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蓝碳
icon
搜索文档
渤海湾“海底草原”生态修复再造“蓝碳”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16:04
中新社河北唐山9月15日电 题:渤海湾"海底草原"生态修复再造"蓝碳" 作者 赵丹媚 艾广德 肖光明 清晨,巡护船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中心渔港启航,行驶约半小时便可抵达曹妃甸龙岛西北侧海域。 跟随水下摄像机的视角,丝绸般的鳗草在海底蔓延,鱼群穿梭游弋,处处生机盎然。 这片辽阔而珍贵的"海底草原",正是中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曹妃甸海草床,总面积达 43.83平方千米。 "这片'海底草原'宛如海洋的'绿肺'。"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海洋地质调查所所长李 晓峰表示,海草床是高效的"蓝碳",研究表明,仅占海洋面积0.1%的海草床,年固碳量却占海洋总固碳 量的约18%。 此外,海草为鱼、虾、蟹、贝等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栖息地,也被称为"海洋育婴房",维系 着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基础。 5月27日, "目前,我们共修复海草床938公顷,海草床内的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修复前的60种增加到111种,生物 多样性指数提升42.3%。"唐山市曹妃甸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施志军说。 除生态修复外,构建海草床长效管护机制同样重要。目前,一套由智能监测平台、水下监测站点和电子 界桩组成的海 ...
韩立民:积极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
经济日报· 2025-09-05 08:03
海洋碳汇定义与重要性 - 海洋碳汇又称蓝碳 涵盖红树林 盐沼 海草床 浮游植物等通过光合作用和生物泵实现的碳移除 还包括藻类 贝类养殖等人为增汇活动[1] - 海洋碳汇核算是对海洋生态系统吸收 固定与长期储存二氧化碳能力进行系统性 定量化和价值化评估[1] - 开展核算旨在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海洋碳资产管理 碳交易制度建设与生态补偿机制提供量化支撑[1] - 探索核算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升国际话语权[1] 政策与标准进展 - 2012年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及蓝色碳汇 后续多项政策文件涉及发展海洋碳汇[2]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2] - 《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发布填补我国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空白 系统规范核算流程 内容 方法及技术要求[2] - 广东深圳发布《海洋碳汇核算指南》 广西 河北等省份发布区域性海洋碳汇相关文件或技术规程[2] 地方实践与成效 - 山东积极发展海洋碳汇金融 长岛推出海草床 海藻场碳汇贷 探索海洋碳汇价值实现[2] - 东营2019年以来累计修复盐地碱蓬4316公顷 海草床111.1公顷以提升滨海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2] - 福建依据渔业资源丰富禀赋探索推进渔业碳汇交易[2] 现存挑战与问题 - 核算体系不完善 海水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溶解有机碳等碳汇要素尚未纳入核算 可能造成碳汇能力低估[3] - 滨海湿地外源碳输入与近海生态系统陆源碳通量缺乏统一规范 存在重复计算可能[3] - 现有数据主要依赖局部试点 尚未建立覆盖广泛且高精度的海洋碳通量监测体系[3] - 微生物碳泵 贝藻类养殖固碳机制等关键过程研究相对滞后 制约核算方法与模型的系统构建与应用推广[3] - 海洋碳汇市场需求明显低于森林碳汇 难以形成有效规模化交易 蓝色信贷等配套金融工具覆盖有限[3] 发展建议与路径 - 以标准制定为突破口 制定和完善具有约束力的国家级核算标准 明确核算边界 周期与技术方法[3] - 强化科技支撑 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提升碳汇动态变化精确感知能力[4] - 推动市场与金融创新 探索将海洋碳汇纳入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 设计差异化交易规则[4] - 设立海洋碳汇专项资金 通过税收抵免 绿色信贷等加大政策激励与资金扶持[4] - 深化国际合作 推动蓝碳核算方法与标准的国际互认 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技术与项目合作[4]
浙江探路山海新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7 08:57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 -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超6400公里,海岛数量全国最多,具备发展深水良港和海洋产业的良好条件[3] - 2025年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力争海洋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4] - 海洋产业存在能级不强、科创不足等问题,滨海旅游资源需进一步整合,近岸海域污染较严重[3] 港口绿色转型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是全球唯一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实现人工与智能集卡协同作业[6] -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覆盖率100%,集卡电动化率53%并计划提升至80%,配套2座换电站和38个充电桩[6] - 2021年起实施节能减排战略,2024年清洁能源消耗占比达77%[6] 海洋清洁能源开发 - 舟山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是全球首座且持续并网时间最长的项目,采用"平台式+模块化"技术[7] - 第四代1.6兆瓦机组已稳定运行3年,度电成本从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预计未来低于0.3元/千瓦时[7] - 浙江将实施百兆瓦级潮流能重点工程,攻关45个海洋新能源关键技术群[9] 海洋生态保护与开发 - 大陈岛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黄鱼养殖技术迭代至4.0版本,用能成本降低20%以上[11] - 推进大陈海洋生态渔仓项目,投资1亿元,预计养殖营收10亿元[11] - 象山西沪港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藻类固碳作用显著[12] 海洋废弃物循环利用 - 台州"蓝色循环"模式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5个海洋塑料瓶可生产一条丝巾[12][13] - 建设智能"蓝色工厂"实现海洋塑料全链条可追溯处理[13] - 该模式已在浙江沿海县市推广,5家企业参与海洋塑料再生利用[13] 美丽海湾建设 - 浙江计划2027年前建成18个以上美丽海湾,已建成5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美丽海湾[14] - 大陈岛海水优良水质比例提升至65.6%,游客量从年不足10万人跃升至单月8.24万人[14] - 苍南168黄金海岸沿线分布超百处自然景观,去年暑假两个月吸引游客100万人次,直接拉动收入2500万元[15]
浙江探路“蓝色低碳”:重塑海洋经济新循环|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7:19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总长度超6400公里 海岛数量全国最多 具备发展海洋产业良好条件[4] - 浙江在海洋经济方面存在产业发展能级不强 海洋科创能级不足等问题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仍待加速[4] - 2025年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 力争全省海洋生产总值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5] 港口绿色转型进展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是全球唯一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实现人工集卡与智能集卡协同作业[8] -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覆盖率100% 港内集卡电动化率53% 计划年内提升至80% 配套2座换电站和38个充电桩[8] - 2021年起实施节能减排战略 2024年清洁能源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约77%[8] 海洋清洁能源开发 - 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是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 全球持续稳定并网运行时间最长项目[9] - 采用平台式+模块化技术路径 实现兆瓦级大功率稳定并网发电[10] - 第四代1.6兆瓦机组度电成本从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 预计未来低于0.3元/千瓦时[11] - 国家推动百兆瓦级潮流能重点工程 支持潮流能发电作为沿海及海岛绿色能源补充方案[11] 海洋渔业与生态保护 - 浙江近海远洋捕捞量居全国首位 拥有7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14] - 大陈岛采用4.0版本单点系泊型深远海养殖平台 用能成本降低20%以上[14] - 投资1亿元建设大陈海洋生态渔仓项目 用海面积2107.5亩 预计养殖营收10亿元[15] 蓝碳经济发展实践 - 2023年2月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象山西沪港成交[18] - 藻类植物具有强二氧化碳吸附能力 旭文海藻公司成为国内最大浒苔生产企业[18] - 台州大陈岛开展全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交易 温州苍南完成全省首例海洋碳汇交易[18] 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 - 台州首创"海洋云仓"治理模式 运用区块链技术形成"蓝色循环"治理体系[19] - 2023年"蓝色循环"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现有5家企业从事海洋塑料再生利用[20] - 蓝景科技建设智能"蓝色工厂" 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全链条可追溯处理[20] 美丽海湾建设成效 - 浙江计划2027年前建成18个以上美丽海湾 覆盖沿海5市[20] - 目前已建成5个国家级美丽海湾和9个省级美丽海湾[21] - 大陈岛海水优良水质比例提升至65.6% 游客量从年不足10万人跃升至单月最高8.24万人[22] - 2023年大陈岛海洋经济总产值超过11亿元[22] 滨海旅游开发模式 - 苍南168黄金海岸80%路段可见大海 全年200天可见蓝色大海 分布超百处自然景观[23] - 苍南邀请顶级设计师参与业态打造 采用折股量化 旅投参股等方式吸引创客返乡[23] - 马站后槽冲浪基地去年暑假2个月吸引游客100万人次 直接拉动村民收入2500万元 间接拉动文旅消费约1亿元[23]
“绿色动能”涌动之江大地
科技日报· 2025-08-13 09:21
科技支撑绿色能源发展 - 宁波舟山港梅山低碳码头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累计发电量超4000万千瓦时 绿电消纳率超65% 每年节省用能费500多万元[1] - 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连续并网运行超8年 累计送电超870万千瓦时 度电成本从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2] - 浙江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6.4% 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2] 海洋经济创新机制 - "蓝色循环"模式通过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全生命周期追溯 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3] - 象山县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建立跨省共建蓝碳生态碳账户 实现"蓝碳+产权+司法"生态补偿交易[4][5] - 丽水市出台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 仙居县实施国内首个县级生物多样性碳汇项目[5] 生态产业化转型实践 - 坛头村通过环境治理将"臭河滩"转变为文化"会客厅" 实现生态美带动产业旺文化兴百姓富[6] - 缙云县将采石遗迹"岩宕"改造为剧场书房展示厅等文化空间 从卖石头转向卖风景[6] - 安吉县打造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 构建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闭环[5][6]
人工养贻贝 还能卖碳汇
人民日报· 2025-08-05 06:39
核心观点 - 大陈岛通过蓝碳交易和智慧平台建设 成功实现海洋碳汇生态价值转化 形成可复制的"技术赋能+机制创新"驱动模式 [1][2] 碳汇资源开发 - 岛上34台风机年均发电超6000万千瓦时 减少4.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满足全岛用电还有富余 [1] - 2023年10月完成浙江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交易 交易额10.05万元对应2223吨碳汇指标 [1] - 采用"平台核证+公开拍卖"模式替代第三方认证 解决碳交易核算费用高问题 [1] - 2022年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及科研机构系统评估碳汇潜力 编制碳中和示范区建设方案 [1] 技术平台建设 - 2023年建成海岛"双碳"智慧平台 融合碳汇监测 核算评估 交易等6个模块 [2] - 通过卫星遥感 通量塔 物联网技术实现全时域全空间碳源碳汇态势感知 [2] - 2025年3月发布地方标准《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规范》 建立企业认购-平台交易-收入反哺闭环机制 [2] 金融创新应用 - 台州市首笔碳汇金融贷款落地 以贻贝作为质押物获得15万元银行授信 [2] - 探索"碳汇+金融"与"碳汇+司法"双轮驱动的生态经济价值转化路径 [2] 收益分配机制 - 碳汇收入40%以上反哺岛上生态保护 制定碳汇收入分配实施方案 [2] - 碳汇资源优势转化为岛民实际收益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模式 [2]
多国共商东亚海可持续发展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1 12:41
会上,中方分享了中国近年来在"有效治理、健康海洋、健康人民和健康经济"方面取得的进展,为 后续优先行动的更新和增补提供参考。针对PEMSEA蓝碳项目,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相关负责人分 享了对PEMSEA战略实施规划目标的贡献,包括发布《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和滨海盐 沼等四类生态减灾修复手册,开展首次蓝碳专项调查并建立全国碳密度参数库等。 据悉,PEMSEA参与发起的"东亚海区域海洋保护地网络"倡议和流域综合管理二期都将中国纳入其 重要的项目发展成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将与中国-PEMSEA中心共同完成"国家海洋保护地概 况"报告,并持续关注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推动。 下一步,中方将继续关注东亚海战略的实施,积极推动蓝碳监测网络建设,结合技术培训和试点研 究提升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能力;密切关注区域海洋保护地网络的发展与合作,参与后续保护地联合 行动;在区域海洋治理中积极提出中国方案,为构建东亚海蓝色伙伴关系、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贡献力 量。 近日,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PEMSEA)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了第17届东亚海伙伴关系理 事会会议。10个国家伙伴和11个非国家伙伴代表,以及东亚海 ...
2025海南蓝碳论坛在陵水开幕
海南日报· 2025-07-19 09:44
论坛概况 - 2025海南蓝碳论坛在陵水黎族自治县开幕,主题为"新蓝碳、新机遇、新挑战",聚焦蓝碳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 - 论坛为期2天,设置主旨演讲、特邀报告、高端嘉宾对话及5场专题平行分论坛 [2] - 由省生态环境厅指导,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主办,吸引300余名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国际组织及企业的代表参与 [3] 国际合作与倡议 - 多国青年学者共同发布蓝碳青年倡议,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与印尼国家开发研究与创新署、国际红树林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 - 挪威驻华使馆参赞、巴西驻华大使馆官员及多国院士(如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妮娜·布克曼、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等)参与论坛 [2] 议题与讨论方向 - 5场平行分论坛涵盖滨海湿地蓝碳潜力、海洋碳汇机制、增汇技术、政策创新及蓝碳金融与产业发展等细分领域 [2] - 论坛促进"政、产、学、研、用、金"多领域交流,重点探讨蓝碳技术标准、管理政策及商业化机遇 [2]
我国海洋碳汇工作进展如何?如何进一步推进海洋碳汇核算体系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7-15 07:16
海洋碳汇政策背景 - 中央财经委员会2021年强调提升生态碳汇能力,2025年提出探索海洋碳汇核算,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 - 海洋碳汇主要由海岸带生态系统(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渔业碳汇和微生物碳汇组成,核算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增长点的基础[1] - 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和1.8万千米海岸线,2012年起多项政策文件明确探索海洋碳汇发展[4] 国际核算体系发展 - 2009年联合国提出"蓝碳"概念,2014年将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纳入全球气候规制体系[2] - 当前国际标准聚焦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涵盖IPCC清单编制、蓝碳倡议监测标准及清洁发展机制交易方法学[2] - 2024年联合国发布渔业碳汇评估指南,2019年微生物碳泵理论被纳入气候变化报告,但相关机理仍存争议[3] - 全球已形成碳通量观测网络,通过"蓝碳行动"等国际合作项目推动核算体系规范化[3] 中国核算体系进展 - 2022年发布首个国家标准《海洋碳汇核算方法》,涉及30余项红树林/海草床/贝类等细分领域标准[5] - 地方实践包括深圳发布首个核算指南(7类可交易碳汇)、海南浙江出台试点方案,山东福建完成首笔碳汇贷及交易项目[6] - 建立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监测体系,发布首个海洋CCER方法学(红树林营造),2021年启动碳监测评估试点[5] 现存技术难点 - 核算边界不明确:养殖碳汇未纳入清单,滨海湿地范畴未定,无机碳通量缺乏结论[7] - 周期差异大:藻类固碳周期短,缺乏跨品种/海域/养殖方式的统一衡量标准[7] - 方法不统一:国际核算结果可比性差,中国多部门协作体系尚不完善[7] - 技术短板:基础研究不足,缺乏高精度海洋碳通量观测网络[7] 未来发展路径 - 完善标准体系:建立全国碳汇数据库,开发本土化核算体系,重点建设红树林/渔业碳汇标准[8] - 强化科研基础:分类研究海岸带蓝碳计量技术,攻关渔业碳汇固碳机制,构建立体监测网络[9] - 推动国际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发起合作计划,推广中国标准提升话语权[10]
“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30 14:42
国际红树林中心2025年红树林保护修复研讨班 - 研讨班在深圳举办 共有来自中国 柬埔寨和马达加斯加3国的24名官员和专家参加 并赴深圳和广西的红树林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学习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的技术和实践经验 [1] - 研讨班由国际红树林中心主办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承办 [1] - 研讨班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 围绕红树林保护修复助力履行多边环境公约 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行动计划 红树林生态系统概论与修复实践 红树林湿地候鸟监测与保护 蓝碳与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进行授课交流 [1] 红树林的生态价值与国际合作 -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最有价值的沿海生态系统之一 对净化海水 抵御风暴潮 维持生物多样性发挥重要作用 [1] - 由中国提议并支持的国际红树林中心(IMC)作为红树林保护 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平台 惠及包括柬埔寨在内的多个国家 [1] - 国际红树林中心(IMC)将成为促进红树林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国对红树林的深入了解和专业知识将推动全球红树林的保护修复 [1] 各国官员与专家的评价 - 柬埔寨环境部官员蒙沙木表示 国际红树林中心(IMC)将成为促进红树林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1] - 马达加斯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官员法里西昂表示 中国坚定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 - 国际红树林中心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鲍达明表示 研讨班为分享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搭建了平台 帮助各国学员提高红树林保护修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1] 研讨班成果与影响 - 研讨班的举办促进了国际交流合作 彰显了国际红树林中心在红树林知识共享与技术交流中的关键作用 [2] - 研讨班为全球红树林保护贡献了力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