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

搜索文档
2994.8亿斤!2025年夏粮“成绩单”出炉
新华社· 2025-07-10 19:30
夏粮丰,全年稳! 7月10日,2025年夏粮"成绩单"新鲜出炉——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994.8亿斤,其中小麦产量 2763.2亿斤,实现稳产丰收。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魏锋华说,今年夏粮虽略有减产,但减产幅度很小,总体保持稳定。 2023年我国夏粮实现丰收,产量达到2923亿斤,而2024年夏粮产量在2023年处于较高水平的基础上,又 增产了72.5亿斤。今年夏粮"成绩单"是在2024年高基数基础上取得的。此外,今年在河南、陕西等主产 区发生了较重旱情,诸多挑战下,实现2025年夏粮稳产丰收,殊为不易。 政策对路,农民种粮有盼头—— 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启动 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 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农田抗灾减灾能 力有了明显提升,为全国粮食连续多年丰产增产提供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良种良机提单产—— 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正为夏粮生产注入强劲动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搜集种质资源、创制新品种、推广田间种植,围绕种业振兴行 ...
守护农业“芯片”!走进种子“诺亚方舟”
新华社· 2025-07-09 23:27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 -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于2021年建成,总保存规模达150万份,远超旧库40万份的设计容量 [2][3] - 新库采用现代化技术,包括二维码、条形码标识种子身份信息,以及机械臂、传送带、"蜘蛛手"等自动化设备进行种子存取 [2][4] - 新增试管苗库、超低温库和DNA库,可为不同特性的作物提供定制化保存方案 [4] 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技术 - 2021年启动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到一批优异资源,如西藏海拔4750米的耐寒青稞和山西高钙"珍珠玉米" [3] - 采用CT扫描、电子传感器和光谱等无损检测技术进行种子质量检测,替代传统人工检测方式 [4] - 自动化系统使库房可利用空间从3-4米提升至10多米,大幅提高存储效率和节省人力 [4] 国家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发展 - 中央2021年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种质资源保护是核心内容 [2] - 国家已建成农作物和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正在建设世界单体最大的畜禽种质资源库 [5] - 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化平台将于年内上线,促进资源有序共享 [5] - 目前国家保存资源的基因型、表型鉴定比例分别超过60%和30%,为AI智慧育种提供数据基础 [5]
学习手记丨一粒种子的分量
新华社· 2025-07-09 22:03
粒种子的分量 学习关记 69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今天,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的这番讲话,能深切感受到种业振兴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分量。 何以念兹在兹?"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种 业关系粮食安全、百姓生活、农业现代化,蕴含着全局层面的重大考量。 从黄土地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很早就与种子结缘。 50多年前,刚到梁家河插队,青年习近平便被派去县里制种站学习良种培育。那时,他用一个小本子做 笔记,回到窑洞里,就饶有兴致地讲"父系1号、子一代、子二代之间的关系""杂交为什么会有杂交优势"等 制种知识。他还曾给一个研究所写信,希望他们在粮种、菜种方面给予一些帮助,收到种子后,专门拨出一 块地来试验种植。 "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当时乡亲们的经验之谈,使习近平同志对种 业的重要性有了深刻印象。 在正定,率团到有"美国粮仓"之称的艾奥瓦州考察,专程去种子公司参观;到厦门,一就任就主动要求 分管农业,提出发挥科研机构作用,引进推广良种;在宁德,推动大黄鱼人工育苗量产及其养殖应用技术研 究得以继续……这粒"种子"在习近平同志心中不断生长萌发。 ...
科技下田“三夏”新
经济日报· 2025-07-09 08:57
夏粮收获进展 - 全国夏粮收获进度达九成半,冬小麦收获基本结束,夏播粮食进度过八成 [1] - 夏收全国投入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其中跨区作业超20万台,单机日均收获面积达80亩,效率比5年前提高30%以上 [3] - 麦收总体进度比常年快2天至3天,预计全国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 [3] 农机装备升级 - 国产9公斤/秒至10公斤/秒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成为跨区作业主力机型 [3] - 潍柴雷沃推出的雷沃谷神GM5125收割机实现每秒12公斤喂入量,每小时收获15亩至20亩,机收损失率控制在0.8%以内 [3] - 联合收割机配备助力转向、北斗辅助驾驶设备,驾驶舱内装有空调、人体工程学座椅等 [4] 农机作业智能化 - 农机手通过专业APP与农户精准对接,结合小麦种植区域、长势、成熟度预测最佳收获时间 [4][5] - APP利用算法为机手推荐最优作业路线,叠加农机跨区作业历史轨迹数据 [5] 优质小麦推广 -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小麦种植面积47.9万亩,优质强筋麦品种占80%以上 [6] - 藁优5766品种在冀豫鲁陕皖等地累计推广1000万亩,是国内大型面粉企业重要原料品种 [6] - 强筋麦收购价每斤比普通小麦高出1角以上,面粉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订单 [7] 小麦产量与品质 - 山东省临清市小麦种植面积85.2万亩,高产田最高实收产量达857公斤 [7] - 高品质专用小麦面积逐渐增大,实现产量品质双提升 [7] 秋粮生产准备 - 临清市秋粮作物播种面积84.95万亩,其中纯作玉米82.5万亩,纯作大豆0.7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7万亩 [8] - 全国进入主汛期,水利部强化水源统一调度和管理,做好科学灌溉和农田排涝减淹工作 [9] 农业现代化趋势 - 农机装备将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迭代升级 [9] - 粮食生产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将更优化 [9]
【渭南】多措并举保障粮食安全
陕西日报· 2025-07-08 07:32
作为陕西粮食生产核心区,渭南以占全省近五分之一的粮食产量担当着"陕西粮仓"的重任。 今年以来,面对持续性高温天气的严峻考验,农业大市渭南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 良"融合推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夏粮总产保持基本稳定。 ■ 科技硬支撑 筑牢粮食根基 "'渭麦19号'是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继'渭麦9号'之后,又一个自主选育的旱地小麦新品种。今 年,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孙镇试验站试种了30亩'渭麦19号',实收测产8.62亩,平均亩产达434.4公 斤。这个成绩相当亮眼。"7月1日,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首席专家张养利告诉记者。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渭南大力推动"种业振兴"行动,把培育推广小麦抗旱品种作为稳产 夺丰收的重要举措。2021年6月,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首个自主选育的旱地小麦品种"渭麦9号"通过国 家审定,成为渭南30年来首个国审旱地小麦品种。在今年持续性高温天气条件下,"渭麦9号"表现优 异。截至目前,"渭麦9号"全国推广面积已突破180万亩。新品种"渭麦19号"正参加陕西省小麦品种审定 生产试验,有望为旱作农业开辟新路径。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品种突破,还贯穿于全生产周期。今年2月 ...
(活力中国调研行)皖北“粮仓”蹦出粒粒鼓黄豆
中国新闻网· 2025-07-07 11:57
大豆根瘤菌技术应用 - 使用根瘤菌的"皖宿1019"黄豆单产平均提高10%,蛋白质含量提升1%至2%,同时减少5%至20%的氮肥使用 [1] - 中国大豆根瘤菌利用率远低于阿根廷、巴西等大豆主产国85%的应用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3] - 相关技术成果已在17个省份的大田作物种植中推广应用,覆盖面积超800万亩 [3] - 大豆根瘤菌接种技术入选安徽省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 [3] 种业科技创新成果 - 宿州种业科技谷已吸引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育种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等十余家科研机构及种业企业落户 [4] -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育种中心筛选出32个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系,蛋白质含量较常规大豆提升9%以上、单产提高10%以上 [4] - 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实现对农田环境、作物生长、水肥管理等关键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 [4] 宿州种业发展现状 - 宿州市现有种子持证企业175家,位居全省第二 [5] - 每年选育国审省审农作物品种近百个,小麦省审品种占全省三分之一 [5]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举办 五位院士专家作主旨报告
环球网资讯· 2025-07-06 22:05
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 -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在北京举行 主题为"示踪科技前沿 助力创新发展" 会期从7月1日至31日 [1][5] - 年会设置1场主论坛 98场专题论坛 4场平行论坛 聚焦基础科学 人工智能 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 [5] - 中国科协发布2025重大科学问题 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 包含30个具有引领性 创新性 战略性的问题难题 [3] 科技前沿发展 - 年会旨在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 锚定科技强国目标 交流新理论 新观点 新学说 探讨新领域 新赛道 新机遇 [3] - 五位院士专家作主旨报告 涵盖量子技术 人工智能 深海科技 种业振兴 生物制造等前沿科技领域 [3] - 年会期间科普解读量子技术等前沿科技 发布最具影响力百篇论文和非共识议题清单 [5] 学术交流与创新 - 科协组织致力于把握科技前沿发展态势 丰富高质量科技供给 发挥跨界融合优势开展高水平科技咨询 [3] - 倡导务实开放会风学风 促进高效率学术交流 鼓励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学术研讨 深入交流创新思想 [3] - 年会坚持学会主体 学术主旨 学者主角 倡导求真 求实 求是学风 鼓励学术争鸣 [7] 活动特色 - 不设开闭幕式 力戒形式主义 让科技工作者专注学术交流 聚焦国家战略 研判前沿趋势 [7] - 为产学研各界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成果展示 合作交流平台 [5] - 展示中国科技发展新成就 包括人形机器人踢足球表演等科技展示活动 [7]
农林牧渔行业研究:生猪出栏均重提升,重视牧业奶肉共振
国金证券· 2025-07-06 17:4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本周农林牧渔行业指数跑输上证综指 各子行业表现分化 生猪养殖短期头部企业盈利好 中期盈利中枢有望提升 禽类养殖价格底部震荡 需求回暖后有望改善 牧业牛肉价格震荡 原奶价格下半年有望企稳回升 肉牛周期或开启 种植产业链价格有波动 若粮食减产景气度有望改善 饲料价格企稳 水产价格景气向上[13][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本周行情回顾 - 2025.06.30 - 2025.07.4 农林牧渔(申万)指数收于 2729.26 点 周环比 +2.55% 跑输上证综指 排名第 7 行业中表现居前的有华资实业、国联水产、晨光生物 居后的有万辰集团、中水渔业、金丹科技[13][14] 重点数据跟踪 生猪养殖 - 7 月 4 日全国商品猪价格 15.35 元/公斤 周环比 +4.28% 15KG 仔猪价格 32.20 元/公斤 周环比 +0.56% 出栏均重 128.64 公斤/头 冻品库容率环比 +0.10%至 16.67% 头部企业盈利超 200 元/头 建议关注牧原股份等[3][20][22] 禽类养殖 - 7 月 4 日主产区白羽鸡均价 6.75 元/千克 环比 -3.71% 白条鸡均价 13.20 元/公斤 环比 +1.54% 父母代种鸡和毛鸡养殖利润为负 目前板块景气度底部企稳 建议关注圣农发展等[34] 牧业 - 6 月 30 日主产省活牛价格 26.55 元/公斤 环比 +0.1% 6 月 27 日主产区奶牛收购价 3.04 元/公斤 环比不变 同比 -7.03% 预计原奶价格 25H2 企稳回升 肉牛周期有望开启 建议关注优然牧业等[5][42] 种植产业链 - 7 月 4 日国内玉米、大豆、豆粕、小麦等现货价和期货价有不同程度涨跌 目前种植板块景气度底部企稳 若粮食减产产业链有望改善 建议关注隆平高科等[46][47] 饲料&水产品 - 7 月 4 日育肥猪配合料价格 3.35 元/千克 环比 -0.30% 肉禽料价格 3.40 元/千克 环比 +1.49% 水产价格方面 部分鱼类和贝类价格有变动 对虾、鲍鱼、海参价格不变[62] 重点新闻速览 公司公告 - 獐子岛 7 月 2 日通过出租部分资产议案 已收首半年租金和保证金 晨光生物 7 月 4 日获四项商标注册证和一项作品登记证书[76][77] 行业要闻 - 7 月 1 日农业农村部表示将推动新式茶饮行业健康发展[78]
卖玉米种子3年收入11亿元,正大种业成立29年冲击北交所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7-04 22:25
公司IPO进展 - 正大种业北交所IPO获受理 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 会计师事务所为毕马威华振 [2] - 公司成立于1996年7月 主营玉米种子研发、生产、销售 具备"育繁推一体化"体系 [2] - 截至2024年底 累计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68项 在售审定玉米品种71个 覆盖中国四大玉米主产区 [2] 募投项目 - 拟募集资金3.63亿元 用于三个项目:云南种子加工中心(2.64亿元)、张掖玉米种子加工二期(5435.87万元)、襄阳核心试验站(4447.25万元) [3] - 项目总投资3.78亿元 募集资金占比96% [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19亿元、4.09亿元(+28.3%)、3.80亿元(-7.1%) [4][5]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9469万元、8843万元(-6.6%)、8113万元(-8.25%) [4][5] - 毛利率从2022年47.13%降至2024年40.71% [4] - 加权平均ROE从33.17%(2022)降至16.97%(2024) [4] 业务结构 - 种子业务收入占比超88% 其中玉米种子为核心 [5] - 2022-2024年种子业务收入分别为3.07亿元、3.53亿元(+15%)、3.53亿元(持平) [5][6] 销售驱动因素 - 2023年销量增长15.87%带动收入增长4549万元 单价下降0.91%抵消324万元 [6] - 2024年销量增4.45%抵消单价降4.26%的影响 玉米现货价格走低抑制种植需求 [7] 研发投入 - 研发费用占比从2022年7.04%降至2024年5.37% [4]
“橡胶林就是我的实验室”
人民网· 2025-07-04 12:33
橡胶产业科研进展 - 橡胶学博士谢黎黎扎根粤西12年,将橡胶林作为天然实验室,研究方向涵盖新品种推广、割胶技术革新、复合栽培模式等[2] - 创新建立橡胶全周期育苗技术体系,打破"冬季不芽接"传统,建成年产能200万株的全国最大橡胶育苗基地之一[3] - 研发超低频割胶技术并成为主推技术,缓解胶工短缺问题并提高胶工收入[3] - 主导建立2000亩特种胶园示范基地,生产的特种胶成功试制31个规格航空轮胎,其中2个实现装机试飞[4] 南药产业发展 - 建立16种南药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年育苗能力达1000万株,保障垦区南药种源需求[5] - 推广"橡胶+南药""光伏+南药"立体种植模式,在6万多亩胶园实现"林上产胶、林下生金"[5] - 与化州市共建化橘红检测实验室,打造番石榴种植基地带动2万多农户发展[5] 科技创新成果 - 《耐寒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培育及其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 - 提出"四个聚焦"发展战略:种业振兴、科技创新、垦地融合、人才培育[7] - 重点突破特种胶生产、智能割胶、南药机械化、种苗信息化等核心技术瓶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