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循环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每天都有重磅AI大交易,高盛交易员:市场已经明显“疲了”
美股IPO· 2025-10-29 15:37
AI交易市场动态 - 10月28日英伟达主导超过15项重大合作,涵盖诺基亚10亿美元股权投资以及与微软、OpenAI、礼来、Uber等企业的战略合作[3][5] - 合作公司股价表现各异:诺基亚股价暴涨23%市值增加100亿美元,PayPal上涨4%市值增加30亿美元,CrowdStrike上涨3%市值增加50亿美元,甲骨文股价持平[5][6] - 其他宣布与英伟达合作的公司包括Uber、礼来、Super Micro、Lucid、Palantir、HPE、Zoom、ServiceNow、Flex、Check Point、Pure Storage、思科、Booz Allen、MITRE、ODC和T-Mobile[7][8] 市场表现与指数分化 - 英伟达股价上涨5%单日市值飙升2450亿美元创纪录,微软股价上涨2%市值增加800亿美元[3][9] - 纳斯达克100指数和费城半导体指数均创历史新高[3][9] - 标普500指数虽创新高但内部有398只成分股下跌,创下该指数收于历史高位时下跌个股数量的纪录,等权重标普500指数与市值加权指数出现历史性背离[1][3][10] 市场情绪与核心质疑 - 高盛TMT交易员指出市场对AI交易热潮出现明显疲劳感,密集的交易节奏让参与者感到疲惫[3][10] - 市场怀疑主要集中于“循环投资”问题,即AI生态系统内部企业相互投资和采购,引发对营收可持续性和实际需求真实性的担忧[1][3][9] - 英伟达CEO黄仁勋否认AI泡沫担忧,强调公司通过2026财年产品线累计拥有5000亿美元的营收可见性,但未能完全消除市场疑虑[3][10]
关税不确定性仍存,全球市场何去何从?
第一财经· 2025-10-26 17:08
美股市场前景 - 美股标普500指数在6700点附近持续攀升后陷入震荡,面临10%至15%的深度回调风险[2][5] - 回调风险源于关税不确定性、美国联邦政府关门、银行风险事件、系统型基金及对冲基金仓位高企等因素[5] - 摩根士丹利认为2022年启动的"滚动衰退"已于4月触底,标志着熊市结束和新一轮牛市开启,并曾认为7200点的乐观情景成为可能[3][6] - 长期(12个月及以上)展望仍乐观,预计盈利短期回调后仍有向上空间[5] AI行业投资 - AI相关企业如英伟达、甲骨文、博通等热门股经历三季度大涨后进入震荡盘整[8] - 美国科技行业整体情绪积极,供应商与提供商间的股权投资能加速AI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扩张[8] - 市场关注"资金-产品"闭环的潜在集中度风险,客户集中度既放大交易对手支付风险,也加剧营收增长风险[8] - 预计三季度标普500指数每股收益同比增长8%,"Mag 7"七大科技股净利润同比增长24%,而标普493指数仅增长2%[9] 中国股市策略 - 中国股市表现跑赢发达市场,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兴趣为近年来最高[11] - "Deepseek 时刻"是关键转折点,中国在机器人、生物制药、智能制造、电动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创新集中爆发,获得海外投资者关注[11] - 投资策略建议从"做多港股"切换至"做多A股",因A股对关税等外部冲击的反应相对更小,短期偏好或持续至关税风险解除[11] - 当前市场容错率低,不建议盲目"抄底",需规避估值扩张过快、盈利确定性低的小盘股,聚焦"高质量股票"[3][12] - 机构推荐市场占有率高、生态成熟且资本开支承诺稳定的企业,尤其是技术优势显著、云业务成熟的头部互联网企业[12]
关税不确定性仍存,全球市场何去何从?|华尔街观察
第一财经· 2025-10-26 15:30
全球股市动态 - 多家华尔街投行反馈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兴趣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 [1][6] - 全球流动性牛市持续但10月以来因关税不确定性导致市场震荡 美国标普500指数在6700点附近攀升 [1] - 若未来数周贸易局势未能缓和 标普500指数可能回调10%至15% [1][2] - 摩根士丹利认为2022年启动的滚动衰退已于4月触底 标志着熊市结束和新一轮牛市开启 乐观情景下标普500指数可能达7200点 [1][3] 美股风险与展望 - 美股在10月冲破6700点后持续盘整 关税不确定性 美国联邦政府关门 银行风险事件令投资者紧张 [2] - 系统型基金 散户及对冲基金仓位高企 估值担忧及季节性不利导致拥挤多头及大盘周期性板块出现资金出逃 [2] - 摩根士丹利首席美股策略师威尔逊表示若关税问题拖延至11月后 可能出现10%至15%的深度调整 [2] - 长期12个月及以上展望仍乐观 认为盈利短期回调后仍有向上空间 [2] AI行业投资分析 - AI相关企业如英伟达 甲骨文 博通等热门股近期回调 市场关注循环投资潜在风险 [4] - 资本开支大潮下存在资金产品闭环的集中度风险 供应商通过股权投资为客户运营提供资金 [4] - 美国科技行业整体情绪积极 资金将驱动产能与基建升级 供应商与提供商间的股权投资能支持行业快速产能扩张 [4] - 较高的客户集中度既放大交易对手支付风险 也加剧营收增长风险 营收增长最终取决于AI商业化成功 [4] 美股盈利预期 - 机构预计三季度标普500指数每股收益EPS同比增长8% 销售额同比增长4% [5] - 七大科技股Mag 7预计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4% 而标普493指数剔除七大科技股仅增长2% [5] - 尽管4月关税不确定性期间三季度盈利预期被下调 但财报季前数周预期未进一步下修 表明企业认为当前盈利预期已充分反映风险 [5] 中国股市投资策略 - Deepseek时刻是关键转折点 中国在机器人 生物制药 智能制造 电动汽车 自动驾驶等领域创新集中爆发 [6] - 4月以来即便关税战再次升级 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科技创新的信心未丧失 但短期可能以观望为主 不急于抄底 [6] - 摩根士丹利建议投资策略从做多港股切换至做多A股 因A股对外部冲击的反应相对更小 短期做多A股的偏好或持续至关税风险解除 [6] - 当前市场容错率低 需规避估值扩张过快 盈利确定性低的小盘股 聚焦高质量股票 [1][6] AI产业链标的推荐 - 核心推荐方向是市场占有率高 生态成熟且资本开支承诺稳定的企业 [7] - 尤其是个别技术优势显著 云业务成熟的头部互联网企业 其护城河将随持续投入进一步巩固 [7]
“看,皇帝没穿衣服”!对冲基金经理:万亿美元的AI投入,赚得回来吗?
华尔街见闻· 2025-10-16 21:36
AI数据中心投资回报分析 - 未来3-5年AI数据中心建设需要万亿美元级别投资,而美国国防部年度预算仅为1万亿美元[1] - 要实现10%的资本回报率需要1-2万亿美元营收,获得良好回报需要3-4万亿美元营收[1] - 今年数据中心建设投入约4000亿美元,假设设备折旧周期3-4年,需要约1万亿美元营收才能收支平衡[7][8] - 当前整个AI行业年收入约150-200亿美元,需要30倍增长才能达到收支平衡所需的5000亿美元营收目标[10] AI商业模式缺陷 - AI产品如ChatGPT/Gemini/Claude高度可替代,用户无忠诚度,免费版已足够使用[1] - 价格战将导致利润率降至仅高于能源成本1%,无利润空间[1][17] - LLM技术进步迅速,免费版将永远"好用",无人愿意付费[1][14] - 即使出现AI医生/税务师等专业应用,也将有10种免费选项可供选择[1][14] AI投资泡沫与历史类比 - 当前AI循环交易类似2000年电信泡沫,Lucent/Nortel通过供应商融资制造假收入[2] - Meta/Microsoft等通过股权/租赁数据中心方式,为PE/VC制造"安全"资产假象[2][19] - 类似于横贯大陆铁路投资,所有资本周期阶段都可能经历多次失败[5][18] - 私募股权领域人士承认拥有价值数十亿美元的AI资产但认为它们毫无价值[5][35] 行业巨头投资动机 - 谷歌、Meta等公司面临生存危机,必须投资AI以免业务被颠覆[26] - 谷歌搜索业务面临挑战,Meta的Instagram输给TikTok,传统业务模式受到威胁[26] - 亚马逊和苹果相对谨慎,未大规模投入AI建设[28] - 投资行为类似pets.com泡沫时期,贝佐斯曾是pets.com最大投资者[29] 技术更新与资产贬值风险 - 数据中心设备快速折旧,建筑物本身几乎一文不值[7] - 技术变革导致现有数据中心过时,有运营三年就关闭的案例[7] - 冷却系统等技术进步可能使现有投资在五年后变得过时[21] - 长期租赁合同存在违约风险,企业可能通过法律手段摆脱困境[21] 市场参与者行为分析 - 内部人士普遍认为AI投资疯狂但不敢公开表达,担心被解雇或被视为缺乏远见[35][39] - 出现土地投机行为,投资者购买天然气设施旁土地希望转售给科技公司建数据中心[5][41] - 散户投资者配置60%英伟达和40%比特币,部分使用3倍杠杆产品[44] - 英伟达市值增长受益于被动资金流入,但AI取代工作岗位可能导致资金流出[45]
“看,皇帝没穿衣服”!对冲基金经理:万亿美元的AI投入,赚得回来吗?
美股IPO· 2025-10-15 20:32
AI数据中心投资回报分析 - 未来3-5年AI数据中心建设需要万亿美元级别投资 而美国国防部年度预算仅1万亿美元 [1][2] - 要实现10%的资本回报率需要1-2万亿美元营收 要获得良好回报需要3-4万亿美元营收 [2][4] - 今年数据中心建设投入约4000亿美元 但整个AI行业年收入仅150-200亿美元 需要30倍增长才能达到收支平衡 [9][10] AI商业模式缺陷 - AI应用如ChatGPT/Gemini/Claude高度可替代 用户无忠诚度 免费版已足够满足需求 [2][14] - 价格战将导致利润率降至仅高于能源成本1% 无利润空间 [2][4] - 即使出现AI医生/税务师等专业应用 也将有10种免费选项可供选择 [2][14] 循环交易与财务风险 - 当前Meta/Microsoft等通过股权/租赁数据中心制造"安全"资产 实际为PE/VC掩护 [1][2] - 类似于2000年电信泡沫时期的供应商融资/租赁手段 制造虚假收入 [2][22] - 所谓的"循环交易"营收是虚假的 同样的资金不断循环以诱骗华尔街投入更多资金 [4][23] 行业内部人士观点 - 私募股权投资领域人士承认拥有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数据中心资产但认为它们毫无价值 [6][35] - 数据中心公司CEO和风险投资家普遍认为当前投资模式不可持续 但不敢公开表达 [35][36] - 内部人士认为投入越多资金损失越大 缺乏规模效益 数字根本行不通 [35][36] 历史类比与周期比较 - 当前AI投资热与2000年电信泡沫高度相似 Lucent/Nortel曾使用类似供应商融资手段 [2][22] - 类似于横贯大陆铁路建设 所有投资人在资本周期各阶段都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17][18] - 与pets.com等互联网泡沫案例类似 当前看涨论据听起来合理但实际不可行 [28][29] 技术折旧与资产价值 - AI数据中心设备折旧周期仅3-4年 技术快速迭代导致现有设施迅速过时 [8][9] - 数据中心建筑物本身几乎一文不值 冷却系统等技术变革导致资产快速贬值 [8][20] - 五年后技术变化可能导致现有数据中心无法适应新需求 投资面临大幅减记风险 [18][20] 市场竞争格局 - 亚马逊和苹果在AI数据中心建设上投入较少 表明这些公司认为AI对自身业务非关键 [27] - 谷歌和Meta等公司被迫大量投资AI 因为其核心业务面临被颠覆风险 [25] - 超大规模企业拥有强大现金流和借贷能力 但投资回报前景不明 [17][25]
“看,皇帝没穿衣服”!对冲基金经理:万亿美元的AI投入,赚得回来吗?
华尔街见闻· 2025-10-15 19:29
AI数据中心投资回报分析 - 未来3-5年AI数据中心建设需要万亿美元级别投资,而美国国防部年度预算仅为1万亿美元[1] - 要实现10%的资本回报率需要1-2万亿美元营收,要获得良好回报需要3-4万亿美元营收[1] - 今年数据中心建设投入约4000亿美元,假设设备折旧周期3-4年,需要约1万亿美元营收才能收支平衡[6][7][8] - 目前整个AI行业年收入约150-200亿美元,需要30倍增长才能达到收支平衡所需的5000亿美元营收[9] AI商业模式缺陷 - AI服务如ChatGPT/Gemini/Claude高度可替代,用户无忠诚度,免费版已足够使用[1] - 价格战将导致利润率降至仅高于能源成本1%,无利润空间[1][16] - 大型语言模型进步快速,免费版本将永远"好用",无人愿意付费[13] - 即使出现AI医生/税务师等专业应用,也将有10种免费选项可供选择[1][13] 与历史泡沫对比 - 当前AI循环交易类似于2000年电信泡沫,Lucent/Nortel通过供应商融资制造假收入[2][21] - Meta/Microsoft等通过股权/租赁数据中心,实际为私募股权/风险投资掩护,制造"安全"资产假象[2][18] - 循环投资本质是数字造假,同样资金不断循环以诱骗华尔街投入更多资金[4][22] - 类似横贯大陆铁路投资历史,所有资本周期参与者都经历了多次失败[4][17] 行业内部人士观点 - 私募股权领域人士透露拥有价值数十亿美元的AI资产但认为它们毫无价值[4][32] - 数据中心公司CEO、芯片设计人员、风险投资家等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投资模式不可持续[32] - 行业内部普遍认为AI投资疯狂但不敢公开表达,担心被解雇或被视为缺乏远见[33][34] - 即使收入从150亿美元增长到500亿美元,仍然无法实现投资回报[35] 市场参与行为分析 - 英伟达成为4万亿美元市值公司主要受益于被动资金流入,每流入1美元英伟达获得8美分[39] - 个人投资者创建有限责任公司购买天然气设施旁土地,转售给科技公司建设数据中心[36] - 投资者组合配置出现60%英伟达和40%比特币的极端情况,部分使用3倍杠杆获取更高收益[38] - 如果AI真正取代工作岗位,被动资金流入将转为流出,对英伟达造成压力[39]
巨头深度绑定 AI闭环隐现
北京商报· 2025-10-09 22:11
xAI融资与英伟达投资 - 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完成总额高达200亿美元的融资,其中英伟达投资20亿美元[1][3] - 本轮融资包含约75亿美元的股权部分和最高达125亿美元的债务部分,英伟达以股权投资形式参与[3] - xAI每月消耗现金的速度约为10亿美元,公司估值达到240亿至260亿美元左右[3] - 马斯克确认xAI游戏工作室将于2026年底前发布一款AI生成游戏[3] 英伟达近期投资动态 - 英伟达近期频繁进行大规模投资,包括以50亿美元收购英特尔超过4%的股权,以及宣布将向OpenAI投资最多1000亿美元[4] - 英伟达与CoreWeave签署了初始价值为63亿美元的新订单[4] - 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对xAI等新一代AI公司的投资感到兴奋,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投入更多钱”[3][4] AMD与OpenAI战略合作 - AMD与OpenAI达成一项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未来数年内部署总计6GW的AMD Instinct系列GPU算力,合作规模预计达数百亿美元[5] - 1GW算力的部署成本高达175亿美元左右,6GW算力规模相当于全球TOP500超级计算机总算力的3倍[5] - AMD已向OpenAI授予可购买最多1.6亿股普通股的认股权证,若完全行权,OpenAI将持有AMD约10%的股份[5] - 合作宣布后,AMD股价连续三个交易日上涨,三日累计上涨达43%,总市值达3823亿美元[4][6] 行业合作模式与市场影响 - OpenAI同时与英伟达和AMD达成大规模合作,构建了多元化的算力版图,单一供应商依赖度大幅降低[6] - 华尔街机构迅速上调对AMD的预期,已有26位分析师密集上调目标价,美银证券将目标价从200美元上调至250美元[6] - 有分析认为,OpenAI与AMD的合作中存在“循环投资”模式,OpenAI持有的AMD认股权证可能被用于支付芯片采购账单[7] - 科技行业正经历“根本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由真实需求驱动[8]
Coreweave CEO反驳“AI闭环”:大公司都在砸基建,哪来的循环,这都是需求
美股IPO· 2025-10-09 12:48
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动态 - 科技行业正经历真实需求驱动的根本性基础设施建设,全球最大科技公司如Meta、微软、亚马逊、谷歌正在大举采购基础设施以服务客户 [1][2][8] - 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合作伙伴关系是常见动态,因为各方试图为消费者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1][2][8] - 市场的根本驱动力被描述为巨大,关于循环投资的质疑被认为是暂时的论调 [2][9] CoreWeave公司重大合同与市场地位 - CoreWeave近期与OpenAI、Meta、英伟达签署了总价值超过430亿美元的重大合同 [3] - 与OpenAI的合作协议扩大65亿美元,使合同总额达到224亿美元,与Meta签署了142亿美元的协议,与英伟达的订单价值至少63亿美元 [6] - 根据与英伟达的最新协议,英伟达有义务购买剩余未售产能,合约期至2032年4月 [6] - 公司于2024年3月上市,成为2021年以来美国最大的科技IPO,成功募资15亿美元,股价自上市以来已飙升超过200% [3] 华尔街质疑与CEO回应 - CoreWeave签署的一系列重磅合同引发了华尔街对循环投资的担忧,即资金在公司间来回流转形成过度循环的投资模式 [4][6][7] - 公司首席执行官强烈反驳这种担忧,称循环投资的说法根本有缺陷 [4] - 首席执行官强调科技公司购买基础设施是基于真实客户需求,这没什么循环的,当前的交易代表根本性的基础设施建设 [8]
OpenAI投大单,AMD两天狂涨27%!“循环投资”引担忧
搜狐财经· 2025-10-08 16:52
AMD与OpenAI合作 - AMD与OpenAI签署多代际、6吉瓦AMD Instinct GPU供应协议,是全球已知规模最大的单一AI芯片采购合作之一 [3] - 首批1吉瓦算力将采用AMD Instinct MI450系列GPU,计划2026年下半年启动部署 [3] - 协议预计将为AMD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新增收入 [3][5] - AMD向OpenAI授予可认购高达1.6亿股AMD普通股的认股权证,约相当于AMD当前总股本的10% [5] - 认股权证的行权条件与AMD未来股价表现挂钩,其中一档要求股价达到600美元,而最新股价为211.51美元 [5] - 合作宣布后,AMD股价两日累计上涨27.5%,市值站上3400亿美元 [4] OpenAI与其他科技巨头的合作 - OpenAI与甲骨文签署超大规模合同,将在未来五年内向甲骨文采购价值3000亿美元的云计算算力服务 [6] - OpenAI宣布与博通联合研发定制芯片,预计采购金额巨大 [6] - OpenAI和英伟达签订意向书,计划部署规模至少达10吉瓦的AI数据中心基础设施 [6] - 依据协议,英伟达承诺向OpenAI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作为回报将获得OpenAI股权 [6] - 与甲骨文的合作消息披露后,甲骨文股价当日暴涨36% [6] - 与博通合作消息影响下,博通股价放量暴涨逾9% [6] 英伟达的投资活动 - 英伟达斥资超9亿美元,采用"现金+股票"组合方式收购AI硬件初创公司Enfabrica核心技术及部分团队 [6] - 英伟达宣布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并计划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个人计算产品上展开联合开发 [7] - 消息传出后,英特尔股价跳空放量飙涨22.77%,英伟达股价上涨3.49% [8] - 英伟达将作为重要股权投资方参与马斯克xAI公司高达200亿美元的融资,出资额或高达20亿美元 [10] - xAI整轮融资的结构与采购英伟达GPU的计划深度绑定 [10] 行业动态与市场反应 - 科技巨头间的巨额投资、入股、给订单被部分投资者形容为"循环投资",可能人为吹大美股泡沫 [10] - 甲骨文上一财季服务器租赁录得收入9亿美元、毛利1.25亿美元,毛利率14%,远低于其传统软件业务约70%的整体毛利率 [11] - 甲骨文因小批量租赁英伟达新版Blackwell架构芯片,上一财季亏损近1亿美元 [11] - 摩根士丹利指出,甲骨文第一财季4550亿美元的待履约订单中,仅约10%会在未来12个月内确认为收入,且客户集中度上升带来风险 [12] - 花旗策略师指出,投资者欲从创纪录涨势中套现,令美国科技股风险加剧 [13] - 野村警告市场已积累显著下行风险,投资者过度看涨,且科技巨头间的"循环投资"模式令人担忧 [13]
华尔街的科技神话:“循环投资”和“循环控股”成就第一美股
搜狐财经· 2025-09-30 08:07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一个关于OpenAI、甲骨文和英伟达之间千亿美元循环投资的科技新闻段子,引出了对“循环投资”与“循环交易”这两种金融现象的深入剖析 [1][2][3] - 核心论点为,OpenAI、甲骨文、英伟达三巨头间的资本流动构成了一个“需求-基建-供应”的战略协同循环,这是一种以创造真实生产力为目的的循环投资 [3][15][18] - 文章进一步区分了循环投资与作为财务欺诈手段的“循环交易”,并指出大规模循环投资可能潜藏估值泡沫风险,其与循环交易的关键区别在于目的是创造价值还是制造假象 [4][6][18] - 最终将话题延伸至华尔街的资本运作体系,阐述其通过证券化、风险定价和杠杆等工具,构建了一部兼具价值创造和价值掠夺能力的“资本转化与放大器” [20][23][24] 三家公司交易关系 - 交易关系的起点是OpenAI对算力的巨额需求,其与甲骨文签订了金额约3000亿美元的多年云服务合同,以购买云计算资源和数据中心容量 [2][3] - 作为基础设施提供方,甲骨文为履行合同需要采购海量硬件,因此必然向英伟达进行大规模采购,但具体金额未明确披露 [2][3] - 英伟达则对OpenAI进行了最高1000亿美元的战略投资,部分为现金入股,部分用于支持OpenAI向英伟达采购芯片,从而巩固客户关系并带动甲骨文等云厂商的持续采购 [2][3][18] - 这三笔关键交易形成了一个“需求(OpenAI)→ 基础设施(甲骨文)→ 核心硬件(英伟达)→ 再反哺需求(OpenAI)”的强化循环 [3][15] 循环投资与循环交易辨析 - 循环投资被描述为一种“阳谋”,是商业伙伴间为了把蛋糕做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而进行的相互投资,资金流向真实业务以创造价值 [6][15][18] - 循环交易则被比喻为“阴谋”,是一种会计操作手段,企业间通过虚构或偏离公允价值的交易来回倒手资金,目的是虚增收入和估值,进行财富掠夺而非创造 [4][6][7][18] - 两者根本区别在于目的和实质:循环投资旨在加速技术进步和生态建设(如AI产业),资金转化为云计算资源、GPU芯片等真实生产力 [15][18];循环交易则旨在制造虚假繁荣,资金空转,著名案例如安然公司的财务造假 [17][18] - 文章指出,大规模循环投资可能演变为风险,如果关联公司间以显著高于市场公允价值的价格交易,或失去真实业务支撑纯粹为了财务目的“刷单”,则可能滑向循环交易的灰色地带 [18] 华尔街资本运作模式 - 华尔街的核心能力在于证券化,即将能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如收费公路收益权)转化为标准化、可交易的证券,从而动员全球零散资本投入大型项目 [20][24] - 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和模型(如期货、期权、CDS)构建“风险定价”机器,试图精准评估并引导资本流向最具潜力的领域(如AI算力循环),优化全球资源配置 [20][21][22] - 杠杆是关键的放大器,通过借贷用少量自有资本撬动巨额外部资金,既能加速产业扩张,也可能导致骗局膨胀和系统性风险 [23][24] - 华尔街通过其全球网络(投行、交易所、基金)和信息优势,始终处于交易核心,充当中间人并收取各类费用,构建了一套同时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掠夺的体系 [23][24] 行业影响与潜在风险 - 三巨头的深度绑定极大地抬高了AI行业的竞争门槛,算力、资本和能源成为核心要素,中小型创业者更难参与核心基础设施的竞争 [5] - 这种模式可能推高参与各方的账面收入和估值,形成“价值确认”循环,但若未来AI应用需求不及预期,可能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投资回报不及预期 [5][18] - 文章提及存在华尔街分析师质疑三者交易存在“循环交易”嫌疑,但目前仅为质疑,尚未有实锤证据 [19] - 这种紧密的产业联盟模式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其最终能否创造出真实的商业价值和盈利,仍需接受市场检验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