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超越摩尔定律
icon
搜索文档
AI系列报告之(八):先进封装深度报告(上):算力浪潮奔涌不息,先进封装乘势而上
平安证券· 2025-11-05 16:28
行业投资评级 - 电子行业强于大市 [1] 报告核心观点 - 随着AI与大模型训练所需算力呈指数级增长,单纯依靠晶体管微缩的"摩尔定律"已难以独立支撑性能持续飞跃,先进封装技术成为超越摩尔定律、延续算力增长曲线的关键路径 [2] - 先进封装技术能够异质集成不同工艺节点、不同功能的芯片,并显著提升系统级性能、带宽与能效,从制造后段走向系统设计前端 [2] - CoWoS与HBM共舞,2.5D/3D方案获得青睐,台积电CoWoS封装产能2022-2026年将以5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2] - 海外CoWoS产能长期满载及复杂国际经贸环境下,国产先进封装平台迎来宝贵客户导入与产品验证窗口,国内先进封装产业正处在"技术突破"与"份额提升"的战略共振点 [2] - 据Yole预测,全球先进封装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461亿美元大幅跃升至2030年的791亿美元,2.5/3D封装技术将以21.71%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发展 [23] 第一章 智算需求蓬勃而起,封装环节如日方升 AI驱动芯片需求跃迁 -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 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 [9] - 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1,037.3 EFLOPS,较2024年增长43%;2026年将达到1,460.3 EFLOPS,为2024年的两倍 [9] - 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级大模型市场日均调用量已达10万亿tokens,较2024年下半年的2.2万亿tokens实现约363%增长 [9] - 2025年Q2华虹半导体综合产能利用率为108.30%,中芯国际8英寸晶圆利用率为92.50% [14] - 据TrendForce预计,AI芯片在先进工艺中产能占比从2022年的2%提升至2024年的4%,预计2027年达到7% [14] - 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425.37亿元激增至2029年的1.34万亿元,2025-2029年年均复合增长率53.7% [14] 封装需求水涨船高 - AI芯片通过先进封装技术实现高集成、小面积、低功耗要求,先进封装受益于AI浪潮快速发展 [17] - 台积电表示AI订单需求突然增加,先进封装需求远大于现有产能,CoWoS产能缺口高达一至二成 [17] - 台积电CoWoS封装产能约每月3.5万片晶圆,到2026年末月产能将扩大至超过每月9万片晶圆,2022-2026年以5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17] 先进封装快速扩容 - 全球先进封装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461亿美元大幅跃升至2030年的791亿美元 [23] - 2.5/3D封装技术将以21.71%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发展,成为推动行业技术迭代升级的核心引擎 [23] - 2015-2024年中国芯片封装测试市场规模由1,384亿元增长至3,70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5% [23] 先进封装市场格局 - 全球先进封装市场参与者包括IDM类厂商、Foundry类厂商及OSAT类厂商 [28] - 2024年先进封装厂商中IDM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包括英特尔、索尼、三星与SK海力士等 [28] - 中国大陆头部OSAT厂商通过自主研发与兼并收购已基本形成先进封装产业化能力,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和华天科技均有开发各自平台覆盖2.5D/3D [28] - 据芯思想研究院2024年全球委外封测榜单,日月光、安靠、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分列全球前十大OSAT厂商前四位 [28] 第二章 封装路径百花齐放,新兴方案迭出不穷 先进封装技术路线 - 先进封装主要特征包括:从封装元件概念演变为封装系统、平面封装向立体封装发展、倒装/TSV硅通孔/混合键合成为主要键合方式 [33] - 主要发展趋势有两个方向:小型化(从平面封装向2.5D/3D立体封装转变)和高集成(通过三维堆叠和异构集成提高集成度和数据传输速度) [33] 单芯片封装技术 - 倒装键合技术将互联距离缩短至微米级,电阻降低90%,支持更高频率和功率密度 [35] - 晶圆级芯片封装具有尺寸小、成本低、效率高、电性能好等优势,扇入型应用于低I/O数、小尺寸消费电子芯片,扇出型应用于处理器等需要高集成度应用 [39] 多芯片集成技术 - 先进封装高密度集成主要依赖于四个核心互联技术:凸块工艺、重布线技术、硅通孔技术、混合键合 [40] - Bumping工艺中金属沉积占到全部成本的50%以上 [43] - RDL重布线层起着XY平面电气延伸和互联作用,用于晶圆级封装、2.5D/3D集成及Chiplet异构集成 [46] - TSV技术通过垂直互连减小互连长度、信号延迟,实现芯片间低功耗、高速通信,增加带宽和实现小型化 [50] - 混合键合采用铜触点替代传统引线,互连密度相比过去提升逾十倍,键合精度从传统的5-10/mm²大幅跃升至10K-1MM/mm² [55] Chiplet技术发展 - Chiplet是后道制程提升AI芯片算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具备成本与良率优化、异构制程集成、可扩展性与灵活性优势 [60] - 2.5D封装通过硅或有机中介层实现Chiplet水平互连,3D堆叠通过混合键合实现Chiplet垂直直接连接 [60] 台积电3D Fabric方案 - CoWoS是台积电2.5D、3D封装技术,分为CoWoS-S(使用Si中介层)、CoWoS-R(采用RDL互连技术)、CoWoS-L(结合CoWoS-S和CoWoS-R/InFO技术优点) [70] - 受NVIDIA Blackwell系列GPU量产需求推动,台积电预计从2025年第四季度开始将CoWoS封装工艺从CoWoS-S转向CoWoS-L制程 [64] - 台积电先进封装产品矩阵3D Fabric还包括后端InFO及前端3D整合SoIC,SoIC技术互连节距可小至3μm,第五代技术有望减小至2μm [74] HBM技术演进 - HBM采用硅通孔技术将多个DRAM芯片堆叠,与GPU一同封装形成大容量、高位宽的DDR组合阵列 [82] - HBM3E DRAM是解决AI算力瓶颈的关键存储器技术,凭借超过1TB/s的总线速度成为NVIDIA、AMD、Intel新一代AI芯片必备元件 [86] - 从HBM用量看,2024年主流H100搭载80GB HBM3,2025年英伟达Blackwell Ultra或AMD MI350等主力芯片搭载达288GB的HBM3e,单位用量成长逾3倍 [86] - 全球HBM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31.7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101.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24% [86] 下一代技术方案 - 台积电推出面板级CoPoS,采用面板级硅/玻璃中介层替代晶圆级硅中介层,实现更高基板利用率、更大封装密度和更低单位面积成本 [89] - 英伟达推出CoWoP技术,直接砍掉CoWoS封装基板和BGA焊球,可缩短约40%信号传输路径,具有信号完整性提升等优势 [89] 第三章 投资建议 重点公司分析 - 长电科技是全球领先封测服务商,技术覆盖晶圆级封装、2.5D/3D封装、系统级封装等,2024年以预估346亿元营收在全球前十大OSAT厂商中排名第三 [95] - 长电科技营业收入从2020年的264.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59.6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86.1亿元,保持20.1%同比增速 [96] - 通富微电是国内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一站式服务提供商,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0.38亿元,同比增长17.67%;归母净利润4.12亿元,同比增长27.72% [101] - 晶方科技是晶圆级封装技术领先者,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67亿元,同比增长24.68%,归母净利润1.6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9.78% [107] - 晶方科技销售毛利率持续大幅领先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上半年提升至45.08%,较行业平均水平优势差距逾30个百分点 [111] 投资标的 - 建议关注重点布局先进封装厂,如长电科技、通富微电、晶方科技等 [2]
盛合晶微科创板IPO获受理 2.5D集成收入位居中国大陆首位
证券时报网· 2025-10-31 19:55
IPO基本信息 - 公司科创板IPO申请已于10月30日获上交所受理 [1] - 本次IPO拟募集资金总额为48亿元 [1] - 募集资金将投向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项目和超高密度互联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项目 [1] 募投项目与技术平台 - 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项目主要与2.5D、3D Package等芯粒多芯片集成封装技术平台相关,旨在形成相关技术平台的规模产能并补充Bumping产能 [1] - 超高密度互联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项目主要与3DIC技术平台相关,计划形成该技术平台的规模产能 [1] - 公司致力于通过超越摩尔定律的异构集成方式,支持GPU、CPU、AI芯片等实现高算力、高带宽、低功耗的性能提升 [1] 行业地位与市场排名 - 根据Gartner统计,2024年度公司是全球第十大、境内第四大封测企业 [2] - 公司2022至2024年度营业收入的复合增长率在全球前十大封测企业中位居第一 [2] - 公司是中国大陆12英寸Bumping产能规模最大的企业 [2] - 2024年度,公司是中国大陆12英寸WLCSP收入规模排名第一的企业,市场占有率约为31% [2] - 在2.5D集成技术领域,公司是中国大陆量产最早、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2024年大陆市场占有率约为85%,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8% [3] 财务表现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22年度的16.33亿元增长至2024年度的47.05亿元 [2] - 2025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78亿元 [2] - 公司净利润从2022年度的-3.29亿元改善至2024年度的2.14亿元,并在2025年1-6月达到4.35亿元 [2] 技术能力与竞争优势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级先进封测企业,提供从中段硅片加工到晶圆级封装和芯粒多芯片集成封装的全流程服务 [1] - 公司是中国大陆最早实现12英寸Bumping量产的企业之一,也是第一家能提供14nm先进制程Bumping服务的企业 [2] - 公司具备2.5D/3DIC超高密度微凸块的大规模量产能力,填补了中国大陆高端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的空白 [2] - 公司在2.5D集成技术领域与全球最领先企业不存在技术代差 [3] - 公司持续丰富完善3DIC、3D Package等技术平台,以在更前沿的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3] 战略定位与发展展望 - 公司认为芯粒多芯片集成封装技术是发展高算力芯片的必要方式,对国家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4] - 上市目的包括扩充产能以满足客户需求、服务国家战略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4] - 公司计划持续创新,采用前段晶圆制造的先进管理体系,扩展质量管控,提供一流的中段硅片制造和测试服务 [4] - 公司将发挥前中后段芯片制造经验的综合性优势,发展先进封装测试一站式服务能力,以满足后摩尔时代对高性能芯片的封装需求 [5]
盛合晶微冲刺科创板IPO:年入47亿元,无锡产发基金为第一大股东
搜狐财经· 2025-10-31 18:38
IPO基本信息 - 盛合晶微科创板IPO于10月30日获受理 [3] - 保荐机构为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保荐代表人为王竹亭、李扬 [3] - 会计师事务所为容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 [3]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是集成电路晶圆级先进封测企业,起步于12英寸中段硅片加工 [3] - 提供晶圆级封装和芯粒多芯片集成封装等全流程先进封测服务 [3] - 致力于支持图形处理器、中央处理器、人工智能芯片等高性能芯片 [3] 行业地位 - 2024年度公司是全球第十大、境内第四大封测企业 [3] - 2022年度至2024年度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在全球前十大企业中位居第一 [3] 财务表现 - 2022年-2024年及2025上半年营收分别为16.33亿元、30.38亿元、47.05亿元、31.78亿元 [3] - 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9亿元、3413.06万元、2.14亿元、4.35亿元 [3] - 2025年6月30日资产总额为214.17亿元,2024年12月31日为203.32亿元 [4] - 2025年上半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14%,2024年为2.59% [4] - 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7亿元,2024年为19.07亿元 [4] 股权结构 - 最近两年内公司无控股股东且无实际控制人 [4] - 第一大股东无锡产发基金持股10.89%,第二大股东招银系合计持股9.95% [4] - 股东之间的关联关系未实质改变公司股权分散的状态 [5]
上峰股权投资企业密集亮相资本市场 盛合晶微上市申请获受理
证券时报网· 2025-10-31 10:44
公司上市进程 - 盛合晶微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受理 [1] - 上峰投资的多家半导体企业已进入资本市场,包括合肥晶合、西安奕材已上市,昂瑞微提交注册,上海超硅、东岳未来、初源新材、中润光能等获受理,长鑫科技辅导通过验收 [1] - 上峰半导体产业链布局中亿元以上的重点投资企业均已在上市进程中 [1] 公司业务与技术地位 - 盛合晶微是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级先进封测企业,提供从12英寸中段硅片加工到晶圆级封装和芯粒多芯片集成封装的全流程服务 [2] - 公司技术平台可全面对标全球最领先企业,在中国内地2.5D集成技术领域是量产最早、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与全球最领先企业不存在技术代差 [2] - 2024年度,盛合晶微是中国内地2.5D收入规模排名第一的企业,市场占有率约为85% [2] 战略投资与产业布局 - 2023年上峰通过基金平台投资盛合晶微1.5亿元,这是上峰投资的20多家半导体企业中亿元以上的重点布局之一 [3] - 2020年以来,上峰在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的股权投资累计已超20亿元,其中占投资额六成以上被投企业已在申请上市或已成功上市 [3] - 股权投资为公司取得较好财务收益,在半导体产业链积累了良好生态影响力,为第二成长曲线新质业务发展打下优质基础 [3]
上峰水泥(000672.SZ):参股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
格隆汇APP· 2025-10-31 08:53
公司投资动态 -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宁波上融物流有限公司作为出资主体,与专业机构合资成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苏州璞云创业投资合伙企业 [1] - 苏州璞云投资的盛合晶微半导体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于2025年10月30日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 [1] - 宁波上融作为有限合伙人出资15,000万元人民币,持有苏州璞云67.72%的投资份额 [2] - 截至公告日,苏州璞云持有盛合晶微17,454,646股(本次发行前),持股比例为1.086% [2] 被投资公司业务概况 - 盛合晶微是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级先进封测企业 [1] - 公司业务起步于先进的12英寸中段硅片加工,并提供晶圆级封装和芯粒多芯片集成封装等全流程先进封测服务 [1] - 公司致力于支持各类高性能芯片,包括图形处理器、中央处理器、人工智能芯片等 [1] - 公司通过超越摩尔定律的异构集成方式,助力芯片实现高算力、高带宽、低功耗等全面性能提升 [1]
上峰水泥参股公司盛合晶微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
智通财经· 2025-10-31 08:26
投资动态 - 上峰水泥通过全资子公司宁波上融物流有限公司参与投资的私募股权基金苏州璞云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所投资的盛合晶微半导体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已于2025年10月30日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 [1] - 此次投资主体为公司与专业机构合资成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苏州璞云创业投资合伙企业 [1] 被投公司业务 - 盛合晶微半导体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级先进封测企业 [1] - 公司业务起步于先进的12英寸中段硅片加工 并提供晶圆级封装和芯粒多芯片集成封装等全流程先进封测服务 [1] - 公司致力于支持图形处理器、中央处理器、人工智能芯片等各类高性能芯片 通过超越摩尔定律的异构集成方式实现高算力、高带宽、低功耗等全面性能提升 [1]
盛合晶微科创板IPO已受理 为全球第十大集成电路封测企业
智通财经网· 2025-10-30 20:54
IPO基本信息 - 盛合晶微半导体有限公司科创板IPO已于10月30日获受理,保荐机构为中金公司,拟募资48亿元人民币 [1] 公司业务定位与技术优势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级先进封测企业,业务起步于12英寸中段硅片加工,并提供晶圆级封装和芯粒多芯片集成封装等全流程服务 [1] - 公司是中国内地最早实现12英寸凸块制造量产的企业之一,也是首家提供14nm先进制程Bumping服务的企业,填补了内地高端产业链空白 [2] - 基于中段硅片加工能力,公司实现了12英寸大尺寸晶圆级芯片封装的产业化,2024年度其12英寸WLCSP收入规模在中国内地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约为31% [2] - 在芯粒多芯片集成封装领域,公司的2.5D集成技术是中国内地量产最早、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2024年度2.5D收入规模内地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高达约85% [3] 行业地位与增长表现 - 根据Gartner统计,2024年度公司是全球第十大、境内第四大封测企业,且2022至2024年度营业收入的复合增长率在全球前十大企业中位居第一 [3] - 截至2024年末,公司拥有中国内地最大的12英寸Bumping产能规模,并在12英寸WLCSP和2.5D收入规模上均排名内地第一 [4] 募集资金用途 - 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48亿元,将投资于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项目(拟投入40亿元)和超高密度互联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项目(拟投入8亿元),项目总投资额为114亿元 [5] 财务业绩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22年度的约16.33亿元增长至2024年度的约47.05亿元,2025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约31.78亿元 [5] - 公司净利润从2022年度的约-3.29亿元扭亏为盈,2024年度达到约2.14亿元,2025年1-6月净利润约为4.35亿元 [5] - 公司资产总额持续增长,从2022年末的约65.23亿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约214.17亿元 [6]
中国产业叙事:长电科技
新财富· 2025-07-18 14:31
公司发展历程 - 1972年江阴晶体管厂成立,由裁缝师傅转型的工人组成初创团队,在计划经济下开启中国半导体制造探索 [1][3] - 1984年以"331晶体管"助力中国同步通信卫星发射,获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1986-1989年实现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自动化生产线投产,完成从手工作坊向现代制造的蜕变 [4] - 1990年王新潮掌舵后推行质量责任制,成品率从50%提升至80%,通过研发LED半导体指示灯实现首次扭亏为盈 [7] - 1994年开辟封测业务,在国内率先建立分立器件封装产线,为后续成为中国大陆最大封测企业奠定基础 [7] - 2003年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半导体封测上市公司,成立长电先进聚焦高端封装技术 [9] - 2015年联合中芯国际和国家大基金以7.8亿美元收购全球第四大封测厂星科金朋,营收从全球第六跃升至三甲 [15][16] - 2016年设立长电韩国整合星科金朋SiP业务,2019年建成12英寸晶圆凸块工艺生产线,形成新加坡、韩国、江阴三大利润中心 [18][19] 技术布局与突破 - 封装技术实现从传统封装(WB/SOP/QFN)向先进封装(WLP/SiP/FC/2.5-3D)的全面覆盖 [10][13] - 先进封装四大核心工艺:RDL再分布层技术、TSV硅通孔技术、Bump凸块技术、Wafer晶圆级技术 [13] - 2005年推出系统级封装(SiP)服务3G手机市场,产品包括RF-SIM卡等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13] - 通过收购星科金朋获得FanOut晶圆级封装、高通/博通/英特尔等顶级客户资源,全球前20大半导体公司中15家成为客户 [18] - 2023年AI算力需求推动2.5/3D封装成为核心增长极,复合年增长率超20%,主要受HBM高带宽内存和AI芯片驱动 [26] 行业格局与竞争 - 全球封测行业形成日月光(30%市占)、安靠(20%市占)、长电科技(10%市占)三足鼎立格局 [23] - 2024年全球先进封装市场规模突破500亿美元(同比+10%),预计2029年达800亿美元 [24] - 台积电/英特尔等代工巨头凭借前道制程优势切入先进封装,2024年投资超百亿美元,迫使传统OSAT退守中低端市场 [29][30] - 消费电子仍是先进封装最大应用领域(2024年占比72%),但电信基础设施增速达30%,成为新增长引擎 [27][28] - 公司2024年营收近360亿元(同比+20%),先进封装占比超70%,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7%,Q2增速达37% [33][34] 战略演进 - 四次危机应对体现战略灵活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逆势扩产、2002年转型贴片式器件、2010年布局铜柱凸块工艺、2015年收购星科金朋实现技术跃迁 [22] - 发展路径从规模导向(宿迁/滁州建厂)转向技术主权(先进封装),再向生态话语权("封测+解决方案"服务商)递进 [22] - 与台积电形成竞合关系:承接CoWoS流程中的oS段后段封装业务,发挥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控制优势 [31]
“世界工厂”拥抱“芯”技能
南方都市报· 2025-06-10 12:29
东莞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领域发展 - 东莞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领域在5月持续升温 首个战略科学家团队成果首发 该团队以电子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杨晓波教授为核心 在TGV三维封装工艺 低功耗AI芯片 MEMS传感器 AI-AOI视觉检测 等离子刻蚀设备等核心赛道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 [2] - 团队成果凝聚电子科技大学科学家们"十年磨一剑"的坚持 体现东莞"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创新机制 东莞正通过集中资源"击穿"产业链 从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到引进大科学装置 大平台 再到组建创新联合体 [2] 战略科学家团队五大创新成果 - TGV3 0技术:全球首创亚10微米通孔 10:1深径比三维封装技术 实现晶圆级与板级量产能力 [4] - "能感存算"一体AI芯片:功耗仅70mW 集成自取能与多模态传感功能 [4] - PLP等离子刻蚀设备:打破国际垄断的面板级封装核心设备 技术指标比肩国际巨头 [5] - 毫米波雷达芯片:应用于低空监测的相控阵雷达芯片 性能国际领先 [5] - 全自动晶圆AI-AOI检测设备:检测精度达0 072微米 填补国内高端检测装备空白 [5] TGV三维集成工艺技术突破 - TGV3 0技术为第三代玻璃通孔技术 应用于人工智能芯片等高算力芯片 3D集成半导体 光电子组件等领域 支撑新一代通信 物联网 军事电子等场景 [7] - 相较于2 0版本 实现三大突破:超细孔径(亚10微米)提高芯片集成度 超平滑孔壁减少信号影响 超高深径比实现高密度互联 [7] 数联智造全自动晶圆检测设备 - 全自动显微镜级晶圆AI-AOI检测设备OM可同时进行宏观和微观检测 宏观检测可一次性将12英寸晶圆正反面清晰成像 达到毫米级要求 [9] - 微观检测实现50倍物镜自动对焦成像 0 072微米级自动量测 设备超90%零部件国产化 成本比同类进口产品降低40%-50% [9] 东莞市集成电路产业基础 - 东莞拥有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企业257家 2024年产业营收突破750亿元 封测和设计环节占比超60% 形成以生益科技 利扬芯片 天域半导体为"链主"的产业集群 [11] - 东莞拥有万亿级消费电子产业优势 华为 OPPO vivo等智能终端企业集聚 芯片消费市场庞大 已构建以封装测试 设计为核心 第三代半导体为特色的完整产业链 [11] 东莞市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模式 - 创新中心按"政府支持 社会资本投资 科研院所牵头 产业链企业共建"机制运作 打造覆盖全研发周期和技术服务要素的平台 包括芯片可靠性实验室 失效分析实验室 SIP封装工程中心等 [13] - 中心选定先进封装和工业软件为发展方向 利用广东"强芯行动"和"铸魂工程"政策 结合东莞先进封装企业资源 智能终端企业需求等"天时地利" [15] - 已引进15个科研团队 培育40余家产业链企业 其中三分之一为中心推动成果转化和持股孵化的项目 [17] 资源整合与商业化进展 - 创新中心以"股东"身份深度孵化企业 实现从技术攻关到市场落地的全链条赋能 企业间高效协同 如数联智造首台检测设备直接供给三叠纪使用 [17][18] - 中心模式复制至工业软件领域 成电智能推出"工业智能体" 实现制造业全流程数字化 通过自研小模型和DeepSeek支持自然语言查询和业务管理 [20] 先进封装行业前景与资本布局 - 全球先进封装市场规模2023年达378亿美元 预计2029年达891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11% AI芯片和智能终端升级推动对先进封装技术更高需求 [21] - 东莞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签署十余项合作协议 包括设立东莞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成果转化基金 推动技术联合攻关和人才联合培养 [23] - 东莞拥有散裂中子源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平台 超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 正以"集中资源击穿产业链"方式探索科技与制造深度融合 [25]
投资笔记:半导体掩膜版的投资逻辑分析(含平板显示)(13634字)
材料汇· 2025-06-06 23:03
掩膜版定义与分类 - 掩膜版是微电子制造中的图形转移工具,功能类似传统照相机的"底片",用于将设计图形转移到硅片或玻璃基板上[2] - 主要分类包括石英掩膜版(高精度、长寿命)、苏打掩膜版(中低精度)、凸版(LCD定向移印)和菲林(PCB应用)[4][6] - 半导体掩膜版在最小线宽(≤0.5μm)、CD精度(≤0.02μm)等参数要求显著高于平板显示和PCB领域[2][10] 制造工艺与技术难点 - 核心工艺流程包含CAM图档处理、激光/电子束光刻(130nm为分界)、显影蚀刻等12个环节,光刻技术为核心[6][7] - 技术难点集中在光刻环节的制程管控(温度/气流扰动影响精度)、位置精度控制(多膜层套准)、曝光能量控制等[12] - 检测环节需测量CD均匀性(±0.1μm)、套刻精度(±0.25μm)等参数,并修复微粒缺陷[9][10][63] 产业链与成本结构 - 上游材料依赖进口:石英基板(国产化率5%)、光学膜(国产化率0%)主要来自日本HOYA、韩国SS等[18][20] - 中游制造分为晶圆厂自建(28nm以下先进制程)和独立第三方(成熟制程),下游应用于IC制造(台积电)、平板显示(京东方)等[14][37] - 成本构成中直接材料占67%(基板超90%),制造费用占29%[21] 技术演进方向 - OPC技术:通过光学邻近效应修正解决衍射导致的图形失真,提升130nm以下制程精度[27] - PSM技术:利用相移消除干涉现象,适用于130nm以下制程,对比度提升30%[29] - 电子束光刻替代激光直写:突破130nm物理极限,支持更小线宽[31] 半导体掩膜版市场 - 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54亿美元,成熟制程(130nm以上)占比87%,先进制程(28nm以下)仅13%[34][37] - 国内需求增长:中国12寸晶圆产能占比从2015年9.7%升至2021年16%,规划新增25座晶圆厂[46] - 毛利率差异:高阶制程(如130nm以下)毛利率达50%+,较成熟制程高20pct[42] 平板显示掩膜版市场 - 2022年中国市场规模35亿元(占全球57%),预计2025年达65亿元[55][57] - 技术趋势:大尺寸化(G11产线对应85英寸面板)、高精度化(650PPI以上)[60][62] - 国产替代进展:清溢光电实现AMOLED用1600ppi掩膜版量产,路维光电突破G11产线技术[79] 竞争格局 - 全球半导体掩膜版65%由晶圆厂自供,独立第三方市场中Photronics、Toppan、DNP垄断80%份额[69][71] - 国内厂商:路维光电(180nm)、清溢光电(180nm)、龙图光罩(130nm)加速研发28nm节点[74][75] - 平板显示领域:Photronics、SKE、HOYA占全球88%市场,国内仅清溢光电进入前五[77] 未来趋势 - 特色工艺路线崛起:功率半导体、MEMS等定制化需求推动掩膜版多样化发展[84][86] - 精度持续提升:OPC/PSM技术向28nm以下延伸,套刻精度要求达±0.25μm[87][89] - 国产替代加速:美国限制250nm以下掩膜版出口,刺激国内厂商扩产130-28nm产能[48][75] 重点企业 - 国际龙头:Photronics(5nm EUV)、DNP(3nm研发)、Toppan(全球8大基地)[91][95][97] - 国内上市公司:路维光电(G11产线)、清溢光电(HTM技术)、龙图光罩(功率半导体专精)[99][101][104] - 非上市公司:迪思微(0.13μm)、冠石科技(规划28nm)、中微掩模(130nm)[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