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业革命
icon
搜索文档
我们这个时代的转折、机遇与风险
36氪· 2025-11-11 09:17
当前时代的机遇 - 当前并非人工智能泡沫时期,而是伟大时代的起点,巨大的发展还在后面 [5] - 时代面临三大机遇:数字革命、中国推动的工业革命后半段、线上社会的形成 [5][7][8] - 未来10-15年将产生新的万亿市值企业,到203x年世界最大企业市值将达到10万亿美元 [8] 数字革命的演进 - 数字革命分为内容数字化、内容上网、人的行为上网三个阶段,无线互联网实现了“人的行为数据”聚合 [6] - 大语言模型是对内容聚合后的知识进行提炼,下一步将出现基于行为数据的“大行为模型”,直接提升人的效率和收益 [6] - 数字革命向线上社会转移只会发生一次,将产生大量新机会 [8] 工业革命与中国的角色 - 工业革命的精髓是规模化生产与销售,英国没做到极致,美国只做到一半,中国将其推向极致 [7] - 未来30年中国海外业务收入可能与中国GDP相当,实现“在海外再造中国” [7] - 从依赖地缘红利转向依靠产缘红利,通过战略选择加入全球化大军 [7] 线上社会的逻辑 - 线下社会逻辑是广告、营销、物流,线上社会逻辑是数据、测量与预测 [8] - 企业只需理解数据,通过精准测量与算法优化调整产品和服务,短剧经济是算法调优的典型例子 [8] - 线上社会不关心用户主观喜好,只关心数据表现 [8] 未来受益企业类型 - 智能服务实现服务规模化,具备专家级、个性化、连续、普惠四个特点 [9] - 中国独特的全球化机会主要依靠制造扩张 [10] - 数字世界需要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沿用4G、5G、6G的老路数 [10] 技术变革的误判风险 - 误判在于认为人工智能是改良现有业务,实际需要革命性、颠覆性创新 [11] - 成功企业可能受“成功者的诅咒”反噬,无法抛开原有成功逻辑 [11] - 人工智能时代应以机器为本,人辅助机器,因为人是效率降低因素 [11] 对世界秩序的误判 - 基于产品贸易的旧秩序正在坍塌,新秩序将基于数字贸易,以GPU、服务器等为核心 [11] - 美国正投入数字货币,硅谷贴近政治是因为新的全球基础设施变革 [11] 科技过热与市场调整 - 科技泡沫很可能在2029年前后重演1929年股灾,因高估未来发展速度 [12] - 每次科技大发展后都有过高预期追捧造成下跌的阶段 [12] - 人工智能带来的大繁荣将由“大灭绝”引发,多数企业淘汰后少数采用未来业务方式的企业繁荣 [12]
如果瓦特出生在清朝,中国会不会成为第一个工业帝国?
伍治坚证据主义· 2025-10-29 16:34
工业革命的制度基础 - 英国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是制度改革,而非单纯的技术突破,制度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3] - 1688年光荣革命后通过的《权利法案》确立议会对财政和立法的主导权,限制君主权力,为制度信任奠定基础[3] - 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政府通过议会担保发行国债,长期国债利率从10%降至4%,反映市场对政府信用高度信任[4] 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 - 资本实现自由流动,1720年南海泡沫事件后出台《泡沫法案》规范股市,到1800年英国出现约1000家股份公司,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首个稳定运作的公开交易市场[5] - 土地通过圈地运动实现私有化和资本化,农业产出率显著提升,为城市工业化提供粮食供给[5] - 劳动力实现市场化,1750年至1850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比从15%升至55%,工人阶层转变为自由雇佣劳动者,工资由市场决定[6] 创新激励与知识产权保护 - 英国在十七世纪通过《垄断法令》建立现代专利制度,发明者享有十四年独占权,十八世纪专利数量从几十件激增至数百件[4] - 瓦特蒸汽机于1769年获得专利,1775年议会将其专利延长至1800年,保障了瓦特与投资人博尔顿的长期合作[4] - 知识通过皇家学会、工匠协会等机构公开传播,瓦特蒸汽机设计图公开发表引发广泛模仿,科学与手工业结合[6] 制度差异导致的国力分化 - 到1850年,英国煤炭产量占全球七成,棉纺织品出口占世界八成,伦敦人口从1700年60万增至1850年230万,人均GDP增长超过六倍[2] - 1820年英国人均GDP约2430美元,是1700年的两倍多,同期法国仅增长40%,清朝几乎原地踏步[6] -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制造业产出已超过清朝与奥斯曼帝国总和,中国纺织业人均产量仅为英国五十分之一[2][7] 政治制度的持续演进 - 英国政治制度具备自我纠错能力,通过1832年、1867年、1884年等一系列改革法案持续扩大选举权,1918年《人民代表法案》赋予所有成年男性和部分女性选举权[11] - 到1928年实现男女平等选举权,1948年取消多重投票制,确立"一人一票"原则,政治参与从资本向劳动延伸[12] - 制度差距通过"复利效应"放大,1500年英国与奥斯曼人均GDP相差不到20%,到1900年差距超过10倍[12]
获得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后的第11天,莫基尔访问北京大学
搜狐财经· 2025-10-27 15:47
学术讲座核心观点 - 工业革命的本质是"实用知识"应用 核心在于技术落地能力而非单纯发明 [2] - 技能供给 制度环境与市场需求相互联动 推动英国经济形成收入提升与技术进步的正反馈循环 [2] - 英国工业革命成为现代经济增长起点的原因在于上述正反馈循环 [2] 对中国科技与经济的评价 - 认为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 [2] - 中国宋朝时期曾是全球最先进 最发达的经济体 这种辉煌有理由重现 [2] - 中国拥有令人惊叹的智力资源与人才储备 并以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国参赛者斩获前三名为例 说明中国在各领域培育人才的能力惊人 [2] 与北京大学的学术交流 - 2015年7月 参加"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资助的第三届量化历史讲习班暨国际年会 探讨大分流及经济增长关键动力 [3] - 2021年12月 在"北京大学高端讲学计划"资助下 于经济学院举办三次线上讲座 就工业革命 知识经济等主题进行交流 [3]
一代官商的体制化死路:当世界首富遭遇民族英雄
虎嗅· 2025-10-16 21:18
全球白银流动与贸易格局 - 16至18世纪,美洲白银持续两个多世纪流入中国,这是全球经济基本规律作用的结果[2] - 中国以其强大的文明向心力和成熟的商品经济,主动吸附全球白银,扮演“完美消费者”与“终极生产者”双重角色[2] - 中国“银本位”货币体系对白银有近乎无限的制度性需求,使其成为全球化白银的“最终目的地”[3] - 中国提供了世界市场上几乎无可替代的顶级奢侈品和日用必需品,如茶叶、瓷器和丝绸[3] - 巨大贸易逆差使得白银作为世界货币必然且持续地流向其最终归宿——中国,这是对统一性文明体系成熟度的“奖励”[5] 中国经济体系与竞争优势 - 中国拥有发达而完备的手工业体系,能稳定供给全球优质商品[6] - 精耕细作的农业和精细化的手工业分工体系是商品供给的支撑[6] - 发达的国内贸易网络确保货物能够“货畅其流”并“货卖天下”[6] - 明清两代政治大一统格局为应对全球化挑战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市场环境[7] - 白银流入是对早已准备就绪的成熟文明体系的“结算报酬”[7] 国家商业主义与贸易体制 - 清朝“广州一口通商”体系是“轻重之术”的全球版实践,将所有对外贸易压缩到广州“十三行”一个端口[9] - 该体制通过控制渠道“通轻重之权”,便于朝廷绝对控制,并以指定代理人“官山海”坐享其利[9] - 行商角色是体制内的“轻重”操盘手,既是全球化弄潮儿,又是王权体制守夜人[9] - 财富源于全球化贸易,但也离不开体制授予的垄断特权,“顶戴”为皇权恩赐也是财富“紧箍”[10] - 当《南京条约》签订,五口开埠通商,十三行垄断制度瓦解,商业帝国便失去存在基础[14] 商业资本与政治权力的冲突 - 存在三种无法调和的逻辑冲突:商业资本逻辑、民族救亡逻辑和专制权力逻辑[22] - 商业资本逻辑核心目标是维持贸易秩序,保全财富与身家,行为模式是斡旋与妥协[22] - 专制权力逻辑旨在维护最高统治,汲取最大利益,不惜以首富为弃子[22] - 世界首富的“忠诚”趋于“商业契约”和“信用体系”,民族英雄的“忠诚”是对“道统”的绝对忠诚[23] - 在鸦片战争历史关头,维护商业流通与坚决阻断毒源两种立场势如水火[23] 个人命运与制度性陷阱 - 伍秉鉴累计向清廷缴纳超过1600万两白银,同时必须承担“无限责任”[13] - 在鸦片战争中,行商首当其冲,被迫支付巨额“赎城费”和战争赔款[13] - 财富被框定在僵化政治经济体制内,未能催生制度创新和产业革命,反而强化旧路径依赖[15] - 当西方完成工业革命,贸易格局改变,白银流向逆转,传统“轻重”体系便崩塌[13][15] - 个人悲剧在于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却买不来自身的独立和安全,最终成为旧体制殉葬者[27][28] 历史启示与体制反思 - 个人杰出无法逃脱体系束缚,无论是世界首富还是民族英雄都无逃于体系束缚[27] - 纯粹的道德英雄主义和依附性商业巨富都无法挽救系统性、体制性的崩溃[28] - 真正的出路在于打破造就“首富”也逼死“英雄”的旧体制本身[29] - 一个良治体制需以法治为基石,将商业资本力量导入国家发展战略轨道,同时设定边界[33] - 理想体制应能兼容“全球化资本逻辑”和“民族国家主权逻辑”,整合商业智慧与道德追求[33]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关于创新与淘汰的真相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15 13:25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克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其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核心理论为“创造性破坏” [2][4] - 经济增长源于创新及旧事物的不断退出,而非单纯依靠更努力地工作,每一次发展都是一次对旧秩序的“清算” [2] - 真正的稳定在于站在新秩序诞生的一边,创新是个人能否活得更好的关键底牌 [3] 创造性破坏理论 - “创造性破坏”指新创新出现导致旧事物被取代的过程,例如蒸汽机取代马车、电力取代油灯、数字相机取代胶卷 [2] - 该理论揭示了经济增长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必须维护创造性破坏背后的机制,否则将陷入停滞 [6] - 创造性破坏会制造冲突,必须以建设性方式管理,否则创新将受到老牌公司和利益集团的阻碍 [6] 个人应对策略 - 生存法则一:从“执行任务”转向“指挥工具”,关键在于能否利用AI等工具将结果放大10倍,而非仅掌握单一技能 [2] - 生存法则二:从“适应变化”转向“驾驭变化”,推动变化的人是那些提出“有没有更好方式”的人,而非仅懂得如何做事 [2] - 生存法则三:关注“什么能力最难被替代”,答案指向整合能力(懂工具、懂场景、懂人性)和迁移能力(能快速跨领域) [2] 信念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任何时期的经济变化都高度依赖于人们的信念和认知,其依赖程度比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的要高 [6] - 在18世纪英国,信念与经济利益通过复杂方式相互作用,形成正向反馈回路,最终催生了工业革命和可持续经济增长 [6] - 理念通过思想市场的激烈竞争而胜出,智识环境的变化对构建现代政体和经济体产生深远影响 [7] 英国经济转型案例 - 1700年至1850年间,英国经济经历深刻变化:人口增加两倍多,城镇人口比例从18%大幅提高至45% [11] - 市场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机会增多,消费模式日益多样化,总产出实现长期增长 [11][13] - 工业革命是这一时期的核心事件,它并非由前期所有事件必然“引发”,但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影响 [14]
A股盘前播报 | AMD(AMD.US)与OpenAI合作带飞股价 黄金资产强势大涨
智通财经网· 2025-10-09 08:32
AMD与OpenAI合作及AI芯片需求 - AMD股价周三收涨11.4%至史上首次突破230美元,最近三日累计大涨43% [1] - OpenAI将部署计算力达6千兆瓦的AMD芯片 [1] - 26位华尔街分析师上调AMD目标价,最高目标价为300美元,预示较当前水平有近30%上涨空间 [1] - 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过去六个月AI计算需求大幅上升,其新一代Blackwell架构芯片需求"非常非常高" [3] 黄金价格走势及预测 - 伦敦现货黄金价格首次突破4000美元整数关口,创历史新高 [2] - 国内多个金饰品牌价格再创新高,多家站上1160元/克 [2] - 高盛将2026年12月黄金价格预测上调至每盎司4900美元,较此前预测的4300美元上调14% [2] 美联储政策动向 - 美联储9月会议纪要显示,多数官员支持年内进一步降息,但在降息速度与幅度上分歧显著 [4] - 若美国政府停摆持续到月底,美联储10月底议息会议将面临数据缺失困境,加大政策不确定性 [4] 国内机构市场观点 - 中信证券认为增量流动性以绝对收益资金为主,市场将回归结构性特征 [7] - 申万宏源看好四季度和跨年行情,认为2026年春季或是阶段高点但非本轮牛市高点 [8] - 东吴证券指出节后指数需重视量价配合,四季度胜负手来自顺周期和低位科技分支 [9] 半导体与AI产业链公司动态 - 芯原股份预计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2.84亿元,单季度收入创公司历史新高,AI订单驱动营收增长 [10][13] - 申万宏源指出芯原股份作为国内芯片定制服务与IP授权领军厂商,受益于芯片设计、定制到量产服务的增长需求 [10] 新能源与前沿技术进展 - 我国研发出可弯折20000次的柔性固态锂电池,兴业证券预计2025年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进程将加速 [11] - 固态电池有望替代现有液态锂电池,并开拓低空、机器人和数据中心等新兴市场 [11] - 我国可控核聚变领域迎来关键进展,中航证券指出聚变堆将撬动万亿蓝海市场,推动中上游环节产业化提速 [12] 其他公司公告摘要 - 长城汽车9月份总销量同比增长23.29% [13] - 博迈科签署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船项目合同,金额约为1.9亿至2.4亿美元 [13] - 华兴源创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过0.9%公司股份,瑞联新材股东拟减持不超过10.08万股 [13]
9月译著联合书单|魑魅魍魉:我们的心魔和怪物的意义
新浪财经· 2025-09-30 12:39
金融科技与交易行业 - 金融市场正经历自动化高频交易(HFT)的深刻变革,电子交易系统以纳秒(十亿分之一秒)为单位执行交易,取代了传统的实体交易大厅 [42] - 高频交易虽然提升了市场效率,但也引发了无休止的速度竞赛,算法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暗战,证券交易所和大银行需思考如何应对并利用这一变革 [42] - 基于对300余位高频交易员、技术供应商、交易所员工和监管者的访谈,该书为理解高频交易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现实影响和未来趋势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42] 科技行业与劳动治理 - 硅谷科技巨头通过设计几十种游戏化机制来调动程序员的积极性,询唤其"游戏玩家主体性",使其自愿投入高强度工作模式 [48] - 这种新的劳动治理模式让工程师通宵修复漏洞、沉迷开发竞争,导致工作与生活边界模糊,陷入高度内卷和身心岌岌可危的状态 [48] - 游戏化设计巧妙地遮掩了资本控制劳动者并榨取超额劳动力的意图,这种模式在未来可能成为常态 [48] 农业与食品科技行业 - 食品科学领域的前沿科技包括食品微生物科技、细胞农业、转基因技术、人造肉、科技大棚和数字农场,旨在为未来提供新的食物解决方案 [69] - 合成化学物质苯胺染料从纺织业潜入食品工业,彻底改变了西方乃至全球的食品体系,引发了关于食品安全和"纯天然食品"迷思的讨论 [77] - 该书通过科技史、社会史与消费文化史的融合,为理解现代食品体系的起源和当下的食品安全焦虑提供了历史视角 [77] 设计行业 - 过去四十年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被视为进步,但其正加剧气候变化和其他物种的灭绝,本身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26] - 行业需要转向一种基于谦逊与共存、具有关系性和包容性的设计之路,借鉴哲学和设计理论来超越以人为中心的范式 [26] - 这种新的设计理念强调所有非人类事物不应被消耗、灭绝或利用,而是应被纳入设计考量 [26] 橡胶与种植园行业 - 20世纪上半叶,美国费尔斯通公司在利比里亚建立庞大橡胶种植园,在美国政府推动下以"发展与进步"之名大规模掠夺土地 [22] - 橡胶带来的暴利使白人管理者和少数利比里亚精英生活优渥,而原住民劳工在种族歧视、劳动剥削与暴力压迫下挣扎求生 [22] - 美国资本重塑了利比里亚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秩序,为其日后社会分裂与内战爆发埋下隐患 [22]
何小鹏:未来的汽车都是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我们的下一代或不用考驾照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9-25 11:03
论坛主旨与行业背景 - 论坛主题为“新格局·新路径”,汇聚全球精英探讨发展机遇 [1] - 中国电动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在11年内从千分之四以下跃升至月度高峰超过60% [3] 汽车行业智能化趋势 - 行业在10年内从普遍不认同转变为广泛相信智能化是汽车的未来 [3] -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化被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引领力量 [3] - 智能化革命将在前三次工业革命基础上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革 [3] 未来出行愿景与技术发展 - 预计未来数年至十几年内汽车将实现全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 [3] - 未来汽车可能与机器人进行技术耦合 [3] - 长期愿景是驾驶技能将不再是下一代必备能力,如同骑马从技能转变为爱好 [3]
何小鹏:AI为代表的智能化,不光是汽车的未来,更是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引领
凤凰网财经· 2025-09-24 19:47
论坛背景 - 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5在广州举行 主题为“新格局·新路径” [1] 公司战略 - 小鹏汽车提出新十年目标是成为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 [3] 行业趋势 - 中国电动汽车新车销量占比从11年前的千分之四不到 提升至去年月高峰的50% 今年达到超过60% [3] - 智能化被广泛认为是汽车的未来 以AI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化被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引领 [3] - 预计数年到十几年后汽车将实现全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 并可能与机器人耦合 [3] - 展望20年后驾驶技能可能不再是必备能力 [3]
英国的工业革命,日本的“勤勉革命”
虎嗅· 2025-09-04 18:57
江户时代农业发展模式 - 农业技术发展依赖人类劳动力增加而非资本投入 劳动力替代家畜资本 使用锹锄等工具 肥料多施反映除草工作增加 农闲期从事副业提高资金收入[2] - 土地利用率上升依靠农民及家人劳动投入量增加 相比中世纪农民劳动时间更长 劳动量更大 具体时间无法实际测定[2] - 农业生产量扩大需通过资本增加实现 依赖家畜大量使用 但日本可耕地开垦程度高 家畜养殖需求与人口耕地扩大需求产生矛盾[6][7] 勤勉革命特征 - 日本经历勤勉革命而非工业革命 人力代替畜力 个人生产率提高但劳动内容变化 属于日本型发展模式[3] - 农民付出长时间高强度劳动 从身份隶属性解放 家庭成为经营主导单位 小农自立形成独立负责体制[11] - 勤劳品质通过世俗家庭关系传承 不具有宗教特征 不同于西欧新教传播方式[14] 社会文化影响 - 江户时代形成勤劳为美德观念 文学作品将勤劳作为第一美德 后半期深入百姓心中 懒惰视为恶习[13] - 高强度劳动带来生活水平提高 衣食住改善 知识水平和娱乐活动进步 大众文化开拓发展[14] - 农民有强烈欲望提高生活水平 劳动回报体现在生活水准逐步提升[14] 工业化关联 - 勤劳品质促进日本工业化 缺乏天然资源背景下 政府和领导者善用农民勤劳品质 平稳度过脆弱工业化初期[15] - 国民勤劳品质是历史发展产物 形成于十七世纪后数百年 日本经历勤勉革命后直接进入工业革命 导致"过劳"现象[15] - 工业化道路选择需考察可耕地与人口比例 日本可耕地与人口比值远低于英国 影响发展模式选择[6][7][9] 经济发展条件 - 英国及西欧拥有促进家畜利用的土地 可耕地面积与人口比值远超日本 支持资本增加型发展[6] - 日本耕地面积持续增加至幕末 可耕地基本开垦完毕 主要用于粮食和工业原料生产[7] - 家畜养殖意味高额支出 边际生产力依靠人力而非畜力提高 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中心 具有节约土地特点[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