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

搜索文档
天顺风能(002531)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年08月22日)
2025-08-22 21:14
财务表现 - 2025上半年集团营收21.9亿人民币(同比下降3.1%),扣非归母净利润5183万人民币(同比下降77.8%)[1] - 海工收入2.1亿人民币,塔筒收入8.1亿人民币,叶片板块收入3.6亿人民币,发电板块收入6.9亿人民币[1] 产能与交付 - 海工名义产能与实际产能关系:50万吨名义产能对应年最大交付量约30-35万吨(名义产能的70%-80%)[2] - 三季度将完成三峡青州五、七及中广核帆石一等广东项目交付[2] - 下半年主要交付项目包括国电投海洋牧场、华润苍南升压站、华电丹东大单桩等[2] 风电项目开发 - 累计获取1180MW风电项目指标,其中已核准860MW,已开工700MW[1] - 预计2025年四季度并网200MW,其余项目2026年一季度陆续并网[1] - 与大唐合作的100MW风电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1][3] 海工业务布局 - 国内海工订单以江苏、广东为重点市场,其他沿海省份为辅[2] - 欧洲市场主流产品为单管桩和导管架,未来深远海项目将推动漂浮式基础发展[2] - 射阳基地定位以大单桩为主(面向江苏、山东市场),船舶分段为辅[2] 战略与业务调整 - 陆上塔架业务毛利率下降主因产能利用率不足及固定成本较高[2] - 2024年起主动收缩陆上装备业务,2025年二季度已完成战略调整[2] - 零碳业务聚焦绿电交易、碳资产管理和绿证交易,已组建专业团队并取得实质性成果[3] 区域与市场拓展 - 新获取电站项目指标集中在湖北、河南、广西等中南部省份[3] - 通过德国基地拓展欧洲单管桩市场,依托国内基地(通州湾、揭阳、阳江)开拓海外导管架市场[2] - 风电场开发形成"开发-建设-运营-售电"全产业链布局,试点合作开发模式[3]
“两船”完成合并在即,总资产超400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07:47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合并核心要点 合并交易进展 - 中国船舶通过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交易已获证监会批复 两家公司股票自8月13日起停牌 复牌日期未定 [1] - 合并后中国船舶将向中国重工股东发行股份并收购其全部资产 中国重工将退市 [1] - 异议股东可行使现金选择权 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现金选择权价格分别为30 01元/股和4 03元/股 对应总价值5 56亿元和13 02亿元 [4] - 截至8月5日中国船舶股价35 01元/股 较现金选择权溢价16 6% 现金选择权执行概率较低 [4] 公司业务与资产 - 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技术互补 中国船舶主力船型包括集运 LNG/VLEC等特种船 中国重工聚焦油轮 干散货船 军船和海工装备 [7] - 2024年末两家公司合并总资产超4000亿元 超过南北车合并的3000亿元规模 [7] - 2024年中国船舶营收785 84亿元 净利润36 14亿元 中国重工营收554 36亿元 净利润13 11亿元 合并后营收将超1000亿元 利润超50亿元 [7] - 截至2024年末 中国船舶在手订单322艘 2461万载重吨 价值2169 62亿元 中国重工订单216艘 3031万载重吨 价值2337 68亿元 合并后订单载重吨5492万 占全球15% 为全球第一 [7] 合并进程与行业影响 - 合并计划于2024年9月首次披露 2025年1月获国资委原则同意 7月4日上交所审核通过 7月18日证监会批复注册 从受理到批复仅71天 [8] - 合并将实现绿色船舶技术互通 军民融合经验借鉴 细分市场突破和议价能力提升 [7] - 全球造船行业处于新一轮景气周期 中国船厂接单能力强劲 合并将推动中国船舶集团成为全球领军者 [11] - 行业分析认为中国造船订单将长期满负荷 受益于二十年一遇的船周期 [11] 合并面临的挑战 - 合并推进期间受美国贸易摩擦影响 包括301调查和港口费用威胁 中国船舶股价曾跌至26 71元/股 较现金选择权折让11 7% [10] - 通过开辟新航线 强化区域合作等措施 中国船舶制造业信心恢复 股价回升 [10]
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超5万亿元(经济新方位)
人民日报· 2025-08-03 06:01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 [2] - 海洋经济呈现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 [2] 海洋传统产业 - 海船完工量同比增长4.7%,海洋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领先,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占全球比重分别为64.0%、47.2%和57.6% [3] - 海洋交通运输业韧性凸显,海洋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5.2%、6.9% [3] - 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7718亿元,同比增长8.0%,邮轮港口进出港旅客总数同比增长40.1% [3] 海洋新兴产业 - 海工装备建造市场三大指标位居世界第一,新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占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64.6%、43.3%和62.6% [4] - 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企业竞争力提升,"海星大模型"发布 [4] - 海水淡化领域科技创新加快,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连续并网运行超3年 [4] 海洋资源与能源 - 上半年新增批准用海用岛面积16.7万公顷,同比增长25.2%,涉及投资超5000亿元 [5] -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有序推进,垦利10—2和文昌16—2油田项目进展顺利 [5] - 海上风电发电量、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分别增长2.2%、199.4% [5] 海洋食物与水资源 - 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增长5.6% [5] - 海洋渔业数智化转型加快,大黄鱼"声波无网海洋牧场"和智能化深远海海参养殖网箱"金仓一号"投入应用 [5] - 山东蓬莱10万吨/天海水淡化项目竣工投产,国产纳米复合膜海水淡化膜正式应用 [5] 涉海企业经营与创新 - 87.6%的企业对下半年经济环境持乐观或中性态度,73.8%的企业预计营业利润持平或增长,89.4%的企业预计用工人数稳定或增长 [6] - 57.5%的企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58.4%的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 [6] - 深海探测技术取得新进展,仿蝠鲼机器人与蛟龙号协同作业,"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投产 [6][7] 海洋对外贸易与港口建设 - 上半年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船舶和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0.0%和13.7% [8] - 已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3座、自动化干散货码头29座,5G无人驾驶集卡实现规模化应用 [8] - 11个国际枢纽港集装箱水平运输设备清洁化比例超60% [8]
中国中车20250613
2025-07-14 08:36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中国中车、晋西车轴、思维列控、今创集团、鼎汉技术、祥和实业、时代电气、通号、时代新材 [1][13][10] - 行业:铁路行业、城轨行业、风电、电驱、IGBT、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 [2][14]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中国中车业绩超预期**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利润同比增长15% - 41%,中值28%;扣非利润同比增速27% - 55%,中值42%;整体经营性利润保持20%左右增速 [3] - 预计上半年利润增长25亿 - 34亿,全年业绩预计释放150亿左右,有可能超预期 [4][12] - **业绩超预期原因** - 铁路市场招标和交付节奏超预期,2025年二季度多项招标,订单集中交付且遗留订单持续释放 [2][4][6] - 城轨业务订单恢复显著,2025年预计车辆体量达4000多辆,零部件和维修市场改善 [2][9] - 新兴产业业务表现出色,风电、电驱、IGBT和海工装备等领域订单高增长,收入和利润逐步释放 [2][10] - 降本增效策略提升盈利能力,规模化效应显著 [2][4] - **铁路市场情况** - 2025年二季度进行多项招标,包括120台机车、68组复兴号动车组、7007 - 800台货车 [6] - 三季度预计交付四组左右动机及2000辆货车,还有动车组高级修等招标 [7] - 上半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9%,旅客量同比增长7%以上,全年客运量预计增长约5%,货运量小幅提升 [7] - 下半年通车里程预计达2500 - 3000公里,高铁运营支撑动车组需求 [2][7] - **城轨市场情况** - 2024年招标数量下滑,四季度开始修复,2025年中车城轨订单恢复显著 [2][9] - 2025年预计车辆体量达4000多辆,零部件和维修市场同等幅度改善,信号系统环节快速增长 [2][9] - **新产业业务情况** - 2025年风电、电驱、IGBT和海工装备等领域订单高增长,收入和利润逐步释放,景气度向好 [2][10] - **投资性价比** - 中车公司维持50%左右稳定分红,A股股息率约4%,港股股息率约6%,港股性价比更高 [4][13] - 晋西车轴、思维列控等公司盈利高增长或扭亏,相关资产投资性价比高 [4][13]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中车公司一季度存货、合同负债及签单情况显示盈利能力逐步转好 [4][11] - 2025年8月份将启动动车组高级修招标,下半年新车与维修层面签单和交付旺盛 [8] -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基建投资目标9500亿人民币,新线投产目标2600公里,总收入突破1万亿人民币 [7]
这些成就亮眼提气
搜狐财经· 2025-07-10 07:13
宏观经济表现 - 5年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 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1] - 前4年经济增速平均达到5.5% 在经济发展史上属于前所未有 [1] - 2021-2024年经济年均增速5.5%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86.4% 最终消费贡献率56.2% 比"十三五"提高8.6个百分点 [1] 研发与产业升级 - 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1.2万亿元 [1] - 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5年超30万亿元/年 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1]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20.9亿千瓦 比"十三五"末翻一番多 绿电占比达1/3 [3] 能源与环保 - 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6% 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1] - 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 2024年油气总产量首次超4亿吨油当量 [5] - 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 船舶和海工装备全球市场份额超50% [1] 企业发展与外资 - 民营企业数量达5800多万户 比"十三五"末增长超40% [1] - 2021-2024年5月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4.7万亿元 超"十三五"总额 [3] 新兴产业与消费 - 2024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 较"十三五"末增长5倍多 [4] - 医保目录新增402种药品 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提升至64.6% [2] 基础设施与民生 - 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超1200万人 实现充分就业 [5] - 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从2.9人增至3.6人 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 [5]
湾区速评丨向深蓝再出发 海洋大省如何重塑“海上朋友圈”?
搜狐财经· 2025-07-03 22:33
广东海洋经济概况 -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连续30年位居全国第一,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贡献率达到27.3% [1] - 2024年广东海洋经济中第二产业产值占比31.0%,低于全国35.8%的平均水平 [1] - 广东提出打造"海上新广东"战略目标,并通过高规格会议部署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1] 政策与制度创新 - 《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于7月1日正式施行,是广东首部海洋经济地方性法规,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3] - 广东强调拓展对内对外向海开放,通过制度创新扩大海洋经济"朋友圈" [3] - 全省涉海企业总数突破8万家,涉海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持续完善 [9] 区域协同与基础设施 - 广东依托泛珠三角区位优势,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与周边省份合作,构建"全域共赢"发展格局 [5] - 全省拥有6个亿吨大港,配套479.4公里疏港铁路和1619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 [5] - 创新"一港通""组合港""并行港"模式,例如湛江港、深圳港与海南洋浦港联动提升船舶装载率并降低物流成本 [5] 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 广州南沙港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连接全球10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港口,拥有152条外贸航线覆盖126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7] - 江门市打造"江门海工"品牌,引进国际技术标准并鼓励外资参与海工装备项目建设 [9] - 广东通过开放姿态推动海洋产业融入全球体系,实现"广东造、中国造"国际化 [9] 产业升级与资本运作 - 广东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破解传统海洋产业融资难题,推动产业升级 [9] - 专精特新中小科技企业获得制度支持,助力"蓝色经济"发展 [9]
海事金融活水涌 航运升级正当时
金融时报· 2025-06-18 11:11
行业现状 - 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2024年造船完工量 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均位居世界首位 [1] - 租赁业务在船舶购置 设备更新 产能升级等环节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1] -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是中国制造2025年列出的十大战略发展方向 海工装备制造业位于全球前列 建造水平全球领先 [5] 政策支持 - 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8月发布《金融租赁公司业务发展鼓励清单》 将船舶等重要设备和重大技术装备纳入清单范围 [2] - 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9月修订《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 提到船舶 海工装备等租赁业务 [2] - 天津2024年7月发布政策支持金融租赁公司设立航运租赁专业子公司和项目公司 [3] - 广东省发布条例鼓励发展海洋设备融资租赁 供应链金融 [3] 企业实践 - 国海公司将原设计用于油气行业的海工装备改装用于海上风电 实现库存装备资产盘活 [4] - 深圳租赁连续落地SBM FPSO与Golar FLNG等联合租赁项目 拓展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国际化业务 [5] - 中银金租通过融资租赁直租模式向希腊船东公司交付两艘"中国造"船舶 [5] 行业前景 - 金融租赁行业在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方面作用日益重要 未来有望与海洋经济实现更深度的融合 [3] - 海工行业将在国际舞台上持续领航 为海洋经济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6]
振华重工一季度净利润涨超50%,港口机械龙头破除美“起重机威胁论”
华夏时报· 2025-06-10 22:56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0 33%至2 55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186 68%至2 69亿元,主要系期间费用减少[4][5]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344 56亿元(+4 62%),归母净利润5 34亿元(+2 60%)[5] - 2024年港口机械板块营收205 94亿元(占比59 7%),同比下降3 03%,毛利率15 02%(-1 31pct)[5] - 海工装备业务营收82 93亿元(+52 92%),钢结构业务营收33 42亿元(+5 56%)[5][6] 业务结构与发展战略 - 主营业务涵盖港口机械、重型装备、工程建设项目、钢结构及船舶运输,形成"3+1"业务体系(港口机械/海工装备/钢结构+智慧港口)[5][7] - 港口机械保持全球市占率第一,岸桥产品连续28年全球领先,2024年新签港机订单40 01亿美元(+11%),自动化码头系统贡献70%增量[5][9] - 海工装备领域交付"新海鲟"LNG挖泥船、DSV潜水支持船等高端装备,钻井平台全部实现租赁[5][6] - 2025年战略聚焦深海经济与数字化转型,研发投入15 02亿元(+14 55%),累计专利2475件[7] 市场与政策环境 - 北美市场营收下降30 24%,当前中国/亚洲(除中国大陆)市场占比分别为50%/30%,欧美非市场各占4%[6] - 国家政策推动智慧港口建设,《政府工作报告》首次纳入"深海科技",中邮证券看好海工装备在油气/风电领域需求[7][8] - 自动化码头技术取得突破,ZPMC-TOS系统应用于洋山港等60个项目,自动化单项目毛利率较传统高3-5pct[8][9] 财务与运营管理 - 2024年资产负债率78 64%(+0 87pct),计划通过资产盘活、库存优化及加强收款控制两金规模[3] - 海工库存化解进展:部分船舶完成租售交付,钻井平台全部出租且租金回收正常[6]
中船应急(300527) - 300527中船应急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20
2025-05-20 18:14
公司基本信息 - 证券代码 300527,证券简称中船应急;债券代码 123048,债券简称应急转债 [1] - 2025 年 5 月 20 日下午 14:30 - 17:30 通过上证路演中心召开 2024 年度集体业绩说明会暨 2025 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 [2] 2024 年科技创新成果 技术攻关 - 滚动提出预研课题 16 项,完成预研成果 10 项 [3] 专利和荣誉 - 申报发明专利 95 件,取得发明专利授权 47 项,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 179 项 [3] - 研发成果获奖 4 项,包括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钢结构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 参与标准制定 - 发布 2 项行业标准,取得 1 项行业标准立项,完成提交集团标准 1 项和企业标准发布稿 13 项 [3] 2024 年分红计划 - 以 2024 年 12 月 31 日总股本 986,822,295 股为基数,可供股东分配的未分配利润 8,641,331.84 元为基础 [5] - 每 10 股派发现金 0.02627 元(含税),共派发现金 2,592,399.56 元(含税),占当年可供股东分配未分配利润的 30% [5] 未来发展规划 发展趋势 - 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抓手,聚焦应急产业发展 [6] -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产品转型升级 [6] 业务打算 - 秉持企业使命,专注应急产业,为军队、政府、企业提供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 [6] - 聚焦主业与核心功能,推进产品迭代升级,强化新装备研发和内部管理 [6]
星海逐光,智造奔涌 深市工业制造企业勾勒产业跃迁新图景
证券时报网· 2025-05-12 23:03
行业转型趋势 - 工业制造领域正经历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技术+资本+生态模式推动全球产业链重构 [1] - 深市工业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产能优化和市场拓展方面持续发力,为行业提供强劲动力 [1] - 新能源和先进制造领域涌现领军企业,代表中国工业整体水准 [2] 领军企业表现 - 中集集团2024年研发投入27.1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达13.38%,拥有8项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2][4][6] - 中集集团集装箱、半挂车、空港登机桥设备连续10年全球第一,LNG装备、海工装备、氢能装备国内领先 [2] - 鲍斯股份螺杆压缩机主机被评为第五批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真空泵突破半导体国产化瓶颈 [3][4] - 三花智控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超23%和25%,深度布局人形机器人执行器研发 [3][4] 技术创新与研发 - 中集集团利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智能制造,拥有32个明星产品 [6] - 鲍斯股份秉持"节能减排、进口替代"理念,加速推进高效环保产品研发 [6] - 三花智控打造3层全球研发体系,优化核心产品设计结构和材料,实现"从0到1"开发 [7] 新兴领域布局 - 中集集团氢能、储能、海上风电业务快速增长,入选恒生沪深港通氢能主题指数 [5] - 三花智控推动生产智能化、信息化,打造智能工厂提升效率 [7] - 深市工业制造龙头在AI、新能源、人形机器人等赛道形成技术共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