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最新研究显示,加班工作可能会改变大脑结构
生物世界· 2025-05-14 17:16
过度工作对大脑结构的影响 - 每周工作时间过长(≥52小时)可能改变大脑结构 尤其是与情绪调节和执行功能相关的区域 从而影响工作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 过度工作可能引发神经适应性变化 进而影响认知和情绪健康 [3] - 国际劳工组织估计 每年因过度工作而死亡的人数超过80万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研究采用脑部结构体积分析方法 比较每周工作52小时及以上医护人员与非过度工作者的大脑差异 [4] - 研究纳入110名参与者 其中28%(32人)为过度工作者 78人工作标准时长 [4] - 使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法(VBM)和基于图谱的分析方法评估大脑体积差异 [5] 研究发现 - 过度工作者额中回体积增加19% 该区域参与注意力 工作记忆和语言处理 [5] - VBM分析显示17个区域出现峰值增长 包括额中回 额上回和岛叶 [5] - 岛叶在情绪处理 自我意识和理解社会情境中起关键作用 [5] 研究意义与局限性 - 观察到的大脑体积增加可能反映对长期职业压力的神经适应性反应 [9] - 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 无法确定因果关系 [9] - 未来需要纵向和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研究来证实这些发现 [10]
Cell子刊:揭开FGF21为何能够逆转严重脂肪肝
生物世界· 2025-05-14 11:21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及MASH研究进展 -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及其进展形式MASH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负担且治疗选择有限 [2] - 基于FGF21的类似物能显著改善MASH但其作用机制此前未明确 [2] FGF21逆转MASH的核心机制 - FGF21通过中枢神经系统(CNS)和肝脏协同作用逆转MASH [3] - FGF21通过不同机制独立降低肝脏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作用于CNS谷氨酸能神经元可减少肝脏甘油三酯及逆转纤维化 作用于肝细胞则直接降低肝脏胆固醇 [5][6] - FGF21增强肝脏交感神经活动并抑制肝脏从头脂肪生成(de novo lipogenesis) [7] 研究核心发现 - FGF21可逆转饮食诱导的MASH [8] - FGF21通过CNS信号通路降低肝脏甘油三酯和纤维化程度 [8] - FGF21通过肝细胞信号通路降低肝脏胆固醇水平 [8] 临床意义 - 研究为MASH治疗提供了新药物靶点和机制见解 [10]
张锋的学生创立新公司,8500万美元首轮融资,聚焦体内CAR-T细胞疗法
生物世界· 2025-05-14 11:21
公司融资与技术背景 - Stylus Medicine完成8500万美元首轮融资,致力于开发革命性体内基因药物[2] - 公司由Arc研究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Patrick Hsu等人创立,投资方包括RA Capital、Kholsa Ventures、礼来、强生等知名机构[2] - 技术基础为Patrick Hsu团队开发的基于重组酶的大片段DNA精准整合技术及桥RNA引导的重组酶基因编辑技术[4][9] 核心技术特点 - 靶向安全港位点实现高特异性和完整性的治疗性有效载荷整合[4] - 可精准插入超过7kb的大片段DNA,且不产生DNA双链断裂[5][12] - 具备携带复杂多基因治疗有效载荷的能力,插入模式可重现、可预测[5] - 大丝氨酸重组酶(LSR)技术将已知LSR多样性扩大100倍,支持CAR-T细胞生产的精准基因组编辑[12] 研发方向与治疗领域 - 初始重点开发体内CAR-T疗法,通过LNP递送直接生成CAR-T细胞,覆盖癌症、自身免疫及遗传疾病[4] - 技术可替代慢病毒递送,避免随机整合风险,提升治疗安全性和可及性[12] 团队背景 - CEO Emile Nuwaysir曾任BlueRock Therapeutics CEO(公司被拜耳10亿美元收购),主导多起基因治疗公司上市及并购[7] - 科学创始人包括Patrick Hsu等4人,其团队2022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LSR相关突破性研究[8][9] - 2024年Patrick Hsu团队在Nature发表两篇论文,进一步开发可编程重组酶技术实现大片段DNA编辑[13] 技术突破细节 - IS110家族元件通过桥RNA与重组酶结合,实现特定基因组位点的无痕编辑[16] - 桥RNA可独立重编程靶向和供体结合环,指导DNA序列重组[16]
Nature Medicine:首款可缓解偏头痛发作前严重症状的药物
生物世界· 2025-05-14 11:21
偏头痛疾病概述 - 偏头痛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致残性头痛和大脑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神经疾病,具有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和发作后期的分期特点[1] - 前驱期和先兆期可能出现对光/声音敏感、恶心、颈痛、眩晕等症状,但现有疗法主要针对头痛期,缺乏针对前驱症状的有效治疗手段[1] Ubrogepant的临床突破 - 2023年临床研究首次显示,在前驱期使用Ubrogepant可预防48小时内中度或重度头痛发作[1] - 2025年Nature Medicine发表的3期临床试验证实,Ubrogepant能显著改善偏头痛前驱症状,成为首个针对前驱症状的急性治疗药物[2] - 该药物通过阻断神经元CGRP受体发挥作用,临床试验采用100mg剂量双盲交叉设计,覆盖438名18-75岁偏头痛患者[4] 临床试验数据 - 症状改善时间窗:注意力(1小时)、畏光(2小时)、疲劳/颈痛(3小时)、畏声(4小时)、头晕(24小时)[4][5] - 疗效对比数据: - 畏光症状缓解率:Ubrogepant组19.5% vs 安慰剂组12.5%(2小时)[5] - 疲劳缓解率:27.3% vs 16.8%(3小时)[5] - 颈痛缓解率:28.9% vs 15.9%(3小时)[5] - 畏声缓解率:50.7% vs 35.8%(4小时)[5] - 注意力集中改善率:8.7% vs 2.1%(1小时)[5] 治疗策略创新 - 研究证实前驱期给药比头痛发作后给药效果更优,改变了传统偏头痛治疗的时间窗口[2][6] - 症状缓解速度显著提升,最快服药1小时后即可观察到症状改善[6]
选错系统=实验翻车!北大博士直播揭秘蛋白表达系统避坑指南,高频难题一站式解答
生物世界· 2025-05-14 11:21
重组蛋白 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生物制药、疫苗研发和体外诊断等领域应用广泛。其制备效率与质量受到 基因序列优化、载体构建、宿主细胞选择及培养工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 选择合适的表达宿主尤为 关键 —— 这直接影响了目标蛋白的产量、翻译后修饰水平及最终的功能活性与应用效果。 当前主流表达系统包括大肠杆菌、哺乳动物细胞、酵母和昆虫细胞等:大肠杆菌凭借增殖快、成本低和表 达量高的优势被广泛使用,但缺乏完善的翻译后修饰系统且存在包涵体复性难题;哺乳动物细胞 (例如 CHO、HEK293) 因表达的蛋白更接近天然状态,在治疗性蛋白生产中不可或缺,不过表达量相对较低, 操作繁琐;酵母与昆虫细胞则在成本控制、规模化生产及复杂蛋白折叠等场景中展现独特价值,但翻译后 修饰与哺乳动物不完全相同。因此,表达宿主选择需建立多维度评估体系。 本次讲座将 聚焦蛋白表达系统选择策略 , 义翘神州 重组蛋白高级研发经理 于璐璐 博士将 深入分析各类 常用表达系统的特性与应用场景,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何依据目标蛋白的研究背景、理化性质、生物 学功能和下游应用等因素选对表达宿主;此外,将对蛋白表达高频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分享获得高质量重 组蛋 ...
京剧登上Cancer Cell封面:来自中山大学马骏院士团队
生物世界· 2025-05-14 07:52
鼻咽癌治疗现状与挑战 - 超过70%鼻咽癌患者初诊时已处于局部晚期阶段(LANPC),需同步放化疗联合诱导/辅助化疗[2] - 基于顺铂的同步放化疗存在严重毒性:40%患者无法完成半数疗程,400mg/m²以上剂量导致神经毒性,470mg/m²以上引发肾毒性[2] - 传统疗法导致不可逆后遗症(听力损伤/肾损伤),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融入[2] PLATINUM临床试验突破 - 纳武单抗联合诱导化疗+放疗方案3年无失败生存率(FFS)达88.5%,总生存率(OS)97.9%[8] - 急性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40.2%,晚期3-4级仅5.2%,86.7%-100%患者生活质量未显著恶化[8] - 治疗方案省去同步顺铂化疗,早期EB病毒DNA水平与生存获益相关[8] 免疫治疗进展 - 纳武单抗(抗PD-1单抗)在复发/转移性鼻咽癌中客观缓解率20.5%[7] - 信迪利单抗联合放化疗可提高无事件生存期,但74.2%患者出现严重急性毒性[7] - PD-1单药治疗中位OS优于化疗(Keynote-122试验),但差异未达显著性[7] 治疗范式转变 - 封面论文通过京剧隐喻治疗策略演进:同步顺铂治疗(CC)正被创新疗法取代[6] - 免疫治疗联合减量化疗方案展现低毒性优势,预示鼻咽癌治疗进入新纪元[6][10] - 多中心2期试验证实新方案兼具抗肿瘤活性与良好耐受性[3][10]
Nature“工作中的科学家”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出炉,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作品获奖
生物世界· 2025-05-13 20:55
排版丨水成文 今年是 《 自然 》 (Nature) 期刊举办的 " 工作中的科学家 "大赛的第六年,这一比赛邀请 《自然》期 刊的读者分享全世界科学家工作的照片,展现多样、有趣、充满挑战、令人震撼和多姿多彩的科学工作, 获奖者由《自然》工作人员组成的评委会选出。 编辑丨王多鱼 评委会从今年的 200 多张参赛作品中选出了六个获奖作品,这些 获奖作品中,有北极望远镜,有小巧的青 蛙,还有山间雾霭,展现出了科学家田野工作的精彩瞬间。 追踪鲸鱼 总冠军是挪威 特罗姆瑟大学生物学家 Audun Rikardsen 的一张照片,由他的博士生 Emma Vogel 拍摄, 照片中他正在挪威北部峡湾附近的渔船上扫描水面寻找鲸鱼。 Audun Rikardsen 拿着一把空气枪,用于部 署卫星标签来追踪鲸鱼的活动和行为。 群蛙在握 加利福尼亚州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的 Kate Belleville 正在加利福尼亚的拉森国家森林中手捧小型蛙类幼 体。这张照片由华盛顿州立大学温哥华分校的 Ryan Wagner 所摄,他去年也曾获奖,这是首次有人连续两 年获奖。 南极奇迹 Aman Chokshi 在南极阿蒙森 - 斯科特南极 ...
Adv Sci:崔文国/杨莹/杨克团队开发首款基于中药当归活性成分的动脉粥样硬化靶向纳米递送系统
生物世界· 2025-05-13 14:34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现状 -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主要病理因素,主要由巨噬细胞介导的脂质堆积和炎症过程驱动[2] - 传统心血管药物疗法靶向这些病理机制但疗效有限[2] - 他汀类药物是一线治疗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LDL-C水平,但存在增加糖尿病风险、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等局限性[3] - 新兴抗炎疗法如卡那单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不影响LDL-C水平,但存在严重感染风险[3] 创新药物研发突破 - 研究团队从传统中药当归根部提取活性单体decursin,证实其可直接与PKCδ相互作用,抑制巨噬细胞中的脂质积累和炎症反应[4] - decursin在体外表现低细胞毒性,体内几乎无毒副作用,但半衰期短限制临床应用[4] - 开发全球首款基于中药成分的动脉粥样硬化靶向纳米递送系统ALD@EM[2] - ALD@EM系统通过ICAM-1与VCAM-1抗体定位斑块,利用LDL颗粒和凋亡内皮细胞膜实现精准靶向递送[5] - 该系统使斑块处decursin有效浓度放大数十倍,显著减少脂质沉积和斑块炎症[5] 技术整合与创新价值 - 研究成功将传统中药活性成分与前沿纳米生物技术相结合[7] - ALD@EM系统克服了decursin等天然成分的应用瓶颈[7] - 开创性利用疾病自身病理生理特点实现药物精准靶向递送[7] - 为动脉粥样硬化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策略[7]
AI自动化解决方案,加速类器官研究与药物开发丨线上研讨会
生物世界· 2025-05-13 14:34
类器官技术发展现状 - 类器官技术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颠覆性突破,正从实验室快速走向临床转化 [2] - 通过体外三维培养构建的类器官能高度模拟真实器官结构与功能 [2] - 该技术为疾病机制研究、药物筛选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全新工具 [2] - 在精准医学浪潮下,类器官与自动化技术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2] 线上研讨会概况 - 由Opentrons联合ISCO举办"AI自动化解决方案加速类器官研究与药物开发"线上研讨会 [2] - 会议时间定于2025年5月14日14:00-15:30 [2] - 活动汇聚高校学者、技术专家及产业先锋 [2] - 聚焦类器官技术的学术突破与自动化解决方案 [2] 会议日程安排 - 14:00-14:30 林鑫华报告"类器官在精准医学中应用" [5] - 14:30-15:00 林德麟报告"Opentrons类器官自动化解决方案" [5] - 15:00-15:30 高正良报告"类器官在脑发育和疾病中的应用" [5] 嘉宾背景介绍 - 林鑫华现任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曾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7][8] - 林鑫华在Cell、Nature等国际期刊发表80余篇论文,成果编入美国大学教科书 [9] - 林德麟是Opentrons大陆地区应用技术支持工程师,专注自动化移液技术应用 [11] - 高正良是上海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发表50余篇SCI文章包括Nature Neuroscience等 [14] 直播互动环节 - 直播设有抽奖环节,参与互动发弹幕的观众有机会获奖 [23] - 奖品包括超大容量便携式双肩包、Opentrons茶叶礼包和定制充电头等 [17][19][22]
选对系统,高效表达:蛋白表达系统特性分析× 高频问题一站式解答
生物世界· 2025-05-13 11:30
重组蛋白表达系统概述 - 重组蛋白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生物制药、疫苗研发和体外诊断等领域应用广泛 [1] - 制备效率与质量受基因序列优化、载体构建、宿主细胞选择及培养工艺等多因素影响 [1] - 表达宿主选择直接影响目标蛋白的产量、翻译后修饰水平及功能活性 [1] 主流表达系统比较 - 大肠杆菌:增殖快、成本低、表达量高,但缺乏完善翻译后修饰系统且存在包涵体复性难题 [1] - 哺乳动物细胞(如CHO、HEK293):蛋白更接近天然状态,但表达量较低且操作繁琐 [1] - 酵母与昆虫细胞:成本控制、规模化生产及复杂蛋白折叠有优势,但翻译后修饰与哺乳动物不完全相同 [1] 讲座核心内容 - 聚焦蛋白表达系统选择策略,分析各类常用表达系统的特性与应用场景 [2] - 结合目标蛋白的研究背景、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和下游应用等因素探讨宿主选择 [2] - 分享获得高质量重组蛋白的实战经验并解答蛋白表达高频问题 [2][7] 讲座大纲 - 不同重组蛋白表达系统的特性与比较 [7] - 各类蛋白表达平台技术路线详解 [7] - 表达系统选择策略和实战案例分享 [7] - 蛋白表达高频问题与难点解答 [7] 演讲嘉宾背景 - 于璐璐博士现任义翘神州重组蛋白高级研发经理 [5] - 主要负责CRO项目的评估、设计与优化,在重组蛋白表达纯化领域具有丰富经验 [6] - 主导并成功完成多个高难度重组蛋白CRO项目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