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育消费
icon
搜索文档
国办: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央视网· 2025-09-04 17:26
总体目标 - 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1][3] - 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1][3] - 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增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3] 体育赛事发展 - 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开展赛事评级 [4] -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赛事 [4] - 支持赛事纳入奥运会积分赛体系 [4] - 优化赛事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4] - 推进体育赛事版权确权及交易服务 [4] - 科学核定赛场安全容量提高可售票数量 [4] 户外运动产业 - 差异化发展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等户外运动项目 [4] - 推动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4] - 开展低空运动/航空模型运动等低空赛事活动 [4] 冰雪经济发展 - 实施冰雪消费惠民措施 [4] - 支持冰雪设备纳入大规模设备更新范围 [4] - 深入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 [4] 体育用品升级 - 研发运动员竞技/训练/测试/康复装备器材 [4] - 建设体育用品创新研发中心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4] - 实施消费品"三品"行动打造国货潮牌 [4] - 支持开设体育用品首店举办首发活动 [4] 消费场景拓展 - 利用工业厂房/商业用房等打造体育运动空间 [5] - 配建"小而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5] - 引导商业综合体/景区引入体育业态 [5] - 打造沉浸式体育消费场景 [5] - 培育智能化/定制化体育消费新模式 [5] - 促进夜间体育消费和适老体育活动 [5] 消费促进活动 - 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等品牌活动 [5] - 围绕全民健身日等节点举办消费季活动 [5] - 鼓励体育企业与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联动 [5] 消费惠民举措 - 开展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 [5] - 对体育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5] - 发放体育消费券/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 [5] 企业培育发展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 [6] - 扩大规模以上体育企业数量 [6] - 引导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 [6] - 培育专业化体育场馆运营主体 [6] 产业交流合作 - 利用进博会/广交会等平台深化体育交流 [6] - 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联合举办体育赛事 [6] - 实施中国体育品牌海外推广计划 [6] 行业融合发展 - 开展商旅文体健联动丰富产业业态 [7] - 推动体医融合建设社区运动健康中心 [7] - 支持体育与科技/传媒/养老等产业复合经营 [7] 区域协调发展 - 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体育产业带 [7] - 打造主导产业明确的体育产业集聚区 [7] - 实施区域一体化体育消费惠民措施 [7] 数字化发展 - 推进"数据要素×体育"行动 [7] - 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体育领域应用 [7] - 加快体育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建设 [7] 金融支持措施 - 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 [7] - 支持体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发行债券 [7] - 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降低融资成本 [7] 场地设施建设 - 推动户外运动设施/全民健身中心等建设 [7] - 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支持场地建设 [7] - 支持发行基础设施REITs [7] 市场环境优化 - 拓展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应用场景 [7] - 实行体育预付式消费资金托管模式 [7] - 实施体育赛事门票实名制管理 [7]
国务院:支持创作和传播各类体育文化产品 实施“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创作计划等活动
北京商报· 2025-09-04 17:22
政策导向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提出扩大体育消费群体 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1] - 发布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 持续开展"中华体育精神颂"系列活动 支持创作传播各类体育文化产品[1] - 组织实施"跟着微短剧去运动"创作计划 开展"跟着冠军去健身"活动 引导更多群众参加体育运动[1] 青少年体育发展 - 加强学校体育教练员队伍建设 以足球 篮球 排球 乒乓球 羽毛球 田径 游泳 武术等公益性青少年赛事为重点[1] - 推动青少年掌握体育技能[1] 特殊群体体育服务 - 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 加强对老年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指导和帮助[1]
国办: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加快拓展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应用场景
第一财经· 2025-09-04 17:21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优化体育消费支付服务,加快拓展数字人民币体育消费应用场景,利用数字人民币 智能化、数字化服务优势助力体育产业和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实行体育预付式消费资金托管模 式,推广应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预付资金管理方案,防范化解预付式消费风险。完善青少年体育培训 制度标准。实施体育赛事门票实名制管理,依法严厉查处、打击倒卖赛事门票等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地 方体育行政执法工作机制,明确体育市场执法主体和执法事项,保护体育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导保险机 构开展体育赛事、运动伤害等保险业务。 ...
国办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新华社· 2025-09-04 17:04
政策目标 - 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人民币 [1] - 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1] - 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1] 重点举措 - 扩大体育产品供给包括丰富体育赛事活动 优化赛事服务管理 发展户外运动产业 培育壮大冰雪经济 推动体育用品升级 [1] - 激发体育消费需求包括拓展体育消费场景 举办体育消费活动 实施消费惠民举措 扩大体育消费群体 [1] - 壮大体育经营主体包括做大做强体育企业 搭建优质对接平台 深化体育产业交流合作 [1] - 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包括深化行业融合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体育数字化发展 [1] - 强化产业要素支撑包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丰富体育场地供给 [1] - 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包括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做好体育产业统计监测工作 [1]
四大国产运动品牌上半年“成绩单”出炉!
证券时报· 2025-09-02 23:42
港股运动品牌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 - 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复苏 国产运动品牌股价普遍上涨 其中361度涨幅接近50% [1] - 四大品牌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数据:安踏营收385亿元 净利润70亿元 李宁营收148.17亿元 净利润17.37亿元 特步营收68.38亿元 净利润9.14亿元 361度营收57.05亿元 净利润8.58亿元 [3][4] - 安踏营收规模为李宁、特步、361度总和的1.4倍 净利润为三家公司总和的2倍以上 [3] 财务增速与市场表现对比 - 安踏营收同比增长14.26% 但净利润同比下降8.94% 若剔除AmerSports上市权益摊薄影响 净利润实际增长14.5% [4] - 特步营收同比下降5.07% 但净利润同比增长21.47% 主要因剥离K·SWISS和帕拉丁业务亏损 Saucony品牌运营利润率从4%提升至10% [5][6] - 李宁营收增速仅3.29% 净利润同比下降10.99% 主因零售渠道收入下降3.4%及所得税率提升 [6] - 361度营收增速10.96% 净利润增速8.61% 表现均衡 [6][7] - 股价表现:361度年初至今上涨49.97% 安踏上涨21.37% 特步上涨16.70% 李宁上涨14.13% 仅361度跑赢恒生指数27%的涨幅 [7][8][9] 行业环境与战略方向 - 行业宏观环境: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但仍低于长期平均水平 运动用品市场展现韧性 户外运动赛道处于成长初期 [12][13] - 电商平台体育用品零售额达2181.67亿元 同比增长17.5% 显著高于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0%的增速 [15] - 安踏战略:通过并购构建多品牌矩阵(FILA、DESCENTE、KOLONSPORT、AmerSports) 上半年完成收购JACK WOLFSKIN [17] - 李宁战略:保持审慎经营 夯实业务基本盘 聚焦专业运动品牌形象 [18] - 361度战略:聚焦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76%) 鼓励开设大规模形象店并提升商场门店数量 [19] - 特步战略:聚焦跑步领域 强化特步主品牌与Saucony、Merrell的协同效应 [20][21]
截至7月底,济南今年已开展市级以上重点体育赛事444场
齐鲁晚报网· 2025-09-02 19:19
体育赛事活动成效 - 截至7月31日济南市开展市级以上重点体育赛事444场 参与人次达87.1万 [3] - 赛事活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71亿元 其中拉动消费3.32亿元 [3] - 间接经济效益包括产出效应10.16亿元 所得效应4.24亿元 税收效应3042.29万元 [3] - 赛事活动对第三产业拉动效应达7.08亿元 [3] 重点赛事经济贡献 - 电竞赛事直接经济效益1.1亿元 带动吃住行游购娱消费超5200万元 GDP贡献1.6亿元 [3] - 街舞大赛吸引超3000人参赛 省外选手占比40% 有效拉动端午假期消费 [3] - 中国女篮热身赛吸引近8000名观众 外地球迷占比72% 五档门票两天售罄 [3] 全民健身与区县赛事 - 全民健身运动会持续营造氛围 包括新年登高、冰雪嘉年华、大学生欢乐跑等活动 [3] - 历城"村超"首次代表山东出战全国赛 联动贵州"村超" [3] - 区县赛事包括济阳马拉松、槐荫生态黄河半程马拉松、平阴女子半程马拉松等 [3]
凭赛事票享景区、酒店、餐饮等折扣,济南将试点推广“票根经济”
齐鲁晚报网· 2025-09-02 18:26
体育产业发展机遇 - 济南市于2025年3月入选国家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 [3] - 体育局将联合金融机构开展促消费合作 设立体育消费金融补贴并试点推广"票根经济" [3] - 试点推广凭赛事票享受景区、酒店、商场、餐饮折扣的消费模式 [3] 赛事体系规划 - 计划举办国际马术场地障碍赛和济南冬季畅游泉水国际公开赛等国际赛事 [3] - 将承办2025济南(泉城)马拉松等国家级赛事 [3] - 组织济南市第一届运动会和第一届电子竞技运动会 [3] - 持续开展济南潮流体育运动会和"泉在济南全城热练"等群众性赛事活动 [3] 体旅融合发展战略 - 依托"山泉湖河城"资源禀赋发展冰雪、越野挑战、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运动 [3] - 培育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体育研学线路 [3] - 争创户外运动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3] - 扩大冰雪场地面积并试点冰雪消费一卡通 [3] - 通过冰雪嘉年华活动以"冷资源"带动文体旅商协同发展 [3]
从群众赛事看见群众力量(连线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25-09-02 06:36
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兴起背景 - 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呈现广泛参与性特点 包括广覆盖和低门槛 赛事不严格按竞赛规程 让更多体育爱好者参与[1] -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跨越5000美元门槛时 体育从可选消费升级为日常需求 群众对体育需求越来越旺盛[2] - 全国体育场地数量达484.17万个 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 为赛事提供基础设施支持[3] 体育消费与产业带动效应 - 户外运动线上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 增幅近40% 冲锋衣 骑行服 登山靴等体育用品受追捧[2] - 苏超前六轮比赛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 同比增长42.7% 带动住宿 餐饮 旅游等行业增收[2] - 体育赛事下沉涵养乡风文明 票根经济以体育为支点 形成体育+和+体育的多元价值功能[2] 赛事体系与可持续发展 - 国家体育总局构建3831全国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体系 包括全运会群众赛事 全国全民健身大赛 社区运动会等[4] - 体系包含8项全国性全民健身主题示范活动 足球 篮球 排球等群众三大球赛事 以及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4] - 通过将场地建在群众身边 活动办在群众身边 形成全项目覆盖 全人群参与 全社会共享的竞赛体系[4] 社会价值与经济动能 - 群众赛事让普通百姓成为赛场主角 包括小店主 外卖小哥 鱼塘老板 挖掘机手等职业人群[4] - 赛事产生我参与我快乐的效应 健其身悦其心 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手段[1] - 体育热情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和动力源泉 通过挖掘群众力量为各项事业提供不竭动力[3][5]
匹克球成为深圳新消费场景
深圳商报· 2025-09-01 14:36
匹克球运动发展现状 - 匹克球具有轻器材、简规则、强社交特点,正成为全民健身新载体与体育消费新引擎 [1] - 国家体育总局推动匹克球进校园、进社区,加速运动普及 [1] - 运动在深圳户外天台、商圈球馆快速兴起,催生新消费市场和投资赛道 [2] 运动特性与消费特征 - 器材轻便,球拍重量介于200至300克之间 [2] - 场地要求灵活,标准场地长13.4米宽6.1米,可入驻商业中心及闲置仓库 [2] - 消费亲民,初学者球拍低于100元,专业赛事级球拍150-600元,室内场地每小时125元,室外场地仅50元 [2] - 爱好者每周运动2-3次,人均每次消费50-60元 [2] 深圳市场发展驱动因素 - 气候适宜户外运动 [2] - 年轻人口占比高,易于接受新兴运动 [2] - 毗邻港澳地区,匹克球发展成熟带来辐射效应 [2] 产业链与基础设施 - 深圳涌现专业化场馆如兰斯博(集成场馆运营、赛事服务、教练培训、装备研发于一体)和Pickehead俱乐部(4片室内场地) [3] - 通过"i深圳"系统可查询三家球馆,分布于宝安、罗湖和深汕地区 [3] - 深圳周边形成成熟产业链,东莞设有多家以外贸出口为主的球拍及配件工厂 [3] 全球市场增长前景 - 美国参与人群从2021年482万人激增至2023年4830多万人 [4] - 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22亿美元增长至2034年91亿美元 [4]
算体育赛事的“经济账”:从竞技到经济
华创证券· 2025-08-29 20:11
体育消费潜力 - 中国体育消费占收入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当,2020年约为0.84%,但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不到40美元,仅为发达国家均值的1/6[2][4][14] - 地区数据显示体育消费与收入高度相关,23个省市相关系数达0.88,但支出倾向稳定在4.5%-6.5%[4][16] - 日本经验表明经济周期直接影响体育消费,经济上行期增长快,停滞期萎缩,高收入群体更抗波动[4][18][22][24] 体育消费结构 - 中国体育实物消费占比超60%,明显高于欧盟的35%,接近美国2005年水平[2][5][28] - 中国观赛与健身服务支出仅占11%,而美国2005年约为20%[2][5][28] - 日本体育服务消费占比持续上升,从1980年27.5%增至2011年58%,增量主要来自赛事和健身[5][35] 体育赛事经济 - 中国体育赛事对GDP拉动约0.1%,低于欧美的0.4%-0.5%,就业拉动也仅0.1%左右[3][6][38][56] - 欧美拥有全球近90%顶级体育IP,头部联盟收入达数十亿至数百亿美元,与中国赛事规模悬殊[6][43] - 上海居民观赛消费倾向更强(1万美元收入支出73美元 vs 美国38美元),但美国收入高6倍且观赛渗透率达61% vs 上海5%[8][44] - 中国体育从业者占就业人口0.15%,低于英美0.5%及日韩0.2%-0.3%,需提升收入和服务业比重[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