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报行合一
icon
搜索文档
资源腾挪渠道重构 上半年保险业加速“瘦身”
中国经营报· 2025-07-31 16:53
保险业渠道变革现状 - 近一周内监管批复同意11家保险公司撤销42家分支机构,包括14家支公司和28个营销服务部 [1] - 2024年上半年行业裁撤超1200家分支机构,新设仅180余家,机构数量呈现明显收缩态势 [2] - 人身险公司撤销分支机构占比达80%,财产险公司占20%,被撤机构多集中于县域及三四线城市 [2] 渠道变革驱动因素 - 监管导向变化与"报行合一"政策压缩低效机构补贴空间,传统"人海战术+手续费刺激"模式难以为继 [3] - 客户需求从产品推动转向价值服务,传统粗放型网点难以支撑精细化经营转型 [3] - 数字化投保、线上服务等技术替代效率提升,推动保险公司向轻资产、平台化方向调整 [3] - 三四线城市网点年均运营成本超百万元,保费收入难覆盖支出 [3] 数字化转型进展 - 2024年线上购保险率从2023年73%升至78%,线下购保险率从85%降至79% [4] - 视频理赔、AI核保等数字化服务渗透率持续突破,降低对线下分支机构的依赖 [4] - 监管部门推动清理虚挂人力、低效机构,鼓励中小公司合并裁撤低产能分支机构 [4][5] 保险公司渠道转型举措 - 中国人寿部署"稳步推动销售渠道转型升级,重塑渠道战略定位" [6] - 工银安盛人寿提出"实施渠道转型破局",应对营销渠道市场格局变化 [6] - 东吴人寿强调"以渠道转型发展增强抗周期韧性" [6] - 国宝人寿指出个险渠道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 [6] 渠道转型五大趋势 - 从人力核心向多元渠道协同融合过渡,实现平台化、集约化运营 [8] - 精细化运营驱动价值增长,注重客户获取、服务及终身价值提升 [8] - 科技赋能成为核心,通过大数据、AI等技术实现渠道数字化、智能化 [8] - 代理人队伍从数量扩张转向专业能力建设,解决高流失、低产能问题 [8] - 从销售导向转为客户导向,围绕客户生命周期构建价值闭环 [8]
连续6年下滑!保险中介机构持续减员 有何生存之道?
国际金融报· 2025-07-31 01:53
保险中介机构清退潮仍在继续。 7月29日,吉林市金融监管局发布消息称,2025年以来,该局持续优化保险中介市场,扎实推进清虚提 质工作。截至6月末,吉林全省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已注销62家。其中,省级分支机构4家,其他分支机构 58家,机构总数量较年初下降11.7%。 放眼全国,自2019年以来,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数量已连续6年下滑。在业内人士看来,曾经粗放的经营 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监管趋严叠加马太效应加剧,保险中介机构若不能精耕细作、走专业化道路,恐难 有立足之地。 中介机构加速淘汰 一直以来,保险中介机构都是我国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行业贡献了超八成的保费收入。 但正是如此庞大的规模,隐藏着各种乱象。从监管披露的罚单中可以看出,编制虚假财务与业务数据、 利用业务便利为其他机构或者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未开立独立的佣金收取账户、未按规定制作并出示 客户告知书等问题屡禁不止。 针对沉疴顽疾,监管部门近年来多次推动开展保险中介"清虚提质"行动,下大力气改革保险销售体系。 2024年7月,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对保险中介市场开 展"清虚、规范、提质"行动,依法清理退出一批保险 ...
连续6年下滑!保险中介机构持续减员,有何生存之道?
国际金融报· 2025-07-30 23:45
保险中介机构清退潮仍在继续。 7月29日,吉林市金融监管局发布消息称,2025年以来,该局持续优化保险中介市场,扎实推进清 虚提质工作。截至6月末,吉林全省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已注销62家。其中,省级分支机构4家,其他分支 机构58家,机构总数量较年初下降11.7%。 放眼全国,自2019年以来,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数量已连续6年下滑。在业内人士看来,曾经粗放的 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监管趋严叠加马太效应加剧,保险中介机构若不能精耕细作、走专业化道路, 恐难有立足之地。 中介机构加速淘汰 一直以来,保险中介机构都是我国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行业贡献了超八成的保费收入。 但正是如此庞大的规模,隐藏着各种乱象。从监管披露的罚单中可以看出,编制虚假财务与业务数 据、利用业务便利为其他机构或者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未开立独立的佣金收取账户、未按规定制作并 出示客户告知书等问题屡禁不止。 针对沉疴顽疾,监管部门近年来多次推动开展保险中介"清虚提质"行动,下大力气改革保险销售体 系。 2024年7月,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对保险中介市 场开展"清虚、规范、提质"行动,依法清理退出一批保 ...
中国财险(02328):纯财险标的,龙头优势稳固,增长潜力可期
华西证券· 2025-07-28 20: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5][9][10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财险作为国内财险龙头,凭借车险成本管控壁垒、新能源车险领先优势、非车险政策弹性,有望持续领跑行业 [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国内财险龙头 - 公司保费和盈利稳居行业第一:中国财险是国内历史悠久、业务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大型国有财产保险公司,截至2024年末保费收入市占率达37.5%,净利润占行业总净利润比例达47.3%,近15年综合成本率稳定低于100%,规模及品牌优势突出 [16][19][20] - 国资背景强大,股东结构稳定:截至2024年末,公司前四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达76.06%,中国人保为第一大股东兼控股股东,中国财政部为实际控制人 [32] - 利润结构清晰,承保与投资双轮驱动:财险盈利主要由承保和投资两部分组成,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321.73亿元,同比+30.9%,投资贡献主要利润 [35] - 偿付能力充足,分红保持稳定:2024年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32.6%,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11.0%,远高于监管标准;2011 - 2024年公司现金分红CAGR=12.8%,年均股利支付率平均值达36.5% [42][43] 2. 业务:财险稳健发展,投资具备韧性 - 承保端:车险优势突出,非车险潜力较大 - 车险业务:保费和承保盈利均保持行业绝对领先,2024年人保车险原保费收入达2,974亿元,占财险总保费的55%,承保利润92.85亿元;车险业务龙头地位稳固,2024年市占率达32.1%,平均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6.8%;新能源车险成为车险增量市场的主力,2024年中国财险新能源汽车保险承保数量同比+57.3%至1159万辆,保费收入同比+58.7%至509亿元,今年有望实现承保盈利 [46][48][49][61][65][66] - 非车险业务:保费核心增长极,承保利润有望改善,2024年非车险保费收入占比达45%,长期承保亏损,2024年承保亏损35.72亿元;意健险和农险为前两大险种,贡献主要保费和利润;随着非车险“报行合一”正式推行,公司非车险综合成本率或将持续改善 [72][77][89][90] - 投资端:规模稳步增长,收益波动较小:公司投资资产逐年稳定增长,以固收投资为主,总投资收益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水平 [92][95] 3.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车险保险服务收入增速分别为4.6%/4.8%/5.0%,非车险保险服务收入增速分别为5.0%/5.1%/5.1%,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6%/5.4%/5.2%,保险服务费用增速分别为4.5%/4.6%/4.8%;预计2025 - 2027年保险服务收入分别为5,083/ 5,334/ 5,60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3/ 414/ 449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72/ 1.86/ 2.02元/股;2025年7月28日收盘价对应PB分别为1.22/ 1.15/ 1.09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100][104]
金融业也反“内卷”,首先抵制恶性价格战
南方都市报· 2025-07-28 07:13
平安银行反内卷行动 - 公司召开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暨反"内卷式"竞争宣导会议 部署业务发展规划并推进反内卷工作 会后组织2000多名员工签署反内卷承诺书 但相关公众号消息很快被删除 [3] - 一季度营收337.09亿 同比减少13.1% 净利润140.96亿 同比减少5.6% 总资产5.78万亿 较去年底微增0.1% [3] - 党委书记冀光恒强调上半年推进零售转型等六大重点工作 并在战略梳理 风险化解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提出"降本增效 增收节支"为高频词 [3][4] 金融行业反内卷趋势 - 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建立"1+3+N"制度体系整治内卷 包括负面清单 自律公约等 利率 银团贷款等专业委员会达成抵制恶性竞争共识 [5] - 广东金融监管局明确反对内卷式竞争 印发负面清单 指导制定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 [5] - 福建省发布银保自律公约 要求不得开展虚列佣金等违规活动 安徽省发布联合倡议书 抵制恶性价格战 虚假宣传等行为 [6] 保险业报行合一政策影响 - 车险 寿险领域已实施"报行合一" 正向非车险推广 银保渠道平均佣金水平下降30% 费用管理精细化程度提高 [8] - 政策短期或导致从业人员收益下滑 长期有助于险企防范费差损风险 倒逼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革新 [8] - 平安人寿董事长杨铮认为严格执行政策对遏制费差损 提升经营效益和控制风险有益 [8] 银行业盈利压力与应对 - 招商银行一季度营收837.51亿 同比下降3.09% 净利润372.86亿 同比下降2.08% 净息差降至1.91% 不良贷款率微降至0.94% [9] - 行业净息差一季度降至1.43% 首次低于不良贷款率1.51% 招行行长王良指出净息差需覆盖信用 运营和资本成本 [9] - 公司提出国际化转型 多元化经营 特色服务和人工智能应用等应对策略 [10] 反内卷争议与挑战 - 部分从业者认为手续费等问题仅是表象 产品服务高度同质化才是根本 需避免治标不治本 [10] - 市场化竞争与内卷式竞争的边界模糊 过多价格干预可能破坏市场规则 导致格局固化 [10] - 深圳金融监管部门暂未明确表态反内卷 当地银行业总资产13.57万亿 同比增长1.37% 保险业总资产7.3万亿 居全国第二 [7]
“退潮”的保险经代:销售套利空间消失 差异化壁垒待造
中国证券报· 2025-07-25 05:10
经代市场现状 - 经代渠道面临"报行合一"政策冲击,佣金降幅普遍超过50%,机构盈利困难,人才流失严重,部分小型经代公司退出市场 [2][3] - 行业头部效应明显,明亚、大童、英大等头部经代公司及科技公司旗下经代平台进一步壮大,区域性小经代公司因佣金骤降和合规成本上升被迫退出 [3][4] - 经代市场主体数量减少,行业从粗放式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资本驱动模式失效 [4] 盈利模式挑战 - 经代公司传统依赖费差收益的模式被击穿,"报行合一"压缩销售套利空间,新单和续期手续费降幅达50% [4][6] - 部分经代机构未能帮助险企降低营销成本,反而推高中小寿险公司业务成本,与"产销分离"初衷背离 [5] - 人身险产品转型加剧经代渠道同质化和脆弱性,分红险等产品因收益不确定性和高理解门槛导致销售难度加大 [6][7] 行业转型方向 - 经代渠道从比拼产品性价比转向提供附加价值,注重专业服务能力整合,如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 [8][9] - 行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牌照价值暴跌,经营模式从单纯卖产品转向综合解决方案 [8] - 未来经代渠道将经历"规模萎缩—价值回归—精英化"三阶段洗牌,形成差异化壁垒的精品经代将胜出 [9] 政策与监管影响 - "报行合一"政策全面落地后,经代渠道首年佣金下降,机构裁员、降薪现象普遍,行业进入"冰河期" [2][3] - 建议对中介公司实施分级分类监管,保留中小型中介政策空间以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9]
金融业出拳整治“内卷式”竞争,价格恶战首当其冲
南方都市报· 2025-07-24 18:56
平安银行动态 - 公司召开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暨反"内卷式"竞争宣导会议 部署业务发展规划并推进全员签署承诺书 涉及2000多名员工 [2] - 一季度营收337.09亿同比减少13_1% 净利润140_96亿同比减少5_6% 总资产5_78万亿较去年底微增0_1% [2] - 行长冀光恒强调上半年推进零售转型 对公补位等六大重点工作 并取得战略梳理 风险化解等阶段性成果 [2] - 公司近年推进组织架构改革和战略调整 重点包括优化选拔机制与降本增效 [3] 金融行业反内卷趋势 - 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建立"1+3+N"反内卷制度体系 涵盖负面清单 自律公约等 聚焦利率 银团贷款等领域 [4] - 广东金融监管局明确反对内卷式竞争 印发负面清单并指导制定自律公约 [4] - 福建发布银保自律公约 禁止虚列佣金等行为 安徽联合倡议抵制恶性价格战和虚假宣传 [5] - 深圳银行业总资产13_57万亿居全国第三 保险业保费收入1958_2亿同比增9_5% 但当地暂未明确反内卷政策 [5] 行业应对措施与成效 - 车险 寿险领域实施"报行合一"政策 银保渠道佣金平均降30% 费用管理精细化 [6] - 政策短期或致从业人员收益下滑 长期有助于险企防范费差损并推动产品服务创新 [6] - 招商银行一季度营收837_51亿同比降3_09% 净利润372_86亿同比降2_08% 净息差降至1_91% [7] - 银行业净息差与不良贷款率首次倒挂(1_43% vs 1_51%) 招行行长提出国际化 多元化等应对策略 [7] 争议与挑战 - 部分从业者认为同质化是内卷根源 需警惕价格干预破坏市场规则或导致格局固化 [8] - 市场化竞争与内卷边界需审慎评估 手续费博弈等仅为表象 [8]
3家上市险企上半年保费收入近4200亿元 银保渠道价值贡献提升
证券日报· 2025-07-24 00:50
行业整体表现 - 3家险企上半年合计保费收入4199.29亿元 同比增长10.4% [1][2] - 行业前5个月保费收入30602亿元 同比增长3.8% 其中财险公司保费7805亿元(增5.2%) 人身险公司保费22797亿元(增3.3%) [2] - 寿险保费18735亿元(增3.9%)是人身险主要驱动力 但部分险企增速放缓反映市场竞争加剧 [2][3] 公司具体数据 - 新华保险保费1212.62亿元(增23%) 增速领先同业 [2] - 中国太保保费2820.08亿元 其中太保寿险1680.09亿元(增9.7%) 财险1139.99亿元(增0.9%) [2] - 众安在线保费166.59亿元(增9.3%) [2] 渠道动态 - 银保渠道成为增长主力 太保寿险银保保费370.53亿元(增74.6%) 新保业务252.87亿元(增90.2%) [4] - 政策调整("报行合一"和取消"1+3"限制)促使银保渠道价值贡献扩大 头部险企优势凸显 [4][5] - 银行渠道整合资源扩大销售规模 产品选择增多增强市场活力 [4] 未来趋势 - 低利率环境下储蓄险需求旺盛 头部险企市场份额提升路径清晰 [5] - 预定利率或下调25个基点以上 新产品收益率降低可能放缓保费增速 [5] - 行业需优化产品结构 开发高附加值服务 加强成本控制与科技投入 [5]
个险跌倒,银保吃饱?上市寿险半年报前瞻:银保扛起增长大旗!
搜狐财经· 2025-07-23 20:25
随着年中业绩披露窗口临近,上市寿险公司上半年将交出怎样的"成绩单"也备受市场关注。 | 太保寿险 | 2025年1-6 月 | 同比变动 | | --- | --- | --- | | 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 | 168, 009 | 9.7% | | 代理人渠道 | 118, 825 | -2. 5% | | 新保业务 | 15, 785 | -20. 0% | | 其中:期缴 | 14, 082 | -22. 6% | | 续期业务 | 103.040 | 0. 9% | | 银保渠道 | 37, 053 | 74. 6% | | 新保业务 | 25, 287 | 90. 2% | | 续期业务 | 11, 766 | 48. 3% | | 团政渠道 | 10, 785 | 8. 6% | | 新保业务 | 9. 305 | 6. 3% | | 续期业务 | 1, 480 | 26. 3% | | 其他渠道 | 1, 346 | 640. 2% | "上半年寿险公司个险渠道保费收入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往年带来大量保费收入的'开门红'受到限制,保费收入集中在一季度的情况有所缓 解,同时代理人队伍持续'清虚',影响到 ...
太保、新华、众安上半年保费收入公布,最高同比增长2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7 15:12
保费收入增长情况 - 新华保险2025年上半年保费收入1212.62亿元,同比增长23% [1][2] - 中国太保上半年保费收入2820.08亿元,同比增长6% [2] - 众安在线上半年保费收入166.59亿元,同比增长9% [2] - 三家险企上半年保费收入均实现增长,新华保险增速最快 [3] 行业信息披露变化 - 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头部险企自2025年1月起不再单独发布月度保费收入公告 [3] - 保费数据属于自愿性信息披露,非监管强制要求 [3] 寿险业务发展 - 中国太保银保渠道收入370.53亿元,同比增长74.6%,新保业务增长90.2% [4][5] - 代理人渠道收入1188.25亿元,同比下降2.5%,新保业务下降20% [4][5] - 团政渠道收入107.85亿元,同比增长8.6% [4][5] - 新华保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25亿元,增速516% [6] - 中国平安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48.25亿元,同比增长62.7% [6] - 太保寿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43.54亿元,同比增长134.84% [6] 产险业务发展 - 太保产险上半年机动车辆险保费收入536.07亿元,同比增长2.8% [7] - 非机动车辆险保费收入603.92亿元,同比下降0.8% [7] - 2025年前5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06万亿元,同比增长3.77% [7][8] - 财产险保费收入6129亿元,同比增长3.97% [8] - 人身险保费收入2.45万亿元,同比增长3.72% [8] 行业趋势分析 - 银保渠道成为寿险增长核心动能,"报行合一"政策推动价值率提升 [4][5][6] - 居民储蓄转向分红险形式的银保渠道是趋势 [4] - 车险保费增长受益于汽车销量高增,前5月乘用车销量1099.1万辆,增长12.6% [8] - 新能源车销量560.6万辆,增长43.9% [8] - 非车险增长主要由农险、健康险和意外险贡献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