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财政政策

搜索文档
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经济日报· 2025-05-02 06:07
财政政策扩张性加强 - 202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达29.7万亿元,同比增加1.2万亿元,体现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1] - 财政赤字率提高至4%,赤字规模达5.66万亿元,同比增加1.6万亿元,为政策提供资金保障 [1] - 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4.4万亿元,同比增加5000亿元,包括8000亿元新增专项债和2万亿元隐性债务置换额度 [2] 专项债与特别国债发力 -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1.3万亿元,同比增加3000亿元,其中8000亿元支持"两重"项目,5000亿元用于"两新"政策 [2] - 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翻倍至3000亿元,直接降低消费者成本 [2] - 专项债资金进入社会循环,有助于化解连环债、恢复市场活力 [2] 民生与消费支持加码 - 民生支出占比超70%,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延续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3] - 提高养老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覆盖超3亿人,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4] - 新增消费新业态奖补资金,优化以旧换新申报流程,刺激消费需求 [4]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投入 - 中央本级科技支出3981.19亿元,增长10%,聚焦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科技任务 [5] - 制造业专项资金118.78亿元,增长14.5%,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发展 [5] - 实施首台(套)保险补偿政策,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 [5] 财税体制改革深化 - 推进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打破财政资金既有分配格局 [7]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连续三年超10万亿元,将清理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 [7] - 研究新业态税收制度,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市县财力 [8] 财政管理科学化 - 构建全流程财政管理体系,强化资金使用和绩效评价 [9] - 建立支出标准体系,动态完善政府采购、资产配置等标准 [10] - 推进法治财政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10]
上世纪美国是怎样走出大萧条的?
搜狐财经· 2025-04-29 08:09
1929年大萧条事件 - 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市暴跌,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股票价格急速下跌,行情显示器无法跟上 [1] - 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出现大规模抛售,股指从363最高点下跌40% [1] - 大萧条导致美国830万人失业,英国500-700万人失业,排队领取救济食品的队伍长达数个街区 [1] - 约200-400万美国中学生因经济困难辍学 [1] 罗斯福新政措施 - 罗斯福首先解决银行问题,要求银行复业并由美联储提供流动性支持 [3] - 放弃金本位制,禁止私人储存黄金,美钞停止兑换黄金,废除黄金偿付债务 [3] - 美联储通过印钞向银行注入流动性,3月12日宣布12家银行将提供充足流动性 [3] - 银行重新开业后民众存入10亿美元资金,道琼斯指数单日上涨15.3% [4] 经济刺激政策 - 联邦政府出资支付工人工资,通过消费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6] - 政府通过基建项目(如挖洞填洞)创造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循环 [6] - 现代经济疲弱时仍采用类似政策,如上月出台33条措施加强新基建、新能源等领域投资 [6] 关于二战影响的争议 - 有观点认为二战军需拉动工业供应链才是挽救美国经济的关键因素 [7] - 军工产业对美国经济复苏产生重大影响,战争需求带动工业发展 [7] - 美国通过战争获得巨大经济利益,但二战是否真正结束大萧条存在争议 [7]
刚刚,财政部重磅发布!
凤凰网财经· 2025-03-24 20:59
财政政策核心方向 - 2025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体现在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1] - 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以支撑稳增长和调结构[1] - 优化支出结构并强化精准投放,侧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1] - 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以增强地方财力并兜牢"三保"底线[1] 扩大国内需求措施 - 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3] - 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升医保财政补助标准[3] - 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行动,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3] - 统筹政府投资资金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政府债券发行及资金下达[3]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加大中央本级科技投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 - 加强制造业重点研发计划保障,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3] - 统筹化债政策支持地方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3] 民生保障与改善 - 综合运用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3] - 优先保障财政教育投入,加强普惠育幼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3] - 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3]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支持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建,启动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3] -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支持力度[3] - 落实区域财税政策促进革命老区、边疆地区等加快发展[3] 生态文明建设 - 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3] - 支持"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3] - 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继续推广新能源汽车[3] 财政管理改革 - 研究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和绩效管理[3] - 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转型[3]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打好政策“组合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持续发力
新华财经· 2025-03-24 16:06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打好政策"组合拳",更加积极 的财政政策将持续发力 赤字率提高到4%左右,赤字规模达到5.66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万亿元,新增政府债务总 规模11.86万亿元……在23日至24日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通过一 系列数据,向海内外嘉宾详解今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发力。 "2025年党中央明确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这是在去年9月26日一揽子增量 政策基础上,对财政政策的进一步深化提升。"蓝佛安说。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蓝佛安表示,与过去相比,现在我国经济和财政实力明 显增强,宏观调控和财政治理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底气来自于我国经济基础 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的长期发展支撑,也来自于始终对风险保持清醒认识并留有后手,为应对 可能出现的冲击和挑战预留了充足的财政空间。 此次年会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的全球高管参会。蓝佛安表示,财政政策将支持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积极稳外贸稳外资,在政策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各类经营主体,持续优化营商环 境,吸引更多外资企业与中国经济共同 ...
蓝佛安详解如何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3-13 18:43
财政政策方向 - 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1] - 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支撑,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1] - 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提高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1] 2024年财政工作成效 -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28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3] - 出台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支持7大领域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3] - 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支持项目超过4万个[3] - 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6] 2025年财政重点工作 - 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14] - 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大中央财政本级科技投入[15] - 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保障财政教育投入[16] - 支持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17] - 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完善财政资环政策体系[18] - 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关税等进出口税收政策[19] 财政管理改革 - 选择部分省份开展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20] -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21] - 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落实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政策[22] - 加大财会监督力度,依法依规追责问责[23] 产业支持政策 - 支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15] - 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政策[15] - 组织开展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15] - 健全涉企收费监管长效机制,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15]
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发力?预算报告给出四点线索
互联网金融· 2025-03-10 18:01
财政政策扩张 - 2025年拟安排财政预算赤字率4%左右,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 [3] - 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为4.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5000亿元 [3] - 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较上年增加3000亿元 [3] - 发行50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行核心一级资本 [3] - 广义赤字规模较去年增加2.9万亿元至13.86万亿元,广义赤字率为9.8%、较去年抬升1.7个百分点 [3] - 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合计1.8万亿元,较上年增加8000亿元,或能拉动GDP增长约0.5-1个百分点 [4] - 4.4万亿元新增地方专项债与2万亿元用于化债的专项债将大幅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4] 非税收入调整 - 202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增长0.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4.4% [6] - 税收收入、非税收入预期增速分别是3.7%、-14.2%,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速提高7.1个百分点和下降39.6个百分点 [7] - 非税收入消减的实现方式包括增加税收收入、强化预算统筹、压缩财政支出,规范执法方式等 [8] - 2025年窄口径财政赤字率将达到GDP的5.5%,高于2024年的4.8% [8] 支出结构优化 - 财政支出向科教、民生、社保倾斜,基建支出整体增速有所降低 [10] - 科学技术、教育、社保、住房保障和卫生健康等支出类别目标增速分别为8.3%、6.1%、4.7%、4.4%、5.0% [10] - 传统基建四项:城乡社区、节能环保、农林水、交通运输目标预算增速分别为2.4%、1.7%、0.2%、2.4% [10] - 财政支出更多向安全、科技、民生领域倾斜,基建相关支出重要性弱化 [11] 中央支出提升 - 中央赤字安排4.86万亿元,较去年增加1.52万亿元,地方赤字8000亿元、较去年增加800亿元 [13] - 新增赤字95%由中央承担,中央赤字占比抬升3.6个百分点至85.9% [13] - 中央加杠杆有利于提振信心、扩大需求,优化政府债务结构 [13]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34万亿元,同口径增长8.4% [14] - 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 [14]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的发展态势在形成,稳住楼市股市有助于提振消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08 12:26
经济增长目标与支撑条件 - 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 旨在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并与中长期目标衔接 [1] - 2024年GDP规模达135万亿元 同比增长5% 增速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 [4][5] - 实现目标的四大有利条件:积极财政政策(新增政府债务11.86万亿元 同比增2.9万亿元)、新质生产力推动(如DeepSeek、人形机器人)、民企信心改善、完整产业链支撑 [6][7] 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 - 财政政策力度显著加大:赤字率提至4%(对应5.66万亿元 同比增1.6万亿元) 政府债务总规模同比增超30% [10] - 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保持M2高增速 结构性工具支持科技/绿色/民企领域 可能适时降息 [10] 消费与投资提振措施 - 消费提振四路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稳定楼市股市财富效应、扩围"两新"补贴(新增手机等品类)、放宽服务消费准入 [11] - 投资效益提升方向:政府投资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民间投资重点开放基建竞争性领域(占比超50%) 整治恶性竞争 [12] 新质生产力重点赛道 - 数字经济(AI如DeepSeek)、绿色经济(风电/新能源车)、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构成核心赛道 [14][15] - DeepSeek标志性意义:低成本开源赋能行业 可能引发创新"滚雪球"效应 [15] 关键改革领域 - 经营主体活力改革: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 解决账款拖欠/融资难题 [16]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畅通要素流动对冲外部环境压力 [17] - 财税体制改革:调整央地财权事权 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增加地方财力 [17] - 制度型开放:单边免签等举措拉动消费与服务业 [18]
全国政协委员韩保江:经济增速定在5%左右有这些考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06 18:18
经济增长目标设定 - 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主要考虑促进就业、稳预期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3] - 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250万左右就业,需维持5%增速以吸纳1200多万高校毕业生就业[3] - 实现2035年人均GDP接近3万美元目标需长期保持5%左右增速[3] - 外部不确定性下通过扩大内需对冲外需压力,预计能实现5%目标[4] 宏观政策安排 -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赤字率提高到4%左右,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规模[6][7] - 政府负债率低于发达国家,扩大债务潜力仍存,财政政策工具选择多[6][7] -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通过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鼓励企业低成本融资[7] 物价与消费 - 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2025年目标设定为2%左右以促进经济活跃度[7] - 温和物价上涨有助于刺激消费和投资,形成"买涨不买跌"效应[7] - 提振消费需提高居民收入,优化分配格局,完善社保体系,拓展冰雪经济等新场景[9] 新质生产力发展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经济持续增长必然选择,需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创造新供给[11] - 全民热议DeepSeek反映产业活力,技术可比肩国际先进水平[11] - 各地应结合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12] 经济体制改革 -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标志性改革,打破条块分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14] - 民营经济贡献50%以上税收和60%以上GDP,需通过立法保障其发展环境[15] - 政府需明确与市场边界,做到"有事必应、无事不扰"[16] 重点领域风险防范 - 房地产行业进入筑底企稳阶段,需加强统计和政策支持以促健康发展[17] - 地方债管理需坚持"量入为出"原则,平衡偿债能力与举债规模[17][18] - 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率,避免形成无效资产,完善追责机制[18]
5000亿元!10.34万亿元!刚刚,财政部发声:“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证券时报· 2025-03-06 15:38
今年将发行首批特别国债5000亿元,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34万亿元。 3月6日(星期四)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 就发展改革、财政预算、商务、金融证券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了宏观调 控针对性和前瞻性,可以理解为"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一方面,在市场存量政策上下功夫,抓好去年四 季度出台的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另一方面在谋划好增量政策上出实招,用好用足政策空间,围绕惠民 生、促消费、增后劲。 蓝佛安表示,为应对内外部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中央财政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 蓝佛安透露,今年将发行首批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此外,今年 转移支付力度更加给力,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34万亿元,同口径增长8.4%,重点是增加一般性转 移支付,增强地方政府财力。 同时,今年在重点领域保障上更加给力。今年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 ...
海通证券荀玉根:2025年财政政策聚焦三条主线
证券时报网· 2025-03-05 19:42
文章核心观点 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实施更积极财政政策,海通证券荀玉根解读财政方向聚焦三条主线且留足政策空间 [1] 财政方向三条主线 - 超长期特别国债加码“两新”“两重”领域并补充银行资本金 [1] - 部分专项债使用重回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 [1] - 专项债券投向或向新兴产业基建边际倾斜 [1] 财政政策空间 - 财政留足政策空间,若下半年稳增长有压力不排除进一步提升财政力度 [1]