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船舶
icon
搜索文档
天海防务(300008) - 300008天海防务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1113
2025-11-13 17:10
财务业绩与指标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14,812.85万元,同比增长34.50% [8] - 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3,158.56万元,同比增长202.12% [8] - 船海工程设计建造总承包业务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毛利率同比增加5.25个百分点 [8] - 2025年第三季度末合并层面流动比率1.42,速动比率1.26 [6] - 2025年第三季度末资产负债率为57.26%,略高于去年同期的51.18% [6] - 2025年第三季度末利息保障倍数为8.87,优于去年同期的5.7 [6] - 有息负债同比增长137% [5] 融资与授信 - 公司通过总额不超过25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主要用于日常经营 [2][3] - 在原有授信额度基础上增加不超过1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主要用于项目保函 [3] - 2025年10月终止定增方案,后续将结合业务发展和资金需求择机重新启动再融资事项 [5][6] 业务发展与规划 - 公司业务聚焦船海工程、防务装备、新能源三大板块 [4][9] - 船海工程业务以研发设计为引领,目标成为全球知名的高附加值特种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供应商 [9] - 防务装备板块立足海洋防务和应急救援装备市场需求,目标成为特种智能船艇领域的军民融合领军企业 [9] - 新能源业务聚焦LNG、甲醇、电等在船舶领域的应用,目标成为水上新能源船舶的能源系统及解决方案提供商 [5][9] - 已开展内河新能源船舶研发设计及核心设备集成业务 [5] - 公司下半年经营活动开展正常,已生效和待生效合同共计140多亿元 [5][7] 技术与研发 - 公司积极投入无人智能技术在船艇业务领域的研发和应用 [4] - 船海工程业务板块项目可搭载水下机器人(ROV),防务特装业务板块有水下机器人集成应用相关业务 [4] - 无人船艇业务已实现不同类型和品种的交付,未来将持续投入研发 [4] 法律与诉讼事项 - 与李露的业绩补偿案公司已收到二审判决书,驳回李露上诉,维持一审原判,公司已申请执行 [6] - 公司就可得利益损失事项对李露提起的诉讼已开庭审理,尚未判决 [6] - 公司就金海运相关采购合同退款事宜对李露提起诉讼,已开庭审理,尚未判决 [6] - 李露提起的关于解禁其持有公司股份事宜已被上海金融法院受理,尚未开庭 [6] - 金海运相关诉讼主要系2015年收购业绩对赌及引发的行政处罚、部队退款等事项,与公司无人船艇业务无直接联系 [4] 公司治理与投资者关系 - 公司于2025年1月制定《市值管理制度》,通过完善治理、提升经营管理、加强投资者交流等方式进行市值管理 [10][11] - 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市值管理工作,将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并适时推出相关计划 [10][11] - 一次性签署合同金额占最近一年主营业务收入或总资产50%以上且绝对金额超过1亿元时需要披露 [2] 市场与风险应对 - 公司船海工程业务中运输船主要客户在欧洲,面对国际环境变化,公司通过拓展市场、增加船舶类型订单、技术创新、降本增效等措施应对 [7] - 通过提升品牌价值和议价能力减少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 [7]
长江“黄金水道”迎新能源风口,湖北宜昌竞逐新赛道
第一财经· 2025-10-23 16:12
行业技术突破与标杆项目 - 全球最大万吨级纯电动运输船“葛洲坝”号下水,总长129.98米,最大载重量13740吨,搭载12组锂电池箱式电源,最大载电量24000千瓦时,续航里程500公里 [1] - “葛洲坝”号每年可替代燃油约617.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52吨,并率先实现远程驾控、自动靠离泊功能 [1] - 行业从LNG、电池、氢燃料三个方向探索突破绿色动力关键技术,成功验证大容量电池、分布式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等多项核心技术 [1][4] 宜昌市新能源船舶产业规模 - 宜昌市现有25家造船企业、100余家航运公司,2024年新建船舶150艘,总完工量150万载重吨,其中新能源船舶50艘,新建船舶及新能源船舶均占湖北省一半以上 [4] - 截至今年9月,宜昌船舶修造企业新接订单量191艘、在手订单量135艘、完工量82艘,同比分别增长72%、61%、43%,新能源船舶订单量占比达90% [5] - 宜昌船舶工业园接到27.4亿元造船订单,其中新能源船舶占比达到87.7% [5] 政府规划与基础设施布局 - 宜昌出台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在宜都、枝江、秭归、长阳布局四大船舶工业园区,规划总投资超200亿元,用地面积2.2万亩 [5] - 枝江园区聚集船舶企业9家,年造船能力达到112万吨;秭归园区联合中船712所等科研巨头,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 [5] - 目标到2026年,宜昌年制造船舶达300艘以上、总载重吨位300万吨以上,产业链总产值达500亿元 [5] 长江流域新能源船舶发展态势 - 截至今年9月,长江干线四川至安徽段建成投运新能源船舶132艘,预计今年辖区船厂拟建成新能源船舶406艘,未来5年新增建造意向966艘 [6] - 市场风向转变,客户需求转向甲醇船、电动船等新能源船舶 [5] - 在“双碳”目标下,全球造船与航运业加速转型,布局液化天然气(LNG)、生物柴油、绿色甲醇、绿氨等绿色航运燃料替代化石能源 [6]
这一市场,已到爆发前夜→
经济日报· 2025-10-03 12:43
行业发展趋势 - 新能源船舶市场已处于爆发前夜,超过1000艘新能源内河船舶正航行在我国水域 [1] - 长江干线新能源船舶发展呈现井喷趋势,已投运132艘,预计2024年建成406艘,未来5年新增建造意向达966艘 [3] - 内河航运船舶中新能源船舶占比不足1%,叠加老旧船舶数量众多,船舶绿色化改造空间巨大 [6] 政策支持 - 国家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将纯电动船舶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并规划了直至2030年的发展蓝图 [3] - 相关部门已印发补贴措施,以真金白银对新建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予以补贴 [3] - 政策持续发力有效激发企业积极性,推动行业从研发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 [3] 技术发展现状 - 新能源船舶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发展,包括纯电池动力、液化天然气动力、氢燃料电池和甲醇动力,以满足不同航行场景需求 [4] - 技术正朝智能化、标准化方向快速进步,并与自动驾驶、智能能源管理系统深度融合,以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4] - 电池能量密度低、充电效率低及安全技术待突破是目前主要技术瓶颈,限制了船舶的续航里程和应用范围 [7] 应用场景与潜力 - 新能源船舶在客运、货运及公务船领域已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纯电动游轮提供更佳旅行体验,电动集装箱船降低运输成本 [6] - 长江经济带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已常态化,2024年用电量达1.9亿千瓦时,是"十三五"最高年份用电量的4倍 [1] - 内河航运由于船舶密度大、航线固定,被视为减排的重点领域,应用场景有望持续拓展 [6] 面临的挑战 - 经济性问题是推广的主要障碍,锂电池和氢燃料电池成本高昂导致前期投入过大,资金回收期限长 [7] - 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包括码头充换电、加氢系统覆盖面不足,设备不兼容以及标准规范不统一 [7] - 行业正处于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内生发展的关键转折点,需多方共同努力解决现有问题 [7]
江龙船艇(300589) - 2025年09月1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19 18:02
财务表现与业绩下滑原因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主要因2024年上半年新签订单不足和外贸项目收入确认延后 [1][3][4] - 2024年上半年新签订单不含税金额仅1.58亿元 [1][3][4] - 净利润同比下滑 因收入下降但固定成本(折旧/工资/销售费用)维持且毛利率持平 [1][3][4] - 财务费用上升 因应收账款未收回导致银行借款增加 [2][4][6] - 信用减值准备金额增加 受政府预算资金未到位影响 [2][4][6] 订单与合同情况 - 2025年1-6月新签订单不含税金额2.07亿元 同比增长31.01% [7] - 2025年7月签订香港政府合同 5艘铝合金港口巡逻船总金额1.25亿港元 [7] - 2025年8月签订客船合同 1艘799客位和1艘499客位船舶总金额7855万元 [7] 生产能力与项目进展 - 海洋先进船艇智能制造基地(中山二厂)2024年投产 建造能力提升至100米/千吨级 [3] - 产品平均交货周期12-14个月 收入确认呈现前少后多特点 [1][3][4] - 部分项目延期交付 因营收快速增长导致生产管理挑战 [2][4][6] 应对措施与战略调整 - 加强海外市场与特种作业船市场拓展 [2][3][6] - 优化应收账款催收力度 改善经营性现金流 [2][3][6] - 内部优化作业流程和提高生产效率 [2][3][6] - 当前经营情况稳定且运转顺畅 [2][3][6]
山东济宁:“重绘”内河航运的产业图景
新浪财经· 2025-09-05 18:21
新能船业首单纯电内河船出海 - 新能船业为法国达飞建造的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船于2024年6月开工 这是中国纯电内河船首次获得海外订单 具有开创性意义 [2] - 船舶总长79.9米 型宽15米 载重3500吨 年运输量超5万标箱 采用宁德时代电池系统 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78吨 [2] - 达飞计划2026年将该船投入越南平阳省至盖梅港航线运营 作为其2050碳中和目标的一部分 [2] 新能源船舶技术优势 - 传统船舶存在高碳排放和油污泄漏风险 纯电与LNG动力新能源船舶能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 [3] - 新能船业采用对标海船的智能制造方案 通过模块化建造和汽车流水线理念 将造船效率提升至传统模式的2倍 [4] - 生产基地由济宁能源联合中集集团 宁德时代 武汉理工大学共建 设计年产能为400艘2000-5000吨级船舶及100艘修改装能力 [4] 内河航运市场潜力 - 中国拥有内河船舶超30万艘 其中京杭运河在营"老旧小"船舶6万余艘 济宁现有船舶7000余艘 绿色化智能化升级需求迫切 [7] - 内河航运具有运能大 成本低优势 水运成本仅为铁路的50%-60% 公路的12%-15% 空运的4%-6% [8] - 中国内河航道里程 设施规模 运力 运量均居世界第一 2018年起内河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已超过沿海建设投资 [8][9] 济宁内河航运中心建设 - 济宁港拥有生产性泊位156个 实际吞吐能力1.2亿吨 集装箱吞吐能力100万标箱 202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9665.5万吨 同比增长37.9% 居山东内河首位 [10] - 梁山港处于瓦日铁路与京杭运河交汇点 是西煤东运咽喉要地 建有亚洲最大钢结构储煤棚 11个2000吨级泊位 全国首台双翻卸车机 [17] - 太平港区正形成百亿级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 新能船业通过差异化策略重点开发中小型新能源船舶市场 [21] 国际化业务拓展 - 新能船业2024年为紫金矿业建造4艘2000吨级内河散货船 采用模块化建造 分段运输至坦桑尼亚组装 并设立海外办事处提供技术支持 [21] - 公司已建立覆盖欧洲 东南亚 非洲的销售网络 "通江达海"能力获得国际航运巨头认可 [21] - 达飞代表表示选择中国建造新能源船舶既是市场选择 也是对技术实力的认可 [2]
新能船业:内河造船“汽车化”首探者,以绿色数智重塑产业格局
齐鲁晚报网· 2025-08-29 11:31
核心观点 - 公司作为国内内河船领域首个践行"像造汽车一样造船"理念的企业 通过绿色创新与数智变革引领产业升级 其67.6米纯电短途运输船实现20分钟"极速换电" 同等吨位LNG船每百公里较柴油船节省300元 依托激光加工和数字化技术建成国内首个小组立前全面自动化智能工厂 年产能达240艘 率先开启内河船舶数智化变革新征程 [1] 产品与技术特点 - 67.6米纯电动力集散两用船专为内河短途运输设计 载重近2000吨 续航里程约200公里 采用"船舶箱式电源换装"模式 换电全程仅需15-20分钟 实现"即换即走" [2] - 90米LNG动力集装箱运输船专注长距离运输 载重近5000吨 续航里程约2000公里 同等吨位下LNG船每百公里比柴油船便宜300元 单船年均节省约10万元 [3] - 首创船型实现新能源动力、低阻力等4项突破 船阻降低6% 节能3% 自重降低5% 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0%以上 纯电动力船舶实现零污染零排放 [6] - 分段式建造工艺应用于内河船舶属国内首次 通过"船型固定+工艺融合"模式 将标准船型建造周期从传统方式的约12个月缩短至3.5-4个月 效率提升近50% [4][5] 生产能力与效率 - 建成国内首个小组立前全面自动化智能工厂 实现钢材年加工10.8万吨 效率提升80% 成本降低30% 年产能达240艘 [1][6] - 形成2000-5000吨级内河新能源船舶批量化建造能力 累计签约船舶订单168艘 开工建造90艘 [7] 市场表现与订单 - 上半年订单量达往年同期三倍 今年订单已排满 [6] - 与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签约182TEU纯电动力集装箱运输船 总长79.9米 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系统 系我国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船首次出海 [6] - 与济宁天河达海供应链公司签约29艘智能运输船舶意向 [7] 行业影响与发展 - 济宁市在建船舶102艘 同比增加38艘 环比增加4艘 其中在建新能源船舶86艘 占全市在建船舶的84% 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8] - 依托京杭运河山东段新能源船舶免费过闸政策及国家补贴 有效激活内河绿色航运需求 [6] - 公司规划以新能源船舶全面替代老旧船只 配合2025年免费过闸政策加速船队更新 研发适配京杭运河与长江航道的多航路船型 构建河海联运体系 [7]
今年暑期“游船经济”热力全开!观光船全球订单涌来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7 06:07
行业需求与市场表现 - 暑期水上观光游需求旺盛 多地景区游船满载游客[1][2] - 旅游平台观光游船产品数量同比增长近20% 整体预订票量增长45%[2][3] - 江西庐山西海景区投入40余艘船舶运营 大型游船单船载客量近200人[2] - 山东黄河入海口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20%以上 每日安排20余艘船舶航行[3] - 宜昌"两坝一峡"线路搜索热度增长10倍 桂林漓江景区票量预订增长近2倍[3] 企业经营与财务表现 - 景区大型游船高峰期单船日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2] - 湖南沅江船舶企业所有产线满负荷运转 10余艘观光船同步生产[5] - 船舶企业上半年订单额超去年全年 生产计划排至11月[6] - 海外订单增长 新增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订单[7] 产品升级与产业趋势 - 景区增加游船发班频次并采购新船补充运力[2] - 新能源船舶订单量显著增加 具有低噪声、低震动优势[6] - 行业加快新能源船替代传统燃油船进程 提升环保标准及游客体验[6] - 暑期观光和夜游热度推动船舶新增与更新换代需求[6]
游客接待量持续增长 三峡旅游扣非净利润创历史新高
证券时报网· 2025-08-25 20:39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67亿元 同比增长7.47% [2] - 归母净利润6362.14万元 同比增长17.74% [2] - 扣非净利润5839.15万元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19.00% [2] - 利润增速超越营收增长 反映经营质量持续提升 [2] 业务运营数据 - 旅游综合业务营收达2.86亿元 同比增长20.20% [2] - 游船类产品累计接待游客125.25万人 同比增长10.96% [2] - 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游客接待量提升和产品价格合理调整 [2] 新能源技术布局 - 拥有全球最大电池容量商用船舶"长江三峡1"纯电动游轮 [2] - 联合头部企业攻克大型纯电动船舶动力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3] - 完成所有港口岸电升级改造 具备电动化推广先发优势 [3] - 省际游轮项目规划4艘混合动力新能源船舶 [3] 省际游轮业务拓展 - 发布"长江行游轮"品牌 首艘"长江行·揽月"将于明年6月运营 [3] - 首批两艘混合动力游轮2026年投入重庆-宜昌航线运营 [3] - 第二批船舶采用新能源甲醇+动力电池混合动力系统 [3] - 项目达产年份净利润预计约1亿元 相当于现有净利润规模 [3]
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电动拖轮船队在天津投入使用
中国新闻网· 2025-08-14 01:25
行业动态 - 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纯电动拖轮船队正式投入使用 该船队由4艘5400马力纯电动港作拖轮组成 主要用于天津港水域协助船舶进出港和靠离码头作业 [1] - 全球港口环保标准持续升级 新能源拖轮市场空间更加广阔 [1] - 天津市港航管理局将以此次实践为样本 提炼新能源船舶监管服务的"天津经验" 为更多绿色项目落地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1] 技术参数 - 纯电动港作拖轮配备容量为6709千瓦时的电池 利用快充技术3小时即可充满 满电可航行约120海里 [1] - 相较于传统燃油拖轮 电动拖轮实现零废气排放 低噪音运行 单艘每年可减排约1100吨碳氧化物 相当于400多辆小汽车的年度排放量 [1] 公司规划 - 天津新金程航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已在全国规划布局10至20艘同类拖轮 为航运业低碳转型注入"绿色动力" [1]
智能水翼艇研发团队获李泽湘天使轮融资,新能源风口刮向水上出行|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8-12 08:09
公司概况 - 御水飞行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投资方为XBOTPARK基金 [5] - 公司专注消费级和行业级高性能智能水翼艇研发及应用 [5] - 创始人吴关拥有船舶设计领域逾十年经验 团队具备跨学科系统化创新能力 [5] - 首款产品已落地并开始交付天使订单 [4][9] 行业背景 - 全球电动船市场规模2024年达632.35亿元 预计2030年突破1190亿元 [6] - 中国2025年锂电化渗透率有望达20% 市场规模达550亿元 [6] - 传统电动船续航仅30-50公里 显著低于燃油船的200公里 [6] - 欧美市场已开展水翼艇应用 国内小艇领域技术研发相对滞后 [9] 技术突破 - 水翼结构利用流体力学原理使船体离开水面 减少阻力并提升稳定性 [7] - 实测续航达80公里 较传统电动船提升一倍 [7] - 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船体 总重量控制在800公斤 [12] - 智能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调节水翼角度 确保高速行驶稳定性 [9][12] 产品特点 - 融入飞机设计理念 实现船体轻量化 [9] - 研发控制算法实现航行姿态动态调整 [12] - 攻克流体力学与船舶设计复合难题 [9] 市场规划 - 国内市场聚焦沿海景区场景 服务文旅集团和政府客户 [14] - 海外市场重点拓展东南亚和中东游艇俱乐部及航运公司 [14] - 欧洲市场布局海岛交通与特种运输场景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