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

搜索文档
梅兰集团:做绿色突围的“先行者”
中国化工报· 2025-07-01 10:51
核心观点 - 梅兰集团通过环保治理和技术创新实现绿色转型,将环保压力转化为发展红利,成为氟化工行业标杆 [2][5][6] - 公司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从氯碱起家延伸至高端氟新材料,实现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升级 [15][17][18] - 智能化工厂建设是未来战略重点,通过5G+技术提升效率25%,目标实现零排放、零污染 [20][23][24] 环保治理与转型 - 2003年投资数千万元引进德国污水处理技术,处理后水质达国家地表水标准并建成厂内鱼塘 [5][6] - 2005年与世界银行签署CDM项目,累计获得碳排放交易收入31.5亿元,减少1.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 [6] - 废气处理设施升级后污染物减排70%以上,颗粒物年排放量从27.36吨降至4.19吨 [11][12] 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 - 2008年以全球最低成本建成R22生产装置,通过副产物氯化氢/氟化氢利用创造新增市场 [13] - 废催化剂回收装置将危废转化为高附加值贵金属氧化物产品,大幅削减危废总量 [10] - 九宏公司采用SPI自蔓延热解焚烧技术处理废盐,年减少5万吨填埋量并回用为原料 [10] 循环经济产业链 - 国内首创"氯碱-氯化物-制冷剂"一体化产业链,打破甲烷氯化物95%进口依赖 [17][18] - 副产氢气从直接排放转向氢能再利用,匹配区域氢能规划支撑碳减排 [19] - 九宏公司投资25亿元建设第四代制冷剂项目(R1233zd等),抢占市场先机 [19] 智能化与未来规划 - 九宏公司投资1550万元建设5G+智能工厂,实现生产效率提升25%和污染物100%达标排放 [24] - 部署DCS/MES/APC系统减少人工干预,能源监测降低吨产品综合能耗 [24][25] - 目标3年内建成无人工厂,通过AI优化装置运行减少三废产生 [20][23]
专家呼吁有机硅行业创新合作
中国化工报· 2025-07-01 10:30
行业趋势与创新 - 有机硅行业正加速与新兴产业融合,特别是"硅基新能源+硅基新材料"领域的技术与应用创新成为焦点 [1] - 电力行业对有机硅产品的需求呈现高度定制化特征,如电力硅橡胶需优先满足阻燃、电蚀等电气性能指标 [1] - 行业需强化产业链协作,通过类似"新型电力系统与有机硅"的共链行动推动上下游适配产品开发 [1] - 循环经济成为发展重点,电力行业年均退役产品含数千吨有机硅,需探索生物/化学降解及再生应用场景 [1] 技术短板与国际竞争 - 中国虽为全球有机硅生产消费大国,但在高性能和特种材料领域仍存在明显技术短板 [2] - 国际供应链重塑与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行业需通过国际合作与产业升级实现扬长避短 [2] 产学研协同发展 - 高校需深化与企业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为行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2] -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应对新形势挑战 [2]
万物新生(爱回收)发布2024年ESG报告,首次公布碳减排目标
经济网· 2025-06-30 18:01
ESG报告发布与碳减排目标 - 公司连续第五年发布ESG报告,首次公布2030年碳减排目标[1] - 以2024年为基准,2030年范围一和范围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35%,范围三排放强度下降50%[3] - 2024年全平台二手商品交易量达3530万单,环保拆解废旧电子设备13.7万台,减少电子产品污染21.92吨[3] 绿色产业发展与循环经济 - 公司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和科技驱动提升二手设备回收和循环流通率[3] - 与再生资源回收资质第三方合作处理无二次使用价值的电子产品[3] - 参与制定两项国家标准《二手货交易市场经营管理规范》和《二手货品质鉴定通则》,推动行业规范发展[6] 服务多元化与门店扩张 - 2024年推进"多品类回收"战略,优化奢侈品、鞋服等品类的远端鉴定与当面放款机制[6] - 截至2024年末,爱回收线下门店达1861家,覆盖全国283个城市,新一代门店占比62%[6] - 与京东合作建设手机电子产品以旧换新模式,提升用户体验[6] 合规翻新业务拓展 - 2024年与主流手机厂商达成授权合作并采购原厂配件,维修业务规模化升级[7] - 业务品类从手机拓展至笔记本、手表、手写笔等6大新品类[7] - 全年合规翻新二手设备数量达844054台[7]
衢州智造新城:绿色园区链动循环经济
中国化工报· 2025-06-30 11:33
衢州智造新城绿色工业园区建设 - 衢州智造新城成功入选2024年度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构建绿色循环发展新格局[1] - 聚焦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及生命健康等"5+X"主导产业,持续完善绿色标准体系[1] - 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628.8亿元,工业增加值368.2亿元,增长12.1%[9] - 全国化工园区排名跃居第15位,国家高新区排名提升14位跻身全国百强[9] 企业绿色技改成效 - 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投资20多亿元进行全链条超低排放改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达42.3%[2][6] - 衢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实施高效压缩空气系统项目,年节约用电888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64吨[6] - 东港热电等5个项目获得2024年省级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奖励资金2877万元,设备投资额14412万元,减碳量90016.56吨[7] - 巨化热电节能增效技改项目获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节能降碳专项资金5000万元[7]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 截至2025年6月,已有9家企业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12家获省级绿色低碳工厂称号,81家获市级绿色低碳工厂称号[7] - 14个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认证,212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88家企业获得节水型企业称号[7] - 2家企业获得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称号,6家企业获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称号[7] 循环经济产业链 - 构建"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连接"的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管道40多千米,连接企业100多家[12][13] - 高新片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超9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9%[13] - 形成"一主三特色"的氟硅循环产业链、余热余压循环利用的钢铁产业链、巨化—园区公用设施一体化循环链[14] - 集聚30多个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涵盖新能源锂电材料、氟硅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15] 绿色基础设施 - 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突发水污染应急防控体系,入选生态环境部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试点[16] - 投入6000余万元实施工业园区污水管网"下改上"工程,总里程达23.9千米,工业污水纳管率达100%[16] - 布设水质监测站5座,接入企业污染源废水排口68个,废气排口39个,实现环保数据实时监管[17] - 工业危废利用处置能力30多万吨,重点危废产生单位视频监控联网率100%[17] 技术创新支撑 - 重点打造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中试基地,聚焦绿色化学、资源再利用等关键领域[8] - 为辖区企业提供研发、检测、技术咨询与培训等全链条综合性服务[8] - 持续攻关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8]
绿色低碳风劲吹 多领域逐“绿”向“新”释放经济发展新潜力
央视网· 2025-06-29 17:19
家电行业绿色升级 - 一级能效产品成为消费新趋势 价格门槛因国补和以旧换新政策降低 [2] - 头部生产企业采用轻量化+低能耗设计 洗衣机排水泵盖启用免喷涂工艺 [2] - 冰箱70%-80%部件采用可循环材料 绿色设计贯穿生产全流程 [2] - 2025年前5个月某回收企业拆解废旧家电超46万台 加速智能产线升级应对需求增长 [2] - 2025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销售额1 1万亿元 [3] 新能源汽车及配套发展 - 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推动县域绿色消费 浙江长兴门店可选车型日益丰富 [4] - 四川绵阳安州建设大型充电枢纽 秀水镇新充电站可同时容纳82辆车 配备41个充电桩 [4] - 成青路充电站2025年日均服务量同比增100% 日均货车通行量超2万辆 [4] 闲置物品交易生态 - 二手商品流通体系建设试点启动 鼓励搭建回收-质检-流通一体化平台 [6] - 某平台热门机型售价仅为新品四到六折 提供透明估价和便捷回收服务 [6] - 深圳质检中心日处理量达1 7万件 采用立体物流系统实现高效分拣 [6] - 2025年5月二手回收订单同比增40% 交易订单同比增43% 累计减排相当于291亿公里燃油车碳排放 [7]
变废为“能”点“绿”成“金” 科技加持让排放“负担”变发展“资源”
央视网· 2025-06-29 14:11
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 福建联合石化将废弃塑料包装膜二次加工为食品级环保薄膜,突破再生膜食品级认证壁垒 [3] - 大庆榆树林油田通过注入二氧化碳提高难开采油田效率,2025年已注入7.46万吨并带动产油1.94万吨 [6] - 江苏宜兴污水资源概念厂采用"三重循环"体系,每日处理2万吨生活污水并产出直饮水,抗生素去除率超99% [9][12] 资源回收利用成效 - 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4%,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突破4亿吨,废钢铁回收量2.46亿吨 [18] - 2024年11类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4.01亿吨,同比增长6.5% [19] -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从2015年2万亿元增至2023年4万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5万亿元 [21] 跨领域应用案例 - 浙江嘉兴企业将再生材料应用于时装设计,新款T恤含70克海洋废弃渔网再生材料 [5][8] - 污水概念厂每日产生5000立方米沼气并发电1.2万千瓦时,能源自给率100%,年减碳7000吨 [12][16] - 概念厂沼渣制成营养土供给70亩试验田,降低化肥使用量20% [14][16] 行业发展趋势 - "十四五"期间循环经济对碳减排贡献率持续提升,多领域资源效率取得突破 [18] - 数字技术推动"互联网+回收"等新模式加速形成 [20] - 未来循环经济将向数字化、协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21]
宝马“向外卷”:供应链减碳百万吨 探索咖啡渣、茶叶等可回收性材料
中国经营报· 2025-06-28 12:02
可持续发展战略 - 公司将可持续发展视为生存与长远发展的"必修课",而非"附加题" [1] - 通过聚焦长期价值创造和创新路径,实现从低水平重复竞争到高质量发展的跨越 [1] - 秉承"责任优先"理念,以创新技术为突破,重塑可持续价值标准 [3] 绿色转型与减碳成果 - 2024年约200家本地一级供应商承诺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全供应链碳排放较2019年减少约100万吨 [1][5] - 自建太阳能光伏发电量达91.86吉瓦时,相当于3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量 [4] - 率先使用氢燃料卡车进行物流运输,累计完成8679辆成品车运输 [4] - 中深层闭环式地热能利用项目预计2025年建成,每年可减碳18000吨 [4] 材料创新与应用 - 成功将新型生物基复合尼龙材料(聚酰胺56)应用于BMW X3车型 [1] - 开发含咖啡渣与甘蔗纤维的热塑性生物基材料,达到全球通用标准 [1] - 计划将新车型轮毂再生铝使用比例提升至70%-75% [3] - 2024年再生热塑性材料从iX3拓展至其他车型同类零部件 [3] 生产体系优化 - 单台生产水资源消耗量七年连降至1.57立方米/台 [5] - 再生水使用量达40万立方米,相当于200多个标准游泳池 [5] - 沈阳工厂实现废弃物零填埋 [5] - 持续改进"智能、高效、低碳"生产体系 [2] 电动化与技术创新 - 截至2024年在中国引入7款纯电动车型 [3] - "新世代"车型将实现整车效率提升20%、充电速度加快30%、续航里程增加30% [3] - 在中国实现100%退役动力电池回收,2024年回收再利用超2100吨再生电池原材料 [5] - 首次将退役动力电池二次使用储能场景拓展至经销商网络 [5] 价值链协作 - 与国家电网合作,计划到2027年实现国网充电桩100%"绿电"充电 [5] - 与奔驰合资超充品牌"逸安启"已实现100%"绿电"充电服务 [5] - 建立休戚与共的全产业链生态 [2] - 开启"合作共赢2.0"阶段,将再生能源电力和循环经济实践渗透全价值链 [5] 社会责任与文化保护 - "BMW中国文化之旅"项目保护中国非遗19年 [3] - 坚持"创造下一代驾趣同时守护下一代福祉"的理念 [1] - 强调从产品责任、环境管理到社会贡献的全方位卓越 [1]
宁德时代发布“全球能源循环计划”愿景,电池回收浮现万亿级蓝海市场
中国青年报· 2025-06-27 21:21
行业现状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动力电池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 [2] - 近十年中国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增加 2025年已注册1.46万家企业 同比增长13.9% [2] - 电池回收行业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和"作坊式"工厂 部分企业因上游材料价格下行积极性降低 [4] 宁德时代"全球能源循环计划" - 首个由中国企业推动的循环经济公益项目 覆盖新能源全产业链、政府、学术机构等多方力量 [2] - 目标20年内全球50%新电池生产告别矿产开采 带动能源体系向高效、低碳、可持续转型 [2] - 2024年回收13万吨废旧电池 生产1.7万吨锂盐 构建全球最大电池回收网络 [3] - 推出"时代碳链"管理系统 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每个环节 推动价值链系统性减碳 [3] 计划四大行动纲领 - 重塑价值链体系 赋能全价值链低碳发展 [3] - 从电池设计源头融入循环理念 开发更耐用、易拆解、可梯次利用的产品 [3] - 重新定义商业变现模式 从产品销售转向共享服务 [3] - 构建高效规模化回收体系 提升回收效率和同级循环比例 [3] 市场前景 - 预计2040年全球电池回收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元 创造超1000万个就业岗位 [3] - 到2030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产能预计达1109.2万吨/年 [5] - 循环经济正从理念迈入系统实践新阶段 宁德时代方案被视为行业未来方向 [5] 国际合作 - 与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合作 支持开展系统性研究 探索全球转型路径 [5] - 加强产业链开放合作 协同各国政策 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循环解决方案 [5]
京博:科技创新驱动黄河流域农业现代化实践
齐鲁晚报网· 2025-06-27 14:38
数字农业技术应用 - 公司通过农业遥感监测系统与作物生长模型深度融合实现农田水分、养分状况实时可视化 [2] - 应用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数字农业系统管理平台,实现耕、种、管、收全环节技术模型标准化 [2] - 水肥一体化系统结合良种良法使示范田亩均增收20.3%,小麦亩产最高较对照田增产32.9% [2] 循环经济体系 -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通过粉碎发酵转化为食用菌培养基和有机肥形成"种植—养殖—加工—还田"闭环 [3] - 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使25个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升13.85%,氮磷钾含量提高6%~7% [3] - 微生物矿化作用促进土壤养分释放,降低表层盐分含量并改善贫瘠土壤肥力 [3] 产业链整合创新 - 推行粮食与经济作物轮作订单农业模式,实现土地全年高效利用并锁定收购渠道 [4] - 冻干菠菜、草莓及羽衣甘蓝等经济作物直接对接食品加工厂,释放土地生产潜力 [4] - 马铃薯等作物定向供应食品大厂加工薯片,形成产销一体化链条 [4] 乡村振兴实践 - 联合政府与公益机构打造循环水养殖池、智能流水槽系统实现水产养殖环境智能化监控 [5] - 突破花椰菜自主育种技术打破国外垄断,解决"卡脖子"难题 [5] - 牛场采用种养结合模式将粪便转化为生物有机肥,同步解决污染与农田改良需求 [5] 社会经济效益 - 创新用工模式培育400余名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全年创造超1000个就业岗位 [6] - 带动农民增收超1000万元,形成"长期稳定就业+季节性用工"的灵活就业体系 [6] - 三产融合模式联动农业生产、加工与乡村旅游,构建数字化生命共同体治理体系 [6]
济宁兖州:宁德时代“灯塔+零碳工厂”打造行业新标杆,高度自动化+国产化率超90%
中国发展网· 2025-06-27 12:38
项目概况 - 山东时代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是宁德时代在北方布局的第一个新能源产业基地,总规模160GWh,将生产全球最先进的储能和动力电池,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新能源电池基地 [1] - 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规模60GWh,总建筑面积51.2万平方米,包括第四代工业电池厂房及多个车间,主要生产新能源电池电芯、电箱及集装箱三种产品 [2] - 二期、三期项目主要建设第五代工业电池厂房,总规模达100GWh,二期2025年12月底调试生产,三期预计2025年7月投产 [2] 技术优势 - 生产基地按照"灯塔+零碳工厂"标准建造,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行业最高,国产设备利用率达90%以上,核心设备基本实现100%国产化 [1] - 电箱组装流程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流程和物流系统由电脑编程控制,节省大量人力 [1] - 废旧电池中镍的提取率达到90%以上,技术水平全球领先 [2] 生产进展 - 一期第一条产线已投产运营,首批产品于5月10日正式下线,第二、第三产线正在进行设备安装,7月底前可全部投产 [2] - 项目全部投产后将直接带动就业7000余人 [2] 循环经济 - 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从使用到报废再到回收的完善体系 [2] - 根据电池不同状况进行梯次利用或再生处理,从废旧电池中重新提取镍、钴等金属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