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自购

搜索文档
公募机构加速自购权益基金,超26亿元资金买了什么
第一财经· 2025-08-26 21:22
公募机构自购规模与趋势 - 2023年下半年以来7家公募机构宣布自购权益基金 合计金额达3.29亿元[1][2] - 三季度单季净申购金额环比增长30%至6.11亿元 权益类基金净申购总额26.49亿元已超2022年全年19.43亿元[1][3][5] - 127家基金管理人自购净申购总规模突破1092亿元[5] 机构自购行为特征变化 - 自购行为从市场低迷期"护盘"前置至市场上升期 体现对中长期机会的看好[1][4][7] - 多家机构明确自购产品名称及持有期 如南方基金2.3亿元投资三只ETF联接基金并承诺持有1年以上[2][3] - 部分自购用于新发产品站台 如东方红资管和博时基金各出资1000万元认购首批浮动费率基金[3] 自购资金配置方向 - 447只权益产品获净申购 其中7只产品净申购超1亿元 天弘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ETF联接A以1.4亿元居首[5] - 创新药赛道受重点关注 景顺长城医疗产业A等5只创新药相关产品年内回报均超60%[6] - 97%获自购产品实现正收益 17只产品收益率超50% 安信洞见成长A和兴证资管金麒麟兴享优选B分别涨90.71%和89.13%[5] 净赎回产品情况 - 186只权益产品遭净赎回 其中4只产品被赎回超1亿元 前海开源沪港深裕鑫A以2.48亿元赎回额最高[6] - 赎回产品中包含业绩优异者 如鹏华医药科技A区间回报达97.78%[6] - 部分产品显著跑输基准 如建信内生动力A和东财景气成长跑输基准超10个百分点[6] 自购行为动因与政策背景 - 证监会2023年5月发布新规 将自购权益类基金规模等指标的加分幅度提升50%[8] - 自购行为通过利益绑定增强投资者信任 同时传递对资本市场的信心[1][7] - 当前权益市场风险溢价处于历史偏高水平 A股与港股具备配置价值[2]
年内已有127家公募机构启动自购权益基金
证券日报· 2025-08-26 00:12
公司自购行动 - 华泰证券资管宣布运用不超过3200万元自有资金投资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 持有期不少于1年 [1] - 自购行为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及公司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 [1] - 公司聚焦先进制造 大消费 大健康等优质赛道 旨在提供长期稳健回报 [1] 公司业务规模 - 华泰证券资管公募基金规模达1386.69亿元 较2023年末增长44.54% [1] - 公司2016年获公募牌照 产品线覆盖固收 多资产 FOF 权益投资及REITs等领域 [1] 行业自购动态 - 年内127家公募机构启动自购 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占比接近半数 [2] - 8月以来南方基金自购2.3亿元投向ETF联接产品 工银瑞信及高管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新基金 [3] - 南方基金自购方向涵盖中小成长股 高股息资产及现金流稳健企业 [3] 自购驱动因素 - 市场估值处于全球较低水平 凸显权益类资产长期配置价值 [2] - 政策要求提升中长期业绩 自购规模等指标加分幅度50% 推动机构加大投资 [2] - 通过利益绑定展示投研实力 稳定投资者预期并助力新基金发行 [2] 行业影响 - 自购行为提振市场信心 注入流动性并缓解抛售压力 [3] - 强化与投资者利益协同 促使基金公司注重长期业绩 [3] - 提升投资者信任 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3]
公募基金机构掀起自购热
经济日报· 2025-08-23 08:20
文章核心观点 - 公募基金机构掀起自购热 体现基金公司对自身投研能力和市场前景的信心 并通过利益绑定增强投资者信任 [1] - 自购热是政策引导 市场估值修复与行业转型的共振结果 [1][3] 政策引导 - 中国证监会5月7日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鼓励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规模 [1] - 将3年以上中长期业绩 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规模 投资行为稳定性 权益投资增长规模等指标的加分幅度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 [1] 自购规模与结构 - 截至8月21日 今年已有超130家公募基金公司启动自购 自购总额超50亿元 [1] - 权益类基金产品的自购金额占据较大比例 尤其是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 [1] 市场估值与信心 - 截至8月21日 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为13.73倍 恒生指数市盈率为11.46倍 均低于标普500(28.15倍)和日经225(19.56倍) [2] - 中国股市处于全球市场的"估值洼地" 为长期投资者提供布局良机 [2] - 多家基金机构表示自购是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 [2] 权益类基金特征 - 以股票 股票型基金等权益类资产为主要投资标的 具有高波动性 长期收益潜力突出 与宏观经济关联度高等特征 [2] - 在市场估值低位时布局 长期收益空间更大 [2] 行业影响与转型 - 自购热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倒逼基金公司聚焦投研能力 减少短期投机 强化与投资者的长期信任 [3] - 自购能够强化投资者与基金管理人利益一致性 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稳定性 [3] - 公募基金作为"稳定器" 通过自购缓解抛压 修复估值 有助于吸引长期资金入市 [3]
又一家自购破亿!年内公募豪掷自购权益类基金,“真金白银”流向哪些产品?
搜狐财经· 2025-08-14 00:25
公募基金自购行为分析 - 南方基金运用固有资金不低于2.3亿元投资旗下多只ETF及货币基金产品 包括南方中证A500ETF联接A 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A 南方现金增利货币ETF等 承诺持有期不少于1年 成为年内第二家单轮自购超亿元的公募机构 [1] - 建信基金4月公告运用不少于1.8亿元固有资金投资旗下权益类公募产品 [3] 行业自购动态 - 下半年公募机构密集自购权益类产品 工银瑞信基金宣布公司 高管及拟任基金经理以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工银瑞信臻选回报混合基金 泰康基金8月5日运用155万元申购旗下港股通银行指数基金 [3] - 方正富邦基金 华商基金 大成基金等机构相继宣布自购旗下权益类产品 [3] -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 年内公募自购权益类基金净申购额超27亿元 天弘基金 工银瑞信基金 华泰柏瑞基金及国泰基金旗下多只产品净申购额居前 [3] 自购金额排名 - 天弘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ETF联接A以1.4亿元净申购额居首 天弘文化新兴产业A以1亿元位列第二 [4] - 工银系产品占据TOP10中四席 工银现代服务业A 工银悦享A 工银丰盈回报A 工银优势领航A合计净申购额约2.67亿元 [4] - 华泰柏瑞中证A500ETF联接A 数字经济ETF 创业板50ETF等被动型产品获机构重点配置 单只净申购额在3000万至6640万元区间 [4] 市场影响解读 - 公募基金通过自有资金自购形成利益绑定机制 增强投资者信任 同时传递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 [5] - 行业观点认为集体自购行为既体现机构对自身产品的信心 也反映政策引导效果 [5]
公募基金年内自购“申赎清单”:谁受宠?谁被弃?
36氪· 2025-08-12 19:19
市场表现与自购背景 - 沪指重新站稳3600点 历时三年半 [1] - 股市热度持续攀升 自7月以来多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购 [3] - A股本轮反弹始于4月 4月7日沪指最低3040.69点 7月初达3500点上方 [2] 基金公司自购动态 - 南方基金自购不少于2.3亿元 投资旗下3只权益基金并承诺持有1年以上 [2] - 华商基金自购2000万元认购华商致远回报混合基金A类份额 [4] - 大成基金及高管共同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大成洞察优势混合基金 承诺持有1年 [4] - 方正富邦基金自购不少于2500万元旗下权益类基金 持有期限不少于1年 [4] - 泰康基金自购155万元申购泰康港股通中证香港银行投资指数型发起式基金C类 [4] - 工银瑞信基金及高管共同认购不低于1000万元工银瑞信臻选回报混合型基金 承诺持有1年 [4] 行业自购整体数据 - 上半年126家基金管理人自购金额合计2430.72亿元 [5] - 上半年114家基金管理人赎回金额合计1334.16亿元 [5] - 净自购金额1096.56亿元 其中非货产品净自购52.46亿元 [5] 细分品类自购情况 - 债基净自购28.25亿元 14只债基净自购超1亿元 兴证全球中债0-3年政策性金融债和山证资管超短债自购达3亿元 [6] - 债基净赎回超1亿元产品:中欧聚瑞1.64亿元 中欧强债LOF1.54亿元 国寿安保安吉纯债半年1亿元 [6] - 股基净自购13.22亿元 天弘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ETF自购1.4亿元 天弘文化新兴产业自购1亿元 [7] - 股基净赎回前三:易方达中证800ETF联接7886.53万元 广发沪深300ETF联接6270.04万元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联接6270.04万元 [7] - 混基净自购6.98亿元 5只混基净自购1亿元:工银现代服务业 工银悦享 工银丰盈回报 工银优势领航 天弘创新成长 [7] - 混基净赎回超1亿元产品:前海开源沪港深裕鑫2.48亿元 南方宝恒2亿元 天弘安康颐养1.4亿元 前海开源多元策略1.13亿元 [7] - FOF基金净自购3.7亿元 中银养老目标日期2050五年持有自购1.57亿元 建信普泽养老目标日期2050五年持有自购1.5亿元 建信优享平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自购1.5亿元 富国鑫汇养老目标日期2045五年持有自购1.15亿元 [7] - FOF基金净赎回超1亿元产品:南方全天候策略1.51亿元 南方富元稳健养老一年1.18亿元 南方浩达稳健优选一年持有1.04亿元 [8] - 另类投资自购变化:中银上海金ETF联接自购4500万元 华夏饲料豆粕期货ETF联接减持1754.93万元 [8] - 公募Reits自购:国泰君安济南能源供热REIT自购758万元和1725万元 [8] - QDII基金净赎回4103.29万元 4只产品赎回超2000万元: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2738.79万元 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联接2493.3万元 国富大中华精选人民币2416.54万元 建信新兴市场优选2302.57万元 [8]
公募“自购潮”再起,南方基金拟出手2.3亿元布局权益
北京商报· 2025-08-11 20:55
公募基金自购动态 - 南方基金拟以不少于2.3亿元自购旗下权益基金并承诺持有1年以上 [1][3] - 工银瑞信基金宣布公司、高管及拟任基金经理以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工银瑞信臻选回报混合 [4] - 泰康基金于8月5日运用固有资金155万元申购旗下泰康港股通中证香港银行投资指数型发起C [4] - 方正富邦基金、华商基金、大成基金等多家公募下半年宣布自购旗下权益产品 [4] 自购规模与产品详情 - 南方基金自购标的包括南方中证A500ETF联接A(规模41.8亿元)、南方标普中国A股大盘红利低波50ETF联接A(规模81.37亿元)和现金流ETF南方(规模5.34亿元) [3] - 3只自购产品年内收益率分别为6.78%、3.78%和11.46% [3] - 建信基金年内自购总额超1亿元 包括4月拟自购不少于1.8亿元及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已自购1.73亿元 [5] - 行业单次自购金额多集中在155万元至5400万元区间 [4] 行业自购整体情况 - 截至8月11日 今年以来公募机构自购主动权益类基金净申购金额达15.79亿元 [6] - 超20家公募年初以来宣布自购 多数产品为主动权益类基金 [4] - 自购行为涵盖存量产品及新型浮动费率基金 多家公募采取组团自购模式 [6] 自购动因与政策背景 - 公募自购旨在通过利益绑定机制增强投资者信任 传递对中国资本市场信心 [1][6] - 政策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一定比例自购权益类基金 1月23日证监会发布会明确中长期资金入市导向 [8] - 5月7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调长周期考核 将自购规模等指标加分幅度提升50% [8] 市场影响与行业趋势 - 南方基金2.3亿元自购被视为行业标杆性举动 显著高于常见的千万元级别自购规模 [3] - 公募组团自购权益类基金显示基金经理及公司对自身产品信心 [7] - 在政策引导下 公募接连自购权益类基金将成趋势 有望形成规模化效应并提升市场稳定性 [9]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流入超9000亿港元|南财早新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1 08:09
宏观经济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适时推出新一批重大外资项目,研究出台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以吸引外资 [3] - 香港本地公司总数逾150万家,非香港公司逾15000家均创历史新高,2023年1月至7月引入1740亿港元首年直接投资并创造逾19000个新增职位 [3] - 雄安新区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13.5%,已设立央企分支机构300多家 [3] - 2025年暑期档电影总票房突破85亿元 [3] 投资要闻 - 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已投资超100个项目,其中超10家公司已或准备递交在港上市申请 [4] - 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达9008亿港元,首次突破9000亿港元 [4] - 多家公募基金近期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 [5] - 科创债新政落地三月内新发规模达8806.59亿元,金融机构占比36% [5] - 本周限售股解禁市值达2327.75亿元,海光信息以1957.11亿元居首 [5] 公司动向 -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与华为CEO任正非交流产业竞争态势及未来格局 [6] - 华为将发布AI推理领域突破性技术成果,或降低对HBM技术的依赖 [6] - 工业富联上半年营收3607.60亿元(同比+35.58%),净利润121.13亿元(同比+38.61%) [6] - 燕京啤酒上半年营收85.58亿元(同比+6.37%),净利润11.03亿元(同比+45.45%) [7] - 万通发展拟投资8.54亿元取得数渡科技62.98%股权,注入芯片设计业务资产 [8] 行业动态 - 功能饮料市场规模达1665亿元,Z世代贡献65%销售额 [10]
年内公募自购近50亿元
证券时报· 2025-08-08 02:22
公募基金动态 - 公募基金近期自购规模达五十亿元 [1] - 自购行为体现专业机构对市场的信心 [3] - 通过真金白银投入与投资者利益绑定 [3] 行业投资趋势 - 长线资金布局树立市场标杆 [3] - 期待更多机构跟进形成共赢效应 [3]
年内公募自购近50亿元 被动指数基金受青睐
证券日报· 2025-07-31 01:13
公募行业自购动态 - 今年以来126家公募机构合计净申购旗下产品49.66亿元 其中权益类基金自购额达22.98亿元占比46.28% 债券型基金以22.35亿元自购额紧随其后 [1] - 被动指数型基金以10.26亿元自购规模成为权益类中最受机构青睐品种 在总自购额中占比达20.65% [1] - 方正富邦基金7月24日起陆续运用固有资金自购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 自购金额合计不少于2500万元 承诺持有期限不低于一年 这是该公司年内第二次自购 此前4月25日已认购500万元方正富邦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ETF [1] - 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7月初公告将共同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大成洞察优势混合 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 [1] 指数基金发展优势 - 指数基金(尤其被动型)管理费率通常较低 对基金公司而言自购资金长期持有成本更低 且无须支付高额投研费用 优化了公司自有资金的费用效益比率 [2] - 指数产品通过复制一揽子成分股能有效分散单一股票风险 抗波动能力较强 适合长期稳定配置 [2] - 指数产品具有流动性较好 透明性较高等优势 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信任 [2] - 指数产品具备"低成本+低风险+高透明度+政策红利"优势 自购该类产品既有助于公募机构自有资金稳中求进 又契合行业向被动投资转型趋势 [3] 政策与行业影响 - 《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到要强化指数基金资产配置功能 稳步提升投资者长期回报 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更加便利渠道 助力构建资本市场"长钱长投"生态 [2] - 伴随ESG 跨境指数等创新标的涌现 指数产品的自购规模或将进一步扩容 [3] - 基金公司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能向市场传递对自身投资管理能力和产品价值的信心 有助于稳定投资者预期 增强持有信心 [2] - 自购行为能与投资者利益绑定 激励投研团队更专注于长期业绩表现 同时在市场波动期为产品提供流动性支持 助力规模稳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