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性

搜索文档
【发展之道】 进一步改善民生制度供给大有可为
证券时报· 2025-07-08 02:22
社会保障体系 - 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7亿人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2亿人 但存在城乡/企业性质/就业形态间的显著待遇差异 灵活就业群体断保弃保问题突出[1] - 政策将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列为首要任务 重点解决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业态从业者参保问题 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 完善转移接续机制[2] - 医疗保险改革方面 建立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挂钩的筹资机制 对连续参保者提高大病保险支付限额 推进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2] 基本公共服务 - 当前公共服务存在城乡/城市规模/人口流动性的分配不均 导致资源配置低效 政策强调建立存量设施统筹机制 动态调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3] - 教育领域实施5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全覆盖计划 新建改建1000+优质高中 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 高等教育将布局新型研究型大学 提高本科招生规模[4] - 医疗领域推动资源下沉县级医院 建设城市医联体 建立远程医疗网络 推广"分布式检查+集中诊断"模式[4] 养老托育服务 -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要求不低于80% 10年内推动大城市实现80%以上社区普惠托育覆盖[4] - 重点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多渠道增加公建托位供给 嵌入式托育成为发展重点[4] 社会服务优化 - 政策强调服务供给多样化与便捷化 发展社区生活服务 降低民众获取成本 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大龄青年/失能老人群体需求[5] -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优先新增基本公共服务事项 提升服务可及性与包容性[3][5]
平台应慎用定价干预权
经济观察报· 2025-06-29 11:51
平台与商家的定价权博弈 - 平台通过"调价助手"等工具擅自下调酒店价格,引发商家对定价权归属的争议 [2] - OTA平台普遍具备价格干预功能,强制程度不一,商家虽可手动调回但经营节奏被打乱 [2] - 平台兼具市场与企业双重属性,通过流量分配权(如美团"必住榜"、抖音算法)间接影响商家定价能力 [2] 平台定价干预的多样化形式 - 直接定价:多见于平台自营业务,可能通过流量倾斜制造不公平竞争 [3] - 参考价/指导价:商家虽可偏离但多数选择遵从 [3] - 限价条款:如"全网最低价"要求,成为平台间争夺定价权的工具 [3] - 当前事件中平台行为介于参考价与限价之间,商家为维持排名被迫接受调价 [3] 定价权博弈的动态性 - 大型酒店品牌能自主调价且较少受平台干预,中小商家则更依赖平台规则 [3] - 定价权实质是商家品牌价值、市场地位与平台动态博弈的结果 [3] - 平台算法定价宣称提升效率,但可能以牺牲多方利益为代价 [3] 过度干预的市场扭曲效应 - 商家被迫降低成本导致质量下降(如餐厅缩减分量、民宿使用廉价床品) [4] - 消费者面临长期选择减少和质量下降风险,短期低价优惠不可持续 [4] - 市场创新活力受抑制,可能形成算法合谋与隐性垄断 [4] 定价权边界与行业建议 - 平台需区分建议性调整与强制性控制,明确"合理干预"情形 [4] - 应提升算法透明度,与商家明确调价机制 [4] - 建议建立内部定价合规审查机制,评估策略对多方的影响 [4]
构建更公平更可靠的社保安全网
中国青年报· 2025-06-29 08:12
扩大覆盖:织密保障之网 为了推进服务下沉,《意见》要求"推行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推动"采取常住地直接提供、跨 区域协同经办、完善转移接续等方式"。应当加强基层社保服务站点建设,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好 社保参保、缴费、待遇领取等业务。这些提升公共服务可及性的关键举措,极大地缩短了群众尤其是习 惯了数字生活的青年群体获取社保服务的空间距离,降低了其时间成本,增强了他们对社保制度的认同 感和依赖感。 当前的社保体系虽日趋完善,但仍有部分群体处于制度覆盖的边缘地带。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庞大,其参 保率尚存在提升空间;社保转移接续痛点尚未根除;部分低收入群体面临"漏保""脱保"风险。这些都要 求社保制度主动延伸和覆盖更多需要保障的群众。《意见》提出的政策举措堪称对症下药: 为了打破地域限制,《意见》指出要"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健全参保激励约束 机制,完善转移接续机制,稳妥有序提高城镇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比例"。这一 举措有助于让跨省求职人员减少后顾之忧。接下来需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保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与业务协同,让群众在不同省份间流动就业时所形成的复杂社会网络都能被有效 ...
你不知道的美国(14)科技巨头失去反骨
日经中文网· 2025-06-26 15:10
科技巨头与政府关系 - Meta为迎合特朗普政府废止DEI政策,撤除性少数群体卫生用品,但员工通过秘密放置女性卫生用品进行静默抗议[1][3] - 英伟达CEO黄仁勋、OpenAI CEO萨姆·奥特曼等科技领袖追随特朗普出访沙特阿拉伯,显示对政府的恭顺姿态[4] - 苹果CEO蒂姆·库克为避免iPhone关税问题,投入25%精力处理政治事务[10] 企业内部文化冲突 - Meta因员工泄露人事评估通知(涉及裁员5%低绩效员工)而解雇工程师,引发员工对"自由企业文化"与管理层"控制倾向"的认知差距[5] - 谷歌2024年解雇50名反对向以色列提供云计算技术的抗议员工,政治讨论从公开转向地下[6] - 苹果前工程师批评公司官僚主义阻碍创新,导致人才流向初创企业[11] 硅谷员工结构变化 - 硅谷科技公司大专以上学历人才中仅30%为美国本土出生,特朗普政府移民政策加剧外籍员工留美压力[6][7] - 谷歌总部2024年起封锁原开放区域(如恐龙骨架展示区),象征开放文化消退[9][10] 行业创新与挑战 - 科技巨头游说政府争取有利政策,但员工认为企业增长伴随"大企业病",如苹果内部创新受阻[11] - OpenAI等新兴AI企业正颠覆谷歌、Meta、苹果的商业模式,硅谷面临"防守即衰退"的竞争压力[11]
打不过就练“葵花宝典”?这群男人正在女子电竞比赛上大杀特杀......
猿大侠· 2025-06-26 11:20
电子竞技行业性别争议 - 英雄联盟将举办首个官方女子联赛 参赛条件仅需自我认同为女性即可 引发对公平性的质疑 [6][7][11] - 赛事规则明确不限制激素治疗或变性手术 允许生理男性以女性身份参赛 被指违背竞技公平原则 [11][13] 跨性别选手参赛案例 - CS2赛事ESL Impact League出现全员跨性别战队Supernova Comets 该队在混合赛中未进八强 转战女子赛后连续击败FlyQuest RED等队伍 [16][18][19] - 该战队在半决赛战胜NiP后公开嘲讽对手 引发更大争议 最终在决赛负于FURIA fe [23][24][27] 行业专家观点 - 知名解说Semmler主张跨性别选手不应参加女子联赛 建议单独组建跨性别赛事 该言论被部分群体质疑为歧视 [31] - 研究显示生理性别差异导致竞技优势不同 男性空间感更强 女性擅长精细操作 跨性别参赛破坏公平基础 [33][34][36] 电子竞技公平性原则 - 行业核心前提是公平竞争 跨性别选手利用规则漏洞参赛动摇赛事公信力 [38] - 案例显示生理男性选手在女子赛事中形成碾压优势 引发对赛事分类标准的重新审视 [22][36]
Meta、TikTok集体抗议澳洲“双标”监管,YouTube豁免撕裂社媒公平竞争
智通财经网· 2025-06-24 14:09
澳大利亚在线监管机构对YouTube豁免社交媒体禁令的争议 - 澳大利亚在线监管机构呼吁政府撤销允许YouTube豁免于针对16岁以下青少年社交媒体禁令的决定 [1] - 电子安全专员指出YouTube是澳大利亚青少年使用最频繁的社交媒体平台,也是对其造成伤害的最大源头 [1] - 危害内容包括厌女言论、仇恨素材、暴力斗殴视频、网络挑战、饮食失调及自杀倾向内容等 [1] YouTube的回应 - YouTube回应称监管机构的言论忽视了平台为在校学生和教师带来的益处 [2] - 公司敦促政府履行公开承诺,确保澳大利亚青少年能继续在YouTube上获取有价值的内容 [2] 行业竞争与政策争议 - 竞争对手如Snap Inc和Meta Platforms对YouTube享受的特殊待遇表示不满 [1] - 有消息称澳大利亚政府在启动公众咨询前已向YouTube高管作出私人承诺 [1] - 相关法律于2025年底前生效,引发行业对政策公平性的质疑 [1]
创建与丰富改善民生的系统化制度机制
国际金融报· 2025-06-20 22:41
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13.2亿人[2] - 将重点解决城乡、企事业单位、就业形态间的保障差异,特别是灵活就业群体断保问题[2] - 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参保机制[3] - 优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设置,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3] - 推动医保缴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提高连续参保人员大病保险支付限额[4] 基本公共服务优化 - 以县域为单元推进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优化存量设施统筹利用机制[6] - 推动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融合,实现常用服务事项全国通办[7] - 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重点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同等权利[8] - 推动人口流入城市"一城一策"制定公共服务实施办法[8] 教育领域扩容提质 - 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计划,5年内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全覆盖[9] - 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重点改善县域高中办学条件[9] - 支持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扩大优质高校本科招生规模[10] - 深化产教融合,高校将开设社会急需的"微专业"[10] 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 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下沉,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10] - 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推广"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模式[10] - 支持高水平医学人才下沉县级医院,培育基层特色专科[10] 养老托育体系建设 - 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80%[11] - 10年内推动大城市实现普惠托育覆盖80%以上社区[11] - 支持普惠养老资源向社区倾斜,发展家庭养老床位[11] - 推动托育服务纳入企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体系[12] 社区服务升级 - 重点支持养老、托育、家政等普惠服务进社区[13] - 允许服务经营主体租赁住宅设置社区网点[13] - 完善全民健身设施,推动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14] - 建设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设施网络[14] 包容性设施建设 - 全面推进城乡公共空间适儿化、适老化改造[15] - 加大保障性住房中青年公寓供给[15] - 推动多层建筑加装电梯[15]
解民生之急也是稳增长之基
经济观察报· 2025-06-17 19:31
民生财政投入与经济发展 -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财政投入不仅是成本 更是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投资 强调"投资于人"的理念 [1][5]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财政投入应聚焦民生领域 将其视为长期经济投资 [1][5] 《意见》政策核心内容 - 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 包括扩大社保覆盖面 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 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3] -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 推行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5年内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2] - 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 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发式帮扶 优先吸纳低收入人口就业 [2][3] - 提升社会服务可及性 支持养老/托育/家政等普惠服务进社区 推动文化场馆夜间开放 [4] 政策对经济的多维影响 短期效应 - 低收入人群收入提升措施(如以工代赈)将直接释放消费动力 扩大内需市场 [3] 中期效应 -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医疗/教育资源共享)将减少预防性储蓄 改变居民资金配置结构 提升消费投资意愿 [3][4] 长期效应 - 养老/托育等社会服务发展将创造大量就业创业机会 例如催生专业养老护理机构等新兴业态 [4] 产业机会 - 民生服务领域(养老/助残/文化等)将释放巨大市场空间 与高技术行业不同 这些领域具有广泛参与性和人力密集型特征 [4] - 养老服务市场发展将带动老年康复中心等专业机构增长 形成新就业岗位和创业路径 [4] 财政支持方向 - 明确提高预算内投资对社会事业的比重 通过财政倾斜解决民生问题 [5]
解民生之急也是稳增长之基
经济观察网· 2025-06-14 10:58
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 - 《意见》提出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 [2] - 明确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予以社会保险补贴 [2] - 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 - 推行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2] - 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2] 低收入人群帮扶与内需提振 - 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发式帮扶提能增收行动 [3] - 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优先吸纳带动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3] - 低收入人群收入提升将释放更强消费动力,扩大内需市场 [3] 教育医疗与"一老一小"服务 - 推动教育扩优提质和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4] - 加强"一老一小"普惠服务,解决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 [4] - 政策将改变人们在储蓄、消费、投资方面的资金配置,提升消费和投资意愿 [4] 社会服务与就业创业机会 - 支持养老、托育、家政、助餐、助残等普惠社会服务进社区 [4] - 支持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夜间开放 [4] - 养老服务市场发展将催生专业养老护理机构、老年康复中心等,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 [4] 财政投入与高质量发展 - 提高预算内投资支持社会事业比重 [5] - 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投入是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投资" [5]
将公平放在首位 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多部门协同推进保障改善民生一揽子举措
金融时报· 2025-06-11 09:53
民生保障政策框架 - 政策围绕四大方向提出10条举措:兜牢民生底线、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扩大基础民生普惠性、提升社会服务可及性 [1][2] - 重点包括社会保障公平性强化、公共服务均衡性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托育资源优化、社区服务便利化 [2] 社会保障扩面措施 - 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业态从业者、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研究适配新就业形态的参保政策 [3] - 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实施更灵活缴费方式,推动就业地或户籍地参保 [3] - 扩大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完善费率政策 [3] - 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实施精准参保代缴,确保应保尽保 [3] 社会救助机制优化 - 建设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扩大监测范围至潜在风险群体 [4] - 制定低收入认定标准及家庭经济核对办法,推进信息系统全国联网 [4] - 采用"大数据比对+实地摸排"机制提升救助精准度 [4] 财政投入规划 - 2025年教育支出与社会保障就业支出均达4.5万亿元,同比增6.1%和5.9% [5][6] - 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延续降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6] -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退休人员养老金同步上调 [6] 民生基建投资 - 2024年起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社会事业项目支持,预计规模较"十三五"末增长超30% [7] - 采用"项目+政策"双轮驱动模式,通过投资换机制强化民生补短板效应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