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亨国际(605056)发布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9月11日股价上涨0.72%
搜狐财经· 2025-09-12 00:01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11日收盘 公司股价报14.05元 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72% [1] - 当日开盘价13.83元 最高价14.14元 最低价13.72元 成交额3462.93万元 换手率0.61% [1] - 最新总市值57.66亿元 [1] 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 公司拟授予限制性股票总量600.00万股 占股本总额1.46% 股份来源为二级市场回购的A股普通股 [1] - 激励对象共计174人 包括高级管理人员 核心管理人员及董事会认为需要激励的其他人员 不包括独立董事 监事及持股5%以上股东 [1] - 授予价格7.29元/股 有效期不超过48个月 解除限售期分别为12个月 24个月 36个月 解除限售比例分别为40% 30% 30% [1] 业绩考核安排 - 公司层面业绩考核以2025-2027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为目标 [1] - 个人层面考核结果将影响实际解除限售额度 [1] 股东大会安排 - 公司将于2025年9月29日召开2025年第五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本次激励计划相关议案 [1] - 激励计划尚需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 [1] 相关公告文件 - 公告文件包括董事会决议 监事会决议 激励计划草案 激励对象名单 考核管理办法 独立财务顾问报告及法律意见书等 [4]
连续7份财报“失真”!城地香江收上海证监局警示函 3名前高管同步被追责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2 00:00
公司财务报告披露问题 - 公司因2023年第一季度至2024年第三季度共七份财务报告数据披露不准确被上海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2][3] - 会计差错涉及三大类:子公司内部交易抵销错误、使用权资产摊销科目错配、部分项目收入确认跨期 影响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多个核心科目 [5][6] - 内部交易抵销问题导致2023年年报及2024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报告数据不准确 具体表现为少计营业成本、多计存货以及多计营业收入 [5] 会计差错具体内容 - 第一类差错为子公司间关联交易形成的存货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抵销分录错误 同时销售额抵销不完整 [5] - 第二类差错涉及使用权资产摊销错误:装修期间摊销误计入在建工程而非长期待摊费用 非装修期间摊销错误进行资本化而非费用化处理 影响七份财报 [5] - 第三类差错为五个项目收入确认跨期 包括河南数据中心项目2023年第四季度完工但2024年第四季度才确认收入 南京基地项目2023年第三季度完工但2024年第一季度确认收入 以及其他三个项目类似滞后确认问题 [6] 财务数据追溯调整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披露会计差错更正公告 对七份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 [4][6] - 2023年年报调整后:应收账款调增4040.95万元 营业收入调增6218.91万元 营业成本调增1.05亿元 未分配利润调减3530.86万元 合并现金流量表未受影响 [6] - 差错导致2023年中期报告、年度报告及2024年中期报告披露不准确 [8] 相关人员监管措施 - 前董事长兼总裁谢晓东(2021年7月至2024年6月任职)、前财务总监赵钱波(2022年7月至2023年11月任职)、前财务总监杨哲一(2023年11月至2024年6月任职)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8] - 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可在60日内申请行政复议或6个月内提起诉讼 [8] - 公司表示问题对经营无重大影响 将加强内控和法规学习以避免类似事件 [8]
预见AI:人类进入新“经验时代” 唯有人造太阳能喂饱AI
南方都市报· 2025-09-11 23:58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发展正从"数据时代"进入"经验时代" 训练大模型的数据几乎耗尽 智能体通过观察、行动和奖励信号与世界交互 [3] - 强化学习带领进入新经验时代 但需持续学习和元学习技术释放全部潜力 [3] - 人工智能替代不可避免 权力和资源将流向最聪明的智能体 [4] 开源与资源开放 - 开源成为AI竞争关键变量 从代码开源演进为资源开放 [5] - 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是推动AI发展的必需环节 [6] - 之江实验室将8B参数模型部署至太空星座 提出"计算卫星"新概念 [6] 机器人产业发展 - 具身智能发展面临高质量数据采集和模型算法挑战 多模态数据融合不理想 [7] - 机器人控制模态对齐存在技术难点 [7] - AI落地应用仍处于爆发性增长前夜 [7] 企业AI转型 - AI转型最大瓶颈在组织文化 必须由CEO主导且业务驱动 [8] - 需聚焦利润而非应用场景 打破组织壁垒和惯性 [8] - "本地对本地"模式成为全球现象 企业需建立分散化全球布局 [8] 中国企业全球化 - 中企海外收入占比仅8% 远低于韩国的65% [9] - 全球品牌百强中仅12家中国企业 美国有61家 [9] - 全球化3.0阶段需输出IP和专长 建设国际化团队 [10] 能源需求与核聚变 - AI用电量占全球1.5% 预计将增长至20%以上 [11] - 核聚变能量密度极高 1克燃料相当于8吨石油 [2][11] - 全球核聚变公司累计获投71亿美元 同比增长9亿美元 [12] - 89%企业看好2030年代末实现并网发电 [12] 技术突破路径 - 可控核聚变存在激光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两大技术方向 [12] - 磁惯性约束混合路径可降低造价和建造时间 [12] - AI技术助力解决核聚变物理过程理解难题 [12]
东吴证券-芯原股份-688521-披露订单创新高!收购芯来智融复牌在即-250911
新浪财经· 2025-09-11 23:57
在手订单与增长趋势 - 截至25Q2末在手订单金额30.25亿元 连续七个季度保持高位并创公司历史新高 [1] - 2025年7月1日至9月11日新签订单12.05亿元 较去年第三季度全期大幅增长85.88% 新签订单已创历史新高 [1] - AI算力相关订单占比约64% 行业龙头博通ASIC业务获三大客户需求增长及新客户100亿美元量产订单 与公司成长趋势形成呼应 [1] 收购芯来智融协同效应 - 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芯来智融97.0070%股权 发行价格106.66元/股 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80% [1] - 业务协同:芯来科技为国内首批RISC-V CPU IP提供商 收购助力实现全栈异构计算平台战略布局并强化AI ASIC设计服务竞争优势 [2] - 客户协同:标的公司产品已在中国移动、兆易创新、安路科技、知存科技等量产芯片中落地 强化AI、物联网、汽车电子等高增长场景布局 [2] - 成本协同:交易后通过共享晶圆厂、IP维护、实验室与EDA工具等资源降低研发及运营成本 [2] 财务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实现营业收入30/38/47亿元 [2] - 预计2025-2027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0/2.0/4.2亿元 [2] - 估值溢价源于公司作为国内顶级ASIC设计服务商 在技术积累、客户资源及产品落地方面具备显著优势且为A股稀缺标的 [2]
连续7份财报“失真”!城地香江收上海证监局警示函,3名前高管同步被追责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1 23:57
会计差错事件概述 - 公司因2023年第一季度至2024年第三季度共七份财务报告数据披露不准确 被上海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1] - 公司前董事长谢晓东等三位高管因对任职期间事项承担责任 均被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 [3][4] - 公司已于2025年6月30日披露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公告 对七份财务报表进行修正 [1][3] 会计差错具体类型 - 第一类差错为子公司内部交易抵销问题:2023年合并报表时抵销分录错误 导致少计营业成本、多计存货 且关联交易销售额抵销不完整造成多计营业收入 影响2023年年报及2024年前三期报告 [1] - 第二类差错涉及使用权资产摊销科目错配:浦东临港地块资产装修期间摊销错误计入"在建工程"(应计长期待摊费用) 非装修期间摊销错误资本化(应费用化) 导致七份财报在建工程等科目失真 [2] - 第三类差错为五个项目收入确认跨期:包括河南数据中心项目(2023Q4完工但2024Q4确认收入)、南京基地项目(2023Q3完工但2024Q1确认收入)等 均滞后确认影响营业收入及未分配利润 [2] 财务数据调整影响 - 2023年年报追溯调整:应收账款调增4040.95万元 营业收入调增6218.91万元 营业成本调增1.05亿元 未分配利润调减3530.86万元 [3] - 会计差错更正未对合并现金流量表产生实质影响 [3] - 差错导致2023年中期报告、年度报告及2024年中期报告披露不准确 [3] 公司应对措施 - 公司及相关责任人高度重视问题 承诺加强法规学习并提高规范运作水平 [4] - 强调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 声明行政监管措施对公司经营无重大影响 [4]
振德医疗:预计公司非洲生产基地本年末扭亏为盈,并积极推进墨西哥生产基地建设
财经网· 2025-09-11 23:57
海外市场战略 - 公司将继续推进海外生产基地建设、投产、运营以满足国际客户对供应链多元化需求并加强战略合作关系[1] - 公司凭借全球化布局的产业链优势获得更多业务机会和市场份额以实现业务增长[1] - 在深耕欧美核心市场同时重点拓展东南亚、北美、南美等新兴市场以增加全球市场覆盖率和渗透率[1] 生产基地进展 - 非洲生产基地于去年下半年正式投入运营且报告期内着力提升运营效率[1] - 预计非洲生产基地将于本年末扭亏为盈[1] - 公司积极推进墨西哥生产基地的建设[1] 新兴市场机遇 - 新兴市场对基础医疗耗材需求快速上升且当地医疗资源不足[1] - 公司充分发挥产品组合、质量管控、成本控制等方面优势加大投入拓展市场[1]
金风科技:和谐健康合计减持4222.23万股


格隆汇· 2025-09-11 23:57
股东减持情况 - 和谐健康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金风科技股份4222.23万股 [1] - 减持股份占剔除回购专用账户股份后总股本的1.0000% [1] - 减持计划于2025年9月10日实施完毕 [1]
固德威,有多少失误都可以重来
新浪财经· 2025-09-11 23:57
核心观点 - 公司在业务战略、市场战略、研发和产品战略上接连犯错 导致其成为逆变器板块唯一亏损企业 从2023年净利润超8亿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亏损1660万[1][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40.86亿 同比增长29.8% 归母净利润亏损1660万 同比改善30.35% 其中一季度亏损2803万 二季度盈利1100多万[4] - 资产负债率64.42% 在同行中处于较高水平[7] - 逆变器板块2024年毛利率19.78% 户用系统业务毛利率仅14.11%[9] 市场战略 - 海外收入占比从2023年58.88%降至2025年上半年25.62% 两年内下降33个百分点[8] - 错过欧洲储能市场爆发机会 提前收缩海外储能战线[1] - 重点拓展国内户用分布式市场 2024年实现装机960MW 2025上半年销量0.65GW 同比增长50%以上[9] 业务结构 - 户用系统业务2024年主营利润4.3亿 但毛利率仅14.11%[9] - 海外营收占比不足三成 却贡献总利润的50%以上[9] - 与越秀租赁户用光伏业务合作规模达100亿[9] 研发投入 - 2024年研发费用5.51亿 2025上半年投入2.94亿 同比增长10.88%[11] - 22个在研项目总投资规模11.9亿 其中综合能源管理WE平台投入2亿[12] - 研发转化效率缓慢 导致市场战略被动[12] 产品竞争力 - 在澳洲市场被思格新能源超越 跌出户储市场前三[13] - 采取价格竞争策略 12.8kWh产品售价3876美元 显著低于阳光电源16kWh产品6200美元[13] - 产品覆盖光伏逆变器、储能逆变器、储能电池、微逆等多领域[12] 战略布局 - 提出"源网荷储智"理念 布局光电建材、智慧能源、户用系统等业务[15] - 2024年10月空气源热泵工厂投产 完成产业链闭环[15] - 面临生态协同难题 需适配不同厂商设备且缺乏用户基数[16] 行业地位 - 2023年净利润规模仅次于阳光电源[4] - 2025年上半年成为A股逆变器板块唯一亏损企业[4] - 在澳洲户储市场排名被新兴企业超越[13]
年内第三例券商并购,西部证券正式“鲸吞”国融证券
华尔街见闻· 2025-09-11 23:56
并购交易完成 - 西部证券完成对国融证券64.5961%股权的收购 股份数量为11.51亿股 交易后完成控股[1] - 交易于2025年8月14日获得证监会核准 历时近14个月完成[4] 交易背景与过程 - 并购始于2024年6月21日西部证券公告筹划收购 2024年11月7日披露具体方案 转让价格3.3217元/股 总转让价款38.25亿元[2] - 2024年12月6日西部证券股东大会高票通过提案 2025年2月14日证监会受理并提出四轮反馈意见[2][3] 公司基本情况 - 西部证券成立于2001年 注册地西安 注册资本44.69亿元 实控人为陕西投资集团 2012年深交所上市(代码002673) 为第19家上市券商[2] - 西部证券通过三次再融资募集175亿元 截至2024年底总资产959.64亿元 净资产290.15亿元[2] - 国融证券为中小型民营券商 成立于2002年 注册地呼和浩特 拥有72家营业部 2024年营收11.19亿元 投行业务占比近30% 债券承销和北交所业务突出[2] 行业趋势 - 该并购是2024年以来证券行业并购潮的缩影 在政策引导、资本驱动与市场竞争作用下行业整合案例增多[4]
刚扭亏又遇“烦恼”,爱仕达及子公司补缴税款510万元
深圳商报· 2025-09-11 23:56
税务补缴事项 - 公司及子公司需补缴税款385.85万元及滞纳金124.20万元 合计510.05万元[1][3] - 截至公告披露日 税款及滞纳金已全部缴纳完毕 不涉及行政处罚[3] - 补缴款项将计入2025年当期损益 预计影响2025年度净利润510.05万元[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12.7亿元 同比下降1.57% 归母净利润279.55万元实现扭亏[4] - 2024年营业收入29.3亿元 同比上升19.1% 归母净利润1507万元 较上年亏损3.78亿元大幅改善[4] - 公司2021-2023年连续三年亏损 净利润分别为-8850.74万元、-7872.86万元和-3.78亿元[4] 经营状况 - 产品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提升 费用率保持稳定 减值损失计提同比减少[4] - 主营业务涵盖炊具、小家电、家居用品及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3] - 截至9月11日收盘价16.88元/股 单日下跌2.88% 市值57.50亿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