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务化解
搜索文档
连平:“十五五”财政政策将怎样积极有为
第一财经· 2025-10-28 21:15
财政政策主基调 - 延续“积极有为”的主基调,更注重“精准发力、效能提升” [1][8] - 在“发展与安全”、“效率与公平”、“短期与长期”多重平衡中发挥作用,实现“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多元目标平衡 [8] 财政政策加力支持的必要性 - 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十五五”期间年均实际GDP增速需至少保持在4.5%以上,需财政政策托底增长以应对多重压力 [2] - 关键领域投资需求巨大,包括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自立自强等,需财政资金主导以填补投资缺口并撬动社会资本 [3] - 需财政政策精准发力以扩大内需,通过投资于人和投资于物稳定居民预期、支持企业投资 [4] - 需财政强化再分配功能,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 [5] - 需财政保持必要支出强度和冗余度,以应对内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发挥“压舱石”作用 [6][7] 财政政策具体着力点 - 适度提高赤字率,预计常态化保持在3.8%~4.0%,阶段性可提升至4.2%以上 [8] - 预计每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5万亿元上下,精准投向科技创新、国家安全、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 [8][9] - 深化财税改革,构建中央与地方财政新关系,完善地方税和直接税体系,缓解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10] - 全面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预计每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4.5万亿~5万亿元,用于投资建设及支持地方化债 [11]
山东路桥子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 四大国有银行旗下投资机构联手注资
证券日报网· 2025-09-30 11:47
9月29日晚,山东高速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路桥")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路桥集团")通过公开挂牌增资扩股,成功引入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旗下投资公司在内的5家战略投资者,合计 引资40亿元,全部用于偿还存量债务,可有效降低该公司债务水平和资产负债率。 公告显示,本次路桥集团增资扩股旨在促进业务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是山东路桥优化资本结构、增强子公司资本实力 的重要举措。山东路桥在山东产权交易中心通过公开挂牌的方式对路桥集团增资扩股引入外部投资者,至9月22日挂牌期满。 增资完成后,山东路桥仍持有路桥集团68.706%股权,保持控股地位,合并报表范围不变。 经山东产权交易中心确认,本次增资共引入5家投资者,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旗下的投资机构集体现身。 其中包括工融金投二号(北京)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工融金投")、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 限公司(以下简称"建信投资")、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银投资")和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农银投资"),此外,中国银河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资产" ...
【财经分析】隐债化解加速落地:2万亿置换债发行“九成九” 财政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新华财经· 2025-09-26 16:42
新华财经北京9月26日电(王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关乎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2025年以 来,一揽子化债方案加速落地,截至9月26日,全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已发行约1.986万亿元,进度 超99%,我国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工作亦在系统应对、深化治理的新阶段走深走实。 业内人士表示,隐性债务化解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遏制增量、化解存量"的基本原则,中 央与地方协同发力,短期应对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随着化债系列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地方政府债务 结构得到优化,财政可持续性增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安全垫。 隐债置换"领衔"一揽子化债政策落地见效 2025年地方债隐性债务置换呈现进度快、结构优化等特征。 据新华财经梳理,截至9月26日,今年已发行或公告发行的地方债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规模已达 19861.5285亿元,距离完成年度额度近在咫尺,仅河南、湖北分别76.1849亿元和62.2886亿元剩余额度 尚未披露发行。 从发行期限来看,2025年"置换隐债专项债"发行期限明显拉长,仅30年期品种的发行规模便已超过7000 亿元;10年期以上债券占比超七成,长期限品种有效平滑了各地偿债压力。 从地区分 ...
将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利好环保现金流
长江证券· 2025-09-22 16:45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看好,维持评级 [10] 报告核心观点 - 财政部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并持续推进一揽子化债举措,对To G类环保企业现金流形成实质性利好 [2][4][5] - 截至2025年9月20日,2025年置换隐债2万亿元额度已落地98.7%,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加速,同比增19.7% [6][28] - 化债力度强且具备可持续性,财政政策后续存在进一步发力空间,将改善环保行业应收账款回款问题 [2][5][36] 一揽子化债举措推进情况 - 截至2025年8月底,2024~2026年增加的6万亿元专项债务限额已累计发行4万亿元 [4][19] - 各地债务置换后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节约利息支出超4500亿元 [4][19] - 2025年1-9月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78万亿元,其中8000亿元用于化债 [4][19] - 截至2024年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10.5万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3.8万亿元 [5][23] 2025年化债进展与专项债发行 - 2025年1-9月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1.98万亿元,其中1.97万亿元用于置换隐债,额度落地98.7% [6][24] - 2025年新增专项债发行35,117亿元,同比增19.7%,5月起发行加速 [6][28] - 专项债用途新增"解决拖欠企业账款",云南安排356亿元用于清欠 [6][35] 投资逻辑与受益方向 - 价值侧推荐垃圾焚烧(瀚蓝环境、光大环境等)和水务运营(兴蓉环境、洪城环境等),因应收账款风险低且化债缩短账期 [7][38] - 弹性侧推荐PB低、To G应收占比高的细分龙头,包括环卫(玉禾田、侨银股份等)、水环境治理(碧水源等)、检测(谱尼测试等) [7][38] - 减值冲回对利润弹性显著:水务及垃圾焚烧公司中,兴蓉环境弹性36.3%,三峰环境27.9%;环卫公司中,福龙马弹性247%,盈峰环境187% [38][39] - 其他高弹性标的包括武汉控股(730%)、建工修复(383%)、碧水源(376%) [40][41] 行业专项债投入变化 - 2025年1-9月环保类专项债占比0.36%,较2023年1.27%和2024年2.71%下滑,因环保基础设施进入资本开支末期 [34]
10万亿化债资金快速落地:地方债务风险缓释,专家建言强化监管
第一财经· 2025-09-19 15:37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官方正强化债务管理。 一揽子10万亿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下称"化债")资金正快速落地,大幅缓释地方债务风险,增强 地方发展动能。不过,一些化债资金问题受到关注。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工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公布了《关于2024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监督调研报 告》(下称《调研报告》),其中提及当前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化解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时称, 部分地方化债资金使用管理不严,有的地方仍新增隐性债务,或虚假化债、掩盖地方真实债务水平。 目前官方也公开曝光过上述一些情况。 比如,今年财政部已经披露两批共12个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其中绝大多数是地方新增隐性 债务案例。比如,四川省成都市通过国有企业垫资实施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垫资建设市政道路等公益性 项目以及代政府缴纳轨道交通建设发展专项资金,新增隐性债务614.08亿元。今年审计署披露的《国务 院关于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5个地区指定国企垫资建设、承 诺由财政资金偿还等,新增政府隐性债务 59.09亿元。 虚假化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今年财政部披露,吉林省四平市将当地城投公司借款偿 ...
信用债周策略20250914:加速化债如何联动地方发展
民生证券· 2025-09-14 17:49
核心观点 - 国家通过加速化债政策协助地方政府化解隐性债务和拖欠款项 同时通过定向产业支持政策推动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 重点关注三类受益区域的城投平台、产投平台和地方产业型国企债券 [1][8][24] - 债市近期表现弱势 长端信用债承压 但中短端信用债配置价值回升 建议优先关注中短端品种的套息策略 等待长端右侧机会 [3][42][43] 加速化债与地方发展联动机制 - 国家新增6万亿元专项债务限额中已发行4万亿元 剩余2万亿元预计在2025年四季度提前发行以缓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压力 [14] - 政策要求地方政府统筹运用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资金支持PPP存量项目建设 并将运营补贴等支出纳入预算管理 有序处理社会资本方垫付成本问题 [9][10] - 严格执行《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 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分别30日内和60日内支付中小企业款项 省级政府建立督查制度并约谈执行不力部门 [12][13] - 内蒙古、宁夏、吉林等省份正加速化债以退出债务高风险省份 如吉林省支持重点地市债务风险"退红摘帽" 宁夏建议加大新增专项债额度支持 [15][16] 重点支持区域与产业方向 - 十大重点行业(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覆盖地市将获重点支持 这些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营收70%左右 [17][18] - 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 [21] - 专项债资金投向政府投资基金的地市已扩大至7个(北京、江苏、宁波、西安、上海、广州、合肥) 累计金额达360亿元 安徽新增50亿元专项债用于合肥产业投资基金 [28] 信用债投资策略 - 中短期票据中3Y及以上AAA+品种收益率升至1.92%以上 较上周上行4.5BP 可拉长久期至5Y(收益率2.05%以上) AA+及以上品种优先关注3Y以内 [43] - 城投债中2Y/AA-品种估值约2.20% 可作为底仓配置 省级重点平台可拉长久期至3-5Y [43] - 二永债波动较大 资质较高的AAA-品种可结合利率行情捕捉价差机会 配置思维以逢高调整为主 [43] - 优先关注经济大省(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级平台债券 久期可至5年 化债政策利好区域(重庆、天津、广西等)聚焦省本级及省会平台 久期3-5年 [31] - 产业基础较强地市(如湖南湘江新区、湖北沿江发展带、河南郑州都市圈等)选择2-3年久期 防范利率波动风险 [33][34][36] 债市表现与配置建议 - 本周债市延续弱势 长端表现疲软 二永债和保险资本补充债上行幅度最大 收益率明显上行 [3][42] - 资金面对信用债仍有利 可继续短端套息策略 长端信用利差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但配置资金进场力度弱 需等待中短端企稳带动情绪回暖 [3][42]
全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10.5万亿,超六成融资平台隐债清零
南方都市报· 2025-09-12 21:59
政府债务化解举措与成效 - 截至2024年8月底,一次性增加的6万亿元专项债务限额已累计发行4万亿元 [1] - 债务置换后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节约利息支出超过4500亿元 [1] - 2024年全国已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78万亿元,其中8000亿元用于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以支持化债 [1] 政府债务风险状况 - 截至2024年末,中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负债率为68.7% [1] - 债务构成包括国债34.6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10.5万亿元 [1] - 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G20国家平均水平118.2%和G7国家平均水平123.2% [1] 化债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 化债举措为地方腾挪出更多资金资源、时间精力和政策空间,用于解决经济发展堵点 [2] - 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意味着60%以上平台隐性债务已清零 [2] - 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改善,风险显著降低,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增强 [2]
财政部:超六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21:24
9月1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以及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副部长王东伟、 副部长郭婷婷,介绍"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成效,并答记者问。 蓝佛安回应记者提问表示,去年四季度,我国推出了一揽子化债举措。总的来看,各项措施如期落地并 持续显效。截至今年8月底,一次性增加的6万亿元专项债务限额,已累计发行4万亿元。各地置换以 后,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可节约利息支出超过4500亿元。今年以来,全国已发行新 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78万亿元,其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支持地方用于化债。 这一系列举措,叠加前期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步收敛。 蓝佛安进一步指出,化债是手段,发展是目的。通过坚持化债和发展两条腿走路,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和 债务管理良性循环。一是增强了地方发展动能。化债打通了资金链条,地方腾挪出更多的资金资源、时 间精力和政策空间,用于解决经济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二是推动了融资平台加快退出。截至2025 年6月末,超六成的融资平台实现退出,意味着60%以上的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经清零,融资平台改革 转型加快推进。三是改善了金融环境。金 ...
回应市场关切!财政部答中证报记者问
中国证券报· 2025-09-12 20:36
9月12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十四 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成效。 关于下一步财政政策、扩内需、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热点问题,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一 一回应。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回答中国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过去几年,财政部积极开展国际财经合作,全力 服务元首外交,以务实的财金领域成果,有力拓展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新空间,在促进全球可持 续、包容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要 点速览 财政政策统筹考虑防风险和促发展,始终留有后手 加强对形势的前瞻研判做好政策储备 谈及财政宏观调控,蓝佛安介绍,"十四五"以来,赤字率从2.7%提高到3.8%,今年进一步提高到4%; 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9.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0万亿元,财政政策空间 进一步打开。 蓝佛安表示,财政政策统筹考虑防风险和促发展,始终留有后手,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空间依然充足。下 一步,财政部门将继续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加强对形势的前瞻研判,做好政策 储备,主动靠前发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财政力量。 创新运用财税政策工具, ...
财政部:超六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2026年靠前使用化债额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17:1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北京报道9月1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以及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副部长王东伟、副部长郭婷婷,介绍"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成效,并答记者 问。 蓝佛安回应记者提问表示,去年四季度,我国推出了一揽子化债举措。总的来看,各项措施如期落地并 持续显效。截至今年8月底,一次性增加的6万亿元专项债务限额,已累计发行4万亿元。各地置换以 后,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可节约利息支出超过4500亿元。今年以来,全国已发行新 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78万亿元,其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支持地方用于化债。 这一系列举措,叠加前期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步收敛。 蓝佛安进一步指出,化债是手段,发展是目的。通过坚持化债和发展两条腿走路,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和 债务管理良性循环。一是增强了地方发展动能。化债打通了资金链条,地方腾挪出更多的资金资源、时 间精力和政策空间,用于解决经济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二是推动了融资平台加快退出。截至2025 年6月末,超六成的融资平台实现退出,意味着60%以上的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经清零,融资平台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