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圈

搜索文档
泳池清洁机器人加速放量,蓝海市场未来可期
机器人圈· 2025-05-23 20:24
泳池清洁机器人行业概况 - 泳池清洁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设备,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实现水下智能定向移动,配合电机、水泵与清洁滚刷完成池水、池壁、池底的清洁功能 [2] - 全球泳池数量持续增长,2021年达2888万个,预计2026年增至3692万个,2021-2026年复合增速5%,其中美国泳池数量2021年1060万个,2022年增至1900多万个,私家泳池占比超70% [2] 市场渗透与规模 - 泳池机器人渗透率加速提升,从导入期进入快速放量成长期,预计2026年全球渗透率达28%,其中美国/欧洲/大洋洲渗透率分别为39%/35%/34% [3] - 按2026年全球3692万泳池数量及28%渗透率计算,泳池机器人需求量约1034万台,产品均价300美元对应市场规模31亿美元 [3] 竞争格局与国产突破 - 行业竞争格局集中,美亚市场CR10超80%,长期由以色列Dolphin、西班牙Polaris、英国BWT和美国Hayward主导,20多年内缺乏技术创新 [4] - 中国品牌近年取得突破式增长,2023年美亚TOP10中国产品牌占5席,市场份额合计31%,较2022年15.9%增长15.1pct [4] 行业痛点与潜在变革 - 产品同质化严重,核心痛点为传感器匮乏和智能化低,水下适用传感器稀缺且技术难度大 [5] - 全球头部厂商Maytronics近五年首次出现营收双位数负增长,竞争格局生变 [5] - 国内厂商如科沃斯、石头、小米、安克等具备出海供应链优势和智能清洁电器技术储备,可能入局颠覆行业格局 [6]
脑机接口柔性微电极植入机器人CyberSense问世
机器人圈· 2025-05-22 18:22
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柔性微电极植入机器人CyberSense通过深圳市"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验收,该机器人能将"比头发丝更细更软"的柔性微电极植入实验动物大脑皮层,为脑机接口研究提供关键支撑 [1] - CyberSense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可植入数量多、空间定位准、时间效率高、能灵活避让血管等优势,可适配多种型号柔性微电极并应用于啮齿类、非人灵长类动物大脑皮层植入 [3] - 该机器人已成功支持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和深圳微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研制的多种规格柔性微电极植入,未来团队将继续开发系列产品以促进国内脑机接口发展 [4] 机器人行业动态 - 机器人行业2024年报显示75家上市公司业绩表现分化,行业洗牌加剧 [6] - 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现量产爆发趋势,价格战激烈,同时面临技术突破与产业重构 [6] - 越疆科技在港股机器人赛道表现突出,市值实现三倍增长 [6] - 国际机器人技术进展包括折纸制造cm级四足机器人、新型昆虫级变形机器人等创新成果 [7] 前沿技术研究方向 - 院士专家提出机器人协同智能制造新动能、创新设计六大关键技术等发展方向 [7] - 具身智能成为研究热点,涉及微纳感知赋能、人形机器人智能发展挑战等课题 [6][7] - 仿生机器人技术取得新突破,如模仿松鼠跨越复杂地形的智慧 [6]
第一届机器人一体化关节评测比赛活动正式启动
机器人圈· 2025-05-22 18:22
2025年5月21日,在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的指导下,以"智驱未来 关节争锋"为主题的第一届机器人一体化关节 评测比赛活动(以下简称"活动")启动会在北京盛大召开。 此次活动由中汽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机 械工业精密传动与智能测试装备创新中心、机器人质量基础共性技术检测与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国 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广州)联合主办 ,汇聚政产学研多方力量,旨在通过标准化评测体系推动国产机器人 关节质量提升。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处副处长 李丹勇 致辞 北京市昌平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崔展齐 致辞 国机智能总经理 王乾廷 致辞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处副处长李丹勇、北京市昌平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崔展齐出席会 议并致辞,对活动的举办表示祝贺,并从政策导向与区域发展视角,深度阐释了机器人关节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战 略意义。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乾廷代表主办单位讲话,表示将以专业评测体系服务行业 需求,以资源整合推动技术迭代,以生态共建赋能产业升级,为机器人核心部件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国机智能副总经理 高燕 此次活动汇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专 ...
6月30日截止!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启动
机器人圈· 2025-05-22 18:22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关于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 国科奖字【2025】4号 各有关单位、相关专家: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办法》等有关规定,现将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 作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名原则 1.提名者应当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名服务国家战 略需求、作出创造性贡献的重大成果,特别是从0到1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基础理论创新、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 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性、前沿性成果。鼓励提名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 电路、新一代网络、先进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矿产勘探、生物育种等领域高水平科技成果。 2.提名者应当提名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仅从事组织领导、行政管理或辅助服务的人员不 得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人,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首席科学家等领军技术专家的除外。同一提名项目的候选 者应当按照贡献大小排序。对于曾担任领军技术专家的领导干部以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评的,提名者应严格甄 别其任职期间的科技成果。 3.提名者应当坚持以德为先 ...
“2025´中国焊接产业论坛——机器人与智能化焊接技术及应用”三号通知
机器人圈· 2025-05-22 18:22
会议概况 - 2025中国焊接产业论坛将于6月15-17日在浙江嘉兴召开,主题为“机器人与智能化焊接技术及应用”,聚焦船舶海工、新能源、汽车等12个领域的应用实践 [3] - 论坛由中国焊接协会主办,斯达半导体等机构承办,设置15个专题报告,涵盖具身智能机器人、宽禁带器件焊接电源等前沿技术 [3][6][7] - 同期将举办第28届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6月17-20日上海),该展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焊接行业盛会 [4] 技术议题 - 具身智能焊接机器人技术现状与前景(北京工业大学陈树君)[6] - 港珠澳大桥智能焊接实践(中铁山桥徐向军)、TKY管节点智能焊接技术(天津大学徐连勇)[6][7] - 宽禁带器件焊接电源应用(斯达半导体刘志红)、云边端智能焊接解决方案(智流形机器人刘越)等创新技术 [7][8] - 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焊接(锋元机器人连中原)、激光焊接装备案例(思创激光杨青春)等产业化应用 [7][8] 活动安排 - 6月15日参观斯达半导体SiC生产车间,16日全天会议,17日转场上海展会 [9][10] - 会议酒店为嘉兴晶晖酒店,商务房280元/间(含双早)[13] - 参会费用:中国焊接协会会员1000元/人,其他代表1500元/人,特邀嘉宾免费 [13] 行业动态 - 机器人领域年报显示2024年55家企业业绩分化,人形机器人赛道价格战加剧 [18] - 具身智能成为技术热点,孙立宁院士提出微纳感知赋能方向,浙江大学熊蓉教授分析发展挑战 [18] - 国际前沿包括螳螂虾仿真机器人、3D打印软体机器人手等创新成果 [18]
中科院团队解锁水下机器人“环境感知新维度”,FlowSight让水下勘探告别 “盲人摸象”
机器人圈· 2025-05-21 17:40
FlowSight仿生侧线传感器技术 - 核心技术灵感来源于鱼类侧线系统 通过柔性硅胶触须感知水流形变 内置高清摄像头捕捉图像序列 结合深度学习模型解析水流矢量信息[1][3] - 测量精度表现突出 水流速度相对误差3.05% 方向测量误差仅0.98% 实现单点无辅助设备的高效感知[3] - 传感器已集成至仿生水下机器人RoboDact 实现闭环运动控制 支持逆流巡游和动态调姿等复杂动作[4][5] 机器人行业动态 - 2024年机器人上市公司年报显示75家企业披露业绩 行业竞争格局出现显著分化[8] - 人形机器人领域呈现爆发态势 价格战加剧 同时面临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落地的双重挑战[8] - 国际前沿技术持续涌现 包括螳螂虾仿真机器人 可扩展压电机器人 以及3D打印软体机器人手等创新成果[8] 学术研究进展 - 研究成果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期刊 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自然科学基金支持[1][6] - 学术界聚焦具身智能发展 孙立宁院士提出微纳感知技术赋能 熊蓉教授探讨人形机器人智能演进路径[8] - 仿生机器人技术持续突破 除水下机器人外 还有模拟松鼠跨越地形的创新设计案例[8]
冷晓琨独家解读:人形机器人 “上岗” 成必然?工业场景正在重塑具身智能进化逻辑
机器人圈· 2025-05-21 17:40
5月19日至20日,由深圳证券交易所主办的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在深圳举行,大会主题为"新质生产力:投资中 国新机遇——开放创新的深圳市场"。 对于人形机器人未来是否还会产生更多场景的想象空间,冷晓琨表示这需要从智能性的发展程度来观察,例如轻 智能的时候开始,人形机器人进高校、进展厅,智能性再高一些的时候进工厂,"基本上目前还没有自动化设备的 领域,理论上来讲未来都可以用人形机器人,但只能是按照现有大脑的智能性发展阶段,不断地去拓展应用场 景。" 对于今年出现的人形机器人展示"功夫"、丢手绢、跑马拉松等动作展示,冷晓琨表示具身智能出现产业化的前 提,一定是大脑、小脑和本体三方的融合。"今年有很多漂亮的视频,从重点来讲,人形机器人已经把小脑和本体 突破了,大脑这部分还处于磨合的过程。如果把现在小脑的灵活性加上大脑的智能性,基本上就是我们理想的产 品,但这处于发展当中。" 近段时间人形机器人持续引发关注。如宇树科技机器人展示功夫、天工机器人马拉松夺冠……这些新事件、新进 展都昭示着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 本次大会上,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参与了圆桌论坛。他表示,乐聚今年的交付情况,按照一季度大概在300多 台,基 ...
万亿蓝海待启!外骨骼机器人加速 “跑” 进千家万户
机器人圈· 2025-05-21 17:40
外骨骼机器人市场现状 - 今年"五一"假日期间外骨骼机器人在黄山、泰山、华山等景区大受欢迎,被称为"懒人爬山神器",概念股在资本市场受追捧[1] - 外骨骼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商业化临界点,需在人机协同技术、轻量化材料、续航能力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实现突破[1] - 深圳市肯綮科技2021年首款产品"C1 Pro"重20公斤遭冷遇,新一代产品"π"重量降至1.8公斤,今年"五一"在泰山投放500台满负荷运营,运营点扩展至全国10多家景区[2] - 杭州智元研究院推出"踏山"采用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和生长型运动控制算法,长沙优龙机器人"游龙"在岳麓山、衡山完成试验[2] 应用场景与市场规模 - 外骨骼机器人已渗透工业、军事、应急救援及养老领域:工业领域提升装配效率,军事增强单兵作战能力,消防救援携带重型装备,养老辅助失能老人行走[3] - 机构预测2025-2028年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47.7%,2028年规模达58亿美元[3] - 中国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42亿元,2023-2028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50%[3] 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 - 高性能芯片是关键,国民技术推出N32H7系列双核架构芯片提升计算能力,支持端侧轻量级机器学习算法[4] - 轻量化材料是市场接受关键,浙江精工集成科技研发碳纤维材料用于髋关节外骨骼助力机器人[4] - 电池续航需从几小时提升至1天甚至数天,格林美研发高比能、高倍率高镍三元正极材料[5] - 消费级产品生产成本仍高,需AI、芯片、新材料、电池技术全方位突破才能规模化降低成本[5] 政策与资本支持 - 2023年工信部《"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推动外骨骼机器人在养老服务场景应用验证[6] - 2023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突破轻量化骨骼、高强度本体结构等技术[6] - 2024年上海、四川等地出台政策支持外骨骼机器人发展[6] - 资本市场热度高涨:上海傲鲨智能累计完成5轮融资,优龙机器人获长沙国资数千万元战略融资[7] - 探路者与北京新兴东方航空、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外骨骼产品[7] 行业展望 - 在政策、资本、企业合力推进下,外骨骼机器人正向消费端逐步渗透[8] - 未来外骨骼机器人将成为科技普惠人类的核心载体之一[8]
端侧大模型加速破圈!面壁智能获新一轮数亿元融资
机器人圈· 2025-05-21 17:40
面壁智能融资动态 - 公司近期完成新一轮数亿元融资 由洪泰基金、国中资本、清控金信和茅台基金联合投资 资金将用于构筑高效大模型技术壁垒和加速行业生态拓展 [1] - 2024年累计完成三笔数亿元级融资 4月由春华创投领投 12月由龙芯创投、鼎晖百孚等联合领投 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持续跟投 [1] 端侧大模型技术突破 - 公司定位高效低耗大模型研发 2025年1月发布全球首个端侧全模态模型MiniCPM-o 2.6 具备实时多模态交互能力 技术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 [2] - MiniCPM系列实现端侧ChatGPT/GPT-4V/GPT-4o功能 获2024年Hugging Face最多下载中国大模型称号 全平台累计下载量突破1000万次 [2] 机器人行业动态 - 2024年机器人上市公司年报显示行业分化加剧 部分企业业绩承压 但AI技术融合带来新机遇 [5] - 人形机器人领域呈现爆发态势 量产推进引发价格战 越疆科技港股上市后市值增长三倍 [5] - 学术研究取得多项进展 包括微纳感知赋能具身智能、仿生机器人地形适应技术等 [5][6] 人工智能前沿研究 - 院士专家提出行为智能与产品智能双驱动模型 强调机构智能技术对变形机器人落地的关键作用 [6] - 机器人创新设计聚焦六大关键技术 智能制造协同成为产业新动能 [6]
吉林大学钱志辉教授:《源自人体的启示:仿生拉压体机器人原理与技术》
机器人圈· 2025-05-21 17:40
论坛概况 - 2025仿生机器人与智能控制论坛在杭州举行,聚焦仿生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两大领域,吸引近400人参会,1万余人次线上观看 [2] - 吉林大学钱志辉教授作《源自人体的启示:仿生拉压体机器人原理与技术》主题报告 [2] 人形机器人现状 - 人形机器人因"人机共融"需求受关注,但技术处于"展示优先"阶段,存在人机接触安全性差、手臂操控弱、运动能耗高等问题 [4] - 人形机器人行走能耗COT值显著高于人类:波士顿动力Atlas为5,本田Asimo为1.6,人类仅0.05 [5] 机器人技术瓶颈分析 - 材料组成:机器人部件多为刚性材料,而人体骨骼仅占体重11%,其余为柔性材料 [6] - 关节结构:机器人关节需承受多类型载荷,生物关节主要承受简单拉压载荷 [6] - 动力系统:机器人驱动传动分离效率低,生物骨骼肌为驱动传动一体化柔性系统 [6] 仿生拉压体技术突破 - 提出仿生拉压体(Layagrity)原理,结合受压硬质构件和受拉柔质构件 [7] - 仿生拉压体机器人实现2.0-4.5 km/h稳定行走,COT值0.069-0.107,仅为传统机器人1.38-2.14倍 [11] - 膝关节设计实现自稳定,足踝系统实现变轴踝关节和变刚度足弓 [10] 灵巧手技术进展 - 仿生手研发占整机工作量50%以上,面临刚性手与软体手的技术矛盾 [11] - 采用三维动态X光成像系统捕获人手生物力学特征,精度达0.1mm平移和0.3°旋转 [14] - 仿生灵巧手成功复现人手关键运动特征,解决多自由度协同等技术瓶颈 [14] 机械臂创新 - 传统机械臂在非结构化环境表现不佳,运动灵巧性、环境柔顺性和驱动能效比存在缺陷 [15] - 研发磁吸电驱系统,实现类肌肉的力-速度-位置三参数解耦控制 [16] - 仿生机械臂自重6公斤可承载4公斤,支持乒乓球对打等高实时性任务 [19] 智能控制系统 - 集成视觉-触觉-本体感觉多模态大模型,构建具备场景认知能力的"数字小脑" [19] - 采用多模态增强训练(MAT)学习范式,模拟人类大脑决策-小脑执行机制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