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文科也能发Nature:华人学者发现“转向惩罚”——转换研究方向,会降低影响力
生物世界· 2025-06-01 11:37
研究方向转换的影响 - 研究人员转换研究方向可能导致论文引用量下降 且转换幅度越大 影响越显著 这种现象被称为"转向惩罚" [2] - 分析2580万篇科学论文和170万个专利发现 转向惩罚普遍存在于所有科学和专利领域 且过去50年程度不断加剧 [4][5] - 转向幅度越大 与现有知识体系融合越弱 论文发表成功率越低 成为高被引论文概率更低 专利中也观察到类似结果 [5] 新冠大流行的特殊案例 - 新冠大流行期间许多研究人员转向新冠研究 虽然新冠研究整体影响力较高 但偏离初始领域越远的研究影响力下降越显著 [7] - 跨学科研究人员(如生态学 人工智能 建筑学)为新冠监测 影响分析和疫苗研发做出重要贡献 显示非专业领域人员也能提供价值 [9] 缓解转向惩罚的策略 - 将新方向成果发表在之前发表过的期刊上 接触熟悉读者可减轻转向惩罚 [7] - 跨学科团队虽初期磨合耗时较长 但最终创造的突破性知识远多于单一学科团队 [10] 科研评估体系的反思 - 论文引用量作为影响力指标存在局限 科研评估需建立更能体现跨学科合作价值的评价维度 [10] - 科学进步需要渐进式变化和突破 但全球性挑战(如传染病 气候变化)亟需研究人员突破原有领域和范式壁垒 [10] 学术界的观点分歧 - 研究显示转向惩罚对科学家职业前景不利 但Nature社论认为方向转换应受激励 新冠案例证明了其价值 [8][9] - 科学界需要保持对新兴领域开放态度 与不同领域研究者合作能为传统问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9][10]
Cancer Cell:西湖大学郭天南团队等绘制泛癌种蛋白质组图谱,覆盖22种癌症类型
生物世界· 2025-06-01 11:37
癌症研究进展 - 癌症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特征是恶性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和扩散,逃脱了正常的检查和平衡机制 [1] - 肿瘤的分子特征可用于临床干预,以实现个性化治疗 [1] - 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的大规模基因组学研究旨在编录主要的致癌基因组改变,并提供一份全面的癌症基因组特征"图谱" [1] 蛋白质组学研究 - 蛋白质是细胞中的功能单位,也是大多数疗法的作用靶点 [1] - 仅依据基因组/表观基因组和转录组特征来选择靶向治疗仍有改进空间 [1] - 蛋白质组不仅能够拓展对细胞动态分子行为的理解,帮助揭示癌症表型的形成机制,还可能改善诊断和治疗选择 [1] 泛癌种蛋白质组图谱(TPCPA) - 研究利用数据非依赖性采集质谱(DIA-MS)构建了一个大规模泛癌种蛋白质组图谱(TPCPA),覆盖了22种癌症类型(18种实体瘤和4种非实体瘤)的999例原发肿瘤样本 [2][4][5] - 定量了9670种蛋白质,系统分析了癌种间和同种癌症内的蛋白表达特征 [2][5] - 识别出多个泛癌与特异性蛋白标志物、潜在靶点以及癌症亚型分类器 [2][6] 研究发现 - 对于蛋白靶向降解嵌合体(PROTAC),研究确定了在特定肿瘤类型中高表达的E3泛素连接酶,包括HERC5(在食管癌中高表达)和RNF5(在肝癌中高表达) [6] - 共表达分析揭示了13个模块,其中包括一些意想不到的枢纽蛋白,它们可能是潜在的药物靶点,例如GFPT1、LRPPRC、PINK1、DOCK2和PTPN6 [6] - 通过对195例结直肠癌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基于RNA的共识分子亚型(CMS)和两种具有预后价值的免疫亚型 [7] 数据开源与应用 - 研究团队开源了所有的TPCPA数据,这些数据均可在门户网站http://r2platform.com/TPCPA/中免费查询和使用 [9] - 构建了一个基于75个蛋白的癌症亚型分类器,在内部验证及4个独立队列(包括转移癌)中均表现优异(AUC大于0.98),可用于识别原发灶不明的癌症 [7]
中国学者本周发表3篇Cell论文:AI 驱动的体内蛋白质激活平台;核应激小体动态组装及其炎症调控、新型菌源性胆汁酸改善血糖稳态
生物世界· 2025-05-31 13:57
AI驱动的体内蛋白质激活平台 - 北京大学陈鹏团队与王初团队合作开发了CAGE-Prox vivo平台,利用AI辅助在活体小鼠中按需激活蛋白质及调控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4] - 该技术通过机器学习优化氨酰tRNA合成酶进化,将化学笼化的反式环辛烯-酪氨酸整合到目标蛋白质的脱笼位点,实现功能暂时阻断与原位恢复 [7] - 应用场景包括肿瘤治疗中化学调控的T细胞募集和激活,为活体生物学研究和治疗干预提供通用平台 [7] 核应激小体的动态组装及炎症调控 - 中国科学院陈玲玲团队解析了核应激小体(nSB)的层级结构,揭示其通过缩短基因三维距离促进NFIL3转录以抑制炎症因子表达 [8][9] - nSB由SatIII DNA/RNA和30种蛋白质组成,应激条件下激活SatIII异染色质可增强NFIL3染色质可及性,招募HSF1等转录因子 [12] - 脓毒症患者中NFIL3表达与SatIII激活及生存率呈正相关,为脓毒血症诊疗提供新靶点 [12][13] 新型菌源性胆汁酸改善血糖稳态 - 北京大学姜长涛团队发现色氨酸胆酸(Trp-CA)能特异性激活孤儿受体MRGPRE,通过β-arrestin-1-ALDOA磷酸化促进GLP-1分泌 [15] - Trp-CA避免了传统胆汁酸引起的瘙痒副作用,为2型糖尿病药物开发提供新策略 [18] - 研究首次确立MRGPRE-β-arrestin-1-ALDOA为GLP-1分泌的新调控机制,拓展了菌源胆汁酸(MABA)的功能研究范式 [15][18]
Cell子刊:CAR-T细胞疗法又攻克一种自身免疫病
生物世界· 2025-05-31 11:53
CAR-T细胞疗法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 - 美国FDA自2017年起已批准7款CAR-T细胞疗法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类癌症,并展现出强大治疗效果[2] - 近年临床研究显示CAR-T对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等自身免疫疾病具有良好疗效[2] -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约15%患者对现有疗法无反应,CAR-T或成新选择[2] BCMA靶向CAR-T治疗CIDP的临床研究 - 华中科技大学团队使用南京驯鹿生物开发的BCMA靶向CAR-T治疗2例难治性CIDP患者[5] - 2例患者均实现6个月无药缓解,1例保持24个月持续缓解,另1例12个月后因新冠感染复发[5] - 研究证实该疗法安全性可控,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5][7] 疾病复发机制研究 - 复发患者出现致病性B细胞重新激活及自身抗体/肽再现现象[6] - B细胞代谢重编程(过度糖酵解)与复发相关,可通过调控因子RFX5调节[6] - 多组学分析揭示CAR-T疗效差异的分子机制[5] 研究价值与行业意义 - 首次证明BCMA靶向CAR-T对周围神经病变CIDP的治疗潜力[3][10] - 为自身免疫疾病领域提供新治疗思路,拓展CAR-T适应症范围[2][7] - 南京驯鹿生物开发的CAR-T产品展现临床转化能力[5]
修改教科书的发现:华人学者Nature论文首次证实,健康大脑中竟存在T细胞,来自肠道和脂肪,帮助调控饮食行为
生物世界· 2025-05-31 11:53
大脑免疫系统研究突破 - 传统观点认为健康大脑因血脑屏障隔离而仅有小胶质细胞作为专属免疫细胞 身体其他部位免疫细胞(如T细胞)通常不会进入大脑 该理论在稳态条件下存在争议 [2] - 耶鲁大学团队首次证实小鼠和人类健康大脑穹窿下器官(SFO)中存在富集的T细胞 这些细胞在非疾病状态下长期驻留 颠覆了既往认知 [3] 穹窿下器官与T细胞特性 - SFO作为脑室周围器具有渗漏的血脑屏障 可直接感知血液信号(激素 电解质) 参与调控进食 饮水和免疫-神经交互 [8] - SFO内T细胞表达高水平CXCR6驻留蛋白和IFNγ细胞因子 与脑膜T细胞存在显著功能差异 并能响应肠道/脂肪组织信号 [8][11] T细胞迁移与调控机制 - 高脂饮食使小鼠脂肪组织和大脑T细胞数量同步增加 48小时禁食则促使脂肪T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 显示营养状态直接调控T细胞分布 [8][9] - 抗生素清除肠道微生物后 大脑T细胞数量显著下降 证实肠道菌群通过特定通路影响中枢免疫稳态 [9] 行为调控功能验证 - 缺乏T细胞的小鼠在饥饿状态下觅食效率降低 证明大脑驻留T细胞对进食行为具有调控作用 [9] - 这些T细胞携带肠道/脂肪组织信息(如微生物群状态) 通过分泌IFNγ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态 形成肠-脑轴信号传导路径 [1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5-31 07:49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突破 - 自然光照下的光暗循环变化会引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不可逆的离子迁移现象 对长期户外运行稳定性构成重大挑战 [1] - 研究团队开发了气相辅助表面重构技术 抑制了产业级钙钛矿太阳能模组在户外环境下的不可逆退化 [1] - 技术通过气相沉积多齿配体隔离钙钛矿表面缺陷八面体结构 有效抑制离子向电荷传输层的迁移 同时降低表面离子缺陷浓度 [1] 技术性能指标 - 在大面积(0.8平方米)产业级钙钛矿太阳能模组中实现19.6%的功率转换效率 [1] - 在50摄氏度环境下经101次光暗循环后仍保持97%以上的初始效率 [1] - 夏季户外运行45天后仍保持稳定功率输出 首次实现与商用晶硅太阳能电池相当的户外运行稳定性 [1] 技术发展历程 - 2024年7月团队开发气相氟化技术 实现大面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均匀稳定化 [1] - 最新研究与前项技术形成闭环 系统性攻克"实验室-产线-户外"全链条稳定性难题 [2] - 相关技术已申请专利 标志着钙钛矿光伏产业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 [2]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8篇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5-30 17:25
华人学者科研突破 - 2025年5月29日Science期刊上线8篇华人学者参与的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1] - 中山大学团队发现ASB7通过HP1-SUV39H1动态调控回路维持H3K9me3表观遗传稳态[1] - 中科院团队揭示家蚕滞育变异的遗传基础,发现核心生物钟基因Cycle是关键调控因子[1] 古人类遗传学研究 - 中科院团队通过127例云南古人类基因组(距今7100年)揭示该地区与青藏高原"幽灵祖先"及南亚语系族群的深层遗传联系[2] - 研究填补中国西南古基因组空白,证实云南在亚洲史前人群迁徙中的枢纽地位[2] 新能源技术进展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气相辅助表面重构技术,显著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组件的户外稳定性[3] - 美国国家实验室团队开发基于C60离子盐电子穿梭体的高性能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组件[3][4] 植物与气候研究 - 清华大学发现植物茎呼吸的热适应机制,表明碳-气候反馈效应可能弱于预期[3] - 台湾大学团队通过693份基因组数据证实红豆驯化起源于日本,与中国野生品种存在基因渗入[5]
半年集齐Cell、Nature、Science:北京大学姜长涛团队最新Cell论文揭示新型菌源胆汁酸调控血糖的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5-30 14:06
新型胆汁酸受体MRGPRE的发现 - 研究团队在人类样本中发现微生物来源的氨基酸结合型胆汁酸(MABA)普遍存在,但其生理意义和潜在受体尚不明确 [2] - 研究发现色氨酸胆酸(Trp-CA)是2型糖尿病(T2D)患者中显著减少的MABA,其丰度与临床血糖指标呈负相关 [5] - Trp-CA通过特异性激活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MRGPRE(非传统胆汁酸受体FXR/TGR5)调控血糖,冷冻电镜解析了二者结合模式(π-π堆叠和氢键网络) [5] Trp-CA调控血糖的分子机制 - Trp-CA通过MRGPRE-Gs-cAMP信号通路和MRGPRE-β-arrestin-1-ALDOA通路双重促进GLP-1分泌,后者可刺激胰岛素分泌降血糖 [5] - β-arrestin-1-ALDOA磷酸化是此前未知的GLP-1分泌调控新机制 [8] - 动物双歧乳杆菌亚种(B. animalis subsp. lactis)因高Trp-CA产量和特有BSH/T酶活性,可显著改善小鼠葡萄糖耐量异常 [6] 研究的临床与产业价值 - Trp-CA-MRGPRE通路避免了传统胆汁酸受体激活导致的瘙痒副作用,为无瘙痒降糖药开发提供新靶点 [8] - 该研究为菌源胆汁酸功能研究建立新范式,并拓展了2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治疗策略 [4][8] 相关团队其他研究成果 - 2025年5月2日Science论文:发现肠道共生丝状真菌嗅镰刀菌通过代谢产物FF-C1抑制神经酰胺合成酶CerS6,改善小鼠MASH表型 [9][11] - 2025年3月13日Science论文:揭示神经酰胺通过脂肪细胞膜受体FPR2抑制产热的机制,为代谢疾病治疗提供新方向 [12][13] - 2025年3月6日Nature论文:鉴定神经酰胺受体CYSLTR2/P2RY6,阐明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临床显示CKD患者神经酰胺水平与冠心病严重度正相关 [13][14]
95后北大博士获欧莱雅重金押注,AI+生物制造,让中国美妆原料站上世界舞台
生物世界· 2025-05-30 14:06
合成生物学与AI在美妆行业的应用 - 合成生物学与AI技术正在重塑美妆行业研发逻辑,实现从遗传密码读取到书写的跨越 [2] - 公司通过"AI+生物技术"矩阵破解行业"研发慢、成本高、可持续难"三大痛点,实现1天内完成功效实验、9个月提升活性物含量17倍、10个月完成新原料全周期开发等突破性效率 [2] 公司技术与研发体系 - 搭建全球最大生物活性物数据库(300亿分子量级)及亚洲最大愈伤组织资源库(80+珍稀植物),AI筛选效率提升万倍以上 [15][22] - 构建三大研发体系(原料发现、评价、可持续生产)与七大平台,实现端到端全链路创新生产 [11] - 首创半固体愈伤组织培养技术,相比传统植物提取物效果更强、稳定性更高且供应稳定 [22] 商业化进展与战略合作 - 成立4年完成5轮融资,获欧莱雅、纳爱斯近亿元战略投资,并与欧莱雅建立联合研发关系 [4][6][9] - 已服务珀莱雅、华熙生物等头部品牌,定制化开发抗氧化、美白等功效原料并实现产业化落地 [25] - 医疗器械业务取得突破:GMP工厂获二类资质,胶原蛋白产品Time-COL17™量产并拓展医美市场 [25] 全球化布局与行业影响 - 主导起草首个人体在体透皮检测标准,填补国际评价体系空白,推动中国从产业链配套者升级为规则制定者 [28] - 搭建国际化团队覆盖欧美、东南亚市场,与科斯美诗等全球代工厂合作,直接服务国际品牌 [28] - 通过技术标准输出争夺全球话语权,目标成为全球蛋白类生物材料主要供应商 [26][28] 核心竞争优势 - 创始团队来自北大/清华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表26篇Cell/Nature子刊论文,具备前沿技术商业化能力 [24] - 独创"三步走"战略:护肤原料→医疗器械→食品原料,已实现第一阶段现金流并推进医美业务 [25][26] - AI深度赋能案例:与容大生物合作开发的"亟肤因"多肽原料从发现到上市仅用2年 [21]
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5-30 07:26
大气污染对甲烷浓度的影响机制 - 大气污染通过扰动地球辐射能量平衡和改变大气氧化能力影响气候,其中羟基自由基(OH)作为对流层主要氧化剂承担约90%的甲烷化学清除功能[2][4] - 臭氧(O₃)、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通过调控OH浓度影响甲烷汇,2005-2021年间全球甲烷汇因O₃升高、水汽增加和CO下降每年增加1.3-2.0 Tg(100万吨)[4][5] - 极端事件如2015年野火(CO排放抑制OH)和2020-2021年新冠疫情(O₃下降降低OH)导致甲烷浓度异常波动[5] 研究核心发现 - 首次系统量化2005-2021年大气污染物对OH及甲烷汇的影响,揭示污染物在长期减缓甲烷增长与短期引发波动中的双重作用[2][4] - 污染物变化对甲烷源汇收支的影响强度与人为源(农业、化石燃料)和自然源(湿地、野火)相当[5] - 未来O₃控制政策可能降低OH浓度,野火频发或加剧CO排放,需协同管控空气污染与甲烷排放以抑制浓度增长[5][6] 研究意义与政策启示 - 建立污染物-OH-甲烷汇动态监测系统对预测甲烷年际变化和制定气候策略至关重要[6] - 需在空气质量改善政策中纳入大气化学过程对甲烷汇的复杂影响,实现污染治理与气候目标协同[6] 研究方法与数据 - 采用观测数据与模型模拟结合的集成分析方法,量化数十年尺度上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4] - 研究由清华大学郑博团队与中国海洋大学赵园红合作完成,成果发表于《Natur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