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助贷业务
icon
搜索文档
加强消费金融从业机构管理 更好维护消费者权益
金融时报· 2025-06-24 09:41
金融服务领域消费者权益问题 - 金融服务领域存在价格不合理问题 部分金融机构通过隐性收费抬高贷款成本 以担保费 会员费 咨询费 服务费等名目收取费用 实际贷款利率远超国家规定 [1] - 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 个人信息安全等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部分消费者遭遇催收机构"暴力"催收 造成生活困扰和精神损害 [1] 监管处罚与行业现状 - 金融机构因违规行为频遭行政处罚 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因"未自主计算授信额度及贷款定价"被罚140万元 [2] - 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存在委外催收情况 不正当催收行为是行业风险点 也是监管部门重点关注领域 [2] - 消费金融公司与助贷机构合作普遍 第三方平台成为重要获客渠道 但合作机构管理亟待加强 [3] 助贷业务管理动态 - 助贷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 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开始披露合作助贷机构名单 [3] - 宁银消费金融官网公布35款合作助贷产品 尚诚消费金融 长银五八消费金融等4家机构已披露相关信息 [3] 行业监管趋势 - 监管部门对消费金融业务保持强监管态势 助贷新规过渡期临近 行业需确保业务合规以应对市场竞争 [4]
网贷市场,银行被迫当乙方
钛媒体APP· 2025-06-13 10:21
银行个贷业务表现 - 招商银行一季度零售不良率1.01%,较去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零售贷款(不含信用卡)新生成不良56.47亿元,同比增加24.38亿元,信用卡不良生成额维持在100.07亿元高位 [2] - 招商银行零售关注类贷款余额由638.91亿元上升至672.63亿元,零售关注率由1.79%升至1.87% [2] - 一季度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贷款转让成交金额同比大增785.15%,占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成交金额的72.4% [3] - 招商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由去年末1.343万亿元下降至一季度末1.337万亿元,零售贷款规模一季度增幅仅0.38%,远低于对公贷款6.49%的增幅 [3] - 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的个人贷款余额一季度出现下降 [3] - 一家股份行个人贷款不良率达4.15%,其中个人消费类贷款不良率高达12.37% [4] - 天津银行个人消费贷规模降幅13%,莱商银行、石嘴山银行等城商行互联网贷款规模从高峰期的近百亿元回落至十几亿元甚至几亿元 [4] 助贷平台业绩表现 - 奇富科技一季度在贷余额1402.73亿元,较上季度增长2.38%,放款额同比增长15.76%,营收46.91亿元(同比+12.95%),净利润17.97亿元(同比+54.91%),不良率2.02% [5] - 小赢科技一季度在贷余额584.03亿元(同比+11.61%),放款额351.49亿元(同比+63.45%),营收19.38亿元(同比+60.43%),净利润4.58亿元(同比+26.17%),不良率2.73% [5][6] - 嘉银科技一季度放款额356亿元(同比+58.22%),营收17.76亿元(同比+20.41%),净利润5.4亿元(同比+97.80%),不良率1.13% [5][6] - 信也科技一季度在贷余额741亿元(同比+3.64%),放款额521亿元(同比+7.87%),营收34.81亿元(同比+9.98%),净利润7.38亿元(同比+38.72%) [5] - 头部6家助贷平台2024年促成贷款接近万亿元,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6] 助贷平台运营特点 - 奇富科技一季度营销费用5.91亿元(去年同期4.16亿元),用户获取成本384元(去年末312元,去年同期285元) [7] - 信也科技销售和营销费用5.3亿元(去年同期4.49亿元),小赢科技借款人收购和营销费用7.09亿元(去年同期2.48亿元) [7] - 助贷平台风险体系更精准敏捷,产品具有小额(笔均<1万元)、短久期(合约期限<12个月)特点 [9] - 中小银行依赖头部助贷平台进行零售业务拓展,形成"助贷成甲方、银行成乙方"局面 [10] - 头部助贷平台包括蚂蚁、京东、字节、度小满、美团等大厂系平台 [10] - 中小助贷平台面临利率压缩至24%的挑战,需通过附加权益(如视频会员)维持生存 [11]
助贷新规落地在即,资方机构加速“删好友”丨银行与保险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6-12 18:15
政策背景与核心内容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10月1日起施行,目前进入百日倒计时[1][2] - 新规旨在填补助贷业务监管空白,解决权责不清、定价不透明、风控外包等问题,明确合作边界与模式[3][6] - 主要内容包括压实总行管理责任、禁止盲目扩张、实施助贷平台名单制管理、设定综合融资成本区间、强化消费者保护[6]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助贷业务依托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快速发展,满足个人消费贷和小微经营贷需求,但存在高利率(24%~36%)、授信造假等问题推高借款人风险[4] - 此前监管政策不健全,《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对助贷业务规范不足[6] - 部分中小助贷平台因客诉率高或依赖高利率资产,正被金融机构排除在合作名单外[9][10] 金融机构应对与市场变化 - 金融机构加速披露助贷合作"白名单",如尚诚消金公布14家头部平台(蚁智信、微众银行等),广州银行列出17家合作方(平安融易、蚂蚁消金等)[9] - 城商行、农商行收缩高利率资产资金投放,切断中小助贷机构资金通道,导致其资产规模萎缩[10] - 头部平台因数据建模和场景分析技术优势更受青睐,行业加速出清[10] 未来趋势 - 名单制管理将提升助贷业务透明度,推动与实体经济需求结合[8] - 中小平台需强化金融科技能力并完善经营机制以重回合作名单[10]
民营银行十年:走到十字路口 重塑功能定位
证券时报· 2025-06-03 08:14
民营银行十年发展总结 行业规模与现状 - 截至2024年底民营银行资产总规模突破2.1万亿元 较2017-2021年增长超8倍后 近三年增速放缓至8.5%-10.2% [1][12] - 2024年19家民营银行中仅10家实现营收正增长 部分银行不良率攀升导致拨备计提增加 尾部银行出现资产规模萎缩或亏损 [12] 差异化发展路径 - 民营银行分三类经营模式:纯数字化经营(如微众银行)、属地化经营(依托股东背景)、定位模糊的助贷资金方 [4] - 头部数字化银行科技人员占比超50%(网商银行67%) 研发投入占比显著高于同业(网商银行36% vs 行业平均3%-4%) [5][7] 数字化转型经验与教训 - 开放银行探索曾陷入误区 部分银行接入上百低效场景导致资源分散 90%场景对获客无效 [8] - 数字化能力三大核心:敏捷产品投放能力、低运维成本(微众银行户均IT成本2元)、高并发交易支持(单日峰值14亿笔) [9] 当前挑战与监管影响 - 助贷新规要求综合费率不超年化24% 迫使部分银行暂停新增助贷业务 独立获客成本高企 [13] - "一行一店"政策限制跨区域展业 反催收黑灰产导致恶意投诉激增 缺乏统一催收行为标准 [13][14] 未来转型方向 - 从零售金融转向产业金融 通过产业链数字化追溯挖掘小微企业需求(如富民银行打造产业生态银行) [18][19] - 区域性银行可依托地方信用平台或股东产业链 聚焦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特色领域 [17] 监管与创新平衡诉求 - 从业者呼吁以"沙盒监管"方式给予创新空间 发挥民营银行改革试点作用 为大型银行提供经验 [23] - 需差异化调整监管政策 但保持风险容忍度等指标稳定性 避免过度依赖助贷导致风险集中 [22][23]
奇富科技-S(03660.HK):高股东回报及稳健经营或助估值持续提升
格隆汇· 2025-05-22 09:53
业绩表现 - 1Q25营收同比+13%/环比+5%至46.9亿元,非通用准则净利润同比+60%/环比-2%至19.3亿元,超出预期 [1] - 放款量同比+16%/环比-1%至889亿元,科技解决型占比约49% [1] - 净服务费率约5.6%(4Q24为5.96%),平均资金成本环比下降30bp [2] 业务发展 - 获客渠道优化,新增7家嵌入式金融合作渠道,科技解决型放款占比提升 [1] - 预计2025年放款量同比+5%-10%,净服务费率或稳定在5-5.2% [1][2] - 资产质量稳定,风险指标C-M2约0.6%(2H22/2H23分别为0.64%/0.69%) [2] 股东回报 - 半年度分红政策持续,1H24/2H24分别派发每ADS 0.6/0.7美元现金股息 [2] - 截至5月19日,2025年累计回购910万ADS,金额约4.05亿美元,预计全年回购不少于6.8亿美元 [2] 行业影响 - 《助贷新规》出台推动行业规范性发展,加速尾部出清,公司合规优势明显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上调25e/26e盈利预测2%/4%至71.7/78.2亿元 [3] - 美股交易于7.1x/6.5x 25e/26e P/E,港股交易于6.6x/6.0x 25e/26e P/E [3] - 维持美/港股目标价60.0美元/253.4港元,对应美股9.7x/8.9x P/E,港股9.4x/8.5x P/E [3]
中金:维持奇富科技-S(03660)跑赢行业评级 目标价253.4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5-21 10:25
盈利预测与估值 - 上调25e/26e盈利预测2%/4%至71.7/78.2亿元 [1] - 美股当前交易于7.1x/6.5x 25e/26e P/E 港股当前交易于6.6x/6.0x 25e/26e P/E [1] - 维持美/港股目标价60.0美元/253.4港元不变 对应美股9.7x/8.9x 港股9.4x/8.5x 25e/26e P/E [1] 一季度业绩表现 - 1Q25营收同比+13%/环比+5%至46.9亿元 非通用准则净利润同比+60%/环比-2%至19.3亿元 [2] - 业绩超预期主因放款量略高于预期 放款结构与资金成本优化 [2] 业务运营情况 - 1Q25放款量同比+16%至889亿元 科技解决型占比~49% [3] - 新增7家嵌入式金融合作渠道 获客渠道优化 [3] - 预计2025年放款量同比+5%-10% [3] 财务指标分析 - 1Q25净服务费率~5.6%(vs 4Q24 5.96%) 主因平均资金成本环比-30bp [4] - 资产质量稳定可控 风险指标C-M2~0.6%(vs 2H22 0.64% 2H23 0.69%) [4] - 预计2025年净服务费率稳定在~5-5.2% [4] 股东回报政策 - 保持半年度分红政策 1H24/2H24分别派发现金股息每ADS 0.6/0.7美元 [5] - 截至5月19日已累计回购910万ADS 金额~4.05亿美元 预计2025年总回购金额不少于6.8亿美元 [5] 行业监管影响 - 《助贷新规》出台推动行业规范性发展 或加速尾部出清 [6] - 公司作为持续合规、运营突出的机构优势明显 [6]
助贷新规“前哨战”已至 多家机构披露助贷业务白名单
第一财经· 2025-05-15 09:01
助贷新规核心内容 - 202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对合作机构实行"白名单"管理,严禁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1] - 商业银行需通过官网、APP等渠道披露合作机构名单并动态更新 [2] - 新规将加速行业洗牌,头部机构因合规优势受益,依赖"嵌套导流"的中小平台生存空间被挤压 [1][9] 白名单披露现状 - 广州银行、承德银行、尚诚消费金融等机构已提前披露合作助贷机构"白名单" [2] - 广州银行披露17家合作机构,包括乐信、奇富科技等助贷平台,微众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以及华章汉辰融担等担保公司 [3] - 尚诚消费金融披露14家合作机构,涵盖蚂蚁、微众银行、度小满、字节等头部平台 [3] 白名单特征分析 - 合作方高度集中于蚂蚁、京东、字节等头部平台,承德银行名单仅包含蚂蚁和京东旗下公司 [3] - 名单涵盖纯助贷平台、持牌金融机构、融担公司三类主体 [3] - 部分机构同步披露合作产品合同模板,如尚诚消费金融公开蚂蚁渠道借款合同 [3] 行业格局变化 - 头部互联网公司凭借流量优势占据主导地位,5家互联网系小贷公司注册资本合计达524亿元(字节190亿、财付通105.26亿、京东80亿、美团75亿、百度74亿) [7] - 7家上市金融科技公司2024年总营收619亿元(同比+8.48%),净利润144.05亿元(同比+17.53%),其中奇富科技营收171.66亿元(+5.38%),净利润62.48亿元(+46.36%) [8] - 城商行展业策略聚焦头部平台,杭州银行、北京银行明确限定与头部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 [6] 行业发展趋势 - 名单制管理将强化银行对助贷平台准入审核,重点关注经营情况、风控水平及综合融资成本 [4] - 嵌套式导流模式受限制,中小平台通过"中介接资"的生存空间被压缩 [4][9] - 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合规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尾部高风险平台面临淘汰 [9]
多家金融机构落实监管要求 披露助贷合作机构名单
证券日报· 2025-05-13 23:48
行业监管动态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4月1日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对助贷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公开披露 [1][3] - 监管新规明确商业银行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需参照执行 [3] - 商业银行需与助贷机构签订权责对等的合作协议,总行需制定严格准入标准并实施尽职调查 [3] 机构披露进展 - 尚诚消费金融5月12日公示21家贷后合作机构,包括平安融易担保、蚂蚁智信等,3月曾披露产品合作机构涉及微众银行、度小满等5家 [2] - 广州银行4月30日披露17家合作机构名单,含蚂蚁消费金融、网商银行等 [2] - 承德银行公布数字信贷合作机构名单,涵盖蚂蚁集团、京东集团旗下公司,催收合作方仅华道数据处理1家 [2] 助贷行业格局 - 合作机构主要分为三类:导流平台(如滴滴旗下方向无限科技)、联合贷款机构(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融资担保机构(平安融易) [3] - 头部助贷机构因合规能力和科技优势将获得更多机会,中小机构若无法满足准入门槛或面临退出 [4] - 行业将向合规化、透明化发展,名单管理有助于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4] 政策影响分析 - 名单披露释放三大信号:监管强化、合规发展导向、风险防控升级 [4] - 金融机构将更科学规范管理合作机构,推动助贷业务与实体经济需求深度结合 [5] - 预计更多金融机构将陆续披露合作名单,常态化管理机制逐步形成 [4][5]
五次冲击上市 量化派陷入高负债与合规危机
搜狐财经· 2025-04-27 19:51
上市历程与募资计划 - 公司第五次冲击资本市场,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行不超过15,097,500股普通股,募资用于研发能力提升、技术基础设施改善及业务模式推广 [2] - 此前四次上市尝试均失败,包括2017年美股撤回及2022-2024年四次港交所申请未通过,原因涉及业务合规质疑、聆讯未通过及招股书过期 [3] - 中国证监会曾要求补充材料,重点关注业务合规性、用户投诉及股权问题 [3] 业务模式与转型挑战 - 公司前身"信用钱包"为现金贷平台,2016年监管整治后转型为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出"羊小咩"平台,但2023年消费市场精准撮合解决方案市占率仅0.7% [4] - 助贷业务通过"享花卡"和"备用金"产品实现,备用金单笔金额100元至5万元,涉及资金匹配和风险定价,被证监会质疑类金融活动 [5] - 公司声称仅提供精准营销服务(H5导流),但2021-2024年上半年助贷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76.8%、11.8%、20.2%和8.3%,与表述矛盾 [6][7] 财务与负债状况 - 截至2024年6月,公司净资产-10.25亿元,资产负债率222.51%,面临16亿元优先股赎回义务,账面现金仅3.35亿元 [14] - 2021-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波动大(5400.6万元至4593.6万元),经调整净利润呈增长趋势(0.67亿至1.54亿元) [14] - 应收账款快速上升,2021-2023年从1.51亿元增至4.43亿元,占收入比例从43.02%升至83.58% [14] 合规与监管风险 - 用户投诉显示"羊小咩"存在暴力催收、利率超限及隐私泄露问题,黑猫平台相关投诉量高 [9] - 2021年《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实施后合作金融机构从30家减至6家,助贷收入锐减76% [8] - 公司通过关联方鹰潭广达小贷(创始人周灏持股30%)为"便荔卡包"提供资金,变相延续助贷业务,后者近30天投诉量达642条 [11][13] 业务调整与市场表现 - 2024年起公司终止与金融机构的精准撮合协议,但通过关联交易维持现金流 [10] - 备用金产品收取1.8%-8.6%服务费及担保费,收入计入助贷业务,监管趋严下可持续性存疑 [8] - 消费市场精准撮合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从2021年23.2%降至2024年87.2%,业务重心明显转移 [7]
24%是红线!“风暴眼”中的助贷,危局还是转机
北京商报· 2025-04-13 20:19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金融监管总局首次将"助贷"业务明确纳入监管框架,确立其合法地位,体现监管在提振消费、平衡风险与增长目标下的柔性调整[1] - 监管核心目标是"限高利率+结构清理",杜绝劣币驱逐良币和平台套利现象,实现市场健康出清[5] - 政策导向并非"反平台",而是"反风险、反套利、反绑架",推动平台和银行在合规边界内发展[10] 利率限制与客群影响 - 明确24%利率红线,36%客群实际不良率高达60%以上,被视为系统性风险源头[3][4] - 24%利率限制将冲击所有助贷平台盈利和规模,依赖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机构面临业务收缩[5] - 行业需逐步压降36%客群服务,转向24%以下利率主线,但短期内36%客群市场难以完全退出[5][11] 增信业务规范与双融担要求 - 银行需匹配增信服务费与贷款本金收回进度,禁止平台以咨询费等名义变相收费[6] - 双融担结构未被完全禁止,但需满足三项硬性要求:融资成本控制在24%内、实质不增加客户负担、完全披露真实成本[6][7] - 实施"不符即禁"原则,所有参与方需纳入名单披露体系并接受季度尽调,打击虚假担保等行为[7] 行业参与主体影响 - 中小银行及持牌消金机构高度依赖"双融担"模式隐匿不良风险,新规后将强化总行管理责任[8][9] - 涉嫌虚假担保的中小融担机构将面临穿透式管理并逐步退出市场[9] - 助贷平台在To B和To C层面均受限制,包括合作费用上限核定、禁止向借款人直接收费等,预计留存规模和营收将受冲击[9] 机构执行难点与转型方向 - 机构需摆脱高利贷依赖,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并筛选符合新利率的客户群体,但行业信用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增加难度[5] - 实操层面需提升信息披露准确性、优化成本结构并提高运营效率[9][11] - 行业集中度将提升,实力较弱机构面临淘汰,幸存机构需加强合规管理并创新产品设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