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传承

搜索文档
香港家族企业传承经验与启示|基业长青
经济观察网· 2025-09-12 23:18
香港家族企业传承历史与现状 - 香港历经180多年现代经济发展 涌现多代持续经营的家族企业[2] - 2024胡润中国500强企业中42家历史超50年 其中70%来自香港和中国台湾 6家超百年企业全部来自香港[3] - 典型代表包括李兆基家族 包玉刚家族 李文达家族 郑裕彤家族和李嘉诚家族[3] - 香港中华煤气成立于1862年 为最早创业企业 郑裕彤家族1929年起步为最晚[3] - 香港家族企业经历完整经济周期 传承经验较内地更丰富 对内地具有独特参考价值[3] 股权传承方式演进 - 早期采用"一碗水端平"的均分股权方式 镛记烧鹅1942年创立为典型案例[4] - 镛记创始人2004年去世时长子次子各持35% 遗孀及三子女儿各持10%[4] - 股权变更后次子持股增至55%成为最大股东 长子增至45%[5] - 兄弟经营理念不合对簿公堂 2012年法院判决镛记归次子所有[5] - 诉讼导致家族关系破裂 第三代不再往来 企业规模受限仅剩少数店铺[5] - 均分股权方式被证明存在重大弊端 影响企业运营[6] 信托机制在股权传承中的应用 - 新鸿基地产1963年创立 1990年创始人将数百亿元股权锁入家族信托[7] - 信托最初规定不可分拆不准出售 受益人包括遗孀和三个儿子[7] - 因长子与家族经营分歧导致内斗 2010年信托重组43%股权一分为三[7] - 2014年邝肖卿重新分配信托基金才使运营稳定[7] - 李兆基家族通过开曼群岛三家信托实施家族治理[8] - 两子各占50%信托受益比例 每五年根据贡献动态调整[8] - 重大决策需共同签字 单项投资不超过50亿元[8] - 新增家族成员获2亿元成长基金 要求收益10%用于捐赠[8] - 2019年李兆基退休 两子共同担任联席主席 2025年逝世后顺利交接[8] - 郑裕彤家族通过海外信托实现股权控制 管理层变化未影响掌控权[9] - 李嘉诚家族依靠系统信托设计完成资产传承[10] 多子女家庭传承策略 - 利丰集团1906年成立 冯氏家族1972年三代进入时仅持股13.8%[13] - 兄弟以80%溢价收购其他成员股份 实现私有化再上市[13] - 收购过程持续两年 被描述为"人生中最难熬的两年"[14] - 其他分支成员脱离后与企业掌控分支渐行渐远[14] - 李锦记1888年创立 1972年第二代三子理念不合[15] - 李兆南以240万元收购两兄66.7%股权 家族元气大伤[15] - 1984年第三代李文达赠弟40%股权 后以8000万元收购股份[15] - 第四代李惠森曾要求分家 经沟通后回心转意[15] - 企业设立完整股权继承流转和内部激励制度 顺利传承至第六代[15] 管理权传承模式 - 郑裕彤家族虽频繁更换经理人 但家族成员仍担任重要职位[16] - 长子郑家纯一脉:长女执掌瑰丽酒店和周大福珠宝 次子担任新联建联席CEO 三子负责周大福北亚业务[16] - 次子郑家成一脉:长子在周大福工作 次子在新世界中国工作[16] - 包玉刚家族为四女设置五个信托 分别掌控不同业务领域[18] - 大女儿家获环球航运 二女儿家获会德丰与九龙仓地产 三女儿家获贸易生意 四女儿家获金融投资[18] - 信托规定控制权收益权归女儿 管理权由女婿负责[18] - 女婿吴光正遵循儿女各有产业原则:儿子继承会德丰与九龙仓 次女继承连卡佛及时装 长女分配其他资产[18] 隔代传承案例 - 美心餐厅1956年由伍氏兄弟创立 第二代缺乏合适接班人选[19] - 2000年采用隔代传承 第三代伍伟国晋升董事总经理[20] - 2008年伍伟国就任董事局主席 正式接管美心集团[20] 家族治理机制 - 李锦记确立家族价值观:务实 诚信 永远创业精神 思利及人[22] - 家族宪法规定股东必须具有李家血缘 退出股份由公司回购[22] - 家族成员需3-5年外部工作经历才可入职 考核与非家族成员一致[22] - 设立家族委员会作为沟通平台 每季度开会4天[23] - 建立学习与发展平台 家族议会 家族基金会 家族投资公司和超级妈妈小组[23] - 非正式规约要求不准离婚不准有婚外情 违反者退出董事会[22] - 新鸿基家族邝肖卿作为非企业掌门人成为家族领导人[24] - 两次主导更改信托设计 妥善处理长子身后事[24] 对内地企业的启示 - 企业传承和家族治理需要学习过程 香港已有百年历史积累[25] - 不能照搬西方经验 需结合当地文化传统不断摸索[25] - 股权信托设计加管理权家族与经理人合作成为基本范式[26] - 股权信托保证股权不稀释 经理人合作弥补家族能力不足[26] - 成功传承需要治理有方的家族和正确价值观[27] - 李兆基家族要求收益10%参与公益 李锦记强调思利及人[27] - 传承最终目标是企业发展 财富管理 人才涌现和家族繁荣四者合一[28] - 西方家族三到六代出现各领域人才 香港家族最多已传承六代[28] - 美心创始家族培养出外交人才和企业家[28]
90后“富二代”接棒,1.5万家好想来年入323亿冲刺IPO
新浪财经· 2025-09-02 10:14
业务转型 - 公司从金针菇业务转型至量贩零食业务 三年内量贩零食业务营收占比达98.95% [1][4] - 量贩零食业务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23.45亿元 同比增长109.33% [4][5] - 金针菇业务营收贡献萎缩至不足2% 2023年毛利率降至-1.95% [1][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营收225.83亿元 同比增长106.89% [4] - 归母净利润4.72亿元 同比增长50358.8% [4] - 量贩零食业务经调整后净利润9.56亿元(加回股份支付费用) [5] 门店扩张 - 通过低门槛加盟政策实现快速扩张 初始资金要求低于同行 [6] - 门店数量从2022年不足百家增至2025年7月底的2.01万家 [6] - 旗下品牌包括好想来15964家 老婆大人664家 来优品3500家 [6] 盈利能力挑战 - 2024年归母净利润率仅0.91% 2025年上半年提升至2.09% [8] - 2024年销售费用14.31亿元(同比增长229.8%) 管理费用9.81亿元(同比增长120.33%) [8] - 行业存在高营收低盈利共性难题 [8] 资本结构 - 资产负债率从2021年24.36%升至75.65% [8] - 2025年6月末总负债51.44亿元(流动负债44.19亿元 非流动负债7.25亿元) [8] - 现金及等价物余额33.59亿元 [8] 重大投资 - 拟斥资13.79亿元收购南京万优49%股权 持股比例提升至75.01% [8] - 交易完成后资产负债率将升至90.97% [9] 上市计划 - 筹划发行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10] - IPO募资拟用于门店网络拓展 产品开发 仓储物流升级及补充流动资金 [10] 管理层变动 - 创始人王健坤2025年3月被留置调查 其子王泽宁与姐姐王丽卿共同接管企业 [11][12] - 王泽宁于4月成为唯一实控人 7月出任总经理 王丽卿接任董事长 [14] 业务背景 - 公司2011年成立 原为金针菇业务主导 2021年作为食用菌第一股在创业板上市 [2] - 2023年切入量贩零食赛道 通过并购整合好想来 来优品 吖嘀吖嘀及老婆大人等品牌 [4] 行业前景 - 中国零食行业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达7627亿元 [4] 运营风险 - 低门槛加盟政策导致产品投诉问题 黑猫投诉平台好想来品牌相关投诉达1128条 [7]
500亿,浙江父女去IPO敲钟了
创业家· 2025-08-24 18:29
公司概况 - 卧龙电驱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计划实现"A+H"双重上市[5] - 公司最新市值达500.97亿元 年内股价已实现翻倍[6][14] -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陈建成、陈嫣妮父女 合计持股约38.84%[13] 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上虞县多速微型电机厂 1985年生产首款JW系列电机 次年实现销售额100多万元[11] - 2002年卧龙电驱成功登陆上交所[11] - 2009年启动对奥地利ATB集团的海外并购 后续相继收购意大利SIR、美国通用电气中低压电机业务[12][13] - 目前在全球拥有超40家工厂 业务涵盖电机及驱控、风光储氢新能源、矿产资源等领域[13]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2.66亿元、155.66亿元、162.47亿元[18] - 同期期内利润分别为8.39亿元、5.53亿元、8.32亿元[18] - 2025年上半年收入80.31亿元 同比增长0.66% 期内利润5479.69万元 同比增长33.96%[18] - 防爆、工业、暖通三大基础业务板块贡献近九成营收[18] 市场地位 - 按2024年收入计 公司在全球防爆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一 市场份额约4.5%[18] - 在全球工业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四 市场份额约2.8%[18] - 在全球暖通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五 市场份额约2.0%[18] 业务布局 - 公司提供五大核心板块解决方案:防爆电驱动系统、工业电驱动系统、暖通电驱动系统、新能源交通电驱动系统、机器人组件及系统应用[16] - 机器人组件业务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55亿元、4.06亿元和4.51亿元 占比从2.5%提升至2.8%[21] - 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为2.7%[21] 战略方向 - 公司成为智元机器人战略股东 重点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22] - 通过持有金石成长股权间接持有宇树科技股份 是宇树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22] - 赴港IPO募资将用于加强电动航空及机器人组件等新兴领域投资[22] 行业趋势 - 联合动力创业板IPO申请获证监会注册 计划募资48.57亿元[25] - 中策橡胶登陆上交所主板 开盘市值一度接近500亿元[26] - 星邦互娱2024年3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旗下手游《九州仙剑传》总流水突破100亿元[26]
500亿,浙江父女去IPO敲钟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8-23 19:48
赴港上市计划 - 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计划实现"A+H"双重上市 [2] 公司背景与股权结构 - 公司来自浙江绍兴 由陈建成于1984年创立 现已成为国内电机龙头 [3][6] - 陈建成、陈嫣妮父女通过直接及间接方式合计持股约38.84% 为控股股东 [13] - 公司现任董事长庞欣元为陈嫣妮丈夫 [13] - 公司A股股价年内至今已翻倍 最新市值500.97亿元 [3][14] 业务发展历程 - 1985年生产首款产品JW系列电机 1986年销售额达100多万元 利润超20万元 [6] - 2002年成功登陆上交所 [7] - 通过多次海外并购拓展业务 包括奥地利ATB集团、意大利SIR、美国通用电气中低压电机业务等 [9][10][12] - 目前在全球拥有超40家工厂 业务涵盖电机及驱控、风光储氢新能源、矿产资源等领域 [12]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2.66亿元、155.66亿元、162.47亿元 [17] - 同期期内利润分别为8.39亿元、5.53亿元、8.32亿元 [17] - 2025年上半年收入80.31亿元 同比增长0.66% 期内利润5479.69万元 同比增长33.96% [17] - 毛利率稳定在23%-24%区间 [17] 业务构成与市场地位 - 防爆、工业、暖通三大基础业务板块贡献近九成营收 [18] - 按2024年收入计:防爆电驱动系统全球市场份额4.5%排名第一 工业电驱动系统市场份额2.8%排名第四 暖通电驱动系统市场份额2.0%排名第五 [17] - 三大基础业务增长乏力 收入增速明显放缓 [19] 机器人业务布局 - 机器人组件业务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55亿元、4.06亿元、4.51亿元 占比2.5%-2.8% [21] - 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占比仅为2.7% 商业化仍处于早期 [21][22] - 通过战略投资智元机器人 间接持股宇树科技 并成为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22] - 赴港IPO募资用途强调加强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投资 [22] 行业趋势 - 中国家族企业女性继承人比例显著提升 出现多例"父女创业档"IPO案例 [23][30] - 联合动力、中策橡胶、星邦互娱、乐欣户外等企业均出现女性接班人参与IPO的案例 [24][25][26][27]
家族企业传承困局:二代接班,为何这么难?
虎嗅· 2025-08-23 19:34
家族企业接班案例 - 郭惠光于8月1日正式上任香格里拉集团CEO 2017年已成为执行董事及主席 此次兼任CEO被视为接班认可 [1][2] - 恒力集团创始人陈建华范红卫夫妇之子陈汉伦被提名为恒力系上市公司松发的非独立执行董事候选人 集团去年营收达8715亿元 夫妇蝉联江苏首富 [2] - 陈汉伦姐姐陈逸婷2015年进入恒力工作 今年6月以集团副董事长身份亮相 [2] 家族企业经济地位 - 全球60%以上企业仍是家族企业 依靠血缘/姻亲关系发展 创造全球70%-90%的GDP [3] 家族企业传承挑战 - 大量企业因低估传承难度而难以维持发展速度甚至触礁 [4] - 离婚率攀升影响家族团结 可能分割商业资产或变更所有权 破坏商业结构 消耗情感与金钱资源 [14] - 再婚形成的混合家庭及继子女融入影响星系动态 [15] - 非婚姻伴侣关系增加使所有权和继承权定义复杂化 可能导致争议或不确定性 [16] 创业家族系统特性 - 创业家族被视为星系核心 周边环绕多种组织 [7] - 依靠"意愿"与"能力"两种向心力相互关联 [8] - 意愿需分享价值观和目标 在共同价值认知与传承愿景下凝聚整体 [9] - 能力需确保各单元协同合作 建立系统连贯的治理机制 [10] - 向心力提升家族凝聚力 使星系元素紧密关联协同发展 [11] 家族结构演变 - 家族复杂性随成熟度递增 第三代扩展至单个家庭之外 第二代通过婚姻衍生多家族系统引入多元文化 [12] - 现代家族结构日益复杂 第一代第二代即影响原生家族文化 离婚再婚继子女情况常见 [13] 家族冲突根源 - 个人职业代际因素综合引发冲突 [21] - 家族与企业界限不清晰导致角色不明权力争斗 [22] - 维护家族遗产压力加剧冲突 [23] - 成员对组织期望愿景不同或被迫遵从前辈期望引发冲突 [24] - 决策缺乏有效沟通和透明度引发冲突 [24] - 信息分享争端解决渠道不完善助长误解敌意 [27] - 不明智传承决策及权力分配不均加剧紧张局势 [28] 冲突管理机制 - 构建家族信托将家族所有者与企业资产分隔 [29] - 信托确保企业法定所有权与受益所有权分离 [30] - 信托涉及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保护人 受托人管理资产受信托责任约束 受益人依据条款享有权利但失去资产权益 [31] - 保护人监督受托人确保符合委托人意图 [32] - 信托适用于成员缺乏经验能力或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 [33] 财富管理态度 - 部分成员视财富为个人拥有 无传承义务接受财富终结 [35] - 其他成员认为有责任守护管理并传递财富 [36] - 长期注重财富管理与短期倾向获取利益可能共存于同一家族 [37] 传承核心挑战 - 传承是影响力与控制权在世代间转移的行动事件过程 涉及家族星系所有组织 [38] - 传承引发对生命有限性的思考及情感不适 上一代可能不愿放权 下一代可能缺乏领导合法性 [39] - 继任者与利益相关者缺少沟通导致领导权转移失败 [41] - 关键利益相关者如家族成员客户银行供应商与继任者接触不足 缺乏社交网络与合法性 [42] - 高层管理者因对继任者缺乏感情信任信心而离开组织 [44] - 管理者拥有经验人脉关系 能助力平稳过渡 [45] - 现任者与继任者存在显著文化差异 创始人白手起家 继任者生长环境富裕 动机不同 [46] - 传承过程不可逆 决策逆转将付出声誉合法性情感等高昂代价 [47] 家族发展管理需求 - 家族企业资产组织可能扩张或衰退 需管理金融财富与社会情感财富复杂性 [48][49] - 需化解矛盾缓解紧张处理冲突 方法体系需完整连贯契合家族愿景目标 [49]
500亿,浙江父女去IPO敲钟了
36氪· 2025-08-22 16:35
公司上市与市值表现 - 卧龙电驱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计划实现"A+H"双重上市 [1] - 公司A股股价年内至今已翻倍 最新市值近500亿元人民币 [1][4]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专注于电驱动系统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包括防爆、工业、暖通、新能源交通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和机器人组件五大核心板块 [6] - 按2024年收入计 在全球防爆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一 市场份额约为4.5% [8] - 在全球工业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四 市场份额约为2.8% [8] - 在全球暖通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五 市场份额约为2.0% [8] - 防爆、工业、暖通三大基础业务板块撑起公司近九成营收 [8]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2.66亿元、155.66亿元、162.47亿元人民币 [8] - 2022年至2024年期内利润分别为8.39亿元、5.53亿元、8.32亿元人民币 [8] - 2025年上半年收入80.3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0.66% [8] - 2025年上半年期内利润5479.69万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3.96% [8] 机器人业务发展 - 2022年至2024年机器人组件业务收入分别为3.55亿元、4.06亿元和4.51亿元人民币 [9] - 对应收入占比分别为2.5%、2.6%和2.8% [9] - 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仅为2.7% 商业化仍处于早期阶段 [9] - 通过战略投资智元机器人 重点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 [10] - 间接持有宇树科技股份 是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提供高爆发关节模组、伺服驱动器等关键部件 [11] - 赴港IPO募资用途包括加强在机器人组件等新兴领域的投资及业务 [11] 公司历史与股权结构 - 公司起源于1984年陈建成创办的上虞县多速微型电机厂 [2] - 2002年成功登陆上交所 [2] - 陈建成、陈嫣妮父女直接及间接持股合计约38.84% 为控股股东 [4] - 通过多次海外并购 将ATB集团、SIR、美国通用电气中低压电机业务等纳入麾下 [4] - 现已成为以电机及驱控为主业 并涵盖风光储氢新能源、矿产资源等业务的跨国企业 [4]
500亿,浙江父女去IPO敲钟了
投资界· 2025-08-22 15:22
公司上市与市值表现 - 卧龙电驱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计划实现"A+H"双重上市[4] - A股股价年内翻倍 最新市值近500亿元[4][8] 公司创始与发展历程 - 陈建成1984年创办上虞县多速微型电机厂 为卧龙集团前身[4][6] - 1985年生产首款产品"JW系列电机" 次年销售额达100多万元 利润超20万元[6] - 2002年卧龙电驱登陆上交所[7] - 通过收购奥地利ATB集团、意大利SIR、美国通用电气中低压电机业务等实现全球化扩张[7][8] - 现拥有卧龙电驱、卧龙资源、Brook Crompton三家上市公司 全球超40家工厂[8] 公司股权结构与管理层 - 陈建成、陈嫣妮父女合计持股约38.84% 为控股股东[8] - 陈嫣妮现任卧龙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卧龙控股集团董事长[8] - 董事长庞欣元为陈嫣妮丈夫[8] 业务构成与财务表现 - 主营业务为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 涵盖防爆、工业、暖通、新能源交通、机器人五大板块[10]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2.66亿元、155.66亿元、162.47亿元[13] - 同期期内利润分别为8.39亿元、5.53亿元、8.32亿元[13] - 2025年上半年收入80.31亿元 同比增长0.66% 期内利润5479.69万元 同比增长33.96%[13] - 防爆、工业、暖通三大基础业务贡献近九成营收 但增长乏力[13] 市场地位 - 2024年全球防爆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市场份额4.5% 排名第一[13] - 全球工业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市场份额2.8% 排名第四[13] - 全球暖通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市场份额2.0% 排名第五[13] 机器人业务布局 - 2022-2024年机器人组件收入分别为3.55亿元、4.06亿元、4.51亿元 占比2.5%-2.8%[14] - 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2.7% 尚未形成规模效应[14] - 战略投资智元机器人 并成为宇树科技核心零部件供应商[15] - 赴港IPO募资将重点投入机器人及电动航空领域[16] 行业现象:女性接班人趋势 - 联合动力朱兴明、朱瀚玥父女 公司创业板IPO募资48.57亿元[18] - 中策橡胶仇建平、仇菲父女 IPO前合计控股46.95%[18] - 星邦互娱郭中健、郭小兰父女 旗下游戏总流水突破100亿元[18] - 通威股份刘舒琪、新希望刘畅、桐昆集团陈蕾、天齐锂业蒋安琪等女性接班案例涌现[19]
初源新材IPO揭肖家二代上位史,家族成员三年累计套现7.36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8-18 09:01
公司IPO进展 - 湖南初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创业板IPO审核状态更新为"已问询",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1] - 公司聚焦电子信息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主营业务为感光干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1] - 公司核心团队率先攻克感光干膜的国产化技术瓶颈,并成功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跃居内资企业第一、全球第三[1] 公司历史沿革 - 公司前身为湖南五江高科技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1月,初始股东为肖自江、肖安江及肖自江之子肖志军全资持股的五福堂[7] - 2023年9月完成股改后更名为湖南初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7] - 公司实际控制人肖志义为肖家新生代代表,是肖自江、肖安江的侄子[2][3] 股权结构与控制权 - 肖志义通过担任铭泰投资、君健厚泽、鸿馨瑞达、德润泰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合计控制初源新材45.19%的表决权[13] - 2021年10月,肖小红、肖琰彦、肖志彦与肖志义达成一致行动协议,使肖志义合计控制初源新材52.14%的表决权[14] - 2025年3月,五福堂将其持有的初源新材3,283.6万股股份转让给12名投资人,合计套现约4.93亿元[14][15] 关联交易与资产转移 - 2022年初源新材曾委托瑞钛新材加工干膜母卷,支付委托加工费1,858.42万元[10] - 初源新材递表前拥有的7个商标中,6个是从瑞钛新材处受让取得,同时还受让了部分专利[9] - 公司与瑞钛新材的交易按照完全成本加成定价,加成率为10%,2023年已停止委托加工服务[11] 股东减持情况 - 2022年初五福堂出售初源新材3.73%股权,套现约1.57亿元[17] - 2023年6-8月肖小红、肖琰彦、肖志彦合计转让约1.64%股权,套现约7,800万元[16][18][19] - 截至递表前,南粤基金控制的四家投资主体合计持有表决权6.04%,其背后实控人为广州市增城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19]
26岁豪门千金王凯莉首秀!豪掷2.23亿港元掌控港股公司,新城系神秘家族信托浮出水面
金融界· 2025-08-15 10:28
收购交易详情 - 王凯莉通过全资拥有的万疆资本有限公司以2.23亿港元收购中国新零售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75%股份 对应3.6亿股 每股价格0.6189港元 [1] - 收购资金源自Hua Sheng信托对王凯莉的权益分配 该信托为王振华为家族成员设立的家族信托 [3] 收购标的财务状况 - 中国新零售供应链集团过去三个财年收益持续下滑 分别为6660万新加坡元、5560万新加坡元和5550万新加坡元 [5] - 公司同期净亏损逐步收窄 从150万新加坡元降至100万新加坡元 最新财年为80万新加坡元 [5] 王凯莉商业背景 - 2021年获得北京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后取得悉尼大学策略公共关系硕士学位和伦敦大学学院文学硕士学位(数码媒体专业) [3] - 硕士毕业后担任投资控股私人公司Astrum Apex Investments Limited董事 负责物色和评估投资机会 [4] - 2025年2月创办米塔集文化(上海)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 法定代表人王凯莉 公司注册地址位于新城控股上海总部所在地 [5] 家族企业战略布局 - 王晓松自2019年起担任新城控股董事长 负责核心地产业务 王凯莉负责开拓新商业领域 [6] - 兄妹分工模式体现家族多元化战略 王凯莉侧重文化创意和新兴产业 [6] - 王凯莉通过潮玩公司米塔集进入新兴文化消费领域 首家门店设于常州飞龙吾悦广场 [4][5] 行业背景与趋势 - 房地产行业面临调整背景下的多元化战略有助于降低对单一行业依赖 [7] - 新一代企业家家族更注重继承人个人特质和市场环境变化 打破传统继承模式 [7]
英伟达帝国“储君”:黄仁勋的一儿一女
华尔街见闻· 2025-08-09 20:28
家族继承与二代现象 -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子女黄敏珊和黄胜斌在经历非传统职业路径后,现已成为公司战略新兴业务的核心成员[1][3] - 两人分别活跃于仿真软件与机器人业务领域,这是英伟达近年重点培育的赛道[3] - 黄仁勋公开表示不介意公司雇佣员工子女,认为"英二代"的表现甚至可能超越父母[3] 非传统职业背景 - 黄敏珊曾就读于巴黎蓝带厨艺学校,并在LVMH集团工作近四年[5] - 黄胜斌曾在中国台北经营一家名为R&D Cocktail Lab的鸡尾酒吧[7][10] - 两人2019年才开始接触AI领域,共同参加麻省理工学院为期六周的人工智能在线课程[11] 职业发展轨迹 - 黄敏珊2020年以实习生身份加入英伟达市场部,后晋升至负责工业模拟软件的Omniverse部门[12] - 黄胜斌2021年结束酒吧运营,2022年加入英伟达机器人仿真业务[13] - 两人均未涉足公司核心芯片业务,而是专注于未来战略部门[14] 工作风格与表现 - 黄敏珊2023年总收入超100万美元,晋升为高级董事并加入CEO核心团队[17] - 黄敏珊以强势工作作风著称,快速响应邮件并在会议中直言不讳[17] - 黄胜斌则更为低调谦逊,但继承了父亲的管理方式如"五件要事"汇报制度[18][19] 硅谷特殊现象 - 英伟达内部存在多个高管子女任职的情况,形成硅谷罕见的"家族色彩"[15] - 与传统科技巨头如苹果、微软的创始人后代远离家族企业形成对比[3][15] - 黄氏兄妹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台湾已具有较高知名度[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