中得到双重验证 [4][10] - 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 Host & Microbe期刊 [1][8]
95亿美元!赛诺菲收购Blueprint,加速罕见免疫疾病领域布局
生物世界· 2025-06-02 16:26
收购交易概述 - 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宣布以95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制药公司Blueprint Medicines [2] - 交易结构为91亿美元现金(每股129美元)加4亿美元潜在或有价值权(CVR) [3] - 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交割 [3] 战略意义 - 强化免疫学领域布局,补充罕见病治疗管线 [4] - 获得Blueprint在过敏、皮肤和免疫领域的商业化渠道资源 [4] - 获得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领域独家药物Ayvakit(2024年销售额4.79亿美元,2025Q1同比增长超60%)[7] - 扩充早期研发管线包括elenestinib(II/III期临床)和BLU-808(CVR核心项目)[4][7] 核心资产分析 - Ayvakit是全球唯一获批治疗晚期/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的药物,已在16国上市 [7] -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是罕见免疫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过敏性休克、骨病和胃肠道不适 [6] - 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占该疾病大多数病例 [6] 财务影响 - 对2025年财务指引无重大影响 [5] - 预计2026年起将增厚营业利润和每股收益(EPS) [5] 管理层表态 - 赛诺菲CEO称收购符合公司免疫学战略转型方向 [6] - Blueprint CEO表示赛诺菲的全球资源将加速药物可及性 [6]
Cancer Cell:卡介苗通过造血重编程,促进抗肿瘤免疫
生物世界· 2025-06-02 10:42
卡介苗(BCG)的免疫治疗作用 - 卡介苗是一种由减毒牛分枝杆菌悬浮液制成的活菌疫苗,用于预防肺结核,并具有增强巨噬细胞活性和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活化T淋巴细胞,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可作为治疗膀胱癌的免疫疗法[1] - 当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时,卡介苗会重新编程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祖细胞(HSPC),从而对感染产生异源性保护作用[1] 卡介苗对造血干细胞/祖细胞(HSPC)的重编程作用 - 膀胱内给药卡介苗可定植于骨髓,在小鼠和人类中能重新编程造血干细胞/祖细胞(HSPC),改变并增强髓系造血[3] - 经卡介苗重编程的HSPC通过生成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来增强抗肿瘤免疫,这些免疫细胞能广泛重塑肿瘤微环境,驱动T细胞依赖性抗肿瘤反应,并与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抗PD-1单抗)发挥协同作用[3] 研究的核心发现 - 膀胱内给药卡介苗可全身性重编程造血干细胞/祖细胞(HSPC)[4] - HSPC的重编程依赖于INFγ,并增强髓系细胞的抗原呈递功能[4] - 重编程的髓系细胞增加了T细胞浸润,并与PD-1阻断发挥协同抗癌作用[4] - BCG处理的HSPC产生的中性粒细胞能够抵抗促肿瘤转化[4] 研究结论 - 膀胱内给药的卡介苗通过造血作用发挥全身性作用,突显了造血干细胞/祖细胞(HSPC)重编程在增强T细胞依赖性肿瘤免疫的先天驱动因素方面的广泛潜力[6]
颜宁发文祝贺!美国两院院士、睡眠领域顶尖学者丹扬教授回国,全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
生物世界· 2025-06-02 10:42
丹扬教授学术背景与成就 -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博士,洛克菲勒大学及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至今[4] - 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4] - 在Cell、Nature、Science等顶尖期刊发表16篇论文,近两年代表性研究聚焦睡眠神经机制[5] 睡眠与意识研究突破 - **前额叶皮层点火抑制机制**:发现非快眼动睡眠(NREM)期间前额叶皮层点火受胆碱能调节减少和皮层快速抑制影响,导致意识觉知减弱[6][7][10] - **小胶质细胞调控睡眠**:揭示小胶质细胞通过钙信号降低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促进睡眠,其功能紊乱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11][12][13] - **蓝斑神经元驱动睡眠压力**: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激活后因功能性疲劳导致NE释放下降,迅速增加睡眠倾向[15][16][17] 跨学科研究视角与职业发展 - 本科物理背景赋予其独特神经生物学研究视角,强调学科交叉对创新的重要性[21][25] - 多次转换研究方向(物理→神经生物学→睡眠科学),主张抓住机会跨领域突破[26] - 长期目标为开发人类大脑靶向操控工具,推动动物模型成果向临床转化[30] 睡眠科学未解难题 - **控制机制**:需解决功能异质神经元空间交织的技术挑战,如通过遗传标记分离特定神经元群[29] - **核心作用**:睡眠是否通过单一过程或多过程实现修复、记忆巩固等功能尚不明确[29]
Cell子刊:揭开司美格鲁肽的减肥机制,激活这种神经元,让减肥更安全
生物世界· 2025-06-02 10:42
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在肥胖治疗中的应用 - 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回路,在超重和肥胖的药物治疗中取得重大突破,最初为治疗2型糖尿病开发,现已扩展至减肥领域[2] - 司美格鲁肽是目前最有效的单受体激动剂,临床试验显示使用68周后可使体重减轻约15%,其减重效果主要通过抑制食欲减少热量摄入实现[2] - 该类药物具有独立于降血糖或减重效果的心脏保护特性,减重效果已知是通过作用于大脑而非直接与胰腺中的GLP-1受体结合[2] 司美格鲁肽作用机制的新发现 - 研究发现大脑背侧迷走神经复合体(DVC)中的Adcyap1+神经元决定司美格鲁肽对食欲和体重的影响[3] - 激活Adcyap1+神经元主要促进脂肪减少而非瘦体重(肌肉)流失,且不易诱导恶心等副作用[3][6] - 司美格鲁肽通过激活DVC中表达Adcyap1的神经元,驱动下游多个与饱腹感相关的脑区活动,这是其发挥减重作用的关键通路[6] 司美格鲁肽调控能量平衡的神经机制 - 背侧迷走神经复合体(DVC)包括极后区(AP)和孤束核(NTS),是大脑调控食欲和代谢的关键区域[5] - 消除AP/NTS中的Adcyap1+神经元可显著逆转司美格鲁肽对能量平衡的调控作用,降低其食欲抑制和脂肪减少效果[5] - 表达GLP-1受体的AP神经元通过激活NTS Adcyap1+神经元发挥作用,揭示了"减脂保肌"的潜在靶点[6][8] 未来研究方向 - 靶向调控司美格鲁肽响应的Adcyap1+神经元为开发更精准的抗肥胖疗法提供了新方向[6] - 该发现为开发效果更好、更安全的减肥药物铺平了道路,可减少副作用并提高疗效[3][8] - 研究首次解析了司美格鲁肽通过AP/NTS Adcyap1+神经环路调控代谢的分子路径,为开发副作用更小、疗效更持久的肥胖治疗策略奠定理论基础[8]
Cell子刊:徐沪济/孙凌云/杜冰团队使用通用型CAR-T细胞成功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生物世界· 2025-06-02 09:29
核心观点 - 邦耀生物开发的同种异体CD19靶向CAR-T细胞产品TyU19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治疗难治性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和弥漫性皮肤系统性硬化症,实现长期缓解[2] - TyU19在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显示出显著安全性和临床疗效,3名患者均达到SRI-4标准定义的临床持久缓解[3][6][7] - 该疗法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TRAC、HLA-A、HLA-B、CIITA及PD-1基因进行系统性敲除,创新性突破显著[11] - 研究尝试了"不清淋回输"的全新治疗模式,即便不进行清淋预处理仍展现卓越效果[11] 技术突破 - TyU19是健康供体来源、多重基因组编辑的同种异体CD19靶向CAR-T细胞产品[2] - 通过CRISPR-Cas9技术系统性敲除TRAC、HLA-A、HLA-B、CIITA及PD-1基因[11] - 采用极低强度淋巴细胞清除方案,甚至尝试"不清淋回输"新模式[11] - CAR-T细胞在体内扩增旺盛,第14天达到峰值,有效清除B细胞[6][7] 临床效果 - 3名难治性SLE患者接受100万细胞/千克体剂量输注,完成12个月随访[5][6] - 未出现GvHD、CRS或ICANS等严重不良事件[6][9] - 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显著减少,B细胞百分比和绝对计数显著降低[6][7] - 所有患者在最终评估时均达到SRI-4临床缓解标准[3][7][9] 研究意义 - 标志着通用型CAR-T治疗从探索走向转化应用的关键跨越[4] -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开辟全新路径[11] - 同种异体CAR-T疗法在SLE治疗中显示出重大潜力[3][7][9] - 相关研究成果连续发表在Cell、Cell Med和Cell Research等顶级期刊[2][3][9][10]
中山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01 14:17
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 - H3K9me3是表观遗传学中重要的染色质修饰标记,通过调控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表达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其写入器为SUV39H1甲基转移酶,擦除器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如KDM4家族),阅读器为HP1蛋白 [2] - H3K9me3的表观遗传维持依赖于HP1蛋白识别甲基化标记并招募SUV39H1,形成自我强化的"读-写"正反馈环路,但其动态稳态的分子机制此前未明确 [2] ASB7的刹车器作用 - E3泛素连接酶CUL5-ASB7在H3K9me3动态稳态中发挥刹车器作用,通过细胞周期依赖性降解SUV39H1来保障H3K9me3在细胞周期中精准重建 [3] - ASB7通过HP1被招募至异染色质区,促进SUV39H1的泛素化降解,该过程受细胞周期严格控制:S期和G2期ASB7降解SUV39H1限制过度修饰,M期CDK1激酶磷酸化ASB7阻断降解使SUV39H1积累 [5] 机制与临床意义 - ASB7通过HP1-SUV39H1-ASB7介导的"读-写-降解"平衡控制H3K9me3稳态,确保表观遗传精准传递并防止异染色质过度形成 [6][7] - ASB7在多种肿瘤中呈扩增状态,其高表达导致H3K9me3水平降低、同源重组修复受损及基因组不稳定,提示ASB7扩增型肿瘤患者可能是PARP抑制剂的潜在获益人群 [8] 研究方法 - 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范围的无偏向性CRISPR-Cas9筛选鉴定出CUL5-ASB7复合物作为H3K9me3的负向调控因子 [5]
赣南医科大学发表Cell子刊论文,为晚期结直肠癌治疗带来新策略
生物世界· 2025-06-01 11:37
结直肠癌现状与挑战 - 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人数第三的癌症(近200万人),死亡人数第二的癌症(近100万人)[2] - 早期通常无症状,诊断时多为晚期,约50%患者会出现复发[2] - 手术复发率高,放疗并发症严重,化疗常导致耐药[2] - 50岁以下年轻人群发病率近30年持续上升[2] 研究核心发现 - 靶向DR5的抗体偶联药物(ADC)与CDK抑制剂联合是晚期结直肠癌的有前景治疗策略[3] - DR5在微卫星稳定(MSS)和不稳定高(MSI-H)结直肠癌中均表达升高,具有临床治疗靶点潜力[5] - Oba01(DR5靶向ADC)在各类结直肠癌模型中均表现出卓越疗效[5] 药物协同作用机制 - 细胞周期通路和CDK是Oba01抗肿瘤活性的关键协同靶点[6] - Oba01与FDA批准的CDK抑制剂阿贝西利(abemaciclib)在体内模型中显示协同抗肿瘤作用[6] - 该协同作用在其他CDK抑制剂中也有体现[6] 研究亮点 - 建立了保留原发肿瘤特征的结直肠癌PDX/PDX-类器官模型[7] - Oba01在MSI-H和MSS结直肠癌体内模型中均有效[7] - 通过多组学分析鉴定CDK为Oba01的协同作用靶点[7] - CDK抑制剂在体外和体内均能增强Oba01的细胞毒性作用[8] 治疗策略潜力 - 同时靶向DR5、微管装配和CDK可能是对DR5表达结直肠癌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10] - 该策略对难治性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尤其具有潜力[6]
文科也能发Nature:华人学者发现“转向惩罚”——转换研究方向,会降低影响力
生物世界· 2025-06-01 11:37
研究方向转换的影响 - 研究人员转换研究方向可能导致论文引用量下降 且转换幅度越大 影响越显著 这种现象被称为"转向惩罚" [2] - 分析2580万篇科学论文和170万个专利发现 转向惩罚普遍存在于所有科学和专利领域 且过去50年程度不断加剧 [4][5] - 转向幅度越大 与现有知识体系融合越弱 论文发表成功率越低 成为高被引论文概率更低 专利中也观察到类似结果 [5] 新冠大流行的特殊案例 - 新冠大流行期间许多研究人员转向新冠研究 虽然新冠研究整体影响力较高 但偏离初始领域越远的研究影响力下降越显著 [7] - 跨学科研究人员(如生态学 人工智能 建筑学)为新冠监测 影响分析和疫苗研发做出重要贡献 显示非专业领域人员也能提供价值 [9] 缓解转向惩罚的策略 - 将新方向成果发表在之前发表过的期刊上 接触熟悉读者可减轻转向惩罚 [7] - 跨学科团队虽初期磨合耗时较长 但最终创造的突破性知识远多于单一学科团队 [10] 科研评估体系的反思 - 论文引用量作为影响力指标存在局限 科研评估需建立更能体现跨学科合作价值的评价维度 [10] - 科学进步需要渐进式变化和突破 但全球性挑战(如传染病 气候变化)亟需研究人员突破原有领域和范式壁垒 [10] 学术界的观点分歧 - 研究显示转向惩罚对科学家职业前景不利 但Nature社论认为方向转换应受激励 新冠案例证明了其价值 [8][9] - 科学界需要保持对新兴领域开放态度 与不同领域研究者合作能为传统问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9][10]
Cancer Cell:西湖大学郭天南团队等绘制泛癌种蛋白质组图谱,覆盖22种癌症类型
生物世界· 2025-06-01 11:37
癌症研究进展 - 癌症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特征是恶性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和扩散,逃脱了正常的检查和平衡机制 [1] - 肿瘤的分子特征可用于临床干预,以实现个性化治疗 [1] - 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的大规模基因组学研究旨在编录主要的致癌基因组改变,并提供一份全面的癌症基因组特征"图谱" [1] 蛋白质组学研究 - 蛋白质是细胞中的功能单位,也是大多数疗法的作用靶点 [1] - 仅依据基因组/表观基因组和转录组特征来选择靶向治疗仍有改进空间 [1] - 蛋白质组不仅能够拓展对细胞动态分子行为的理解,帮助揭示癌症表型的形成机制,还可能改善诊断和治疗选择 [1] 泛癌种蛋白质组图谱(TPCPA) - 研究利用数据非依赖性采集质谱(DIA-MS)构建了一个大规模泛癌种蛋白质组图谱(TPCPA),覆盖了22种癌症类型(18种实体瘤和4种非实体瘤)的999例原发肿瘤样本 [2][4][5] - 定量了9670种蛋白质,系统分析了癌种间和同种癌症内的蛋白表达特征 [2][5] - 识别出多个泛癌与特异性蛋白标志物、潜在靶点以及癌症亚型分类器 [2][6] 研究发现 - 对于蛋白靶向降解嵌合体(PROTAC),研究确定了在特定肿瘤类型中高表达的E3泛素连接酶,包括HERC5(在食管癌中高表达)和RNF5(在肝癌中高表达) [6] - 共表达分析揭示了13个模块,其中包括一些意想不到的枢纽蛋白,它们可能是潜在的药物靶点,例如GFPT1、LRPPRC、PINK1、DOCK2和PTPN6 [6] - 通过对195例结直肠癌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基于RNA的共识分子亚型(CMS)和两种具有预后价值的免疫亚型 [7] 数据开源与应用 - 研究团队开源了所有的TPCPA数据,这些数据均可在门户网站http://r2platform.com/TPCPA/中免费查询和使用 [9] - 构建了一个基于75个蛋白的癌症亚型分类器,在内部验证及4个独立队列(包括转移癌)中均表现优异(AUC大于0.98),可用于识别原发灶不明的癌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