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光(600673)

搜索文档
综合行业7月1日资金流向日报
证券时报网· 2025-07-01 18:19
市场表现 - 沪指7月1日上涨0 39% 申万所属行业中上涨的有20个 涨幅居前的行业为综合、医药生物 涨幅分别为2 60%、1 80% [1] - 综合行业位居今日涨幅榜首位 涨幅2 60% 计算机、商贸零售跌幅居前 分别为1 18%、0 79% [1] 综合行业资金流向 - 综合行业全天主力资金净流入1 22亿元 所属个股共19只 上涨11只 下跌4只 [1] - 资金净流入个股有7只 东阳光净流入1 58亿元 综艺股份、漳州发展分别净流入1667 03万元、450 88万元 [1] - 资金净流出个股中 粤桂股份、宁波联合、南京公用净流出居前 分别为1120 78万元、936 84万元、888 45万元 [1] 个股数据 - 东阳光今日涨幅8 94% 换手率2 46% 主力资金流入15835 74万元 [1] - 综艺股份涨幅1 51% 换手率3 57% 主力资金流入1667 03万元 [1] - 漳州发展涨幅1 83% 换手率3 76% 主力资金流入450 88万元 [1]
东阳光药(06887):开创全新上市方案维护股东权益,港市喜迎高值稀缺创新药标的
智通财经网· 2025-06-30 17:12
港股创新药行业动态 - 今年以来港股创新药板块迎来价值重估浪潮,具有"投资确定性"的标杆药企更受市场青睐 [1] - 东阳光药作为国内生物创新药龙头公司登陆港股市场,为投资者提供稀缺高价值投资标的 [1][4] 东阳光药上市方案 - 公司采用"合并子公司+介绍方式"的创新方案赴港上市,通过吸收合并子公司东阳光长江药业(持股51.41%)实现私有化 [4] - 向全体换股股东发行1.127亿股H股作为对价,不涉及新股发行及募资,为港股市场首例此类上市方案 [4][5] - H股预计于2024年8月7日在联交所上市交易,股票代码变更为"06887" [4] 公司财务状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37.24亿元,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4.80亿元,流动资产总额达49.79亿元 [5] - 充沛的现金储备和稳健现金流为公司选择介绍上市模式提供支撑 [5] 研发实力与产品管线 - 公司建立覆盖大小分子药物完整生命周期的自主研发平台,拥有超1100人的跨学科研发团队 [7] - 全球拥有药物150款,在研药物超过100款,其中49款为1类创新药 [7] - 3款创新药已进入中国上市审评阶段,10款处于II/III期临床试验 [7] - 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446项,已获授权1401项,2014-2023年中国专利公开和授权数量居国内医药企业第一 [7] 核心治疗领域布局 - 重点布局感染、慢病和肿瘤三大领域,建立多元化创新产品组合 [6] - 包括小分子靶向药、AIDD、小核酸、ADC、PROTAC及特异性抗体等先进技术领域 [7] - 代表性产品FGF21/GLP-1双特异性融合蛋白HEC88473达成9.38亿美元里程碑许可协议 [9] - 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伊非尼酮体外活性是现有药物吡非尼酮的200-500倍,已推进至临床III期 [9] 战略转型与国际化 - 公司从"流感专家"向技术型创新药企转型,布局AI制药技术 [10] -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整合入药物研发全流程,构建多个先进AI驱动模型 [10] - 通过海外许可合作(如与Apollo Therapeutics的9.38亿美元交易)加速国际化进程 [9] - 建立全球化创新研发、海外注册及商业化体系,转向创新药+AI医疗的新增长逻辑 [10]
东阳光药聆讯通关,加码创新药产业生态 全球获批药物150款持续加码研发投入
长江商报· 2025-06-30 16:54
上市计划与资产整合 - 公司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采用"零募资上市"方式,计划吸收合并子公司东阳光长江药业实现私有化 [2] - 合并完成后将整合医药资产,提升综合竞争力,打造集研发、生产、商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制药公司 [2][3] - 公司持有东阳光长江药业51.41%股权,换股后子公司将注销,不涉及新股发行与资金募集 [3] 核心产品与市场地位 - 磷酸奥司他韦(可威)在国内市场占据绝对优势,2024年国内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2] - 2022-2024年磷酸奥司他韦销售额占公司总收入比例波动,但始终是业绩重要支撑 [2] - 公司拥有全球最大奥司他韦生产基地,规模、产量和出货量均居第一,通过多国GMP认证 [4] 业务矩阵与生产优势 - 抗感染儿科线以可威为核心,占据儿科流感治疗市场重要地位 [4] - 丙肝业务线依托先进技术提供有效治疗方案,慢病线覆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药物 [4] - 仿药集采和新零售线凭借产业链优势参与集采,拓展线上线下渠道 [4] BD合作与商业化拓展 - 2024年国产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达523亿美元,首付款41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 [6] - 公司与ApolloTherapeutics达成9.38亿美元里程碑协议,授权GLP-1/FGF21双特异性融合蛋白HEC88473 [6] - 与三生制药合作授予苯磺酸克立福替尼商业化权益,展现全球资源整合能力 [7] 研发实力与创新成果 - 研发团队超1100人,覆盖药物全生命周期环节,拥有150款获批药物和100款在研药物 [8] - 1类创新药达49款,3款已获NMPA上市审评,10款处于II期或III期临床试验 [8] - 累计申请2446项发明专利,授权1401项,2014-2023年中国专利数量居医药企业榜首 [8] 研发投入与AI技术应用 - 2022-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7.92亿元、8.27亿元和8.88亿元,占总收入20.8%、13.0%和22.1% [9] - 建立多个AI驱动模型,应用于药物研发各阶段,如AI驱动的1类新药HEC169584获批NASH临床试验 [9] 国际化与行业地位 - 公司是为美国市场开发胰岛素产品的仅有两家中国制药公司之一 [7] - 2018-2019年全球仿制药获批排名前30位中位列第16位,中国药企排名第1位 [7]
东阳光药(06887)已向联交所申请批准1.127亿股H股于联交所上市及买卖
智通财经网· 2025-06-29 19:41
公司已根据中国公司法、其他适用中国法律、香港法例、收购守则及上市规则提出私有化方案,以发行 H股作为代价,收购换股股东持有的换股东阳光长江药业H股,以吸收合併的方式将东阳光长江药业私 有化。本公司将就根据私有化方案註销的每股换股东阳光长江药业H股採用0.263614股新H股的换股比 率,并发行相应数目的H股。此外,为进行私有化方案,待所有先决条件及条件达成(或获豁免,如适 用)后,东阳光长江药业将向于特别股息记录日期名列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东名册的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东 (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如适用)除外)支付特别股息。上述股东合共持有约4.276亿股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 应付特别股息按每股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1.50港元计算。达成实施条件并完成私有化方案后,(a)东阳光 长江药业在联交所的上市地位将被撤销;(b)公司H股将于联交所上市;(c) 换股股东将成为股东;及(d)公司 将承担东阳光长江药业的所有资产、负债、利益、业务、员工、合约以及所有其他权利及责任,而东阳 光长江药业最终将在中国註销。本公司所持有的所有东阳光长江药业内资股(即东阳光长江药业全部已 发行内资股)以及本公司及其透过其附属公司所持有的所有东阳光长江 ...
东阳光集团推出“补己”全新冬虫夏草品牌,以国民好虫草,滋养全民健康
北京商报· 2025-06-26 14:39
行业背景与市场前景 - 2030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预计达到16万亿 冬虫夏草产业规模将超过千亿级别 [3] - 国民健康需求从"单一治疗"转向"治养一体" 滋补方式从"特定需求"向"日常习惯"演变 [3] - 冬虫夏草作为"百补之王" 因资源稀缺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物种 [3] 公司战略与科研投入 - 公司自2007年起投入40多亿元资金与260余名科研人员 深耕冬虫夏草生态繁育 [3] - 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冬虫夏草生态繁育产业化 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 [3] - 获得沙利文颁发的"全球生态繁育冬虫夏草开创者"证书 确立全球领先地位 [5] 产能建设与技术突破 - 湖北宜都建成近40万㎡生态繁育基地 年产量达60吨 [6] - 通过科技创新模拟高原生长环境 突破季节限制实现365天全年供应 [6] - 采用药品研发QbD理念 实施全链条质量控制 产品通过10+项质量检测 [11] 产品矩阵与品牌布局 - 高端品牌"东阳光鲜虫草"已获京东健康品质领军奖 覆盖高尔夫 CBA等高端场景 [7] - 新品牌"东阳光补己"定位国民滋补 推出8款高质价比产品覆盖多元生活场景 [9] - 产品实现0添加 0掺假 重金属含量远低于标准限度 [11] 行业影响与发展愿景 - 推动冬虫夏草从高端奢侈品向"全民可吃 每天可补"转变 [6][9] - 助力行业规范化 现代化进程 促进大众化 国民化延伸 [3][13] - 未来有望成为国民滋补首选 代表中式滋补文化走向世界 [13]
东阳光药(01558)IPO启航:解码传统Pharma的创新进阶之路
智通财经网· 2025-06-24 09:46
创新转型战略 - 公司以创新药收入撑起业绩"半壁江山",标志传统药企创新转型进入关键质变阶段[1] - 研发投入持续加码:2022-2024年研发支出分别为7.92亿元(占收入20.8%)、8.27亿元(13.0%)、8.88亿元(22.1%),形成研发与商业化的双轮驱动模式[2] - 拥有150款获批药物的全球化产品矩阵,为创新转型提供现金流支撑[2] 全产业链优势 - 具备从原料药到制剂的完整生产线,包括化学药固体制剂、生物药工厂、全系列胰岛素基地及全球最大奥司他韦生产基地[2] - 获得中美欧多重GMP认证,规模化生产能力符合国际质量标准[2] - 销售网络覆盖国内32个省级行政区、超2500家三级医院及8.9万家一级医院,海外拓展至8个国家[3] 核心产品管线 - 抗感染领域:王牌产品可威(奥司他韦)支撑基本盘,3款丙肝1类创新药(东卫恩、东卫卓、东英贺)覆盖中国主要基因型,SVR12达99.5%[3][10] - 肿瘤领域:20+个创新管线覆盖血液/胃肠道肿瘤,4个进入II/III期临床,代表药物克立福替尼(FLT3抑制剂)国内首个进入III期,全球销售峰值潜力10亿美元[4][5][8] - 代谢疾病:1类糖尿病新药奥洛格列淨(SGLT-2)已递交NDA,GLP-1/FGF21双靶点药物HEC88473布局NASH/肥胖领域[10] 技术平台布局 - 建立小核酸、ADC、PROTAC、特异性抗体等前沿技术平台,深度整合AI技术提升研发效率[11] - 自主研发平台覆盖化药/生物药全周期,包括早期发现至商业化生产[11] - 创新结构设计成果发表于J Med Chem(2025),临床数据入选EHA/ASH国际学术会议[5] 商业化进展 - 克立福替尼与沈阳三生制药达成国内商业化合作,预计中国区年销售峰值30-40亿人民币[8] - 胰岛素产品具备进入美国市场潜力,甘精胰岛素(英国)已完成布局[10] - 4款III期临床产品临近商业化:乙型肝炎药东安帝、肺纤维化药东健帝、AML药东宁春、食管癌药东宁冠[10] 研发管线规模 - 在研药物超100项,含49项中国1类创新药,覆盖感染/肿瘤/代谢/神经精神等领域[9][10] - 丙肝治疗管线国内覆盖最广,乙肝领域5款在研药物显示抗病毒活性优势[10] - 差异化布局血液肿瘤(AML)、NASH、肺高压等未满足临床需求领域[4][10]
手持“流感神药”的东阳光药业拟赴港上市
每日商报· 2025-06-23 06:24
公司上市计划 - 广东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拟以介绍方式赴港上市,并第二次递交招股说明书[1] - 公司拟通过吸收合并方式将子公司东阳光长江药业私有化,并向全体换股股东发行H股作为对价[1][4] - 此次上市不涉及新股发行与资金募集,东阳光长江药业最终将注销[4]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是一家综合性制药公司,专注于感染、慢性病及肿瘤治疗领域,国内市场销售48款药物,海外市场销售23款药物[2] - 2022-2024年抗感染药物销售收入分别为32.43亿元、57.46亿元及27.98亿元,占总收入85%、90%及69.6%[2] - 慢性病药物销售收入分别为5.17亿元、5.81亿元及10.68亿元,占总收入13.6%、9.1%及26.6%[2] - 磷酸奥司他韦2024年国内市场份额达54.8%,2022-2024年销售额分别占收入81.2%、86.9%及64.2%[2] 公司研发能力 - 公司拥有超过1100名研发人员,已建成独立自主的研发平台[3] - 研发平台覆盖化学药及生物药完整生命周期的研发[3] 行业动态 - 6月以来已有7家药企向港交所递表,包括东阳光药业和长风药业等[1][5] - 7家拟上市企业中,5家为报告期内未实现盈利的创新药企[6] - 港交所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为研发阶段企业提供重要融资渠道[6] 公司战略规划 - 通过合并将整合境内外销售渠道,打造广泛销售网络,提高综合效率[4] - 一体化自主研发体系可实现长期价值创造,消除关联交易,提升运营效率[4] - 公司预期短中期收入将继续集中于可威(磷酸奥司他韦)[3]
浙江停售叠加份额跌穿55%,东阳光药“流感神药”双线告急
华夏时报· 2025-06-21 10:18
核心观点 - 浙江省医保局暂停东阳光药核心产品"可威"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挂网,涉及价格投诉,但公司称院内渠道非核心市场,对全国销售影响有限[2][3] - 公司面临"流感神药"独木难支困境:2024年国内市场份额下滑10%至54.8%,年内利润同比暴跌97.6%,营收减少37.1%[3][7][9] - 行业竞争加剧:奥司他韦有70多家竞争对手,罗氏新药玛巴洛沙韦市场份额已升至10.8%,2024年抗流感药物市场规模达67亿元[7][8] - 公司推进多元化转型:在糖尿病、肿瘤领域布局多款在研新药,但新业务营收暂难替代奥司他韦[12][13] - 公司计划通过赴港上市及子公司私有化整合资源,构建全球销售网络[13][14] 产品表现 - "可威"曾占据国内90%市场份额:2016年公立医疗机构销售额6.67亿元(市占率85.54%),2021年增至9.04亿元(市占率95.88%)[4] - 2024年产品收入占比降至64.2%,较2022年81.2%、2023年86.9%显著下降[9] - 集采外市场维持高价:"可威"挂网价9.86元/粒,较集采中选产品贵近10倍[6] - 2025Q1收入同比降40.7%,因流感季短于预期导致分销商采购减少[11] 财务数据 - 2022-2024年经营利润:-7.93亿元、17.66亿元、3.81亿元[9] - 2022-2024年年内利润:-14.16亿元、10.14亿元、2480万元[10] - 2024年营收40.19亿元,营业成本9.6亿元,毛利30.59亿元[10] 行业动态 - 第七批集采奥司他韦胶囊中选价每粒不到1元,降幅84%,但"可威"未中标[5] - 浙江省医保局调整多企业奥司他韦价格,Natco Pharma、成都倍特等产品也被暂停挂网[4][5] - 罗氏玛巴洛沙韦快速抢占市场,2024年份额达10.8%[8]
冲刺港股IPO的东阳光药,核心产品市占率一年下降10个百分点
搜狐财经· 2025-06-19 20:18
公司上市进展 - 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 拟以介绍方式在香港主板上市 不涉及新股发行与资金募集 [1][3] - 上市方案为通过吸收合并子公司东阳光长江药业实现私有化 并向换股股东发行H股作为对价 [3] - 完成换股后子公司H股上市地位将被撤销 公司将在港股上市 [3] 核心产品与业务结构 - 核心产品磷酸奥司他韦(商品名"可威")2022-2024年收入占比分别为81.2%、86.9%、64.2% [1][8] - 产品按剂型划分 胶囊剂和颗粒剂2024年收入占比分别为15.3%和84.6% [8] - 公司业务分为抗感染药物(2024年占比69.6%)、慢病治疗药物(26.6%)和其他(3.8%) [3][1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8.14亿元、63.86亿元、40.19亿元 呈现先升后降趋势 [4]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4.16亿元、10.14亿元、2480万元 [4] - 2025年一季度收入同比下降40.7% 主要因流感季节缩短导致分销商采购减少 [5] 行业竞争与市场份额 - 中国抗流感药物市场规模2024年为67亿元 有超过120家制药公司参与竞争 [8][10] - 公司磷酸奥司他韦市场份额从2023年64.8%降至2024年54.8% 下降10个百分点 [10] - 竞争对手推出新型流感药如玛巴洛沙韦(销售额从2022年0.7亿增至2023年6.3亿)形成挤压 [10] 产品暂停挂网影响 - 核心产品"可威"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因不符合要求被浙江省医保局暂停挂网 [1][6] - 暂停挂网可能影响产品市场份额、销售收入、生产计划和品牌形象 [7] 战略布局与未来发展 - 在糖尿病领域布局胰岛素、SGLT-2抑制剂及GLP-1/FGF21双靶点激动剂等产品 [12] -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注射液新药申请获受理 冲刺国产第二家 [12] - 肿瘤学药物领域有治疗AML和食管癌的靶向药物进入III期临床试验 [12]
大单品依赖明显,流感特效药龙头东阳光药冲刺港交所
北京商报· 2025-06-19 18:28
公司上市计划 - 东阳光药正在筹划以介绍方式在香港主板上市,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并于2024年12月首次递表,近期进行了第二次递表[1][4] - 公司提出私有化方案,以吸收合并的方式将东阳光长江药业私有化,换股完成后东阳光长江药业H股在联交所的上市地位将被撤销[1][4] - 合并完成后,经扩大的东阳光药将成为研产销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企业,管理及合规成本有所降低,收入及利润保持稳定及持续增长[4] 业务整合与战略 - 合并前基于不竞争协议,两家公司业务有明确划分,东阳光长江药业收入及利润主要来自销售磷酸奥司他韦,产品结构单一[5] - 通过全面整合将推进药品研发、生产及商业化的垂直一体化经营管理,减少持续关联交易次数和不竞争协议的限制[5] - 公司战略性地专注于感染、慢病及肿瘤等治疗领域,在中国销售48款药物,在海外市场销售23款药物[4] 产品结构与市场表现 - 公司存在大单品依赖问题,2022-2024年磷酸奥司他韦药物销售收入分别占年度收入的81.2%、86.9%及64.2%[6][7] - 2024年中国抗流感药物市场规模为67亿元,其中磷酸奥司他韦销售额为47亿元,占70.3%的市场份额,公司产品占磷酸奥司他韦市场的54.8%[9] - 磷酸奥司他韦的专利已到期,目前有超过70家制药公司生产该药物,市场竞争激烈[8][9] 财务业绩 - 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约为38.14亿元、63.86亿元、40.19亿元,年内利润分别约为-14.16亿元、10.14亿元、2480.3万元[10] - 2022年业绩亏损主要由于流感预防措施导致磷酸奥司他韦销量下降,2023年业绩回暖因社会活动恢复正常[10] - 2022-2024年公司从销售慢病治疗药物获得的收入分别为5.17亿元、5.81亿元及10.68亿元,占比逐年增加[11] 研发与未来规划 - 公司自主研发的5款二三代胰岛素产品已全部获批准上市并中标集中带量采购,慢病线正在逐渐进入收获期[11] - 公司将通过强化专业推广队伍,推进明星标杆终端准入,深挖基层市场来推动业绩持续增长[11] - 公司是首批取得磷酸奥司他韦相关关键专利使用权的中国制药公司之一,曾拥有先发优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