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厨房
搜索文档
百元餐饮品牌的悲歌
虎嗅APP· 2025-09-22 21:35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均百元餐饮连锁品牌正面临严峻挑战,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5] - 这些品牌诞生于经济上行期,依赖规模化、标准化和资本化,但当前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其商业模式难以持续 [6][8] - 标准化中央厨房模式在降本增效的同时,牺牲了菜品口味,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挑剔的需求 [10][13] - 品牌陷入困境:不现做客人不满意,提价客人也不满意,收入减少但刚性成本未降,形成负面循环 [13][14][15] - 出海并非灵丹妙药,管理能力、组织架构和当地适应能力是巨大挑战 [16][17] 行业背景与发展阶段 - 百元餐饮品牌代表“经济上行期的美”,诞生于中国餐饮企业品牌化和连锁化初期,成为地方菜系龙头 [6] - 品牌参考必胜客模式,客单价定在百元左右,目标客群为工薪家庭,布局一二线城市购物商场 [7] - 为实现规模化,品牌进行多轮融资,例如云海肴2012年A轮融资,西贝至少融资4轮,已到IPO前夜 [7] - 中餐标准化难度大,品牌通过精简SKU(如一页纸菜单)和建设中央厨房来实现标准化 [8] 当前经营困境 - 2024年北京餐饮业收入1273.9亿元,同比下降4.9% [9] - 2024年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餐饮业利润总额1.8亿元,同比下降88.8%,利润率仅0.37% [9] - 云海肴创始人赵晗指出行业99%企业在亏损,云海肴利润率仅约1% [9] - 云海肴门店数量停滞:2019年超150家,2024年末仍为150家,2025年降至145家 [15] 标准化模式的利弊 - 中央厨房优势:标准化工艺保证口味稳定,减少后厨面积,满足商场消防规定 [10] - 中央厨房劣势:菜品口味上限被锁定在标准化水平,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超预期体验的需求 [10] - 荣小馆采用明档现做模式,客单价近两百元,远超西贝和云海肴,但高客单价模式难以复制 [11][12] 未来挑战与出路 - 品牌改革方案(如从预制转向现制)面临环境、出餐速度、标准化和财务模型等多重挑战 [13] - 消费者对百元支出的价值预期更高,但品牌难以提升体验,导致收入与成本矛盾加剧 [13][14] - 出海预期挑战大于收益,云海肴新加坡店因食品安全事故被提告,CEO当庭认罪 [5][17] - 品牌管理边际拉长后,能力不足问题凸显,上市目标要求高增速和高利润,加剧经营压力 [17]
复盘西贝风波:连锁餐饮的规模陷阱
远川研究所· 2025-09-21 21:06
预制菜与连锁餐饮发展 - 预制菜(中央厨房模式)是连锁餐饮标准化扩张的必然产物,通过统一采购和预处理食材简化供应链管理成本[13] - 海底捞通过中央厨房实现标准化和单店高效率,十年间门店数量增长20倍,单店营收一度超4000万,市值突破4500亿[10][13] - 2015年餐饮行业融资项目达239起,中央厨房模式推动行业资本化黄金时代[14] 西贝的战略演变与效率追求 - 西贝在2010-2013年四次更换招牌和菜单,最终回归"西贝莜面村",以寻找最优单店模型[7][8] - 2014年引入中央厨房后扩张加速,2015年新增53家门店,贾国龙强调"高效率打败低效率"[13] - 通过儿童餐策略("家有宝贝,就吃西贝")创造高溢价空间,成功提升客单价[18][20] 单店效率与定价矛盾 - 西北菜系缺乏高附加值食材或烹饪技法,易导致消费者感知"不值",例如23元的胡麻油调黄瓜[24][26] - 西贝羊肉采购成本比普通品牌高30%,但硬菜毛利低,而莜面/凉菜等标准化产品毛利更高[26] - 客单价达83.66元(红餐数据),与海底捞97.5元接近,但价格争议反映单店效率与消费者认知脱节[32] 行业规模与效率瓶颈 - 连锁餐饮存在"体系成本"(如市场部、公关部),导致客单价普遍高于个体商户[17] - 海底捞门店规模停滞在1300家(低于券商预测的2000家),翻台率与规模脱钩使增长模型失效[28] - 中餐标准化规模上限低于预期,难以复制西餐的强马太效应[34] 核心冲突与行业影响 - 消费者争议焦点为"预制菜不应卖现制菜价格",西贝事件暴露标准化与溢价能力的矛盾[24] - 海底捞客单价从2020年110元降至2024年97.5元,退回2017年水平,反映行业提价困境[32] - 单店效率×门店数量=公司估值的资本模型面临挑战,需平衡规模与经济性[13][28]
百元餐饮品牌的悲歌
虎嗅· 2025-09-21 14:33
核心观点 - 人均百元餐饮连锁品牌面临结构性困境 包括需求端消费降级与成本端刚性压力 标准化模式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体验提升的要求 增长陷入停滞[2][20][24] 行业背景与发展阶段 - 品牌诞生于餐饮品牌化与连锁化初期 代表"经济上行期的美" 目标成为中式麦当劳或必胜客[3] - 产品定价参考必胜客 人均百元左右 定位工薪家庭 主要布局一二线城市购物商场[3] - 行业追求规模化与标准化 2010年前后中央厨房开始发展但初期被视为负累[6][7] 企业经营与财务表现 - 云海肴2012年进行A轮融资 西贝至少完成4轮融资并接近IPO[3] - 2024年北京餐饮业收入1273.9亿元同比下降4.9%[9] - 2024年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餐饮业利润总额1.8亿元同比下降88.8% 利润率仅0.37%[11] - 云海肴利润率约1% 行业99%企业处于亏损状态[12] 标准化与中央厨房模式 - 为实现标准化大幅精简SKU 西贝推行一页纸菜单[5] - 云海肴2019年与云南农垦合作建设中央厨房 在北京丰台拥有1万平米加工物流中心[13] - 西贝2020年在呼和浩特建设超级中央厨房 拥有华北华东华南三大中央厨房体系[14] - 中央厨房优势包括稳定出品、减少后厨面积、满足商场消防要求[15] - 劣势在于菜品口味上限受限 难以提供超预期体验[16][17] 当前困境与挑战 - 消费者对百元餐饮预期提升 但标准化预制菜只能提供标准化体验[17][20] - 成本结构刚性 房租水电员工薪资及中台营销成本居高不下[10] - 云海肴门店数量停滞 2019年超150家 2024年仍为150家 2025年降至145家[22][23][24] - 出海并非灵丹妙药 云海肴新加坡因食品安全事故被提告 CEO当庭认罪[2][26] 模式对比与出路探讨 - 荣小馆采用明档现做模式但客单价近200元 是西贝1.5倍及云海肴2倍多[19] - 百元餐饮陷入两难:不现做客户不满意 提价客户也不满意[20] - 上市要求高增速与高利润 需持续扩大成本与收入差值 在当前环境下难度极大[29]
千人样本调查5成受访者不接受预制菜 专家称中央厨房对食品安全保障非常有效
第一财经· 2025-09-18 22:21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 - 50.98%受访者不接受预制菜 37.5%表示接受 11.52%持无所谓态度[1] - 66.41%受访者反对预制菜进入餐厅 仅15.23%支持 18.36%持中立态度[3] - 96.68%受访者强烈要求餐厅标明预制菜使用情况[5] - 47.66%受访者明确拒绝选择标明使用预制菜的餐厅 仅21.68%表示会选择[6] 预制菜价格认知 - 91.6%受访者认为预制菜合理人均价格应在100元以下[7] - 92.26%受访者认为西贝等品牌预制菜定价偏高[7] 行业专家观点 - 中央厨房模式对食品安全保障有效 是餐饮规模化发展的必要环节[12] - 预制菜行业需建立国家标准并实施牌照管理 设置准入门槛[12] - 消费者抵制主要源于对餐厅现制食物的期待与知情权需求[11] - 规范化生产的预制菜具有合理性 能解决上班族烹饪需求[11] 市场透明度需求 - 超过80%受访者支持罗永浩提出的预制菜透明化告知倡议[9] - 行业需要平衡美味与工业化、菜色与新鲜度的矛盾[12]
调查显示5成受访者不接受预制菜,专家称中央厨房对食品安全保障非常有效
第一财经· 2025-09-18 21:50
消费者对预制菜接受度 - 约50.98%受访者不接受预制菜 仅37.5%表示接受[2] - 66.41%受访者反对预制菜进入餐厅 仅15.23%支持进入[4] - 预制菜标明后47.66%消费者不会选择该餐厅 仅21.68%表示会选择[8] 预制菜价格认知 - 91.6%受访者认为预制菜人均价格应低于100元[11] - 92.26%受访者认为西贝预制菜定价偏贵[11] 预制菜透明化需求 - 96.68%受访者强烈要求餐厅标明预制菜使用情况[6] - 超过80%受访者支持罗永浩提出的预制菜透明化告知主张[10] 中央厨房模式行业观点 - 连锁餐饮普遍采用中央厨房模式 规模较小品牌可能未建立[14] - 中央厨房对食品安全保障有效 是规模化品质化发展的必要设施[14] - 行业需平衡美味与工业化矛盾 解决菜色与新鲜度问题[14] 预制菜行业规范建议 - 需尽快出台预制菜国家标准并实施牌照管理制度[14] - 规范化生产的预制菜符合安全标准 具有存在合理性[2][14] - 设立行业准入门槛可实现国家、资本、品牌与消费者多赢[14]
调查显示5成受访者不接受预制菜,专家称中央厨房对食品安全保障非常有效
第一财经· 2025-09-18 21:17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 - 约50.98%的受访者不接受预制菜,37.5%表示接受,11.52%表示无所谓[3] - 66.41%的受访者认为预制菜不应该进入餐厅,仅15.23%支持其进入餐厅[5] - 96.68%的受访者认为餐厅应明确标明是否使用预制菜[7] - 47.66%的受访者表示不会选择标明使用预制菜的餐厅,21.68%表示会选择[9] - 91.6%的受访者认为预制菜人均价格应在100元以下,92.26%认为西贝的价格偏贵[11] 行业专家观点 - 预制菜并不等同于不健康,规范生产的预制菜干净方便,具有存在合理性[16] - 中央厨房对食品安全保障有效,连锁餐饮通常配备中央厨房以实现规模化、品质化发展[16] - 行业需平衡美味与工业化、菜色与新鲜的矛盾,国家应尽快出台预制菜国家标准并实施牌照管理[16] - 超过80%的受访者支持预制菜透明化告知消费者的观点[15]
千人样本调查5成受访者不接受预制菜,专家称中央厨房对食品安全保障非常有效
第一财经· 2025-09-18 19:23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 - 约50.98%的受访者表示不接受预制菜,接受者占比约37.5%,无所谓者占比11.52% [1] - 高达66.41%的受访者认为预制菜不应该进入餐厅,仅15.23%认为应该进入 [3] - 如果餐厅标明使用预制菜,47.66%的受访者表示不会选择,21.68%表示会选择 [6] 消费者对预制菜透明化与定价的期望 - 绝大多数受访者(96.68%)认为餐厅应标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5] - 超过80%的受访者支持预制菜应透明化告知消费者的观点 [9] - 91.6%的受访者认为预制菜人均价格应在100元以下,92.26%认为西贝的价格偏贵 [7] 行业专家对预制菜的看法 - 专家认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理解与食品专业人士不同,规范生产的预制菜是干净方便的,其存在具有合理性 [11] - 消费者倾向于在超市购买预制菜解决烹饪问题,但期望在餐厅吃到现做食物,这构成餐厅场景下接受度低的关键矛盾 [11] - 中央厨房模式对保障连锁餐饮的食品安全非常有效,是规模化、品质化发展的趋势 [12] 预制菜行业的发展与规范 - 行业面临平衡美味与工业化、菜色与新鲜度等客观矛盾 [12] - 行业呼吁国家尽快出台预制菜国家标准并实施牌照管理,通过设立准入门槛来打消消费者恐慌 [12] - 建立规范标准与牌照制度被视为实现国家、资本、品牌和消费者多赢局面的关键 [12]
正在消失的锅气,预制菜干掉餐馆厨子了?
36氪· 2025-09-17 18:15
餐饮行业厨师职业变迁 - 1980年代厨师职业受欢迎程度高 1984年《中国青年报》评选最受欢迎职业中厨师排名第三 主要因从业门槛低且能接触荤腥食材[12][13] - 1988年新东方烹饪教育成立 培养大量厨师从业者 当前行业主力多在该时期入行[15] - 2003年粤菜大厨月薪达3万元 川菜大厨月薪2万元 高级厨师可获得技术入股及配车等福利[22][23] 餐饮标准化与去厨师化趋势 - 1987年肯德基引入中央厨房模式 开启中餐标准化进程 真功夫1997年通过蒸汽柜实现工业化生产[28][29] - 2010年中央厨房模式普及 生产线替代人工烹饪 出餐速度提升且降低对厨师依赖[30][31] - 资本倾向投资拥有中央厨房的餐饮企业 华映资本明确不投依赖厨师的餐饮项目[34] 预制菜行业崛起影响 - 预制菜渗透率显著提升 当前外卖订单中70%使用预制菜 降低餐馆人力成本[51] - 2008年味知香等企业开始布局预制菜 2010年后冷链运输发展推动行业规模化[48][49] - 厨师职业转型方向包括预制菜研发 角色转变为产品经理 负责制定烹饪参数标准[52] 行业现状与数据表现 - 2024年第四季度厨师平均月薪6389元 较历史高峰期显著下滑[38] - 餐饮企业注册量下降 2023年新注册330万家 2024年降至280万家 减少50万家[55] - 行业面临"四高一低"压力 高租金、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能源价格与低毛利[57] 烹饪方式与消费趋势变化 - 炒菜占比下降因标准化难度高 西贝等企业策略转向"多做炖菜少用炒菜"[36] - 商场明火限制加速灶具替换 进一步削弱传统烹饪方式应用[36] - 未来餐饮消费分层预期 10%人群消费现做菜肴 90%人群消费预制快捷菜[63]
预制菜打不败中国人的“新鲜信仰”
虎嗅· 2025-09-16 22:10
预制菜行业现状与争议 - 网红罗永浩与西贝的争执凸显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负面认知,认为其等同于难吃、廉价、品质差和不安全[1] - 餐饮企业如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极力回避“预制菜”标签,以避免品牌形象受损[1] 中国饮食文化对预制菜的挑战 - 中国饮食文化强调“新鲜至上”,新鲜既关乎时间也关乎味道,例如广州人要求活鱼现杀、潮汕人偏好现杀牛肉、南方消费者钟爱“热气肉”[3] -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抗拒与对罐头的抗拒本质相同,数据显示美国罐头人均年消费量约90kg,西欧50kg,日本23kg,而中国仅1kg[6] - 消费者担忧超长保质期食品,如“保质期24个月的西兰花”和“保质期18个月的鲈鱼”,尽管食品科学证明其营养差异有限,但价值观冲突难以消解[7] 连锁餐饮对预制菜的依赖 - 连锁中餐高度依赖中央厨房,68.3%的门店数超过10家的连锁餐饮企业采用中央厨房模式[10] - 中央厨房通过标准化程序处理食材,例如某547家门店的企业在中央厨房完成活鱼切片、调味料包和蔬菜切配,门店厨师仅需简单操作,实现15分钟内上菜[10] - 中央厨房帮助连锁中餐节省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和店租,并通过流水线设计推动快速扩张[12] 中央厨房对中餐传统的影响 - 中央厨房摆脱对地方食材的依赖,使用全国供应商的工业化农产品,可能导致地方风味流失[11] - 中央厨房弱化厨师地位,门店厨师如流水线工人,根据标准程序操作,易被替代[11] - 中央厨房倾向于精简菜单,例如某品牌宣称“只有一种味道、一种鱼、一种辣度”,以追求效率最大化[12] 预制菜市场规模与政策支持 - 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未来3-5年以约20%年增速增长,2026年有望达万亿规模[14] - 政策如《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水平,培育预制菜产业[14] - 疫情后人工成本、房租上涨以及外卖需求等因素进一步刺激预制菜发展[14] 预制菜行业案例与供应链整合 - 海底捞子公司蜀海以中央厨房形式为300多家餐饮品牌的2000多家门店供应食材,2019年销售额达60亿元[13] - 中央厨房代表餐饮企业向上整合供应链的野心,可建成开放供应链平台对外赋能[12][13] 预制菜对消费者体验的影响 - 预制菜推动标准化但抹平中餐个性,消费者厌恶其可预期、千篇一律的味道[19] - 预制菜将厨师变为操作员,后厨只需按SOP操作,失去中餐厨艺的微妙差异[18] - 消费者担忧预制菜不透明,食品供应链拉长增加“科技与狠活”介入可能,缺乏信任机制[19][20] 预制菜行业局限性 - 现阶段工艺难以复现所有食材风味,例如松茸等野生菌无法规模化养殖,预制鱼类可能因保水剂导致鲜味全无[21] - 消费者仍偏好当地、当季新鲜食材,商场餐厅可能无奈选择预制菜,但菜市场和小馆子提供替代选择[22] - 总有一些食物无法被预制复刻[23]
金龙鱼(300999) - 2025年9月11日、9月1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16 19:14
生产基地与业务布局 - 公司在全国已建成83个生产基地 [1] - 重庆企业群占地约800亩,包含大豆压榨、包装油、大米、面粉、中央厨房和蛋鸡业务 [1] - 杭州企业群占地约200亩,涉及油脂精炼、包装油、大米加工及中央厨房业务 [1] - 重庆蛋鸡厂占地670亩,蛋鸡存栏量75万羽 [2] 大健康产品线 - 泰州工厂生产低GI大米和植物甾醇系列产品 [1] - 廊坊央厨生产低GI米饭和18谷物杂粮饭等常温米饭 [1] - 石家庄工厂生产低GI黑青稞苦荞面 [2] - 秦皇岛工厂生产DAG油(甘油二酯油) [2] 中央厨房业务模式 - 采用高标准化厂房设计(层高8米),适配多数食品企业需求 [2] - 为客户提供原料、仓储、物流、研发及销售一站式供应链服务 [2] - 通过参股至灿丰厨公司生产火锅底料和复合调味料 [2] - 提供两种渠道合作方式:直接通过公司渠道销售或推荐外部渠道资源 [2] 细分业务表现 - 重庆面粉业务通过专用粉产品(裹粉/包子粉/饺子粉)实现逆势增长 [2] - 蛋鸡业务利用现有饲料原料和销售渠道,产品涵盖无抗鸡蛋/富硒鸡蛋/可生食鸡蛋 [2] - 鸡蛋主要销售渠道为传统商超及地方连锁超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