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智航(688277)
搜索文档
天智航(688277) - 上海荣正企业咨询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及预留授予部分第二个归属期符合归属条件之独立财务顾问报告
2025-08-27 21:33
公司简称:天智航 证券代码:688277 2025 年 8 月 | 4 | | --- | | (二)咨询方式 13 | | --- | 一、释义 | 天智航、本公司、公 | 指 |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含子公司) | | --- | --- | --- | | 司、上市公司 | | | | 财务顾问、独立财务 | 指 | 上海荣正企业咨询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顾问 | | | | 本激励计划、本计划 | 指 |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3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 | 限制性股票 | 指 | 符合本激励计划授予条件的激励对象,在满足相应归属条件后 | | | | 分次获得并登记的本公司股票 | | 激励对象 | 指 | 按照本激励计划规定,获得限制性股票的公司董事、高级管理 | | | | 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核心业务人员及其他骨干人员 | | 授予日 | 指 | 公司向激励对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日期 | | 授予价格 | 指 | 公司授予激励对象每一股限制性股票的价格 | | 归属 | 指 | 激励对象满足获益条件后,上市公司将股票登记至激励对象账 | | | | 户的 ...
天智航(688277) -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增加2025年度日常关联交易预计额度的核查意见
2025-08-27 21:33
关联交易额度 - 2025年增加日常关联交易预计额度3000万元,需股东大会审议[2] - 前次2025年关联交易额度预计3800万元,增加后合计6800万元[3] - 新增额度有效期自股东大会通过至2025年年度股东大会召开[6] 关联交易情况 - 向北京水木东方销售产品原预计200万元,调整后预计800万元,占比10.29%[5] - 向北京水木东方购买服务原预计2500万元,调整后预计4900万元,占比38.08%[5] - 2025年初至7月31日与关联人累计已发生交易633.85万元[5] 关联方数据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北京水木东方总资产44091.39万元,净资产29696.09万元[8] - 2024年北京水木东方营收11022.57万元,净利润5641.75万元[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北京积水潭总资产4609.06万元,净资产2772.28万元[10] - 2024年北京积水潭营收397.23万元,净利润 - 148.80万元[1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安徽邦泰天玑总资产4857.16万元,净资产4804.22万元[12] - 2024年安徽邦泰天玑营收198.94万元,净利润69.85万元[12] 其他要点 - 公司与关联方交易价格按市场价格协商确定[13] - 关联交易利于业务发展,定价公允,不损害股东利益[14] - 关联交易不影响公司独立性,审议程序合规[14][15] - 保荐机构对增加关联交易额度无异议[15]
天智航(688277) -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关于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及预留授予部分第二个归属期符合归属条件及作废部分限制性股票的法律意见
2025-08-27 21:33
激励计划流程 - 2023年4月25日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审议通过激励计划相关议案[10][11] - 2023年4月26日至5月5日激励对象名单公示无异议[11] - 2023年5月11日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相关议案[12] - 2023年5月12日以8.66元/股向114名激励对象授予687.80万股限制性股票[13] - 2023年8月22日审议通过授予预留限制性股票议案[13] - 2025年2月27日审议通过第一个归属期及作废部分股票议案[14] - 2025年8月27日审议通过第二个归属期及作废部分股票议案[14] 业绩目标 - 2023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以2022年为基数不低于40%,2024年不低于90%[18] - 2023 - 2024年5款新骨科手术机器人获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两年累计至少2款[18] 人员情况 - 首次授予激励对象离职5人,仍在职95人;预留授予激励对象离职9人,仍在职117人[18] 归属情况 - 首次授予仍在职95名和预留授予仍在职117名激励对象个人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为"S"或"A",归属比例100%[18] -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获授限制性股票本次可归属比例为50%[19] - 首次授予部分第二个归属期归属人数95人,归属数量313.5355万股,授予价格8.66元/股[20] - 预留授予部分第二个归属期归属人数117人,归属数量72.9305万股,授予价格8.66元/股[22] 作废情况 - 2023年首次授予中5名激励对象离职对应13.6890万股限制性股票作废[24] - 2023年预留授予中9名激励对象离职对应3.5205万股限制性股票作废[24] - 本次作废限制性股票共计17.2095万股[25]
天智航(688277) - 2025 Q2 - 季度财报
2025-08-27 21:1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为1.2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4.89%[18] - 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25.3124百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4.89%[40] - 公司营业收入为1.253亿元,同比增长114.89%[82] - 2025年半年度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14.9%至1.253亿元(2024年同期:0.583亿元)[15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5754.82万元人民币[1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为7943.17万元人民币,同比收窄2.40%[19] - 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同比收窄27.96%[19] - 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后净利润为-21,198,217.06元,同比改善(上年同期为-29,424,763.96元)[2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43,081,695.26元,同比改善(上年同期为-64,324,476.81元)[25] - 净亏损同比扩大39.0%至0.6459亿元(2024年同期:0.4649亿元)[156]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亏损同比扩大23.8%至0.575亿元[156] - 净利润为亏损4187.2万元,同比亏损扩大24.97%[160] - 2025年上半年综合收益总额为亏损3683.62万元[176] - 2024年半年度综合收益总额为-4643.45万元人民币[172] - 2024年上半年综合收益总额为亏损4059.04万元[178]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营业成本为3299.19万元,同比增长81.45%[82] - 销售费用为6414.22万元,同比增长32.63%[82] - 管理费用为5516.30万元,同比增长48.50%[82] - 研发费用为5691.32万元,同比增长19.42%[82] - 营业总成本同比增加37.9%至2.156亿元(2024年同期:1.563亿元)[155]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9.4%达0.569亿元(2024年同期:0.477亿元)[156]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32.6%至0.641亿元(2024年同期:0.484亿元)[155] - 财务费用增加81.61万元,同比增长21.12%,主要因战略投资回购义务产生利息费用138.87万元[84] - 研发费用增加925.38万元,同比增长19.42%,主要因股权激励计划确认的股份支付费用增长[84]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417.98万元人民币,同比改善38.68%[20]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417.98万元[8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加3,417.51万元,同比增长38.68%,主要因营业收入增长带动销售收款增加[84]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流出5418.0万元,同比改善38.7%[163] -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1.12亿元,同比增长53.4%[162] - 支付给职工现金9101.4万元,同比下降8.75%[163]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771.60万元[82]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减少10,677.34万元,主要因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减少[84]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流出8771.6万元,去年同期为流入1905.7万元[163] - 购建固定资产支付现金782.7万元,同比下降70.8%[163]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77亿元[82]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增加10,102.72万元,主要因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增长(含子公司少数股东投资)[85]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08亿元,同比增长1515.2%[163] - 吸收投资收到现金9207.6万元[163] 研发投入及技术能力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8.22%,同比下降39.14个百分点[19] - 研发投入总额为60,428,495.12元,同比增长18.62%[64]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8.22%,较上年同期下降39.14个百分点[64] - 费用化研发投入56,913,216.35元,同比增长19.42%[64] - 资本化研发投入3,515,278.77元,同比增长7.12%[64] - 累计申请专利619项(发明专利申请245项),累计获得专利授权428项(发明专利授权82项),目前有效专利412项(发明专利78项)[48] - 申请了37项软件著作权[48] - 累计获得专利授权428项,其中发明专利82项[63] - 报告期内新获得专利授权27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63] - 软件著作权累计申请并获得备案授权37项[63] - 在研项目"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研发"累计投入金额6,025.65万元[65] - 在研项目"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适应证拓展"累计投入金额7,236.43万元[65] - 在研项目"新一代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累计投入金额21,347.40万元[66]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121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37.93%[69]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3074.82万元,平均薪酬为25.20万元[69] - 骨科手术机器人标定误差要求控制在0.5毫米以内[50] -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医学图像自动识别误差小于1个像素[52] - 2021年及以后上市产品采用主被动融合光学跟踪技术[53] - 机械臂现场装配专用手术工具采用微米级高精度加工工艺[56] - 光学跟踪器采用宝石型被动反光球自主制造工艺[54] - 公司建立了骨科手术机器人性能检测体系并被行业标准引用[57] - 手术机器人行业需要长期技术积累和研发支撑,研发周期长且技术门槛高[36] - 行业整合新技术包括5G通讯、3D打印、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和虚拟/增强现实[38] - 公司通过"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机制承担多项国家及地方科研任务[45] 业务运营及市场表现 - 骨科手术机器人累计完成超12万例手术,覆盖200余家医疗机构[29] -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5年上半年开展手术数量超过2.2万例[40] - 天玑系列骨科手术机器人累计开展手术数量超过12万例[37][40] - 公司核心产品天玑系列骨科手术机器人已进入200余家临床机构[37] - 公司在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占有率排名位列第一[37] - 公司新产品天玑思睿骨科手术机器人与天璇星耀三维C形臂在报告期内获批上市[41] - 采用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并探索技术服务收入模式[31] - 手术机器人行业市场空间快速扩大,客户群体向区域医疗中心下沉[38] - 公司获得欧盟CE认证(2024年)及NMPA三类证(2023-2025年)[29] 资产及负债变动 - 总资产为17.822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末增长5.35%[1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2.494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末下降1.45%[18] - 应收账款增长至9,046.38万元,同比增长31.56%,占总资产比例5.08%[87] - 预付账款增长至2,319.37万元,同比增长75.91%,占总资产比例1.30%[87] - 无形资产增长至4,350.90万元,同比增长166.26%,主要因非专利技术增加[87] - 境外资产规模4.55亿元,占总资产比例25.54%[89] - 货币资金从2024年末的2.60197亿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2.25787亿元,减少13.2%[147] - 交易性金融资产为7601.96万元,2024年末无此项资产[147] - 应收账款从2024年末的6876.44万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9046.38万元,增长31.6%[147] - 预付款项从2024年末的1318.49万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2319.37万元,增长75.9%[147] - 存货从2024年末的3167.00万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3851.18万元,增长21.6%[147] - 流动资产总额从2024年末的4.37972亿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5.11959亿元,增长16.9%[147] - 长期股权投资从2024年末的1.02616亿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1.22827亿元,增长19.7%[147] - 投资性房地产从2024年末的1.18726亿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1.17246亿元,减少1.2%[147] - 固定资产从2024年末的4.18751亿元微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4.19937亿元,增长0.3%[147] - 公司总资产从1691.72亿元增至1782.24亿元,增长5.35%[148][149] - 货币资金减少7.7%,从22.22亿元降至20.50亿元[151] - 应收账款增长22.7%,从14.45亿元增至17.73亿元[151] - 存货增长36.6%,从2.50亿元增至3.42亿元[151] - 长期股权投资增长6.8%,从31.06亿元增至33.19亿元[152] - 短期借款增长16.9%,从2.58亿元增至3.01亿元[148][152] - 应付职工薪酬减少64.3%,从2.88亿元降至1.03亿元[148] - 长期借款增长9.7%,从15.04亿元增至16.50亿元[148][152] - 未分配利润亏损扩大至60.95亿元,较55.19亿元增加10.4%[149] - 少数股东权益大幅增长281.8%,从1.23亿元增至4.69亿元[149] - 总负债增长3.9%至3.745亿元(期初:3.603亿元)[153] - 所有者权益增长3.0%至14.416亿元(期初:13.998亿元)[153] - 递延收益同比增长32.6%至0.956亿元(期初:0.721亿元)[153]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2.52亿元,较期初减少3431.2万元[164] 股权激励及股份变动 - 公司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100名激励对象[99] - 公司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预留授予126名激励对象[99] - 公司为159名激励对象办理限制性股票归属事宜[99] - 限制性股票归属新增股份于2025年4月7日完成登记[99] - 公司股份总数从449,391,939股增加至452,668,589股,增幅为3,276,650股[133] - 无限售流通股份数量增加3,276,650股至452,668,589股,占比保持100%[133] - 股份变动源于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及预留授予部分第一个归属期,归属数量3,276,650股[134] - 董事长张送根通过股权激励持股增加25.47万股至759.187万股[140] - 公司承诺不为激励对象获取限制性股票提供任何财务资助(2023年4月25日生效)[112] - 公司承诺不为激励对象提供贷款担保等财务资助(2024年10月15日生效)[112] - 股份支付计入所有者权益金额为3827.76万元人民币[170] - 股份支付计入所有者权益金额为1749.1万元[174] 股东结构及持股情况 -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为15,445户[135] - 第一大股东张送根持股75,918,700股,占比16.77%[137] - 北京智汇合创投资合伙企业持股33,045,560股,占比7.30%[137] -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持股20,719,431股,占比4.58%,报告期内减持2,398,197股[137] - 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持股20,716,191股,占比4.58%,报告期内减持2,397,054股[137] - 股东汪丽慧持股12,358,400股,占比2.73%[138] - 华夏中证机器人ETF持股7,095,321股,占比1.57%,报告期内增持7,094,674股[138] 募集资金使用 - 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累计投入43806万元,进度达97.72%[122] - 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累计投入24575万元,进度为68.31%[122] - 募集资金总额87468万元,累计实际投入68381万元[122] - 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项目投入募集资金202,161,659.98元,完成计划投资额200,000,000元的101.08%[124] - 骨科手术机器人运营中心建设项目投入募集资金100,003,925.67元,完成计划投资额100,000,000元的100.00%[125] - 营销体系建设投入募集资金86,559,690.32元,完成计划投资额85,000,000元的101.83%[125] - 骨科手术机器人配套手术耗材、工具扩建项目投入募集资金43,286,501.47元,完成计划投资额52,000,000元的83.24%[125] - 国际化能力建设项目投入募集资金6,047,863.13元,完成计划投资额11,300,706.09元的53.52%[125] - 新一代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投入募集资金189,978,599.69元,完成计划投资额195,200,000元的97.33%[126] - 智慧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投入募集资金55,771,190.38元,完成计划投资额164,556,594.00元的33.89%[126] - 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临时补充流动资金9,000万元,使用期限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不超过12个月[127] - 公司对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期间最高额度为5,000万元,报告期末现金管理余额未超出授权额度[129] - 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投入募集资金总额683,809,430.64元,占募集资金总额808,057,300.09元的84.62%[126] 关联交易及担保 - 与联营企业北京水木东方医用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销售商品关联交易金额2400元,占同类交易比例0.21%[114] - 向联营企业北京水木东方医用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采购商品金额497.42万元,占同类交易比例10.10%[114] - 向联营企业安徽邦泰天玑智能医疗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支付租金152.51万元,占同类交易比例100%[115] - 接受联营企业安徽邦泰天玑智能医疗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劳务服务金额141.51万元,占同类交易比例32.48%[115] - 接受联营企业北京积水潭骨科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劳务服务金额14.15万元,占同类交易比例1.19%[115] - 报告期内与关联方日常经营关联交易结算总额455.11万元[115] - 公司对外担保总额为4000万元,占净资产比例为3.20%[119][120] - 报告期末对子公司担保余额合计为0元[119] - 报告期末对外担保(不包括子公司)余额合计为4000万元[119] - 公司为全资子公司安徽天智航提供5000万元连带责任担保,以房产抵押[119] - 公司向北京农商行申请4000万元授信,向建设银行申请1000万元授信[120] - 公司不存在为资产负债率超70%对象提供的担保[120] - 公司未发生担保逾期情况,逾期金额为0元[119][120] - 报告期内无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情况[113] - 报告期内公司无违规担保事项[113] 非经常性损益及政府补助 - 非经常性损益合计为21,883,478.20元,其中政府补助贡献25,608,154.40元[22][23] - 所得税影响非经常性损益3,867,917.18元,少数股东权益影响14,738.30元[23] - 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为127,631.89元[22] -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及处置损益为30,246.94元[22] - 其他营业外收支为100.45元[23] - 其他收益大幅增长366.8%至0.263亿元(2024年同期:0.056亿元)[156] - 所得税费用为收益152.9万元,同比改善87.6%[160] 公司治理及承诺事项 -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承诺上市后36个月内不转让股份[103] - 控股股东承诺每年转让股份不超过持有总数的25%[103] - 控股股东承诺在公司实现盈利前不减持股份[103] - 公司上市后6个月内股价破发将自动延长锁定期6个月[103] - 控股股东承诺减持价格不低于发行价[103] - 实际控制人及一致行动人承诺自股票上市之日起36个月内不转让或委托他人管理所持首次发行上市前股份[104] - 公司未盈利时实际控制人及一致行动人承诺自上市起3个完整会计年度内不减持首次发行前股份[104] - 公司上市后第4和第5会计年度实际控制人及一致行动人每年减持不超过股份总数2%[104] - 员工
县城医院的未来,正在易主
虎嗅· 2025-08-27 18:23
行业背景与市场格局 - 手术机器人技术从科幻场景快速照进现实 实现毫米级精度的微创手术 [1][2] - 直觉外科公司长期垄断全球市场 其达芬奇系统占据约60%份额并已迭代至第五代 [3][4] - 中国本土企业正从技术研发、临床应用到商业模式层面全面突围 推动产业格局深刻变革 [6] 国产化进程与竞争优势 - 价格成为国产企业核心突破口 国产设备售价仅为达芬奇系统的三分之一左右 [8][9] - 国内企业突破精密制造、人工智能和5G技术壁垒 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跨越 [10][11] - 资本在2020至2022年间密集布局 行业发生近百起融资且披露总额超200亿元 [12] 行业核心驱动因素 - 高技术壁垒形成天然护城河 融合多学科技术且研发周期长、审批严 [13] - 中国市场年手术量约6000万台 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达38.4亿美元且增速44.3% [13] - 商业模式盈利能力突出 行业龙头毛利率长期维持在70%左右且净利率超20% [14] 资本市场表现与调整 - 天智航作为骨科手术机器人第一股 股价从最高140元回落至20.43元 较峰值大幅缩水 [16][17] - 2024年融资活动显著降温 全年仅完成9笔融资 反映资本市场理性回调 [19] - 成功融资企业均取得确定性进展 如获得超20台海外订单或完成多中心临床试验 [21] 商业化挑战与瓶颈 - 医院采购流程漫长 需经历跨年度立项、预算申报与采购程序 [23] - 终端使用成本高昂 患者自费比例超70%且全国性医保覆盖政策尚未出台 [24] - 培训体系不完善 基层医生培训需自费1.5-3万元且财政补贴覆盖率不足30% [25] - 医疗事故责任认定机制缺失 制约医院推进机器人手术的积极性 [26] 企业战略转型与突围路径 - 头部企业转向差异化创新 通过力反馈技术、口腔种植系统等提升产品竞争力 [29][31] - 市场策略聚焦下沉市场 2025年1-5月国产设备中标量同比增长82.9%且县级医院装机量大幅提升 [32] - 出海成为重要增长极 微创机器人海外订单超20台 精锋医疗全球订单突破70台且覆盖近20个国家 [35] 行业发展趋势 - 资本降温推动行业走向价值验证阶段 从概念热捧转向技术、临床与商业化的平衡 [27][36] - 政策支持设备下沉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将配置证向中西部及基层医疗机构倾斜 [32] - 海外市场支付体系更完备 医院采购决策更注重卫生经济学价值与诊疗效率提升 [34]
下沉、出海、卷技术,国产手术机器人等待价值回归
钛媒体APP· 2025-08-27 17:49
行业背景与市场格局 - 手术机器人技术从科幻场景快速照进现实 以达芬奇系统为代表让微创方法实施复杂外科手术成为可能[1][3] - 直觉外科公司长期垄断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 占据约60%份额 其达芬奇系统构建了技术与商业壁垒[3][5] -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预计2026年规模达38.4亿美元 增速高达44.3% 市场处于爆发前夜[9] 国产企业崛起与技术进步 - 国产手术机器人价格仅为达芬奇三分之一左右 以价格优势切入市场[7] - 国内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壁垒 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跨越 2020-2022年行业融资总额超过200亿元[7][8] - 国产企业通过差异化创新构建竞争力 如图迈机器人新增力反馈技术 雅客智慧推出自主式口腔种植牙手术机器人系统[19] 资本市场表现与融资环境 - 天智航2020年科创板上市首日暴涨超十倍 股价一度突破140元 但目前已回落至20.43元左右[11] - 2024年手术机器人赛道融资明显遇冷 全年仅完成9笔融资 较往年火热场面大幅降温[13] - 资本市场对亏损容忍度降低 投资者更注重确定性 成功融资企业均取得确定性进展如海外订单或临床试验完成[13] 商业化挑战与瓶颈 - 医院采购流程漫长 需跨年度立项申报 显著拉长企业销售周期[15] - 机器人手术开机费1万-4万元 总费用较传统手术高2万-5万元 患者自费比例超70% 医保覆盖有限[16] - 培训周期需3-6个月 基层医生年手术量低于50例 全国仅12家三甲医院获批国家级培训中心[16] - 医疗事故责任认定机制尚未明确 影响医院推进机器人手术的积极性[16] 市场策略调整与出海进展 - 企业转向基层医疗市场下沉 2025年1-5月国产手术机器人中标量同比增长82.9% 县级医院新增装机量大幅提升[20] - 政策推动设备下沉 国家卫健委简化审批流程 扩大配置证覆盖范围 重点向中西部及基层医疗机构倾斜[20] - 出海成为重要增长路径 微创机器人2024年营收2.57亿元同比增长146% 国际市场取得超20台商业化订单[23] - 精锋医疗全球累计订单突破70台 海外订单超30台进入近20个国家 完成规模化出海跨越[23]
腔镜手术机器人:微创精准者:腔镜手术机器人引领外科手术精度革命,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8-25 20:38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4] 核心观点 - 腔镜手术机器人行业是结合腔镜与机器人技术的高端医疗设备 主要应用于泌尿外科等领域 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等优势 [4] - 行业受政策严格监管 需经过系统注册审批流程 产业协同度高 涉及多个高精度工业领域 [4] - 中国本土企业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技术壁垒高 研发周期长 需跨学科团队和持续资本投入 [4] - 行业规模迅速扩张 得益于国产化突破和采购成本下降 [4] - 未来国产企业竞争加剧 预计出现出清潮 但高端错位竞争格局初现 长期或形成"寡头+细分专攻"格局 [4] 行业定义与分类 - 腔镜手术机器人是指结合腔镜技术与机器人辅助操作系统的高端医疗设备 主要由医生控制台 患者手术平台 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 手术器械及附件组成 [5] - 系统通过医生在控制台的操作实现对手术器械的精确控制 辅助完成复杂的微创手术操作 [5] - 主要应用于泌尿外科 妇科 普外科等领域 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 精度高等优势 [5] - 与传统腔镜手术相比 通过智能算法和机械放大效应可显著降低因医生疲劳或抖动带来的风险 [5] - 按照手术技术分为多孔和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两大类 [5] - 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需在患者腹部建立多个操作通道 适用于复杂胃肠手术 妇科手术 泌尿科手术及胸腔镜手术等多个科室 [6] - 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通过单一手术切口插入多个柔性机械臂与内窥镜 旨在减少手术创伤 降低术后疼痛 提升美观性 [6] 行业特征 - 研发周期长 政策监管严格 腔镜手术机器人属于高风险第三类医疗器械 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全流程严格监管 [6] - 注册周期通常长达5年以上 临床试验平均周期超过36个月 涉及至少3–5家三甲医院开展多中心试验 [6] - 单一产品试验总成本普遍在2,000–5,000万元人民币之间 例如微创医疗的腔镜手术机器人项目累计投入超过3亿元人民币 [6][7] - 产业协同度高 融合精密制造 传感控制 图像识别 生物材料等多个领域技术 [8] - 以微创医疗为例 其整机系统关键组件来自超过30家专业供应商 构建完整且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8] - 截至2024年累计已在全国21个省份近60家医院完成超过1,500例临床手术 其中高难度术式超过1,100例 [8] - 国产化率从2023年的32.6%提升至2024年的48.9% 全国年销量突破100台 同比增长超100% [8] - 技术壁垒高 专利防护强 核心能力在于在狭窄腔体内完成高精度 低延迟的远程操作 [9] - 关键性能指标包括手术器械尖端控制精度需达亚毫米级(0.1mm级) 系统响应延迟要求控制在100毫秒以内 术中图像帧率稳定维持在>30fps [9] - 截至2024年底 图迈医疗已累计申请腔镜手术机器人相关专利超过1,300项 其中核心发明专利占比超过60% [9]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85–2000年)代表性事件包括1985年工业机器人PUMA560首次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 以及1992年ROBODOC用于骨科髋关节置换术 [10][11] - 启动期(2000–2021年)2000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 标志行业进入商业化阶段 [10][13] - 2006年达芬奇系统在中国解放军总医院完成首例机器人辅助手术 2009年图迈医疗在中国成立并启动自主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研发 [13] - 高速发展期(2021年至今)中国企业如微创医疗 威高 航天长峰等完成多款腔镜手术机器人临床注册与上市 [10][15] - 2023年上半年全国手术机器人招标公告数量显著上升 腔镜 骨科和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成为热门产品 [15] 产业链分析 - 上游核心部件供应直接决定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性能上限 并通过成本结构影响中游厂商的市场化能力和下游的临床推广效率 [17] - 图像系统需持续输出≥30fps的高分辨率三维图像 目前业内广泛采用的IMX253系列传感器最高支持75fps [17] - 2024年中国减速器市场规模约为1,447亿元 同比增长9.5% 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市占率提升至51.6% 较2023年同期增长4.5个百分点 [17][18] - 中游环节为核心 成本结构呈现显著集中 以IntuitiveSurgical为例 2024年全年营收为83.5亿美元 产品制造成本达到约30亿美元 占比约36% [19] - 机械臂与成像导航系统合计成本占制造成本的70%以上 IntuitiveSurgical研发费用占营收的10% 毛利率高达69.1% [19] - 上游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壁垒决定产业准入门槛与发展速度 核心零部件包括伺服系统 减速器和控制器 [23] - 截止到2024年 减速器 伺服系统和控制器分别占整机成本的35% 20%和15% 三者合计占比达70% [24] - 高精尖部件依赖进口 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普遍偏低 精密传动国产化率不足40% 图像处理系统国产化率约为30%-40% [25] - 控制系统国产替代率不超过25% 力反馈和扭矩传感器自主率低于30% 材料端国产替代率在30%-50%之间 [25] - 上游环节整体自主化率仅为30%-40% [25] - 中游头部企业率先实现量产交付 国产腔镜机器人进入临床主流应用 [29] - 微创医疗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于2024年完成超过1,500例临床手术试验 累计装机39台 [30] - 达芬奇系统截至2024年在中国累计装机超460台 完成手术超过67万人次 [30] - 软硬件核心环节自主可控率提升 系统整合能力构建竞争壁垒 [31] - 微创医疗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实现5G远程手术延迟低于40ms 成功率100% 累计完成远程手术超过120例 [31] - 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过65% [31] - 下游重点三甲医院率先引入 试点推广形成示范效应 [35] -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完成首台商业化装机并开展400余例临床验证手术 [35] -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装机首月成功完成29例复杂大手术 [35] - 目前已上线30余家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 累计认证数百位主刀医生 [35] - 术式成本下降带动普及 医院和医生接受度逐步提高 [36] - "十四五"规划中新增规划设备超过3,528台 远高于"十三五"期间的225台 设备数量增幅超过218% [36] - 2024年中国腔镜机器人目标术式的年手术总量约为791万例 若渗透率提升至50% 预计相关手术量将达395.5万例 [36] - 国产设备单台手术费用可降至进口达芬奇机器的50%–60% 部分手术耗材已控制在1万元以内 [36] 行业规模 - 2022年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31.2亿元人民币 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98.4亿元人民币 年复合增长率为33.3% [37] - 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扩大至351.6亿元人民币 2026年至2030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7.5% [37] - 设备 耗材与服务三大板块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0.7% 29.9%和19.9% [37] - 国产化突破显著降低采购成本 推动医院集中采购放量 [38] - 进口"达芬奇"设备中标价格普遍在2,000万–3,000万元区间 国产品牌中标价大幅下降至600万–1,400万元之间 [38] - 达芬奇国产型号IS4000CN从1,800万直降至1,300万–1,450万元 2024年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中标量超过25台 [38] - 2024年前三个季度达芬奇国内装机仅28台 同比下降近30% 而同期国产品牌累计中标突破31台 [38] - 2020年全国腔镜手术机器人装机约为350台 至2023年增长至800台以上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 [38] - 国产品牌的渗透率由不足10%上升至35%以上 [38] - 政策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 推动行业快速起量 [39] - "十四五"期间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新增配置证达559台 较"十三五"期间225台增加了约149% [39] - 截至2024年全国各地已累计发放超240张腔镜机器人配置证 [39] - 从2021年到2024年 全国三甲医院中配置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数量由不足20家迅速扩大到超过80家 [40] - 未来国产企业数量众多 短期内竞争将加剧并出现出清潮 [41] - 截至2024年底国内已有超过10款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此外仍有20余款产品处于注册或临床试验阶段 [41] - 高端错位竞争格局初现 长期或形成"寡头+细分专攻"格局 [42] - 直觉外科的达芬奇机器人全球累计装机量已超过9,600台 占据超过80%的市场份额 [42] - 微创医疗旗下"图迈"机器人预计将在2026年完成79,694例手术 [42] - 中小企业聚焦于特定术式或特定应用场景 例如唯精医疗在狭小空间精细化术式中布局微型机械臂 瑞龙外科采用模块化分体设计 [42] 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以下梯队情况 第一梯队有直观医疗 微创医疗 术锐医疗 思哲瑞 山东威高集团等 [48] - 第二梯队有精锋医疗 瑞尔博 朝聚医疗 博联睿等 第三梯队有东软汉鼎 术本智能 朗呈医疗 瀚海医疗等初创企业 [48] - 竞争格局的核心原因在于进口巨头早期进入和国产替代政策启动时间滞后 造成技术代差和市场时差 [49] - 截至2024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已累计完成超40万例手术 覆盖全国近300家三甲医院 [49] - 中国首个获批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产品直到2021年才获得国家药监局注册证 国产企业在市场化路径上至少落后15年 [49] - 研发与注册周期长导致中国企业积累滞后 产品从原型设计到最终获得批准周期普遍长达5–10年 [50] - 图迈医疗自2009年启动研发历时13年方于2022年获得上市批准 [50] - 未来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趋势 头部企业将通过技术和资金优势持续拉大差距 [51] - 进口达芬奇系统定价高昂 历史标价普遍在2,000万至3,000万元每台 年维护费约150万元 [51] - 国产品牌竞标报价多在900万至1,700万元/台 思哲睿SR1000型号中标价仅538万元 售价不到进口机器人的25% [51] - 数据闭环能力将重构竞争门槛 [52] - 微创医疗公司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于2024年已完成超过1,000台手术 形成结构化的真实世界临床数据集 [52] - 其系统算法模型迭代周期缩短至6个月 而中小企业算法优化周期普遍超过12个月 [52] 上市公司速览 -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总市值411.8亿 营收规模9923.7万 同比增长108.5% 毛利率47.4% [54] - 山东威高集团总市值220.8亿 营收规模69.0亿 同比增长-1.1% [54] -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营收规模1.3亿元 同比增长58.6% 毛利率68.8% [55] 企业分析 - 微创医疗具备强大的母公司支持和成熟的产业协同优势 其"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是国内首个获得NMPA批准的国产四臂系统 [59] - 精锋医疗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 专注于腔镜手术机器人的精密机械设计和智能控制系统 在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数量和专利储备上表现突出 [63] - 思哲瑞专注于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的自主研发 技术实力突出 拥有多项核心专利 涵盖机器人手术精密控制 视觉导航等关键技术 [67] - 术锐医疗具备较早的产品注册和市场准入优势 拥有多款获批产品 覆盖不同手术场景 临床装机量领先 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72]
天智航U(688277)8月25日主力资金净流入2235.87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8-25 16:53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2025年8月25日收盘价20.17元人民币 单日上涨1.2% 换手率3.59% 成交量16.26万手 成交金额3.29亿元人民币 [1] - 主力资金净流入2235.87万元人民币 占成交额6.79% 其中超大单净流入1517.35万元人民币(占比4.61%) 大单净流入718.52万元人民币(占比2.18%) [1] - 中单资金净流出856.55万元人民币(占比2.6%) 小单资金净流出1379.31万元人民币(占比4.19%) [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5858.38万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02.40% 归属净利润1320.49万元人民币 同比减少31.22% [1] - 扣非净利润3124.68万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1.17% 流动比率3.330 速动比率3.092 资产负债率23.85% [1] 公司基本情况 -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 位于北京市 从事专用设备制造业 法定代表人张送根 [1] - 注册资本44939.1939万元人民币 实缴资本13181万元人民币 [1] 企业运营与资产结构 - 对外投资16家企业 参与招投标项目245次 拥有商标信息55条 专利信息520条 行政许可31个 [2]
机器人售卖医疗器械,深市规模最大的机器人ETF(159770)近5个交易日累计“吸金”近3.9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10:32
机器人ETF市场表现 - 机器人ETF(159770)下跌1.28% 换手率超2.8% 成交额达2.06亿元[1] - 近5日累计净流入资金3.9亿元 昨日单日净流入2200万元[1] - 基金份额和规模在深市同标产品中位居首位[1] 成分股及产品结构 - 东杰智能涨幅超6% 天智航-U/瑞松科技/禾川科技跟涨[1] - 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 覆盖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服务业[1] - 重仓股包含汇川技术/科大讯飞/石头科技 配备两只场外联接基金[1]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展 - 人形机器人Galbot实现常态化运营150天 完成数万单配送订单[2] - 机器人售卖第三类医疗器械需取得经营许可证 质量监管标准与传统企业一致[2] - 智慧零售解决方案在北京海淀区率先落地应用[2] 行业发展趋势 - 机器人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商业化落地进程加速[2] - 传感器作为核心硬件载体 技术迭代驱动智能等级跃迁[2] -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迎来"从0至1"投资机遇 市场空间有望超越汽车产业[2]
国产手术机器人终局猜想
36氪· 2025-08-13 09:20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国产手术机器人厂商面临商业化瓶颈、融资锐减及医药反腐等多重压力 业绩阶段性承压 部分企业寻求出售或破产清算 [1][2] - 2020年天智航科创板上市后吸引大量企业涌入赛道 2024年骨科手术机器人获批27款注册证 远超腔镜等其他类别 但商业化远未达预期 [3] - 行业陷入同质化竞争和内卷 支付体系未完全理顺 仅上海、北京等地将部分项目纳入医保 DRG/DIP改革下医院成本敏感度上升 [5][6] 商业化关键路径 - 必须通过大量临床数据证明产品能缩短手术时间、加快病床周转、减少康复期及降低并发症率 以获取医院采购动力 [3] -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通过持续临床验证成功 Mako在中国突破20000台手术量后迎来增长 天智航天玑系列覆盖200多家医院 手术量超110000台 [4] - 临床数据驱动产品迭代和AI算法训练 耗材与服务收入带来稳定性 形成正向循环飞轮效应 [5] 出海战略与机遇 - 欧美市场支付体系更完备 医院更看重卫生经济学价值 出海成为国内厂商获取新增量的途径 [7] - 出海需搭建海外临床培训体系与全周期服务网络 服务断层可能导致生存危机 需投入巨额资金组建本地化团队 [8] - 天智航天玑系列获CE认证 技术指标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正研发以机器人系统为核心的相关技术 打造骨科手术智能平台 [9][10] 市场前景与政策支持 -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预计2026年规模达38.4亿美元 增速44.3% [2] - 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 构建覆盖研发、审批、生产、临床应用及国际竞争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决心抢占全球技术与产业高地 [13] - 行业临界点已现 通过技术、性价比、临床验证和产品生态形成正向循环 加速国产替代和出海拓展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