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助贷业务
icon
搜索文档
消金公司应强化科技运用 避免陷入“为助贷打工”局面
金融时报· 2025-10-21 09:15
合作动因与价值 - 消费金融公司与助贷机构合作本质是资源整合、能力互补与风险共担 [2] - 合作有助于弥补消费金融公司在线上获客渠道和消费场景方面的短板 [2] - 助贷机构能帮助消费金融公司快速触达目标客户,因其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精准的流量入口 [2] - 合作可实现风控与技术互补,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优化贷款审批流程 [2] - 合作模式多样,包括开展增信合作引入融资担保公司,以及加强贷后管理提升不良资产处理效率 [2] - 深化合作有业务拓展、能力互补与风险分散三个层面的考量 [4] 合作机构选择标准 - 选择助贷合作机构需综合考虑其能力、成本、合规等多重因素,并进行动态调整 [3] - 需严格审核助贷机构资质,确认其具备从事金融科技服务等相关业务的资质 [3] - 需全面评估助贷平台用户画像是否与公司目标客群匹配,并重点考察其风控技术能力 [3] - 优先选择与领先金融机构有广泛合作记录的助贷机构,因其运营相对规范、技术实力较强 [3] - 需对助贷机构进行技术能力与数据安全的穿透式评估,确保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4] - 应评估助贷机构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与独立性,避免对单一渠道过度依赖 [4] 依赖风险与业务结构优化 - 过度依赖助贷机构隐藏多重风险,包括自身精准营销、客户识别和风险定价能力逐渐萎缩 [5] - 当业务绝大部分由少数头部助贷机构贡献时,消费金融公司在合作费率和条件上将丧失话语权,利润空间被挤压 [5] - 过度依赖单一或少数助贷机构,其经营风险、合规风险或模型风险会直接传导至消费金融公司 [5] - 消费金融公司应摒弃对助贷机构的过度依赖,但并非彻底断绝合作,策略是从被动依赖转向主动协同 [6] - 健康的业务结构应是“哑铃型”:一端是强大可控的自主业务,另一端是多元精选的助贷合作 [6] - 消费金融公司必须彻底扭转“路径依赖”局面,做到利用而不依赖,合作更要竞合 [7] 自营业务拓展挑战 - 数字化能力是消费金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化能力较强的公司发展较好 [8] - 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科技投入高,如招联消费金融公司科技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约为5% [8] - 自营业务在获客层面与拥有亿级流量的互联网平台竞争时处于明显劣势,获客成本高昂 [8] - 头部平台的单客获客成本可达数百元甚至上千元,建立新自营渠道需持续数年、投入数十亿元市场费用 [8] - 在助贷模式下,关键数据多沉淀于合作平台,消费金融公司易形成“数据孤岛”,导致自营业务风控困难 [9] - 构建有效自营风控模型需要跨场景、跨周期的海量数据喂养与迭代,过程长期且艰巨 [9] - 自营业务要求建立全流程团队与系统,推高固定成本与人力成本,并直接面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数据安全等合规挑战 [9] 科技投入与实践案例 - 马上消费金融公司构建“自营+开放平台+金融云”模式,App自主获客占比已超过78%,自主风控覆盖率达100% [10] - 公司技术团队规模约3500人,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投入 [11] - 科技对消费金融业务的作用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驱动”,体现为“提质、增效、普惠与风控”四位一体的变革 [12] - 科技手段降低了服务门槛,消费金融已覆盖超过95%的新市民目标人群 [12] - 科技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提升服务效率,已成为行业共识 [12]
助贷新规10月1日落地,银行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18:51
监管新政核心内容 - 被称为“助贷新规”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金规〔2025〕9号)将于10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 [1] - 新规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划定明确合规红线,并将对助贷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1] - 新规核心要求之一是商业银行对助贷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银行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1][4] 银行合作白名单披露现状 - 截至新规落地前夜,六大国有大行及多家股份行仍未公开合作机构名单 [1] - 多家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及外资行已披露合作机构白名单,包括平安银行(40家)、招商银行(15家)、恒丰银行(13家)、兴业银行(10家)、华夏银行(10家)、广发银行(5家)等 [4] - 城商行中徽商银行(39家)、广州银行(17家)等,农商行中江苏江南农商行(15家),外资行中富邦华一银行(52家)、开泰银行(14家)等,以及直销银行百信银行(56家)均已公布名单 [5] - 从已公布名单看,“巨头霸榜”趋势显现,互联网巨头关联机构如蚂蚁、京东、腾讯等成为银行偏好合作对象 [5] 行业格局与商业模式变化 - 助贷市场资金与流量资源加速向头部集中 [1] - 新规对“综合融资成本”严格管控,直指年化综合成本超24%的产品类别 [1][9] - 年化利率24%以下的资产成为机构争抢的“红海”,而年化综合成本高达36%的资产类别正被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集体拒之门外 [9] - 无法进入银行白名单或仍以高息模式运营的助贷平台开始寻求信托资金等替代渠道,但信托资金成本普遍高于银行且同样受成本上限约束,进一步挤压中小平台利润空间,加速行业洗牌 [9][10] 银行差异化策略与业务模式 - 不同类型银行在名单规模、合作偏好上呈现差异,与其风险偏好及自身业务模式和发展策略相关 [6] - 以平安银行为例,其“智贷平台”业务模式面向暂无适配产品的客户,在用户授权前提下推荐第三方持牌金融机构产品,平台明确不对第三方产品的额度、利率及风险提供担保,主要通过撮合服务获取收入 [7] - 部分银行因助贷领域不良率偏高、获客流量成本持续攀升导致利润空间压缩,正考虑收缩甚至退出助贷相关业务 [7] - 国有大行尚未公开任何助贷合作名单,可能与其庞大的客户基数、自主获客能力较强及对助贷业务风险的审慎态度有关 [7] 未来监管关注重点 - 新规落地后,监管部门首要关注点将是定价穿透与综合成本控制,明确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以融资担保费、商城费等名义出现的变相收费现象将成为监管重点 [11] - 监管部门将着重评估银行总行在系统建设、制度流程、人员配置等方面是否具备独立风控能力,是否对规模、增速、集中度、不良贷款率等指标实施严格管理 [11] -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将是另一监管重点,对于因利率不透明、强制搭售、暴力催收等不当行为引发的客户投诉,将引发监管部门高度关注与严肃处理 [11]
助贷新规前多家消金公司晒合作方:多为头部互联网、场景平台
南方都市报· 2025-09-28 16:59
| 序号 | 合作机构名称 | 合作领域 | | --- | --- | --- | | 1 | 人民金服金融信息服务 (北京) 有限公司 | 营销获客 | | 2 | 广州百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营销获客 | | 3 | 太平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 营销获客 | | 4 | 中投国信(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营销获客 | | 5 | 北京靠谱前程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营销获客 | | 6 | 百望股份有限公司 | 营销获客 | | 7 | 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 营销获客 | | 8 | 江苏企信惠科技有限公司 | 营销获客 | | 9 | 全球捷运(上海)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 | 营销获客 | | 10 | 畅捷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营销获客 | | 11 | 金蝶信用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营销获客 | | 12 | 重庆市微恒科技有限公司 | 营销获客 | | 13 | 深度(山东)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营销获客 | | 14 | 深圳宏禧互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营销获客 | | 15 | 深圳建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营销式官 | | 4.4 | annual LLL Lockey ...
哈啰旗下数科业务准备拿小贷牌照,也布局了墨西哥贷款
36氪· 2025-09-11 12:01
公司牌照布局动向 - 哈啰数科近期发布“董事-重庆小贷”岗位,要求精通互联网金融、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工作地点在重庆市沙坪坝区,薪资为20K-40K且14薪 [1][2][3] - 公司同时招聘“总经理兼法人-天津融担”岗位,要求精通互联网担保业务全流程管理,工作地点在天津市河北区,薪资为20K-40K且15薪 [4][5][6] - 行业人士认为公司有必要获取小贷牌照,目前其贷款产品“哈啰臻有钱”由天津千宏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5亿元)作为主体,公司可能寻求在天津再获取一张融担牌照 [9][10] 牌照获取的战略意义 - 获取小贷牌照可为公司提供合规经营的“入场券”,使业务从导流拓展至联合贷和自营贷款,从而参与核心环节并分享更多收益 [14][18][19] - 小贷牌照提供合法融资放贷主体,根据监管规定,在满足条件后可通过发行ABS/ABN等方式进行融资,杠杆率最高为5倍 [20][21] - 目前公司仅依靠融担牌照为助贷业务加担保增信并作为产品上架主体,但其导流加自营助贷余额已超400亿元,仅有一张融担牌照不足以支撑业务规模 [15][16][17]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行业头部公司如乐信拥有三家融担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10亿、10亿、5亿),信也科技拥有两家融担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10亿、3亿) [12][13] - 小贷行业正经历两极分化,头部平台凭借生态场景、海量流量和风控能力持续扩张,而尾部机构不断被淘汰,过去10年全国小贷公司数量从8910家减少至4974家,贷款余额从9412亿元减少至7361亿元 [22][23][24][25] - 头部互联网公司如字节跳动、腾讯、美团均依靠小贷牌照拓展金融业务,未来互联网大厂获得消费金融牌照是趋势,但监管可能防止市场出现“一两家独大”的局面 [26][27][28][29] 公司业务现状与前景 - 哈啰累计注册用户已突破8亿,其APP首页显眼位置设有“借钱”栏目,推广最高额度30万元、年化利率4.9%-36%的“臻有钱”贷款产品 [33][34][35][36] - 公司业务同时向海外扩展,今年在墨西哥上线的贷款产品HolaFina发展良好,形成国内国外共同发展的格局 [36]
7.16犀牛财经晚报:25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成立 北京抖音科技等被执行1545万元
犀牛财经· 2025-07-16 18:33
浮动费率基金 - 全市场已有25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成立 募集总规模247.64亿元 其中华商致远回报混合基金募集规模20.82亿元 [1] 消费金融行业监管 - 监管对31家消费金融公司发出关于会员权益的调研通知 重点涉及自主及合作助贷平台提供的权益服务情况、影响及问题分析 [1] - "24%+权益类服务"成为助贷行业热门业务模式 消金机构加速研究政策应对未来监管 [1] AI芯片市场 - 美国或允许英伟达恢复对中国销售H20 GPU 预计将带动中国AI与云端需求回补 H20或重新成为高端AI芯片主力 [1] - 集邦咨询调升中国AI市场外购英伟达、AMD芯片比例至49% 此前因出口禁令预估值约42% [1] 半导体设备 - ASML预计中国大陆市场营收占比将超25% 逻辑芯片市场增长受先进制程产能增加驱动 存储芯片市场保持强劲 [2] 银行业 - 英国巴克莱银行因金融犯罪风险管控不力被FCA罚款4200万英镑 涉及未能识别Stunt & Co和WealthTek的洗钱风险 [2] - 广东顺德农商行获批吸收合并佛山南海、东莞常平、广州番禺、江门新会4家新华村镇银行 [5] 企业动态 - 北京抖音科技被执行1545万元 由抖音集团旗下运城市阳光文化传媒全资持股 [3] - 字节跳动否认申请购买英伟达芯片 称报道不准确 [4] - 精工钢构签约5.5亿元沙特吉达体育场及周边体育村项目 将用于2034年沙特世界杯 [5] - 金帝股份签订不低于15亿元工业项目投资合同 固定资产投资额不低于12.5亿元 [8] 电力与能源 - 浙能电力上半年完成发电量788.48亿千瓦时 同比上涨4.48% 上网电量746.98亿千瓦时 同比增4.57% [6] 企业融资 - 五矿发展拟注册发行不超过20亿元超短期融资券和20亿元中期票据 以优化融资结构 [7] 企业业绩 - 品茗科技上半年净利润预增231.79%–302.89% 扣非净利润预增606.77%–788.77% [9] - 天德钰上半年营收12.08亿元 同比增43.35% 净利润1.52亿元 同比增50.89% [10] 股市表现 - 创业板指跌0.22% 沪深两市成交额1.44万亿元 较上日缩量1700亿元 [12] - 医药股逆势大涨 联环药业等10余股涨停 机器人概念股走强 动物疫苗板块活跃 [12] - PCB概念股调整 深南电路等多股跌超5% [12]
网贷市场,银行被迫当乙方
钛媒体APP· 2025-06-13 10:21
银行个贷业务表现 - 招商银行一季度零售不良率1.01%,较去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零售贷款(不含信用卡)新生成不良56.47亿元,同比增加24.38亿元,信用卡不良生成额维持在100.07亿元高位 [2] - 招商银行零售关注类贷款余额由638.91亿元上升至672.63亿元,零售关注率由1.79%升至1.87% [2] - 一季度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贷款转让成交金额同比大增785.15%,占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成交金额的72.4% [3] - 招商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由去年末1.343万亿元下降至一季度末1.337万亿元,零售贷款规模一季度增幅仅0.38%,远低于对公贷款6.49%的增幅 [3] - 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的个人贷款余额一季度出现下降 [3] - 一家股份行个人贷款不良率达4.15%,其中个人消费类贷款不良率高达12.37% [4] - 天津银行个人消费贷规模降幅13%,莱商银行、石嘴山银行等城商行互联网贷款规模从高峰期的近百亿元回落至十几亿元甚至几亿元 [4] 助贷平台业绩表现 - 奇富科技一季度在贷余额1402.73亿元,较上季度增长2.38%,放款额同比增长15.76%,营收46.91亿元(同比+12.95%),净利润17.97亿元(同比+54.91%),不良率2.02% [5] - 小赢科技一季度在贷余额584.03亿元(同比+11.61%),放款额351.49亿元(同比+63.45%),营收19.38亿元(同比+60.43%),净利润4.58亿元(同比+26.17%),不良率2.73% [5][6] - 嘉银科技一季度放款额356亿元(同比+58.22%),营收17.76亿元(同比+20.41%),净利润5.4亿元(同比+97.80%),不良率1.13% [5][6] - 信也科技一季度在贷余额741亿元(同比+3.64%),放款额521亿元(同比+7.87%),营收34.81亿元(同比+9.98%),净利润7.38亿元(同比+38.72%) [5] - 头部6家助贷平台2024年促成贷款接近万亿元,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6] 助贷平台运营特点 - 奇富科技一季度营销费用5.91亿元(去年同期4.16亿元),用户获取成本384元(去年末312元,去年同期285元) [7] - 信也科技销售和营销费用5.3亿元(去年同期4.49亿元),小赢科技借款人收购和营销费用7.09亿元(去年同期2.48亿元) [7] - 助贷平台风险体系更精准敏捷,产品具有小额(笔均<1万元)、短久期(合约期限<12个月)特点 [9] - 中小银行依赖头部助贷平台进行零售业务拓展,形成"助贷成甲方、银行成乙方"局面 [10] - 头部助贷平台包括蚂蚁、京东、字节、度小满、美团等大厂系平台 [10] - 中小助贷平台面临利率压缩至24%的挑战,需通过附加权益(如视频会员)维持生存 [11]
民营银行十年:走到十字路口 重塑功能定位
证券时报· 2025-06-03 08:14
民营银行十年发展总结 行业规模与现状 - 截至2024年底民营银行资产总规模突破2.1万亿元 较2017-2021年增长超8倍后 近三年增速放缓至8.5%-10.2% [1][12] - 2024年19家民营银行中仅10家实现营收正增长 部分银行不良率攀升导致拨备计提增加 尾部银行出现资产规模萎缩或亏损 [12] 差异化发展路径 - 民营银行分三类经营模式:纯数字化经营(如微众银行)、属地化经营(依托股东背景)、定位模糊的助贷资金方 [4] - 头部数字化银行科技人员占比超50%(网商银行67%) 研发投入占比显著高于同业(网商银行36% vs 行业平均3%-4%) [5][7] 数字化转型经验与教训 - 开放银行探索曾陷入误区 部分银行接入上百低效场景导致资源分散 90%场景对获客无效 [8] - 数字化能力三大核心:敏捷产品投放能力、低运维成本(微众银行户均IT成本2元)、高并发交易支持(单日峰值14亿笔) [9] 当前挑战与监管影响 - 助贷新规要求综合费率不超年化24% 迫使部分银行暂停新增助贷业务 独立获客成本高企 [13] - "一行一店"政策限制跨区域展业 反催收黑灰产导致恶意投诉激增 缺乏统一催收行为标准 [13][14] 未来转型方向 - 从零售金融转向产业金融 通过产业链数字化追溯挖掘小微企业需求(如富民银行打造产业生态银行) [18][19] - 区域性银行可依托地方信用平台或股东产业链 聚焦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特色领域 [17] 监管与创新平衡诉求 - 从业者呼吁以"沙盒监管"方式给予创新空间 发挥民营银行改革试点作用 为大型银行提供经验 [23] - 需差异化调整监管政策 但保持风险容忍度等指标稳定性 避免过度依赖助贷导致风险集中 [22][23]
奇富科技-S(03660.HK):高股东回报及稳健经营或助估值持续提升
格隆汇· 2025-05-22 09:53
业绩表现 - 1Q25营收同比+13%/环比+5%至46.9亿元,非通用准则净利润同比+60%/环比-2%至19.3亿元,超出预期 [1] - 放款量同比+16%/环比-1%至889亿元,科技解决型占比约49% [1] - 净服务费率约5.6%(4Q24为5.96%),平均资金成本环比下降30bp [2] 业务发展 - 获客渠道优化,新增7家嵌入式金融合作渠道,科技解决型放款占比提升 [1] - 预计2025年放款量同比+5%-10%,净服务费率或稳定在5-5.2% [1][2] - 资产质量稳定,风险指标C-M2约0.6%(2H22/2H23分别为0.64%/0.69%) [2] 股东回报 - 半年度分红政策持续,1H24/2H24分别派发每ADS 0.6/0.7美元现金股息 [2] - 截至5月19日,2025年累计回购910万ADS,金额约4.05亿美元,预计全年回购不少于6.8亿美元 [2] 行业影响 - 《助贷新规》出台推动行业规范性发展,加速尾部出清,公司合规优势明显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上调25e/26e盈利预测2%/4%至71.7/78.2亿元 [3] - 美股交易于7.1x/6.5x 25e/26e P/E,港股交易于6.6x/6.0x 25e/26e P/E [3] - 维持美/港股目标价60.0美元/253.4港元,对应美股9.7x/8.9x P/E,港股9.4x/8.5x P/E [3]
中金:维持奇富科技-S(03660)跑赢行业评级 目标价253.4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5-21 10:25
盈利预测与估值 - 上调25e/26e盈利预测2%/4%至71.7/78.2亿元 [1] - 美股当前交易于7.1x/6.5x 25e/26e P/E 港股当前交易于6.6x/6.0x 25e/26e P/E [1] - 维持美/港股目标价60.0美元/253.4港元不变 对应美股9.7x/8.9x 港股9.4x/8.5x 25e/26e P/E [1] 一季度业绩表现 - 1Q25营收同比+13%/环比+5%至46.9亿元 非通用准则净利润同比+60%/环比-2%至19.3亿元 [2] - 业绩超预期主因放款量略高于预期 放款结构与资金成本优化 [2] 业务运营情况 - 1Q25放款量同比+16%至889亿元 科技解决型占比~49% [3] - 新增7家嵌入式金融合作渠道 获客渠道优化 [3] - 预计2025年放款量同比+5%-10% [3] 财务指标分析 - 1Q25净服务费率~5.6%(vs 4Q24 5.96%) 主因平均资金成本环比-30bp [4] - 资产质量稳定可控 风险指标C-M2~0.6%(vs 2H22 0.64% 2H23 0.69%) [4] - 预计2025年净服务费率稳定在~5-5.2% [4] 股东回报政策 - 保持半年度分红政策 1H24/2H24分别派发现金股息每ADS 0.6/0.7美元 [5] - 截至5月19日已累计回购910万ADS 金额~4.05亿美元 预计2025年总回购金额不少于6.8亿美元 [5] 行业监管影响 - 《助贷新规》出台推动行业规范性发展 或加速尾部出清 [6] - 公司作为持续合规、运营突出的机构优势明显 [6]
助贷新规“前哨战”已至 多家机构披露助贷业务白名单
第一财经· 2025-05-15 09:01
助贷新规核心内容 - 202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对合作机构实行"白名单"管理,严禁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1] - 商业银行需通过官网、APP等渠道披露合作机构名单并动态更新 [2] - 新规将加速行业洗牌,头部机构因合规优势受益,依赖"嵌套导流"的中小平台生存空间被挤压 [1][9] 白名单披露现状 - 广州银行、承德银行、尚诚消费金融等机构已提前披露合作助贷机构"白名单" [2] - 广州银行披露17家合作机构,包括乐信、奇富科技等助贷平台,微众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以及华章汉辰融担等担保公司 [3] - 尚诚消费金融披露14家合作机构,涵盖蚂蚁、微众银行、度小满、字节等头部平台 [3] 白名单特征分析 - 合作方高度集中于蚂蚁、京东、字节等头部平台,承德银行名单仅包含蚂蚁和京东旗下公司 [3] - 名单涵盖纯助贷平台、持牌金融机构、融担公司三类主体 [3] - 部分机构同步披露合作产品合同模板,如尚诚消费金融公开蚂蚁渠道借款合同 [3] 行业格局变化 - 头部互联网公司凭借流量优势占据主导地位,5家互联网系小贷公司注册资本合计达524亿元(字节190亿、财付通105.26亿、京东80亿、美团75亿、百度74亿) [7] - 7家上市金融科技公司2024年总营收619亿元(同比+8.48%),净利润144.05亿元(同比+17.53%),其中奇富科技营收171.66亿元(+5.38%),净利润62.48亿元(+46.36%) [8] - 城商行展业策略聚焦头部平台,杭州银行、北京银行明确限定与头部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 [6] 行业发展趋势 - 名单制管理将强化银行对助贷平台准入审核,重点关注经营情况、风控水平及综合融资成本 [4] - 嵌套式导流模式受限制,中小平台通过"中介接资"的生存空间被压缩 [4][9] - 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合规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尾部高风险平台面临淘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