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
搜索文档
向新向绿向未来——山西华阳集团创新求变启示录
新华财经· 2025-11-18 21:25
新华财经太原11月18日电 山西阳泉曾因能源而兴,也因能源而带来发展的烦恼。坐落在这里的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老 煤企的代表,为破解能源路径依赖,毅然开启了一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绿色低碳为底色的全面战略转型。 从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到迅速站上新材料风口,华阳集团持续释放"煤电材储"产业协同效应,走出了一条传统能源企业创新 蝶变之路。 智慧赋能——矿井深处的"数字革命" 走进华阳集团二矿的井下综采工作面,以往机器轰鸣、煤尘弥漫、人员密集的场景已悄然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齐的液压支架, 庞大的采煤机沿着预设轨迹精准切割煤层。 逐绿前行——"生态+"厚植发展底色 而控制这一切的"驾驶员",此刻正坐在数公里外宽敞明亮的地面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监测着每一组设备运行参数,轻点鼠标便可 实现采煤作业面的"一键启停"。 煤炭产业作为华阳集团的立身之本与转型之基,其智能化升级是这个传统煤企转型的压舱石。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保障,一场 以"智能化、数字化、无人化"为核心的智慧矿井建设在华阳集团所属矿区全面铺开,扭转了人们对煤矿"傻大黑粗"的刻板印象。 安全帽内的芯片,让煤矿工人在井下实现"厘米级"精准定位;打 ...
甘肃民勤:科技赋能沙漠寒旱农业
中国新闻网· 2025-11-14 14:40
农业科技应用 - 面对含沙量80%的贫瘠土地,公司采用有机肥固沙培肥和掺黏土补漏保墒技术改良土壤[1] - 依托智能筛选、低温提纯等科技工艺对茴香进行提纯去杂,提升产品价值[2] - 构建“信息+知识+智能装备”三位一体的技术体系,对传统农业进行全链条智能化改造以提升生产效率[4] 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将传统草方格固沙迭代为集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于一体的多功能防护体系,配合滴灌节水等关键技术构建完整生态治理链条[4] - 在年均降水仅百毫米而蒸发量十倍于此的极端干旱环境下,向沙漠要耕地、向戈壁要产业成为区域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 - 通过系统化生态治理有效遏制沙化蔓延趋势,显著改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为寒旱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4] 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 - 公司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西菜东调”基地和设施蔬菜优势产区,并配套建设完善的储藏、保鲜、加工设施以构建完整产业链条[7] - 2025年已形成以蜜瓜、葵花、茴香及果蔬为主的规模化种植格局,四大产业总面积近60万亩[7] - 将地域品牌建设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通过系统化品牌打造与多元化宣传提升“民勤产”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5] 生产模式与战略布局 - 积极引入现代工业组织模式与技术理念,系统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重点培育智慧农业示范载体如纯种湖羊种羊场、人参果育苗中心等[4] - 依托优势单品、优势时段、优势区域的“三优战略”科学布局产业空间,明确镇域主导产业方向以推动乡村振兴[5] -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构建从生产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支撑大漠冷凉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7]
张永勇:于道文化中寻根 开放包容中淬炼
中国食品网· 2025-11-13 15:07
公司发展沿革与业务架构 - 公司前身为1998年成立的永酱酒业公司,现已发展为涵盖酱香酒工艺传承培训学校、白酒鉴定评估公司、供应链管理公司、电子商务公司及1915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品牌运营公司的多元化生态型企业集团 [4] - 业务重点围绕酱香酒生态和1915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文化产业两大主体 [4] - 董事长职业生涯跨越教育、文化、酿酒三大领域,曾从事教育10年、媒体工作3年、组织部门工作10年,2015年退休后全面投入企业经营 [4] 酱香酒产业生态布局 - 世袭酱香酒工艺传承培训学校于2017年创办,专家库拥有78位中青年专家,为产区培训产业工人近1万余人 [7] - 学校于2021年成为酱香酒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机构,认证品酒师、制曲工、酿造工三个工种,考评1万3千余人,近万人次获国家人社部可查询证书 [7] - 2020年成立贵州华巅白酒产品鉴定评估公司,已为近百余家企业近万吨基酒提供鉴定评估服务,助力5000余吨合格基酒通过银行质押贷款 [9] - 成立华巅实业有限公司专注酱香酒供应链服务,但目前因资金需求尚未正常开展业务 [10] 1915PPIE酱香酒小二茅生态项目 - 项目于近期正式启动,包含小二茅酒行、小二茅酒馆、小二茅酒铺三种业态,定位为酱香酒文化体验前哨站 [16] - 运营核心是通过文化体验引流,结合教育、鉴定评估、供应链服务,帮助消费者识酒鉴酒并直连产区企业 [16] - 项目获得仁怀市市长陈清松的肯定,要求公司利用教育、鉴定评估、1915PPIE品牌为产区营销、人才培养、品质管理服务 [15] 文化战略与寻根历程 - 公司强调以道家哲学"守正创新"为文化核心,守正指坚守品质正道、诚信经营和文化纯洁性,创新指将传统智慧转化为现代管理、品牌与体验 [21] - 公司近期完成董事长家族文化寻根,确认茅台张氏为龙虎山天师后裔,迁徙历史达1200余年,并举行认祖归宗活动 [18] - 文化寻根发现先祖与川盐入黔、江西商帮、药材贸易的深厚关联,强化了江右商帮开拓精神的文化认同 [18] 文研所使命与开放合作 - 文研所将聚焦挖掘道文化精髓、推动传统智慧现代转化、培养新型人才,并强调开放包容,欢迎专家学者批判讨论 [23] - 文研所旨在构建"源于道,立于企,惠于众"的文化体系,服务产区生态繁荣和消费者文化需求 [22][23] 生态出海与国家战略契合 - 公司生态战略契合国家推动"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叙事,将酱香酒视为中国生态智慧、工匠精神的文化载体 [25] - 计划以"中国文化出海"为战略,借助1915PPIE等国际IP,使产品与文化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哲学的窗口 [26]
茶旅融合引客来
经济日报· 2025-11-13 12:47
生态修复与治理模式 - 园村村曾因过度采伐与开垦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九曲河淤塞 2006年洪灾使房屋农田受损 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1] - 通过科学种茶进行生态修复 在茶行间建设坎下沟 引水沟 排灌沟等水保设施 减少泥沙径流 增加补灌抗旱水源 [1] - 以三治同步 五水共建为治理模式的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获评江西省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 成为生态治理样板 [1] 茶产业发展与模式 - 小流域治理提升土壤肥力 园村村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吸引10多家茶企落户 [2] - 90%的农户参与茶产业链 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至4600亩 [2] - 公司免费提供茶苗和技术 鲜叶收购价高出市场10% 脱贫户5亩茶园年收入超5万元 [2] 科技赋能与产业升级 - 茶企购进先进加工设备 建立智慧可视化茶园系统 监测茶树生长 预判天气 [2] - 客户扫码可查看所订制茶叶生产全过程 基地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茶叶科技综合体 [2] - 培育出宜机采摘的省级茶树良种赣茶3号 实现量质双升 [2] 茶文旅融合与业态丰富 - 园村村以茶为媒 深度融合茶文旅 打造大金山漂流 赣南森林小火车 客家门匾文化传承基地等文旅项目 [2] - 建成运营九曲龙溪谷等精品茶香民宿13家 候鸟式民宿22家 带动村民兴建农家乐30多家 水果采摘点10余处 [2] - 每年吸引游客40多万人次 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
改革赋能水治理!陆河清淤物业化实现“短期整治”到“持久惠民”跨越
南方农村报· 2025-11-10 14:50
核心观点 - 陆河县通过推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清淤物业化改革,以“四管齐下”模式破解水利设施管护难题,实现从“财政养人”到“按效付费”、“短期整治”到“长效管护”的转型,为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1] 机制创新 - 改革核心是打破“财政养人”模式,转向“按效付费”的市场化路径,通过政府采购服务选定专业物业公司,组建12人专业队伍并配备11台(套)设备,实行动态管护 [2] - 建立“县—镇—村”三级协同监督机制,明确淤泥挖掘、运输、处置全环节标准,创新“村申报、镇审核、县实施”三级联动模式,将审批周期从2-3个月压缩至2天 [4] - 专业队伍人均日清淤量达255立方米,较传统人工效率提升80%以上,形成“作业—验收—支付”闭环 [4] 生态治理成效 - 累计清淤63.6万立方米,通过分类治理建立“一渠一档”“一库一策”数据库,有序推进农田沟渠、水库山塘和河道清淤,南天湖达到一级水源保护区标准,螺河水质达到二级标准 [1][7] - 实行“清前有方案、清中有监督、清后有管护”闭环监管,将清淤成效纳入河长制考核,淤泥资源化利用成为亮点,如新田河参城桥段清淤余渣评估价值超300万元 [7]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物业化与机械化作业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约40%,畅通近万亩农田灌排渠道,提升防灾抗旱能力,为粮食与经济作物稳产高产奠定基础 [10] - 高砂河清淤3000立方米后水体透明度大幅提升,蚊虫滋生问题根治,岸边绿化提升成为乡村休闲新地标,生态改善带动陆河青梅、田墩油柑等特色生态产品发展 [10][12]
生态治理绘新卷 乡村振兴谱华章——甘肃礼县谷峪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纪实
中国发展网· 2025-11-07 15:47
项目概况与投资 - 项目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礼县谷峪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旨在实现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共生共荣 [1] - 项目整合三大工程,包括2024年谷峪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2025年石家沟项目区提质增效及2025年贺家磨水土保持补偿费资金项目 [3] - 项目总投资国家资金2250万元,治理面积目标为54平方公里 [3] 工程实施与成效 - 项目采用分区施策方案,涵盖生态保护区封禁保育、景观提升、河道护岸修建及人居环境改造 [5] - 具体工程成果包括谷峪沟2857.45公顷封禁保护区、38座滚水坝、3050余米生态护岸及2公里行道树绿色长廊 [5] - 项目已全面完工,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平方公里,石家沟项目区铺设生态格宾笼护岸2692.7米,推进31座滚水坝建设,完成8743.36立方米河道清淤 [6] - 贺家磨项目区完成基础浇筑,建成1045米生态格宾笼护岸,设立9.5公顷封禁区域 [6] 技术应用与创新 - 治理过程创新采用生态格宾笼、堆石混凝土固结驳岸等环保工艺,兼顾河道安全与水生生物生存空间 [6] - 项目同步推进景观标识建筑、村庄绿化、道路美化等配套工程,实现生态治理与乡村风貌提升协同 [6] 产业带动与经济效益 - 生态改善带动旅游业发展,石桥镇打造生态旅游专线及写生基地,年接纳写生学生1万余人次 [7] - 旅游产业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年创收约60万元,并促进沿线农家乐、农产品直销点等业态发展 [7] - 项目实现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样本 [7]
湖南大通湖:小水草长成生态大产业
新华社· 2025-11-07 14:30
湖泊生态状况 - 大通湖是湖南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有“洞庭之心”的美誉 [1] - 因过度投肥投饵、捕捞及农业面源污染,大通湖水质一度快速下降,总磷、总氮超标 [1] 生态治理措施 - 大通湖区围绕“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治湖十字方针进行治理 [1] - 创新生态治理能力,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水草+生态”体系 [1]
绘就荆楚生态新画卷 美丽湖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环境报· 2025-11-04 08:37
湖北省生态建设总体战略与成效 - 全省构建起以《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统领的"1+1+1+N"生态建设实施体系 [3] - 国考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7%,较2015年提升13.6个百分点 [3] -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2.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连续6年稳定在Ⅱ类,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8% [3] 美丽城市建设:宜昌市低碳与循环经济模式 - 宜昌市通过“碳币”激励垃圾分类,居民投放可再生碳密集型材料可获虚拟碳币,100碳币可兑换10元商品,平台已发放约1350万枚碳币 [4] - 垃圾智能回收使居民垃圾分类精准度从76.5%提升至90.2%,城区已设约60个智能站点,预计年底达400个,累计回收垃圾超1万吨 [4][5] - 引入企业投资6.2亿元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2025年底投产后分拣处理能力将达10万吨/年,预计实现碳减排6.96万-9.57万吨,全供应链营收10亿元 [5] 美丽乡村建设:宣恩县生态旅游经济转化 - 宣恩县累计投入43.2亿元将3.6平方公里城区打造成仙山贡水国家4A级旅游景区,坚持“景城一体、主客共享”理念 [8] -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9.45%,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县域前六,优良天数年均达352天,国控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标准 [8] - 今年“五一”假期仙山贡水旅游区接待游客67.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11%和42.34% [8] 美丽河湖保护:武汉市黄孝河系统治理 - 武汉市采取“靶向治理”策略,新建铁路桥净水厂每日增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并建设45万立方米地下调蓄池群,使明渠水质最佳达地表Ⅲ类标准 [11] - 铁路桥净水厂采用“地下治污+地上公园”模式,地面金桥体育公园开园首月接待市民超10万人次 [12] - 黄孝河水环境治理项目荣获国际水协IWA“卓越的项目执行与交付”类银奖,并入选长江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 [12]
大国五年丨“中国绿”,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新华社· 2025-10-31 20:51
国土绿化与生态修复 - 全国累计完成国土绿化面积5.4916亿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85亿亩 [3] - 新增森林蓄积量相当于一个大兴安岭林区,为全球贡献约25%的新增绿化面积 [3] -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32% [3] - 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滨海湿地76万亩 [22] - 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京杭大运河、西辽河、永定河等一批断流河流全线贯通 [9] - 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达98.6%,海河流域30条断流的河流恢复流动 [11]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五年来分别下降18%、10%和20% [5] - 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3% [6] - 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 [6] - 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 [22] - 预计“十四五”末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4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73% [9] 能源结构与绿色低碳发展 - 2024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 [15]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15] - 绿色能源应用广泛,每用3度电中就有1度是绿电 [18] -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产销量连续十年稳居全球第一 [1][18] 绿色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 - 高速公路充电桩数量4年翻了两番多,覆盖98.4%的高速公路服务区 [18] - 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 [18] - “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累计实施项目415个,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 [13] -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成功合龙,全球最长环沙漠生态屏障正式形成 [1][13] 生态治理国际合作 - 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 [24] - 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举办共建国际红树林中心等30多个合作平台 [24] - “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24]
“中华水塔”生态屏障,这样加固(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5-10-31 06:37
文章核心观点 -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通过保护冰川、治理黑土滩、恢复湿地等系统性生态治理措施,显著提升了三江源“中华水塔”的水源涵养能力,为全球高原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4][5][10] 冰川保护措施与成效 - 阿尼玛卿山冰川群面积达120多平方公里,为黄河上游提供约35%的水源给养 [4] - 采用立体监测体系,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监测标桩和牧民卷尺测量相结合 [6] - 实施人工增水补冰作业,通过催化剂促进云层凝结降雪,使局部区域积雪期延长,有效减缓冰川消融速度 [7] 黑土滩治理与草原生态修复 - 果洛州已完成516.64万亩黑土滩等退化草原治理 [8] - 德尔尼铜矿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15个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通过加工蛇纹石成复合土壤、借鉴梯田和草方格方法保持水土 [7] - 筛选耐寒草种并进行科学配比,围封和人工种草管理模式使高寒草甸碳汇功能提升30% [8] - 阿尼玛卿山脉水源涵养与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已进入第二期施工阶段,生态补偿资金是重要资金来源 [8] 湿地恢复与协同修复 - 果洛州推进“草原—流域—湿地湖泊”协同修复,玛多县与周边县实施湿地连通工程,恢复湿地1200公顷,预计帮助入黄河支流增加水量15% [9] - “十四五”期间果洛州湿地保护恢复10万亩,近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水源涵养量年均增长6%以上,黄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Ⅰ类 [9] - 玛多县湖泊数量从一半干涸恢复到5800多个,冰川周边20公里内27处干涸泉眼已有14处复涌 [9] - 冬格措纳湖湖口安装智能控闸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和流量,实现动态补水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